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敬畏的散文:心怀敬畏

发布时间:2020-05-08 03:03:2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关于敬畏的散文:心怀敬畏

人活在这世上,总有令你害怕的人,总有令你敬畏的事物。下面是有关于敬畏的散文,欢迎参阅。
  关于敬畏的散文:心怀敬畏  当我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表情已不由的凝重了。
  查了下字典,“敬畏”就如我们从字面去理解的词义一样,是既敬重又害怕的意思,敬重是在前的。我们知道,这种意识和情绪会相应生出谨慎而不慌张的“加小心”心理,而这种心理会驱使着敬畏者把自己放得很低很低,让自己从源头改变做事的态度和方式。
  时代在发展中加快了前进的步伐,人们也不得不倒快脚步紧紧跟上,伴随着这种快节奏,人的思维、情绪、认知、好恶感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竞争意识、好战心理、征服欲望不断强化和膨胀,相应而来的是那焦躁不安、豪气冲天、不择手段、人定胜天的英雄气概,本是淳朴善良的一个民族变得什么都敢说,什么都敢为了!
  也许无需责怪,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可是,造物主在造人的时候,恐日后发展成精,不能控制,所以之先就对世间万物定了规律,对人间百情定了公平,对芸芸众生定了约束,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也。有敢违背的,当头削下一棒,对前者后者都是个警醒。
  不信?那瞧瞧——
  大街上,车水马龙,行人如织。车辆驶在车行道上,绿灯走,红灯站;行人走在人行道里,过马路时左顾右看,一切都在按规则运行。偏偏这时杀出个“英雄”,驾着摩托车,叼着烟卷,架着墨镜,飘着酒气,合着车载音乐的铿锵声调,席卷而来,看到红灯,也视而没见,车把左拧右拽,车身左右扭摆,飞蛇一样在过往车辆中穿行而过。闯过一个红灯…再过一个红灯…再——没过去,被一个丰田霸道撞飞空中,然后重重摔下,随着那“呯”的响声,一个生命结束了。他违背了两个规则——违背了交通规则,人类自己制定规则约束自己这是上天的安排;违背了生命规则,造物主在造人的时候担心后人不珍惜他们的成果,特规定芸芸众生不得虐待生命——他违背了,所以他把自己失去了。
  农家小院里,一个老妇人卧病在床,儿子从远方归来,走进家门,幽怨的对母亲说:当初你把我奶奶撵出家门让她流落街头的时候想到有今天吗?我说过,你不养我奶奶老我就不养你老,所以,你别怪我不在身边尽孝!老妇人不禁羞愧难当,潸然泪下,当夜,就服毒自尽了。这老妇人违背了不孝的规则,子孝母爱,这是造物主为众生生息繁衍所下的规范,螳螂扑蝉,黄雀在后,你的一举一动须知都在榜样着后人,所以,她也受到了惩罚。
  例子无数,其实我们每天都在看着听着并在心里掂量着这类事情。聪明人看做前车之鉴,引以为戒;犯浑的人,讲完别人的故事,依然我行我素。
  有箴言曰: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规则、规范、规定、规矩……一个“规”字为我们立了法则、章程和标准,我们要敬畏这些法则、章程和标准,循其道而行之,像四堵墙的房子把人框在里面,你要甘于被框,否则,风吹你,日晒你,雨淋你,雷劈你,热蒸你,冷冻你……直到生命终结或者你终于改变主意接受被框的法则。
  心怀敬畏,遵守法则,会让你活的如意轻松!
