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户贷款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发布时间:2014-07-04 18:07:3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关于农户贷款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字号

欢迎发表评论02012041715:17 来源:银行家  作者: 刘天铎

纠错|收藏|订阅将本文转发至:转发到和讯微博转发到新浪微博转发到搜狐微博转发到腾讯微博转发到QQ空间转发到人人网转发到豆瓣网转发到手机网

  农民贷款难是农民最关切、政府最关心、社会最关注的问题,也几成为“两会”热点问题。破解难题,不仅对全面服务“三农”意义重大,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深远意义。

  农户贷款信贷抑制成因分析

  农户贷款信贷抑制问题,并非宏观调控实施稳健货币政策所致。宏观调控是有保有压,“三农”恰恰是需保证和需重点倾斜的对象。实际情况也是如此,据笔者了解,农户贷款发放少,甚至出现渐减趋势,许多地方并非因农户贷款安排的规模、计划不足,恰相反,有不少金融机构是没有完成投放计划。问题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原因促成:

  农户贷款风险难控。信贷资金有偿、有期、有息的本质要求,决定贷款发放必须以有效防控风险为重要前提。不良贷款超过一定比例,不仅金融企业自身利益受损,难以生存发展,信贷支农、惠农、富农的资金运作也不可持续。有效防控风险的管理要求,在操作层面必然要形成具体的控险条件、“门槛”,落实防控风险责任,必然会将防控风险的结果与操作者的利益相挂钩。毋庸讳言,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商业风险与自然风险高、收入水平低等因素,决定农户贷款第一还款来源一般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而农村中按防控风险所必要的贷款条件衡量,真正具备发放信用贷款条件的农户,数量十分有限。目前,许多地方采取“三户联保”或“五户联保”的方式向农户发放贷款(这种方式本质上仍是信用贷款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没有办法的办法。随贷款风险暴露周期,一些风险问题往往集中暴露,“联而不保”,一户不还,联保户索性都不还而“火烧连营”问题已时有发生。

  主要由偿还能力和还款意愿决定的第一还款来源风险难控时,其他贷款主要靠第二还款来源,即合法有效的担保、抵(质)押手段来实现对信贷风险进行控制,而农户贷款投放难的症结恰在于,能为贷款设定合法有效担保、抵(质)押的物品及权益严重缺乏。首先,缺乏有效担保。“三户联保”、“五户联保”,实践已证明控险效力有限;而针对农户贷款提供担保的有一定担保实力的担保机构,在广大农区也数量有限;保险机构也基本不办理对农户贷款的履约保险。其次,缺乏合法、有效的抵(质)押物品和权益。林权质押,由于自然条件等因素决定有林权的农户有限,加之交易市场不成熟,处伐林木操作难等问题,尚难在广大农区开展;以农业机械抵押贷款,也因拥有较大型农机具农户仍不多及贷后难以有效占管等问题存在,也尚难在较大范围展开。如吉林农业银行对本省近30万农户贷款中,以农业机械抵押的也只寥寥数笔。而广大农户最普遍拥有,也是最适于为农户贷款设定有效和相对足值(如吉林省中部农区土地转包费,旱田达每公顷1万元,水田达1.3万元)质押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按现行法律规定却又不能质押。农户的住宅和宅基地也同样由于法律方面的障碍也不能抵(质)押。

  缺乏合法、有效抵(质)押,是农户贷款投放难的症结,甚至是症结中的症结。因一些担保机构为贷款提供担保,一般也要求借款人提供合法、有效抵(质)押为反担保的保障措施。

  经营成本高、管理难度大的抑制。农户贷款虽利率上浮水平较高,但由于额度小、笔数多和管理半径等因素影响,耗费的人、财、物力要远高于发放同样数量的法人客户贷款。由于风险难控,和一般其他贷款比,需要提更多的风险拨备和占用更高的经济资本,扣除风险成本后,实际最终创造的经济增加值,即最终经营成果往往并不理想;如果贷款风险得不到有效管控,不良贷款出现较大幅度上升,很容易出现经营性亏损。农户贷款要面对千家万户,不仅贷款对象方面易出现更多风险事件、案件,还因是贷款品种中劳动最密集的品种,涉及员工管理、教育培训,不仅费用更高,而且出现道德风险事件、案件的概率也更高。由于涉及面广,也容易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由于农户贷款风险难控,使基层金融机构不敢放、难于放;也由于其经营成本高、管理难度大,也促使其不愿放,更不愿多放。

