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3.2 青春有格 教案设计设计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青春有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含义,明白如何做到“行己有耻”、“止于至善”。
能力目标
青春期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认识到青春并不意味着肆意放纵,总有一些基本规则不能违反,一些基本界限不能逾越。
情感态度
感受青春的魅力,释放青春的活力,激发青春的热情,树立自信自强的青春态度,追求“至善”的人生境界;体会青春的美好,感受青春的可贵,珍惜青春、善待青春。教学重点
理解行己有耻,止于至善教学难点
如何做到行己有耻,止于至善教学课时
两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

教师出示小学时学写汉字的田字格,引导学生思考:1.我们学写汉字时,老师常常要求我们什么?
字一定要写在田字格内,不要写出框外;写出框外,老师会判错或重写……2.从我们熟悉的田字格,你会联想到什么?
方方正正、规矩、规则、束缚,公平、不自由、制度、法律、法规…风格、人格、品格、格调、性格、严格、及格、合格、破格、出格、格局、格外、格言……
格物致知、有耻且格、言有物而行有格……
“格”在中国语文文字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中国的字是方块字,讲究横平竖直,田字格便于练习书写,做人也是一样,不能油腔滑调,言不由衷,要正直,有句老话(字如其人)。简单地说,做人要合“格”(规距、标准……)3.我国古代关于“格”的名言警句非常之多,都是对“格”的论述: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言有物而行有格也--------《礼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格”的含义是什么?你如何理解这些句中的“格”?
格是形式、规矩、标准
上升到做人来看,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我们。青春,是人生中重要的时期。青春让我们充满活力,是一个自我探索的过程。在这个重要时期,我们应该如何度过呢?有什么相关的要求?我们该如何做等都需要我们思考。放飞青春的梦想,我们可以张扬、放纵、探险、自由、任性、哭闹……但是做起事来我们要遵

守规矩,我们要让自己青春在“格”在飞扬。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青春有格------话题。新课探究
一、行己有耻
1.行己有耻的含义
1)出处: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春秋·鲁·孔丘《论语·子路》
2)意思: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
3)理解: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朱熹也说过:“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行己有耻,就是要做到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通俗的讲,知廉耻,要明辩是非好坏,懂荣辱,辩别社会上的善与恶。
廉耻是立人之大节。——欧阳修人须知耻,方能过而改。——朱熹
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之心,若无耻之心,则无事不可为矣。——康有为
如何才能做到知廉耻,懂荣辱呢?
2.行己有耻的要求
要求一-----需要有知耻之心,提高辨别“耻”的能力1)展示材料:
材料一:卢梭在其自传体《忏悔录》中,以诚实、坦率的态度和深刻的内省,

讲述了出生以来五十多年间的往事,把自己生活中违背良心的小事披露无遗。中他忏悔了年轻时犯下的一个错误:一次,他偷了主人家一条漂亮的丝巾,却反过来诬蔑女仆,那个无辜的女仆因此蒙受羞辱。事过多年,卢梭一想起此事,内心仍隐隐作痛。2)引导学生思考:
从卢梭的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从卢梭的故事中,我懂得了什么是耻辱,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能做。要明辨是非好坏。
生活中,有些人会因为缺乏羞耻之心而做出有损公德和自己人格的事,你举出这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在生活中,你会怎样做?
行动前,审查愿望;可为还是不可为?行动中,监督调节;这样做行不行?
行动后,反思效果与影响。这样做会产生怎样的后果?3)教师明确结论: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朱熹。
因己身的不善而羞耻,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这是义的发端。羞恶之心引导

我们判断是非善恶,明确行为选择。结论:
“行己有耻”要求一-----需要我们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能力。
要求二-----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1)展示材料: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碰上许多规则,这些规则让我们的生活安全而有意义。例如:不伤害别从;不说谎;遵纪守法;信守承诺……2)引导思考:
社会生活中,你认为还有哪些规则需要遵守?你所说的是小事吗?
如:纪律、规章、法律、道德这些不是小事。
有人认为,只要不被发现,说谎、欺骗也是可以的。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为什么?
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要遵守道德、法律等规则以外,我们还要遵守纪律、章制度等规则约束自己的行为。对于这些规则的约束,不管我们的行动是否被发现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则。这是起码的准则,为人的基本点。3)教师明确结论:
闻过而终礼,知耻而后勇——《礼记中庸》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行己有耻”不仅仅要求我们要有知耻之心,提高辨别“耻”的能力,我们的行为在证明并塑我们自己,“行己有耻”还意味着要求我们要真诚的面对自我,闻过即改,知耻而后勇。正如有些网页所标注的“我是有底线的”“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结论: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
要求三-----需要我们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增强自控力。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规则都在运行,规则是如何运行的呢?你觉得在这些规则在没有人监控时,我们该怎样做?学生讨论,教师明确:
规则一方面靠强有力的约束力去执行,如法律;而更多在于我们自己去自觉的遵守,因此这就要求我们需要不断的磨砺自己的意志,拒绝各种不良诱惑,强自控力。
如何增强自控力?
增强“我不要”的力量。尝试不做些事情,纠正自己的行为。如上课时,不乱讲话,下课后认真完成作业等。
增强“我想要”的力量。每天坚持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上学前,主动告知家长、放学回到家时主动跟家长打招呼等。
加强自我监控。认真记录一些自己平时不关注的事。放学后回家看电视或上

