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便利店的资料汇总

发布时间:2020-04-13 01:51:2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全国范围内关于便利店的资料汇总

便利店经营管理探讨

【便利店引入金融服务柜台模式在沪流行】

在上海,前有光大银行和上海农信社先后与便利店联姻后,交通银行日前也宣布把金融服务柜台延伸至上海60021世纪便利店。银行借道便利店,不仅节约店面成本,有效深入社区、拓展电子银行领域,同时,也为中间业务发展提供契机。在未来两年里,这种从国外传来的经营模式,将成为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众矢之的。据悉,交通银行将通过21世纪全市网点为上海市民代收取公用事业费、申办申领太平洋卡等提供金融便利服务,从而把金融服务柜台延伸至上海市60021世纪便利店。可代理交行代收业务及申办太平洋卡业务的便利店,将统一悬挂交通银行金融服务站的明显标志,以便居民辨认。

【便利店给银行代收费用还挺能赚钱】

在此前的《零售传真》中,我们认为,上海在开拓便利店业务方面比北京走得远。现在又有新的事实表明这一点。400多家上海“可的便利”为光大银行代理收取公用事业费,收获很丰。网点数不多的上海光大银行200112月入驻便利店代收公用事业费,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其代收业务量已从初期的每月几千万元迅速扩增至今年6月份的2.7亿元。今年上半年,该行通过服务网络代收公用事业费的总金额累计达6.04亿元,按照公用事业单位向代收部门支付平均2‰的代收费计算,便利店和银行总共可获得120多万元的手续费,对半分后,“可的便利”的纯收入超过了60万元。丰厚的收益和几百亿的现金流,让银行看到了进驻便利店的商机,也让便利店尝到了甜头。继光大联姻便利店大半年左右,上海农信社和交通银行也相继借道便利店拓展各自的业务。去年上海一年的公用事业费总计230亿元,其中55%都是通过便利店网点现金支付,如果按照千分之三的手续费计算,收入将达到近4000万元。

【待嫁外资是国内商业企业现在的普遍心态】

21世纪便利被转手,从中可以看出许多端倪。曾经作为21世纪便利咨询顾问的汪亮直言:“21世纪便利原来的投资方上海城开集团,在组建21世纪便利之初就计划着寻找一个好的买家。相比兄弟企业‘家得利超市’去年2000万元的盈利而言,高速扩张的21世纪便利店则是亏损加剧。于是,在今年年初,上海城开集团便萌生了售卖便利店业务的念头。”良友便利店也是成功吸纳了39%的外资,上海交电家电商业行业协会的秘书长韩建华透露,上海永乐家电也不断地在与外资接触。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商业的发展就开始普遍提速,而大部分企业的心态都是为了提高身价,等待收购。据悉,上海业内私下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上海百联重组的初衷也并非为了与跨国零售商抗衡,而是要优化资产,提高外资收购的起点。由于各地方开始重视商业规划,重视对商业网点的布局,在某些业态上对进入都有了限制,使得一些商业网点成了稀缺资源,因此为国内商业企业跑马圈地然后待价而沽带来可能。

【老百姓到底想从便利店得到什么】

AC尼尔森(全球领先的市场研究公司)今年上半年发布的一份“购物者趋势调查”结果显示:越来越多的中国购物者在购买日用品时由以前的传统业态转而选择现代业态,但当今面临众多选择的中国消费者显然并不仅仅钟情于某一家门店。因此问题在于零售商要给消费者一个充分的理由,才能让消费者在某一个特定的门店购物。其中关于便利店方面,消费者在陈述选择门店的要素时提到5项主要指标,分别是便利的地点一站式购物新鲜、可以即时食用现代化的高效率的购物过程提供额外的服务以及“24小时营业,各项指标的重视程度大体相当(分别有16%-20%的提及率)。另外的调查显示:去便利店的男性比女性多,男性占到70%,年轻人比中老年人多,占到80%,白领比工薪族多,占到70%。便利店不到一百个平方,这种业态的优势到底在哪里?主要是便利。即时消费、24小时服务,同时为消费者的休闲夜生活提供了新的场所。即时消费的食品和药品、书刊、报纸是便利店的拳头产品。在上海生活过的人就知道,上海的便利店,可以说是三步一哨,五步一岗。而上海人熟称的“夫妻老婆店”式杂货铺似的零售业已经边缘化了。不同区域的便利店其优势服务不一样。在上海的陆家嘴便利店,卖得最好的什么?是依云水和200多块一瓶的洋酒!通过便利店,我们能得到什么?人流和价格。便利店的价格一般比超市贵20%

【便利店凭什么比大型超市商品贵20%?】

便利店的生命力在于:消费者可以在任何想买东西,但是不愿意跑腿花时间到超市购物的时候买到东西;便利店的营业时间长,所出售的商品大多数会在购买后半个小时内就消费了,许多顾客一周光顾便利店三次以上,但是平均每次的购物金额很小,由于货架空间有限,需要很多次的配送商品。便利店以经营食品为主,位置极为便利,营业时间长。其经营的主要部分是牛奶、鸡蛋、面包、三明治、快餐、饮料、报纸、杂志、啤酒、香烟等商品。便利店经营商品以方便商品为主。方便商品是指顾客经常购买或者即刻购买,并几乎不作购买比较和购买努力的商品,这类商品包括烟草、肥皂、报纸等。同时,便利店还要注意一些日用品、冲动型商品和紧急用品的商品备货。日用品主要是消费者经常购买的商品,例如:牙膏。冲动型商品是消费者没有经过计划或者寻找而购买的商品。由于消费者一般不愿意专门去选购,所以这些商品到处都可以购到。口香糖、杂志之所以被放在收款台就是因为顾客可能原来没有想到要购买它们。急用品是当消费者的需求十分紧迫的时候购买的产品,如下雨时候的雨伞,停电后的应急灯等等。

【便利店在速食上还可大做文章】

一条来自海峡对岸的消息值得注意。拥有3500多家门店的统一超商“7-11”便利店,从8月初开始以“最大的连锁汉堡店”为号召,推出低价汉堡,引起轰动,每天可售出近20万个。行业龙头一行动,其它便利店纷纷跟进,“便利汉堡攻势”逼得麦当劳跳脚、肯德基发急,麦当劳从9月底起掷下上亿元新台币,重塑品牌新形象。其实便利店与麦当劳定位不同,汉堡包也不会是便利店的主营业务,两者并不构成正面竞争关系,这条新闻说明餐饮市场确实可让便利店大有作为。统一超商取得7-11在台经营权后,屡有创新。比如提供多元化的餐饮服务,不仅有汉堡,还有桃木鸡腿盒饭、万峦猪脚便当、竹山番薯饭、香鸡排便当、鳗鱼饭……据悉本月将推出三菜一汤攻入晚餐市场;又比如,台湾省有限时分类倒垃圾的规定,环保是环保了,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总归有所不便,于是便利店敞开垃圾筒随时恭候。现代城市生活中,便利店日益扮演起全方位保姆的角色,业务创业田地宽。同时,真要创新起来,影响就大了。在整个台湾省每天有20%的人口要到7-11“报到”;在上海,肯德基不过100家门店,而便利店有3000多家。做速食,说不定能做出最大的快餐连锁。

【迪亚对社区便利店的极大杀伤力】

这种杀伤力目前一个阶段将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上海,随即将波及华北、东北和华东等其他地区。虽然单店覆盖范围小,但是它繁殖速度很快。而且西班牙迪亚国际食品营销有限公司在中国的运作应该是高人手笔。在近两年的潜伏市场调查后,迪亚决定通过合资快速进入中国市场,在上海和北京两个市场的拓展工作几乎同时展开。在上海,迪亚与联华合资成立上海迪亚联华零售有限公司,现已开店近20多家,并获得巨大成功。在北京,迪亚与首联合资成立北京迪亚首联商业零售有限公司,首批两家店10月31日已经在海淀区开业,今年内会以每周开两家店的速度加速开店,计划年内开店15家。据悉,在未来5年内,商务部首批批准迪亚折扣店在京开设店铺数是320家,与上海的340家差不多。另外,对于迪亚折扣店今后在北京新开店的工商执照办理,国家工商局最近已特别授权北京市工商局可以将其作为一个连锁公司的分支机构进行审批,而不再作为独立的合资机构由国家工商局进行单店审批。据悉,迪亚上海店的办照审批也已取得了相应的政策。这将大大加快迪亚的开店速度。北京迪亚5年内,在北京实现开店300多家目标的同时,迪亚北京公司还考虑向华北和东北地区发展。北京迪亚将开在社区,店铺位于首层,营业面积平均350平方米,以经营居民日常消费量最大的食品和日用品为主,自有品牌的商品大约占到30%左右,主要集中在生活类用品上,今后,随着开店数量的增多,自有品牌商品比例将扩大到50%以上。

【圈地之后的便利店更需要精细运营】

上海全城和其他一些城市的局部地区,便利店已经完成了圈地工作,剩下的更为重要的是精细运营。只有精细运营才能挤垮周边的店铺,维持运营。但是,目前精细运营做的普遍都不够好。比如,在上海很多便利店都推出代收水电煤等公用事业费的服务,但是同一家便利店公司,并非其所有网点都提供该项服务,因此很容易造成下面的结果:同一公司的两个便利店开设在两个相邻社区中,因其中一家网点没有该项服务,居民不得不跑到另一个社区的便利店缴纳费用。有的便利店由于“系统坏了”,便中止了缴费服务。还有缺货问题(便利店需要快速的反复的配货),这次买了支牙膏觉得好用,下次再来买时,已经“卖光了”,缺货的店有时很长时间不去补货。还有找零问题:有的便利店服务员不愿意收受顾客的大面额钞票,给他(她)100元,宁愿让顾客“有零钱时再来买”。所谓每天进步1%,就需要一个礼拜从制度上至少解决一个问题。

【要在全国6500个加油站开便利店完全是海龟食洋不化】

中国的加油站在最近几年里,突然变得到处都是。但是如果你以为可以在这些加油站里开便利店,人们就会笑你是海龟食洋不化,因为几乎没有什么人去买你的东西。物美就曾宣布要在中石油所属的全国6500个加油站内开物美便利店。这其实恐怕也多是想做做事件营销,宣传宣传罢了。反正物美到现在也才开了一家样板店。在去年11月份的时候,北京石油公司就在东大桥、和平里、亚运村等14家为市区繁华地段和居民小区的加油站开设了名为实宜捷的便利店,但经营状况并不好,在人均GDP更高的上海,今年8月,上海捷强连锁公司从其与中石化合作开设的30家加油站便利店中全面撤出,而退出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经营不佳。此后,上海可的便利、联华快客便利等也陆续开设了一些加油站连锁便利店,但整体经营状况都比较困难,大部分处于亏损状态,有的干脆关门大吉。当初肯德基搞汽车穿梭餐厅的时候,我们就觉得很奇怪,认为提出这个创意要么就不是从利润上考虑的,要么创意提出者就不是中国人,自己压根就不了解身边人是怎么过日子的。

【便利店和标准超市的销售受到天气变化影响最大】

在所有连锁零售企业中,我们发现销售受到天气变化影响最大的是便利店和标准超市。下面是日本发生于在200210月的一个商业事件:由于天气反常变暖,日本10月份的零售业绩比一年前减少1.9%。日本经济产业省官员在当天公布的资料中说:“由于10月上半月格外暖和,影响西装与外套等冬季成衣销售,10月份百货公司销售业绩下降3.5%;超级市场零售业绩减少0.6%;成衣销售降低3.7%;但食品饮料销售反而上扬1.1%。10月份销售特别强劲的是加工奶制品。”一个微小的天气变化就可能为便利店这种小型业态带来巨大商机。在日本711,其门店的系统每天固定五次收集天气动态信息,这样做当然是有价值的。由于午餐、饭团和三明治等食品占据日本711每日销售额的一半左右,而这些商品的销售周期短,贩卖情况又和天气息息相关,因此事先掌握天气情况,是预定当日商品数量的关键。711系统每天收集气象报告数据5次,供各地的门店参考,以免所订的讲求新鲜度的食物数量积压或者不足。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门店在收集了一段时间的天气销售与商品之间的销售关系之后,在商品自动订货的参数中加入天气因素,该因素可能包括温度、湿度、风力的高低以及紧急的天气变化,例如暴雨、地震、飓风等等,这些影响都将对商品的订货和库存计划产生影响。为了区分每一个大中小类商品对于不同天气变化的敏感程度,因此也就需要将商品订货属性进行划分,例如矿泉水随着温度的上升,订货系数将会上升,而具体上升的比例是根据以往销售的最高峰和最低谷的变化程度来拟定天气影响系数变化的范围。而有些气象变化例如飓风来临,这样的天气恐怕对门店的所有商品都会产生影响,所以这时的订货参数也许是统一将商品的订货系数下调。

