外国诗四首

发布时间:2010-09-21 21:02:0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外国诗四首

教者:胡学文

《致大海》

教学目标

1、 作者如何借大海的形象表达自由的精神。

这首诗以大海的自由精神为象征,表达了诗人与大海相通的自由精神。诗人借大海 自由奔放的壮美形象,生发联想,尽情抒怀,表达了渴求自由的愿望。

2、 体会诗歌强烈浓厚的抒情气氛。

诗人对大海以“你”相称,是诗人对大海的倾诉,诗人在诗中以抒情人公的身份出现,直接对大海表达自己的激情,并蕴含深沉的苦闷,使全诗具有哀歌式的忧郁美。

重点难点

1、 分析诗人的抒情思路是教学的重点。

2、 人与自然相逢、同一并重构世界的瞬间。

诗人与大海相逢,他胸中涌动着海一样的澎湃。诗人把岛、岩石想象成凝固的浪峰,已是诗人改变的自然,接着,诗人由观照海,到山海反观,最后与海同一了。这一瞬间,海是诗人向远方的延伸,是海向俄罗斯土地的延伸迪就是作者创作这首诗的思维流程,也是解读这首诗的一个关键。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搜集普希金、拿破仑、拜伦的有关资料。

一、 作者介绍

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十九世纪伟大的民族诗人,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人和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造者。高尔基称赞他是“俄国文学的始祖”,是“伟大的俄国人民诗人”。他出身贵族家庭。少年早慧,八岁就开始用法文写诗。流传焉的最早诗作《给娜塔莉娅》写于一八一三年,那一年诗人也还只有十四岁。一八一三至一八一七年,诗人在皇村中学学习期间,写了一百多首抒情诗,内容多半是歌颂爱情和友谊的,期间也不乏对大自然的精心描摹。《给一位画家》,就是这一时期创作的,虽属于早期作品2,却已具备和丰满、优美、完整、匀称、精巧、真情淳朴、铿锵有力等特点,而以强烈的艺术魅力撩拨读者的心弦。

诗人普希金,在青少年时代就为全国人民反对拿破仑战争的爱国激情所鼓舞,又受到十二月党人恰达耶夫(曾人诗《致恰达耶夫》)和俄国启蒙主义者拉吉舍夫等人的深刻影响,写下了许多反对专制暴政和歌颂自由的政治抒情诗。一八二O年,诗人年仅二十一岁,就被沙沙皇放逐到南俄。此后写的诗歌更加充满了反抗的激情。一八二四年夏天,他与奥德萨总督发生冲突,被军警押送到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幽禁在那里达两年之久。诗人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相依相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当他将要远离奥德萨而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奔涌,忧郁而又愤激的诗篇酝酿在胸。诗人在奥德萨开始写作,而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最后完成这一诗篇——《致大海》。

二、整体感知诗歌

《致大海》是诗人在南俄流放时的一篇浪漫主义的代表作。作品歌颂大自然的美和崇高,反对世俗生活的丑恶与平庸,突出人与自然在感情上的共鸣,把自然景物似人化,作为一种精神象征,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即对自由和解放的热烈追求和对暴力统治的憎恶、反抗。

诗歌的抒情结构:

全诗十五个诗节,可以分作三个部分来读:

第一部分为开头两个诗节,诗人向大海告别;在诗人看来,大海以它的自由奔放展示它的美,以它的自由奔放向世人召唤。大海与诗人共有的自由奔放的精神,使诗人与大海在紧紧相联。

第二部分为第三节到第十五节,共十三个诗节,写诗人由大海引起的回忆和联想,表达诗人对自由的渴望。第三节至第七节写诗人向大海吐露自己要逃往海外、追求自由的隐秘的愿望,也表达诗人对失去自由的懊丧,为逃往海外的夙愿难以实现而悉愁满怀的。八到十五节写诗人对拿破仑和拜伦的追念,他们与诗人精神相通,也与大海的精神相通,在这里,诗人深感前途渺茫,壮志难酬,哀叹了人们的不幸命运。

第三部分为最后两节,诗人绝不忘记大海的拆誓言,诗人再一次向大海深情地告别,说明自己怕整个身心被大海的形象和音响所充斥,永不忘怀。

这首诗赞美了自由奔放的大海,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苦闷,表现诗人在残酷专制下的崇高的自由精神。

