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

发布时间:2020-06-10 06:50:3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古诗词比较阅读题,主要是全诗句或词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异同,意象的选取或象征意义的异同,意境氛围及其作用的异同,表现手法或角度的异同,字词锤炼或修辞手法及其效果的异同等等。

要解答好这类题目,必须具备相应的基本知识,在读懂诗歌主旨的基础上,仔细地分析其异同,准确地“ 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这种分析涉及到意象、意境、字词、句子、手法、修辞等方面。有时还要从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着眼,做到“ 知人论世”.

古典诗词比较鉴赏题的考点测试形式大体有如下几种类型:

1、比较人物形象的特点与意象的内涵: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诗人的形象(亦称抒情主人公)和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解答人物形象与意象比较赏析题,要把握刻画人物的常用方法,诸如细节刻画、烘托、对比衬托、比兴手法、抒情方式(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寓事于情等),就意象来说,既要把握常见诗词意象的内涵,如月亮多写思乡怀人,秋风多写离愁,青松多写节操刚正,蝉多喻高洁之士等,又要善于分析意象在特定语境中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有时还要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或创作背景材料,或扣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加以分析,才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倾向。

2、比较情感基调:赏析诗词要善于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特定的心境,特定的情感。具体答题格式是“通过什么+抒发(寄寓)什么感情”。

情感一般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诗歌表面写的内容,二是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

古诗词中所抒写的思想感情非常宽广,涉及最多的是以下几方面:

1、忧国忧民

战乱离散的痛苦:杜甫《春望》

同情人民的疾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者腐朽: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表达对山河沦落国破家亡的痛楚: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2、建功报国

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豪情: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陆游《书愤》

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怀才不遇的寂寞,报国无门的激愤:

年华消逝的感慨,壮志难酬的悲叹: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3、思乡怀人

天涯羁旅的愁思:马致远的《秋思》

思亲念友的孤独: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边关征夫的思乡:范仲淹《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

闺中怨妇的怀人:温庭筠

依依惜别的深情:王维《渭城曲》、李白《赠汪伦》

情深意长的勉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悠闲、自在

寄情山水的悠闲,退隐田园的淡远: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厌恶官场的险恶,归耕隐居的自在:陶潜《归园田居》

3、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解答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题,可以按照分析词语含义、表现手法与表达作用的步骤来进行。

4、比较意境的营造:解答意境赏析题,可以按照“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样的感情”的格式进行。

5、比较表达技巧: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式。具体的考点有: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映衬对比、伏笔照应、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等。解答表达技巧赏析题,要按照“手法+表达作用”的格式进行表述。

下面分别以几道古诗比较阅读题为例, 加以简要说明。

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 然后回答问题。(6分)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涣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 时刻的景色, 均以荷与 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 荷”开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 并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1傍晚 西风

2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 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2.阅读下面两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 月黄昏” 三个字, 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

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 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1)“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 野(小)店、半死枫树, 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2)可以有三种答案①“应有”更好。“应有” 二字蕴涵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 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 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②“ 犹有”更好。“犹有”二字, 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 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③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见上)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山寄京华亲故①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軬,秋来处处割断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②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注:①京华亲故:指在京城长安的亲人与友朋。②二十五弦:一种弦乐器,初发于西域之地。

这两首诗都表达了思乡的主题。请简要概括它们各自使用的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

1)柳诗:以形象的比喻和奇特的想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在失意中的思乡之情。

2)钱诗:以生动的拟人和丰富的联想,借写充满客愁的旅雁,婉转地表达了诗人久居异地的思乡之情。

4.阅读下面两首诗,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点,并分析诗人通过塑造的采莲少女形象,各表达出什么样的感情。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①荷飐风②,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③落水中。

注:①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②飐风:在水中摇摆。③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

「参考答案」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王诗中少女美丽、欢乐,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两首诗都传达出作者的欢悦、惊喜之情。

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访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①

喜见外弟又言别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注:①蔡家亲:用了“羊祜为蔡邕外孙”的故事,因此称表亲为蔡家亲。这里借指两家是表亲。

1)两首诗都写到了外弟带给作者的欣喜,司空曙的欣喜是诗人贫居独处时遇外弟留宿得以倾心一谈;李益的欣喜则是离乱十年后与外弟意外相逢回忆往事。但这两首诗也可以说都是喜中有悲,以喜写悲。司空曙诗的“悲”在_______________;李益诗的“悲”在________________.

2)司空曙诗中的“雨中黄叶树”既是烘托凄凉气氛,也是借树之落叶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李益诗中的“秋山又几重”既写外弟此去重山阻隔,也隐喻蕴含着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司空曙的“悲”在于自己长期沉沦,贫居独处,无人问津;李益诗的“悲”在于十年一见,又要匆匆作别,不知再聚在何年。

2)作者的衰老潦倒、伤别的情怀。

古诗对比阅读训练题

1. 阅读欧阳修的两首《采桑子》词,回答问题。 

   采桑子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采桑子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骖:动词,骑,乘。 

(1)下面对两首词的内容所作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A.两首词的首句都说了“西湖好”,但“好”的原因不一样,前一首强调游船上有酒助兴,后一首强调了西湖的天光水色。这些都是西湖“好”于其他地方之处。 

