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申报书 -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1)

发布时间:2020-03-30 23:04:1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附件: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

  

窗体顶端

申报学校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举办单位

宁波市人民政府

推荐省份

浙江省

填表日期

2019年5月24日

窗体底端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2019年4月

填写要求

一、申报学校须按要求填写相关内容,并对内容真实性负责,封面加盖学校公章。

二、申报表中标“*”部分从“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以下简称“数据平台”)中自动提取,不需学校填报。

三、申报表中有关资金的数据口径按自然年度统计。

四、申报表中,表1-4基本条件要求的各项指标截止时间为2019年2月28日;“近五年”指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2月28日。

五、申报表中不得插入图表,如需图表可注明“详见建设方案第xx页图xx或表xx”。

六、申报书须通过“双高计划项目管理系统”打印,单独成册。

内容真实性责任声明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对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申报书》《建设方案》及相关佐证材料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特此声明。

单位名称(盖章):

法定代表人(签名):

        

一、学校申报表

1.学校基本情况

1-1基本信息

学校名称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所在地区

浙江省宁波市

建校时间

1999-07

院校性质

公办

举办单位

类型

省级政府 地市级政府 行业 企业

学校网址

http://www.nbpt.edu.cn

通讯地址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庐山东路388号

邮  编

315800

法人

代表

信息

姓  名

张慧波

职  务

校长

办公电话

传  真

手  机

电子信箱

联系人

信 息

姓  名

何明友

职  务

质量控制与评估办公室主任、学校总督导

办公电话

传  真

手  机

电子信箱

1-2基本状态

学校占地面积(㎡)

540704.00

校舍总建筑面积(㎡)

267550.24

生均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面积(㎡/生)

17.47

生均实验室、实习场所面积(㎡/生)

6.69

生均学生宿舍(公寓)面积(㎡/生)

9.72

生均纸质图书册数(册/生)

100.80

学校固定资产总值(万元)

68395.47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万元)

20021.80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元/生)

20539.18

接入互联网出口带宽(Mbps)

25066

学校教职工总数(人)

618

校内专任教师数(人)

443

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

90.97

2017-2018学年兼职教师总数(人)

347

2017-2018学年兼职教师授课课时数(学时)

29838.00

2017-2018学年专业课时总数(学时)

110804.00

2017-2018学年兼职教师授课课时数占专业课时总数的比例(%)

26.93

非学历培训规模(人日)

388503

全日制普通高职学历教育在校生数(人)

8922

其中:普通高中起点在校生数(人)

4933

其中:中职起点在校生数(人)

3989

其中:五年制高职后两年在校生数(人)

0

其中:国(境)外留学生数(人)

54

其中:其它在校生数(人)

0

折合在校生数(人)

9748.00

生师比(X:1)

14.21

2017-2018学年合作企业订单培养数(人)

738

2017-2018学年合作企业支持学校兼职教师数(人)

308

2017-2018学年合作企业与学校共同开发课程数(门)

384

2017-2018学年合作企业与学校共同开发教材数(种)

202

2017-2018学年合作企业接受顶岗实习学生数(人)

1173

合作企业接受2018届毕业生就业数(人)

686

合作企业接受2018届毕业生就业数占应届毕业生的比例(%)

20.36

2017-2018学年合作企业对学校捐赠设备总值(万元)

676.86

2017-2018学年合作企业对学校准捐赠设备总值(万元)

1393.90

学校为企业年培训员工(人天)

143791

2017-2018学年学校为企业技术服务年收入(万元)

926.13

全日制高职招生就业数据/年度

2016

2017

2018

2019

全日制高职招生专业数(个)

32

35

36

34

全日制高职招生计划数 (人)

3163

3150

3203

4199

全日制高职实际录取数 (人)

3133

3138

3138

--

招生计划完成率(%)

99.05

99.62

97.97

--

全日制高职实际报到数(人)

2972

3013

3043

--

实际报到率(%)

94.86

96.02

96.97

--

应届毕业生人数(人)

3038

3078

3370

--

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98.42

98.02

98.28

--

上届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

94.53

97.30

96.39

--

应届毕业生在本省市就业比例(%)

79.60

78.32

74.46

--

1-3办学经费

本省专科高职学校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万元)

1.95

本学校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万元)

2.35

项目\年份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学校总收入(万元)

22898.28

25669.55

29522.87

学校总支出(万元)

22427.27

23551.49

29310.60

1-4基本条件

学校办学条件高于专科高职学校设置标准

数字校园基础设施高于《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标准

被确定为《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省级及以上优质高职学校建设单位

已制定学校章程并经省级备案,设有理事会或董事会机构,成立校级学术委员会

财务管理规范,内部控制制度健全

牵头组建了实体化运行的职业教育集团

成立有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

配合“走出去”企业开展员工教育培训、有教育部备案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或招收学历教育留学生

近两届获得过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第一完成单位)

主持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立项项目且应用效果好

承担国家级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且成效明显

有国家示范、骨干高职学校重点专业

近五年学校就业工作被评为全国就业创业典型

近五年学生在国家级及以上竞赛中获得过奖励

教师获得过国家级奖励

建立校级竞赛制度,近五年承办过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建立校级质量年报制度,近五年连续发布《高等职业院校质量年度报告》且未有负面行为被通报

1-5标志性成果

项目类别

年份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人

发文部门

获批文件

文号

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2015

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2015年度奖励项目(物流管理)(第一主持单位)

郑卫东

教育部

教职成函[2015]10号

2015

职业教育半导体照明技术与应用专业教学资源库(第一主持单位)

张慧波

教育部

教职成函[2015]10号

2010

高等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第一主持单位)

郑卫东

教育部

教高函[2010]9号

国家级教育教学改革试点

2015

首批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工业设计

张慧波

教育部办公厅

教职成厅函[2015]29号

国家级重点专业

2006

应用化工技术—首批国家示范建设专业

孙向东

教育部财政部

教高函[2006]32号

2006

国际商务—首批国家示范建设专业

刘春朝

教育部财政部

教高函[2006]32号

2006

模具设计与制造—首批国家示范建设专业

华旭

教育部财政部

教高函[2006]32号

2006

应用电子技术—首批国家示范建设专业

吴志荣

教育部财政部

教高函[2006]32号

2006

物流管理—首批国家示范建设专业

吴彩霞

教育部财政部

教高函[2006]32号

2006

建筑工程技术—首批国家示范建设专业

李晓东

教育部财政部

教高函[2006]32号

2006

计算机应用技术—首批国家示范建设专业

汪志达

教育部财政部

教高函[2006]32号

全国就业创业典型

2017

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韩竹

教育部办公厅

教高厅函 [2017]39号

教师国家级荣誉

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发布《高等职业院校质量年度报告》

2014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院校质量年度报告(2015)

张慧波

——

教职成司函〔2015〕45号

2015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院校质量年度报告(2016)

张慧波

——

教职成司函〔2016〕40号

2016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院校质量年度报告(2017)

张慧波

——

教职成司函〔2017〕33号

2017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院校质量年度报告(2018)

张慧波

——

教职成司函〔2018〕51号

2018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院校质量年度报告(2019)

张慧波

——

教职成司函〔2019〕20号

类别

特等奖数量

一等奖(金奖)数量

二等奖(银奖)数量

三等奖(铜奖)数量

授予部门

获奖证明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

0

1

2

--

教育部

详见佐证材料

教师国家级奖励:全国教学能力比赛获奖

--

2

0

3

教育部办公厅

详见佐证材料

学生国家级及以上竞赛奖励

世界技能大赛获奖

--

学生国家级及以上竞赛奖励: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

--

8

11

11

教育部

详见佐证材料

学生国家级及以上竞赛奖励: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

学生国家级及以上竞赛奖励:“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奖

0

1

6

1

竞赛组委会

详见佐证材料

1-6其他国家级成果

1.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科技部备案众创空间、国家备案众创空间;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国际影响力50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示范案例50强;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推广展示一等奖、全国学生资助工作 “优秀单位案例典型”、 “中华慈善突出贡献奖”;全国高校网络宣传思想政治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微作品二等奖;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千校千项”成果2项; “全国校企合作促进市场营销人才培养优秀院校”;央财支持的职业院校实训基地项目3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A刊入库期刊、“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和“特色栏目”。 2.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物流行指委教学成果二、三等奖各1项;国家级精品共享课程7门。 3.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第四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模具行业职业教育领域突出贡献工作者、全国弦乐四重奏制琴比赛金奖各1人;全国石化行业教学名师2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建筑工程识图比赛优秀指导教师2人;全国石化行业优秀教学团队1个;中国美术家协会画展入选作品9件。

2.建设方案综述

2-1 学校办学基础

  优势特色

  1.学校成为区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近90%毕业生在省内就业,50%在宁波就业。服务学生成长的“成功大学”和“名片工程”等项目获省高校校园文化品牌。“思源基金”助学模式获“中华慈善突出贡献(项目)奖”、高校校园文化优秀成果一等奖。“米娜工作室”得到孙春兰副总理的肯定与批示。

  2.区校合作办学为高职学校提供了借鉴模式。政企校“三方联动”,办学、育人、就业“三位合一”的办学模式获宁波市教育服务经济贡献奖特等奖;与海天塑机集团校企合作育人成果获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与产业园区深度融合的“院园融合”育人模式获国家首届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3.学校连续入选高职学校“服务贡献50强”。数字科技园获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科技部优秀众创空间;建成了省级“乙烯工程副产物高质化利用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学校获省、市科技进步奖8项;区校共建的图书馆、“非遗”文化馆等获宁波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市社科普及基地。

  4.建设了服务能力强的“双师双能”教师队伍。现有国家教学名师等国家荣誉获得者4人,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技术能手、市首席工人、市领军拔尖人才等26人,省级专业带头人28人;6名教师获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奖;2018年服务社会到账经费3388万元。

  5.搭建了服务高职战线的全国性平台。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等平台推进了全国高职学校的合作与发展,带动了学校协同企业“走出去”,促进了“双创”教育改革与实践。教育部师资培训基地为1000余所院校培训教师37500人次。

  6.国际化办学水平高,连续入选“国际影响力50强”。为卢旺达、缅甸等国家提供了学校建设方案和相关专业授课服务;成立了“中非(贝宁)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和“中斯丝路学院”;“中国职业教育援外培训基地”为116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2650名官员和院校长。

  机遇:新时代对高质量职业教育需求为学校引领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机遇;“一带一路”倡议为学校打造职业教育国际著名品牌提供了机遇;区域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为学校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支撑提供了机遇;建设高水平高职学校为学校破解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提供了机遇。

  挑战:专业群引领区域重点产业发展能力面临挑战;建设具有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双师”教师队伍面临挑战;与高水平学校相适应的学校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建设面临挑战。

2-2 学校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事业全面发展,培养一批企业首选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专业群建设形成引领国内同类专业群发展的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材教法等典型范式,引领产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培养行业有权威、国际有影响、能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专业群领军人才和骨干教师;打造区域技术技能积累服务高地,重点建设集技术研发、产品升级与技术推广等功能的创新服务平台。到2022年,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宁职标准”“宁职模式”引领全国高职院校发展;综合办学水平、服务能力和国际影响力位居国内一流学校前列,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中国方案”,成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引领辐射作用强、国际知名的高水平高职院校。到2035年,把学校打造成具有一流人才培养、一流师资队伍、一流技术服务、一流国际化办学,为国际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模式”的中国职业教育国际著名品牌。

  发展思路: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打造区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对接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打造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引领产业发展的高水平技术技能积累平台;高水平建设“双师”教师队伍;全面破解校企合作、人事管理、绩效考核等学校发展的制度障碍,深入推进专业群与行业龙头企业构建命运共同体。优化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形成院校治理“宁职模式”;深入推进海外办学、协同企业“走出去”等多类型国际交流与合作,把学校打造成为中国职业教育国际著名品牌。

2-3 重点任务与举措

  1.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健全基层党建标准化体系,促进党建工作与学校事业发展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全面推进二级学院党组织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实现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全覆盖。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制定马克思主义学院五年发展规划,实施“课程精品化、课堂精彩化和教学品牌化”工程。充分发挥“思源基金”“成功大学”等校园文化品牌育人功能。推进思政工作纵向贯通和横向联通,培育“三全”育人示范团队,形成校内校外、课内课外联动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2.打造人才培养高地,培养区域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加强劳动教育。实践教学不少于总课时一半,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提升技术技能水平。深化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开发专业教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创新创业教育等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打造结构化模块课程群,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面向退伍军人、下岗职工、返乡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需求,实施分层分类教学,创新模块化教学方法,推动课堂革命。开展“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对接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制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分转换制度,满足学习者需求,毕业生省内就业率90%以上。

  3.建设具有示范作用的技术创新平台,打造技术技能积累高地

  调整数字科技园区产业布局,聚焦智能制造和现代服务两大产业,着力提升产业技术含量和企业孵化能力,将数字科技园打造成高水平产教融合平台。校企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平台,引进培养高技能领军人才5名,建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技能大师工作室15家,发挥平台的技能精英培养、技术技能积累和高水平教师培育的作用。打造兼具产品研发、工艺开发、技术推广和大师培育功能的省级乙烯工程副产物高质化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和智能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校企研协同创建国家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1 个,优化多方协同、资源共享的体制机制。

  4.打造高水平专业群,引领国内同类专业群与区域产业发展

  按照“凸显优势特色、集聚优势资源、专业群对接区域重点产业与产业链的岗位群”的思路规划专业群布局,逐步调整专业(群),做强做大应用化工技术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群。实施专业群标准化建设,建立评价与考核制度,实施教学诊改,形成可借鉴的专业群评价标准。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群创新“产训合一、项目贯通、多元评价”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产业链核心岗位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培养产业领域有权威国际有影响力的专业群带头人,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学创新团队和技术服务团队;与海天塑机集团、吉利汽车等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混合所有制中德智能制造学院,发挥宁波智能制造职教集团资源优势,打造“跨企业培训中心”,参与制定行业标准、浙江制造标准、国家标准,为地方政府提供行业技术咨询,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与高端培训,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构建“双元培养、书证融通、研训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群课程体系,将绿色生产工艺、国家最新安全环保标准等新工艺、新规范纳入课程内容,构建“通用能力+专项能力+复合能力”逐层递进的实训体系,建设开放共享、集成度高的国家级绿色石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立专业群“双带头人”制度,打造专业群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打造乙烯工程副产物综合利用国家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省级新能源技术工程中心、“智能化工应用推广中心”,引领产业发展。

  高水平建设专业群深入探索“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深化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建成为国内一流、国际影响力强的专业群,成为区域首选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促进区域石化业、智能制造业转型升级,引领国内同类专业群发展。

  5.开发示范引领的教师发展标准,建设行业有权威、国际有影响的师资队伍

  开发“双影响力”专业群带头人标准,实施“英才集聚计划”“行业影响力提升计划”和“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培养高水平专业群带头人,打造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3个。持续提升“双师双能双语”教师队伍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实践教学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学科专业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重点培育智能制造领域技能大师,着力培养漆艺制作、木工制作等文创类技能大师。健全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建设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加强教师专业发展中心、“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和项目式国际师资培养三大教师发展平台建设。建成3个国家级“双师”培养基地。建立标准引领的“双师”教师发展机制,健全业绩导向的薪酬激励机制。

  6.推进与行业领先企业深度合作,建设校企命运共同体

  优化产学研平台建设的制度环境,面向区域重点产业,与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5家。高水平建设专业群与海天塑机集团、恒河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协助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推进宁波市智能制造职教集团的实体化运作。对接港湾经济圈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校企共建一批共享程度高、专业化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成3个国家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7.聚焦产业和社会发展需求,全面提升技术研发和综合服务能力

  设立中小企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统筹推进创新成果与核心技术产业化,成果转化增加值60亿。政校行企合作共建余姚阳明学院、北仑跨境电商学院等5家产业学院。通过“种技术”“科技创新券”“科技特派员”、横向科研项目等方式,开展“生产生活一线科研”。建设省级高校科技经纪人试点单位和非遗传承普及基地,服务技术技能提升和技艺传承发展。面向“三区三州”和对口支援地区,通过单列招生指标、“阳光发展资助计划”等实施教育精准帮扶。面向农村转移就业人员、退役军人、失业转岗职工等重点人群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通过职工继续教育、技能鉴定、网络学习等途径推进学习型城市和学习型组织建设。

  8.优化完善治理体系,打造治理水平高的现代化学校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依章建制,加强民主监督管理机制建设,健全学校理事会沟通机制和议事制度,健全校、院两级学术组织,充分保障学术权力;深化以专业群为基础的二级学院管理模式,成立专业群建设理事会,建成多方协同的专业群可持续发展机制;探索二级学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改革;形成资源整合能力强、社会参与度高的开放治理体系。建立健全“一平台二认证三服务四标准五成效”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9.高标准建设智慧校园,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

  开发智慧校园建设标准和数据中心建设规范,高标准建设智慧校园。开展教育大数据创新应用,建设涵盖学工、人事、财务、科研、后勤和保卫等业务系统的公共数据平台,消除信息孤岛。建立基于大数据的人才培养质量动态监控和诊断体系,推进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学管理全过程。加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开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推进课堂教学创新,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师生间灵活互动的多样化新型教与学模式。

  10.深入推进类型多样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全面提升国际化水平

  拓展海外办学,开发引领性的海外办学标准体系。将英国EAL、德国IHK等优质教育资源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实施“留学宁职”计划,协同企业“走出去”,吸引“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来校学习,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掌握现代生产技术和管理规则的技术技能人才。深入开展援外培训,为50个发展中国家培训2000名以上官员和技术人员。把“中国-南亚职教研究中心”打造成职业教育国际化研究智库。

2-4 预期成效

  党建引领学校事业发展作用充分发挥,学校办学水平、服务能力、国际化水平居国内一流高职学校前列。

  学校成为用人单位首选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教育教学改革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以上。毕业生省内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0%以上。高水平建设的模具设计与制造、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的建设标准、课程体系分别被国内40所以上高职院校同类专业群采用。“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技能等级证书转换学分制度建设成效显现,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成效明显。

  社会服务水平一流。数字科技园产教融合平台年产值达10亿元以上。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成为国内具有示范作用的技术创新平台。建成3个国家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成国家级科技平台1个、省级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平台3个、技术技能平台2个;新增发明专利100件、技术标准40个,国际专利(PCT)授权3件;转让技术成果80项,科技服务到账经费1亿元,成果产业化增加值60亿元。建成产业学院5家。

  “双师”队伍水平一流。培养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人、具备“双影响力”的专业群带头人5名、技术技能大师5名;培育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3个;建成国家级“双师”培训基地3个。教师技术服务年均到账经费2500万元以上。

  学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有效提升,专业群建设理事会功能有效发挥,教师考核激励机制等瓶颈问题有效破解。