网等。
结论需要我们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增强自控力
本节小结:行己有耻
“行己有耻”内涵-----知廉耻,懂荣辱
“行己有耻”要求-----需要我们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能力。
-----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需要我们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增强自控力
二、止于至善
1.止于至善的含义、理解: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礼记·大学》
1)关于《大学》:《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2)《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3)意思:大学教人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亲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

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
4)理解:《大学》的主旨是在于使人的美德得以彰显,在于鼓励天下的人革除自己身上的旧习,在于使人达到完美的境界。
“止于至善”是一种精神境界。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格调,有我们的“至善”追求。
“止于至善”是一种实践过程“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每个人都可以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2.止于至善于的要求
要求一:从小事做起,积小善为大善,寻找学习的榜样,汲取榜样的力量。1)材料展示:材料一:
童小勇每周都抽空去敬老院做志愿者,为几位老人读书读报,陪老人聊天,坚持两年不间断。敬老院给学校发来了一封感谢信。学校号召大家向童小勇学习,对此几位同学有如下议论:
同学甲:能坚持一辈子?我才不相信呢!
同学乙:虽然我没有做过,不过童小勇能做到,我也可以试试。同学丙:我也当过志愿者,我去了好多次。同学丁:童小勇真棒,换成我,不一定能做到。

2)引导学生思考,教师明确:
你做过类似的事情吗?你怎么看童小勇所做的一切?我做过(或没有做过)
童小勇所做的事情,虽小,但可以看出他在行善,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品德。他不仅有“心”,而且在“动”,在实践“止于至善”过程。积小德为大德,积小善为大善。请你对同学们的议论作简要的评述。
同学甲的观点是错误的。行善不仅要有“心”,更重要的是“行”,要实践,童小勇所作,事虽小,重要的是他在“行动”。
同学乙的观点是正确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好的榜样昭示着做人、作事的基本态度,激发对我们对人生道路理想的思考。榜样影响他人,给予我们自我完善的力量。在生活中我们应该积极寻找“贤”,将他们作为榜样,向他们学习。
同学丁的观点错误的。“止于至善”是一种美好的向往,是一种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止于至善的关键在于“行”,每个人都可以做到。
童小的故事,给你什么启发?请谈谈你的想法,并说一说你今后将如何做?
“止于至善”不仅在于是心,更重要的是在于行动。“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要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我今后将……

看到这封感谢信,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我们应该把童小勇作为榜样,向他学习。
榜样不仅是一面镜子,而且是一面旗帜。好的榜样昭示着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激发我们对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思考,给予我们自我完善的力量。
我们要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在生活中寻找“贤”,将他们作为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才会变得更加美好。从上面的探究中,你得出什么结论?结论:
止于至善要求:
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在生活中寻找“贤”,将他们作为榜样。
要求二:自省、慎独,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1)展示材料:材料一:杨震的故事:
《后汉书·杨震列传》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

谓无知!”
材料二:宋代大理学家也曾说过:“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引导学生思考,教师明确:
从两则材料中可以看出,“止于至善”的人具有怎样的品质?
一个人要做到独善其身,以宽广的胸襟、坚定地信念和刚毅的品格行事处世,始终拥有信心、不断激励自己,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在社会中还要关心、帮助周围的人。
从两则材料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止于至善要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结论:
止于至善要求:要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本节小结:
止于至善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止于至善要求:从小事做起,积小善为大善
在生活中寻找,将他们作为榜样。
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
为。新课总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理解了什么是行己有耻,什么是止于至善,懂得了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基本要求,知道在现实的生活中,如何做到行己有耻,怎样才能以止于至善。青春的我们,乐于实践,敢于尝试,努力证明自己,但是青春的我们,不能放纵自己,要知廉耻,懂荣辱,不能违反基本的规则,努力追求“至善”。课后思考:
1、如何做到“行己有耻”?
①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②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③能真诚面对自我,闻过而终礼,知耻而后勇。
④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⑤需要我们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2.如何践行“止于至善”?
①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②在生活中寻找“贤”,将他们作为榜样。
③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课堂反思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fc17b1f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8f.html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3.2 青春有格 教案设计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