B.第一首上阕主要写泛舟湖上,饮酒作乐、一醉方休的乐趣。第二首上阕主要写西湖的自然风光。 

C.前首词的下阕突出了醉酒中对西湖景物的感觉。后首词的下阕突出了观景时的心态。 

D.两首词都以游西湖为题材,前一首重在写舟中人的行动,后一首重在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1. (1)A(两首词中的“好”,并不是与游别处相比得出的结论)

(2)D(后首下阙主要写自己的主观感受,面对此情此景如入仙境,而不是流露出避世成仙的念头)



(2)下面各项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前首词中一个“疑”字,一石二鸟,既反映出湖水的平静清澈,又生动地表现了词人的醉态。 

B.前首词中“俯仰留连”上与“行云”“行舟”扣合,下与“湖”“天”照应,有将外在景致与主观感受连成一体之妙。后一首词中没有起这种作用的词语。 

 C.前首词中“俯仰留连”是借人写物,借此衬出西湖景色之美。后首词中“鸥鹭闲眠”是借物写事,借此衬出西湖的游人如织。 

 D.前首词的情调乐观、积极,后首词则流露出一丝想远离尘世、避世成仙的念头。 

2. 阅读下面两首李白的赠诗,回答问题。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中圣:曹魏时徐邈嗜好饮酒,他将清酒称为圣人,浊酒称作贤人。“中圣”就是喝醉酒的意思。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第一首赠诗中的“风流”在本诗中是什么意思?请结合本诗内容作简要说明。 

 答: 

(2)两首诗的最后两句,在修辞手法上有何不同? 

 (1)“风流”一词在本诗中是洒脱、清高、超凡脱俗的意思。从第二联写他青壮年时“弃轩冕”,老年时“卧松云”中可看出;从第三联的“频中圣”“不事君”中也可以看出。(结合任一联均可)

2. (2)前一首用比喻和借代,将孟浩然的人品比作不可仰的高山;用“清芬”来借指孟浩然本人。后一首则用夸张的手法写汪伦对自己情谊之深。 

  

3.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寒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1)这两首诗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方面有什么相似之处?(写出两点即可)

 答:

(2)在《寒菊》一诗的“宁可枝头抱香死”这句中,你认为哪个字用得最为传神?请简述理由。

 答: 1)①都是托物言志的诗,借写花来表现自己的精神追求。②都不直书其物,文中对写作对象的称谓,前者写梅不用“梅”字,后者写菊不用“菊”字。③都化用了典故。前者化用王羲之练书法洗笔,洗黑了池水的典故;后者化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

(2)用得最传神的一个字是“抱”字,它形象传神地表现了菊花坚守节操,至死不变的高贵品质。

(3)《墨梅》一诗语言通俗明快,琅琅上口,近乎口语;《寒菊》一诗语言文雅含蓄。前者直说“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后者曲言“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3.

(3)两首诗在语言风格上有何不同?

 答:

4. 阅读王冕咏梅的两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1)白梅诗中“不与桃李混芳尘”中“混”是“混同”的意思,是说白梅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墨梅诗表现了画中梅花的什么特点?(2分)

2)墨梅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3)两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相同之处?(2分)

1)白梅具有不与桃李争高低,更不愿与其为伍的清高品格。墨梅具有高洁、清秀、淡雅、朴素的特点。

2)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王冕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3)都是借梅花抒怀写志,袒露了自己的襟怀,表达了自己的节操与抱负。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回答问题。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从军行》和《渔家傲》在所写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点?

答:

(2)《从军行》和《渔家傲》在写法上有何异同?

答:

(3)两首诗词在思想风格上有何不同之处?

答:

(1)①两者都以戍边为题材。②两者都表现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2)①相同处:写戍边生活,但却不从战争或战事的角度写。②不同处:前一首偏重于写边塞生活环境的恶劣,如用“暗”“孤”“穿”这样的字眼;后一首侧重渲染战士思归的情绪,下阕尤其明显。

(3)王昌龄的诗表现出勇于杀敌,不获全胜不言归的激越之情,风格豪壮。范仲淹的词较多地表现了战士们希望早日结束战争、尽快回归家乡的情绪,在风格上显得悲壮。

5. 比较阅读描写庐山瀑布的两首诗和苏轼评价它们的一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

虚云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徐凝

帝遣银河一律垂,古来惟有谪仙词。

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苏轼

1.根据诗歌意象填空。(3分)

李白诗中的“紫烟”,即徐凝诗中的“ ”。

徐凝诗中的“落泉”,即李白诗中的“

李白诗中的“银河”,即徐凝诗中的“

2.苏轼诗对李徐二诗作了评价,试指出苏轼对二诗的看法,并说说你的理解。(3分)

1)虚云 飞流 白练

2)从苏轼诗可以看出,苏轼先肯定了李诗,后否定徐诗,一句“古来惟有谪仙词”可看出苏轼对徐诗的全盘否定。(2分)整体来讲,李诗想象奇特,意境飞动,气势磅礴;徐诗虽有夸张,却无奇思妙想,气势不如李诗充足,但也不是如苏轼所评价的那样一无是处。

6.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雨晴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菱,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两首诗分别描写了什么季节?分别描写了什么景物?(2分)

21)《约客》所涉及的是黄梅时节(夏季),描写的景物有雨、蛙等;《雨晴》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色,主要景物有花间菱、叶、蜂、蝶等。