[诗歌鉴赏]

诗人把大海人格化,直接同大海对话,向大海告别。大海的回答是,最后一次在诗人的眼前“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骄美的容光。”如此美丽的大海,又是这般温情脉脉!诗人与大海即将离别。大海发出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象是忧郁的怨诉,又名胜是临别时的呼唤。这无疑是诗人的一种感觉,是诗人忧郁之情的一种写照,同时也是诗人对于大海所召唤的自由之神的一种向往。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诗人开始了回忆。他把大海的自由奔放、任性不羁,看作自己心灵的投影,总是留恋于海岸,在那里悄悄在徘徊。由于沙皇专制制度的黑暗,诗人曾想从海上偷渡去君士坦丁堡一游,他也因为这个愿望得不到实现而苦恼,一个人茫然地徘徊在海边。大海阴沉、深渊的音响,引起了诗人的遐想;大海有时寂静、温顺,有时汹涌、奔腾,引起诗人对于自由和解放,曾一度请求离开海岸,返回彼得堡;也曾想望“怀着狂欢之情”,向大海祝贺“自由”的胜利;还曾想出海遨游,带着颂扬自由的诗篇,顺着大海的波涛“奔向远方”。但是都不能如愿以偿。大海在召唤自由,而诗人却得不到自由,心灵的挣扎也全“归于虚枉”。尽管如此,他还是执著地追求自由、歌颂自由,他还是留在海边接受着大海的召唤。

诗人追念拿破仑和拜伦。拿破仑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曾参加革命军,击溃保皇复辟势力。欧洲反动势力组成反法同盟,严重威胁法国安全;拿破仑多次粉碎反法同盟,沉重打击了欧洲反动势力。一些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诗人如拜伦等,从这个意义上歌颂拿破仑,是出于反封建的需要,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拿破仑是个野心家,连年屐侵略战争,给人民造成了灾难,同时也决定了自己必然失败的命运。一八二一年拿破仑死于古西洋圣赫勒拿岛,这里说的“峭岩”,也即指此。一个庞然大物,不可一世的野心家和暴君,“沉浸在寒冷的睡梦中”,只能去回忆那逝去的“光荣”,他“在那儿消忘”了,“长眠在苦难之中”。诗人不无惋惜,但更多的却是对他的谴责。

拜伦歌颂自由、民主和民族解放的诗篇,对普希金产生过重大影响。一八二三年,拜乘自由出资装备的战船到希腊,参加反对土耳其的民族解放斗争,爱到希腊人民的热烈欢迎;次年四月病死在希腊,引起了全欧洲进步人士的震痛。普希金闻讯,感到无比哀痛。他称拜伦为天才,“我们思想上的另一位君王”,“为自由之神悲泣着的歌者”,他在拜伦身上看到了大海一般深沉和给以驯服的倔强的性格,象大海一样,什么都不能使这位自由战士屈服投降。

伟大诗人和自由战士拜伦之死,作者感到自由之神的幻灭整个世界都空虚了,“人们的命运到处都是一样”,几乎找不到一个自由栖身和自由歌唱的地方,一切福地都被人占有了。这时候,欧洲的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正由高潮开始低落,普希金精神上感到忧郁和渺茫。但他并不绝望,他在再次告别大海时,表示永不忘怀大海的形象和音响,决心把大海所启示的精神带向自己的足迹所到的地方。

诗歌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诗人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写出了民人民的愿望、情绪和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他把自己对时代的感受,化为诗人情绪,融合在大海的形象中,竭力进行渲染,达到了寓情于景和借景抒情的目的。诗人从内心的感受出发来描写并寄情于大海,使内在情感客观化,凭借外在的形象得到体现;又使客观景物主观化,使大海具有了人的性灵和性格,使人与自然天衣无缝地交融在一起,这也是浪漫主义诗歌的一个特点。

《孤独的收割人》

教学目标

1体会这首诗所创造的既熟悉又陌生、既清晰又迷离的意境。

2体会这首诗表达的优美。

重点难点

1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醉如痴、流连忘返?孤独女郎在收割什么,歌唱什么?