【怎么样做便利店,我们还需要学习】

杨立彬是利亚零售(8052,HK)的行政总裁,非常专业的零售业人士,在香港拥有很高的知名度,经常是零售业界的发言人,很多内地媒体是不知道的。他对零售业的很多专业判断,都值得内地的零售企业的一些年轻的的经理人的学习。现在内地的很多正在成长中的经理人,喜欢在媒体上抛头露面,发表见解;但是在专业领域却很蹩脚,这样的暴光率不要也罢,还不如沉下心研讨专业,阅读资讯,这样不至于出现做超市的改做便利店,结果把学习曲线拉得这么长,还自以为资讯足够,让公司股东担负经济利益和社会形象的损失。这里举一个例子,其中涉及到杨立彬对便利店服务的一些理解,就非常超越一般人的理解。上海、广州很多便利店都在不断想法增加复制一些附加服务,但杨立彬认为,其实,便利服务不是消费者选择便利店的主要原因,他们根据做过的很多市场调查发现,消费者对这一方面的需求不是那幺大。事实上,在上海广州这些地方,很多服务的基础条件都有,比如一些收费可以直接到银行操作,网络已经做了很多事,便利店提供这些服务其实不是很有竞争力。虽然日本的7-11便利店的附加服务还是做得很好,但是杨立彬认为,我们与日本不同,在中国,其实服务只能是锦上添花,不能作为主角,没有食品,消费者饿的时候是不能吃服务的,销售九成九要靠商品,这才是盈利的来源。在香港,很多公司要求OK便利店代他们收费,但收一单赚一元,收1000个才1000元,都不够交租的,而且便利店收1000个费用,其它的顾客买东西可能要排队而浪费了时间。效率就是金钱,收银的效率也是钱,许多人买一个面包是不愿意排队的。杨立彬认为,内地一些便利店它们本身就赚得少,再做过多的附加服务,就分散更多精力。象OK便利的面包,通常一个便利店卖100个面包就很厉害了,但OK店一天卖的比普通便利店甚至多10倍。通常的便利店豆浆卖10多杯,但OK店可以上几百杯地卖。所以做少点东西,要做精东西。结果在顾客交易时间上就表现出来了,OK店在香港有个要求,顾客到柜台结帐,要在6秒钟之内完成,如果别人用30秒,OK店已经做到6个顾客了。即便在高峰期,也不多过3个人排队。来便利店的顾客是不喜欢排队的。在广州,OK则他们把这个时间定在不超过59秒。

【对超市和便利店的理解对比】

现在很多进入便利店这一行的商家都把便利店理解为超市的缩小版,这就是市场经验不足的表现。虽然不一定是隔行如隔山,但是差别确实很大。超市的主要顾客是打理家务的,通常他们去超市都是一次性买齐,大批量消费,买完后也不是一次性用掉,而是回家同老人、老公、孩子一起分享;便利店则不同,它的顾客都是下班、放学回家的人,他们购物不是大批量的,而且是买给自己,可能半小时之内就要吃的即食产品,两者的顾客范围完全不同。在经营方面,就说可乐吧,超市卖的是1-2公升的大包装,不用冰冻,而便利店则是一罐罐的散装,夏天的时候一定要冰冻。星博资讯在调研中还发现,夏天的雪糕,可以有高低中档,但是冬天卖的雪糕则一定要高档。2公升的可乐,在便利店很少有人买。去大卖场人们可能是开车,打车,可以上三楼、四楼,但进便利店的人,是要快捷消费,短时间停留,大卖场买一件东西都要20分钟左右,更多时还要排队,一些赶着上班、上学的人是没时间去大卖场买一点点东西的。便利店差不多是进来1分钟买完就走。比如OK便利店在香港有个要求,顾客到柜台结帐,要在6秒钟之内完成。在内地,生活节奏不快,但是每个顾客的交易时间最好不超过59秒。

【毛利率达不到25%的便利店不可能盈利】

我们除了一些对便利店的概念上的认识(比如位置选择、商品选择、消费对象)不足外,便利店在供应链的流程管理方面也缺乏经验。实际上,便利店的配送环节非常关键。便利店每次配送的量比标超、大卖场少,需要的每个品种也少,但同样要求及时。比如大卖场采购一个电池品种,都是一箱一箱的,它的量可能是我们使用3个月的货。便利店要求货品周转更快,往往是供货商先把货品运到中央配送中心,在那里拆箱、打散成一个个小包装后,再配送到各店铺。星博资讯的研究人员在做北京地铁便利店经营调研的时候,就发现,北京冬天气温并不均衡,在遇到一个降温的天气的时候,带巧克力的食品就比较好卖。这就对便利店的管理和配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在一些中心城市的便利店在诸多环节都存在问题,毛利率水平很低,很难有一家高出20%。而便利店的毛利率如果达不到25%是不可能盈利的。目前,就连锁便利店的亏损原因来说,大致上有三个,一是由商品缺货造成的,一些便利店的进货速度慢到7-10天一次,比百货商店还慢。这在一些大超市开的便利店更常见。这些大超市自身现金流要靠便利店来支持。跟着大超市走,当然不符合便利店量小走得快的要求。二是为了占市口而开的店,常常人流量不足。一些便利店是听说某地要建小区了、要改造了,就抢着去开,但开好后要等一年半载,周围才有居民大量入住,这些店占领了阵地但浪费了子弹。三是成本问题。一些便利店用的人手过多,水电费用高企,学概念晚上也开,但是中国城市市民晚上基本都是在家的。一个晚上开下来,费用能达到销售额的2倍,不亏不行。

【目前一级城市的便利店尚处在小资本混战的时代】

目前,在北京、上海之外的其他中心城市,比如南京、南昌等,便利店的投资者都是当地的超市业者,或者是一些对终端依赖严重的快速消费品供应商。但是,这里的风险非常大。因为便利店是一个新兴的业态,我们在对便利店的认识、实操方面,都比较浅,经营的时候更多的是靠管理者个人的一些感觉,缺乏系统的理论和经验。虽然,象7-11、OK等国际品牌他们拥有完整的便利店经验和认识,但是他们对那么多的一级城市,也顾不过来。我们此前已经很详细透视了南昌的便利店的情况。在其他城市,情况类似。在南京,便利店的投资者大多都是大超市。在南京,主城区内连锁便利店达900多家,平均4200人就拥有一家便利店,与日本及美国的平均水平相接近,但亏损面应该在7成以上。这些便利店的投资者心照不宣的是:世界品牌比如7-11,将来进入当地市场的时候,他们依靠出售商业网点就可以大赚一笔。但是,这可能是一厢情愿。这些国际品牌也不是省油的灯,决不会在成本很高的情况下以收购形式进入。他们往往对这些城市做过多年的便利店市场调查,会等待最好时机进入的。如果目前的便利店投资者在经营上过于疏漏,长期巨额亏损,在未来几年内必然难以维系,到时挪出市场空间的时候,自己的筹码太少,还不一定是个什么价。

【24小时便利店不安装防盗设施还是会增加成本】

24小时便利店防盗是个难题。由于便利店不同于超市,里面不可能高成本地设立电子防盗系统,所以解决防盗是一个新问题。有便利店店主反映,如果一些人是一群一群地有意进来偷东西,他们挤成一团的话,闭路电视根本看不到他们在做什么。而人在午夜犯困也是生物规律,很难避免。为了防盗,不少便利店现在都在店里加装了摄像小电视,使营业员能在一个地方看到不同角度的情况。为了不让营业员在午夜犯困,不少店主还在店里加装了音响或是电视给营业员解闷,但实际效果却并不明显。另外,晚上看店的营业员多为女性,要真是一群人来偷东西的话,她们就算发现了也只能是报警,自己也抓不了贼。所以,现在的便利店防盗就成了一个很头疼的问题,只能是让营业员平时机灵一点,提高警惕。现在如果店里东西被盗了,公司会把损失直接在营业员的工资里扣,公司最终成本不会增加。这就是一些公司为什么宁愿留着食品被偷的危险也不加钱买防盗设施的根本原因,但是不少便利店营业员认为,就是她们最吃亏了,对经营也难以上心了。而员工的不负责任是公司运营最大的成本。

【全国市场企业的店铺资源在未来缺乏为B2C服务的价值】

很多人可能已经注意到了,一种新兴的B2C物流方式目前正在发达国家悄然流行,即通过连锁便利店为B2C电子商务提供物流配送。在日本,连锁商店成为电子商务必争之地。先是索尼等7家大公司与日本规模最大的连锁商店711宣布成立电子商务交易新公司。做法很简单,部分B2C电子商务公司把711便利店作为自己的交货地点,消费者在网上轻点鼠标后,就可以就近选择一家711便利店取走货物。此后,各个连锁商店纷纷效仿。不少日本业界人士提出,谁能尽早掌握有效销售渠道,谁就能在未来称霸电子商务交易市场。中国无论是连锁经营企业,还是电子商务企业,均缺乏共同合作的经验和案例。不过星博资讯相信,在中国,全国市场企业的店铺资源在未来缺乏为B2C服务的价值。因为在中国的几个主要城市里,组建一个配送网络的成本并不高,劳动力资源后备充足,城市交通情况并不会恶化到不可接受的程度。而且,由于全国市场的差异性,各地便利店店铺资源的集中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维持一个较低的水平。这就更增加了为B2C服务的难度。

【7-11便利连锁店引进独家销售商品的经验】

由于自有品牌风险较大,所以便利连锁店可以考虑引进独家销售商品。日本的7-11便利连锁店内一般都设立玩具专区,专区内陈设约30家厂商的产品,竞争激烈的程度可想而知。但万代公司2001年开始在便利店销售神奇宝贝等单价100日元到300日元的玩具,两年内营业额就突破了100亿日元。事实上,是7-113年前向万代提议开发便利店专有商品,之后该公司才成立直属于社长、成员约20人的横向方案组织,全心投入低价商品开发。即使是低价速销玩具,7-11在达到预定销售量后就会停止销售。商品寿命最长两个月,如果销路不佳,两周就会下架,因此制造商得负担很高的库存风险。不过,7-11按照定价销售玩具,不像超市会大幅杀价,而且还能吸引从不上玩具店的女性。最重要的是,只要商品陈列在日本的4万家便利连锁店,所创造的宣传效果远比打广告还好。例如:花王公司去年5月底推出健康绿茶,目标客源是“担心身体脂肪的人”,结果非常畅销,今年3月底前估计销售量会超过1亿瓶,而这种茶在7-11这类便利连锁店以外的地方是买不到的。由于业者纷纷推出便利连锁店独家销售商品,7-11的商品中具有独家性的比例高达一半。7-11对开发独家商品非常执著。例如印有7-11商标的碗装味噌汤,共有猪肉、蘑菇、蛤蜊等6种口味,外包装类似,事实上却是由三家不同厂商生产。以猪肉味噌汤为例,7-11会先决定规格,对猪肉、蔬菜等材料的种类、数量、价格都有详细的要求,决定几家候选厂商后,请它们都提供试吃品,再由公司的加工食品小组试吃多次,最后选定一家。7-11连锁店平均每家的面积只有60平米左右,陈列的商品约3000种,每家都是周二更换商品,此时约有200种新商品问世,并且有同样数量的商品绝迹。让人目不暇接的商品推陈出新中,3000种商品只有不到三成能留在架上超过一年。正因为对上架商品要求严格,7-11才能有惊人的集客力。消费者不只是因为方便才到7-11购物,而是因为那里有自己想买的商品。这就是销售独家商品的好处。