2)《约客》主要通过交待时间“过夜半”和描写细节“闲敲棋子落灯花”,突出一个“等”字;《雨晴》则主要通过“雨前”“雨后”的对比和“蜂蝶纷纷过墙去”的描写,突出一个“惜”字。

.两首诗分别突出了一个“等”字和一个“惜”字。请分别说明它们是怎样突出这个字的。

7. 读下面两首诗和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两首诗寻觅春天的方式有所不同,请在诗中找出相关诗句来。(2分)

答:

2.说说二诗反映的作者的感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4分)

答:共同点:

不同点1)白诗是“长恨春归无觅处”。黄诗是“除非问取黄鹂”。

2)惋惜春光流逝的深情是二诗作者感情的共同点。不同点是白居易最终找到了春,充满惊讶和喜悦;黄庭坚没有找到春天,感到无限怅惘和苦闷。

8. 阅读两首《相见欢》,按要求答题。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高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春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1)“剪不断,理还乱”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绪?“簪缨”指代什么?“几时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试比较两首词在风格上的差异。(3分)

1)六朝民歌中常用“丝”谐音“思”,李煜也用丝来比喻愁思。“剪不断,理还乱”,表现了愁思纷繁和难以排解。“簪缨”是贵族官僚的服饰,用来代人。“几时收”,既是词人渴望早日收复中原心事的表露,也是对南宋朝廷偏安苟且的愤懑和斥责。

2)虽然两首词的词牌都是“相见欢”,格律一样,但各自所表现的感情却完全不一样,风格也有很大差异。“离愁”是人们内心的一种抽象的感情,李后主却把它写得很形象,写出其滋味,写出了一种非常深切的人生感受。“无言”又加上“独上”,仿佛使人看到一个“斯人独憔悴”的孤独身影。西楼见月,夜已深沉,孤影徘徊,不能入寐,其人浓重的愁绪跃然纸上。全词表现得哀婉动人。朱词则通过“夕阳”“大江”“悲风”等意象,寄托了词人的国破之痛和对中原人民的深切怀念,感情激越,语尽而情意悠悠不尽,有豪放之风。(能回答“婉约”“豪放”可给2分,能运用词中句子分析,得3

9. 阅读王维《杂诗》二首,按要求回答问题。

(一)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二)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1)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抒写了怀乡思亲之情。请从抒情主人公身份的角度作简要说明。(2分)

答:

2)诗(二)“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抒情主人公只问“花”而不问“人”,和其他,这里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作用?(2分)

3)这两首诗在语言风格和句式运用上有什么作用?

答:语言风格上: 1)诗(一)是在家人(或女方)询问船家有无离家人(或男方)的来信;诗(二)是离家人(或男方)向来客询问自己家中的情况。

2)诗人选取典型细节,用借代手法,以“花”代指亲人和家中的一切,问“花”是表达思亲还乡之情,这样写,感情含蓄、真切,富有情趣。

3)语言风格上,质朴清新,口语入诗,平淡而隽永。句式运用上,以文句结尾,可见对亲人急切的思念之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句式运用上:

10.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未眠。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 这两首诗在写作内容上的共同之处是什么?(2分)

答:

(2) 从艺术表现手法来看,两首诗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写出其中一个方面。(4分)

1)都写了春天的早晨的景色,如夜雨、啼鸟、落花等,以及人们在春天早上迟起的情景。(景和事各1分)

2)如王诗以动写静,着力于视觉形象;孟诗由静入动,诉之于听觉感受。王诗绘彩着色,以形写意;孟诗纯用白描,重在写意。王诗着眼于空间景物的抒写;孟诗则着眼于时间过程的描写。(只要写出一处,意思对即可。仅写出一首诗的特点不给分)

11.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山房春事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转千匝绕郡城。

注:崖州,今海南岛海口市。李德裕,唐武宗时的宰相,唐宣宗时被贬到崖州。

(1) 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

(2) 两首诗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3分)

1)《山房春事》表达了作者对战乱带来的萧条衰败及昔盛今衰的慨叹。《登崖州城作》表达了作者对帝京的怀念及有家归不得的痛苦与绝望的心情。

2)《山房春事》是借景抒情——作者通过乱鸦夕照与春花怒放不调和的画面表达思想感情。《登崖州城作》是即景抒情——通过登城所见抒发内心的感受。虽然两者抒情手法略有差别,但抒情方式都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委婉含蓄。

12.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过三闾庙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1)文有“文眼”,诗有“诗眼”,如杜甫《春夜喜雨》,“喜”字就是“诗眼”。“诗眼”可在诗题中,也可在诗句中,《过三闾庙》一诗的“诗眼”是 字。(1分)

2)“沅湘流不尽”这种写法,与《孔雀东南飞》的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否相同?为什么?(3分)

(3) 从写作技巧方面简要点评“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这两句诗。(2分)

1)“怨”。

2)相同。(1分)都运用了“起兴”(或“比兴”、“兴中带比”、“兴”)的手法。(2分)

3)这两句诗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写眼前之景,其实,言外自有一种悲凉之气。(或:后两句写眼前日暮风起,枫林萧萧,情寓景中,为屈子传哀怨之声,空际传神,不着迹象,言外自有一种悲凉慷慨之气。)

13. 阅读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和苏轼《赠刘景文》,回答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 两首诗分别写了什么季节的景物?诗人抓住了哪些景物来表达感情?

