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清源山文化

发布时间:2013-01-22 11:35:2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福建泉州清源山文化

  一、名字由来

  清源山是闽中戴云山余脉,峰峦起伏,石壁参差,林幽壑深,岩石遍布。山间水景多姿、泉、涧、潭、瀑有135处。据《方舆揽胜》一书载:“山有石乳泉,澄洁而甘,其源流衍下达于江,建郡时,以清源名。”山遂名清源。清源山历史上因泉眼诸多亦名“泉山”,城因山得名“泉州”,又因峰峦之间常有云霞缭绕,又名“齐云山”,位于市区北郊又称“北山”,因山峰鼎峙,故又称“三台山”。

  二、历史溯源

  据泉州府志记载,清源山最早开发于秦代,唐代“儒、道、释”三家竞相占地经营,兼有伊斯兰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动踪迹,逐步发展为多种宗教兼容并蓄的文化名山。景区内流泉飞瀑、奇岩异洞、峰峦叠翠、万木竞秀,以宗教寺庙宫观、文人书院石宝以及石雕石构石刻等文物为主的人文景观几乎遍布清源山的每个角落,现存完好的宋、元时期道教、佛教大型石雕共79尊,历代摩崖石刻近500方,元、明、清三代花岗岩仿木结构佛像石室3处,以及近代高憎弘一法师(李叔同)舍利塔和广钦法师塔院。

  三、气候特征

  清源山属花岗岩地貌的山地丘陵,地势起伏、岩石突兀,主景区最高海拔498米。地质结构是通过多次构造运动和岩体侵人所形成的,岩体外部呈黑褐色,岩层节理不发达,成土因质以坡积物居多,土壤为温润型。

  年平均气温17-21.3C之间,年平均降水量在1202-1550毫米之间,全年无霜期358;清源山冬暖夏凉,气候温暖湿润。

  最佳旅游时间:一年四季均适宜观光旅游。

  四、文化遗产

  清源山最早开发于秦代,唐代“儒、道、释”三家竞相占地经营,兼有伊斯兰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动踪迹,逐步发展为多种宗教兼容并蓄的文化名山。

  1、兼容并蓄的宗教文化

  “游历大中华,悟道清源山”,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道教石雕——老君造像坐落清源山脚下,清源山的道教渊源为世人所熟知。不仅如此,清源山还是宗教圣地,多元宗教(儒、道、释、伊斯兰教、摩尼教)文化并存是其一大人文奇观。

  历史上,儒家、道家、佛家竞相在清源山发展,史上有36岩洞18胜景,形成多宗教集聚的文化名山。山上的各类石雕造像、道观岩宇、石室书院记录了各种宗教活动的史实。现存最早、经由“海上丝绸之路”流传海外的禅宗史料典籍《祖堂集》就出自清源山梅岩招庆寺。此外还有九日山下的延福寺,它建于西晋太康年间,是闽南最早的佛教建筑。

  位于灵山的圣墓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门徒三贤、四贤的墓地,被誉为阿拉伯世界第三大圣迹。至唐宋,儒、道、释、伊斯兰、摩尼诸教相继进入清源山,为泉州的“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提供了有力支撑。

  2、历史悠久的海交史

  泉州历史悠久,海外交通发达,宋元两代海上贸易进入全盛时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这段独一无二的历史,在清源山景区能找到宝贵的印记。

  据介绍,在清源山景区的九日山上,留有宋至清代与航海祈风有关的石刻13方。它们记载了海交活动的历史,弥补了史籍记载的不足,是我国人民与亚非拉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重要历史见证,具有极高的史迹价值。199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曾登山参观,也在九日山留下20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联名签署的登游纪事摩崖石刻一方。

  清源山风景区内的灵山圣墓、翻经石、城东碗窑遗址、锡兰侨民墓等景点也共同印证了我市“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成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五、历代名人

  历代文士、武将、高僧、权贵游清源山,留下400方碑刻和崖刻。北宋米芾的“第一山”,明将俞大猷的“君恩山重”,现代高僧弘一法师遗墨“悲欣交集”,备受景仰。

  曾在清源山上结庐读书而成就颇丰的还有唐代的欧阳詹、林蕴、林藻,明代的李光缙、王慎中、顾碧等。在清源山修行和羽化道长、高僧不乏其人。清源山流传无数的典故、传说、神话等等,使名山更具深刻的文化内涵。