7-11关店率达到7%

市场风险永远存在,所以“关店率”谁都回避不了。保持适当的“关店率”,也是商家有活力、善于调整经营的表现。北京超市发便利店前总经理贾冬梅就说过,他们为便利店设定的加盟关店率不超过3%。有资料显示,7-11关店率达到7%武汉便民超市老大——中百超市公司03年就关店7家,主要原因是这些店铺选址不当、经营不善。而北京市场联华快客在黄涛之后调整也较大。目前各地市政交通建设、商业规划,因此城市客流线路、聚客点都在发生变化,关店求利更是很正常的事情。至于加盟店比例偏高的连锁企业,关店率更高一点才更合理。

OK便利店目标顾客由家庭主妇转移至上班族及学生

4 2 ,在广州市天河区体育东路财富广场首层,OK便利店在广州乃至国内的第一家旗舰店正式开业。据介绍,该店是自置物业,面积超过120平方米,产权投资及装修费用总投资达1350万元,堪称广州市有史以来最昂贵的便利店。该便利店是香港利亚零售与广州市粮食集团及上海申宏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的,这是在广州开设的第10家便利店。据利亚华南便利店有限公司董事长杨立彬介绍,与广州市其他品牌的便利店相比,单店投资额最高的OK便利店定位为“新一代便利店”,目标顾客由家庭主妇转移至上班族及学生,以售卖日常生活必需品为基础,同时引进独具创意的新鲜出炉面包和即磨即制的精选热饮,希望通过快捷、整洁、友善的服务形式,吸引更多目标顾客。

【便利店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大力发展加盟店】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裴亮在一次讨论中认为,大力发展加盟店是今后便利店发展的方向。便利店在全世界的成功发展其中一条重要的经验是发展加盟店,一般加盟店的比重要占到90%以上。而从上海等地便利店的发展状况来看,大部分公司没有发展加盟店,一小部分公司发展了加盟店,但比重都没有超过35%。便利店公司快速发展采取直接投资的形式,其投资回报要等待大量新店铺逐渐成熟、营业额提升这也是目前便利店经营状况不尽如人意的原因。另外他认为,便利店市场的亚业态方向不仅仅是强调服务的多样化和差异化,错位经营是关键。目前在上海已经有了苗头,如食品专业型的“城市超市”和药(非处方药)妆专业型的“屈臣氏超市”。虽然它们名为“超市”,但从店铺面积、便于购买等方面来看,更接近“便利店”。而且作为中介协会组织负责人,他表示,他并不同意目前业内一些人士所说的“便利店全线亏损”这一说法。他为此求证过一些企业,确定这种说法并不真实。当然目前的赢利状况确实并不好。

【区域加盟店做大更为容易自立门户】

加盟店是很多超市便利店快速发展的一个途径。不过,如果在某一个特定区域加盟方力量比较强大,则加盟店则更为容易自立门户。由于他们基本掌握了企业的Know How,所以很容易形成自己的直接竞争。当年沃尔玛的创始人山姆·沃尔顿就是从美国本·富兰克林连锁集团的一个加盟店做起来的。日前据人本超市总经理林朱金称,温州人本和联华已达成协议,解除近8年的紧密合作关系。人本将统一招牌和形象,自有商品中也不再会有联华的字号,而将统一使用人本的字号。人本、联华的合作始于1997年。人本超市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628。当初人本集团进入零售业时,借助“联华”品牌进入零售业,人本现已成功发展了大卖场、标准店及便利店三种业态,共80多家店面及卖场。人本当初是以特许加盟的方式建立与联华的合作的。1997年首批成立的6家超市,品牌统一是“联华”,卖的基本上是联华的产品,联华的收益是产品的反点。最初的6家联华超市之后,人本再开出的超市用的都是人本这个品牌。随着进货渠道的拓宽,人本和联华的合作方式也改变为,人本向联华缴一定的品牌管理费用。据称,人本超市将放手发展便利店业态,目前已有40多家。他们将大力推进自己的人本品牌的加盟店。由于联华早已入主浙江第一大超市“家友”,而温州也有家友超市。因此联华在温州不得不面临人本的直接竞争。

【便利店小型超市化最后必为大卖场所败】

便利店小型超市化在某些中西部城市是很明显的。在一定的阶段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随着人均收入的提升和大卖场的进驻,这些小型超市,除了在城市商圈的某些特定角落里还可以依据自己的某些优势而存在外,一般而言最后是要被大卖场和综超所败。比如在太原,有一家叫太原唐久有限公司的便利店企业,目前有直营店80家,加盟店70家。当时公司的发展方向并不是小型便利店,而是定位在面积为5001000平方米的中型超级市场,并且已经在太原市开了好几家。但是该公司负责人在上海考察学习时发现,上海有不少面积只有50100平方米的小型便利店生意很好,他们就尝试着在太原也开了一家,没想到效果非常好。这种便利店投资只有中型超市的十分之一,而销售额却是中型超市的五分之一。也就是说,同样的投入,便利店的收益是中型超市的两倍。试点成功后,“唐久”马上调整思路,放弃中型超市,转而发展小型便利店。所以目前在太原市区有便利店500多家,分别属于10多家公司。以太原市市区人口200万出头计算,平均约4000人就拥有一家便利店。而南京平均4200人拥有一家便利店,上海平均3800人拥有一家便利店,尚且都出现了大规模的亏损,太原的人均GDP远不如南京和上海,为什么这些便利店还能存在?实际上,这种市场需求是建立在消费者对超市业态的新鲜认可,以及没有大型超市竞争的基础上的。但是最近两年,各地大型超市展开迅速,美特好、山姆士、沃尔玛纷纷铺开或进驻,这些“便利店”的劣势很快显示出来。首先这几年商铺拉升了城市商用房的租金提高了小型超市运作成本,在价格方面小型超市与大卖场相比丧失了竞争力,而城市发展阶段不到4000美元的时候,便利店的真正需求提升不上来。香港有一家多年经营便利店业务的上市公司叫利亚零售,深深掌握其便利事业的Know How杨立彬到广州后,立刻把旗下OK便利店的目标顾客由家庭主妇转移至上班族及学生。实际上,上海联华快客在太原的20多家直营店就是因为缺乏市场基础在04年2月份陷入困境,导致在太原市场的大败退。太原当地连锁业的老大——美特好以“早早便利”品牌进入,提供特色快餐,使得变成高级早餐食品店,这种思路就是看到了市场趋势,果断摒弃了目前还没有受到太大威胁的小型超市化的便利店模式,为将来沃尔玛等大卖场展开后的更激烈竞争做准备。

【连锁便利店提供电子商务服务模式不符合国情】

上海美亚21世纪便利,最近因为内部采购部门的调整出现货源上的短缺。同时,美亚21世纪便利称,计划将不再走一般的规模扩张之路,而是要联网美亚音像连锁提供电子商务,以增加自身的卖点。我们在以前的评论中认为,连锁便利店提供电子商务服务模式不符合国情。核心原因是中国的劳动力非常充足。在北京,一个电子商务送货员工资只需300元,而且这种格局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从行业微观背景上,电子商务的业务流程中还涉及商业信用、付款方式、消费者的购物方式的改变、需要电子商务业务的顾客规模量、消费者需要的送货时间、物流费用计算、供应链中各单位的利益分配等诸多问题,便利店开展电子商务与便利店承接电子商务公司的配送业务等是一个市场培育发展过程,而且需要足够长时间。因此可以说,将便利店发展成兼有电子商务的信息和物流站点的模式太过超前。

【上海CVS销售额与门店数的递增回落到35%】

据最新统计资料,上海便利店(Convenience Store,简称CVS)已经达到4700多家门店的规模,其中市内3800多家,年销售规模60多亿元。2003年上海CVS销售额与门店数的递增回落到了35%。而从2000年到2002年,上海便利店的门店数和销售额每年递增50%至80%。不过,他们的盈利状况依然还是不佳。可以说上海目前的十几家便利店公司几乎少有盈利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改变。国内零售专家称,目标顾客模糊和缺少特色是便利店两个最大的硬伤。当然,其它如布局选址不合理、经营的非合理性费用居高不下等,也是便利店不能赢利的原因。上海CVS要想改变盈利状况,首先明确以顾客定位来调整经营商品。如学生型:应提供充满青春活力的商品组合。白领型:以品位高的商品、时尚型的商品为主要的组合。社区型:以家居商品、实用商品为主,开设洗衣等“多样化增值服务”为有效补充。大众型:服务于青年大众的,商品选择接近消费群体的需求,专业服务水平能够标准化等。其次,拓展生存和竞争空间。如向社区、轨道枢纽、河岸、远郊等新的商业空间去开发,这些商业空间孕育着很大的商机。

【上海美亚21世纪便利的缺货问题凸现操作者的专业素养】

从上海传出来的消息,上海美亚21世纪便利店的缺货问题到现在依然没有缓解迹象。从今年3月份开始的美亚21世纪便利店缺货问题,到现在已经持续两三个月。美亚21世纪便利的官方解释一直是“我们在调整商品结构”。不过上海同行则指出,连锁超市或便利店调整商品结构是常有的事,但从没有见过因为商品结构调整而出现这么大规模、长时间门店货品短缺的现象。连锁零售业调整货品,都是在消费者不知不觉中逐渐调整,不可能把库存全部卖光再调整,美亚21世纪便利这般的调整对企业形象的损害太大了,“实在让人想不通”。据悉,美亚21世纪便利店的缺货问题最初的起因是为消除采购腐败而整顿采购员和供应商队伍。据说一位美亚的高层领导在与一位打火机供应商谈话中得知,供应商给美亚21世纪便利公司采购员供应价每只0.09元的打火机,经采购员几次转手,再回到美亚21世纪便利时,变成每只0.60元了。据当地媒体报道,目前美亚21世纪便利的采购系统几乎是推倒重来。而且,美亚集团总裁王大卫最近借一家媒体披露,美亚21世纪便利在全面调整商品和供应商结构的过程中,将全面停收供应商叫苦连天的进场费。王大卫供应商抬高进货价、只提供销售不佳的商品不提供优质商品、便利店形成不了商品特色等都归罪于进场费。殊不知,取消进场费,他的采购人员不贪污才是天下真正的怪事!对比利亚零售旗下的OK便利店,美亚21世纪便利的境遇,凸现了操作者确实不够“professional”。21世纪便利店从上海城开集团手里,转到美亚手里,两任掌门人都缺乏掌握经营便利店业务的know how。看来21世纪再次转手势在必然。

【在上海做便利店是个误会?

