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 《灯笼》课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发布时间:2020-06-21 07:16:5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灯 笼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了解乡俗民情,概括灯笼缘,体味灯笼情。 

2、品味作者典雅的语言特点,学会化诗入文使文章更加典雅。 

3、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概括灯笼缘,体味灯笼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猜谜语导入。同学们,一提起灯笼,你会想到什么?同学们只能想到这些,而有位作家他的记忆网里挤着的都是灯笼。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吴伯箫的散文《灯笼》,去感受他的灯笼情缘。 

检查预习情况 

二、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焚身(fén) 恐吓(hè) 神龛(kān) 皎洁(jiǎo)  犬吠(fèi)  

争讼(sòng) 斡旋(wò)  静穆(mù)  怅惘(chàng  wǎng)

锵然(qiāng)  官衔(xián)褪色(tuì)

三、 说灯笼缘 

1、自由读第1自然段,思考:本段写了什么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2、 快速读第2自然段,思考: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我”对灯笼的喜爱?

 四、 忆灯笼事 ,明灯笼情

自由读3-10自然段,分组讨论:这几段写了关于灯笼的哪些事?

灯笼中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段落

与灯笼有关的事件

灯笼中寄寓的情感

3

挑着灯笼,迎回祖父

长幼情笃,家人温情

4—5

接过纱灯,上下灯学

母子情深

6

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四面虚惊”的心 

乡情民俗淳朴,给人温暖

7

元宵节,跟着龙灯跑个半夜

乡情民俗风貌 ,绽放飞扬的青春

8

族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映照着褪色的朱门

感慨岁月沧桑

9

在纱灯上描红

文化的雅致 

10

宫灯的联想

历史的幽思

文末作者为何发出这样的感慨?齐读12段。先介绍写作背景,生读,请同学们结合背景,讨论一下。 

五、探灯笼义 

 1、自由读11自然段,思考:对古时将军挑灯看剑的描写有什么深刻意义?

2、朗读12段,结合写作背景,议一议: 

“唉,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文末作者为何发出这样的感慨? 

写作背景:这篇文章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正值抗日战争时期。 “九一八”的炮火击破了无数文人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于是,他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 明确:作者借灯笼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也表现出作者要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和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齐读:(变诗朗读) 

3、灯笼在课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六、 品《灯笼》语     

你认为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1、找文中的几个句子,让学生归纳。

书面语化

作用:得益于作者古典文学的熏陶,书面语化使语言更显文雅,有韵味,有意境。

2、引用古语,化诗入文。 

朗读下面的语句,说说化用了哪些古诗文。 

(1) 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 

(2) 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的挣扎之后,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了。 

(3) 最壮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 

(4) 你听,正萧萧斑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明确: 

(1)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的《秋夕》) 

(2)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孟郊的《游子吟) 

(3)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

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的《送友人》)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回忆了与灯笼有关的往事,小小的灯笼里既有暖暖的亲情,更有浓浓的家国情怀。一盏盏灯笼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更传承着中国的传统文化。虽然现在生活中灯笼已不常见,但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灯盏。请同学们记住,要时刻点亮心中的灯盏,照亮别人,也温暖自己! 

七、拓展延伸

评论家对吴伯萧散文最多的评价:“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课外阅读吴伯箫的其他散文,《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等,试比较与本文的风格有什么异同点。

板书设计

学情分析

1、学习者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分析:

消除时代隔阂。本文发表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时间比较久远,学生对于文中所写事件、所抒发的情感应该是陌生的,因此老师有必要帮助学生消除阅读理解的障碍,除了提示创作的时代背景外,还要提示吴伯箫是一位进步作家,一方面有才华,另一方面以天下为己任,投身正义事业的进取心非常强烈,因此在怀念早年的乡村风俗时,会自然引发激越的爱国情感。

2、学习者的起点能力分析:

注重引导、督促,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本文是20世纪30年代的散文名篇,其语言清新典雅而含蓄蕴藉,是文学放言的典范。有许多句子比较晦涩难以理解,可以给学生更多的自学时间,用于品味课文语言,启发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分析。有些词句与当今的书面语表达有所差异,可以让学生慢慢地、静静地、细细地品味。

3、学习者“生活概念”的分析:

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记录着亲情,抒写着繁华,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在现代社会,灯笼、龙灯、宫灯、纱灯描红等事物离学生比较久远,要引导学生唤醒他们的生活记忆,装饰用灯笼、节日庆典用灯、元宵节猜灯谜等事物会让学生对灯笼有一个比较直观的印象。

效果分析

1、课前指导到位。

本课是自读指导课,除了基本的字词处理和诵读课文之外,我还让学生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研读课文,并且设计表格让学生在课下自读时“忆灯笼事,明灯笼情”,从事情和情感两方面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灯笼寄寓的作者的情感。学生预习充分,能够初步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为课堂上的交流合作探究打下基础。

2、板书设计合理。

逐步完成板书初看非常凌乱,最后整合成整体灯笼的形状,让学生眼前一亮,豁然开朗,很好的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3、层次分明,环节清晰。

“说灯笼缘”“忆灯笼事”“明灯笼情”“探灯笼义”“品灯笼语”逐渐深入,层层递进。引导学生体验课文中丰富的情感,让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4、人文关怀,精神熏陶。

小小的灯笼里既有暖暖的亲情,更有浓浓的家国情怀。一盏盏灯笼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更传承着中国的传统文化。虽然现在生活中灯笼已不常见,但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灯盏。请每个人记住,要时刻点亮心中的灯盏,照亮别人,也温暖自己! 

教材分析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以“民俗“为主题,四篇课文都在表现各地风土人情和展示传统文化习俗。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挂灯笼以示吉祥和喜庆,甚至成了每个人自己的过年记忆。灯笼,在如今的人们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未出现和未普及的年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吴伯箫的《灯笼》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它着力表现的是作者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以及灯笼对于作者的意义。这篇文章的妙处还在于作者跳出了个人情感圈子,借助灯笼升华为家国情怀的表达,灯笼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全力创新,追求深度教学,设计多种多样的语文活动,带领学生在富有创意而又扎实的语言品味中向文本更深处漫溯。

《灯笼》选自《吴伯箫散文选》,是吴伯箫的散文代表作之一。本文通过“灯笼”这一小小器物,表现了旧中国旧时代所特有的农村风俗,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既展现了真切而鲜活的民俗现象,又蕴含深刻的文化意义。

学习本文,要从简单的理解作者对灯笼的记忆入手,从文化和情感两方面对灯笼的记忆,描红使自己学得了雅致,而宫灯的想象又使自己了解了历史的况味,迎回祖父,表达了长幼情笃;上下灯学表达了母子情深;小灯入梦,表达了飞扬的青春;而族姊远嫁表达了对岁月沧桑的感慨。结尾处,情绪陡然一扬,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了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由此跳出个人情感圈子,升华为家国情怀的表达,情感也转而悲壮激越。那么作者的思想就很好理解了,课文的重点难点在此就突破了。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对灯笼的感受距离太远,已经不是学生们能理解的了。对于这些知识,要引导学生去读文章的内容,很好的理解全文写这些内容的作用。

本文的情感丰富异常。有对早年生活、对家乡的怀念,又有对国家社会的担当精神。作者表达得很曲折而有层次,大半篇幅抒写怀念之情,最后由从对过去的怀念转为对现实的感受,这是典型的卒章显志的散文笔法。

本文堪称美文,作者着力营造作品的艺术性,娴熟地运用了描写、叙述和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交错进行,浑然一体,对表达深刻主题和复杂情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很好的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本文是20世纪30年代的散文名篇,其语言清新典雅而含蓄蕴藉,是文学放言的典范。

灯 笼

1给加点的字注音。

          

2下面两个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你觉得哪一句的表达比较好?