  弘一法师

  弘一大师(1880-1942)姓李,名文涛,字叔同,籍浙江平湖,出生于天津,一生精通诗词、戏剧、音乐、书法、美术、篆刻,并重兴佛教南山律宗,是我国近代杰出的艺术大师、爱国教育家、一代高僧。

  “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将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1952年在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弥陀岩西侧兴建"弘一大师之塔",塔内安放着大师的舍利子。

  米芾

  米芾(1051-1107),北宋书画家。初名黻,字元章,时人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自号鹿门居士。北宋著名书法家、鉴定家、画家、收藏家。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代四大家,他擅长楷、行、草、蒃、隶等多种字体,尤以行草最为著名。

  苏轼称他书法“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黄庭坚则说“如快剑斫阵,强弩射潜力……书家笔势,亦穷于此”。

  俞大猷

  俞大猷(1503-1580),字志辅,号虚江,福建泉州府北郊濠市(今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河市乡)濠格头村人,原籍凤阳府霍邱县。是明代嘉靖年间与戚继光齐名的抗倭名将,亦是武术名家。

  他是明代著名民族英雄、抗倭名将、儒将、武术家、诗人、兵器发明家,他最主要的功绩是领导抗倭战争。

  欧阳詹

  欧阳詹(公元755-800),字行周,福建晋江潘湖欧厝人,欧阳詹著有《欧阳行周文集》8卷。欧阳詹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的中唐,一生没有离开国子监四门助教这个官职。欧阳詹的祖先在唐代初年由江西迁到晋江,传至欧阳詹为六世孙。欧阳詹的祖父、父亲、两个大哥都是唐代闽越的地方官吏。

  欧阳詹从小喜爱安静,常一人独处,在山湖溪河边流连忘返。青少年时代,欧阳詹在家乡潘湖资福院从隐士罗山甫等读书。在潘湖北岸的狮山岩、龙首山,九十九溪的吟啸桥上,欧阳詹不时执书一卷,高声吟唱,完全忘记自己与身边的世界。

  泉州城北清源山赐恩岩、南安高盖山)白云书室也都留下欧阳詹读书的身影。

  六、建筑文化

  自古以来,清源山就以36洞天,18胜景闻名于世,其中尤以老君岩、千手岩、弥陀岩、碧霄岩、瑞象岩、虎乳泉、南台岩、清源洞、赐恩岩等为胜。

  老君造像

  老君造像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是我国道教石刻中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它刻于宋代,历经千年风雨沧桑,依然栩栩如生,神采奕奕。据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说明它是一块形状肖似老翁的天然巨岩,是巧夺天工的民间工匠略施技艺,把它雕刻成春秋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道教开山鼻祖老子的坐像。

  像高5.63米,厚6.85米,宽8.01米席地面积55平方米。由于它是我国现存最大,雕技最绝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因此文史界人士戏称之为“老子天下第一”倒也名符其实。生动逼真的造型,精美传神的韵味,夸张写意的线条,质朴淳厚的内涵,天人合一的意境,使这尊老君石像显得格外亲切可爱,充满令人心驰神往、百看不厌的魅力。

  舍利塔

  弘一大师舍利塔 建于1952年,塔内安放着大师的舍利子。石塔建筑材料取材于驰名的泉州白花岗岩,经过精雕细作,使整座石塔具有闽南地方仿木石构的建筑特色,塔内顶部为蜘蛛结网的藻井仿木斗拱结构,层层叠起,以增大塔内的空间效果;正面壁上,镶嵌的辉绿岩雕刻"弘一律师遗像",系丰子恺先生悲切时所作的“泪墨画”。整座石塔与周围空间、摩崖石刻、环境绿化浑然一体,更显得庄严、肃穆,使前来瞻仰的人们倍生怀念之情。19913月公布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弘一大师在美术、金石、书法、音乐、佛学等方面的高深造诣,因此与太虚、印光并称为近代三大高僧。他流传在泉州的墨宝甚多,舍利塔前的“悲欣交集”系其生前最后遗墨。

  灵山圣墓

  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兰教圣迹,在清源山风景名胜区灵山景区内。19881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明代何乔远《闽书》记载:唐武德年间(公元618-626),穆罕默德遣四贤徒来华,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沙仕谒、四贤我高仕传教泉州,卒葬灵山。

  葬后是山夜光显发,人异其灵圣,故名曰圣墓,山曰灵山。现存两墓并列,墓盖用花岗岩雕刻,墓后倚山建马蹄形回廊,高约3米,回廊中的几根石柱颇似织布的棱子,古建筑专家称之为棱形柱,具有典型的唐代建筑特色。