答:

(2) 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苏轼诗所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1)韩愈写的是早春,能摄春之魂,“草色遥看近却无”写出了雨后春草远望和近看的传奇景色,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苏轼诗写的是初冬,“荷尽”、“菊残”“傲霜”,既写景,又咏物喻人。

2)“残菊犹有傲霜枝”与“荷尽已无擎雨盖”相对,内容相近,构成“流水对”。这里菊花残了,枝干尚能傲霜独立的描写,既写了景,咏了物,也借物喻人,赞颂了刘景文的品格和节操。最后一句,既是实写,也是借代,作者把萧条的初冬写得富有生机和诗意,表现出诗人旷达明朗的性情和胸襟。语浅情遥,耐人寻味。

14. 读下面两首诗,回答以下问题。

度汉江 回乡偶书

李频 贺知章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 从情绪上看,甲乙两诗有何不同?

答:

2)联系两首诗的具体情境,结合自己的想象,将作者的情绪、心理加以推衍。

1)甲诗描写的是远谪另外重返家乡,情怯;乙诗描写的是宦达荣归,惊喜。

2)提示:甲:作者远谪岭外,多年未接家中书信,不知家中情况,推想凶吉多少,父母妻子生死不知,想问又不敢问,据此推想。乙:作者在外为官,老归乡里,从乡音不改,故乡情深去想。

15. 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以下问题。

望月怀远 月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不堪盈手增,还寝梦佳期。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问题:甲 、乙两首古诗的最后一联都表达了作者的愿望,请指出其相同之处何不同之处?

相同处:都表现了要与亲人相会团聚的愿望;不同之处:甲诗的对象是亲人,较泛,但婉转表示佳期难得;乙诗的对象具体指出是妻子,言外之意是全家,写出了相见时的欢乐,侧面反映出现在别离的痛苦。

16. 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问题。

月夜 春怨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寂寞空庭春欲晓,梨花满地不开门。

1)请说明两首诗中的主人公的感受有何不同?

2)两首诗中的最后一句都既有形象,又有意境,试分析。

1)《月夜》中的主人公的感受是喜悦,其中“暖”、“透”等字写出主人公的愉悦感;《春怨》中的主人公的感受是伤感,其题目就交待了主人公的伤感。

2)“虫声新透绿窗纱”一句中,“透”字说明声音是细微的,表明主人公在仔细地欣赏,有一种与自然合而为一的意境。“梨花满地不开门”一句,即是自伤怨恨又无人叙说的阿娇的形象地描写,又表现了一种凄楚寂寥的意境。

17. 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问题。

探春 暮春归故山草堂

雪里又能最落梅,好营杯具待春来。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1) 简析甲诗的艺术表现手法。

答:

(2) 乙诗前两句写春光逝去,与后两句有什么关系?

1)描写暮冬景物的同时,比拟人手法描绘了想象中的生机勃勃的春意图。

2)反衬出翠竹的“不改”,突出了翠竹内在美与外在美和谐统一的特征。

18.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以下问题。

(甲)登鹳雀楼 (乙)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问题:甲 、乙两首古诗都写“登鹳雀楼”,可读来意味迥异,请分别说明(从内容或艺术特点两方面即可)。

(甲):所写景象壮阔,气势雄浑,即景生意,到处要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全诗对仗工整,技巧娴熟;(乙):所写景象虽也壮阔,但与(甲)诗比较起来,总有几分消极之感;以景抒情,大有飘飘欲仙,处理世俗之想;从技巧上讲,不如甲诗高超。

19.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以下问题。

(甲)寒食 (乙)寒食

(唐)孟云卿 (唐)韩翝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问题:甲 、乙两首《寒食》都是唐代诗人的作品,是比较两首诗在选材立意方面的异同。

答:均写出了寒食节时春天繁花竞放的迷人景象。虽地域不同,但都充满春意。两首诗所抒发的感情有所不同。(甲)诗从独在他乡、身为异客的寒士角度感受寒食节的,一个“悲”字写出了寒食的辛酸,也表达了对贫居者的深切同情。(乙)诗则从寒食节的皇都风光着笔,突出皇族与宠臣的特权,隐寓了对特权阶层的讽喻之意。

20. 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问题。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辕山亭赋韵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人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涛写于南归途中。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团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岑参,盛唐边塞诗人。安史之乱中,长安沦陷,故有此诗。

问题:请问,这两首诗的内容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这两首诗都写到了故乡的菊花(从两首诗的关键语句三、四句可知);都写了重阳佳节(从第一首诗的题目可知:“九月九日”,即重阳佳节;第二首诗也是写于这一天,从第一句的关键语句“登高”可知,因为重阳节重要活动之寻就是“登高”)的思乡(第一首诗关键语句第三句可知:思菊即思故乡;第二首诗题目则直接点明所抒之情:“思长安故园”)之情。不同之处:第一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故园的怀想(从本诗关键语句第三句可知)和思归(同上)之情,流露出归隐田园(从注释中的“辞官”可知,作者不愿为官;从“篱下菊”的用典可知其归隐之情)的情怀;第二首诗表现了作者对遭受战乱的故园的痛苦(从第三句的关键语句“遥怜”可知)之情,表现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从注释“边塞诗人”可知其身份:是军旅诗人而不是一般的文人;从注释中的“长安沦陷,故有此诗”可知其不甘之心)

