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水利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惠州水利概述


发表日期:2011630出处:办公室作者:廖鹿云发布人:卢健平阅读数:5016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水赐予了人类福祉,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一些危害。
从大禹治水、李冰修堰到当今兴修水利、防灾抗灾,莫不是趋利避害,以达到兴水之利到最大化,除水之害到最小化的目的。
人类为了生存和繁衍,需要不断适应、利用、改造和保护水环境。与此同时,水利事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并成为人类社会文明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惠州地处广东省东南部,属珠江三角洲东北,东江中、下游地区,南临南海大亚湾,毗邻深圳市,隔海南望香港特别行政区,北连河源市,东接汕尾市,西邻东莞市和广州市,素有“粤东门户”之称。惠州集江、海、湖、泉、瀑、涧为一体,自古以来就有“半城山色半城湖”之美称。全市陆地面积11158平方公里,辖惠城区、惠阳区、惠东县、博罗县、龙门县、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7个县(区)。全市县(区)以下现有1个乡、52个镇、16个街道办事处,1033个村民委员会,耕地总面积226.21万亩,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地区。

惠州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北回归线横贯全市,常年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2000毫米左右,主要集中在4月至9月,平均气温22℃。
惠州地势低洼,水资源丰富,广东省三大水系之一的东江及其支流西枝江穿其境,全市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中、小河流有34条,其中东江、西枝江、增江、淡水河、公庄河、沙河6条河流集雨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全市水资源总量127.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171立方米,比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高出2158立方米。惠州是广东省海洋大市之一,海岸线经大亚湾区到惠东南角与海丰县连接,全长223.6公里,其中大亚湾区51.6公里,惠东县172公里。
解放前,惠州长期遭受水、旱、风灾的肆虐,是出名的洪泛区,洪涝灾害频繁。新中国成立至今,惠州发生水、旱、风灾数十次,随着水利工程防灾抗灾能力的逐步增强,其总体灾害程度逐步减轻。惠州水、旱、风灾的主要形式:一是暴雨洪灾,发生全流域性洪灾和局部性山洪灾害;二是旱情影响,有春旱、秋旱和秋、冬、春连旱等灾情,主要影响农业灌溉和作物生长;三是台风袭击,平均每年有23个台风登陆或受其影响。
惠州人民兴修水利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记载,早在公元1066年(宋治平三年)就修筑惠州西湖堤,灌田数百顷。公元1394年(明洪武二十六年),东江马安围由乡绅邓四少倡议修筑围堤,长6公里,高1米左右。公元1758年(清乾隆二十三年)修筑梁化七星墩陂引水工程,清光绪年间修筑梁化中兴陂,灌田0.21亩。公元1931年(民国二十年)在博罗县罗浮山黄花岭建小水电站。水车、水碓等水力机具早已在惠州广泛使用。但是,历史上修建的水利工程,规模小,标准低,质量差,经不起自然灾害的袭击。新中国成立前,惠州水利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




水利是个古老的事业,也是充满活力的新生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惠州人民不断进行大规模水利建设,先后修建了大批水利工程,水利条件逐步得到改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规划以来,惠州水利进入跨越式大发展阶段,在大发展中解决了一系列水利难题,建设了一系列民生水利工程,水利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60年来,惠州水利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20世纪5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为传统水利发展时期,主要开展群众性大兴水利建设,以发展小型水利为主,大、中、小型结合,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农业增产服务,初步形成了市境水利工程体系;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后期为水利改革开放过渡时期,主要贯彻“以水养水”的方针,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自我维持、自我发展运行机制,开展综合经营,水利建设与管理逐步走上改革和法制轨道;进入21世纪以来为资源水利和现代水利发展时期,主要确立水利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地位,转变治水思路,以建设“人水和谐”的水利工程体系为目标,根据广东省委、省政府决定和省人大议案及惠州市委市政府决策,大力实施各项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城乡水利防灾减灾能力大大提高,全市水利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
20世纪50年代初期,掀起了第一次水利建设高潮,开展了以兴修水利、发展灌溉排涝工程为主的规模空前的水利建设。按照“洪旱并治,以防旱、灌溉为主”的方针和“一村一小型水利”、“一村加一塘”的要求,对堤围进行联围筑闸,加高培厚,提高防洪能力,建成一批山塘、水库、引水陂等灌溉水源工程。1956