零售业知名专家上海连锁经营研究所所长顾国建近日在《商业时代》上撰文,针对上海便利店单店营业额从2000年的5000元下降到2003年的3000元(扣除了交通和手机的充值卡的销售金额),规模虽然不小,但是却普遍亏损的现实,他沉痛表示:不盈利就不是商业要追求的目标,是到了深刻反省的时候了,不仅仅是企业家,包括我们这些研究现代商业的所谓“专家”。他首先认为,上海便利店导入标准的科学性值得反思。上海便利店的发展出现过两个高潮,第一个高潮是1997年,当年上海的人均GDP达到了3113.66美元,第二个高潮是2001年,因为2000年上海的人均GDP超过了4000美元。这两个高潮很大程度上是受了一些商业理论的影响。一般理论认为,当人均GDP达到了3000美元时,便利店就进入了导入发展期。当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的时候便利店发展进入快增长期。事实上,这种指标的单向性引导并不科学。中国的人均GDP是习惯上以美元为计算单位的,而中国的人民币汇率又长期地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由于各国的汇率政策、社会形态、货币购买力、民族特性的情况都不同,这种固定的汇率制使得上海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和4000美元的时候,其消费水平可能并不能达到美国人均GDP在这一水平的时候所能达到的消费水平。况且,上海人均GDP的统计方法也是可商榷的。他认为,如果扣除外来人口的因素,到2000年上海的真实人均GDP才超过了3000美元。他还针对上海和日本等先进的便利店市场在网点规划(上海网点规划差,大店远多于日本和香港,小店受打压厉害)、顾客(日本的东京、大阪等城市生活费用高昂,年轻人要结婚代价极大,所以日本便利店超过40%的主要顾客是已工作但不结婚的男女,因此他/她们日常的生活更多的是依赖便利店而不是超市Supermarket。上海的便利店在江苏比浙江发展的好,但浙江的人均收入远高于江苏,这可能就是顾客的消费特点带来的)、发展体制(日本便利店公司90%以上的店铺都是加盟店,顾国建甚至称,不发展加盟连锁店,用直营连锁的方式就是达到了1万家规模也不会盈利。加盟可以分解经营风险,共享社会资源,发挥店铺经营者的积极性)、电子商务利用的可能性(让便利店网络充当电子商务业务最好的信息站点和物流站点)等方面做了反思。顾国建称,从04年3月份开始,上海便利店公司的老总们开始面对现实,在两月一次的例行便利店联席会议上做出协商,各便利店公司在发展中选址时力求实现先行避让制;调整店铺结构,实现各便利店公司的差异化;开发便利店的自有商品、推行特许加盟制度和店铺内部的加盟制度。鉴于上海便利店在全国的领导地位,该文对各地的便利店建设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需要参考全文请来电子邮件sinba@vip.sohu.net。

主要便利店企业发展情况

【华联入主罗森象征意义居多】

虽然华联集团入股罗森的详情还没有公布,但华联持股比例从30%升为51%居控股地位已成定局。日本罗森便利在进入中国的第7个夏季时,竟步入让位境地,对于此次日方主动提出转让大部分股权给华联集团,业内猜测,罗森在日本本国的资金运作上可能出现一定的困扰。实际上,罗森在沪经营并不成功。此前上海罗森便利被批评初创时只是简单拷贝罗森在日的经营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它的本地化发展。在门店数量上,罗森便利举七年之功在全市店铺总数才120多家。这个数字明显低于上海其他几个连锁规模较大的便利店的数量。而联华快客自2000年至今就在上海开出800多家门店,预计2005年前在上海开出2000家。在联华与华联即将面对合并性重组的时候,入主罗森象征意义居多。华联控股罗森后,罗森便利将把店面开进南京西路的恒隆广场里,则是基于对整个上海连锁业态的再一次细分。

【联华快客把便利店开到中石化的加油站,有新意】

随着汽车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进入家庭,加油站便利店红火的势头也许很快会出现。正在主打差异化、个性化的上海联华快客便利店,试图建立强大的物流配送,信息、商品支撑体系,对加油站便利店在陈列、商品配置方面进行差异化功能设计,以全新的便利店模式为走过、路过的司机提供服务。5月底6月初,联华快客将在中石化市中心的加油站中开出首批45家加油站便利店。市场人士认为:中石化目前在上海有加油站400多家,联华快客便利与中石化对接,将开辟加油站+便利店的新模式。事实上,在国外,加油站连锁商业本身已发展为一个成熟的产业,一些发达国家在建设加油站的同时,将快餐、咖啡厅、零售店等设施往往一并规划,一般采取:加油站+便利店模式。在国内,加油站开设便利店存在着巨大的潜力市场。在当前激烈竞争的当口,加油站引进便利店,便利店入驻加油站,都意存着长远的战略考虑。

【北京五家商企的便利店加盟费用减半实际意义不大】

日前,北京物美、超市发、京客隆、倍顺、红黄蓝五家企业宣布,从现在到9月底,其便利店的加盟费减收50%,这一首次提出的优惠条件,在非常时期的业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但仔细分析起来,“减半”减的只是加盟费这一方面,而加盟费本来在整个投资中就是一个很小的数目。比如,物美便利店分两种加盟类型,一种是自愿加盟,另一种是特许加盟,前者原先的加盟费为2万元,后者原先的加盟费为5万元,减半后分别变为1万元和2.5万元,这对于一个标准便利店需要20万元的总投资来讲,其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原先存在的投资风险并没有减少多少。这“减半”政策是上述企业市场策略的一部分,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是弥补其非常时期损失的一种救市措施。

【美亚想在上海便利店市场上大干一场】

上海便利店大战虽已经进入白热化的状态,但在上海以连锁音像著称的大型文化集团美亚仍然通过全额收购21世纪便利店,在上海便利店市场上插上一脚,想大干一场。美亚集团在上海已设有200多家门店,会员数超过70万。而21世纪便利店在上海已经有582家网点,在目前的上海是直营规模最大的一家便利连锁公司。近60021世纪便利店的加盟,使美亚集团下属门店的物理布局扩大了3倍。目前上海市场上便利店数量众多,据统计已达3300家左右,其中便有2000家是2002年新开的。美亚入主21世纪便利之后,在经历了数量上的圈地竞争之后,除了物理布局上大为增强之外。也力图充分发挥集团特色,整合资源,从服务质量上提升竞争力,为集团整合零售终端的构想迈出实质性的一步。美亚集团与21世纪便利店的原出资方———上海城开集团一直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此次收购,双方非正式的意向接触开始得比较早,而正式开始收购谈判到最终拍板,前后只经历了一个多月,过程友好、顺畅。6月底,美亚成功完成了对21世纪便利的全盘收购,收购价格处于保密状态。但据早前媒体的报道,上海美亚投资公司出资2亿元将21世纪便利店100%独资拥有。在收购21世纪便利店之后,上海美亚投资有限公司的胡炯亚副总裁一个星期以来基本都在21世纪便利公司总部办公,进一步熟悉了解情况。

【美亚投资背景的神秘面纱至今都还没有被掀开】

按照美亚投资网站介绍,美亚投资是一个集策略投资和经营管理为一体的综合型投资管理公司,公司成立于2000年,注册资金为1亿元人民币。目前旗下有上海美亚音像连锁经营有限公司、上海美亚在线宽频网络有限公司、上海美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五洲宽频电视传播有限公司,但并未提及美亚投资的背景。美亚投资总裁办主任翟先锋女士对《财经时报》声称,“我们对外将都说是上海市经贸委的下属企业,是200%的国有企业,而且还是一家中央级企业。目前还没有外人知道我们的上级单位是谁,也不便透露,你在工商局也不可能查到我们的资料。你们最好不要写美亚投资的背景”。这一番话,更让人感觉它的神秘色彩。至今,美亚投资背景的神秘面纱都还没有被掀开。事实上,这家神秘公司在上海的发展一路顺风:目前,它不仅掌控了上海绝大部分户外广告市场,而且还与香港富豪李嘉诚有诸多业务往来,包括网站、电视和音像制品等。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所经营的皆在国家严格的管制之下,但美亚投资却操持得游刃有余,没有受到相关的政策影响。

【7-11便利店在广州的“榜样”关门了】

在广州高速运转的7-11便利店中,其农林下路的分店近日悄然关闭,这家农林下路分店原为7-11去年3月18日收购ampm便利店的五家分店之一。该分店当初还曾经因为没有大门而被业界认为是最能体现24小时便利店理念的典范。但是,它最终还是以关门结束了经营。据悉,7-11在广州的发展受到了不少的冲击。今年初OK便利店亮相广州,挖走不少广州7-11的员工,而且来自上海的快客和可的在广州快速的发展,也对7-11形成了不小的压力。不过,目前7-11在广州共有分店184家,在今年下半年,还将陆续开张25家左右。

【7-11在北京的便利店数量可能会迅速增加】

7月11日,原本是日本零售巨头7-11打算开店的日子,没曾想却被沃尔玛北京山姆会员店抢了先。但7-11在北京市场上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合作伙伴:首联,北京的7-11已经顺利进入办照和筹备开业阶段。今年九、十月份即可开张营业。今年年底之前,7-11在北京的便利店数量会达到20家以上。据了解,7-11在北京总部的注册地将选在东城区地盘内。7-11与首联的合作是首联出场地,7-11投资经营。这对于具有店铺优势的首联集团和具有经营经验的7-11来说,这种合作对北京其他便利店具有杀伤力。

【原来是李嘉诚收购了上海21世纪便利店】

在《零售传真》研究简报1031期(0710-0713)中,我们在分析收购上海21世纪便利店的美亚之后,指出《美亚投资背景的神秘面纱至今都还没有被揭开》。但是,现在我们有理由判断:李嘉诚和记黄埔有限公司旗下产业——百佳是此次收购的“幕后主使”。收购方美亚机构为美亚投资及其下属控股子公司的统称。美亚机构旗下上海美亚在线宽频网络有限公司是由:TOM.COM有限公司(8001, HK)、美亚机构和上海信息产业有限公司三方合资成立的,其成立时的董事长张培薇在TOM的非执行董事中赫然在列。百佳要进入上海,门槛很高——找网点、谈判、一家一家的开店,较之其竞争对手,百佳更需要和时间赛跑。同时,目前要想在上海市区找到新的网点,难度会很大,成本也会很高。而对于收购21世纪便利而言,其好处不仅在于能接收现有的网点、接收原有的供货关系、渠道等资源,而且还能够建立当地的供货关系、渠道,为进入零售业其他业态做好铺垫。想到去年的时候,“良友便利39%股权收购”一事,出面的也是一个咨询公司,而其幕后买家被判断是7-11,只是“良友”至今没有承认而已。

◎《上海青年报》报道了上海迪亚对周边商超的杀伤力。据上海迪亚某分店周边一家普通超市的店员说,他们店中日常营收急剧减少,下降约3成。另一家普通便利店的店员则表示,近来营收几乎下降5成。

【上海7-11经营权之争结局可能是“伊藤洋华堂+正大集团”】

上海便利店市场的广阔前景,使得上海7-11经营权之争很激烈,至今还不明朗。日本伊藤洋华堂、台湾统一集团、泰国正大集团、香港牛奶公司四家巨头纷纷瞅上了这一“热门差事”。伊藤洋华堂作为7-11的大股东,当然不会放过上海的机会,而其他三家则认为虽然日本伊藤洋华堂拥有70%的股份,但是全球授权依然还是由美国7-11在做,上海经营权到底给谁,还是要问美国7-11。这四家巨头纷纷向美国7-11递交申请,全球最大的便利店7-11上海经营权到底将花落谁家?这一直以来是市场的一大悬疑。最近,我们获悉此事终于有了新的进展。伊藤洋华堂北京合资企业华堂商业公司企划部李志生认为:很可能还是以伊藤洋华堂为主,以另三家巨头中某一家为辅的形式;而现在既然北京包括华北的市场都给了统一集团,那么上海包括华东很可能将向其他两家企业偏一偏;而在香港牛奶公司与正大集团之间,又数正大集团老板谢国民最为努力,一再在美国7-11总部游说,因此最终结局可能是“伊藤洋华堂+正大集团”。同时,李志生还透露:上海便利店已经达到了饱和程度,现在任何外资或内资进入的话,成本都会高于其他地区,因此不排除伊藤洋华堂会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这是上海代理权迟迟没有作出决策的主要原因。

【联华快客年内在北京增开80家属于市场试探】

联华快客便利超市东大桥店812在体育馆东路开张,这是联华超市集团自去年8月进入北京以来开张的第100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在这个总共大约300家便利店的市场上,联华快客目前是北京最大的连锁便利店。联华快客便利还准备在今年内再开80家店。联华快客想开店,钱是不缺的。因为它刚刚通过联华超市在香港资本市场上募集资金6亿多元人民币。特许加盟更可以使开店的费用降低。因此,联华快客在北京市场上的动作基本还是属于市场试探。联华快客经过近6年的发展,在遍及上海及全国的北京、广州、大连和江浙等城市的联华快客便利门点规模已达1300多家,其中特许加盟店已达300多家。