  开发完成引领高职院校信息化发展的智慧校园建设标准和数据中心建设规范,智慧校园的智慧教学、智能服务、智能管理功能充分发挥。

  国际化办学水平一流。《高职学校海外办学建设标准》《专业教师海外任教资格认定标准》《教师海外教学工作绩效考评标准》等“宁职标准”被国内高职院校广泛采用。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职业院校建设整体方案、专业教学标准和教材。为50个发展中国家培训2000名以上官员和技术人员。海外办学项目学历生达200人,非学历培训达3000人以上,为100家中国企业搭建“一带一路”经贸合作平台。成为职业教育国际著名品牌。

2-5 建设进度

序号

建设任务

年度目标

2019

2020

2021

2022

1

加强党的建设

1.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机制

①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把握意识形态主动权;②建立两张清单和述职评议制度;③评选“学‘习’之星”;④培育党建品牌5项,获市级荣誉5项,建成“党建共同体”2个;⑤教师支部书记“双带头人”达80%。

①高水平专业群实施党总支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②完善两张清单和述职评议制度;③建成省级党建品牌1项,获省级荣誉2项,建成“党建共同体”5个;④评选"学‘习’之星";⑤教师支部书记“双带头人”达100%。

①健全分院党总支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②开展“领雁计划”; ③培育党建品牌5项,建成省级品牌1项,获国家级荣誉1项; ④评选“学‘习’之星”和 “学‘习’之声”创新奖。

①党建引领高水平学校建设作用充分发挥; ②形成“党建+专业”队伍建设模式; ③获国家级党建品牌1项、国家级荣誉2项; ④评选“学‘习’之星”和 “学‘习’之声”创新奖。

2.打造高水平马克思主义学院

①深入推进“三进”,开展理想信念和核心价值观教育; ②培育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 ③培育市级思政理论课青年骨干教师1名,获市级及以上思政理论课教师荣誉1项; ④建立校级理论研究中心1个。

①深入推进“三进”,开展理想信念和核心价值观教育; ②立项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 ③培育市级思政理论课教学名师1名、青年骨干教师1名。 ④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研究项目1项。

①深入推进“三进”,开展理想信念和核心价值观教育; ②立项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③培育省级思政理论课教学名师1名、青年骨干教师1名,获市级以上思政理论课教师荣誉1项;④立项省部级及以上研究项目1项。

①深入推进“三进”,开展理想信念和核心价值观教育; ②获省级教科研成果1项、市级及以上思政理论课教师荣誉1项; ③获省级教学技能竞赛奖1项; ④立项省部级及以上研究项目1项。

3.完善“三全育人”工作机制

①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融合培养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②出台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学生工作方案;③启动“学生成长护航工程”;④培育全国优秀辅导员1名获省级思政荣誉1项;⑤评选“立德树人好老师”10名。

①制定岗位育人责任清单,开展“三全育人”工作考核,评选“三全育人”示范团队; ②实施 “双班主任制”; ③推进“学生成长护航工程”; ④获省级思政荣誉1项; ⑤建成“博笃”人才班培训体系。

①完善“三全育人”工作量考核体系;②编写“三全育人”工作典型案例库;③获省级思政品牌1项,省级思政荣誉2项;④实施社团校内外“双导师制”;⑤评选“立德树人好老师”10名;⑥推进“学生成长护航工程”。

①建成省级“三全育人”改革示范学校; ②获省级思政荣誉2项; ③出版“思源文化”相关专著一本; ④推进“学生成长护航工程”。

2

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①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0门;②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③开发体育社团项目15项,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97%以上;④建成AR/VR虚拟仿真平台、快速成型工作坊,完成管理素养训练教学项目资源包2个。

①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0门; ②继续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③体育社团项目达18项,体侧合格率97%以上;④优化AR/VR仿真平台,建成创意、电子、机械3个工作坊,完成管理素养训练资源包2个。

①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0门;②继续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③体育社团项目达20项,体侧合格率98%以上; ④完成智能制造过程应用场景开发,建成人工智能工作坊,完成管理素养训练教学项目资源包3个。

①形成“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成果,全校推广; ②继续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 ③巩固体育社团项目,体侧合格率98%以上; ④建设基于人工智能的MR仿真平台,建成基于信息化集成各训练项目的学习平台。

2.专创融合,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①出台《专创融合课程认定管理办法》; ②出版3本双创教材,建设专创融合课程30门; ③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获奖数居全国高职院校前列。

①建设专创融合课程30门,参与完成国家资源库建设,完成2门在线课程建设; ②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获奖数居全国高职院校前列。

①优化《专创融合课程认定管理办法》; ②出版3本双创立体化教材,建设专创融合课程30门; ③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获奖数居全国高职院校前列。

①建设专创融合课程30门; ②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获奖数居全国高职院校前列。 

3.深入推进“有效课堂认证”,创新模块化教学

①修订“有效课堂认证”评价标准; ②通过“有效课堂认证”教师占比55%; ③分层分类教学比例超过40%; ④利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探索创新教法。

①修订教学工作量计量办法; ②通过“有效课堂认证”教师占比75%; ③持续推进分层分类教学; ④利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创新教法。

①持续推进分层分类教学; ②通过“有效课堂认证”教师占比90% ③利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持续创新教法。

①分层分类教学比例超过45%; ②通过“有效课堂认证”教师占比95%; ③形成适应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教法。

4.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

①推进专业群“1+X”证书制度试点; ②开发2个高水平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围绕教师、教材、教法深化教学改革,修订书证融通课程标准达100%; ③面向社会学习者,实施“技能测试+综合测试”招考制。

①持续推进专业群“1+X”证书制度试点;②对接“学分银行”,制订证分转换制度;③相关专业(群)开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书证融通课标达100%;④职业技能证书获证率90%以上;⑤持续面向社会学习者招考。

①持续推进专业群“1+X”证书制度试点。2个高水平专业群参与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开发; ②相关专业(群)持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书证融通课标; ③职业技能证书获证率95%以上;④持续面向社会学习者招考。

①持续推进专业群“1+X”证书制度试点; ②相关专业(群)持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书证融通课程标准; ③职业技能证书获证率98%以上; ④持续面向社会学习者招考。

5.提升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①开展专业群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②国家级技能大赛获奖数居全国高职院校前列; ③毕业生省内就业90%以上,宁波就业50%以上。

①深化专业群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②国家级技能大赛获奖数稳居全国高职院校前列; ③毕业生省内就业90%以上,宁波就业50%以上。

①国家级技能大赛获奖数稳居全国高职院校前列; ②承办全国职业院校职业技能竞赛; ③毕业生省内就业90%以上,宁波就业50%以上。

①国家级技能大赛获奖数稳居全国高职院校前列; ②承办全国职业院校职业技能竞赛; ③毕业生省内就业90%以上,宁波就业50%以上,学校成为企业等用人单位首选。

3

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

1.将数字科技园区打造成高水平产教融合平台

①出台科技园管理制度3个; ②组织策划服务产业重大活动10场,园区在册企业年产值6亿元; ③成立“两院一园”北仑区域合作中心; ④开设4个双创精英班,培育60个双创团队,孵化10个双创项目。

①孵化高端智能制造企业1家;②组织服务产业重大活动15场,培育引进企业20家;③园区企业年产值7亿 ;④开设5个双创精英班,培育60个双创团队,孵化20个双创项目;⑤建研发平台和产业综合服务平台3个。

①组织策划服务产业重大活动20场,培育、引进企业20家; ②园区在册企业年产值8亿元; ③开设6个双创精英班,培育70个双创团队,孵化20个双创项目; ④搭建研发平台和产业综合服务平台4个。

①孵化高端智能制造企业2家;②组织服务产业重大活动20场,培育引进企业20家;③园区年产值10亿元; ④ 开设6个双创精英班,培育70个双创团队,孵化30个双创项目;⑤建研发平台和产业综合服务平3个。

2.校企共建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平台

①出台《聘用企业技师管理办法》,对接政府部门建立校级首席技师制度; ②校企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5个,其中校级首席技师工作室2-3个; ③面向中小微企业承接技术研发和攻关项目20个,吸纳100名学生参加。

①引进或培养省级首席技师认定1-2人; ②校企合作新建技能大师工作室4个,其中省级首席技师工作室1个; ③面向中小微企业承接技术研发和攻关项目30个,每个项目吸纳150名学生参加。

①引进或培养省级、市级首席技师认定2-4人; ②校企合作新建技能大师工作室4个,其中省级首席技师工作室1个; ③面向中小微企业承接技术研发和攻关项目40个,每个项目吸纳200名学生参加。

①引进或培养省级、市级首席技师认定2-4人; ②校企合作新建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其中省级首席技师工作室1个; ③面向中小微企业承接技术研发和攻关项目50个,每个项目吸纳250名学生参加。

3.校企研协同创建引领产业发展的国家级技术技能平台

①修订《研究机构管理办法》《技术技能平台管理办法》;②高端项目3项、发明专利10件、技术标准5个、技术产业化5个;③与香港科技大学研究团队和北仑区政府共建智能技术产业研究院;④校企共建研究机构10个。

①建市级院士工作站1个;②高端项目4个、发明专利15件、技术标准10个、技术产业化5个、科技进步奖2项; ③建模具智能制造推广中心、云平台、工程中心、中试基地; ④校企共建研究机构6个。

①校企共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级博士后工作站各1个,建研究机构6个;②验收11项省协同创新中心开放课题,完成第二批课题立项;③高端项目5项、发明专利20件、技术标准10个、技术产业化、科技奖4项。

①校企共建国家级创新服务平台1个; ②创建省级院士工作站1个; ③省协同创新中心通过验收; ④高端项目6项、发明专利30件、技术标准15个、技术产业化、科技进步奖6项; ⑤校企共建研究机构8个。

4

打造高水平专业群

1.高水平建设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群

①纵横向经费300万、省部级教科研项目2项、专利10件、起草标准4项;②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订专业建设标准3个、课标6门、校整体建设方案2个。

①建立专业预警与动态调整机制;②省教学成果奖1项;③纵横向经费600万、省部级教科研项目2项、专利10件、起草标准4项;④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订专业建设标准1个、校整体建设方案8个。

①省知名教学创新团队、科技进步奖各1个;②纵横向经费到账850万、省部级教科研项目3项、专利15件、起草标准4项;③为“一带一路”国家制订课标6门、职业标准5个、专业建设标准5个、校整体建设方案1个。

①国内一流、国际影响力强的专业群;②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教学创新团队、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科技进步奖、教师竞赛奖各1个。③为“一带一路”国家制订专业标准7个、校整体建设方案2个。

2.高水平建设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

①建成省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②省部级项目2项、市级5项,纵横向科研经费600万、专利6项;③市科技进步奖1项;④牵头制定标准6项;⑤为发展中国家制订专业标准1个。

①建立专业预警与动态调整机制;②承担省部级项目2项、市级科技项目6项,纵横向科研经费720万、专利7项;③省、市科技进步奖各1项。④牵头制定标准6项;⑤为发展中国家制订院校建设方案1个。

①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②助推国家级产教融合型企业2家;③省部级项目2项、市级项目6项,纵横向科研经费830万、专利7项;④市科技进步奖1项;⑤牵头制定标准8项;⑥为发展中国家制订院校建设方案2个

①高水平专业群前列、引领产业转型升级;②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教学创新团队、万人计划、技能大师工作室、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创新服务平台各1个;③成果转化累计35项、销售额累计增加30亿。

5

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

1.培育和引进专业群“双影响力”带头人

①开发“双影响力”专业群带头人标准,遴选培养对象15人; ②对标省级标准,培育“黄大年式”教师团队9个; ③引进专业群带头人1名。

①推进“行业影响力提升计划”和“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培育“双影响力”专业群带头人15人; ②校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9个,省级及以上教学创新团队1个; ③引进专业群带头人1名。

①修订“双影响力”专业群带头人标准,考核认定专业群带头人5人; ②省级及以上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 ③引进专业群带头人1名。

①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人,具备“双影响力”的专业群带头人5人; ②建成3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2.培养一批“双师双能双语”骨干教师

①修订“双师双能双语”教师标准并实施; ②引进和培养博士30人; ③校企联合培养访工30人; ④选派30名教师境外研修访学、授课等。

①引进企业技术技能骨干20名; ②选派30-40名教师境外研修访学、授课等; ③启动群课程教学团队和科技服务团队培育计划,培育团队40个、骨干教师60人。

①实现“百名博士服务企业”“百名技术能手服务企业”; ②引进企业技术技能骨干20名; ③选派30-40名教师境外访学研修访学、授课等; ④培育群课程教学团队和科技服务团队20个、骨干教师20人。

①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②引进企业技术技能骨干20名; ③累计选派100名教师境外访学研修访学、授课等; ④培育群课程教学团队和科技服务团队20个、累计培育“双师双能双语”骨干教师100名。

3.培育绝技绝艺技术技能大师

①引进高技能人才2人; ②引进省级及以上技术能手或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1人; ③共育绝技绝艺的技能大师1人。

①引进高技能人才3人; ②引进省级及以上技术能手或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1人 ; ③共育绝技绝艺的技能大师1人。

①引进高技能人才5人; ②共育绝技绝艺的技能大师2人。

①引进高技能人才5人; ②引进国家技术能手或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1人; ③共育绝技绝艺的技能大师1人 。

4.校企双向流动,建设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

①完善兼职教师聘用制度; ②柔性引进行业领军人才、权威专家3人担任专业(群)带头人,聘请大国工匠、劳模、技术能手等设立大师工作室3个; ③建立900人兼职教师资源库,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达76%。

①柔性引进行业领军人才、权威专家3人担任专业(群)带头人,聘请大国工匠、劳模、技术能手等设立大师工作室3个; ②建立1000人兼职教师资源库,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达80%。

①柔性引进行业领军人才、权威专家3人担任专业(群)带头人,聘请大国工匠、劳模、技术能手等设立大师工作室3个; ②优化1000人兼职教师资源库,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达85%。

①健全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聘请专业(群)带头人10人,大国工匠10人; ②健全兼职教师聘任、考评和激励制度,兼职教师资源库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达90%。

5.深化三大教师发展平台建设,实现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的实训,实现教师5年一周期全员轮训

①修订二级教师专业发展中心制度; ②聚焦“1+X”证书制度,启动教师全员轮训; ③创建省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3个,建成校级“双师型”培养基地30个;④开发各类国(境)外研修、授课、国际课程等项目。

①建设一批在线视频培训课程资源; ②持续开展 “1+X” 教师轮训; ③建成校级“双师型”培养基地30个; ④开发各类国(境)外研修、授课、国际课程等项目10-15项。

①持续开展 “1+X” 教师轮训; ②优化省级、校级“双师型”培养基地建设,建成校级“双师型”培养基地20个; ③开发各类国(境)外研修、授课、国际课程等项目10-15项。

①建成示范性教师专业发展中心; ②持续开展 “1+X” 教师轮训; ③建成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3个,建成校级“双师型”培养基地20个; ④国(境)外学习、工作3个月以上教师占比达30%以上。

6.深化标准引领、业绩导向的人事制度改革,激发专业群建设活力

①开发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完善师德建设机制; ②试行创新岗位年薪制,试行支持教师创新创业制度,中德学院试行按岗定薪; ③健全教师分类职称评聘、年度考核等制度; ④建立高层次引进人才首聘期目标考核奖励制。

① 优化职前、入职、在职培养体系; ②实施教师专业发展标准; ③建立个人业绩和团队业绩考评联动制度; ④设立特聘岗位或创新岗位,实行特聘岗位津贴或年薪制。

①优化师德建设机制; ②完善职称评聘标准,建立能力、业绩导向的职称评聘机制; ③采用标志性业绩评价方式,健全分类聘期考核制; ④探索“绩效工资+X项目”,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等项目奖励机制。

①建成职前、入职、在职培养体系; ②健全标准引领的“双师双能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 ③创新“不同标准、相同水平”的教师考评机制; ④健全业绩导向的分配激励机制。

6

提升校企合作水平

1.深化产教融合机制,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

①制定《校企合作指导意见》《校企合作实施办法》《校企合作考核办法》《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办法》《产业学院管理办法》等系列制度; ②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1家。

①基本建成北仑智能技术产业应用研究院和中德智能制造学院; ②与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2家;

①打造“政、产、学、研、资、用”生态体,形成有力支撑生态体运行的制度体系; ②研发具有中国特色的模具师和机电师技能标准; ③与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1家; ④协助建成1家产教融合型企业。

①优化《校企合作指导意见》《校企合作实施办法》《校企合作考核办法》《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办法》等系列制度; ②与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1家; ③协助建成1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

2.持续深化现代学徒制试点,构建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机制

①继续深化4个教育部首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 ②继续深化5个校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 ③订单班覆盖全校50%专业群。

①继续深化4个教育部首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 ②继续深化5个校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 ③拓展现代学徒制校级试点专业,现代学徒制专业占比50%以上; ④订单班覆盖全校70%专业群。

①形成完善的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机制; ②订单班覆盖全校90%专业群; ③继续拓展现代学徒制校级试点专业,现代学徒制专业占比70%以上。

①形成可借鉴推广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提供“宁职方案”; ②现代学徒制全校推广; ③订单班覆盖100%专业群。

3.持续推进智能制造职教集团实体化运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①以职教集团为平台,启动建设 “就业创业基地”和“产学研合作信息平台”; ②开展区域“模具科技周”系列活动; ③启动集团内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模式并实体运行1家。

①运营 “就业创业基地”和“产学研合作信息平台”; ②启动建设“公共职业技能培训基地”; ③持续开展区域“模具科技周”系列活动; ④新增1家中高职一体化办学实体。

①运营“就业创业基地”“产学研合作信息平台”和“公共职业技能培训基地”; ②启动建设“制造业产教融合中心” ③持续开展区域“模具科技周”系列活动,打造品牌产业活动; ④新增1家中高职一体化办学实体。

① 运营“就业创业基地”“产学研合作信息平台”“公共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和“制造业产教融合中心”; ②持续开展区域“模具科技周”系列活动,形成品牌产业活动; ③形成可示范的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模式。

4.对接港湾经济圈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校企共建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①启动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 ②校企合作建成高水平校内实训基地3家:精密智能制造体验中心、工业机器人应用生产性实训基地、会计财税一体化实训基地; ③建成学习型工厂1家。

①建成“智能制造跨企业培训中心”国家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1家; ②校企合作建成高水平校内实训基地2家:智慧物流创新创业实训基地、文化创意实训基地; ③建成学习型工厂1家。

①建成“智能绿色化工实训基地”国家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1家; ②校企合作建成高水平校内实训基地1家:环保及食品公共检测服务平台; ③建成学习型工厂1家。

①建成“智慧物流与跨境电商综合实训基地”国家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1家; ②校企合作建成高水平校内实训基地1家:互联网+建筑施工、仿真实训基地; ③建成学习型工厂1家。

7

提升服务发展水平

1.开展“生产生活一线科研”服务,建设区域技术技能积累与转化高地

①科技特派员15名;②科技创新券项目获政府引导性资金20万;③到账1500万,产业化增加值10亿;④国家、省部级课题7项,发明专利15件、技术标准5项、厅市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2项;⑤申请PCT3项。

①新增科技特派员5名;②科技创新券项目获政府引导性资金30万;③到账经费1800万,产业化增加值13亿;④国家、省部级课题9项,发明专利20件、技术标准8项、厅市级及以上成果奖3项;⑤申请PCT3项。