年,惠州市境第一座中型水库——惠东花树下水库建成。
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前期,掀起了第二次水利建设高潮,在全国兴办水利的大背景下,大搞水利建设。这一时期,在农业学大寨的推动下,既恢复了在三年困难时期(19591961年)停工下马的一批水利工程,又新上一批大中型项目,这一时期水利工程数量多、规模大。各地水利建设工程以小型为基础,大、中、小型结合;以蓄水为主,蓄、引、提结合,排、灌结合,防洪、灌溉、发电结合,掀起了水利建设高潮。1963年,博罗显岗大型水库和各地一批中、小型水库及引水、机电排灌、小水电站等工程相继建成。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水利机构被撤并,大部分水利科技人员到五七干校劳动,水利工作基本停顿。
20世纪70年代,掀起了第三次水利建设高潮,兴建了大批水利工程。1970各级水利机构恢复后,贯彻“小型为主、配套为主、社队自办为主”的方针,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整治田间排灌系统,改造低产田,建设一批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这期间,白盆珠水库复建工程动工,水东陂、白沙河等中型水库和潼湖围、马安围等重要堤围也相继动工兴建及加固完成,博罗小金河梯级水电站、淡(水)澳(头)分洪工程等大批水利工程建设进入高潮。但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急功近利,忽视质量,大部分水利工程因设计标准低或未按设计标准完成而遗下一定安全隐患。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针对已建水利建设工程先天不足、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的状况,采取高标准设计,高质量施工,实现工程高效益的做法,大力开展工程续建配套和除险加固。
1998年以来,掀起了规模和力度空前的第四次水利建设高潮。根据省委、省

政府决定和省人大议案,大力实施各项重点水利责任工程,惠州水利逐步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实施省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14宗,已完成10宗,正在实施即将完成的4宗,特别是全省十大堤围之一的惠州大堤(南、北堤)目前已完成除险加固建设任务,达到百年一遇防洪标准。2004年至2008年完成省人大农村机电排灌议案工程221宗;1998年至2010年底,全市实施省人大《关于解决小型水库安全隐患问题的议案》先后三批共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473(次)2009年至2010年按照中央和省的部署,实施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工程4(均为中型)已完成计划投资的79%2005年至2006年,全市解决农村饮水困难14.3万人,实际受益17.3万人;2008年至2010年底,全市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36.69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总受益人口达49.88万人。
改革开放以来,惠州水利建设资金投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年递增,1978年至2010年全市水利共投入92.96亿元。特别2005年以来,全市每年完成水利投资连续6年超8亿元,其中2009年超11亿元,2010年达9.95亿元。这些水利资金的投入,先后完成新建大中型水库5宗,小(1)型水库18宗,小(2)型水库41宗,新建大型水利枢纽2宗;加固水库475宗,加固主要江海堤防172公里,维修加固渠道1374公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7.36万亩,新增治涝面积15.49万亩,改善灌溉面积49.98万亩,改善治涝面积10.2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637.7平方公里,新增小水电装机12.34万千瓦。
目前,惠州市境内已建成大型水库3宗,总库容16.01亿立方米,兴利库容5.73亿立方米;中型水库22宗,总库容5.35亿立方米,兴利库容3.71亿立方米;小型水库454宗,总库容4.7亿立方米,兴利库容3.23亿立方米。修建大型水利枢纽2座(东江、西枝江),水闸180座,其中:大型水闸1座、中型水闸11座、小型水闸

168座。全市有千亩以上江堤101条,堤长694.46公里,捍卫耕地172.452万亩,捍卫人口376.994万人;千亩以上海堤22条,堤长105.21公里,捍卫耕地(盐田)116.159万亩、捍卫人口13.332万人。现有机电排灌903宗,总装机9.68万千瓦,水轮泵111宗,效益面积3.02万亩,排涝面积达69.36万亩,灌溉面积57.03万亩;小水电装机30.39万千瓦。
20世纪90年代以来,依法统一管理水资源,目前全市审批发放取水许可证共430户,其中河道外用水户210户,年批准取水总量8.8亿立方米;河道内水力发电220户,总装机容量27.76万千瓦。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后期开展水利综合经营,全市水利系统兴办经济实体141个,从业人员4285人,2000年综合经营总收入25673万元,实现利润2004万元。



惠州的水利科技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传统到现代发展的漫长过程。原始社会人们取水技术相当简单,主要用小罐之类的器具从天然的泉、沼、河中取地表水以维持生存。周代有了水井,开始用人工手段开发利用地下水,其汲水工具也随凿井技术和井型的改进,由人力的绳罐(桶)、戽斗、桔槔、辘轳提高到畜力水车,从而方便了生活,促进了农灌。到宋朝,于惠州城西修筑拱北堤200余米,使丰湖(即西湖)灌田数百顷。再到明朝修筑东江马安围围堤和清乾隆修筑梁化七星墩陂引水工程及清光绪年间筑梁化中兴陂,证明惠州古代水利工程技术已有一定水平,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构成了惠州古代传统水利科技的重要特