2这首诗是如何体现诗人所开创的浪漫主义风格的?

教学过程

一、 诵读作品

让学生在诵读中把握诗作中自由流畅的叙述和质朴自然的语言。

全诗八行一节,共4节,比较明显地体现了华兹华斯浪漫主义的文学风格。诗人在这里选用了自由流畅的叙述诗体和质朴的自然的语言,其丰富的想象、跳跃的意象、变换的句式、自然律动的情绪,给诗作增添了不少的光彩。

二、 整体感知

1、 作者及写作背景

华兹华斯(1770—1850),英国“湖畔派”代表诗人。生于英格兰西北部湖区一律师家庭,八岁时离家求学,爱好大自然和诗歌。1787年进剑桥大学。1790年暑期徒步游历法国、瑞士、意大利。1791年毕业后徒步漫游威尔士。他曾多次到苏格兰各地游历,广泛接触大自然和乡村风土民情。

这首抒情诗据说是他游历时的收获;也有人认为是诗人读了朋友哈金森的一则日记后写的。哈金森在日记中写道,在一次远足中,他偶然看到一位苏格兰高地农家女在麦田里一面劳作,一面唱歌。歌声悠扬哀婉,凄切动人。这些材料经过诗人点化后,成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作。

2、 把握内容大意

1节,以祈使句式开头突出视觉和听觉,描绘一位高地姑娘在田野里收割的实景,诗人使用诸如“独自”“凄凉”等字眼,写出了收割女的孤寂。

2节,诗人展开想象,运用反衬手法,一方面写出了姑娘歌声的动听,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自己听到歌声时难以言传的内心美感。荒凉的阿拉伯沙漠里疲乏的旅人听见夜莺清脆的啼啭,这无异于一杯甘露,遥远寒冷的赫伯利岛在严冬过后一朝出现了报春的杜鹃啼声,这又像是为岛上灌注了新的生命。但它们都不如姑娘的歌声动人心房。

3节,写抒情主人公对歌唱内容的猜测。不管是为过去哀伤,还是在悲悼古代战争,或是在歌唱生活无尽的忧伤,都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余地。

4 节,诗人的心灵受到了震动。歌声虽然消失,音乐却在心头长留。诗人在这里抒发了浓重的感情。

[板书]

跳跃的意象

啼啭

孤独女 的夜莺

郎的美 反衬歌声动听

妙歌声 报春的

杜鹃

对主

人公 哀伤的

歌词 过去

内容

凝神屏气

以前的 猜测 地听着的

战争 诗人

三、 重点难点突破

1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醉如痴、流连忘返?孤独女郎在收割什么,歌唱什么?

孤独女郎在收割什么,歌唱什么,全诗自始至终都没有回答。诗人运用沙漠里啼啭的夜莺和海岛上报春的杜鹃来衬托姑娘歌声的美妙,用一连串的猜测来表达诗人对姑娘歌声的惆怅和神往,仔细品味,可以感受到诗人被激起多么强烈的内心情感。那么,又是什么使诗人如醉如痴、流连忘返呢?也许因为英国人是感伤的民族?也许因为悲哀比欢乐更能打动人心?也许悲哀的曲调与诗人悲哀的心情暗合?我们不得而知,也无需明了。

2这首诗是如何体现诗人所开创的浪漫主义风格的?

华兹华斯,是文艺复兴以来重要的诗人,他开创的浪漫主义诗风对欧洲后来的诗人如雪莱、拜伦、济慈等都有影响。《孤独的收割人》以农村生活为题材,注重观察和感受,吸取民间传统,运用民间口语,描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发掘一个正在收割的孤独的农村姑娘的内心世界,反映人类的基本情感等,正是他的这种浪漫主义诗风的具体体现。华兹华斯的诗取代了18世纪平板、矫揉造作的诗风,为英国诗歌引进了新的内容和语言,开创了新的风格。

四、 课后练习

五、 补充资料

“湖畔派”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流派,指住在英格兰北部湖区的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他们的诗作多描写湖区,因而得此称号。

在创作上,他们注重观察和感受,吸取民歌传统,运用民间的口语,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反映人类的基本情感。