①新增科技特派员5名;②科技创新券项目获政府资金40万;③到账经费2200万,产业化增加值17亿;④国家、省部级课题11项,发明专利30件、技术标准12件、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⑤申请PCT3项。

①新增科技特派员5名;②科技创新券项目获政府资金40万;③到账经费2500万,产业化增加值20亿;④国家、省部级课题13项,发明专利35件、技术标准15项、厅市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5项;⑤PCT授权3项

2.建设技术服务与文化传承平台,服务技术技能提升与技艺传承发展

①出台《技术经纪人管理办法》;②设立中小企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③创建一支省、市、校级技术经纪人队伍;④转让专利技术、拍卖专有技术15项;⑤建省级非遗大师工作室1个。

①技术经纪人队伍20人,转让技术25项;②省级非遗传承与普及基地获批;③建省级非遗大师工作室1个,启动非遗传承人种子计划;④非遗项目获国家级、省级奖项2项;⑤与省美协等合办全省漆画创作研修班。

①省高校科技经纪人试点单位通过验收 ;②经纪人队伍25人,转让技术30项;③建国家级非遗大师工作室1个,培育非遗传承人1人;④非遗项目获国家级、省级奖2项;⑤举办全国漆画创作研修班,10幅作品被收藏。

①经纪人队伍达到30人,累计转让技术80个,经费累计1000万元;②建国家级非遗大师工作室1个,培育非遗传承人2名;③非遗项目获国家级、省级奖项3-5项;④举办全国漆画创作研修班,15幅作品被收藏。

3.面向“三区三州”和对口支持地区,实施精准帮扶计划

①8%招生面向贫困地区;②修订《学生资助管理办法》,增加贫困地区学费减免,启动“阳光发展资助计划”;③思源基金对口帮扶5所贫困地区院校;④建米娜工作室新疆民俗公益店;⑤帮扶贫困地区学校2000人日。

①10%招生指标面向新疆、青海等贫困地区;②思源基金对口帮扶2所贫困地区职业院校;③制定贫困地区学生实习、就业帮扶制度;④开展对新疆学生创业技能培训500人日;⑤帮扶贫困地区学校2500人日。

①12%面向用于新疆、青海等贫困地区;②思源基金对口帮扶3所贫困地区职业院校;③开展对新疆学生创业技能培训600人日;④帮扶贫困地区学校3000人日。

①15%招生指标面向新疆、青海等贫困地区;②累计对口帮扶贫困地区院校10所;③累计专项助学资金1000万元;④开展对新疆学生创业技能培训700人日;⑤帮扶贫困地区学校3500人日。

4.发挥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示范点优势,服务区域发展与乡村振兴

①出台继续教育三年规划,健全“学校-分院-专业”三级培训网络;②开展技能培训8000人次以上,完成在职人员继续教育与学历提升1万人次;③加强区域文化交流与公益培训,受众2万人以上。

①完善继续教育与培训管理机制;②开展技能培训8500人次以上,完成在职人员继续教育与学历提升1万人次;③深化区域文化交流与公益培训,受众2万人以上。

①实现继续教育“管办分离”的工作机制;②开展技能培训9000人次以上,完成在职人员继续教育与学历提升2万人次,建成2个以上继续教育品牌项目;③深化区域文化交流与公益培训,受众2万人以上。

①形成专业继续教育特色项目5个;②开展技能培训1万人次以上,完成在职人员继续教育与学历提升2万人次,形成“一分院一品牌”格局;③学校继续教育、社会培训等累计160万人日。

8

提升学校治理水平

1.加强依章建制,形成责权一致、运行顺畅、执行有力的内部治理体系

①完善党委会和校长办公会议议事程序和规则,梳理内部制度和流程; ②制定学生听证会制度; ③完善教代会制度、师生申诉制度; ④制定专业群人才工作相关制度。

①健全内部制度和流程; ②完善教代会、学代会提案制度等; ③完善高水平专业群运作机制; ④完善校级学术委员会管理制度和规范; ⑤推进二级学院教授委员会建设。

① 试行教代会代表、学生代表列席学校重大决策性会议制度; ②建立二级学院党、政、学术联席会议制度。

形成责权一致、运行顺畅、执行有力的内部治理体系。

2.健全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形成资源整合能力强、社会参与度高的开放治理体系

①成立新一届学校理事会,修订完善理事会章程及议事制度; ②建立专业群建设理事会,制定考核办法;③筹建混合所有制形式的中德智能制造学院。

①成立咨询委员会; ②完善产学研工作指导委员会职能; ③推进中德智能制造学院体制机制创新。

①完善咨询委员会职能; ②完善数字科技园管委会制度,推进数字科技园转型升级; ③推进中德智能制造学院体制机制创新。

形成资源整合能力强、社会参与度高的开放治理体系。

3.完善基于常态化自主诊改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健全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①健全内控制度,完善组织、目标、标准和制度体系建设; ②完善部门年度绩效考核制度,强化目标与绩效联动考核; ③建成“人才培养全流程信息化平台”一期工程; ④开展常态化自主诊改; ⑤发布学校质量年报。

①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方案; ②建成“人才培养全流程信息化平台”二期工程; ③建成“数据中心”二期工程; ④持续开展常态化自主诊改; ⑤发布学校质量年报。

①升级信息化平台功能建设,完善定量指标的预警推送、自主监控与诊断; ②健全定期与专项诊改报告发布制度; ③引入第三方评价,强化教学质量督导; ④持续开展常态化自主诊改; ⑤发布学校质量年报。

①健全“目标-标准-设计-组织-实施-监测-预警-改进”质量螺旋递进的常态化自主诊改机制,形成质量文化; ②持续开展常态化自主诊改; ③发布学校质量年报。

9

提升信息化水平

1.加强智慧校园顶层设计和建设,为师生提供优质安全的信息化服务

①完成校园网有线主干万兆互连升级,实现无线网络覆盖主要教学场所,重点区域密集覆盖; ②建设智能化、模块化的IDC中心机房; ③完善信息化管理制度; ④开展信息系统的计算机等保工作。

① 完成校园网IPv6部署; ② 实现有线无线网络的实名认证; ③建设5个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中心、20个智慧教室、3个云机房; ④开展安全漏洞扫描和渗透检测服务,举行网络安全演练。

①校园网络出口带宽达3G以上;②建设5个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中心、20个智慧教室、2个云机房;③加强公共服务器及存储空间建设,降低运行成本;④ 部署综合日志管理和分析平台;⑤建设校园安全态势感知平台。

①建立自动化、可监控、易管理的数据备份平台; ②建设数据中心机房环境监控平台; ③新建10个智慧教室,总量占比达到65%以上; ④形成与教育信息化发展相适应的、完备的、可靠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2.消除信息孤岛,提升学校管理效能

①建设集电脑、手机、自助终端及实体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大厅; ②建成科研信息管理平台; ③ 通过教育部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项目验收; ④完善学生成长导图和“易班”; ⑤建设校务信息公开网站。

①建设IDS认证平台; ②建设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系统; ③建设工作坊信息化平台 ④建设腾讯微校,接入微信卡包服务; ⑤建设学生人脸识别智慧平台; ⑥建设AR/VR教学资源平台; ⑦建设移动报表。

①建设学工、人事、财务等业务智慧平台; ②建设数据中台,搭建大数据分析平台,破解困难学生精准资助、学业预警等重点问题; ③建设综合校情分析及展示平台; ④建设基于“宁职云盘”的教学科研资源库。

①建成学校数据标准、共享数据库; ②一站式服务大厅基本实现我校校务服务事项网上办,实现校内校外“一网通办”; ③建设职称、考核等智能填报信息系统; ④建成完善的师生移动门户。 

3.加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①建设4个专业教学资源库; ②建成25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③立项“互联网+教学”课堂教学改革项目25个; ④建设25门“互联网+教学”示范课和25本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

①建设2个专业教学资源库; ②建成25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③立项“互联网+教学”课堂教学改革项目25个; ④建设25门“互联网+教学”示范课和25本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

①建设2个专业教学资源库; ②建成25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③立项“互联网+教学”课堂教学改革项目25个; ④建设25门“互联网+教学”示范课和25本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  

①90%课程网络化、信息化;②建设2个专业教学资源库;③建成25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④ 立项“互联网+教学”教学改革项目25个;⑤建设25门“互联网+教学”示范课和25本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

4.提高师生信息素养,推进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改革

①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课程比例达50%; ②通过校本培训、网络研修、省培国培等方式,切实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③教师参加省级及以上微课设计、教学能力等竞赛获奖9人次。

①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业务能力的基本要求; ②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课程比例达65%; ③教师参加省级及以上微课设计、教学能力等竞赛获奖12人次。

①建立教学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反馈机制,强化学生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监控与预警; ②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课程比例达80%; ③教师参加省级及以上微课设计、教学能力等竞赛获奖15人次。

①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课程比例达90%; ②完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将信息化教学能力作为教师职务评聘、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③ 教师参加省级及以上微课设计、教学能力等竞赛获奖18人次。

10

提升国际化水平

1.协同海外办学输出中国职业教育标准,为高职学校“走出去”提供范本和经验

①依托海外办学项目,为开展标准体系建设开展调研; ②为发展中国家培养当地技术技能人才500名; ③海外办学项目开设学历专业1个,累计培养学历生人数50名。

①制定《高职院校海外办学建设标准》; ②累计为发展中国家培养当地技术技能人才1500名; ③增设海外办学点1个,累计培养学历生人数100名。

①制定《专业教师海外任教资格认定标准》; ② 累计为发展中国家培养当地技术技能人才2000名; ③增设海外办学点1个,开设学历专业达到2个,累计培养学历生人数150名。

①制定《教师海外教学工作绩效考评标准》; ②累计为发展中国家培养当地技术技能人才3000名; ③累计培养学历生人数200名以上。

2.创新国际职教优质资源中国化模式,开发国际通用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

①编写专业标准1个; ②开发课程标准5个; ③编写国际化教材12本; ④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课程(英文、法文)3门。

①编写专业标准1个; ②开发编写课程标准9个; ③编写国际化教材12本; ④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课程(英文、法文)3门。

①编写专业标准1个; ②编写职业认证标准1类; ③开发编写课程标准5个; ④编写国际化教材13本; ⑤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课程(英文、法文)3门。

①编写专业标准2个; ②编写职业认证标准2类; ③开发编写课程标准11个; ④编写国际化教材3本; ⑤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课程(英文、法文)3门。

3.推进师生国际交流与“留学宁职”计划,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

①利用援外平台和海外办学平台,招收留学生300人; ②建设全外语或双语课程占比20%; ③学生出国(境)交流人数累计达到80人。

①利用援外平台和海外办学平台,招收留学生400人; ②建设全外语或双语课程占比22%; ③学生出国(境)交流人数累计达到160人。

①利用援外平台和海外办学平台,招收留学生500人; ②建设全外语或双语课程占比24%; ③学生出国(境)交流人数累计达到220人。

①利用援外平台和海外办学平台,招收留学生600人; ②建设全外语或双语课程占比25%; ③学生出国(境)交流人数累计达到300人。

4.深入实施职业教育援外培训,提升中国职业教育模式的国际影响力

①依托援外培训平台和“一带一路”产教协同联盟平台,为20个发展中国家培训500名职业教育官员和技术人员; ②累计为30家中国企业搭建“一带一路”经贸合作平台。

① 依托援外培训平台和“一带一路”产教协同联盟平台,累计为30个发展中国家培训1000名职业教育官员和技术人员; ②累计为50家中国企业搭建“一带一路”经贸合作平台。

①依托援外培训平台和“一带一路”产教协同联盟平台,累计为40个发展中国家培训1500名职业教育官员和技术人员; ②累计为80家中国企业搭建“一带一路”经贸合作平台。

① 依托援外培训平台和“一带一路”产教协同联盟平台,累计为50个发展中国家培训2000名职业教育官员和技术人员; ②累计为100家中国企业搭建“一带一路”经贸合作平台。

5.建设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研究智库,促进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研究

①完成中国-孟加拉国职业教育资格体系对等研究,完成研究报告; ②立项国家智库研究课题1项。

①出版《“一带一路”职业教育研究蓝皮书·东盟卷》; ②举办第四届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研究国际研讨会; ③初步建成区域“一带一路”职业教育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①出版《“一带一路”职业教育研究蓝皮书·中东欧卷》; ②区域“一带一路”职业教育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有效运行,完成决策咨询研究报告2份。

①出版《“一带一路”职业教育研究蓝皮书·非洲卷》; ②举办第四届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研究国际研讨会; ③完成决策咨询研究报告2份。

3.经费预算

建设内容

经费来源及预算

总计

各级财政

投入

举办方

投入

行业企业

支持

学校

自筹

金额

(万元)

比例

(%)

金额

(万元)

比例

(%)

金额

(万元)

比例

(%)

金额

(万元)

比例

(%)

金额

(万元)

比例

(%)

总计

84000

60000

71.43%

0

0%

10000

11.9%

14000

16.67%

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880

11.37%

800

0

0

80

2.专创融合,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1960

25.32%

1440

0

320

200

3.深入推进“有效课堂认证”,创新模块化教学

800

10.34%

700

0

0

100

4.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

2130

27.52%

1600

0

410

120

5.提升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1970

25.45%

1600

0

190

180

小计

7740

9.21%

6140

10.23%

0

0%

920

9.2%

680

4.86%

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

1.将数字科技园区打造成高水平产教融合平台

1010

28.06%

420

0

490

100

2.校企共建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平台

940

26.11%

600

0

280

60

3.打造引领产业发展的省级技术技能平台

1650

45.83%

1200

0

300

150

小计

3600

4.29%

2220

3.7%

0

0%

1070

10.7%

310

2.21%

打造高水平专业群

1.高水平建设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群

20000

50%

12000

0

4000

4000

2.高水平建设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

20000

50%

12000

0

2000

6000

小计

40000

47.62%

24000

40%

0

0%

6000

60%

10000

71.43%

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

1.培育和引进专业群“双影响力”带头人

2375

26.51%

1950

0

300

125

2.培养一批“双师双能双语”骨干教师

1345

15.01%

1200

0

0

145

3.培育绝技绝艺技术技能大师

1095

12.22%

1000

0

0

95

4.校企双向流动,建设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

1560

17.41%

1200

0

240

120

5.深化三大教师发展平台建设,实现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的实训,实现教师5年一周期全员轮训

1725

19.25%

1600

0

0

125

6.深化标准引领、业绩导向的人事制度改革,激发专业群建设活力

860

9.6%

780

0

0

80

小计

8960

10.67%

7730

12.88%

0

0%

540

5.4%

690

4.93%

提升校企合作水平

1.深化产教融合机制,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

1700

29.31%

1200

0

300

200

2.完善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可示范借鉴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标准

450

7.76%

350

0

50

50

3.持续推进智能制造职教集团实体化运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1350

23.28%

1100

0

200

50

4.对接港湾经济圈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校企共建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2300

39.66%

1600

0

500

200

小计

5800

6.9%

4250

7.08%

0

0%

1050

10.5%

500

3.57%

提升服务发展水平

1.开展“生产生活一线科研”服务,建设区域技术技能积累与转化高地

730

33.18%

600

0

100

30

2.建设技术服务与文化传承平台,服务技术技能提升与技艺传承发展

520

23.64%

380

0

120

20

3.面向“三区三州”和对口支持地区,实施精准帮扶计划

500

22.73%

350

0

120

30

4.发挥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示范点优势,服务区域发展与乡村振兴

450

20.45%

350

0

80

20

小计

2200

2.62%

1680

2.8%

0

0%

420

4.2%

100

0.71%

提升学校治理水平

1.加强依章建制,形成责权一致、运行顺畅、执行有力的内部治理体系

200

16.67%

180

0

0

20

2.健全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形成资源整合能力强、社会参与度高的开放治理体系

420

35%

360

0

0

60

3.完善基于常态化自主诊改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健全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580

48.33%

500

0

0

80

小计

1200

1.43%

1040

1.73%

0

0%

0

0%

160

1.14%

提升信息化水平

1.加强智慧校园顶层设计和建设,为师生提供优质安全的信息化服务

3800

42.22%

3300

0

0

500

2.消除信息孤岛,提升学校管理效能

1800

20%

1600

0

0

200

3.加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1800

20%

1600

0

0

200

4.提高师生信息素养,推进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改革

1600

17.78%

1400

0

0

200

小计

9000

10.71%

7900

13.17%

0

0%

0

0%

1100

7.86%

提升国际化水平

1.协同海外办学输出中国职业教育标准,为高职学校“走出去”提供范本和经验

1440

26.18%

1340

0

0

100

2.创新国际职教优质资源中国化模式,开发国际通用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

960

17.45%

800

0

0

160

3.推进师生国际交流与“留学宁职”计划,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

1700

30.91%

1600

0

0

100

4.深入实施职业教育援外培训,提升中国职业教育模式的国际影响力

890

16.18%

850

0

0

40

5.建设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研究智库,促进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研究

510

9.27%

450

0

0

60

小计

5500

6.55%

5040

8.4%

0

0%

0

0%

460

3.29%

4. 保障措施

  1.建立协同推进机制   成立由宁波市政府、财政局和宁波市教育局、开发区等学校理事会单位代表及学校共同组成的“双高”校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直接领导、协调、执行与审核。与宁波市教育局、财政局等单位建立“双高”项目建设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及时沟通项目建设情况,监督项目实施规范与质量,解决项目实施中遇到的重大困难。   2.加强项目实施管理   加强顶层设计,统筹管理,将“双高”建设并作为当前学校发展的龙头工作,优化政策、配备资源、筹措经费。制定“双高”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建立项目专项运行管理制度、调整机制、监督机制和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实施目标责任制和过程管理相结合。制定和完善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长效合作的相关制度,探索校企合作利益分配机制。制定专业群建设考核方案,探索符合学校实际的专业群评估指标体系与保证机制。制定并完善学校人才培养与引进相关制度,建立专业群带头人培养与考核制度。统筹规划教学平台和各类科研技术创新平台建设。   3.健全多元投入机制   宁波市政府按教育部、财政部文件要求,足额配套建设经费。学校建立多元化筹措办学经费机制,积极争取行业、企业的经费、项目和资源在学校集聚,保障建设项目有效执行。积极争取宁波市和开发区在共建区域性技术应用中心、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专项资金投入,全面升级学校硬件条件和教学环境。大力度投入加大高水平的实训条件建设、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改革。重点用于高层次领军人才培养和高水平团队建设,吸引企业技术专家参与实践教学,帮助中青年教师提升职教能。   4.优化改革发展环境   学校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创新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建立基于实绩的考核制度体系,激发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开展干部培训与培养项目,增强中层干部的凝聚力、培养创造力、提升执行力,推动建设方案执行和落实。建立容错机制,允许专业群大胆改革,推进学校创新发展。

二、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申报表

1. 专业群基本情况

专业群名称

应用化工技术

主要面向产业

先进制造业

面向职业岗位(群)