  敬畏天。天是我们的父亲,他掌管着人的生命和命运,天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的空间,赐给我们阳光、空气和适宜我们生存的环境。天规就是自然规律,大自然是神圣的,神圣的自然规律是不容触犯的。人类在发展中,无度地破坏了大自然,于是,干旱、洪涝、飓风、地震…各种自然灾害频频搅乱我们的生活,而人类在这些惩罚面前又是那样柔弱无力,难以抗拒。像一位严父,用一只棍棒狠狠抽打他不听话的小儿子,痛苦的承受是无奈而唯一的选择。可见,敬畏天,遵守自然法则,父亲才会放下手中的棍棒,用它宽厚的手掌抚爱我们成长。
  敬畏地。地是我们的母亲,她生育养育着我们,她用宽广的胸怀包容着我们,她提供给我们丰厚的物质资源,使我们得以吃得饱,穿得暖,住得舒服,行的方便,让一代又一代人得以生息繁衍。我们掠夺着母亲的储存,却无以回报,于是,水源枯竭了,风沙肆虐了,资源匮乏了……这些都是母亲高悬在我们头顶的一颗警灯,警示我们如此下去,人类会将自己断送。敬畏地,用虔诚之心将养母亲的躯体,母亲才可恩赐给我们更充足的乳汁。
  敬畏生命。生命是天地孕育的精华,是众多生灵中的一个奇迹。她很强大,因为他可以改变地球,征服宇宙,可以做成想做的事情;他也很脆弱,也许不经意间,这颗伟大的生命就失去了,化作尘埃。敬畏她,尊重生命法则,珍爱生命奇迹,才能让一个生命过程无限精彩。
  敬畏情。情同人类与生俱来,它丰富了我们的人生。对情有了敬畏之心,我们才能尊重它,爱护它,珍惜它。敬畏亲情,有了亲情的温暖我们才不会孤单;敬畏友情,友情的光芒能照亮我们的生命,驱走黑暗;敬畏爱情,爱情的崔璨如同阳光,把生命绚烂。敬畏情,会把人一个整个生命过程点燃。
  放下唯我独尊的傲然,常怀一颗敬畏之心,生命的过程才更加安然。因为,生存需要众多依赖,生活需要众多温暖,多一份敬畏,多一份感恩,多回报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和大地,多回报温暖着我们的亲人和朋友,多珍爱父母赐给我们的灵魂和肉体,这个世界的生命才能幸福的生存。
  关于敬畏的散文:学会敬畏  人,有时候很奇怪,总会在年龄中的某个节点,因为某件事情而突然明白了、彻悟了、升华了。这个节点,便是他生命中的一个分水岭,再往前走,又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每个人的年龄节点各不相同,但人生正是由这样一个个的节点,一段又一段焊接而成。每经过一个节点,生命的重量就会多积累一个砝码、厚度就会多增加一个层次——人生,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向成熟。
  一位当代文学家是这样形容生命的成熟的:“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溪流汇成了湖……”
  我的感受正是如此。因为我刚刚跨过这么一个节点,心,已经从喧嚣和闹腾中挣脱出来,归于宁静、归于淡泊。一个机缘,我突然感到要好好的读点历史。都这个年龄了,走过了半个多世纪,需要沉淀了,沉到中华文明悠悠五千年的深潭中去,认认真真吮吸营养,汲取智慧。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可以鉴今”。尽管刀光剑影已在历史的尘埃中黯淡,鼓角旌旗已在岁月的长河中偃息,但史籍的光辉是可以穿透时空的,一代又一代人都要在这光辉中哺乳、长大,民族的精神、人格、品质、本色,必定要透过这光辉传承下去。我不知道为什么直到今天我才懂得这个道理,才产生如此强烈的读史的渴望,也许,这就是那个说不清道不明的节点使然。
  于是,我捧起了二十四史。用一个现代人的思维去领悟祖先的世界里那些铿锵闪光的东西,来照耀、鉴别今天的某些阴暗和丑陋。
