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都的见证——南锣鼓巷2

发布时间:2023-04-06 19:00:5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元大都的见证”——南锣鼓巷北京,这座历史名城在世界的各大都市中有其独特的文魅力,而她大大小小的胡同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她流逝的荣光和时代的变迁。东城区境内的南锣鼓巷便是近年名声鹊起的一个胡同街区。经过系统的调查和研究,现将我们的文化思考综述如下:一、历史文化痕迹南锣鼓巷街区是位于北京东城区的一片平房保护区,时至今日已有740多年的历史,有别于威仪赫赫的皇家宫廷建筑群,这里的府邸、四合院都呈现出浓厚的北京传统民居特色。元大都的中心南锣鼓巷街区位于东城区的西部。东依交道口南大街,西邻地安门外大街,北连鼓楼东大街,南接地安门东大街,约1k的面积。按照中国古代国都的营建规制,南北与东西应各有九条干道。南北向曰经、东西向曰纬,简称“九经九纬”。今日之交道口南大街、地安门外大街为元大都“九经”遗存;鼓楼东大街、地安门东大街为“九纬”遗存。南锣鼓巷街区便位于元大都中轴线东侧的这一经纬框架之内,是大都“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城市格局中“后市”的组成部分。其南是皇城;其北是大都路总管府、警巡院、万宁寺、中心阁,均为大都的重要部位和城市标志;其西的什刹海是京杭大运河的北端,为大都漕运码头;其西南是通惠河,今已成为暗河,暗河之上的道路即东不压桥胡同。在元代,南锣鼓巷街区位于大都的中心区域。
据研究北京城历史地理的学者考证:元代,南锣鼓巷属昭回坊。明代,其东部属昭回坊,西部属靖恭坊,两个坊之间的南北向道路,即今日的南锣鼓巷。南锣鼓巷的称谓就是由明代的“罗锅巷”衍变而来。清代乾隆年间属镶黄旗,光绪末年至宣统年间属内左三区,民国时期属内五区。今日的南锣鼓巷全长约786米,宽约8米。其东部自北向南依次排列着菊儿、后圆恩寺、前圆恩寺、秦老、北兵马司、东棉花、板厂、炒豆胡同;西部相对应的是前鼓楼苑、黑芝麻、沙井、景阳、帽儿、雨儿、蓑衣、福祥胡同,十六条胡同呈“鱼骨状”,基本上保留了元大都胡同肌理的本真面貌。四合院的精品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的建筑样式,在辽代已开始出现,至金、元特别是明、清的发展完善,形成定制。那种方方正正的结构,坐北朝南的方位,上尊下卑的次序,内高外低的阶差,象征着极度封闭的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观念,彰显着封建家庭之中携妻率子尊奉家长的宗法序列。胡同和四合院是北京的一道道风景,因承载着古都的文明而具有永久的魅力。南锣鼓巷街区聚集着北京四合院的精品,这里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深宅大院,也有“苍茫古木连穷巷”的胡同人家。沿着胡同一路走去,犹如进入北京民居建筑博物馆,金柱大门、广亮大门、蛮子门、如意门随处可见,有的院门外还有一字照壁或八字照壁、上马石和门墩,还有今日难得一见的拱门砖雕。令人惋惜的是进入一些名人府邸,或原貌难寻、或仅有部分遗存。一些民居院落不堪人口增多的重负,已成大杂院。四合院的现状似乎在诉说,古都风貌保护、危旧房改造、城市人口疏散是一个具有同一性的难题。在南锣鼓巷街区的1000多个院落中,保护完好的尚存数百个。其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1处,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10处。秦老胡同35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f0509caa1c7aa00b52acb85.html

《元大都的见证——南锣鼓巷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