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远落后农村地区微型小学撤并探析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偏远落后农村地区微型小学撤并探析
作者:李梦
来源:《东方教育》2017年第06
摘要:偏远落后农村地区的微型小学由于办学规模非常小、办学条件比较差、办学质量比较低以及学校管理工作松散等原因,撤并已经成为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但因其涉及人口布局、城乡关系、教育的规模效益和投资效益以及教育均衡发展等众多因素,撤并工作显得尤为复杂和棘手。如何在综合考量各种因素的前提下从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角度解决此问题,是文章需要集中讨论的。
关键词:农村微型小学;撤点并校;教育规模效益;教育投资效益;教育公平 一、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形成与演化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1980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此文件奠定了当时农村地区多种形式办学、分散办学和就近入学的格局,可以说这种布局调整政策适应了当时农村落后的经济文化状况,是一种从实际出发的、蕴含教育公平理念的办学策略。
20世纪90年代,国家对农村地区小学的布局开始向集中办学和兴办寄宿制中心小学的形式转化,以此谋求农村学校发展速度的加快和规模效益的扩大,但此时的调整政策对社会和教育发展的真实进程不够重视,忽略了城乡教育发展的差异和农村教育的困境,不利于教育公平的真正实现。
2001年以后,各省陆续出台了农村学校教育布局调整的规划,进一步弱化了就近入学的理念,加快推进集中办学和寄宿制学校的兴建。一些地方政府过分追求规模效益的扩大和教育质量的快速提升,甚至把推进撤点并校工作演化成了政绩工程,试图用教育城镇化来推动人口城镇化,严重偏离了農村学校教育布局调整的初衷。
2012年,国家适时叫停了那些盲目进行撤点并校的活动,重新树立了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对农村学校布局进行调整的理念,在追求办学的规模效益和投资效益的道路上,又一次加强了对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重视。
可见,农村地区教育布局的调整之路是一条不断摸索的道路,而偏远落后农村地区的微型小学作为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重点对象,更应从理性的角度全面探讨其撤并问题。 二、偏远农村地区微型小学撤并的原因分析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379fce6f3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c3.html

《偏远落后农村地区微型小学撤并探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