  有关部门及各行对涉农贷款,在统计口径以及相应的考核监测、优惠政策匹配等方面不够细化。总体看,“涉农”、“县域”贷款比非农、城市贷款,要风险高、收益低、管理难度大,但同是“涉农”或“县域”的贷款,往往也存在较大差异。如有些“涉农”或“县域”客户可能是信用等级很高的大客户,是各商业银行追逐营销的对象,和同样“涉农”的农户贷款是很难相提并论的。由于目前在考核监测、政策倾斜等方面多只把“涉农”、“县域”作为统计口径,金融机构为追求更好经营绩效,便很容易在涉农”、“县域”中做出抓大放小、追强避弱的选择。

  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建立健全农户贷款风险联防分担机制。农户贷款数额小、笔数多,具有天然分散风险的优势,宜于利用担保、保险机制发挥作用。应在现有基础上更多发挥担保、保险机构的功能,增强其担保、保险实力,尤其应引入再担保、再保险机制,包括利用城市内有实力的大型公司机构,对农村中实力较弱的机构进行再担保、再保险。

  应适时对《担保法》、《物权法》进行修订。对现行法律上规定关于“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的条款进行修改,解除利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为农户贷款设定质押的法律障碍。禁止性条款实际是对农民权益的限制,阻碍了农村中最主要的资产资本化,使农村中最主要的资产不能资本化而“沉睡”、浪费,进而阻塞了农民财富扩大化渠道,也使商业运作的金融机构在服务“三农”,加大信贷支农力度方面很难施展。那种怕农地流转、抵(质)押而使农民失去生存保障的过分担心,其实是已无必要的。现今农民的状况已与过去有很大区别:广大农民生存门路、生存技能已不只局限于传统种植业;收入水平已有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已建立并不断完善;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以及农民文化水平、理性程度的提高,已为利用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贷款提供了可能。农地抵(质)押权的实现与农地流转权的实现并无本质差别,都是一种对价,而非单方面获取,拥有抵(质)押权与拥有流转权一样,可以帮助农民致富,为改善他们生活、生产条件提供更多便利。农地承包经营权的转包在农村中实际已相当普遍,而实践证明,尚鲜见由于土地流转、转包,而出现农民由此而难于生存等担心的问题出现。以农地承包经营权质押发放贷款,有些地方的金融机构也已有试办,实际情况也证明,所担心的农民生存保障问题也很少出现。而真让放贷金融机构担心的,是由于法律上尚未能名正言顺,贷款仍有违法放贷之嫌而仍怕被查处,而且也怕一旦借款人欠贷不还,金融机构诉诸法律维权,也难胜诉。其实,法律上消除禁令,为稳妥起见,有关部门仍可设定些开办此种贷款的限制性条款,规范放贷金融机构,促使其理性放贷。诸如要求借款人第一还贷来源要达到一定充足度,规定贷款用途,以及要求借款者要有更高的社保参保额度,拥有对土地优先赎回权等等。

  农户贷款是小贷款,却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农户贷款问题反映在基层,解决问题,有些却关系到需从法律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的改进。

  对风险偏高、收益偏低的金融机构给予相应补偿。国家有关部门从总体上对服务“三农”金融机构,在税收等方面给予必要优惠的同时,还应根据各金融机构不同的“涉农”贷款风险、成本、综合收益水平等情况,对优惠政策进行进一步细化,使发放风险偏高、收益偏低类涉农贷款多的机构,给于相对多的补偿。此外,有关部门和上级管理行,不应只按贷款品种测算,是农户贷款都要占用很高的经济资本,而应按各金融机构农户贷款实际风险形态,测算其经济资本需要耗占的额度,这样更能起到鼓励发放农户贷款和鼓励控制好农户贷款风险的作用。总之,要在经济上,不使放农户贷款多的金融机构吃亏。

  适当提高农户贷款的容忍性。在从严查处农户贷款中以贷谋私等违纪违法问题前提下,在考核监测、内控评价、处罚处理相关责任人等方面,也应考虑农户贷款笔数多、管理半径大、风险点多等特点,适当提高农户贷款出现一般性问题的容忍度。考核评价不仅要看违规违纪违法事件、案件发生的绝对数,也还要以一些相对数指标衡量,使考核、评价和处罚更客观、合理。

  有关部门应加大对金融机构协调力度,更好地整合有限的农村金融资源,使金融部门既有竞争更有合作。应根据辖内金融机构各自的业务特点、人员网点状况、资金能力等方面情况,设法使金融资源尽量合理分布,防止因资源分布不均而造成某区域农民贷款难问题更加突显。

  加强政策性金融扶持力度。解决农户贷款难问题,不能仅靠商业金融包打天下,还应加大政策性金融、真正的合作金融介入力度,并加强对民间借贷的规范、引导,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319600577232f60ddcca1c0.html

《关于农户贷款问题的思考与建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