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原因

发布时间:2015-04-12 00:26:2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的原因

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或西奈战争,爆发于19561029日。1956726日,埃及将英、法霸占的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英、法担心利益受损,遂与以色列秘密策划,由以色列秘密进攻苏伊士运河,而英、法谎称中立,再出兵干涉,以夺回运河控制权。1029日,以色列发动进攻,占领加沙地区等几处要地。接着,英法政府命令双方停火,并从该地区撤出。埃及予以拒绝。115日,英法联合伞降部队在塞得港附近着陆,进攻埃及部队。6日,埃及、以色列接受联合国的停火安排;12月下旬,英、法、以军相继从埃及领土撤出。19573月,以色列从加沙和西奈半岛撤出。

1、 决策者

埃及:纳赛尔,埃及总统,

恢复民族尊严:纳赛尔将恢复民族尊严放在了十分突出的地位,他视民族尊严为埃及和阿拉伯民族主义的首要原则。

“积极行动”论和军队取胜论,认为发自人民的内心,表达人民的愿望,沿着人民已经走过的大道向前迈进的革命就是“积极行动”;要依靠军队取得民族独立,建立民族国家;同时,纳赛尔认为要进行两种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政治革命指的是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以及本国封建专制统治的民族革命,是要恢复自己管理自己的权利。社会革命是在社会中实现公正和平等的民主革命。

“大埃及主义”观念:是从外交层面讲的,纳赛尔认为埃及处于阿拉伯、非洲、伊斯兰“三个圈子”的中心。埃及应该承担历史使命。

阿拉伯民族团结与统一:反对殖民主义及其帮凶是纳赛尔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思想核心,维护阿拉伯的团结与统一是纳赛尔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实质内容。纳赛尔认为只有阿拉伯的统一,才能有足够的力量同国外统治者作斗争,才能争取民族独立。

“积极中立主义”:纳赛尔指出,对于阿拉伯国家来说,如果他们希望不卷入冷战,最好的方法就是避免依赖任何一方。他把万隆会议的原则称作指导国际关系的“里程碑”,并决心保障阿拉伯世界置于冷战的各种潮流之外。他力图把阿拉伯民族锻铸成“一个坚固的实体”,以维护民族尊严、实现民族权力,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社会主义思想”:走全民民主的道路,建立一个阶级之间完全平等的社会,发对无产阶级专政,反对共产主义。

英国:艾登,英国首相;

艾登不自信,优柔寡断。

认为纳赛尔的行为破坏了国际法和国际支付的基础,并且威胁了西方的安全。面对复杂的局势,艾登本来希望通过外交途径和平解决争端,但又不想通过安抚纳赛尔来达到这个目的。他认为如果把这条运河的控制权丢给埃及,将意味着英国在亚洲和非洲影响力的终结。在一片狂热的武力征伐声中,英国同法国共同制定了应急计划。

麦克米伦,财政大臣

美国:艾森豪威尔,美国总统;

关注中东,希望能把阿拉伯世界拉到美国一边;改变偏袒以色列的形象,应得阿拉伯国家的人心。

杜勒斯,国务卿。19535月“事实调查旅行”,阿拉伯现有的政治情况不可能使他们公开参加和西方大国一起防御条约,来抵御苏联的威胁。因此,美国应该抛弃“让埃及成为创立中东军事防御组织的主要国家”的念头。2s尽管碰了钉子,但他仍没放弃拉埃及参加“中东防御组织”计划的努力,同时他还希望利用纳赛尔在阿拉伯世界的影响,让他劝说其他阿拉伯国家参加由美国发起的反苏组织。

2、 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状况

埃及

经济:经济力量薄弱,亟待发展。为了尽快实现现代化,急需建造一座夸尼罗河的大坝,彻底改变农业,同时通过水利发电为埃及的工业提供动力。但本国又无力支付。

政治:

社会: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

英国

经济:战后英国实力下降,英国苏伊士运河的收入是英国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政治:艾登任用一大批不会威胁自己领导地位的青年保守党人进入管理阶层,他们俯首听命。 艾登任后,将熟悉中东事务的外长麦克米伦调任为财政部长。这些都影响对埃及政策的制定。