21.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越中览古 李白 苏台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问题: 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2分)

答案要点: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对功名富贵的否定。

22.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问题:阅读上面两首唐诗,谈谈它们写法上的异同之处。

两诗写法上的相同点:①均是面对古迹抒发感怀;②均是依靠禽鸟穿越时间,将古今联系起来。写法上的不同点:①在表现角度上,刘诗以写今事为主,由“堂前燕”点出历史;李诗以写古事为主,由“鹧鸪飞”指出现实。②在抒情手法上,刘诗借景抒情,用朱雀桥与乌衣巷今日的衰败来发出慨叹;李诗即事抒情,用当年越王凯旋的盛况来反衬今日的凄凉。

23.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贺知章) (曾 巩)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 两首诗的作者对柳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答:

(2) 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各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了什么。

1)前者对柳表示喜悦、赞赏;后者对柳表示贬斥、嘲讽。

2)前者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后者由柳枝的随风摇摆、披拂不定联想到没有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

24. 送人之松江

   宋·俞桂

  西风萧瑟入船窗,

  送客离愁酒满缸。

  要记此时分袂处,

  暮烟微雨过松江。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袂:袖子。诗中“分袂”是分别的意思。

请赏析这两首送别诗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答:

前诗通过写西风烟雨等环境和借酒消愁,来表现诗人离别时沉重、悲伤的情绪;后诗通过劝慰朋友天下到处有知己,来表现诗人离别时乐观旷达的胸襟。

25.

   【甲】

   论诗

   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

  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

【乙】

   戏为六绝句

   杜甫

  王杨卢骆①当时体,

  轻薄为文哂②未休。

  尔曹③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

【注释】①杨卢骆: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即“初唐四杰”。②哂(shěn):讥笑。 ③尔曹:你们。

题目:甲诗一二句与乙诗三四句都采用了对比手法。两者是怎样对比的?分别突出了什么观点?

答:甲诗:古今对比,古今之人李杜诗篇的态度对比,突出了唯有创新,才能领时代之风骚的观点。

乙诗:王杨卢骆与轻薄者对比,突出了王杨卢骆之文会像长江黄河之水那样万古流传的观点。

26.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①无风镜②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①潭面:指湖面。②镜: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1):上述两诗描写的都是洞庭湖的景象,同中有异,请自选角度简要分析。

  同:_________________

  异:_________________

2):同样是远眺洞庭,二位诗人有怎样不同的心境?

1同:都描写了洞庭湖的辽阔景象,景色宏伟奇丽。

异:①从景物特点上看,杜诗中的洞庭湖气势磅礴,意境阔大;而刘诗中的湖面平和静美,清澈明净。②从语言风格上看,杜诗显得雄浑豪放,而刘诗则显得清新优美。③从手法上看,杜诗虚实(实景与想象)结合,而刘诗设喻巧妙。(或:杜诗运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洞庭湖的壮阔,而刘诗则通过比喻来表现洞庭湖的秀美)(可从以上任一角度作答,写明两诗的区别,意思对即可)

2《登岳阳楼》表现了诗人孤独、悲伤的心境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望洞庭》表现了诗人恬淡、平和的心境,蕴含了喜悦赞美之情。

27. 阅读毛泽东词《沁园春雪》与《卜算子咏梅》回答问题

(一)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烧。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给画线字注音。

(  )象  (  )外  妖(  )  今(  )

2.词的上半阕写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

3.本词承上启下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词表达主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对有关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一个“望”字领起下七句,动静结合,远近结合,不仅逼真地写出了大雪茫茫、天低野阔的景象,而且抒发了诗人豪迈的感情。

  B.“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几句设想雪晴后的美景,由写实进入想像,开拓一层新的意境,表面写雪后天晴,实际上预示着革命成功后祖国河山一定会更加艳丽美好。

  C.“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诗人用“惜”“输”“逊”等词对封建统治者进行了断然的否定,指出他们文学才华太低,无法跟现代人相比。

  D.“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本词主旨所在,指出真正的“风流人物”只能是在无产阶级和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因为他们正在创造着前无古人的英雄业绩。

(二)

卜算子咏梅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1.“卜算子”是_________名,“咏梅”是词的_________。词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2.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的意思是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这首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头两句叙述季节的变化,交代梅花开放的背景。“风雨”是指暮春的风雨,“飞雪”是指冬天的飞雪,它们象征着政治形势的变化。

  B.“已是悬崖百丈冰”是以对比的手法突出梅花开放的难能可贵。“俏”字用得传神,它既能表现梅花的俏丽,又能象征革命者面对困难坚强不屈的情操。

  C.“俏也不争春”是写梅只报春,而不想争占春光,表现梅花谦虚的品质。“山花烂漫”“她在丛中笑”,是用衬托和拟人的手法,表现梅花崇高的精神境界。

  D.词上阕着重写梅花傲寒开放,下阕着重写梅花的精神品格,由外而内地表现了梅花不畏严寒、品格高洁的动人形象。

28. 比较阅读毛泽东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回答问题。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卜算子咏梅(陆游)

读陆游的咏梅词, 反其意而用之。

风雪送春归, 驿外断桥边,

飞雪迎春到。 寂寞开无主。

已是悬崖百丈冰, 已是黄昏独自愁。

犹有花枝俏。 更著风和雨。

俏也不争春, 无意苦争春,

只把春来报。 一任群芳妒。

待到灿花烂漫时, 零落成泥碾作尘,

她在丛中笑。 只有香如故。

1. 两首词都题为“咏梅”,可词中并未见“梅”,你能从哪些地方看出作者是咏梅的?梅花有何特点?