色。
惠州现代水利科技起步于1931年,兴盛于新中国成立之后。博罗县罗浮山黄花岭小水电站是民国时期惠州市境内采用现代科技兴建的首项水利工程,从勘测设计所用的水准仪、钻探机,到建筑物使用的钢材、水泥等均充分体现了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的有机结合,具有新人才、新设计、新工艺、新材料的划时代新特点。新中国成立以后,惠州逐步构建了包括水利勘测设计、建筑施工、质量监督、材料检测、职工培训、科技管理、水利学会等水利科技体系,建设了一支能够承担各种水利水电工程包括大型工程在内的设计、施工和管理的水利科技队伍。
科技在人才,人才在教育。据统计,至2010年底,全市水利系统有中专以上学历人员1347,占职工总人数48.58%2000年增加19.58%其中研究生学历26人(其中在职研究生4人、硕士研究生22人),占职工总人数0.94%;本科学历327人,占职工总人数11.79%;大专学历512,占职工总人数18.46%;中专学历480人,占职工总人数17.31%。目前,全市水利系统有初级以上职称的448人,占职工总人数16.16%。其中高级职称54人,占职工总人数1.95%;中级职称182人,占职工总人数6.56%;初级职称212人,占职工总人数7.65%。这支具有艰苦创业、开拓进取、求实创新、敬业奉献精神的新型科技队伍,为惠州水利的今朝辉煌作出了功垂千秋的贡献。



惠州水利的不断发展是以不断转变治水思路为先导的。“十五”规划期间,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工作目标,结合21世纪新阶段水利工作实际,惠州市水

利局提出了抓好“五个结合”,掀起“三个热潮”,实现“一个目标”的水利工作新思路,即:将水利建设与城市防洪、美化功能结合起来,掀起城市水利设施建设的热潮;将大中型水库达标、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建设与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结合起来,掀起水利为农业现代化服务的热潮;将水利工程的加固建设与科学管理、提高效益结合起来,掀起水利可持续发展的热潮;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与节约、保护、科学配置结合起来,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惠州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水利事业的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确保惠州水利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十一五”规划期间,按照中央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结合惠州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全市水利管理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过渡,水利事业从传统水利向现代化水利迈进,水利发展理念由“以物为重”向“以人为本”转变,防汛工作由“以抗为主,严防死守”的控制性思维向“居安思危,兴利除弊,防御先行,防抗结合”的管理性思维转变。特别是2009年,市水利局认真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下简称《纲要》将惠州水利放到珠三角发展大局中重新审视定位,确立了“立足工业大市、农业大市、水利大市和海洋大市的实际,以‘抓水利就是抓经济,就是抓发展’和‘建设人水和谐的水利工程体系,是保障科学发展、实现惠民之州的必然要求’的理念”,确定了“加强并加快全市城市防洪能力达标建设和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与深圳、东莞水利对接,加强区域引水、供水和水质保护的协调力度,提高水资源和水安全保障的整体能力”的水利发展思路与目标。2010年又更加贴近惠州实际并更加明确地提出了“实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水利规划、水利管理’四个新突破,着力完善全市水利防灾减灾工程体系,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升水利综合保障功

能和水旱风灾综合防御能力,努力增强水利惠民利民竞争力”的惠州水利工作新思路、新目标。正是通过治水观念与思路的不断转变和更新,引导和推动惠州水利事业随着惠州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发展,有效提高了全市科学治水能力、水利抗灾能力、三防应急能力、水资源保障能力和水利协调发展能力,初步奠定了“人水和谐”的坚实基础,为建设科学发展的“惠民之州”提供了可靠的水安全保障和水资源支撑。



惠州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将水利作为关系民生的大事来抓,先后作出了一系列加强水利建设的重大决策或重要决定,出台了一系列适应各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水利政策。特别是近几年来,不断加大水利投入力度和重点水利项目督办力度,为全市水利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领导保障和财政支持。20107月,市委、市政府批准惠州市水利局改为惠州市水务局,为全市水利事业新的跨越拓展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在惠州水利向“水利强市”奋力跨越的关键历史时刻,从共和国最高层传来振奋人心的旋律,东江儿女尤其是惠州水利工作者从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传达中听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对水利事业定位和大力发展水利事业的最强音:“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

国家安全。”水利事业摆上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突出位置,这使我国水利事业跨入蓬勃发展的快车道,也使我们惠州水利事业迈入前所未有的发展春天。
目前,全市水务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正迎着贯彻落实2011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东风,以《中共惠州市委惠州市人民政府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为指导,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创新水利科学发展模式,促进水利基础设施升级,提升水利综合保障功能,增强水利惠民利民保障力,争取早日实现向水利强市的跨越。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27d6f74f242336c1eb95e59.html

《惠州水利.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