  千手岩

  千手岩又名观音寺,它是因为供奉观音像而得名。千手岩处在清源山的左峰,寺宇红墙素瓦,显得格外清新。大殿正中靠后供奉的是宋代石雕佛教创始人释伽牟尼坐像,石像工艺精湛,惟妙惟肖,是清源山宋代石雕艺术佳作之一。石像前的千手千服观音塑像慈眉善眼,神态极佳。两旁壁上的十八罗汉画像,神态各异,有呼之欲出之感。千手岩寺中常年暮鼓晨钟,香火不绝,寺前苍松翠柏,峰石嶙峋,别有一番情趣。

  七、美食文化

  泉州的小吃自古就十分有名,早在唐代泉州港已是我国四大商港之一,到宋元时期一跃成为“东方第一大港”,人员和文化交流也促进了中外饮食文化的交汇。历代泉州厨师都善于利用丰富的物产烹饪别有风味的菜肴。

  泉州许多普通家庭都能制作百寿龟、白米龟、碗糕、碱粽、芋果、元宵丸、桔红糕、绿豆饼、嫩饼菜等日常小食点心,这些点心不仅造型美观,而且味道清淡鲜美。

  泉州著名的小吃有泉州肉粽、蚵仔煎、牛肉羹、石花膏、面线糊、土笋冻、崇武鱼卷、姜母鸭等,五花八门,闻名遐迩。

  特色小吃

  蚝仔粥

  泉州人有食粥的习惯,时值初春蚝肥韭菜香的季节,选用盛产季节的蟳埔蚝,调配糯米制成粥,口味特佳。且蚝素有海中牛奶之美称,用蚝做的粥味鲜美,营养丰富。

  制法是将蚝仔洗净捞起沥干,把猪五花肉、香菇切成米粒状,嫩姜切成细丝并泡于清水中。糯米用清水泡2小时后洗净,放入蒸笼蒸透米心,待用。锅置旺火上,下猪骨汤烧至八成热时,放进糯米烧沸,然后稍微搅动,以免成团粘锅。煮至5分钟,待米心熟透,加入猪五花肉、鲜蚝、香菇、精盐、味精调好味,即可起锅盛入碗中,食时撒上胡椒粉、芹菜末、油炸葱花、蒜泥、白酒即可。特点:此粥质润味鲜美,荤香馥郁。

  芋包

  芋包,夏秋季节小吃。系将槟榔芋削皮洗净捣成生芋泥,和上少量淀粉、精盐、搅拌均匀,在碗的内壁涂上一层油,放进预先准备好的猪肉、虾仁、香菇、冬笋、荸荠等片丝馅料,再盖上一层芋泥。轻轻倒扣取出放在蒸笼里蒸炊而成。食用时佐以辣椒、芥辣、沙茶酱等,味道更好。制法是将芋头去皮洗净,与大米分别磨成浆,放入纱布袋沥干水分。将五花肉、虾仁、香菇切碎,加盐、味精下油锅炒熟做馅。把芋泥分别放在5-6厘米宽的各个小碗内,中间放馅料,表面再覆盖一层芋泥,放入蒸笼,旺火蒸20分钟即熟,趁热在表面洒上适量葱油、青葱珠即可食用。芋包不油腻,清淡,松软可口。

  面线糊

  泉州的本土小吃,呈糊状,是由细面线,番薯粉,和水制作成.一般为早餐食用,就着本地的另一种小吃----油条。现在已经出现了很多种配食,在面线糊里放入大肠,虾仁等等 。面线糊系以虾、蚝、蛏、淡菜等味美质鲜的海产品熬汤,与面线煮成糊。煮时要掌握好火候,达到糊而不乱,糊得清楚。面线糊,除以海鲜作配料外,还可加鸭血或猪血或以一大串猪大肠放入面线糊中,使油脂融入其中,大肠也烂熟,再配上油条、醋肉、卤蛋等,炸葱花、胡椒末作为调味,气味更浓烈可口。面线糊味道鲜美,清甜爽滑,具有泉州地方风味。

  姜母鸭

  姜母鸭这道美食发源于泉州,而后传至闽南地区乃至台湾地区,是泉州地区一道传统的名小吃,具有滋而不腻,温而不燥,香气扑鼻的特点,因而成为了闽台地区冬季进补首选的美味佳肴。进食姜母鸭后,通体温暖,寒意尽失,颇受闽台地区人民的欢迎与喜爱。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ef85ea8284ac850ad02424d.html

《福建泉州清源山文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