  中国的汉字,实在是精妙无比,经过五千年的传承、雕琢、打磨,如今已成为天下第一等的艺术品。不过,这件艺术品虽然美轮美奂,要想真正拥有它、掌握它、熟练使用它,却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你要下点功夫,不要偷懒,否则会闹出许多笑话。就拿我来说吧,有好些字,我就稀里糊涂了几十年,既不知道它的正确读音,也不明白它的准确含义,就像刘翔跨栏似的,遇上了,一抬眼就跨过去了,反正上下文弄懂了就行。这个坏习惯,在流水阅读时还能蒙混过关,可一读史,就玩不转了。古文里的许多字是必须一板一眼地把它解读透了才行,不然,你是什么也看不明白的,更甭说用一种优雅的状态去欣赏其中的意境了。于是,我把在书橱中封存多年的一部《辞海》请了出来。它还是我二十多年前上大学时勒紧裤腰带咬牙买下的,虽然有点旧,但作为阅读古文的工具,还是够用的。
  我们的方块字,与西方的拼音文字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来源于象形,一笔一划,或长或短,都是几千年沿袭演变而来,极有讲究。同样一个字,某一笔长一点、短一点,便有可能构成两个词义完全是南辕北辙的字,稍不用心,就会留下笑柄。例如,我在读《史记》卷五十五的《留侯世家》时便遇到一个这样的字:圯。
  与“圯”几乎完全相同的另一个字是“圮”,仅仅是因为最后一笔竖弯钩,后者比前者稍稍短了那么一点点,没有把口封上,两者从读音到涵义皆风马牛不相及。
  后者,与“痞”同音,毁、废、坍塌之意,常与“颓”字联用,颓圮,形容建筑物因年代久远而坍塌损坏貌。
  前者,与“仪”同音,乃古代东楚方言,桥的别称。圯上,即桥上。一位历史上非常有名而又惊鸿一瞥的人物,被称之为“圯上老人”。何许人也?且让我们来解读二千多年前发生在大秦王朝下邳县(治所在今日江苏睢宁)的一段历史。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身边有一重要谋臣,张良,字子房。张良家族本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韩国人,其祖父和父亲曾先后做过韩国五世君主的相国,今称为大臣。张良之父病逝后二十年,秦王灭韩。张良当时尚年幼,不曾在韩国朝廷做官,但张良家世代为韩国重臣,极富有,秦灭韩时,张家还拥有奴仆三百余人。为报国恨家仇,张良遣其全部家财寻找勇士谋刺秦王。终于,他在东方寻到了一名义士,力大无比,二人意气相投,便共同制定了一个刺秦计划。
  秦王嬴政平定天下后,自封秦始皇,然后巡游四方,播撒皇恩浩荡。当他的车队行至东方一个叫博浪沙的地方时,突然从草丛中飞出一个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铁锤,呼啦——!一声,把一辆车辇击得粉碎。幸好那是一辆副车,坐在主车上的始皇帝安然无恙,但也惊出一身冷汗。刺客便是张良和那位大力士。
  随后,全国各地张贴皇榜,悬赏缉拿行刺者。为逃避追捕,张良与大力士分手了,隐姓埋名,亡命下邳,躲藏于乡间。
  一天清晨,张良走出藏匿多日的茅庐,心事重重地漫步在小河边,苦思反秦良策。走着走着,见一石拱桥,便信步拾级而上。刚走到桥顶,一粗褂布衣老者迎面而来,走到张良跟前,突然伸出腿使劲一踢,脚上的布鞋便嗖——,飞越桥栏杆,落入桥下河边草丛中。然后,他一屁股坐到地上,冲张良吆喝道:“小子,快下去把鞋子给我捡回来!”
  张良心里烦闷得很,正有气没处撒,谁知从哪儿冒出来这么个厮,不认不识的,竟敢如此无理,戏耍于他,大清早的找不痛快是吗?欠揍!他恼怒的举拳相向,却见老者似笑非笑,眯缝眼睛瞅着他,纹丝不动。老人蓬头垢面,干瘪瘦弱,绝对经不起他一记拳头。张良缓缓垂下手臂,不敢造次。就凭这满头银丝、须眉皆白,也应该得到尊重啊。尊老爱幼,圣人之训不可违也。他是饱习礼法之士,不是粗鄙村夫,便强忍怒气,快步下桥,踩着河边烂泥,把老人的鞋子捡了回来。
  老者坐在桥面的台阶上,架起二郎腿,忽悠忽悠晃着,待双脚沾满淤泥的张良拎着他的臭鞋走到跟前,便伸出一个手指戳了戳那只没有鞋的臭脚,用使唤奴仆的口吻命令道:“给我穿上!”