【“超市发连锁”将推出便利店新品牌“中超便利”】

日前,有传闻称超市发连锁将退出超市发便利,但遭到超市发高层否认。据市场传闻,因种种原因,超市发连锁已将其在超市发便利公司中的股份撤出,并将在一定时间内收回“超市发便利”的品牌使用权。而目前的超市发便利很快将以“中超便利”的品牌开展业务。据了解,超市发便利公司的四大股东中,来自河北的民营资本大华帮投资公司与沧州好日子便利公司分别是第一和第二大股东,超市发连锁只占20%的股份。超市发便利确认了超市发便利和中超便利两个品牌并存的情况;目前,中超便利整体正在筹备中,第一批新店将于9月亮相。但公司今后将主要以哪个品牌发展特许加盟还未确定。据业内人士分析,超市发目前是北京最重要的本土连锁超市公司之一,而便利店业态又是政府重点扶持的业态之一,因此不排除超市发方面根据新的市场形式调整自己在这一业态的发展战略,由此引发股权结构上的调整是完全有可能的。

【伊藤洋华堂在北京开设7-11便利店计划是300家】

伊藤洋华堂在世界零售500强中排名第15位,是世界著名的连锁零售企业7-11的最大股东。日前伊藤洋华堂中国区总裁塙昭彦等高层到成都,视察即将开业的伊藤洋华堂双楠店。据透露,该公司目前还没有计划在成都开设7-11连锁店,他们会把7-11连锁店的第一站放在北京,计划在北京开设约300家左右的店面。7-11由于找到了首联这个极佳的合作伙伴,所以开300家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塙昭彦还透露了伊藤大卖场开店的哲学。他们开店一般更愿意选择有吸引力的小商圈。一个伊藤新店的目标是店址周围3公里内的顾客,并且两店的距离应在五六公里之间。另据悉,8月10日,日本伊藤洋华堂在华合资公司与位于丰台北路的一家物业单位签下了其在京第3家店铺的租约,而这家于今年年底前开出的新店也将是伊藤在华的5号店。该店位于丰台北路原燕莎望京丰台店撤出的店址,面积近10000平米,业态为大型综合超市。今后,伊藤大卖场将以每年2家以上新店的速度在京开店。

711、迪亚、冠军店在北京开的便利店进入前期准备工作阶段】

如同我们所预测的那样,便利店在北京将进入一个今年市场试探、明后年猛进的过程。据悉,日本711便利店,西班牙迪亚的折扣店,还有法国的冠军店也都与北京的连锁企业签订了合资的正式合同,正在报商务部批准。这三个大的连锁品牌企业已经在做便利店开发的前期准备,711计划今年在北京将开50家便利店,西班牙迪亚的折扣店今年也要开几十家面积在300500平方米的小折扣店,法国的冠军店主要经营生鲜商品,店铺的经营面积为两三千平方米、三四千平方米的中西超市,今年下半年在北京也要开店。在下半年,欧尚、麦德龙、百安居等国际上10个大的著名新型商业品牌将要相继在北京开店。

【日本排名第三的便利店明年要进入美国】

全家便利(Familiy mart),在日本竞争激烈的便利店产业中排名第三的企业,将计划在2004年在美国开设分店。这将是全家便利第一次在亚洲以外的地方开店,预期将位于俄勒冈,华盛顿以及加利福尼亚。全家便利如今在日本,中国大陆,台湾,泰国以及南北韩经营着9200家便利连锁店,而在登陆美国之初希望能在一些主要大城市,比如西雅图,洛杉矶,开设50家左右的分店。全家便利的总裁Junji Ueda透露“我们将通过在美国推介日本风情的便利店来吸引顾客”,而开设一个食品加工厂和建立一个当地配送系统的计划也在议程中。

【日本7-11便利店已突破1万家店铺】

日本国内最大的连锁便利店——7-11便利店8月31新增18家店铺,使店铺总数上升到10002家,在日本国内零售业界成为首次突破1万家店铺的连锁企业。该连锁企业的负责人说:“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不断提高每家店铺的日销售额,增加店铺只不过是企业发展的一个环节”。7-11便利店没有举行任何纪念仪式,就连新开张营业的店铺也是静悄悄的。1973年,日本著名百货公司伊藤洋华堂与当时的美国南方公司共同建立了7-11便利店,并于1974年在东京的江东区建立了第一家店铺。此后,7-11便利店又开始拓宽自己的服务范围,例如开发自己的产品,在店内设立自动取款机等等。到目前为止,7-11便利店已有29年的历史,在日本国内的32个都道府县中均有店铺。

【迪亚折扣店给北京中小超市带来的冲击尚难以看清楚】

家乐福旗下的三大业态之一迪亚折扣店在北京的首批两家店已初步选定在海淀和石景山,预计下个月月底将正式开业。据有关人士透露,北京首联与西班牙迪亚国际食品营销有限公司合资成立的北京迪亚首联商业有限公司已完成了工商登记注册手续,实质性的操作已经进行了一个多月。目前已经签约了9个店铺,有3个店正在紧张的装修中。按照合资公司制订的每周开两家店的速度,预计到今年年底前将有20家左右的店铺开出。据悉,将陆续开出的迪亚折扣店主要坐落在社区内,面积在350平方米左右,初期自有品牌商品比例为30%到40%,联营和自营生鲜商品的面积将占店内总面积的13%。而未来自有品牌商品比例将提升到50%左右。据悉,首联向合资公司派出的4名中层以上管理干部目前已经全部到位,其中有一名为副总经理,专门负责外联和政府事务以及生鲜业务。迪亚折扣店的真正影响要看它在北京市场上铺开的速度,便利店受到的影响将更大。

【康师傅还要在上海开500家便利店】

康师傅是台湾顶新集团的方便面品牌。目前康师傅方便面在大陆占有47%的市场份额,比同出自台湾的统一集团高出约17个百分点。而去年杀回台湾老家的康师傅,虽然当地方便面市场占有率迅速上升到5%左右,但目前已经徘徊不前,原因之一则是台湾的销售渠道7-11便利店由统一把持。台湾统一在获得美国7-11便利店在台湾地区的独家经营权后,经过多年经营,统一超市成为台湾当地最大的超市,高达3060家,并成为统一集团的重要利润来源。2001年获利18亿新台币。在去年8月,统一在北京7-11便利店中占15%的股份。这迫使顶新集团也开始寻找自己的销售渠道。于是就有了上海全家便利店。据日本伊藤忠(中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佐佐木聪先生介绍,目前他们已经将开店的申请报告上交中国商务部和上海市市政府,在今年年底将拿到批文,并打算在近几年内在上海开出500家全家便利店。之所以由该公司提交报告,是因为该公司颇有活动能量。佐佐木聪吉称:“华堂获得牌照,我们出力不少。”伊藤忠商社社长丹羽宇一郎目前是北京市市长国际企业家顾问。

【超市发成为联华快客之后第二个在北京开出第100家便利店】

9月28日上午,超市发的第100家便利店在交大嘉园社区开业。据北京超市发商业公司行政总监刘湘安介绍,在超市发现有的100家店中,有一半的店铺为加盟店。开一家100多平方米的超市发便利店,刘湘安开出的价码是:品牌加盟费2万,各项启动费用总共20万至30万。超市发提供统一形象设计、统一商品、统一配送。超市发还将根据各店所在社区的商圈特点对商品结构进行调整,帮助加盟者赚钱。京城另一家非本土的便利店联华快客便利超市,在812就在体育馆东路开出第100家店。据悉,北京零售市场上,1-7月份便利店门店数为315个。

【日本7-11花巨资建设仅次于NASA的资料库做什么?】

世界上最大的资料库是NASA(美国太空总署),你可能不会相信,世界第二大的资料库属于一家便利店——日本7-11。据今年出版的《日本7-11消费心理学》介绍,该公司在1997~1999年间斥资600亿日元,以POS系统为基础构建了消费者情报分析系统,可进行消费者每天购买行为的预测与分析,所以能真正地以消费者需求为出发点,在市场饱和、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仍创造出佳绩。7-11有一句名言:“现在需要的不是经济学,而是心理学!”而根据大量的消费事件得出正确的结论,就不得不依赖大量的客户资料库。

【上海可的便利总经理邱源昶入选03年零售业十大风云人物】

由商务部、中国商业联合会等机构联合举办的“二○○三年中国零售业十大风云人物”评选揭晓,11月17日晚在上海举行颁奖典礼。CRC2003中国零售业十大风云人物按名次依次是:上海百联集团总裁王宗南、深圳市兴万家商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刚、大商集团董事会主席牛钢、武汉中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汪爱群、北京物美集团董事长张文中、北京王府井百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冰、上海可的便利店有限公司总经理邱源昶、北京翠微大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栾茂茹、苏果超市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马嘉樑、上海永乐家用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陈晓等10人。这次结果有点意思。上海占了3人,北京也占了3人。评委团由国家商务部、中国商业联合会、沪京穗三市商委、全国中心商业城市网络、中国经营报及中国商报等众多业内专家组成。早在今年的1014,该活动的专家评审组召开了首次“十大风云人物”评审会议,60位候选人中20位零售业界精英获得“风云人物”提名资格。不过,国美电器的黄光裕和大洋百货的王德明成功获得提名,却意外淘汰出前10名。

【北京好邻居便利连锁公司内部股权发生重大变更】

北京万方港佳商贸有限公司经营的业务主体“北京好邻居便利连锁店”将在12月中旬更换新标志,已经在北京运营了两年多的“倍顺好邻居”全部改为“好邻居Hi24”。“好邻居”此次改标的背后是公司内控股权发生了重大变更,北京的投资方在控股比例上超过了其他股东。投资方开始着意打造一个真正属于北京本地的便利店品牌。按照发展规划,三年内“好邻居”在北京西城、海淀要拥有400至500家面积在60平方米150平方米之间的社区网点,该公司将会成为北京市场上专业的便利店公司的重要竞争对手。“好邻居”战略发展部总监陶冶介绍,“倍顺”实际上是美国的一个品牌,在欧洲的经营和管理模式曾经取得成功。“倍顺”被引入到中国有两年多的时间,已先后在厦门、成都、广州、苏州、北京等5家城市开设了便利店。北京目前拥有的44家“倍顺好邻居”便利店,是在原有万方好邻居便利店的基础上,结合美国、欧洲、港台的现代商业零售理念、经验和技术,在店面设置、管理等方面完全是按照欧洲模式直接拷贝到北京的。经过两年的运营,发现其服务功能并没有完全达到北京社区消费者的期望值,在经营和服务上还缺乏北京特色。陶冶表示,“好邻居便利店”在坚持24小时全天候营业的同时,将全面实行这种即食食品服务、引导时尚、满足顾客的即刻消费需求,形成自己的独特卖点和核心竞争力。

【联华快客便利在北京市场亏损严重】

2002年8月,联华快客进军北京市场。当时,在北方它只进入了北京和大连两大城市。主帅是被称为王宗南手下的“五虎将”之一的黄涛。黄涛是超市业务出身,此人据说“每天上网两个小时”,不过,没有从事过便利店业态经营的黄涛偏碰上了北京这块业内公认的“难啃骨头”,使得快客在北京市场亏损严重。在812的时候,联华快客就称在北京开了100家店,虽然后来他们开了新的店铺,不过到了12月份的时候,他们只剩下98家了。如此大规模调整店铺的原因,就是因为亏损过于严重。据悉,不但没有一家盈利的店铺,而且经营最好的店离“保本点”都有20%到30%的差距。所以只能忍痛关闭那些距离“保本点”太远、而近期内又不太可能有较大起色的店铺,以迅速减少大的“出血点”。而离北京市区较远的通州区一下全部关闭的7家店,除了这个原因外,还考虑到了较高的配送成本。据了解,原上海联华快客便利公司华北区总经理兼北京联华快客便利公司总经理黄涛已被调回联华超市上海总部,新任总经理曹云已于11月正式到岗。新的领导人在对北京已开店铺进行重新梳理的同时,还暂停了特许加盟业务,所有本来要签约的加盟者都暂停了签约。据说原因是目前快客的商品结构和物流配送,还不足以支撑更大的加盟体系。据悉,此次联华快客便利南方区的高层也是大换班。