生产运行控制;智能化集成系统控制与维护;环境监测与污染治理;产品质量控制

专业群

包含专业

序号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所在院(系)

所属专业大类

1

570201

应用化工技术

化学工程学院

生物与化工大类

2

560302

电气自动化技术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装备制造大类

3

520801

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

化学工程学院

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

4

570207

工业分析技术

化学工程学院

生物与化工大类

专业群负责人

姓  名

孙向东

性  别

出生年月

1967-01

学  历

博士研究生

学  位

博士

专业技术职务

教授

行政职务

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

手  机

职业技能证书

化学检验高级工

联系电话

电子信箱

QQ

专业群负责人

代表性成就

国家教学名师,省级优势专业和省级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兼任恒河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和省级企业研究院、工程中心负责人,主持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宁波市等科技项目20项,获省、市科技进步奖4项,成果产业化累计为企业增加销售额35亿元以上,获授权发明专利21项,主持制定企业标准18个。在国际轻烃行业大会做主题发言,担任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专家委员、省生化与食品药品类教指委主任委员。

专业群资源相关性

群内至少三个专业有共享合作企业

共享合作企业名称

恒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台塑关系企业;宁波昊德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群内至少三个专业有共享用人单位

共享用人单位名称

恒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中化蓝天氟材料有限公司;宁波昊德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群内至少三个专业有共享专业课程

共享专业课程名称

化工产品定性定量分析;化工仪表与自动化;化工清洁生产

群内至少三个专业有共享校内实训基地

共享校内实训基地名称

绿色化工运行控制实训基地;化工分析与测试实训室;化工生产操作实训室

群内至少三个专业有共享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共享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名称

宁波昊德化学工业实训基地;浙江恒河石油化工基地;浙江医药昌海生物分公司实训基地

群内至少三个专业有共享专任专业教师

共享专任专业教师姓名

王民权;李爱元;彭振博

群内至少三个专业有共享校外兼职教师

共享校外兼职教师姓名

郑振杰;何明红;王晓红

专业群基本状态数据

全日制高职在校生数(人/专业)

214.25

其中:一年级在校生数(人/专业)

84.00

其中:二年级在校生数(人/专业)

75.25

其中:三年级在校生数(人/专业)

55.00

2018级招生计划数(人/专业)

87.00

2018级实际录取数(人/专业)

88.75

2018级新生报到数(人/专业)

82.50

2018级新生报到比例(%)

92.96

2018级本省生源学生报到数(人/专业)

73.75

2018级本省生源学生报到比例(%)

89.39

2018届毕业生数(人/专业)

93.50

2018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98.66

2018届毕业生本省市就业比例(%)

90.64

2018届毕业生对口就业率(%)

63.64

2017届毕业生年底就业率(%)

100.00

2017届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或基本满意比例(%)

100.00

校内专任教师数(人/专业)

8.50

专任教师双师素质比例(%)

97.06

2017-2018学年兼职教师总数(人/专业)

2.75

2017-2018学年兼职教师授课课时数占专业课时总数的比例(%)

22.91

校内实训基地数(个/专业)

6.75

校内实训基地生均设备值(万元/生)

8.82

2017-2018学年校内实训基地使用频率(人时/专业)

428425.00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数(个/专业)

12.75

2017-2018学年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接受半年顶岗实习学生数(人/专业)

87.50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接收2018届毕业生就业数(人/专业)

21.75

合作企业总数(个/专业)

9.50

合作企业订单培养总数(人/专业)

81.50

合作企业共同开发课程总数(门/专业)

10.00

合作企业支持兼职教师总数(人/专业)

8.50

合作企业接受顶岗实习学生总数(人/专业)

168.00

合作企业接受2018届毕业生就业总数(人/专业)

14.75

合作企业准捐赠设备总值(万元/专业)

5.00

合作企业捐赠设备总值(万元/专业)

0.00

为企业培训员工总数(人天/专业)

2799.50

 

 

2. 专业群内专业基本情况

2-1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基本情况

专业名称

应用化工技术

专业所属二级学院(系)

化学工程学院

专业代码

570201

专业所属大类

生物与化工大类

全日制高职在校生数(人)

299

其中:一年级在校生数(人)

93

其中:二年级在校生数(人)

108

其中:三年级在校生数(人)

98

2018级计划招生数(人)

100

2018级实际录取数(人)

100

2018级新生报到数(人)

92

2018级新生报到比例(%)

92.00

2018级本省生源学生报到数(人)

83

2018级本省生源学生报到比例(%)

91.21

2018届毕业生数(人)

106

2018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99.06

2018届毕业生本省市就业比例(%)

93.67

2018届毕业生对口就业率(%)

63.21

2017届毕业生年底就业率(%)

100.00

2017-2018学年兼职教师授课课时数占专业课时总数的比例(%)

100.00

校内专任教师数(人)

10

专任教师双师素质比例(%)

100.00

2017-2018学年兼职教师总数(人)

4

2017-2018学年兼职教师授课课时数占专业课时总数的比例(%)

35.82

校内实训基地数(个)

6

校内实训基地生均设备总值(万元/生)

4.41

2017-2018学年校内实训基地使用频率(人时)

358080.00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数(个)

15

2017-2018学年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接受半年顶岗实习学生数(人)

85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接收2018届毕业生就业数(人)

16

本专业合作企业总数(个)

15

本专业合作企业订单培养总数(人)

158

本专业合作企业共同开发课程总数(门)

18

本专业合作企业支持学校兼职教师总数(人)

9

合作企业接受本专业顶岗实习学生总数(人)

220

合作企业接受本专业2018届毕业生就业总数(人)

21

合作企业对本专业准捐赠设备总值(万元)

0

合作企业对本专业捐赠设备总值(万元)

0

本专业群为企业培训员工总数(人天)

6300

2-2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基本情况

专业名称

电气自动化技术

专业所属二级学院(系)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代码

560302

专业所属大类

装备制造大类

全日制高职在校生数(人)

311

其中:一年级在校生数(人)

120

其中:二年级在校生数(人)

108

其中:三年级在校生数(人)

83

2018级计划招生数(人)

120

2018级实际录取数(人)

127

2018级新生报到数(人)

117

2018级新生报到比例(%)

97.06

2018级本省生源学生报到数(人)

98

2018级本省生源学生报到比例(%)

92.45

2018届毕业生数(人)

101

2018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100.00

2018届毕业生本省市就业比例(%)

97.62

2018届毕业生对口就业率(%)

62.38

2017届毕业生年底就业率(%)

100.00

2017-2018学年兼职教师授课课时数占专业课时总数的比例(%)

100.00

校内专任教师数(人)

12

专任教师双师素质比例(%)

91.67

2017-2018学年兼职教师总数(人)

3

2017-2018学年兼职教师授课课时数占专业课时总数的比例(%)

14.70

校内实训基地数(个)

9

校内实训基地生均设备总值(万元/生)

10.55

2017-2018学年校内实训基地使用频率(人时)

639460.00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数(个)

14

2017-2018学年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接受半年顶岗实习学生数(人)

114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接收2018届毕业生就业数(人)

43

本专业合作企业总数(个)

8

本专业合作企业订单培养总数(人)

149

本专业合作企业共同开发课程总数(门)

5

本专业合作企业支持学校兼职教师总数(人)

10

合作企业接受本专业顶岗实习学生总数(人)

337

合作企业接受本专业2018届毕业生就业总数(人)

15

合作企业对本专业准捐赠设备总值(万元)

20

合作企业对本专业捐赠设备总值(万元)

0

本专业群为企业培训员工总数(人天)

2348

2-3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专业基本情况

专业名称

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

专业所属二级学院(系)

化学工程学院

专业代码

520801

专业所属大类

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

全日制高职在校生数(人)

121

其中:一年级在校生数(人)

57

其中:二年级在校生数(人)

25

其中:三年级在校生数(人)

39

2018级计划招生数(人)

60

2018级实际录取数(人)

60

2018级新生报到数(人)

55

2018级新生报到比例(%)

91.67

2018级本省生源学生报到数(人)

48

2018级本省生源学生报到比例(%)

90.57

2018届毕业生数(人)

78

2018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98.72

2018届毕业生本省市就业比例(%)

67.95

2018届毕业生对口就业率(%)

55.13

2017届毕业生年底就业率(%)

100.00

2017-2018学年兼职教师授课课时数占专业课时总数的比例(%)

100.00

校内专任教师数(人)

7

专任教师双师素质比例(%)

100.00

2017-2018学年兼职教师总数(人)

3

2017-2018学年兼职教师授课课时数占专业课时总数的比例(%)

31.33

校内实训基地数(个)

6

校内实训基地生均设备总值(万元/生)

13.73

2017-2018学年校内实训基地使用频率(人时)

358080.00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数(个)

11

2017-2018学年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接受半年顶岗实习学生数(人)

75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接收2018届毕业生就业数(人)

12

本专业合作企业总数(个)

10

本专业合作企业订单培养总数(人)

1

本专业合作企业共同开发课程总数(门)

5

本专业合作企业支持学校兼职教师总数(人)

6

合作企业接受本专业顶岗实习学生总数(人)

44

合作企业接受本专业2018届毕业生就业总数(人)

6

合作企业对本专业准捐赠设备总值(万元)

0

合作企业对本专业捐赠设备总值(万元)

0

本专业群为企业培训员工总数(人天)

1600

2-4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基本情况

专业名称

工业分析技术

专业所属二级学院(系)

化学工程学院

专业代码

570207

专业所属大类

生物与化工大类

全日制高职在校生数(人)

126

其中:一年级在校生数(人)

66

其中:二年级在校生数(人)

60

其中:三年级在校生数(人)

0

2018级计划招生数(人)

68

2018级实际录取数(人)

68

2018级新生报到数(人)

66

2018级新生报到比例(%)

97.06

2018级本省生源学生报到数(人)

66

2018级本省生源学生报到比例(%)

97.06

2018届毕业生数(人)

89

2018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96.63

2018届毕业生本省市就业比例(%)

98.68

2018届毕业生对口就业率(%)

73.03

2017届毕业生年底就业率(%)

100.00

2017-2018学年兼职教师授课课时数占专业课时总数的比例(%)

100.00

校内专任教师数(人)

5

专任教师双师素质比例(%)

100.00

2017-2018学年兼职教师总数(人)

1

2017-2018学年兼职教师授课课时数占专业课时总数的比例(%)

9.80

校内实训基地数(个)

6

校内实训基地生均设备总值(万元/生)

10.30

2017-2018学年校内实训基地使用频率(人时)

358080.00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数(个)

11

2017-2018学年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接受半年顶岗实习学生数(人)

76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接收2018届毕业生就业数(人)

16

本专业合作企业总数(个)

5

本专业合作企业订单培养总数(人)

18

本专业合作企业共同开发课程总数(门)

12

本专业合作企业支持学校兼职教师总数(人)

9

合作企业接受本专业顶岗实习学生总数(人)

71

合作企业接受本专业2018届毕业生就业总数(人)

17

合作企业对本专业准捐赠设备总值(万元)

0

合作企业对本专业捐赠设备总值(万元)

0

本专业群为企业培训员工总数(人天)

950

3.专业群建设方案综述

3-1 建设基础

  专业群核心专业应用化工技术是国家示范和省优势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和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是省特色专业。

  优势特色:

  1.石化产业优势突出。紧邻宁波石化开发区、大榭开发区2个千亿级国家石化园区。

  2.师资行业影响力强。专业群负责人兼任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工,3名骨干教师兼任企业研发总监;国家教学名师1名、省名师2名、省专业带头人6名;教授占比35.3%,博士占比50%,双师占比97%;有省级教学团队和全国石化行业优秀教学团队。

  3.技术服务水平一流。有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省市科技进步奖4项,授权发明专利29项,主持国家级项目4项,经费百万以上纵向项目11项,省市自然基金12项,成果转化累计增加企业销售额36亿以上。

  4.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资源库课程2门、学生竞赛国家一等奖5项,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产教融合示范基地1个。

  机遇:区域打造万亿级绿色石化产业,为专业群人才培养提质增量提供了新机遇。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专业群创新发展,引领化工类专业群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挑战:石化产业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对专业群课程体系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出挑战。石化产业国际产能合作对开发国际通用的专业标准提出挑战。

3-2 组群逻辑

  专业群与产业(链)的对应性:专业群对应区域万亿级石化产业,契合石化产业绿色化智能化技术发展趋势。石化产业是省万亿级支柱产业,总量规模居全国第4位。2018年,宁波石化产业产值高达3421亿元,占宁波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21.6%。宁波市委提出到2025年建成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万亿级绿色石化产业集群,实现跨越式发展。石化产业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呈现“生产工艺绿色化、三废处理资源化、生产过程自动化、生产控制智能化、质量管理信息化”等技术特点,一线技术岗位员工要具备一体化装置生产运行控制、绿色工艺优化、产品质量控制等跨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群依据石化产业技术发展特点,厘定主要技术岗位与核心能力,采用“1+N”方式培养满足石化产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专业群人才培养定位:适应区域石化产业绿色化智能化发展要求,培养面向化工生产运行控制、智能化集成系统控制与维护、环境监测与污染治理、产品质量控制等核心技术岗位,具有良好思想道德修养、跨专业综合能力、安全环保意识、良好沟通表达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群内专业逻辑性:

  1.各岗位技术关联度高。石化产业上述核心技术岗位均需要安全、环保、自动控制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技术关联度高。化工生产运行和环保设施运行岗位均需自动化系统控制技术,产品质量检验与环境监测岗位广泛采用在线数字化分析和信息化管理。

  2.专业群资源共享性强。对接各岗位通用知识和技能要求,各专业共建共享教育教学资源。目前专业群共享课程12门、专兼教师21位、校内实训基地6个(下设19个共享性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10个。各专业充分挖掘群共享实训基地的功能,开发专业特色的实训项目。以省示范性实训基地绿色化工运行控制实训基地为例,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侧重工艺运行控制,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和工业分析技术专业侧重环境和产品质量指标监测,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侧重PLC、DCS控制模块开发和系统调试。

3-3 建设目标

  面向区域万亿级绿色石化产业,以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为核心,联动群内专业,建成培养区域石化企业首选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引领乙烯副产综合利用行业发展和输出国际标准、引领国内同类专业群发展的高水平专业群。

  产教融合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引领专业群高水平发展。深化“双元培养、书证融通、研训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参与“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深化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引入国际优质资源,制定高水平专业群教学标准,将职业标准、产业先进元素和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内容,建设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国家规划教材。与恒河材料科技公司等企业共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助推企业成为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创建国家级绿色石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和国家级双师培养基地,打造结构化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通过输出建设标准和优质资源,引领国内外同类专业群发展。

  校企协同共建国家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引领乙烯副产综合利用行业发展。通过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在乙烯副产物高质化利用等领域打造国家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联合开展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突破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并实现产业化,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累计增加企业销售额30亿元,促进乙烯副产综合利用行业发展。

3-4 建设内容与实施举措

  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探索实践专业群“双元培养、书证融通、研训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镇海炼化等龙头企业合作,深入开展双元制为主体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助推2家企业成为国家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形成经验并辐射推广。开展国家化工及环保领域“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参与制订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和内容融入课程内容,实现书证融通。对接国家学分银行,实现各类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依托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和省级产教融合基地,对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开发专业群实训体系和技能竞赛项目,建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技能竞赛体系。发挥博士教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平台的以师带徒作用,带动学生参与企业产品开发、工艺优化、社会服务,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

  2.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将安全环保、诚实守信、工匠精神等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研讨课程思政教法,编制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借鉴德国AHK国际证书标准,与台塑集团等企业共建高水平专业群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将先进过程控制、绿色生产工艺等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课程内容,优化专业群课程体系。

校企合作组建课程建设团队,将企业生产案例和科研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及数字化资源,建设共享程度高的群资源库1个及国家、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分别6门、12门。

  3.教材与教法改革

  以典型石化产品绿色工艺、生产控制等案例为载体,校企合作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等新形态教材30本,建设国家规划教材6本。

  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理实一体项目化教学、专兼结合模块化教学等方法,合理搭配,灵活运用,实施课程教学,形成教学示范案例30个。

  4.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专业群带头人通过兼任企业高管,主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等,提高行业和国际影响力。

  骨干教师依托国家级双师培训基地和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等,通过参与企业生产和研发项目、访问工程师、企业实践、国外研修访学、海外执教等方式,提升教学、实践、科研能力。

  引进领军人才4名担任专业带头人,引进行业专家及技术骨干50名作为兼职教师,打造专兼结合的高水平、结构化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

  5.实践教学基地

  与浙江中控等共建基于真实生产案例的智能化仿真工厂和化工安全及生产VR体验中心等5个智慧实训工厂(中心)。校企共建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40个,打造区域内开放共享,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技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绿色石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建设“智慧实训管理云平台”,实现实训过程信息采集、实时数据动态响应、应急处理的全过程精准管理。

  6.技术技能平台

  依托省级协同创新中心,联合行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聚焦乙烯工程副产物综合利用领域,承担国家、省市重大项目,解决绿色加氢等共性关键技术,制定行业标准,推进成果产业化,累计增加企业销售额30亿元,获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创新型人才培养,创建国家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与维科电池等区域新能源企业合作,创建省级新能源技术工程技术中心,开发储氢材料、锂电池电极材料等关键材料,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区域新能源企业发展。

  7.社会服务

  牵头组建国家级“绿色石化示范性职教联盟”,促进资源共享与人力资源交流,探索校际学分互认、学生交流机制,实施合作育人合作就业,促进联盟内同类专业群协同发展。

与国家级化工园区共建石化产业学院,加入“国家资历框架”试点,参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制定。面向企业和社区开展学历继续教育与职业培训达4万人天,职业技能鉴定3千人次。

建设分析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及运行机制,开发200项分析检测项目,服务区域中小企业和社区。

与柴达木职院等8所院校结对,提供教师培训、专业建设方案、学生培养等服务,提升结对院校专业群建设水平。

  8.国际交流与合作

  借鉴国际专业认证标准,引进AHK化工操作员职业证书等国际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本土化改造与提升,形成高水平专业群系列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建立1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

  与中航国际、恒逸石化等“走出去”中资企业合作,为3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院校建设方案。输出专业标准2个、课程标准20门和双语活页教材10本。教师海外任教,培训本土教师200名、本土化人才1000名。境内培训国外职业教育官员300人。

  9.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

  成立专业群理事会,建立运行管理机制。建立群内师资、技术平台、实训基地、资金管理等制度,制订目标责任制,细化工作任务、强化考核。

  吸纳绿色化工生产、智能控制等方面的专家进入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把握建设方向,指导专业群动态调整。

健全行业企业参与的专业群教学质量监控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实行专业群质量报告制、企业年报制和诊改报告制。

面向退役军人和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及中西部地区,建立分类录取、分类培养、分类评价、分类管理机制,构建与生源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弹性学制。

  总结省四年制高职人才培养试点经验,深化参与国家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

3-5 预期成效

  成为石化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高地。人才培养规模增长15%,学生成为石化企业用人首选,毕业生本省就业率达90%以上,专业对口率达80%以上,有效支撑区域石化产业发展。