社会:当时的英国社会,民众不满,罢工频发,社会震荡。分散了英国政府的对外精力,影响了对外政策的制定。

美国:战后实力雄厚,但又不能完全领导世界。

3、 苏伊士运河的国际情势

战略地位:苏伊士运河是一条连接业、非、欧二大洲的国际海运航道。它连接红海与地中海,使大西洋、地中海与印度洋联结起来,大大缩短了东西方航程。与绕道非洲好望角相比,从欧洲大西洋沿岸各国到印度洋的距离缩短5500-8000公里;从地中海各国到印度洋缩短8000-10000公里;对黑海沿岸来说,则缩短了12000公里。

控制权:英法等控制。

苏伊士运河开通以来一直由英法等老牌殖民帝国控制的万国苏伊士运河海上公司管理和掌控,英国史最大的股东占44%的股份,法国私人共占52%,埃及仅占4%

经济地位:

二战后,苏伊士运河日渐成为石油运输的通道,到1955年为止,石油已占运河运输总量的2/3,欧洲2/3的石油供应都要经过运河。艾森豪威尔曾经说过:“整个西方世界的繁荣和福祉必然依靠中东的石油及其自由获取,对整个西欧尤其是如此。”此外,运河的北侧还分布着穿越阿拉伯半岛的输油管和伊拉克石油公司输油管。因此,在战后国际石油格局中,苏伊士运河成为一条至关重要的纽带。对与日益严重依赖中东石油的西方大国来说,这条水道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

4、 地区结构

中东的国家组成:

一般泛指西亚和北非地区,约17个国家,传统上的“中东”一般说来包括巴林埃及伊朗伊拉克 以色列约旦科威特黎巴嫩阿曼卡塔尔沙特阿拉伯叙利亚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也门巴勒斯坦塞浦路斯土耳其。其中,除以色列和塞浦路斯外,都是伊斯兰国家。而在这些中东伊斯兰国家中,土耳其、伊朗为非阿拉伯国家

埃及在中东的地位:

埃及是中东的第一政治大国,在地区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军队数量、质量在中东首屈一指;战略地位重要,位于亚非两洲交汇处,苏伊士运河更是欧亚非的交通枢纽;

阿拉伯民族主义与犹太复国主义:

阿拉伯拒绝同意犹太在以色列建国。

埃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同时封锁对以色列生死攸关的蒂朗海峡,以色列出兵西奈半岛,战争爆发。

5、国际关系与国家战略

埃及:

实现民族独立富强,构建维持埃及在中东的大国地位,维护阿拉伯世界的团结与统一,避免卷入冷战。

英国:

战后实力衰落,无力继续保持对中东的控制,不得不与美国合作,借助美国的力量维护大英帝国的虚荣光环;

英国把埃及当作英国在中东殖民统治的中心,他坚信只有控制住埃及,才能稳定英国在中东的殖民统治。这使得他的对埃政策有三重目标:让埃及远离苏联,并将埃及纳入到英国主导的中东防御体系中;借助美国、法国等西方大国的力量,压制埃及反对英国的行为,使埃及的民族独立运动对英国在中东殖民体系的冲击降到最低;从经济上援助埃及,并向埃及提供少量的武器,让埃及依赖于英国,从而更好地维持英国在埃及的利益。

美国:

从全球角度看待中东问题,把中东地区作为遏制苏联的一项工具,围堵苏联的扩张之路。同时希望取代英法在中东的地位。采取了对埃及既拉拢又打击的政策,但过于反复使得埃及采取极端措施;

英法:

没有完全领会美国的全球战略,以至于战略失误,从加入“巴格达条约”扩张势力到后来出兵埃及,都与美国的全球战略相违背,因而英法与美国之间出现分歧和矛盾。

6、 世界体系

世界的无政府状态,联合国的世界政府职能有待开发

二战后,亚非拉各国提高了觉悟和民族意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此伏彼起。第三世界兴起,亚非拉国家先后摆脱殖民枷锁,赢得民族独立;第三世界人民联合进行反帝、反殖、反霸斗争,在世界政治、经济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受此影响,埃及民族主义情绪高涨。

当时正处于冷战时期,世界分为两大阵营。埃及作为阿拉伯国家,第三方势力,美国期望阿拉伯国家效仿伊拉克加入“巴格达条约”,完成对中东地区的控制,以便更好地遏制苏联。而美国没有认清埃及的情势,反而刺激埃及采取了对抗性措施。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要求实现资源的全球配置,而存在的国际私有制,阻碍经济全球化,不惜以武力实现资源的配置。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29d47ddb0717fd5360cdce5.html

《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原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