答:

2.根据下列两则材料,说说两位词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第一首是毛泽东写于196112月的一首词。当时正值国内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际上的反华势力也十分猖獗,新中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第二首词的作者陆游是著名的爱国词人,生活在日益衰败的南宋时代,他一贯主张抗金收复失地,是坚定的主战派,屡遭主和派的打击,因而情绪愤懑抑郁。

4. 1第一首毛泽东的词,“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一句,联系生活常识,在“悬崖百丈冰”的严冬季节,而“犹有花枝俏”,非梅莫属;且“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四句,更把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表露无疑。第二首陆游的词“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两句,也把梅“严冬开放,春天绽绿”的特点与梅花虽落犹香的高尚品格,尽现读者眼前。根据两首词的描写,可知梅花有众多特点:1.不畏严寒; 2.不与群芳争春;3.虽零落成泥和尘,也要保留原有香气等高尚品格。

2第一则材料介绍了本词的写作背景,三年自然灾害,反华势力如同大自然中的“风雪”与“悬崖百丈冰”的严冬季节,而梅花依然“俏”,体现出当时的新中国没有被困难吓倒,表达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第二则材料介绍作者陆游的生活和思想状况。陆游笔下的梅花寂寞(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凄凉、饱受摧残(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这里的梅花,象征了屡受排挤打击的主战派,但它却“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从侧面讽刺了群芳。这里把写物与写人交织在一起,表现出陆游性情孤高,决不与争功邀宠、阿谈奉承之徒为伍的高尚品质和不畏谗言、坚贞不屈的诤诤傲骨(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参考答案:

5. (1)A(两首词中的“好”,并不是与游别处相比得出的结论)

(2)D(后首下阙主要写自己的主观感受,面对此情此景如入仙境,而不是流露出避世成仙的念头)

6. (1)“风流”一词在本诗中是洒脱、清高、超凡脱俗的意思。从第二联写他青壮年时“弃轩冕”,老年时“卧松云”中可看出;从第三联的“频中圣”“不事君”中也可以看出。(结合任一联均可)

(2)前一首用比喻和借代,将孟浩然的人品比作不可仰的高山;用“清芬”来借指孟浩然本人。后一首则用夸张的手法写汪伦对自己情谊之深。

7. (1)①都是托物言志的诗,借写花来表现自己的精神追求。②都不直书其物,文中对写作对象的称谓,前者写梅不用“梅”字,后者写菊不用“菊”字。③都化用了典故。前者化用王羲之练书法洗笔,洗黑了池水的典故;后者化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

(2)用得最传神的一个字是“抱”字,它形象传神地表现了菊花坚守节操,至死不变的高贵品质。

(3)《墨梅》一诗语言通俗明快,琅琅上口,近乎口语;《寒菊》一诗语言文雅含蓄。前者直说“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后者曲言“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8. 1)白梅具有不与桃李争高低,更不愿与其为伍的清高品格。墨梅具有高洁、清秀、淡雅、朴素的特点。

2)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王冕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3)都是借梅花抒怀写志,袒露了自己的襟怀,表达了自己的节操与抱负。

9. (1)①两者都以戍边为题材。②两者都表现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2)①相同处:写戍边生活,但却不从战争或战事的角度写。②不同处:前一首偏重于写边塞生活环境的恶劣,如用“暗”“孤”“穿”这样的字眼;后一首侧重渲染战士思归的情绪,下阕尤其明显。

(3)王昌龄的诗表现出勇于杀敌,不获全胜不言归的激越之情,风格豪壮。范仲淹的词较多地表现了战士们希望早日结束战争、尽快回归家乡的情绪,在风格上显得悲壮。

10. 1)虚云 飞流 白练

2)从苏轼诗可以看出,苏轼先肯定了李诗,后否定徐诗,一句“古来惟有谪仙词”可看出苏轼对徐诗的全盘否定。(2分)整体来讲,李诗想象奇特,意境飞动,气势磅礴;徐诗虽有夸张,却无奇思妙想,气势不如李诗充足,但也不是如苏轼所评价的那样一无是处。(2分)

11. 1)《约客》所涉及的是黄梅时节(夏季),描写的景物有雨、蛙等;《雨晴》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色,主要景物有花间菱、叶、蜂、蝶等。

2)《约客》主要通过交待时间“过夜半”和描写细节“闲敲棋子落灯花”,突出一个“等”字;《雨晴》则主要通过“雨前”“雨后”的对比和“蜂蝶纷纷过墙去”的描写,突出一个“惜”字。