  技术服务引领行业发展。校企共建国家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1个,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市级4项,科技成果转化累计增加企业销售额30亿元,纵横向经费3000万元,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8项,市级科技攻关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4项,授权发明专利40项,SCI论文50篇,制定行业企业标准20项,引领乙烯副产综合利用行业发展。

  引领国内同类专业群发展。组建国家级绿色石化示范性职业教育联盟,专业群建设标准和教学标准被国内20所院校借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1个、国家万人计划1名、国家产教融合实训基地1个、国家级双师教师培养基地1个、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6门、国家级规划教材6本、国家级技能大师(劳模)工作室2个、教师国家级竞赛获奖2项、学生国家级竞赛获一等奖4项、省级人才工程5名。助推2家企业建成国家级产教融合型企业。

  输出国际通用的专业标准。为发展中国家提供院校建设方案3个,专业教学标准、教材等被“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采用。境外培训当地教师200人、本土化学生1000人。

3-6 建设进度

序号

建设任务

年度目标

2019

2020

2021

2022

1

人才培养模式

1.构建“双元培养、书证融通、研训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优化培养方案和专业群标准

①构建专业群人才“双元培养、书证融通、研训结合”培养模式; ②校企共建专业群教学标准、各专业教学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 ③建立现代学徒制班级1个; ④建立订单班1个。

①建立现代学徒制班级1个; ②建立订单班2个; ③优化专业群教学标准、各专业教学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

①建立现代学徒制班级1个; ②建立订单式培养班级1个; ③优化专业群教学标准、各专业教学标准; ④助推1家企业建成国家级“产教融合型企业”。

①建立现代学徒制班级1个; ②建立订单式培养班级2个; ③优化专业群教学标准、各专业教学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 ④凝练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内同类专业推广; ⑤助推1家企业建成国家级“产教融合型企业”。

2.参与国家“1+X”证书试点,引导学生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实施多元评价

①制订跨专业技能证书认证规范; ②开展化工总控工、电工、工业废水处理工等职业资格证书跨专业培训与鉴定; ③跨专业证书获取率达40%; ④建立专业群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证书融通制度。

①学生专业对口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获取率98%;②引入AHK化工操作员、电气维修技术等国际证书,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③学生AHK证书获取率达30%。④对接国家学分银行,实施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

①开展工业废气治理工、化学检验员等职业资格证书的跨专业培训与鉴定; ②跨专业获取率达50%。

①国家国家教育部等部委将“1+X”试点扩大到石化环保相关领域后,参与试点,协同相关部门制订人才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牵头同类专业群制定相应的教学标准; ②跨专业获取率达60%;③AHK证书获取率达60%。

3.依托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和省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研训结合,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①构建“通用能力+专项能力+复合能力”逐层递进的实训体系; ②学生获得省级及以上创新创业类大赛3项; ③国家级技能竞赛获奖2项; ④学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10项,发表论文2篇,授权专利1项。

①学生获得省级及以上创新创业类大赛3项; ②国家级技能竞赛获奖2项; ③学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15项,发表论文5篇,授权专利3项。

①学生获得省级及以上创新创业类大赛3项; ②承办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1项; ③国家级技能竞赛获奖3项; ④学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15项,发表论文6篇,授权专利6项。

①学生获得省级及以上创新创业类大赛3项; ②国家级技能竞赛获奖3项; ③学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15项,发表论文7篇,授权专利10项。

2

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1.挖掘安全、环保等职业素养,融入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研讨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编制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①开展研讨活动4次,挖掘专业群课程思政元素; ②新增课程思政示范课程5门; ③编制课程思政教学案例5个; ④组织专业群课程思政教学比赛1次。

①新增课程思政示范课程5门; 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10个; ③组织专业群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比赛8人次以上。

①新增课程思政示范课程5门; 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10个; ③组织专业群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比赛12人次以上; ④1人入选市级课程思政优秀教师。

①新增课程思政示范课程5门; 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10个; ③组织专业群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比赛16人次以上; ④1人入选省级课程思政优秀教师。

2.融入绿色工艺、循环利用、智能控制等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优化共建共享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①将先进过程控制(APC)、制造过程执行系统(MES)等新技术纳入课程体系,将绿色生产工艺、最新安全环保标准等新工艺、新规范融入课程内容; ②专兼教师共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责任关怀”课程。

①专兼教师共同建设“绿色化学技术”“安全技术与管理”等课程,将新工艺、新规范融入课程内容。

①专兼教师共同建设“先进过程控制(APC)”“制造企业生产过程执行系统(MES)”等新技术课程,实施模块化教学。

①专兼教师共同建设“化工节能原理与技术”“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等新技术课程; ②扩大专业群辐射能力,与物联网技术等专业共享课程,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

3.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建设融入产业先进元素的双语课程标准并推广

①新建或修订9门专业群完全共享课程的双语课程标准; ②新建或修订8门专业群部分共享课程的双语课程标准。

①新建或修订20门各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其中12门为双语课程标准; ②修订顶岗实习标准。

①新建或修订12门各专业互选课程的课程标准,其中3门为双语课程标准; ②完成4门基于智能实训工厂(中心)的综合实训项目双语课程标准。

①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课程标准,形成专业群国际先进水平的课程标准; ②在2个国内同类专业推广。

4.校企合作建设专业群数字化资源库,建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建设省级在线开放课程2门。

①建设省级在线开放课程4门; ②建设专业群共享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①建设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 ②建设省级在线开放课程3门。

①建设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 ②建设省级在线开放课程3门。

3

教材与教法改革

1.开发国家级规划教材6本,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30本

开发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10本。

开发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15本。

①开发国家级规划教材3本; ②开发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5本。

开发国家级规划教材3本。

2.基于工作过程,设计理实一体化教学项目,实施模块化教学等多种方法教学

①完成10门专业群共享课程的真实案例遴选和理实一体项目化设计,开展项目化教学; ②7门共享课程综合运用案例式、情景教学、问题导向式等教学方法; ③形成专业群多类型教学示范案例7个。

①完成20门专业课程的真实案例遴选和理实一体项目化设计,实施专兼教师合作的项目化教学,并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②形成专业群多类型教学示范案例7个。

①完成12门专业群共享选修课程的真实案例遴选和理实一体项目化设计,实施专兼教师合作的模块化教学; ②形成专业群多类型教学示范案例8个。

①完成4门综合性课程的真实案例遴选和理实一体项目化设计,实施专兼教师合作的模块化教学; ②形成专业群多类型教学示范案例8个。

3.借助信息化资源与手段,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

①开展教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的培训辅导和研讨; ②9门共享课程实施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①形成具有专业群特色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评价标准,规范运行管理模式; ②8门专业群部分共享课程实施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①完善具有专业群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运行管理模式; ②20门各专业核心课程实施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③在绿色石化产业职业教育联盟内部推广。

①12门各专业核心课程群互选课程实施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②在绿色石化产业职业教育联盟内部推广。

4

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1.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健全行业企业参与教师培养机制,建设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

①完善行业企业参与教师培养机制; ②优化教师企业实践的选派、考核等运行机制,下企业顶岗锻炼,保证专业教师每年1个月企业实践;③专业群牵头在中石化镇海炼化、恒河材料等建设成“浙江省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

①建立健全校企互派、交叉任职机制; ②教师下企业顶岗锻炼,保证专业教师每年1个月企业实践; ③强化与北仑环境监测站、北京欧贝尔软件技术公司等行业监管企业、科技企业合作,建立双师培养基地。

①教师下企业顶岗锻炼,保证专业教师每年1个月企业实践; ②与浙江石化及其3个相关企业建立双师培养基地; ③在中石化镇海炼化公司、台塑关系企业、浙江中控等产业龙头企业建立双师培养基地。

①专业教师每年1个月基础上,保证全体专业教师5年中在合作企业实践轮岗一次; ②专业群牵头在中石化镇海炼化公司等建设成“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 ③专任教师双师比例达到100%。

2.引进和培养行业领军人才,建立专业群“双带头人”制度,打造专业群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

①柔性引进企业生产技术型权威专家1名,作为专业群兼职带头人; ②培养专业群带头人1名,增强其国际影响力; ③引进行具有行业企业经历的化工专业权威专家1名; ④培养化工专业带头人1名。

①引进具有行业企业经历的智能过程生产权威专家1名; ②培养自动化专业带头人1名; ③培养专业群带头人1名,增强行业和国际影响力。

①引进具有行业企业经历的环保专业权威专家1名; ②培养环保专业带头人1名。

①1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 ②引进具有行业企业经历的分析专业权威专家1名; ③培养分析专业带头人1名; ④建设专业群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

3.依托协同创新中心,打造高水平双师双能专业群骨干教师团队

①省级访问工程师4人次,参与企业技术改造4项; ②完善访问工程师、教师企业实践考核制度,重点考核教学与生产科研实际结合度; ③培养高水平“双师双能”教师3名; ④引进企业经验丰富的高学历专任教师6名。

①省级访问工程师4人次,参与企业技术改造4项; ②培养高水平“双师双能”教师3名; ③1人入选省级人才工程; ④教师参加比赛获得省级奖项1个; ⑤引进企业经验丰富的高学历专任教师6名。

①省级访问工程师4人次,参与企业技术改造4项; ②培养高水平“双师双能”教师3名; ③2人入选省级人才工程; ④教师参加比赛获省级和国家奖1个; ⑤引进企业经验丰富的高学历专任教师6名。

①省级访问工程师人次,参与企业技术改造4项; ②培养高水平“双师双能”教师3名; ③2人入选省级人才工程; ④引进企业经验丰富的高学历专任教师6名; ⑤教师参加比赛获得省级和国家奖项1个。

4.通过国外研修访学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拓展国际视野,提升教师国际化能力与水平

①参加中长期国外访学3人次; 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2人次; ③开设双语课程3门; ④3名教师具有双语教学能力。

①参加AHK等国际职业教育能力培训3人次; ②参加中长期国外访学3人次; ③参加国际学术交流2人次; ④开设双语课程3门; ⑤3名教师具有双语教学能力。

①参加AHK等国际职业教育能力培训3人次; ②参加中长期国外访学3人次; ③参加国际学术交流2人次; ④开设双语课程3门; ⑤3名教师具有双语教学能力。

①参加AHK等国际职业教育能力培训4人次; ②参加中长期国外访学3人次; ③参加国际学术交流2人次; ④开设双语课程3门; ⑤3名教师具有双语教学能力。

5.构建行业技能大师引领的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实施专兼组合实施模块化教学

①完善兼职教师引进、培训、培养机制; ②优化兼职教师建设规划,扩充兼职教师人才储备库,人数达到120个; ③增聘企业工作年限超过5年、高级工程师或技师以上职业资格的企业技术骨干兼职教师10名。

①完善专兼职教师一一结对制度; ②新建劳模、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 ③扩充兼职教师人才储备库,人数达到140个; ④增聘企业工作年限超过5年、高级工程师或技师以上职业资格的企业技术骨干兼职教师10名。

①强化专兼职教师分工协作教学,优势互补; ②新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 ③增聘企业工作年限超过5年、高级工程师或技师以上企业技术骨干兼职教师15名; ④扩充兼职教师人才储备库,人数达到170个。

①新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 ②增聘企业工作年限超过5年、高级工程师或技师以上企业技术骨干兼职教师15名; ③扩充兼职教师人才储备库,人数达到200个。

5

实践教学基地

1.建成“智能化实训管理云平台”,提升实训基地信息化管理水平

①开发专业群基础共享通用技能项目40个; ②实训项目的操作手册、标准操作视频、操作安全事故视频案例等资源数字化,初步建成“数字化实训资源库”。

①初步建成“智能化实训管理云平台”并进行管理试运行; ②开发方向分立专项技能项目40个。

①开发拓展互选综合技能项目40个; ②依托智慧学习工厂等开发综合性实训项目20个; ③完善智能化实训管理云平台。

①整合数字化实训资源库,实现基地管理实时、全面的实训教学闭环反馈的全过程精准管理,实现平台数据实时和动态响应。

2.校企共建绿色智能实训工厂(中心),打造国家级“绿色石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①扩建仿真实验室、引进乙烯裂解系统等3D虚拟现实仿真软件; ②校企共建“化工企业安全及生产VR体验中心”; ③新增校外实训基地10家。

①扩建化工分析与测试实训室、绿色化工运行控制实训室,新购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仪器设备; ②校企共建“丙酸甲酯生产智能化工厂”; ③新增校外实训基地10家。

①扩建流体输送等化工单元操作实训装置; ②校企共建绿色石化流程模拟中心(Aspen Plus); ③校企共建“化工楼废水循环智能处理中心”; ④新增校外实训基地10家。

①扩建传感器检测与控制等综合实训室,校企共建 “危险设备巡检与应急(事故)处理机器人智能处理中心”; ②新增校外实训基地10家; ③建成“国家级绿色石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并在2所学校推广。

6

技术技能平台

1.聚焦乙烯工程副产物综合利用行业,创建国家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引领行业发展

①承担省部级项目1项、市级3项; ②项目经费500万; ③科技成果转化5项; ④授权发明专利6项; ⑤SCI收录论文3篇; ⑥牵头制定行业企业标准5项; ⑦市科技进步奖1项。

①承担省部级项目1项、市级4项; ②项目经费600万; ③科技成果转化5项; ④授权发明专利7项; ⑤SCI收录论文5篇; ⑥牵头制定行业企业标准5项; ⑦市科技进步奖1项; ⑧获省科技进步奖1项。

①承担省部级项目1项、市级4项; ②项目经费700万; ③科技成果转化6项; ④授权发明专利7项; ⑤SCI收录论文6篇; ⑥牵头制定行业企业标准6项; ⑦市科技进步奖1项; ⑧核心技术在2家企业推广

①创建国家级创新服务平台;②承担省部级项目1项、市级4项;③项目经费700万;④科技成果转化6项;⑤授权发明专利8项;⑥SCI收录论文6篇;⑦成果转化累计增加企业销售额30亿元;⑧省科技进步奖1项。

2.校企共建省级新能源技术工程中心,服务区域锂电池企业发展

①承担省部级项目1项、市级2项; ②项目经费60万; ③科技成果转化3项; ④授权发明专利2项; ⑤SCI收录论文5篇; ⑥牵头制定行业企业标准1项。

①承担省部级项目1项、市级2项; ②项目经费70万; ③科技成果转化3项; ④授权发明专利3项; ⑤SCI收录论文8篇; ⑥牵头制定行业企业标准1项。

①承担省部级项目1项、市级2项; ②项目经费80万; ③科技成果转化3项; ④授权发明专利3项; ⑤SCI收录论文8篇; ⑥牵头制定行业企业标准1项; ⑦核心技术在2家企业推广。

①牵头建成省级新能源技术工程中心; ②承担省部级项目1项、市级3项; ③项目经费90万; ④科技成果转化4项; ⑤授权发明专利4项; ⑥SCI收录论文9篇; ⑦市级科技进步奖1项。

3.校企共建“智能化工应用推广中心”,服务企业智能化发展

①牵头建成市级及以上“智能化工”创新团队; ②项目经费到账40万,为3家以上区域石化企业制定智能生产解决方案,形成可推广、可示范的区域石化企业智能化升级改造典型案例。

①项目经费到账50万; ②为3家以上区域石化企业制定智能生产解决方案,形成可推广、可示范的区域石化企业智能化升级改造典型案例。

①项目经费到账50万; ②为3家以上区域石化企业制定智能生产解决方案,形成可推广、可示范的区域石化企业智能化升级改造典型案例。

①项目经费到账60万; ②为4家以上区域石化企业制定智能生产解决方案,形成可推广、可示范的区域石化企业智能化升级改造典型案例。

7

社会服务

1.牵头组建国家级“绿色石化示范性职教联盟”,助推同类专业群协同发展

①联合50家以上相关企业、30家以上中高职院校,组成绿色石化产业职业教育联盟; ②制订联盟章程。

①与2所学校互派交换生总计15名; ②在6所学校推广专业群教学标准和课程资源。

①与2所学校互派交换生总计15名; ②在6所学校推广专业群教学标准和课程资源。

①与2所学校互派交换生总计20名; ②在8所学校推广专业群教学标准和课程资源。

2.建设“绿色石化产业学院”,服务企业员工和社区居民终身学习

①建立“石化产业学院”; ②为企业、社区培训人员10000人天; ③开展职业资格鉴定600人次。

①加入“国家资历框架”试点; ②为企业、社区培养培训人员10000人天; ③开展职业资格鉴定800人次。

①为企业、社区培养培训人员10000人天; ②开展职业资格鉴定800人次。

①为企业、社区培养培训人员10000人天; ②开展职业资格鉴定800人次。

3.建设分析检测公共服务平台,服务区域中小企业与社区

①建立公共服务平台运行管理制度; ②开展公共检测服务项目60项; ③为企业开展服务200次,为社区开展公益服务50次,参与学生数达20人。

①新增公共检测服务项目80项; ②为企业开展服务200次,为社区开展公益服务50次,参与学生数达40人。

①新增公共检测服务项目60项; ②为企业开展公共检测服务300次,为社区开展公益服务50次,参与学生数达80人。

①为企业开展公共检测服务300次; ②为社区开展公益服务50次,参与学生数达100人。

4.搭建区域石化行业信息共享平台,破解各方供需信息壁垒

①组成政、校、行、企联合信息共享平台工作小组; ②通过调研,了解政府、行业、企业的需求,开发区域石化行业信息共享平台; ③组建平台信息提供、反馈、处理系统。

①吸纳30家行业、区域内石化行业企业加入信息共享平台,平台上线试运行; ②优化协调平台试运行中出现问题; ③提供区域内石化企业用人信息、技术难题信息、员工素质能力提升培训需求信息等。

①至少60家行业、区域内石化行业企业加入信息共享平台,石化行业信息共享平台上线运行良好; ②不断更新平台栏目及内容,为区域人才需求服务。

①保证有100家以上区域企业在线,保证信息共享平台上线运行良好; ②不断更新平台栏目及内容,满足政、行、企需求。

5.依托专业群双师培养基地,开展师资培训,形成辐射效应

①服务辐射中西部及其他地区,结对相关职业院2校所; ②师资培训600人天。

①结对相关职业院2校所; ②师资培训900人天。

①结对相关职业院2校所; ②师资培训1200人天。

①结对相关职业院2校所; ②师资培训1300人天。

8

国际交流与合作

1.引进国际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开展合作办学,培养国际化人才

①与国外高水平院校合作启动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申报工作; ②开发具有国际水平的专业课程标准5门、双语活页教材2本; ③引进国外优质专业课程教材2本。

①建立中外合作专业1个; ②开发具有国际水平的专业课程标准5门、双语活页教材2本; ③引进国外优质专业课程教材2本。

①开发具有国际水平的专业课程标准5门、双语活页教材3本; ②引进国外优质专业课程教材3本。

①开发具有国际水平的专业课程标准5门、双语活页教材3本; ②引进国外优质专业课程教材3本。

2.校企合作走出去,输出专业群建设方案

①为发展中国家开发并推广专业标准1个、课程标准5个、双语教材2本、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标准1个; ②境外培训当地教师50人、本土化学生250人; ③境内培训国外职业教育官员80人。

