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神歌探析

发布时间:2023-09-23 20:23:3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丌、 探索 四川I神歌探析 练 (乐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四川乐山641004) 要:神歌是四川民歌中富有特色的一种山歌形式,主要流行于神歌川南的宜宾、内江、川东的重庆郊县及川西地 区。以其音调高亢、优美,感情深厚,风格淳朴而流传广泛。一部分神歌代代相传,流传时间久远,风格独特,与 其他艺术形式和专业音乐创作相互影响,起到了共同发展和山歌传承的作用。本文将从神歌的来源、分类、唱词、 音乐特点和发展等方面来探析神歌的本体特征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神歌;来源;音乐特点;发展 四川I山歌种类繁多,神歌是四JI山歌中的一种。主要流行于川 南的宜宾、内江、JI东的重庆郊县及川I西地区。  巾》等;矮腔神歌,曲调优美、柔和,音域不宽,旋律起伏不大, 多用级进和小跳音程(四度或五度),节奏规整,结构洗练,如《摘 葡萄》、《一进机房闷忧忧》、《盘家养口莫奈何》等。 三 神歌的唱词 神歌唱词的内容广泛,情感真挚,风格质朴。有唱爱情的《槐 花几时开》(又名《高高山上一树槐》)、《送郎》;有唱历史的《山 伯访友》、《无情无义蔡伯喈》;唱农村生活的《妹儿去掐菜》、《我牵 堰水过山来》;有感慨艰辛勤劳动的《一进机房闷忧忧》、《盘家养口 莫奈何》等等。另有一些歌曲的表达方式体现了四川人的乐观、豁 达、幽默性格,如《摘葡萄》、《郎大哨子应过沟》等,通过打趣、 诙谐的方式来表达对异性的爱慕之情。一部分歌曲因受巴蜀巫傩文 化的影响,唱词讲究、寓意深刻,文学性、艺术性较强,格式固定 (一般为七字句韵文),为群众喜爱流传广泛。 神歌唱词以七字句为主。川南、川东地区的神歌唱词基本为 七言两句结构,韵文句式,“四、三”格式,如《送郎》“送郎送到 大门口,一对鸳鸯要分手”等。这与巴蜀巫傩仪式中的唱词特点相 同。其次是五字句,整齐句式,少部分为中间夹垛的三字句等不规 神歌的来源 关于神歌的来源,民间有几种说法: 第一种,神歌的来源与巫傩祭祀有关。在自古以来以农业为 主的巴蜀地区,巫傩文化 巫傩文化是指传承于乡村民间、迎神赛 社、祭祀礼仪活动中的一种“鬼神崇拜文化”)盛行,尤其是川南宜 宾市、纳溪县、叙永县、南溪县、筠连县等地,所以神歌的称谓与 巴蜀巫傩文化有关。其中傩戏是巴蜀文化中的民间祭祀戏剧,据严 福昌《四』傩戏志》中在四J傩戏的演剧特点中谈到“傩愿戏以冲 傩还愿为目的……傩愿戏的唱腔以傩腔(也叫神歌腔)为主,杂以 灯调和民歌小调”。 四川各巫(傩)教派的法师在为主家做法事时,大致以请神、 酬神、祈神、送神为基本构架,其中在酬神还愿仪式上所唱的歌 曲,称神歌。因时酬神要唱得使象征鬼神的“茅人”(稻草扎的草 人,为主家冲清灾难,行使的驱赶巫术)愉悦,才能驱除役鬼,消 除灾祸,其唱词内容不一定唱“神”。这种仪式上所唱的歌曲,除歌 师所唱的少数与神有关的内容,其余的神歌,包括陪坐在茅人周围 的人所唱的歌,大多唱历史传说或日常生活,与祭神内容并无多少 关系。后来,人们在田间劳动时也唱,内容多唱青年男女的爱情, 感情真挚,意蕴深刻,演变成了富有特色的山歌体裁。 第二种,唱神歌是为了“提神”。在川I东大足县一带的土煤窑 整的长短句式。常借物抒情,或叙事中抒情,以每首四句,每句七 言为多,如《槐花几时开》、《无情无义蔡伯喈》、《山伯访友》等 衬词是歌词中,除正词以外,为完整表现歌曲而穿插的一些由 语气词、形声词、谐音词或称谓构成的衬托性词语。在歌词中加入 虚字、虚词或“实词虚用”,起修饰正词、补足语气、加深情感的 作用,其音乐表现意义重于文学表现意义,如《岩上扯花岩下栽》 中“岩上(那个)扯花(就)岩下(耶)栽(呀)”。神歌用得最 多的是语气衬词,如“啊、哎、哟、嗬、呃、吆、哦、舍、喂、 罗……”,这些语气衬词与自由延长音或拖腔相结合,活跃了歌曲的 和土纸作坊,川I南内江的盛产麻布的作坊也传唱神歌。有的将神歌 用于劳动过程中,如内江隆昌县的麻布作坊工人在劳动时唱的“麻 布神歌”。在条件艰苦的作坊,唱神歌目的是为了消除疲乏,提神解 闷,故称“神歌”。 