12. 1)白诗是“长恨春归无觅处”。黄诗是“除非问取黄鹂”。

2)惋惜春光流逝的深情是二诗作者感情的共同点。不同点是白居易最终找到了春,充满惊讶和喜悦;黄庭坚没有找到春天,感到无限怅惘和苦闷。

13. 1)六朝民歌中常用“丝”谐音“思”,李煜也用丝来比喻愁思。“剪不断,理还乱”,表现了愁思纷繁和难以排解。“簪缨”是贵族官僚的服饰,用来代人。“几时收”,既是词人渴望早日收复中原心事的表露,也是对南宋朝廷偏安苟且的愤懑和斥责。

2)虽然两首词的词牌都是“相见欢”,格律一样,但各自所表现的感情却完全不一样,风格也有很大差异。“离愁”是人们内心的一种抽象的感情,李后主却把它写得很形象,写出其滋味,写出了一种非常深切的人生感受。“无言”又加上“独上”,仿佛使人看到一个“斯人独憔悴”的孤独身影。西楼见月,夜已深沉,孤影徘徊,不能入寐,其人浓重的愁绪跃然纸上。全词表现得哀婉动人。朱词则通过“夕阳”“大江”“悲风”等意象,寄托了词人的国破之痛和对中原人民的深切怀念,感情激越,语尽而情意悠悠不尽,有豪放之风。(能回答“婉约”“豪放”可给2分,能运用词中句子分析,得3分)

14. 1)诗(一)是在家人(或女方)询问船家有无离家人(或男方)的来信;诗(二)是离家人(或男方)向来客询问自己家中的情况。

2)诗人选取典型细节,用借代手法,以“花”代指亲人和家中的一切,问“花”是表达思亲还乡之情,这样写,感情含蓄、真切,富有情趣。

3)语言风格上,质朴清新,口语入诗,平淡而隽永。句式运用上,以文句结尾,可见对亲人急切的思念之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15. 1)都写了春天的早晨的景色,如夜雨、啼鸟、落花等,以及人们在春天早上迟起的情景。(景和事各1分)

2)如王诗以动写静,着力于视觉形象;孟诗由静入动,诉之于听觉感受。王诗绘彩着色,以形写意;孟诗纯用白描,重在写意。王诗着眼于空间景物的抒写;孟诗则着眼于时间过程的描写。(只要写出一处,意思对即可。仅写出一首诗的特点不给分)

16. 1)《山房春事》表达了作者对战乱带来的萧条衰败及昔盛今衰的慨叹。《登崖州城作》表达了作者对帝京的怀念及有家归不得的痛苦与绝望的心情。

2)《山房春事》是借景抒情——作者通过乱鸦夕照与春花怒放不调和的画面表达思想感情。《登崖州城作》是即景抒情——通过登城所见抒发内心的感受。虽然两者抒情手法略有差别,但抒情方式都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委婉含蓄。

17. 1)“怨”。

2)相同。(1分)都运用了“起兴”(或“比兴”、“兴中带比”、“兴”)的手法。(2分)

3)这两句诗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写眼前之景,其实,言外自有一种悲凉之气。(或:后两句写眼前日暮风起,枫林萧萧,情寓景中,为屈子传哀怨之声,空际传神,不着迹象,言外自有一种悲凉慷慨之气。)

18. 1)韩愈写的是早春,能摄春之魂,“草色遥看近却无”写出了雨后春草远望和近看的传奇景色,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苏轼诗写的是初冬,“荷尽”、“菊残”“傲霜”,既写景,又咏物喻人。

2)“残菊犹有傲霜枝”与“荷尽已无擎雨盖”相对,内容相近,构成“流水对”。这里菊花残了,枝干尚能傲霜独立的描写,既写了景,咏了物,也借物喻人,赞颂了刘景文的品格和节操。最后一句,既是实写,也是借代,作者把萧条的初冬写得富有生机和诗意,表现出诗人旷达明朗的性情和胸襟。语浅情遥,耐人寻味。

19. 1)甲诗描写的是远谪另外重返家乡,情怯;乙诗描写的是宦达荣归,惊喜。

2)提示:甲:作者远谪岭外,多年未接家中书信,不知家中情况,推想凶吉多少,父母妻子生死不知,想问又不敢问,据此推想。乙:作者在外为官,老归乡里,从乡音不改,故乡情深去想。

20. 相同处:都表现了要与亲人相会团聚的愿望;不同之处:甲诗的对象是亲人,较泛,但婉转表示佳期难得;乙诗的对象具体指出是妻子,言外之意是全家,写出了相见时的欢乐,侧面反映出现在别离的痛苦。

21. 1)《月夜》中的主人公的感受是喜悦,其中“暖”、“透”等字写出主人公的愉悦感;《春怨》中的主人公的感受是伤感,其题目就交待了主人公的伤感。

2)“虫声新透绿窗纱”一句中,“透”字说明声音是细微的,表明主人公在仔细地欣赏,有一种与自然合而为一的意境。“梨花满地不开门”一句,即是自伤怨恨又无人叙说的阿娇的形象地描写,又表现了一种凄楚寂寥的意境。

22. 1)描写暮冬景物的同时,比拟人手法描绘了想象中的生机勃勃的春意图。

2)反衬出翠竹的“不改”,突出了翠竹内在美与外在美和谐统一的特征。

23. (甲):所写景象壮阔,气势雄浑,即景生意,到处要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全诗对仗工整,技巧娴熟;(乙):所写景象虽也壮阔,但与(甲)诗比较起来,总有几分消极之感;以景抒情,大有飘飘欲仙,处理世俗之想;从技巧上讲,不如甲诗高超。