①为发展中国家提供院校建设方案1个; ②共建合作专业1个,开发并推广专业标准1个、课程标准5个、双语教材2本; ③境外培训当地教师50人、本土化学生250人; ④境内培训国外职业教育官员100人。

①为发展中国家提供院校建设方案1个; ②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专业课程标准5个、双语教材3本、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标准1个; ③境外培训当地教师50人、本土化学生250人; ④境内培训国外职业教育官员100人。

①为发展中国家提供院校建设方案1个; ②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专业课程标准5个、双语教材3本; ③境外培训当地教师50人、本土化学生250人; ④境内培训国外职业教育官员120人。

9

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

1.建立专业群建设理事会,制定以专业群为中心的运行管理机制

①专业群建设理事会,建立以专业群为中心的运行管理机制; ②制订目标责任制; ③强化监察与考核机制;④建立“专业群-教学团队”二级管理模式。

①形成项目进度表,每季度总结,汇总,按需调整,确保年度工作任务及工作内容完成; ②针对目标责职,进行年度总结与考核。

①每季度总结,汇总,按需调整,确保年度工作任务及工作内容完成; ②针对目标责职,进行年度总结与考核。

①每季度总结,汇总,按需调整,确保年度工作任务及工作内容完成; ②针对目标责职,进行年度总结与考核。

2.完善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机制,建立专业动态调整制度

①成立由化工产业战略发展、绿色化工生产、智能控制、安全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的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 ②修订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完善工作机制;③建立专业动态调整制度。

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学期一次工作会议,把握人才培养方向,提出改进意见,形成会议记录及人才培养修改调整意见。

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学期一次工作会议,把握人才培养方向,提出改进意见,形成会议记录及人才培养修改调整意见。

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学期一次工作会议,把握人才培养方向,提出改进意见,形成会议记录及人才培养修改调整意见。

3.健全专业群教学质量监控与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和评价机制

①修订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②建立人才培养自我诊改制度,完成自我诊断报告1份; ③完善人才培养与岗位能力变化之间动态反馈和校正制度; ④完成年度质量报告; ⑤协同1家企业发布年报告。

①分析就业率、薪资、专业对口率等人才质量反馈数据; ②完成自我诊断报告,提出改进措施; ③修订相关教学制度、改善教学条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④完成年度质量报告; ⑤协同1家企业发布年报告。

①分析就业率、薪资、专业对口率等人才质量反馈数据; ②完成自我诊断报告,提出改进措施; ③修订相关教学制度、改善教学条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④完成年度质量报告; ⑤协同1家企业发布年报告。

①分析就业率、薪资、专业对口率等人才质量反馈数据; ②完成自我诊断报告,提出改进措施; ③修订相关教学制度、改善教学条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④完成年度质量报告; ⑤协同1家企业发布年报告。

4. 响应国家高职扩招计划,构建与生源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弹性学制

①构建与生源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弹性学制,建立分类录取、分类培养、分类评价、分类管理机制; ②面向对口支援地区及退役军人和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招生。

①面向对口支援地区及退役军人和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招生; ②专业群总招生规模逐年增加; ③修订完善相关机制。

①面向对口支援地区及退役军人和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招生; ②专业群总招生规模逐年增加; ③修订完善相关机制。

①面向对口支援地区及退役军人和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招生; ②修订完善相关机制; ③专业群总招生规模比2019年增加15%。

5.总结“四年制高职试点专业”经验,参与国家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①完成浙江省四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试点年度任务; ②安排首批试点专业学生顶岗实习。

①完成浙江省四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试点年度任务,首届毕业生就业; ②总结四年制培养特色,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①完成浙江省四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试点年度任务; ②总结四年制培养特色,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做准备。

①提炼四年制培养成果和经验; ②参与国家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

4.专业群经费预算

建设内容

专业群建设经费来源及预算

总计

各级财政

投入

举办方

投入

行业企业

支持

学校

自筹

金额

(万元)

比例

(%)

金额

(万元)

比例

(%)

金额

(万元)

比例

(%)

金额

(万元)

比例

(%)

金额

(万元)

比例

(%)

总计

20000

12000

60%

0

0%

2000

10%

6000

30%

人才培养模式

1.构建“双元培养、书证融通、研训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优化培养方案和专业群标准

300

30%

100

0

0

200

2.参与国家“1+X”证书试点,引导学生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实施多元评价

400

40%

100

0

0

300

3.依托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和省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研训结合,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300

30%

100

0

0

200

小计

1000

5%

300

2.5%

0

0%

0

0%

700

11.67%

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1.挖掘安全、环保等职业素养,融入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研讨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编制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160

9.41%

100

0

0

60

2.融入绿色工艺、循环利用、智能控制等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优化共建共享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270

15.88%

150

0

0

120

3.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建设融入产业先进元素的双语课程标准并推广

370

21.76%

150

0

0

220

4.校企合作建设专业群数字化资源库,建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900

52.94%

600

0

0

300

小计

1700

8.5%

1000

8.33%

0

0%

0

0%

700

11.67%

教材与教法改革

1.开发国家级规划教材6本,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30本

800

50%

600

0

0

200

2.基于工作过程,设计理实一体化教学项目,实施模块化教学等多种方法教学

400

25%

200

0

0

200

3.借助信息化资源与手段,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

400

25%

200

0

0

200

小计

1600

8%

1000

8.33%

0

0%

0

0%

600

10%

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1.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健全行业企业参与教师培养机制,建设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

300

15.79%

200

0

0

100

2.引进和培养行业领军人才,建立专业群“双带头人”制度,打造专业群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

300

15.79%

200

0

0

100

3.依托协同创新中心,打造高水平双师双能专业群骨干教师团队

500

26.32%

400

0

0

100

4.通过国外研修访学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拓展国际视野,提升教师国际化能力与水平

400

21.05%

300

0

0

100

5.构建行业技能大师引领的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实施专兼组合实施模块化教学

400

21.05%

300

0

0

100

小计

1900

9.5%

1400

11.67%

0

0%

0

0%

500

8.33%

实践教学基地

1.建成“智能化实训管理云平台”,提升实训基地信息化管理水平

600

7.23%

300

0

0

300

2.校企共建绿色智能实训工厂(中心),打造国家级“绿色石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7700

92.77%

5700

0

1000

1000

小计

8300

41.5%

6000

50%

0

0%

1000

50%

1300

21.67%

技术技能平台

1.聚焦乙烯工程副产物综合利用行业,创建国家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引领行业发展

1500

55.56%

500

0

600

400

2.校企共建省级新能源技术工程中心,服务区域锂电池企业发展

750

27.78%

250

0

300

200

3.校企共建“智能化工应用推广中心”,服务企业智能化发展

450

16.67%

250

0

100

100

小计

2700

13.5%

1000

8.33%

0

0%

1000

50%

700

11.67%

社会服务

1.牵头组建国家级“绿色石化示范性职教联盟”,助推同类专业群协同发展

250

20.83%

100

0

0

150

2.建设“绿色石化产业学院”,服务企业员工和社区居民终身学习

200

16.67%

100

0

0

100

3.建设分析检测公共服务平台,服务区域中小企业与社区

300

25%

100

0

0

200

4.搭建区域石化行业信息共享平台,破解各方供需信息壁垒

300

25%

150

0

0

150

5.依托专业群双师培养基地,开展师资培训,形成辐射效应

150

12.5%

50

0

0

100

小计

1200

6%

500

4.17%

0

0%

0

0%

700

11.67%

国际交流与合作

1.引进国际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开展合作办学,培养国际化人才

400

50%

250

0

0

150

2.校企合作走出去,输出专业群建设方案

400

50%

250

0

0

150

小计

800

4%

500

4.17%

0

0%

0

0%

300

5%

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

1.建立专业群建设理事会,制定以专业群为中心的运行管理机制

130

16.25%

50

0

0

80

2.完善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机制,建立专业动态调整制度

110

13.75%

70

0

0

40

3.健全专业群教学质量监控与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和评价机制

150

18.75%

70

0

0

80

4. 响应国家高职扩招计划,构建与生源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弹性学制

150

18.75%

50

0

0

100

5.总结“四年制高职试点专业”经验,参与国家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260

32.5%

60

0

0

200

小计

800

4%

300

2.5%

0

0%

0

0%

500

8.33%

三、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群申报表

1. 专业群基本情况

专业群名称

模具设计与制造

主要面向产业

先进制造业

面向职业岗位(群)

职业岗位

专业群

包含专业

序号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所在院(系)

所属专业大类

1

560113

模具设计与制造

机电工程学院

装备制造大类

2

610101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大类

3

560301

机电一体化技术

机电工程学院

装备制造大类

4

560203

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

机电工程学院

装备制造大类

专业群负责人

姓  名

王正才

性  别

出生年月

1968-12

学  历

硕士研究生

学  位

硕士

专业技术职务

教授、高工

行政职务

分院院长

手  机

职业技能证书

高级技师

联系电话

电子信箱

QQ

专业群负责人

代表性成就

省高校优秀教师,硕士生导师,中国模具职教领域突出贡献工作者,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专家组组长;任全国机械、轻工模具专指委和中国模协职教委等副主任委员,曾任跨国公司和民企高管10年;主持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市自然科学基金等3项;获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上海市科技攻关振兴奖二等奖、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指导学生获全国技能大赛一等奖6项;主持国家精品共享课程1门,主编国家规划教材1本。

专业群资源相关性

群内至少三个专业有共享合作企业

共享合作企业名称

宁波海天塑机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浙江辉旺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群内至少三个专业有共享用人单位

共享用人单位名称

宁波海天塑机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浙江舜宇光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群内至少三个专业有共享专业课程

共享专业课程名称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机械制图及CAD》;《液压与气压传动》

群内至少三个专业有共享校内实训基地

共享校内实训基地名称

数控实训中心;液压与气动实训基地;电工实训基地

群内至少三个专业有共享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共享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名称

宁波海天塑机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浙江辉旺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群内至少三个专业有共享专任专业教师

共享专任专业教师姓名

冯桂香;王劲;何建海

群内至少三个专业有共享校外兼职教师

共享校外兼职教师姓名

霍燃;魏峰;贺丹凤

专业群基本状态数据

全日制高职在校生数(人/专业)

337.50

其中:一年级在校生数(人/专业)

113.50

其中:二年级在校生数(人/专业)

138.75

其中:三年级在校生数(人/专业)

85.25

2018级招生计划数(人/专业)

116.00

2018级实际录取数(人/专业)

116.00

2018级新生报到数(人/专业)

112.00

2018级新生报到比例(%)

96.55

2018级本省生源学生报到数(人/专业)

104.00

2018级本省生源学生报到比例(%)

92.86

2018届毕业生数(人/专业)

156.00

2018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98.88

2018届毕业生本省市就业比例(%)

97.60

2018届毕业生对口就业率(%)

66.67

2017届毕业生年底就业率(%)

100.00

2017届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或基本满意比例(%)

97.92

校内专任教师数(人/专业)

17.50

专任教师双师素质比例(%)

91.43

2017-2018学年兼职教师总数(人/专业)

10.25

2017-2018学年兼职教师授课课时数占专业课时总数的比例(%)

24.45

校内实训基地数(个/专业)

12.00

校内实训基地生均设备值(万元/生)

13.99

2017-2018学年校内实训基地使用频率(人时/专业)

846078.00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数(个/专业)

13.00

2017-2018学年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接受半年顶岗实习学生数(人/专业)

151.75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接收2018届毕业生就业数(人/专业)

52.00

合作企业总数(个/专业)

18.00

合作企业订单培养总数(人/专业)

97.00

合作企业共同开发课程总数(门/专业)

10.75

合作企业支持兼职教师总数(人/专业)

15.50

合作企业接受顶岗实习学生总数(人/专业)

288.50

合作企业接受2018届毕业生就业总数(人/专业)

37.00

合作企业准捐赠设备总值(万元/专业)

531.22

合作企业捐赠设备总值(万元/专业)

112.22

为企业培训员工总数(人天/专业)

8012.50

 

 

2. 专业群内专业基本情况

2-1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基本情况

专业名称

模具设计与制造

专业所属二级学院(系)

机电工程学院

专业代码

560113

专业所属大类

装备制造大类

全日制高职在校生数(人)

441

其中:一年级在校生数(人)

164

其中:二年级在校生数(人)

148

其中:三年级在校生数(人)

129

2018级计划招生数(人)

166

2018级实际录取数(人)

166

2018级新生报到数(人)

163

2018级新生报到比例(%)

98.19

2018级本省生源学生报到数(人)

163

2018级本省生源学生报到比例(%)

98.19

2018届毕业生数(人)

153

2018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98.04

2018届毕业生本省市就业比例(%)

97.84

2018届毕业生对口就业率(%)

73.86

2017届毕业生年底就业率(%)

100.00

2017-2018学年兼职教师授课课时数占专业课时总数的比例(%)

94.97

校内专任教师数(人)

20

专任教师双师素质比例(%)

90.00

2017-2018学年兼职教师总数(人)

12

2017-2018学年兼职教师授课课时数占专业课时总数的比例(%)

22.39

校内实训基地数(个)

11

校内实训基地生均设备总值(万元/生)

9.98

2017-2018学年校内实训基地使用频率(人时)

521664.00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数(个)

13

2017-2018学年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接受半年顶岗实习学生数(人)

53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接收2018届毕业生就业数(人)

45

本专业合作企业总数(个)

20

本专业合作企业订单培养总数(人)

59

本专业合作企业共同开发课程总数(门)

18

本专业合作企业支持学校兼职教师总数(人)

18

合作企业接受本专业顶岗实习学生总数(人)

264

合作企业接受本专业2018届毕业生就业总数(人)

54

合作企业对本专业准捐赠设备总值(万元)

1154.86

合作企业对本专业捐赠设备总值(万元)

448.86

本专业群为企业培训员工总数(人天)

9678

2-2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基本情况

专业名称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专业所属二级学院(系)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代码

610101

专业所属大类

电子信息大类

全日制高职在校生数(人)

411

其中:一年级在校生数(人)

146

其中:二年级在校生数(人)

181

其中:三年级在校生数(人)

84

2018级计划招生数(人)

148

2018级实际录取数(人)

150

2018级新生报到数(人)

145

2018级新生报到比例(%)

96.67

2018级本省生源学生报到数(人)

127

2018级本省生源学生报到比例(%)

96.95

2018届毕业生数(人)

149

2018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99.33

2018届毕业生本省市就业比例(%)

97.67

2018届毕业生对口就业率(%)

49.66

2017届毕业生年底就业率(%)

100.00

2017-2018学年兼职教师授课课时数占专业课时总数的比例(%)

98.26

校内专任教师数(人)

17

专任教师双师素质比例(%)

94.18

2017-2018学年兼职教师总数(人)

13

2017-2018学年兼职教师授课课时数占专业课时总数的比例(%)

33.00

校内实训基地数(个)

12

校内实训基地生均设备总值(万元/生)

6.04

2017-2018学年校内实训基地使用频率(人时)

1254600.00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数(个)

14

2017-2018学年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接受半年顶岗实习学生数(人)

88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接收2018届毕业生就业数(人)

47

本专业合作企业总数(个)

18

本专业合作企业订单培养总数(人)

85

本专业合作企业共同开发课程总数(门)

12

本专业合作企业支持学校兼职教师总数(人)

20

合作企业接受本专业顶岗实习学生总数(人)

119

合作企业接受本专业2018届毕业生就业总数(人)

29

合作企业对本专业准捐赠设备总值(万元)

0

合作企业对本专业捐赠设备总值(万元)

0

本专业群为企业培训员工总数(人天)

10357

2-3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基本情况

专业名称

机电一体化技术

专业所属二级学院(系)

机电工程学院

专业代码

560301

专业所属大类

装备制造大类

全日制高职在校生数(人)

350

其中:一年级在校生数(人)

110

其中:二年级在校生数(人)

112

其中:三年级在校生数(人)

128

2018级计划招生数(人)

117

2018级实际录取数(人)

115

2018级新生报到数(人)

108

2018级新生报到比例(%)

93.91

2018级本省生源学生报到数(人)

95

2018级本省生源学生报到比例(%)

93.14

2018届毕业生数(人)

155

2018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100.00

2018届毕业生本省市就业比例(%)

96.09

2018届毕业生对口就业率(%)

66.45

2017届毕业生年底就业率(%)

100.00

2017-2018学年兼职教师授课课时数占专业课时总数的比例(%)

98.45

校内专任教师数(人)

17

专任教师双师素质比例(%)

94.12

2017-2018学年兼职教师总数(人)

10

2017-2018学年兼职教师授课课时数占专业课时总数的比例(%)

27.02

校内实训基地数(个)

15

校内实训基地生均设备总值(万元/生)

26.74

2017-2018学年校内实训基地使用频率(人时)

1283564.00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数(个)

15

2017-2018学年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接受半年顶岗实习学生数(人)

235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接收2018届毕业生就业数(人)

49

本专业合作企业总数(个)

18

本专业合作企业订单培养总数(人)

65

本专业合作企业共同开发课程总数(门)

6

本专业合作企业支持学校兼职教师总数(人)

12

合作企业接受本专业顶岗实习学生总数(人)

304

合作企业接受本专业2018届毕业生就业总数(人)

33

合作企业对本专业准捐赠设备总值(万元)

0

合作企业对本专业捐赠设备总值(万元)

0

本专业群为企业培训员工总数(人天)

6815

2-4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基本情况

专业名称

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

专业所属二级学院(系)

机电工程学院

专业代码

560203

专业所属大类

装备制造大类

全日制高职在校生数(人)

148

其中:一年级在校生数(人)

34

其中:二年级在校生数(人)

114

其中:三年级在校生数(人)

0

2018级计划招生数(人)

33

2018级实际录取数(人)

33

2018级新生报到数(人)

32

2018级新生报到比例(%)

93.34

2018级本省生源学生报到数(人)

31

2018级本省生源学生报到比例(%)

93.94

2018届毕业生数(人)

167

2018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98.20

2018届毕业生本省市就业比例(%)

98.04

2018届毕业生对口就业率(%)

75.45

2017届毕业生年底就业率(%)

100.00

2017-2018学年兼职教师授课课时数占专业课时总数的比例(%)

100.00

校内专任教师数(人)

16

专任教师双师素质比例(%)

87.50

2017-2018学年兼职教师总数(人)

6

2017-2018学年兼职教师授课课时数占专业课时总数的比例(%)

15.40

校内实训基地数(个)

10

校内实训基地生均设备总值(万元/生)

17.84

2017-2018学年校内实训基地使用频率(人时)

324484.00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数(个)

10

2017-2018学年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接受半年顶岗实习学生数(人)

231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接收2018届毕业生就业数(人)

67

本专业合作企业总数(个)

16

本专业合作企业订单培养总数(人)

179

本专业合作企业共同开发课程总数(门)

7

本专业合作企业支持学校兼职教师总数(人)