【北京超市发便利总经理贾冬梅离职】

据《北京现代商报》报道,原超市发商业公司总经理、北京便利行业女强人贾冬梅近日突然出人意料地离职。北京超市发商业有限公司负责经营超市发的便利店业务。贾离职发生在北京超市发连锁股份公司出现高层人事震荡后不久。据报道,11月26日,该公司两大股东以股东会决议的形式宣布了对总经理一职的人事任命。该通知称,股东会已同意原总经理贾冬梅于11月17日提出的辞职申请,并限其在48小时内完成交接。同时任命原总经理助理魏东暂接总经理一职。通知的落款盖章为公司两大股东——北京大华帮投资有限公司与大连园周投资有限公司。报道还称,贾冬梅可能从未提出过任何辞职申请;另外,贾冬梅离职时,曾要求过离任审计,但公司并没有审计,并匆忙地让贾在48小时内完成交接(正常离任审计起码需要1周)。

【顶新、伊藤忠、全家和中信全力在上海推全家便利店】

据台湾媒体报道,由台资顶新(开曼岛)控股有限公司、台湾全家便利商店股份有限公司、日本FamilyMart、伊藤忠商事、及中信合资成立的上海福满家便利有限公司,正式获得批准。这个新公司注册资本7000万人民币,中信持股35%,余下65%由中国便利店(开曼岛)控股有限公司持有;而中国便利店(开曼岛)则由顶新(开曼岛)控股有限公司持股50.5%Family Mart China Holding Co. Ltd持股49.5%。在Family Mart China Holding Co. Ltd所投资的股份中,则是分别由(株式会社)FamilyMart、全家便利商店及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投资,持股比例分别是34%33%33%。顶新董事长魏应交表示,初期连锁便利商店各相关经营系统的建立,各公司都有明确分工,由顶新派遣高层经营主管,负责物流体系建置,日本全家提供Master Licenser(品牌授权)、与经营连锁便利店事业的Know-How,伊藤忠负责对鲜食工厂提供支持,台湾全家则将在台湾成功经营经验完整移植。第1家全家便利商店预定夏天开幕,到2006年的3年内展店300家,2010年在以上海市为中心的华东地区开设1000家店铺。

【统一集团为丧失北京便利店阵地正与7-11谈判】

4月15日即将在北京开业的7-11便利店股东中,没有原来所传的统一集团名单。在该合资项目中,伊藤洋华堂通过旗下“7-11日本株式会社”拥有合资公司65%的股份,北京首联商业集团和中国糖业酒类集团则分别占有25%和10%。在台湾,统一集团依靠7-11便利店占据了在食品上的优势。早在三年前,统一集团就向美国7-11母公司争取内地市场的经营权,但日本7-11却半途杀出,从统一手中抢下北京7-11的经营权。另一方面,统一碍于与7-11母公司签订的“竞业禁止条款”,又无法以其他品牌进军内地市场。据了解,4月中旬,来自7-11母公司的谈判代表团将登陆台北,重点洽谈7-11在内地的经营权。统一集团董事长高清愿日前放言,如果还没有机会进入到内地,统一集团将不惜牺牲台湾的7-11。言下之意,如果美国7-11集团阻挠统一集团到内地开设便利店,统一集团将放弃和美国7-11的合作,独自建立渠道进入到内地。目前,统一集团已购入三成台湾莱尔富便利商店的股权。据悉,统一超商与美国7-11母公司正在拟订年内进军内地市场的方案。统一集团的竞争对手顶新目前拥有“乐购”大卖场和“全家”便利店等通路。

【统一超商可能获取上海福建等市场的7-11决断权】

近日7-11美国母公司的谈判代表团赴台洽谈7-11在内地的经营权事宜。美国连锁便利店集团“7-11”总部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伊藤洋华堂与统一超商分别拥有其在日本和台湾的经营权。此前20028217-11对外宣布,正式授权台湾统一超商以及日本的伊藤洋华堂在北京地区开设最多达500家店铺。当时,伊藤洋华堂、统一超商与北京首联商业集团、中国糖业酒类集团成立合资公司,共同拥有7-11北京经营权,四方的占股比例是51%14%25%10%。这次7-11北京店铺股权安排中,伊藤洋华堂通过旗下“7-11日本株式会社”拥有合资公司65%的股份,首联集团、中糖集团分别占有25%10%。统一超商已经黯然退出。美国7-Eleven Inc.国际部副总裁Bob Jenkin称,由于统一超商在家乐福大陆业务中占有股份,家乐福整改牵涉到统一超商,所以为了让7-11尽快获得政府批准开业,由伊藤洋华堂收购其14%的股份,先由伊藤、首联、中糖去注册。按照约定,7-11正式获得批准后,统一超商可以回购其卖出的股份。台湾媒体报道称,统一超商认为,自身在台湾经营7-11做得非常成功,他们比伊藤洋华堂更加了解中国市场,在内地经营有着更多的优势。14%的经营权使其在7-11北京中没有管理权和决断权,所以干脆退出北京市场,但是希望在中国其他市场如上海、福建等地争取到更多的经营权。

【好邻居便利店声称加盟者可以年盈利5-7万】

北京经营24小时便利店的“好邻居”总经理陈志坚17日在《北京晚报》上为其店铺加盟宣传称,一个经过调研合格的100平方米左右的店铺,如果每天销售在4000元左右,理论净收益是3900元/月,并且年底还有12000元左右的返利奖金。经过辛苦付出并实现销售的还可以超过预期。目前,好邻居的内部加盟店铺已经全部超过此预期数字,因此加盟一家好邻居便利店的正常年赢利在5万至7万元左右。按照他的说法,“好邻居”每家便利店店铺盈利能超过5万,果真如此就怪了。物美在地铁的店铺都有关门的。店铺平均盈利5万,加盟还不加疯了。据悉,为了圈地,“好邻居连锁便利(Hi24)”正准备加快招聘加盟者的速度,预计年底前将开出50余家好邻居加盟店。

【家乐福集团总裁Daniel Bernard称在华会适时并购】

据法国当地媒体,在近日家乐福旗下DIA超低价连锁便利店在北京开出其第100家分店之际,法国媒体引述家乐福集团总裁Daniel Bernard的话称:“目前该集团已在中国23个城市开办了分店,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集团会受到来自中国本土和其它外国零售业企业的竞争,但家乐福在适当时机会考虑外部增长问题(购并其它企业),当前集团的第一要务是有机适度发展。”据悉,在9年的时间中,家乐福集团在中国开办的分店数量已与其在过去20年中在西班牙开办的分店总数相当。家乐福集团全球采购中,中国产品的比重也逐年上升,2002年在中国的商品采购额(特许定牌生产)为16亿美元,去年则达到了21.3亿美元(17.7亿欧元)。该报道还透露,家乐福计划在条件成熟时,将DIA和超市两个网络的采购供应进行合并整合。目前这类集约采购只达到了40-50%。同时该报道还披露,根据与中方的协议,DIA超低价连锁便利店可在中国的上海和北京两地各开办600家分店,而这一目标在2007或2008年就可以达到。根据国内媒体的披露,DIA将很快进入广州、天津等市场。

【顶新旗下全家便利店首家门店下月上海开张】

66,顶新控股与日本全家株式会社等5家公司联合投资的“上海福满家便利有限公司”通过商务部正式批复。名为“全家”的顶新便利店将于近日制订出在上海的发展计划。首家“全家”便利店预定下月在上海开张。据悉,发展初期将以上海和华东地区为主,相对成熟后有望向华北地区扩张。在未来3年内,“全家”便利店将计划在天津、北京等地开300家店。两年前,顶新就筹划进军中国内地便利店市场。据悉,新注册的“上海福满家便利有限公司”由5方控股,分别为顶新控股有限公司、台湾全家便利商店股份有限公司、日本FamilyMart株式会社、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和陆中信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分工明确顶新:派遣高层经营主管,负责物流体系建置;日本FamilyMart:提供品牌授权与经营;伊藤忠:负责对鲜食工厂提供支持;台湾全家:将把台湾成功经营经验完整移植。全家便利首站之所以安排在上海,除了看重上海的市场外,也是其他控股股东的意见。

【原7-11高管替良友便利推广第二代便利店】

上海良友金伴便利店03年销售额超过11亿,在全国百强连锁中排名第55位,门店总数已经达到550家。其总裁是前星巴克国际副总裁王金龙,而前美国7-11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北大卫担任了首席营运官,据说店面设计、经营模式大多出自北大卫之手。因此,与众多便利店淡雅的日本式风格不同,“良友金伴”很多店铺成为具有浓重、热烈欧美风格的美式便利店。6月8日在杭州潮王路上开张的良友金伴便利店即是如此,该店门面是亮丽的紫红色,灯光也呈现暖色调。上海便利店里推出的服务,如购买现磨咖啡、复印、发传真、煎荷包蛋、烤面包、买即食盒饭等,也一应推广到杭州。目前在杭州,规模较大的便利店,如可的、联华快客、喜士多、每日等,都是由外地企业开办的。“良友金伴”浙江公司总经理罗劲松评价杭州市场认为,杭州的生活水平并不比上海低,但现有便利店的数量仅为300多家,只是上海的1/10,市场潜力相当大。不过,杭州便利店的数量很久没有大幅增长,且最近还有8家“可的”店同时歇业。与上海相比,杭州的店铺租金要贵20%,所以一些即使在上海发展不错的便利店,如好德、罗森都不去杭州发展。良友便利店目前在杭州的推广处在试水适应阶段。

各区域市场便利店发展情况

【深圳便利店尚不足百家是陷阱不是机遇】

有调查显示,目前深圳的便利店尚不足百家,其中品牌便利连锁店仅有1992年进入中国的711,在深圳的店铺数量也仅有40多家,由本地企业发展起来的品牌连锁便利店尚未有一家。日前在由深圳零售商业协会、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主办的深圳便利店连锁商业研讨会上,深圳富泽实业有限公司宣布,将联手深圳一物流公司大规模进入深圳连锁便利店经营业态,2003年,公司计划发展50家“万店通”便利店,未来两年,计划通过加盟等模式开店达500家,销售网络覆盖整个华南地区。此次万店通的投资方深圳富泽实业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出口业务,公司的总资产超过10亿元,主营产品是纸类、电光源产品。据公司董事总经理周锦雄介绍,此次公司进入便利店这种业态是公司出于战略转型的一种投资。而深圳便利店市场正好有这个空白。其实,深圳便利店尚不足百家倒可能是个陷阱,深圳到现在依然是一个以外来打工青年为主的工业城市。外来打工人群是600万,户籍人口100万,虽然深圳的经济总量不小,但缺乏象北京上海这些本地居民人口即有上千万的传统城市所具有的大量本地人口社区,外来人口的购买行为都是临时性的,所以在深圳,与便利店发展滞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深圳杂货店的数量在2.5万家左右。这些杂货店一般都是小型投资者,加盟到品牌连锁店对双方来说成本太高。

【北京便利店的项目审批手续过于复杂】

便利店的成功典范7-11表明,便利店应将店铺网络视为一条高速公路,不仅自己的车(商品)在这条路上通行,也吸纳其他车辆(服务)在该条路上行驶,不过收取高速公路费罢了。例如,他们为煤气公司代收煤气费,为自来水公司代收水费,为电力公司代收电费,为邮局代收邮件,甚至为网上商店代送商品等,7-11便利店的服务收费越来越多,不仅增加了利润,而且密切了与社区居民的关系。京城便利店不便利的一原因在于很多项目办理各种审批程序很复杂。比如计生用品的办证非常麻烦,它类似药店,而便利店是纯商业企业,却要以医学的角度来要求;在即食商品的销售方面,必须要办理酒店饭店的饮食标准,从业人员也需要资格证明。尽管便利店都有卫生间,但不可能达到饭店的标准,一个便利店最大200平方米,一般不超过100平方米,不可能有一个专用食品加工间。这些方面都需要政府根据便利店的特点形成一个政策法规,简化手续。