  张良给气乐了。没见过这样的疯癫老头,脑子大概有毛病。好吧,既然已经把鞋给捡回来了,一客不烦二主,再帮他穿上吧。张良单膝跪下,老人便把脚伸到他面前,张良扶住那只臭脚,耐心地把鞋子给它套上。
  老人站起身来,拍拍屁股,哈哈一笑,一句话没有,转身扬长而去。张良万分惊讶,目送着老人的背影远去,陷入沉思。他已不再为老者的狂傲无礼而气愤,心中只有一个模糊的问号:“常言道,大隐隐于市,难道他是……”
  正当张良百思不得其解之时,已经走出一里多地的老者却又折返回来了,和颜悦色道:“孺子可教也!五天之后,拂晓时分,你到这里来,与我相见。”
  看来,这位圯上老人不简单,绝非等闲之辈。张良抱拳作揖,恭敬施礼,曰:“诺。”他心中那个模糊的问号开始有点清晰了。
  五天后的黎明,黑暗已经退去,但天色依然朦胧。张良整理完毕,掩门出屋,信步前去赴约。当他来到桥下时,却见老人早已端坐在桥上,炯炯俯视着他,一脸怒气。他连忙作揖赔礼。老人硬梆梆扔下一句话:“你这小儿!与岁数比你大那么多的长辈相约见面,却比他晚到,为何?还懂点礼数吗?你走吧。五天之后再来见我。”说完,拂袖而去。
  张良为自己的怠慢惭愧不已。幸好,老人还给他留着改正的机会。这位神秘的老人倒底是何方神圣呢?张良肃然,敬畏之心陡生。
  第五天的夜晚,张良是支愣着耳朵睡觉的。迷迷糊糊的,刚过五更,外面传来第一声鸡叫,他便从床上跃起,快速更衣,略作梳洗,然后疾步前去赴约。天色尚黑,依稀能辩树影。他深一脚浅一脚赶到桥下,抬眼一望,老人已然端坐圯上。昏暗中看不清老人的面容,但声音中的怒气却扑面而来:“小儿!你咋的又来晚了,何故?我没什么要对你说的,你走吧。五天之后再来见我。你给我记住,事不过三,这是最后一次。别叫我对你失去信心。”说罢,老人起身离去,迅速消失在朦胧之中。
  张良不敢有任何申辩,诚惶诚恐,对着老人的背影作一长揖,嗫嚅道:“老人家,您走好。小儿我记住了!”
  随后的五天,张良几乎是度日如年。他不知道老人是谁,为何会在圯上巧遇?这场巧遇看似偶然,却又像是上天的安排;老人似乎是专门冲他来的,一次又一次约他相见,好像是要传授什么给他,但又不轻易出手,故意用羞辱、轻慢与严苛来惩罚他的惰性,考验他的耐性,磨砺他的心性,调教他的人品;他当然更不知道,与老人这场一波三折的会面,竟然在今后的数千年间给一个伟大的民族留下永恒不灭的影响……
  两次都未能提前赶到,使得张良深为自责,同时,敬畏之心越发的浓重了。最后的那个夜晚,张良和衣而卧,只做闭目养神,不敢睡着,夜半子时,便起身整理衣冠,用凉水抹了把脸,匆匆出门。那是一个无月之夜,没有一点星光,格外的黑,伸手不见五指,张良摸摸索索、跌跌撞撞,凭着记忆好不容易来到小河边。他忐忑不安的往桥上看,桥顶竟然空无一人。他狂喜不止,真是太好了!今天总算比老人先到了。
  片刻工夫,一位白袍老者飘然而至,已完全没有了前几次的腌臜和邋遢,鹤发童颜,神采奕奕,黑暗中衣袂飘逸,透出一付仙风道骨。
  张良连忙起立,躬身施礼,曰:“老人家,晚辈在此恭候多时。”
  “就应当是这样。”老者露出满意的微笑,颔首曰:“年轻人,当你学会敬畏的时候,你就能够获得真本事。”言毕,从怀中取出一部典籍交给张良,郑重其事嘱咐,“这是一部奇书。老夫奉上苍之托,一直在寻找授书之人,看来就是你了。拿去吧,好好研读,将它烂熟于心,你便可以辅佐一位身负帝王之命的人,成为他的老师,秦朝气数将尽,只需十年工夫,你定能助他夺取天下。天下大定之后,你将获封侯封爵,但切忌不要贪恋功名富贵,不然会有杀身之祸。到第十三年后的今天,你到济北来找我,打听谷城山下黄石公,便是我。天机不可外泄,后生,好自为之。我去也。”
  张良双手捧书,举过头顶,跪地叩谢。待他抬起头来的时候,圯上老人已经无影无踪。