24. 均写出了寒食节时春天繁花竞放的迷人景象。虽地域不同,但都充满春意。两首诗所抒发的感情有所不同。(甲)诗从独在他乡、身为异客的寒士角度感受寒食节的,一个“悲”字写出了寒食的辛酸,也表达了对贫居者的深切同情。(乙)诗则从寒食节的皇都风光着笔,突出皇族与宠臣的特权,隐寓了对特权阶层的讽喻之意。

25. 相同之处;这两首诗都写到了故乡的菊花(从两首诗的关键语句三、四句可知);都写了重阳佳节(从第一首诗的题目可知:“九月九日”,即重阳佳节;第二首诗也是写于这一天,从第一句的关键语句“登高”可知,因为重阳节重要活动之寻就是“登高”)的思乡(第一首诗关键语句第三句可知:思菊即思故乡;第二首诗题目则直接点明所抒之情:“思长安故园”)之情。不同之处:第一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故园的怀想(从本诗关键语句第三句可知)和思归(同上)之情,流露出归隐田园(从注释中的“辞官”可知,作者不愿为官;从“篱下菊”的用典可知其归隐之情)的情怀;第二首诗表现了作者对遭受战乱的故园的痛苦(从第三句的关键语句“遥怜”可知)之情,表现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从注释“边塞诗人”可知其身份:是军旅诗人而不是一般的文人;从注释中的“长安沦陷,故有此诗”可知其不甘之心)

26. 答案要点: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对功名富贵的否定。

27. 两诗写法上的相同点:①均是面对古迹抒发感怀;②均是依靠禽鸟穿越时间,将古今联系起来。写法上的不同点:①在表现角度上,刘诗以写今事为主,由“堂前燕”点出历史;李诗以写古事为主,由“鹧鸪飞”指出现实。②在抒情手法上,刘诗借景抒情,用朱雀桥与乌衣巷今日的衰败来发出慨叹;李诗即事抒情,用当年越王凯旋的盛况来反衬今日的凄凉。

28. 1)前者对柳表示喜悦、赞赏;后者对柳表示贬斥、嘲讽。

2)前者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后者由柳枝的随风摇摆、披拂不定联想到没有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

29. 1.这首诗词通过写……形象或景物;2.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3.结合比较双方分点答题。【参考答案】前诗通过写西风烟雨等环境和借酒消愁,来表现诗人离别时沉重、悲伤的情绪;后诗通过劝慰朋友天下到处有知己,来表现诗人离别时乐观旷达的胸襟。

30. 甲诗:古今对比,古今之人李杜诗篇的态度对比,突出了唯有创新,才能领时代之风骚的观点。

乙诗:王杨卢骆与轻薄者对比,突出了王杨卢骆之文会像长江黄河之水那样万古流传的观点。

31. 1同:都描写了洞庭湖的辽阔景象,景色宏伟奇丽。

异:①从景物特点上看,杜诗中的洞庭湖气势磅礴,意境阔大;而刘诗中的湖面平和静美,清澈明净。②从语言风格上看,杜诗显得雄浑豪放,而刘诗则显得清新优美。③从手法上看,杜诗虚实(实景与想象)结合,而刘诗设喻巧妙。(或:杜诗运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洞庭湖的壮阔,而刘诗则通过比喻来表现洞庭湖的秀美)(可从以上任一角度作答,写明两诗的区别,意思对即可)

2《登岳阳楼》表现了诗人孤独、悲伤的心境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望洞庭》表现了诗人恬淡、平和的心境,蕴含了喜悦赞美之情。

32. (一1.là fèn ráo zhāo

2.描写了冰、雪、长城、大河、山、原等表达了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壮志

3.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4.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5.C

(二1.词牌 题目 小序

2.这首词是运用陆游词的原题而作,但立意却和陆游的原词相反

3.B(不是“对比”,而是“陪衬”)

33. 1第一首毛泽东的词,“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一句,联系生活常识,在“悬崖百丈冰”的严冬季节,而“犹有花枝俏”,非梅莫属;且“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四句,更把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表露无疑。第二首陆游的词“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两句,也把梅“严冬开放,春天绽绿”的特点与梅花虽落犹香的高尚品格,尽现读者眼前。根据两首词的描写,可知梅花有众多特点:1.不畏严寒; 2.不与群芳争春;3.虽零落成泥和尘,也要保留原有香气等高尚品格。

2第一则材料介绍了本词的写作背景,三年自然灾害,反华势力如同大自然中的“风雪”与“悬崖百丈冰”的严冬季节,而梅花依然“俏”,体现出当时的新中国没有被困难吓倒,表达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第二则材料介绍作者陆游的生活和思想状况。陆游笔下的梅花寂寞(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凄凉、饱受摧残(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这里的梅花,象征了屡受排挤打击的主战派,但它却“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从侧面讽刺了群芳。这里把写物与写人交织在一起,表现出陆游性情孤高,决不与争功邀宠、阿谈奉承之徒为伍的高尚品质和不畏谗言、坚贞不屈的诤诤傲骨(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11c01b55c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bb.html

《古诗文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