【美国国家零售联盟公布2002年美国零售百强】

近日,美国国家零售联盟公布了2002年美国前100位零售商排名。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Wal-Mart(沃尔玛)、Home Depot(家得宝)、Kroger(克罗格)、Target(塔吉特)、Sears(西尔斯)。其中,沃尔玛以2465.25亿美元的销售额雄居榜首,但相比其2001年的2198.12亿美元收入来说,其销售额增长仅为12.20%,但其一向严格的成本控制使其收益率为20.5%,而其店铺数从2001年的4414家增加到4694家,增长率为6.30%。而另一家国内熟悉的便利店连锁巨头7-11则以102.13亿美元的年销售额排名第29位,而其店铺数则从2001年的5829家下降到5775家。排名结果显示,美国前100位零售商在2002年总体增长仍在放缓,除了极个别企业销售额增长超过20%以外,大部分企业销售额增长率远远低于10%

【北京市商委再次出手推动便利店的发展】

在《零售传真》研究简报第1022期(0610-0612)中曾针对便利店加盟费用减半这一优惠政策作出过评价,认为意义不大,不能很好的刺激加盟的积极性。果然,7月9日,北京市商委宣布了新的优惠条件,以期推动北京便利店的发展。优惠条件是:对于市商委、市财政局及有关专家验收确认合格的企业,每新开10家直营店按同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给予不超过1000万元银行贷款额度的贴息;以此类推,新开社区直营店80家以上的,给予不超过8000万元的银行贷款额度的贴息;采取特许加盟方式对社会分散、独立的零售商进行整合,每新开10家社区连锁超市、便利店,按同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给予不超过500万元银行贷款额度的贴息;对专门为社区连锁超市、便利店进行配送的物流配送企业和通过合同、契约或入股等方式整合分散、独立的零售商、中小连锁企业,实现统一配送、统一管理,并且在商品拆零配送、日配商品加工、商品配货电子化,以及提高统一配送比率和配送效率等方面达到一定水平的物流配送企业,给予一次性贷款贴息的支持。下半年将重点扶持成熟的连锁企业在居民居住小区开设连锁超市(500平方米左右)、便利店(100平方米左右),在繁华街区(王府井、中关村、CBD等)开设标准便利店。按照每个社区至少有一家100平方米以上的连锁超市、便利店的目标,到今年年底,连锁超市、便利店再发展1000家,总数达到2000家左右,使本市连锁超市、便利店的覆盖率达到60%以上。

【北京市推广连锁便利的优惠政策不会超过两年】

目前在北京发展连锁便利店的机会,虽然说不是太成熟,但是最好在这两年内充分利用政府的优惠政策。我们判断,这种优惠政策不会延续两年。从北京西城区经贸委召开的连锁便利店发展推介会上透露出的消息看,政府有意尽快推动连锁便利店的发展。两年后,到2005年西城的超市及便利店、连锁店将达到1200个。到那个时候,市场基本饱和,优惠政策自然也鸟尽弓藏了。西城方面这次为各连锁经营店开的条件很优厚:每新开10家直营连锁超市、便利店,按同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给予不超过1000万元银行贷款额度的贴息,以此类推,最高给予不超过8000万元的银行贷款额度的贴息。对采取特许加盟方式对社会分散、独立的零售商进行整合,每新开10家社区连锁超市、便利店,按同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给予不超过500万元银行贷款额度的贴息,以次类推,最高给予不超过4000万元的银行贷款额度的贴息。

【我们为什么说北京推广便利店政策优惠不会超过2年】

上一期《零售传真》中,我们做出预测:北京推广便利店政策优惠不会超过2年。沃尔玛等商业企业在与星博公司的联系中,对此结论尚有存疑。表面上看,北京的便利店不足300家,平均2.6万人才拥有一家便利店。从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国民收入达到2000美元时,人们对食品需求的重点由品质转移至便利;达到3000美元时,便利店开始出现。虽然目前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足1000 美元,但在局部地区已经远远超过1000美元。2001年人均GDP的数据是:上海4500美元,北京3000美元,因此,在上海便利店总数达到3500多家的今年,北京市政府推出关于便利店的优惠政策,其火候掌握的还是可以的。观察问题的关键在于,事情是怎样进展的。这里面有一个事情要把握,就是便利店的开店成本(或者是加盟成本)是很低的,在一个很低的市场进入门槛面前,店铺的增加的速度会让学院派研究者大跌眼镜。比如,上海的便利店业态,在2002年一年之内,门店数增加量在2000家以上,增幅超过70%。谁能想得到?但市场就是这样。实际上,上海市政府原来的估计也比较保守,在市政府的规划中预计2005年上海的便利店数量达到3500家,但是事实告诉我们上海在今年上半年的时候已经提前几年实现了上海市政府的规划。另外,我们还有一个判断,就是上海的便利店已经接近饱和了。在以前的《零售传真》中,我们曾引用过第三方的调查数据,上海市的便利店,起码有70%以上至今还没有收回投资,甚至还处于“赔钱赚吆喝”的非盈利状态。从上海21世纪的亏损和转让(当然,亏损不一定是转让的原因),就可以看出端倪。我们可以以每10亿元人民币国民生产总值的便利店数量来考量,上海的数据是2.4个,这个数字是香港该数值的5倍!同样的我们可以预测北京的便利店数量2年以后将达到饱和。而且,在此前的《零售传真》中,我们引用了世邦魏理仕(世界顶级物业顾问服务公司)的最新研究报告:到2005年,预计北京零售业面积将新增202万平方米,将是同期上海零售业预计落成量的5倍,香港的7倍。大卖场的增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便利店的生存空间。从目前联华和7-11最近在北京的开店动向可以感觉到这一点,如果他们这种试探性的动作顺利的话,目前尚处在观望和等待阶段的沃尔玛等企业就会立刻动手,那么明年北京便利店将迎来一个高歌猛进的时代。北京将成为继上海之后第二个便利店达到饱和的城市。到那个时候,这种推广便利店的优惠政策还会继续下去吗?答案不言而喻,因为市场总是走在政策前面,只有把握市场才能把握政策。再说句题外话,中国城市GDP同样靠前的深圳,其便利店尚不足百家,比北京还要差很多。我们也曾对此做过分析。感兴趣者可以跟星博资讯市场部联系。

【要推动便利店发展,北京在便利店服务项目的审批上要简化】

便利店的成功典范7-11表明,便利店应将店铺网络视为一条高速公路,不仅自己的车(商品)在这条路上通行,也吸纳其他车辆(服务)在该条路上行驶,不过收取高速公路费罢了。例如,他们为煤气公司代收煤气费,为自来水公司代收水费,为电力公司代收电费,为邮局代收邮件,甚至为网上商店代送商品等。便利店的服务收费越来越多,不仅增加了利润,而且密切了与社区居民的关系。京城便利店目前在服务推广方面的一个重要障碍是很多项目办理各种审批程序太复杂。比如计生用品的办证非常麻烦,它类似药店,而便利店是纯商业企业,却要以医学的角度来要求;在即食商品的销售方面,必须要办理酒店饭店的饮食标准,从业人员也需要资格证明。尽管便利店都有卫生间,但不可能达到饭店的标准,一个便利店最大200平方米,一般不超过100平方米,不可能有一个专用食品加工间。市政府如果仅仅是在资金上面支持,而缺乏对服务项目的审批问题的改进,那么诞生的便利店也不是真正的便利店。

◎全国最大的草原肉食品巨头内蒙古草原兴发也将目光瞄准了北京社区,将在北京开设100家连锁便利店,首选品牌为“绿食店”。出售的商品主要有牛羊肉食品、奶制品和主食、速食等。

【北京便利店明年有望和银行合作提供金融便民服务】

从日前召开的2003中国国际金融技术设备展览会上传出消息,有银行机构准备结合北京便利店迅猛发展的势头,明天推出“金融便利站”。这对便利店是一个提供新的便利服务的好内容。金融便利站可以在超市、便利店放置一台类似普通ATM的自动柜员机,为客户提供24小时的提现、转账、查询便利。如今随着金融衍生服务的开拓,居民日常的水、电、煤气、手机、固定电话等公用事业费缴纳都可在便利站实现,这个模式在国外被形象地称为“店中行”。在国外发达地区,便利店系统已经完全能够提供电子票务系统、汇款、炒汇等衍生服务。

【北京今年新起的便利店可能存在面积大而不当的情况】

据北京市统计局商调队的信息,今年以来,连锁企业中便利店异军突起,在各业态中发展最快。1-7月份连锁企业实现零售额248.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7.8%,高于全市零售额13.8%的平均增幅。其中,便利店实现零售额6.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1倍,在零售业态中增幅最高。门店数量和规模发展更为迅速,1-7月份门店数为315个,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2倍,营业面积近20万平方米,增加了4倍。以2002年统计数据分析,全市社区2000多个,总人口1400多万,而便利店仅为300多家,远远不能满足百姓需求。值得注意的数字对比是,门店数增加1.2倍,零售额增加1.1倍,而面积却增加了4倍,所以我们估计今年北京发展的便利店由于优惠政策的吸引,选址过于急切,可能存在面积大而不当的情况。

【天津下一步引进外资商业的重点在折扣店和便利店】

据天津市商委外经处常桂宁处长介绍,天津下一步引进外资商业的重点将放在折扣店、便利店上。目前,外资零售业的销售额仅仅占天津总销售额的4%-5%天津最大的外资零售企业是家乐福,拥有5个卖场,家乐福与劝业场合资开设的劝业家乐福超市有限公司给合作双方都带来了丰厚的利润。相比较而言,德国的麦德龙、荷兰的万客隆经营状况比较一般,原因有两个:一是选址比较偏僻;二是天津人还没有到仓储会员制的商店进行集团采购的意识。世界零售业巨头沃尔玛也在挺进天津,根据天津的城市居民消费特点,沃尔玛在天津采用了购物广场的业态。常桂宁表示,天津的居民消费水平比较低,外资进入天津市场,主要还是选择面向中低端消费者的业态,例如大卖场、折扣店。据介绍,外资进入天津市场主要选择大卖场的形式,对百货业态的冲击并不是很大,但百货业态的逐步衰弱趋势明显。

【泰国零售企业发展好过中国等亚洲各国】

英国一家零售顾问亚太公司的调查报告揭示,泰国参与现代贸易模式的比例高达45%,位居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中国等亚洲各国之首。据悉,目前泰国最大的连锁便利商店7-11,有2200多家,正加紧筹备上市,以集资扩大规模、抢占地盘。该便利店为泰国正大7-11(大众)公司所有,该公司今年上半年收入近三百亿泰铢,盈利达七亿五千多万泰铢,已成为世界第四大7-11连锁店,仅次于日本、美国及台湾。而它上市成功后又将进一步壮大自身实力,加快泰国本土零售业的发展,利于与跨国零售巨头同台竞争。据悉,以正大集团和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为主要股东的泰国正大“7-11”(大众)公司,近期将在证交所主板上市,发售股份七千多万股、总额三十亿泰铢,筹措资金用于开设更多分店、扩展配送中心及整修现有分店。该公司计划今后两年每年投入二十亿泰铢开办三百二十家分店。

【南京便利业开始在价格和服务上动脑筋】

近年来,南京苏果超市与华诚超市发展迅速,成为南京便利业态发展主力军。苏果超市经过周密的市场调研,今年年初即规划开设面向高端消费的“好的”便利店。理论上说,便利店的商品价位可以高出标准超市与大卖场,但过去苏果便利一直执行与超市同步的价位。而设想中的高端便利则将通过特色和服务来赚取应该赚的那部分钱。比如中心商务区的高端便利,将大量增加办公系列用品,提供包括复印、传真等在内的商务便利;繁华闹市的便利店,则做大做足即食商品的文章,为闹市大量流动人口解决午餐烦恼;而高档住宅区的便利店,则会增添许多富有品位的生活用品等。这样,过去便利店商品价格必须与超市同步的禁忌将被有效打破。