那时姊家仿佛还是什么京官于今是破落户了。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那时姊家仿佛还是什么京官于今是破落户了垂珠联珑的朱门也早已褪色了只是那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是一位语文老师出的作文试题阅读后按要求答题。

冬去春来花落花开我们的年龄在增长我们的情感在丰富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在深入。回首过去有多少成功的喜悦多少失败的痛苦多少期盼与憧憬多少苦闷与(   )。通过对这些事物的感悟一定能使你的文章更加充实。

(1)在括号处填写一个词语这个词语是鲁迅的一部小说集的名字这个词语是________

(2)这段文字运用得最多的修辞是__________________

(3)找出一个病句并且改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仿照句在横线上写两个句式相同的句子内容要能推出句的观点。

无论是批阅十载完成《红楼梦》的曹雪芹还是遍尝百草写成《本草纲目》的李时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的经历都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5下面各句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散文诗经过文学家们的不断创造和开拓终于成为常见的一种文学形式。

B近十年来地跑了不少地方。

C强化舆论监督力度使不法分子感到

D是朋友交往起码的一条原则。

6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同学们你是否听到过这句格言?是啊言为心声一个人的语言其实也能体现出他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品质。请你根据下列提供的具体情景想一想到底该怎么说为好呢?

音乐课上师生正在欣赏四川民歌《川江号子》忽见一学生埋头大睡老师叫醒他说:你怎么把《川江号子》听成摇篮曲学生面带愧色却不失幽默地自我解嘲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老师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你是那位学生你解嘲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反思

本课是一堂“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自读指导课,是学生课下自读课上交流教师指导的一节课。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贯彻启发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据此,教学该科,一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二是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研读课文;三是逐步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习惯,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四是让学生通过文本的研读,体会先生的家国情怀是怎样一步步达到的。

一、本课亮点

1、课前指导。本课是自读指导课,自读不是放任学生漫无目的的读书,除了基本的字词处理和诵读课文之外,我还让学生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研读课文,并且设计表格让学生在课下自读时“忆灯笼事,明灯笼情”,从文化和情感两方面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灯笼寄寓的作者的情感。从课堂小组交流和发言来看效果很好。

2、板书设计。本课最大的亮点是板书的设计,本课板书是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完成的,最后形成一个灯笼的形状。内层是“忆灯笼事”把作者回忆和想象中的事情,清晰地板书在黑板上,“忆”是蜡烛,“想”是火焰,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外层是作者情感的变化由个人情感→乡俗民情→历史文化→家国情怀,有利于体会作者情感层层递进,解决本课的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灯笼》课题作为灯笼的提手,“马前卒”置于课题之下,作为课题和灯笼主体的连接部分,很好的体现了文章中“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二、不足之处

1、引课有些粗糙,猜谜语的环节可以再简练一点,不必分析让学生猜出来即可。

2、多媒体课件和设备方面有点问题。由于是在录播教室授课,录播教室内的多媒体软件和办公室的软件版本不同,在复制过程中出现了小的失误,无线鼠标也有点滞后,影响了课堂效果。

3、语言不够精炼。部分环节过度生硬。

三、改进的措施:

1、加强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学习,提问自己的提问水平和语言描述的准确严谨性。

2、要提前准备,做好课前的检查。与多媒体的管理员及早沟通,更换设备,检查课件。

3、教学中提高探究意识。在备课中做到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还要备学法,设计出符合所教班级学情的教案。遇到问题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究,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及探究能力。

4、在授课中,一定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树立科学的态度和世界观。与此同时,这样也帮助教师自己提高积极性和自信心,在教与学中共同成长。

  课标分析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贯彻启发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据此,教学该科,一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二是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研读课文;三是逐步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习惯,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四是让学生通过文本的研读,体会先生的家国情怀是怎样一步步达到的。

1、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了解乡俗民情,概括灯笼缘,体味灯笼情。 

(2)品味作者典雅的语言特点,学会化诗入文使文章更加典雅。 

(3)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 

2、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概括灯笼缘,体味灯笼情。 

 (2)难点:体会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ee65420aa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d3.html

《初中语文 - 《灯笼》课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