  这部奇书,正是江湖中传说的《太公兵法》,天下反秦义士都在苦苦寻觅而不得。今日,此书由世外高人直接传授于他,只能解释为天意,“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张良如获至宝,从此日夜苦读研习,深得其中精髓。
  若干年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举义师重创秦王朝,随之天下大乱,群雄逐鹿。张良也招募了百余壮士,追随沛公刘邦,侍其左右,常常运用《太公兵法》为其出谋划策、运筹帷幄。沛公极为赏识这位年轻人的雄才大略,奉为上宾,对他言听计从,得以多次化险为夷,避免了被对手消灭的厄运,从而以少胜多,把比他强大很多倍的西楚霸王项羽逼到了乌江自刎,最终平定天下,建立大汉王朝。刘邦即帝位后,封张良为留侯。
  圯上老人走了,走入历史的最深处,再也没有人见过他,只在《史记》的竹简上留下寥寥几笔。至于十三年后留侯张良是否遵嘱前去谷城山下寻访恩师黄石公,然后功成身退归隐山林,不得而知——历史中的许多空白点是后人永远也无法填补的,兴许其中藏着更为动人的故事。
  和《辞海》一番较劲、折腾,感到有点累了,不过,心是愉快的,思维变得活跃、跳动起来。几个假如在脑海里闪现:
  假如张良在桥上被老人的戏弄和羞辱激怒了,对老人饱以老拳;或者他不屑动手,而是对老人一番责骂;或者他既不屑动手也不屑责骂,而是轻蔑地离去,历史将会怎样改写、怎样前行?
  张良第一次和第二次赴约都没能提前赶到,这完全不能怨他,所谓“拂晓时分”到底是什么时分,谁也说不清,而他却因此遭到老人一顿绝对称不上客气的挖苦嘲讽,凭什么?假如他因为羞恼而不再赴第二次或第三次约会,历史又将会怎样改写、怎样前行?
  假如没有圯上老人传授的那部《太公兵法》,张良还会是一个历史人物吗?他还有没有可能或足够的才学和智慧去辅佐刘邦克敌制胜,先灭秦朝,后又打垮项羽的百万雄兵,在辽阔的疆域上建立起大汉王朝?
  假如……
  幸好,历史没有假如,就是这么走过来的。每一个小细节都看似偶然或巧合,但把它们连接起来就是历史的必然。然而,如果我们细细品味这段精彩的历史,就会发现其中非常重要也非常关键的一点:正是张良优秀的个人品质和敬畏之心,决定了这段圯上赐书的佳话得以延续并演绎出了中国2000多年前一个强盛的王朝,共历二十四帝,统治了四百零六年;由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正是在那段历史时期逐渐形成的,而这个大家庭中最大的一支,也因此被称之为汉族;我们的文字——当今世界最古老的文字,从此被称为汉字,数千年过去了,依然是方方正正、有棱有角、底蕴十足、生机盎然!
  俱往矣。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如今我们的社会,反而丧失了一些很好的传统与美德,例如敬畏之心。学生对老师失去敬畏;官员对党纪国法失去敬畏;年轻人对老年人、对历史失去敬畏;而那些思想过于活跃的大学生们,则对一切都失去敬畏……。想想看,一个失去敬畏之心的社会将会走向何方?
  学会敬畏,是老祖先张良给我们的垂范,更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启示;学会敬畏,常怀敬畏之心,是根治“我慢”的一剂良药;学会敬畏,懂得敬畏,也是人生的一种成熟,人格的成熟。
  我们,成熟了吗?在历史面前,请回答。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0e5dd66b6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5e.html

《关于敬畏的散文:心怀敬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