他们的诗取代了18世纪平板、矫揉造作的诗风,雪莱、拜伦、济慈都有影响,为英国诗歌引进了新的内容和语言,开创了新的风格。

《篱笆那边》

教学目标

1、 本诗的叙事味很浓,表面看也很简单,但它却抒发了诗人的独特的情感。

2、 体味诗人的“灵魂风景的画象”特征。

重点难点

1、体会诗人不循章法,意象奇特,韵律多变的风格特征是学习的重点。

教学过程

一、 作者与背景

艾米莉 狄金森(1830—1886),是美国诗坛的一颗巨星,世界抒情短诗大师之一。她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著名人士。她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在家乡度过,几乎与外界完全隔绝,终日闭门写诗写书信。她岁去世时,留下近一千八百首诗歌。她的诗大都短小,抒发她对人生、爱情、死亡的见解,寄托她的个人情感。《篱笆那边》是她的代表作。

二、内容大意

表面意思是:一棵红草莓在篱笆那边向人招手,我想爬过去攀摘在手,又怕弄脏白围裙,过去或不过去,真是矛盾。如上帝也是小孩子,它会不会爬过去呢?也许会吧!也许不会!联想感悟也因人而异。

三、鉴赏要点

1、 独特价值的重新发现:

狄金森的诗,在一战前相当长的一部分时间,不被重视。今天,她被公认为美国罕有的天才,声望越来越高,成为与惠特曼、哈成霍、普金森齐名的西文诗人先驱。她的诗不循章法,内容广阔,意象奇特,韵律多变化,以其独来独往的姿态为美国诗坛树立了新的里程碑。她努力挖掘人们内心深处的隐秘,她的诗是内心感受的外化,被称为“灵魂风景的画象”。

2、 打破生命时间的顺序

面对篱笆和红草莓,诗人触发了无限诗意,仿佛回到了过去幸福的童年时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童年,相信每个同学都有各自独特的感受。

《我愿意是急流》

教学目标

体会诗歌主旨的多样性。

重点难点

本诗的画面感和抒情性的结合是教学中的重点。

教学过程

一、 作者与写作背景

裴多菲是19世纪的匈牙利爱国诗人。他当过兵,作过流浪艺人。18497月在职和沙皇军队的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26岁。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爱情诗。尤其是在1846年爱上森德莱尤丽亚以后,写了不少优美的爱情诗。1847年裴多裴与心爱的人 结成伉俪。这首诗的创作可以看出爱情的表达。

《自由》: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六、 内容大意

全诗共五节,采用的都是“我愿意……”开头的格式。诗人把自己说成是“激流”“荒林”“废墟”“云朵”“破旗”。把爱人比作小鱼小鸟长春藤火焰夕阳构成五个有层次的充满活力的艺术画面,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内容。†

三、鉴赏要点

1、 多样解读

首先将其看作一首爱情诗,它抒发了对爱人深挚的恋情,歌颂了纯洁而高尚的爱情;其次看作一首政治抒情诗,它委婉地表现出19世纪40年代匈牙利人民的解放斗争事业。歌颂了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的精神和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诗中的“我”可能指诗人自己,也可能指革命战士们;“爱人”可以是诗人的爱侣,也可以是诗人追求的革命理想。

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

2、意象的独特性排列:

本诗没有空泛的说教,而是通过一系列鲜活意象的排列,递进,营造了一个情感流动的回旋天地,层层递进,使诗人情感富于变化,呈现出多侧面多层次,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板书

我愿是 我的爱人是

急流(崎岖) 小鱼 (鱼水之情,是你的生命之源)

荒林(狂风) 小鸟 (是你的可爱家园)

废墟(荒凉) 常春藤 (是你的一生依靠)

草屋(打击) 火焰 (是你的抒情小屋)

云朵(破旗) 夕阳 (是你的,相依伙伴)

在我的怀抱中接受我的关爱与呵护,我们相依相伴,我愿为你奉献一切。

注意修饰词语的暗色调,可体现:

1、生活的艰难

2、男人的勇敢

3、也可能是革命斗争的艰难

一, 这是爱情诗

二, 政治抒情诗

三, 比较《致橡树》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ee1c80216fc700abb68fcd9.html

《外国诗四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