12

合作企业接受本专业顶岗实习学生总数(人)

467

合作企业接受本专业2018届毕业生就业总数(人)

32

合作企业对本专业准捐赠设备总值(万元)

970

合作企业对本专业捐赠设备总值(万元)

0

本专业群为企业培训员工总数(人天)

5200

3.专业群建设方案综述

3-1 建设基础

  专业群有国家示范专业2个、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3个、省优势专业3个。

  产业优势明显、校企合作深入。宁波是“中国模具之都”,2018年模具产值占全国21%,带动产业发展5万亿。与海天塑机集团合作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案例》入选教育部十大典型案例。

  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主持国家教学资源库1个。国家级课程7门、学生竞赛奖30项、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名师1名、专业带头人4名、教学团队2支。

  师资队伍服务产业能力强。教师行业影响力大,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全国专指委副主任委员4个,兼任企业技术总工3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市自然科学基金10项;校企共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参与制订国家标准4项;科研到账经费1014万元,成果转化产值达1.158亿。

  专业群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力强。为7个国家提供院校建设方案、专业标准与教材。

  机遇:区域制造业向产业高端发展,为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新机遇;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引领全国同类专业群提供新机遇。

  挑战:专业群引领产业技术发展的挑战;集聚社会资源持续推进专业群高水平发展的挑战;开发国际认可度高的专业标准存在挑战。

3-2 组群逻辑

专业群与产业链高度吻合。模具是区域万亿级汽车零部件产业和千亿级智能家电产业的基础。模具制造产业链的上游为塑料原材料和钢材开发、工业产品设计,中游为模具设计、模具制造和制品智慧成型,下游为产品生产。专业群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核心,瞄准模具产业链中设计、制造和成型核心链环,面向产业链中游的模具数字化设计、加工编程与制造工艺、智能检测与管理、智能制造数据处理、智能成型等核心岗位群,为产业高端发展提供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专业群人才培养定位。适应区域模具、汽车零部件产业数字化设计、智能制造等人才需求,专业群紧扣产业链中、高端岗位,培养掌握模具设计与制造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具备企业转型升级所需的智能制造应用技术知识和职业技能,从事模具数字化设计、加工编程与制造工艺、智能检测与管理、智能制造数据处理、智能制造现场工程师等工作岗位,具有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成才观,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养和综合职业素养,具有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国际视野的中、高端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专业群技术互补性强,资源共享度高。现代模具集传感器技术、热流道技术、控制技术和模具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数据采集系统等新技术、新工艺于一体。专业群以模具技术为基础,与智能制造装备、自动化控制、信息采集与大数据处理、传感等技术相融合,实现信息、控制等技术在模具智能化制造中的应用。设备维修支撑智能制造装备维护;机电一体化支撑模具制造的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电子信息支撑模具数字化协同设计、智能制造、智慧成型数据共享,实现模具全生命周期管理。专业群以模具专业为核心,机电、电子、设备维修等专业互相支撑、协同发展,毕业生就业相关度高。专业群共享平台课6门,专业项目课15门,共享校内实训基地12个、校外实训基地10个。师资团队跨专业组合,优势互补,专兼结合共同授课,共享教师24人。

3-3 建设目标

  产教深度融合,面向模具制造产业,打造国内一流人才培养高地。专业群伴随区域模具、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动态调节,“引教入企”与“引企入教”相结合,发挥专业群内模具、机电、控制和信息技术集聚效应,实现人才培养供给和区域产业需求深度融合,学生成为企业首选,支撑区域智能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

  创新“产训合一、项目贯通、多元评价”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架构基于模具智能制造项目训练、多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将模具数字化设计、智能化工厂等先进技术融入教学,开发开放共享可供国际借鉴的教学资源。打造集实践教学、真实生产、技术服务、社会培训于一体的国家级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打造集科技攻关、产品研发、产业孵化、技术推广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内一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引领模具智能化制造发展。政校企共建“智能技术产业研究院”,构建“政产学研资用”生态圈,打造研发能力强、引领区域产业发展的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突破企业技术瓶颈,引领区域模具支柱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企业新增销售额30亿元。

  为“一带一路”13个国家提供学校与专业建设方案;引入德国、英国优质资源,本土化改造。

3-4 建设内容与实施举措

  (一)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推进“产训合一、项目贯通、多元评价”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企业项目为实训载体,边学边训,在真实岗位实践,边产边训,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聚焦核心能力培养,以企业真实产品构建“教学做”项目、专业群共享“学训”项目和“产训”项目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校企双主体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考评、第三方评价的多元评价体系。

  突破现有体制机制建设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与龙头企业开展“定制化”“订单式”人才培养,实施“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对接国家“学分银行”制度,开展学习成果认定、积累与转换;探索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二)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引进改造国外优质教学资源,将国际标准融入专业课程标准;校企共建“平台课程,专业课程、群项目课程、岗位课程”专业群课程体系;与模具行业协会、模具产业基地、海天塑机集团等合作,持续丰富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

  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开发融新技术、新标准的在线课程资源。分别建设6门国家和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共建智慧课堂和“互联网+智慧车间”数字化教学资源。

  (三)教材与教法改革

  融合模具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建设新形态一体化教材10本,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10本,其中国家规划教材5本。

  面向职高普高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不同生源类型,实施分层分类和小班化教学。强化“教学做合一”,项目课程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学训”项目以企业产品为载体,边学边训;“产训”项目生产与学习相结合。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学业考核评价体系。

  (四)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专业负责人兼任企业总工,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参与国际交流合作,传授技术等方式,提升行业权威和国际影响力。参与企业创新产品研发、访问工程师和国外进修等方式,培养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强的骨干教师。打造教学方法新、课程开发能力强、教学水平高、学生满意度高、国际影响力大的教学团队。

   依托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承担企业科技攻关项目,解决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提升教师工程技术能力,打造一支解决工程技术难题、开发新产品和技术服务能力强的科研创新团队。

  培养4名高水平专业带头人、24名“双师双能双语”骨干教师、22名行业企业领军拔尖人才和技术技能大师,打造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1支。

  (五)实践教学基地

  与北京精雕、瑞士GF集团共建模具智能制造生产线等3个实训基地,与中国压铸模具产业基地共建“跨企业培训中心”,与深圳固高公司共建工业机器人学习型工厂。

  校企共建模具产业学院和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50个。与海天塑机集团、模具产业基地等共同打造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真实生产、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国家级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

  (六)技术技能平台

  与香港科技大学李泽湘教授团队和北仑区政府共建智能技术产业研究院,打造成全国领先的技术平台。研究院涵盖模具智能制造应用推广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创新创业孵化器等6个平台,开发新产品,助推大学生创业,构建“政产学研资用”生态圈,促进企业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平台建成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孵化2家智能制造类企业。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1项。为企业解决10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难题,为12家企业提供模具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纵向科研经费500万元,授权发明专利50件、PCT专利3件,科技成果产业化累计达5亿元。

  (七)社会服务

  为区域100家企业解决200项技术难题,参与起草行业标准3项,“浙江制造”标准8项,国家标准5项;为政府提供4份模具、智能装备行业发展研究报告,为企业技术咨询200次,为中小企业提供检测等服务2000项,到账经费2500万元,为企业增加销售额30亿元。

  面向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招生达1700人。为青海柴达木职院等12所西部院校提供专业建设方案、教师和学生培训,培训量达8千人日。面向企业和社区开展继续教育与职业培训,培训企业员工、退役军人、农民工等1.6万人日,职业技能鉴定3千人次。

  (八)国际交流与合作

  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合作,提供院校和专业建设方案、专业标准和教学标准,指导完成13个国家26所院校及专业建设,编写教材30门、专业标准3个、课程标准12门,开发数字化课程12门。

  引进英国EAL、德国IHK、北美IEEE优质资源,本土化改造,研制模具设计与智能制造领域国际通用标准。协同中航国际、中机六院等“走出去”企业,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教师300名、本土化人才2000名。

  (九)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

  以群建院,成立专业群理事会和专业群建设委员会,统筹协调专业群建设,指导项目建设、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组建专兼结合的课程群教学团队。多渠道筹集资金,完善师资、科研、实训基地等管理制度。

  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督导评估制度。编制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报告与企业年报,动态调整,适应产业发展需求。

3-5 预期成效

  人才培养有效支撑模具、装备制造类产业高质量发展。毕业生在省内就业率达95%,专业对口率达90%,成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产训合一、项目贯通、多元评价”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与“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成果获同行高度认可,引领同类专业群发展。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国家教学创新团队1个、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1家、国家级双师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教师竞赛获奖1项、学生竞赛国家一等奖14项。

  教师团队服务模具数字化设计、智能制造和智慧成型等技术领域能力强。孵化创新企业,促进区域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获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省级人才工程5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1项;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部级教科研项目10项以上,纵横向经费到账3000万元,科技成果产业化5亿元;起草制订标准16项;发明专利授权50件、PCT专利授权3件;成功孵化出2家创新型企业;技术咨询、技术服务2200项,为企业销售额新增30亿元。

  专业群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影响力大。为“一带一路”沿线13个国家提供26个学校和专业建设方案、课程标准12门、教材30门、职业标准3类,培养教师300名、本土化人才2000名。

3-6 建设进度

序号

建设任务

年度目标

2019

2020

2021

2022

1

人才培养模式

推进“产训合一、项目贯通、多元评价”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深化“订单”培养

①探索跨企业培训中心(学习型工厂)等岗前训练校内基地的建设模式; ②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2个班,“订单”式培养2个班。

①探索校企共建具有良好实训场地与设备条件、师资的跟岗训练校外实训基地的模式; ②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3个班,“订单”式培养3个班。

①探索构建校内外无缝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真实项目训练、多元评价模式; ②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3个班,“订单”式培养3个班。

①形成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标准; ②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4个班,“订单”式4个班。

实施“1+X证书”和“学分银行”制度试点

①申报成为先进制造领域的“1+X证书”试点专业群; ②根据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要求,制订2019级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融入技能等级证书要求。

① 1个专业作为试点实施“1+X证书”制度; ②面向学生、社会学员开展技能等级证书考试培训,探索“三教”改革; ③探索弹性学制,应用“学分银行”,制订学习成果认定、积累与转换以及学分兑换实施细则。

① 2个专业作为试点实施“1+X证书”制度; ②扩大技能等级证书考试培训规模,探索专业课程考试与职业技能等级考核统筹实施; ③2021届毕业生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获取率60%以上。

① “1+X证书”制度向全专业群推广; ②专业群学生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获取率85%以上; ③全面推广“学分银行”应用,实施弹性学制,形成完善的学习成果认定、转换机制,支持学生与社会人员多途径成才。

混合所有制体制机制建设

组建股份制的中德职业教育研究院有限公司。

①筹建“研究院公司+民非混合制二级学院”混合所有制学院; ②探索建立混合所有制办学体制; ③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

实践混合所有制办学,突破现有办学的体制机制。

①完善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办学体制机制; ②总结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办学经验,推广应用; ③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

引进国外先进职业教育模式并本土化改造

①成立双元制职业教育研究院; ②开展以国际职业认证引进与本土化实践改造为重点的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研究。

①引进先进国家职教资源; ②开展符合中国国情的教学资源改造,开展“机电师”、“模具师”职业岗位的“双元”育人培养模式实践。

①引入先进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②开展符合中国国情的双元制本土化改造,开发中国特色的职业资格证书及考核评价体系。

①总结国外先进职业教育模式改造经验,形成中国特色的职教模式与体系; ②开展“双元制”本土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应用。

2

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对接产业需求,重构专业群课程体系

①对接产业链,建立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改革专业群课程体系和专业群教学标准; ②建立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开展核心岗位调研,形成人才需求报告;③加强以顶岗实习为重点的实习实训教学管理,制订顶岗实习标准。

①进一步完善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优化专业群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 ②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研讨岗位标准,校企合作开发模块课程标准,实现课程标准与岗位标准精准对接; ③完善顶岗实习的考核评价和过程管理办法。

①形成基于产业链动态发展导向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形成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专业群教学标准; ②定期召开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形成群类岗位标准,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模块课程标准; ③完善顶岗实习信息化管理。

①形成具有国际水准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在全国同类专业群中推广; ②形成模块对接岗位标准的课程标准,在全国同类专业群中推广; ③形成完善的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和考核评价体系,并向全国推广。

依托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专业群教学资源库课程

①国家资源库资源更新率10%,积极推进资源库应用; ②校企共建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建设团队,建设资源库课程或申报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

①国家资源库资源更新率10%,完善资源库课程题库的建设等; ②校企共建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建设团队,建设资源库课程或申报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

①国家资源库资源更新率10%,优化资源库平台功能,满足专业群个性化需求; ②校企共建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建设团队,建设资源库课程或申报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

①国家资源库资源更新率10%,建立相对完善的课程反馈机制与探索资源库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②校企共建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建设团队,建设资源库课程或申报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

建设一批优质在线开放课程

①建设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 ②建成MOOC课程2门; ③建设网络个性化课程1门。

①建设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 ②建成MOOC课程2门; ③建设网络个性化课程2门。

①建设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 ②建成MOOC课程2门; ③建设网络个性化课程2门。

①累计建设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6门; ②建成MOOC课程7门; ③建设网络个性化课程7门。

职业技能培训标准和培训资源开发

①对英国EAL(二级)课程资源实施本土化改造,开发6门培训课程,建立职业培训标准; ②依托EAL认证中心,在模具汽配产业园区推广英国EAL。

①对英国EAL(二级)课程资源实施本土化改造,进一步完善6门培训课程,建立职业培训标准; ②依托EAL认证中心,在模具汽配产业园区推广英国EAL认证。

①对英国EAL(三级)课程资源实施本土化改造,开发7门培训课程; ②依托EAL认证中心,在模具汽配产业园区推广英国EAL认证。

①对英国EAL(三级)课程资源实施本土化改造,进一步完善7门培训课程; ②依托EAL认证中心,在模具汽配产业园区推广英国EAL认证。

智慧课堂和“互联网 + 智慧车间”数字化实训教学资源建设

①建设EAL智慧教室(用于远程教学、翻转课堂)2间,建设EAL评审室、资料室各1间; ②建设“互联网+智慧车间”数字化实训教学资源,开发虚拟仿真项目1项。

①建设智慧教室1间; ②建设“互联网+智慧车间”数字化实训教学资源,开发虚拟仿真项目1项。

①建设智慧教室3-5间; ②建设“互联网+智慧车间”数字化实训教学资源,开发虚拟仿真项目1项。

①累计建设智慧教室5间; ②建设“互联网+智慧车间”数字化实训教学资源,开发虚拟仿真项目1项。

3

教材与教法改革

“互联网+教学”改革创新

①完成 “互联网+教学”省级教学改革案例2个; ②累计重点培育和选拔教学能手,省级示范课程2门。

①累计完成 “互联网+教学”省级教学改革案例4个; ②累计重点培育和选拔教学能手,省级示范课程4门。

①累计打造省级在线教学名师空间4名; ②累计省级示范课程6门。

①累计发表教改论文10篇以上; ②累计立项省部级教改类课题5项以上。

技能竞赛

①学生技能竞赛获国家级一等奖4项; ②教师参加教学能力竞赛、微课竞赛等2项。

①累计学生技能竞赛获国家级一等奖6项; ②累计教师参加教学能力竞赛、微课竞赛等3项。

①累计学生技能竞赛获国家级一等奖12项; ②累计教师参加教学能力竞赛、微课竞赛等4项。

①累计学生技能竞赛获国家级一等奖14项; ②累计教师参加教学能力竞赛、微课竞赛等5项; ③教师获国家级竞赛奖1项。

新型态教材建设

①建设新形态一体化课程教材2门; ②完成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的教材2门。

①累计完成新形态一体化教材4门; ②累计完成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的教材4门。

①累计完成新形态一体化教材8门; ②累计完成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的教材8门。

①累计完成新形态一体化教材10门; ②累计完成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的讲义或教材10门; ③其中国家规划教材5门。

4

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师德师风建设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师德师风校级先进个人6人,提高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师德师风先市级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4人,提高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师德师风省级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4人,提高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师德师风国家级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2人,提高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

课堂创新团队建设

①组建由专业群负责人、核心骨干教师、技术技能大师和兼职教师等组成的教学创新团队; ②明确建设目标和任务。

①引进或柔性引进模具智能设计、智能制造、智慧成型等技术领域一流专家,行业领军人才10人。 ②打造市级知名教学创新团队。

①打造省级知名教学创新团队; ②引进或柔性引进一流专家,行业领军人才7人。

①打造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 ②引进或柔性引进一流专家,行业领军人才5人,累计达22人。

技术服务创新团队建设

①组建技术服务创新团队; ②培育校内骨干技术服务教师4名; ③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产业教授、技能大师和企业技术骨干2名。

①培育校内骨干技术服务教师4名; ②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产业教授、技能大师和企业技术骨干3名。

①引进培育校内骨干技术服务教师2名; ②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产业教授、技能大师和企业技术骨干3名; ③打造市级科技创新团队。

①培育骨干教师2名,累计达到12名; ②聘请企业技术骨干2名,累计总数达10名; ③打造1支在模具设计、智能装备领域的省级技术服务团队。

专业群负责人培养及梯队建设

①通过国外访学进修培养国际化视野; ②企业兼职技术总工,提升模具智能制造技术研发能力; ③培养专业群负责人1名,后备人员1名。

①开发企业项目,提升专业群负责人技术能力,培养教师创新能力; ②国际交流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制订专业方案2个; ③培养专业群负责人1名,后备人员1名。

①行业大师指导专业群负责人教学改革和课程开发能力; 承担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项; ②国际交流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制订专业方案3个; ③累计培养专业群负责人2名,后备人员2名。

①承担企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2项; ②国际交流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制订专业方案3个; ③累计培养专业群负责人2名,后备人员2名; ④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

“双师双能双语”骨干教师

①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培训6次; ②企业锻炼1个月; ③骨干教师6名进行外语培训; ④入选省级人才工程1人。

①骨干教师10名到国外1个月交流; ②教师企业锻炼1个月; ③培养骨干教师6名; ④入选省级人才工程1人。

①教师企业锻炼1个月; ②骨干教师12名到境外合作学校1个月学习; ③培养骨干教师6名; ④入选省级人才工程1人。

①教师企业锻炼1个月; ②骨干教师12名到境外合作学校1个月学习; ③培养骨干教师6名; ④累计培养骨干教师24名; ⑤入选省级人才工程2人。

技能大师和劳模技师工作室建设

①引进技能大师2名; ②技能大师教学能力培训10次; ③建设劳模技师工作室2个。

①引进技能大师3名; ②技能大师教学能力培训10次; ③建设劳模技师工作室3个。

①引进技能大师3名; ②建设劳模技师工作室3个。

①引进技能大师2名,累计10名; ②建设劳模技师工作室2个。

5

实践教学基地

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①GF加工方案精密智能制造车间建设和完善; ②现代智能电子产品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建设精密模具智能制造示范生产线,实现生产和教学相融合。