【北京市连锁超市便利店总数达1566家】

10月27日,北京市商业局发布了北京商业系统的统计数字。截至9月底,北京市社区连锁超市、便利店总数达1566家,社区覆盖率达到65%,提前完成北京市政府下达的今年底全市连锁超市、便利店总数达1500家的目标。发布的数据还显示,北京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今年前三个季度增长速度是13.7%,其中超市和仓储式商场的同比增长速度是20.3%,另外,1月至9月,市商委监测的10家重点连锁便利店企业的同比增长速度是43.9%。

【香港便利店北上有政策方便可以利用】

从明年1月1日起,香港人到广州市内做个体工商户,如营业范围为商业零售(不包括特许经营),营业面积在300平方米以内,就不需作为外资审批,直接在市工商局登记注册就可以了。资金数额则由申请人自报,币种为人民币或港币都可以。广州市工商局副局长杨大海介绍,此条件的最大不同在于,符合上述条件的香港人从事零售业无须像其它行业那样要经过外资前置审批,降低了中小个体工商户进入的门槛,也节约了他们的时间和成本。为方便香港投资者,广州市各区和开发区的有关办事处已经开始网上受理注册申请。香港便利店北上广州的前期工作完全可以利用此政策的方便之处。

【南昌便利店全面亏损入不敷出等待救援】

据悉,目前南昌现有的三家全力便利店入不敷出。据一些便利店的供应商透露,OK店平均每月亏损30万元,而好佳好开业一年就亏损500万;全力每月亏损达20万~30万元。原因多方面,其中涉及到政府的行业管理。虽然便利店与同城的旺中旺等中小型超市及一些夫妻店在规模、定位上有很大相似之处,但政府对便利店在财务管理更严格。如进货时常常受到供货商是否有增值税发票的限制,便利店两头为难,成本增加,商品价格自然上升。另外,三家便利店的投资方都并非零售业起家。其中好佳好为餐饮业、房地产业佼佼者远东集团投资; OK投资方也以经营房地产为主;而全力的背景系以洗涤用品闻名的安徽全力集团。全力负责人承认,负责便利店的管理层大部分从未接触过零售业。当然,南昌消费和人均GDP较低,缺乏便利店的宏观环境也是事实。

【北京便利店确实到了可以进入的时候了】

根据路透社的12月7日的中国行业特写,由于北京人均收入增加及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作为继大卖场及超市之后出现的又一新兴的零售业经营方式,北京的24小时连锁便利店前景广阔。按大城市3,500人一家店的国际通行做法,北京目前的便利店仅400多家,还有2,000多家便利店的发展空间。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北京正在进行大范围的城区改造原来卖油盐酱醋的老式便民店纷纷关闭在新的便利店还不太发达前北京人普遍感觉生活不太方便.连买包盐或一瓶冷饮都得到大卖场排队没一、二十分钟出不来这也太不方便了。虽然联华快客拥有中国最多的便利门店,但该公司加盟部经理陈铭珍表示,"我干这行八、九年了感觉越做越怕越做越觉得残酷。”而上海华联(北京)超市有限公司业务发展部先生却表示,“公司今年在朝阳区华源村开出的首家24小时便利店生意奇好每天的营业额都有1.5-2万元。公司现在要做的就是加紧速度开新店。”

【一天连50个顾客都没有,也叫做便利店?】

江西全力商业连锁有限公司是南昌三大便利店之一,最早在进入江西时雄心勃勃,计划开100150家店,但现在除了已经歇业的榕门路店和滨江路店,下一步又有45家营业额太少的店也将要关门。全力负责人说,现在这些要关的店,一天都没有50个顾客进门,不关不行了。全力总经理杨继东承认,回想一年来的路子,步子迈得快了点,下一步将稳扎稳打,明年他们还会将更多的店开进社区。全力总经理杨继东回忆起当初25家店开张的情景时苦笑道:“当时也没有考虑那么多,公司决策人员拿着笔在南昌城区图上画圈定下店址,再由业务人员挨个儿租店面。”从全力决定在江西做便利店到今年1208家店同时开张,前后不到两个月。全力急着开张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看好南昌的便利店地理资源,先抢到地盘再说。全力投资2000多万元在南昌做便利店一年以来,非但一分钱没赚,今年却亏了近300万元。我们此前已经报道了南昌便利店的亏损情况,这就是二类中心城市的商业发展水平。另据消息,由中国乳业巨头——光明乳业做后台的上海可的便利有限公司也有意进入江西,前期的“先行军”在南昌悄悄备战。

【日本便利店整体进入中国,“道路光明前途曲折”】

“道路光明,前途曲折”是星博资讯发明的,用来形容日本便利店集团进入中国市场。日本是世界上便利店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每2500人拥有一家便利店;在我国这个比例最高的是上海,4200人。日本的全家便利、7-11便利店集团和罗森便利在日本都有成功经验,它们在日本的便利店数分别为6085家、10017家和7715家。此外,全家便利在中国台湾地区还开设有1471家便利店。7-11在台湾地区有3060家。这三家便利店在中国都有扩张计划,道路很清楚。伊藤洋华堂联合首联计划在北京开设7-11便利店300家左右。全家便利董事长上田准二在集团经营会议上振臂表示:在上海占领一定的市场份额一年足够了,全家便利没有理由放弃这个13亿人的巨大市场。据透露,全家便利集团还准备在上海人气极旺的新天地开设门店,以显示其进入的决心,并计划明年从上海开始,在全国开设400家至500家分店,到2010年增至3000家。罗森则希望借助华联的力量,从明年起每年将开设50至60家门店。日本便利店集团进入,其背后都有日本大型综合商社在支持。罗森集团的背后活跃着日本三菱商事的身影,而全力支持全家便利大举进入上海的则是日本的伊藤忠商事。三井物产不仅斥资力助7--11便利集团布局北京,还积极为其出谋划策。7-11的大股东就是伊藤洋华堂。据日本经济学家称,它们意图在此过程中寻找中国本土的合作伙伴,在中国开设相当数量的食品工厂,建立起庞大的物流网,支撑日益增长的日式便利店网的扩张。说他们“前途曲折”,乃是因为,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到中国内地投资的商业企业(例如第一八佰伴、JUSCO)几乎全军覆没,罗森便利在上海并不成功,传闻要被华联控股,7年在上海才摸出100多家,在上海三四千家便利店中被淹没了。伊藤洋华堂虽然借脑野村综合研究所,在伊藤忠商社的帮助下拿到了北京的牌照,7-11的合作伙伴首联却不会置自己旗下的企业于不顾帮7-11开店,所以前途如何,尚不得而知,应该比较曲折。

【上海便利店大多还是入不敷出】

目前上海的便利店已处于高速发展期,但由于店址选择密集、商品结构雷同,近一年来开出的24小时便利店大多入不敷出。有专家指出,便利店不赚钱主要是商品结构存在问题,只是简单地把超市中的商品搬了个家而已,商品与超市雷同,但价格却不具备优势,毛利率上不去自然就会亏。据悉,美国及日本便利店的毛利率高达38%以上,而上海的便利店连20%的底线都达不到。上海连锁商业协会秘书长胡文章说,目前便利店的亏损属于投资性亏损而非经营性亏损,只要停止开店,就会停止亏损。一方面,连锁便利店只有抢滩设点上了规模,采购、配送等才有意义,也才能多赚点“零花钱”;另一方面,上海十几家便利店公司开着4000多家便利店,店挨店,门挤门,你不开别人也要开。结果,大家都挤在一条胡同里,想进不能进,想出也都出不去,一起亏损。而顾客的抱怨如价格高、商品无特色等,始终得不到解决。目前,上海便利店密度全国最高,平均3800人就拥有一家便利店。

◎随着北京地铁八通线正式开通运营,物美便利店也开进了八通线。物美地铁便利店自2002年4月首批14家店开业以来,独具特色的大馅包子和汉堡包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开业当天单店销售额便达到几千元。

◎据7-11北京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勇透露,7-11北京便利店,很快就会开张。从董事长到总经理完全由日方人员担任。据传,首批店址可能东直门、前门、安外和东四十条。

【广州市便利店市场基本情况】

在2003年度排名前30位的连锁企业中,便利店的销售额与2002年相比增长了30.2%,店铺数增长了46.8%。广州市便利店市场也处于这一快速发展的态势,目前便利店总数约有300家。除了7-11神通广大,早在10年前即抢滩广州,其它品牌全是在这一两年登陆广州。其中,联华快客属于上海大型商业流通企业上海百联集团所有;可的则来自上海光明牛奶集团;美宜佳的东家则是中国首家投资商业连锁经营的东莞糖酒集团;OK是香港利丰集团下属的便利店品牌,而它在香港早已是著名的“收银机”; 7-11更是在全球赫赫有名,并由香港牛奶公司拿到了在广州市场的经营权;喜事多同样有着外资背景。据悉,各大便利店的发展模式可分为三大类:7-11、喜事多、快客、可的走的是国际化现代标准模式;OK则尝试摸索一种突出包点等多种食品饮料自有特色的复合型路线;美宜佳则走的是具有广东本土特色的改造型便利店路线,其95%均是加盟店,其广州三家便利店全在107国道的城乡结合部。第二轮涌入的便利店现在大多亏损。可的去年1月9日开了首家店以来,目前共有17家连锁店,越开越亏,总亏损约200万元;OK从2001年7月开始申请,2002年10月好不容易拿到正式营业执照,现在开了10家店,OK每间便利店平均投入80万元,目前平均店铺日销售额可做到8000多元,但是亏损额比可的还高;多家店中惟有7-11称自己不亏。此前,美资的AM-PM便利店以及台湾的倍顺便利超市都因此撤出了广州市场。

◎香港上市公司便利店运营商利亚零售,其目标是在中国大陆开设40间店铺。

【统一超商海外便利店业务盈利将增强其在内地扩展决心】

台湾统一超商的岛外投资事业开始获利,持股56.59%的菲律宾7-ELEVEN去年开始获利,正式转亏为盈,2003年营业额台币19.86亿元,较2002年成长7.5%税前盈余台币789万元。此事将增强其内地扩张的实力和决心。菲律宾7-ELEVEN成立于1982年,统一超商在200012月购买50.4%股权,目前占比达56.59%。现在是当地便利商店第一品牌,目前店数204店,远远超过第二名mini stop一倍以上的规模。统一超商并购菲律宾7-ELEVEN时,除董事长由原菲律宾7-ELEVEN董事长Mr.Paterno继续担任外,总经理、行销、信息及财务主管都由台湾7-ELEVEN派任,希望将台湾7-ELEVEN的专业经验复制到菲律宾,同时台湾7-ELEVEN也提供强力的支持,通过共同采购,降低商品进货成本、引进先进的财会系统,使厂商货款管理更精确有效率、提供门市经营know-how,开店工期从60天缩短为42天,获取了新兴市场经营经验。

4月15日上午7,位于东直门内大街5号的世界最大的便利店品牌SEVEN-ELEVEN7-11)正式营业。该店24小时营业,提供早、午餐,并以此来带动其他产品的销售。

【深圳市场的企业培育能力】

一个成功的企业背后,必定有一个巨大的市场。香港有一家上市公司,专门做便利店,叫利亚零售,OK便利店就是它的杰作。它依靠香港市场,把便利店做得很专业,很出彩。这个利亚零售现在在香港有190家店铺,在广州也有10家,04年一个季度就把营业额做到四亿港币。日常手持现金近五亿港元,并且没有银行借贷。这样一个伟大企业的出现,当然离不开香港这个伟大的home market的培育能力。深圳市场的能量,可以从深圳在全国261个地级城市的三项指标的排名中得到体现(见下表)。深圳零售企业的群体性成熟,也离不开深圳这个市场土壤。

◎2003年十大优秀特许品牌近日揭晓,他们分别是全聚德、福奈特、东易日盛、东方爱婴、肯德基、仙踪林、小天鹅、华联、可的、百圆裤业。上海联华超市加盟店数全国最多,已有900家,直营店300家,上海可的便利加盟店184家,直营店982家。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fda15df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c2.html

《全国便利店的资料汇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