完善建设硬件设施和教学资源建设,开展生产和相关的教学。

完善生产型实训基地硬件和制度建设,制订标准。

精密模具加工跨企业培训中心建设

完成模具精密加工制造生产线建设方案论证与设计。

①完成精密模具加工跨企业培训中心建设; ②开展培训与产品试制。

①完善跨企业培训中心配套硬件设备设施; ②以真实生产为载体,校企协同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①完成跨企业培训中心建设,开展教学和培训; ②形成精密模具加工跨企业培训中心输出标准。

学习型工厂建设

①建设工业机器人学习型工厂; ②建设机电师学习型工厂; ③开展相关的教学资源建设。

①建设北美IEEE电子工程师学习型工厂; ②建设模具师学习型工厂; ③开展相关的教学资源建设。

①完善学习型工厂硬件建设和制度建设; ②完善课程资源、教学考核标准建设; ③开展培训和社会服务。

①学习型工厂标准制订; ②国外标准本土化建设,并输出标准。

虚拟工厂、智慧车间、智能工厂实训基地建设

以现有GF加工方案精密智能制造体验中心和模德宝模具数字化生产线为蓝本,开展虚拟工厂、智慧车间、智能工厂实训基地建设调研和论证。

①确定虚拟工厂、智慧车间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②车间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平台建设; ③相关的课程资源建设。

①完善虚拟工厂建设硬件平台和信息管理系统; ②完善课程资源建设; ③开展教学和社会培训。

①进行进一步升级和完善实训基地; ②制订虚拟工厂、智慧车间、智能工厂建设标准; ③输出标准,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产教融合基地建设

①建设以海天塑机集团为核心的模具装备校外实践基地; ②建设以北仑高档模具园区为龙头的高端模具设计与制造校外实践基地; ③培育10家产教融合型企业。

①设以舜宇集团为核心的汽车零部件制造校外实践基地; ②培育15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培养双师型教师; ③开展课程、教材及资源的开发。

①培育1家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和国家级双师培训基地1个; ②开展教师培训、学生学习、校企双方人员流动任职和教学资源建设; ③培育15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培养双师型教师。

①计培育总共50家产教融合型企业; ②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1家; ③国家级双师培训基地1个; ④开展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

6

技术技能平台

共建模具智能化大数据云平台、模具智能制造应用推广中心

①共建服务于生产的模具智能化大数据云平台; ②共建模具智能制造应用推广中心,完成硬件建设,着手开展推广工作。

①为2家企业提供模具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 ②电极加工效率提升30%; ③模仁加工效率提升30%,提升企业智能制造水平。

①为4家企业提供模具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 ②电极加工效率提升30%; ③模仁加工效率提升30%,提升企业智能制造水平。

①为6家模具企业提供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 ②成为区域模具智能制造技术中心,扩大专业群行业影响力。

共建智能技术产业应用中心

①完成智能技术产业应用中心硬件建设; ②着手开展区域产业关键工艺、核心部件、系统集成等关键共性技术攻关。

利用固高运动控制技术、OpenCNC开发平台赋能新设备等技术为2家企业解决关键共性技术,提升企业发展空间。

①为4家企业解决关键共性技术问题; ②推进科技成果在行业内的推广使用。

①至少为4家企业解决关键共性技术问题; ②本中心经市场洗礼后成为著名的智能技术中心,成为宁波、浙江智能技术的闪亮名片。

共建院士工作站、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与院士共建院士工作站,开展产业发展及专业群发展战略咨询。

共同申报1家浙江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共同申报2家浙江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①完成10名博士后科研人员培养; ②形成一套可推广、可复制的校企共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模式。

共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①校企共建汽车零部件轻量化制造装备开发中心,共同研发、应用、推广; ②校企共建数控机床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解决五轴联动数控系统创新开发等技术难题。

①完成汽车零部件轻量化制造装备轻量化设计、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研发; ②完成1项五轴联动数控系统关键技术开发; ③纵向经费到账100万元,成果转化1亿元。

①进一步优化汽车零部件轻量化制造装备设计、系统集成; ②解决1项数控机床核心功能部件国产化技术难题; ③纵向经费到账150万元,成果转化2亿元,增加企业效益; ④获省科技进步奖1项。

①共同申报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②纵向经费到账250万元,成果转化累计达5亿元; ③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

共建智能检测应用推广中心

①校企共同筹建,建立共同投入、共同运营管理、共享机制; ②方案调研。

①完成智能检测应用推广中心建设; ②提供精密智能检测技术方案15个。

为中小企业提供精密智能检测技术方案20个。

为中小企业提供精密智能检测技术方案25个。

打造创新创业孵化器、加速器

①引进科研机构的尖端技术,引入研发创新主体5家; ②建立创业导师机制供应链体系。

①培育1-2家科技创新企业; ②培育10家大学生创业团队; ③助推社会团体创业公司2家。

①培育2-3家科技创新企业; ②培育10家大学生创业团队; ③助推社会团体创业公司3家。

孵化出2家以“宁波智造”为品牌的高新技术企业,助推经济发展。

省部级教科研项目、发明专利、论文

①省部级教科研项目立项2项; ②申报发明专利20件; ③SCI/EI论文4篇。

①省部级教科研项目立项2项; ②申报发明专利25件; ③申报PCT专利2件; ④ SCI/EI论文4篇。

①省部级教科研项目立项3项; ②申报发明专利25件; ③申报PCT专利2件; ④ SCI/EI论文6篇。

①省部级教科研项目立项3项,累计10项以上; ②申报发明专利30件,累计发明专利授权50件; ③累计PCT专利授权3件; ④ SCI/EI论文6篇。

7

社会服务

技术服务

①为20家企业解决关键技术难题; ②经费到账300万元; ③促进地方企业销售额增长3亿元。

①为25家企业解决关键技术难题; ②经费到账400万元; ③促进地方企业销售额增长6亿元。

①为25家企业解决关键技术难题; ②经费到账500万元; ③促进地方企业销售额增长9亿元。

①为30家企业解决关键技术难题; ②经费到账700万元; ③促进地方企业销售额增长12亿元。

技术培训

①开展技术讲座5次;②为下岗职工等提供再就业培训至少1000人日;③为企业提供技术技能培训3000人日;④职业技能鉴定750人次;⑤为3所西部院校提供专业建设方案,培训中西部高职师生2000人日。

①开展技术讲座5次;②为下岗职工等提供再就业培训至少1000人日;③为企业提供技术技能培训3000人日;④职业技能鉴定750人次;⑤为3所西部院校提供专业建设方案,培训中西部高职师生2000人日。

①开展技术讲座5次;②为下岗职工等提供再就业培训至少1000人日;③为企业提供技术技能培训3000人日;④职业技能鉴定750人次;⑤为3所西部院校提供专业建设方案,培训中西部高职师生2000人日。

①开展技术讲座5次;②为下岗职工等提供再就业培训至少1000人日;③为企业提供技术技能培训3000人日;④职业技能鉴定750人次;⑤为3所西部院校提供专业建设方案,培训中西部高职师生2000人日。

继续教育

①面向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招生100人; ②探索“3+2”人才培养模式; ③开展职工继续教育,拓展社区教育,提供终身学习服务。

①面向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招生300人; ②完善“3+2”人才培养模式; ③持续推进职工继续教育,拓展社区教育,提供终身学习服务。

①面向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招生500人; ②形成“3+2”人才培养模式; ③持续推进职工继续教育,拓展社区教育,提供终身学习服务。

①面向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招生800人; ②将“3+2”人才培养模式推广示范; ③持续推进职工继续教育,拓展社区教育,提供终身学习服务。

起草、制订标准

①帮助企业起草、制订行业标准1项; ②帮助企业起草、制订“浙江制造”标准2项; ③帮助企业起草、制订国家标准1项。

①帮助企业起草、制订行业标准1项; ②帮助企业起草、制订“浙江制造”标准2项; ③帮助企业起草、制订国家标准1项。

①帮助企业起草、制订行业标准1项; ②帮助企业起草、制订“浙江制造”标准2项; ③帮助企业起草、制订国家标准1项。

①帮助企业起草、制订“浙江制造”标准2项; ②帮助企业起草、制订国家标准2项。

检测服务

校企共同筹建智能检测应用推广中心,制订合作模式及运作方式。

①提供检测服务300项; ②经费到账100万元。

①提供智能检测700项; ②经费到账200万元。

①提供智能检测1000项; ②经费到账300万元。

智库咨询

①为地方政府提供1份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②为地方企业提供技术咨询50次。

①为地方政府提供1份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②为地方企业提供技术咨询50次。

①为地方政府提供1份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②为地方企业提供技术咨询50次。

①为地方政府提供1份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②为地方企业提供技术咨询50次。

8

国际交流与合作

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引进与优化

①引进德国IHK机电师、模具师职业资格证书认证标准、课程体系、考核体系、培训体系; ②引进英国EAL(工程制造领域标准)职业资格等级证书、教学资源与考评体系。

①实践IHK机电师、模具师课程体系,本土化改造提升,形成适合中国高职人才培养的职业资格证书认证标准; ②实践英国EAL教学资源与考评体系。

①引进北美IEEE电子工程师职业资格证书; ②本土化改造英国EAL考评体系,参照EAL考评标准建设教学资源。

联合行业企业对引进的职业资格证书、评价体系进行评审与修订,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国际标准。

国际通用标准制订

①制订机械制造专业标准1个; ②制订机电控制专业标准1个; ③制订电子信息类专业标准1个; ④编写机电大类专业基础课程标准6门。

①与行业企业论证修订专业标准3个; ②修订基础课程标准6门,提交行业企业审定定稿。

①编写机电大类专业课程标准6门并定稿; ②编写机械制造职业标准1个; ③编写机电控制职业标准1个; ④编写电子信息职业标准3个。

①完成3个专业标准、12门课程标准、3类职业认证标准内容审定,正式颁布; ②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试用。

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英文版)

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课程3门。

累计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课程6门。

累计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课程9门。

累计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课程12门。

国际化教材开发(英文版)

①新编机电大类专业基础课教材4本; ②新编专业课教材6本。

①出版机电大类教材10本; ②新编专业课教材10本。

①累计出版机电大类教材20本; ②新编专业课版教材10本。

累计出版机电大类教材30本。

国际化办学与人才本地化培养

①与贝宁CERCO学院共建中非贝宁职业教育培训学院,开办电子信息类专业; ②选派2-3名教师指导专业建设与示范教学; ③指导卢旺达、肯尼亚、老挝职业学校建设,提供职业学校整体建设方案。

①指导加纳5所、加蓬3所职业院校专业建设; 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训教师100名,为当地培养产业工人500名; ③指导缅甸曼德勒第二工业培训中心建设;④选派2-3名教师赴贝宁指导专业建设与示范教学。

①指导也门也中友谊高等科技学院建设、加纳5所职业院校专业建设; ②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训教师累计200名,为当地培养产业工人累计1200名; ③选派2-3名教师赴贝宁指导专业建设与示范教学。

①指导也中科技学院、阿富汗国家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加纳5所职业院校专业建设;②为“一带一路”国家培训教师累计300名,为当地培养产业工人累计2000名;③选派2-3名教师赴贝宁指导专业建设与示范教学。

教师国际化能力提升

①选派骨干教师10人赴德国学习“双元制”人才培养; ②选派3名骨干教师赴德国学习学习领域项目化课程设计与实施培训(3个月以上)。

①选派骨干教师10人赴德国学习“双元制”人才培养; ②选派5名专任教师赴英国学习EAL认证体系; ③选派10名专任教师赴澳大利亚学习项目化课程设计与实施; ④选派5名教师开展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

①选派教师10人赴德国学习“双元制”人才培养;②选派5名教师赴加拿大学习IEEE电子工程师认证体系;③开展英国EAL认证体系培训;④选派4名教师境外访学一年,选派5名教师开展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

①选派3名专任教师境外访学一年; ②选派5名专任教师赴英国学习EAL认证体系; ③选派5名专任教师赴加拿大学习IEEE电子工程师认证体系; ④选派5名教师开展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

9

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

专业群建设管理制度建设

①成立专业群建设领导小组,制订管理制度; ②细化建设任务内容、进度安排,制订目标责任制,责任到人。

按照建设任务与进度安排,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检查建设质量与进度,重点解决建设过程存在的问题。

①完善专业群建设管理制度,年初检查验收上年度建设任务,高标准、高要求、高质量完成; ②定期召开专题会议,检查本年度建设任务的质量与进度,重点解决建设过程存在的问题。

①定期召开专题会议,检查本年度建设任务的质量与进度; ②年初检查验收上年度建设任务。年中对照专业群整体建设任务逐条对照检查与评价,按期保质保量完成。

成立专业群建设委员会与专家指导委员会

①邀请各行各业专家成立专业群建设委员会,制订委员会工作职责、工作内容等; ②邀请国内顶尖专家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指导专业群建设。

①专业群建设委员会每3个月召开一次建设检查会议,指导专业群整体建设; ②专家指导委员会每1.5个月召开一次研讨会,对专业群建设内容进行全面指导。

①专业群建设委员会每3个月召开一次建设任务检查会议,指导专业群整体建设; ②专家指导委员会每1.5个月召开一次研讨会,对专业群建设内容进行全面指导。

由专业群建设委员会、专家指导委员会组成专业群建设检查评估小组,对照建设任务检查建设成果,形成闭环反馈与质量提升机制。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设

①制订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与督导评估制度,细化评价指标及督导评估内容; ②引入第三方评价。

按照评价体系指标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形成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与企业年报,及时诊断改进,动态调整。

①按照评价体系指标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形成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与企业年报,及时诊断改进; ②第三方评价在校生学习质量与毕业生质量。

①对人才培养质量分年级进行评价; ②第三方对第一届专业群毕业生进行评价,形成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报告,诊断改进,根据产业需求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4.专业群经费预算

建设内容

专业群建设经费来源及预算

总计

各级财政

投入

举办方

投入

行业企业

支持

学校

自筹

金额

(万元)

比例

(%)

金额

(万元)

比例

(%)

金额

(万元)

比例

(%)

金额

(万元)

比例

(%)

金额

(万元)

比例

(%)

总计

20000

12000

60%

0

0%

4000

20%

4000

20%

人才培养模式

推进“产训合一、项目贯通、多元评价”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深化“订单”培养

200

40%

180

0

0

20

实施“1+X证书”和“学分银行”制度试点

100

20%

90

0

0

10

混合所有制体制机制建设

100

20%

90

0

0

10

引进国外先进职业教育模式并本土化改造

100

20%

90

0

0

10

小计

500

2.5%

450

3.75%

0

0%

0

0%

50

1.25%

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对接产业需求,重构专业群课程体系

100

6.25%

80

0

0

20

依托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专业群教学资源库课程

200

12.5%

160

0

0

40

建设一批优质在线开放课程

300

18.75%

160

0

0

140

职业技能培训标准和培训资源开发

400

25%

320

0

0

80

智慧课堂和“互联网 + 智慧车间”数字化实训教学资源建设

600

37.5%

480

0

0

120

小计

1600

8%

1200

10%

0

0%

0

0%

400

10%

教材与教法改革

“互联网+教学”改革创新

52

10.4%

52

0

0

0

技能竞赛

400

80%

250

0

0

150

新型态教材建设

48

9.6%

48

0

0

0

小计

500

2.5%

350

2.92%

0

0%

0

0%

150

3.75%

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师德师风建设

100

3.33%

50

0

0

50

课堂创新团队建设

700

23.33%

550

0

0

150

技术服务创新团队建设

800

26.67%

600

0

0

200

专业群负责人培养及梯队建设

400

13.33%

300

0

0

100

“双师双能双语”骨干教师

700

23.33%

450

0

0

250

技能大师和劳模技师工作室建设

300

10%

250

0

0

50

小计

3000

15%

2200

18.33%

0

0%

0

0%

800

20%

实践教学基地

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1750

26.92%

1300

0

400

50

精密模具加工跨企业培训中心建设

800

12.31%

300

0

400

100

学习型工厂建设

2800

43.08%

1900

0

500

400

虚拟工厂、智慧车间、智能工厂实训基地建设

600

9.23%

400

0

100

100

产教融合基地建设

550

8.46%

400

0

100

50

小计

6500

32.5%

4300

35.83%

0

0%

1500

37.5%

700

17.5%

技术技能平台

共建模具智能化大数据云平台、模具智能制造应用推广中心

600

11.11%

100

0

350

150

共建智能技术产业应用中心

1700

31.48%

900

0

700

100

共建院士工作站、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500

9.26%

100

0

200

200

共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850

15.74%

200

0

600

50

共建智能检测应用推广中心

1200

22.22%

500

0

300

400

打造创新创业孵化器、加速器

300

5.56%

100

0

150

50

省部级教科研项目、发明专利、论文

250

4.63%

100

0

100

50

小计

5400

27%

2000

16.67%

0

0%

2400

60%

1000

25%

社会服务

技术服务

75

15%

10

0

60

5

技术培训

50

10%

30

0

0

20

继续教育

175

35%

150

0

0

25

起草、制订标准

20

4%

10

0

0

10

检测服务

80

16%

60

0

10

10

智库咨询

100

20%

40

0

30

30

小计

500

2.5%

300

2.5%

0

0%

100

2.5%

100

2.5%

国际交流与合作

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引进与优化

750

41.67%

455

0

0

295

国际通用标准制订

80

4.44%

55

0

0

25

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英文版)

120

6.67%

80

0

0

40

国际化教材开发(英文版)

300

16.67%

180

0

0

120

国际化办学与人才本地化培养

250

13.89%

150

0

0

100

教师国际化能力提升

300

16.67%

180

0

0

120

小计

1800

9%

1100

9.17%

0

0%

0

0%

700

17.5%

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

专业群建设管理制度建设

10

5%

5

0

0

5

成立专业群建设委员会与专家指导委员会

90

45%

45

0

0

45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设

100

50%

50

0

0

50

小计

200

1%

100

0.83%

0

0%

0

0%

100

2.5%

四、学校承诺书

学校承诺,将按照《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对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全面推进高质量党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高水平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等各项建设任务,把学校打造成具有一流人才培养、一流师资队伍、一流技术服务、一流国际化办学的中国职业教育国际著名品牌。 学校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市教育局、开发区等理事会单位的广泛参与下,建立协同推进机制,加强项目实施管理;健全多元投入机制,足额配套建设经费;优化改革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机制,确保学校按进度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并实现全国一流、国际著名的办学目标。

学校名称(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   月   日

五、省级推荐意见

学校近五年在招生、财务、实习、学生管理等方面是否出现过重大责任事故

学校是否列入本省升本规划

(省级推荐意见、公示无异议声明)

项目建设经费预算来源于各级财政投入、举办方投入、行业企业支持、学校自筹等。其中,财政投入资金由中央财政奖补、省级财政投入和地市级财政投入构成。

省级财政部门(盖章)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盖章)

地市级财政部门(盖章)

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盖章)

学校举办方(盖章)

 年 月 日

省级教育

行政部门

联系人信息

姓  名

部门及职务

办公电话

传  真

手  机

电子信箱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0cd105b5a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59.html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申报书 -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