第三种,神歌是“晨歌”的发音。四JI方言里“晨”有些地区 念“shen”,因而有人认为神歌实际是晨歌。旧时田秧山歌的演唱分 清晨、上午和下午时段,清晨所唱的歌为晨歌。这说明神歌与当地 的“薅草锣鼓”(四川地区对田秧山歌的称谓)有渊源。 节奏,扩充了音乐的结构,曲调在完成陈述唱词和音乐抒咏的任务 时,形成了神歌独有的特征。 四.神歌的音乐特点 (一)演唱形式 二 神歌的分类 神歌按唱法可以分为高腔神歌、平腔神歌、矮腔神歌三种。不 同的类别中节拍、节奏的使用和旋律的表现不同。高腔神歌,这类 神歌的演唱形式主要是独唱,其次是对唱。对唱采用的是~人 唱一首歌的形式。其他形式的演唱方式很少见。 (二)音乐形态 山歌数量最多,其音调高亢、节奏自由而富于变化,音域宽,旋律 起伏较大,拖腔悠长,如《槐花几时开》、《送郎》、《太阳落坡又 黑了》、《石榴打花叶又黄》等;平腔神歌,曲调悠长,节奏自由, 旋律进行较平稳,有拖腔但不太长,如《十八妹儿我的妻》、《织汗 I.音阶、调式 神歌以五声音阶为主,也有以五声为骨干的六声、七声音阶。 如铜梁《岩上扯花岩上栽》采用“G A B C d e g”六音列;璧山 《山伯访友》采用“D E F G A B C d”七音列。因情感表达、方  
言语调的需要,常在五声性曲调中,出现变化音或大幅度的滑音, 多在拖腔或密集节奏的过渡中出现。流传于川东和川南的几首神歌 中,出现的个别音高不稳定的变化音,常见的有#d、#g、#c,f g,  e,l a等(均为首调唱名)。永川《无情无义蔡伯喈》的音列为: “E F G#G A C d#d e”;南溪《某家出世不高强》的音列为:“C D l E F G A C”。 神歌的单一调式居多。从目前收集到的十六首神歌来看,以 徵、羽、角调式为主,其中徵调式6首,羽调式4首,角调式4首,商 调式1首,宫调式1首。 2.节拍、节奏 神歌的节拍多为混合拍子,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等,如 《某家出世不高强》、《石榴打花叶又黄》;也有整首歌曲为散板(自 由节拍)的,(如《太阳落坡又黑了》、《送郎》、《山伯访友》;或 四三拍与四二拍有规律的交替(如《一进机房闷忧忧》。神歌的节奏 灵活多变,因具有陈述正词和音乐抒咏相结合的特点,一般为前密 后疏,如2X X I X一, 2 x一,等等。 3.曲调类型 根据江明悖《汉族民歌概论》中对山歌曲调类型的分类法,四 川神歌的曲调类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抒咏型,是指腔幅宽长、拖 腔较多,节奏自由的曲调。这类曲调集中体现了山歌体裁的特征, 也是神歌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唱法上为高腔神歌,节拍上多采用散 板或混合拍子,如《太阳落坡又黑了》;另一种是谣唱型,是指曲调 与口语结合紧密,音乐抒咏手法简单的曲调。这类曲调数量不多, 手法简单,节奏比较规整,密集,字多腔短,多为平腔神歌或矮腔 神歌,如《盘家养口莫奈何》。 4.曲式结构 神歌的结构多为四句体,其次是六句体,单乐段结构。四句体 结构中,后两句基本是前两句的重复 ,如《太阳落坡又黑了》;用 “起承转合”的原则构成的四句体,较常见,如《槐花几时开》、 《我牵堰水过山来》;六句体结构,一般是在四乐句的基础上重复后 两句,形成六个乐句,如《岩上扯花岩下栽》。 另外,也有二段体结构。两个段落之间在音乐素材和节奏上有 明显对比,从而使音乐形象富有变化。如《郎打哨子应过沟》,第一 段描绘少女听到心上人打哨子的声音时激动、慌乱的情景,旋律舒 展、节奏自由;第二段转为母女对答,语言口语化,“说唱”风格, 幽默而风趣。 五.神歌的艺术价值 从神歌对地方其他艺术形式和对专业音乐创作的影响来说明神 歌的艺术价值。 (一)对地方其他艺术的影响 2O10年,以川南地区家喻户晓的神歌《槐花几时开》(又名 《高高山上一树槐》)流传地区为故事背景创作的同名现代川剧在 宜宾上演。该剧不仅将《槐花几时开》作为该剧的主题歌,还以此 歌为基调,穿插于剧情之中。唱法上采用J1剧高腔,演唱上有独 唱、男女对唱、重唱等形式,伴奏上采用民族管弦乐队,突破了原 始神歌的表演形式。剧种《槐花几时开》的歌声高亢、悠扬,音乐 表现丰满,使观众倍感亲切、自然,取得了良好的演出效果。神歌 与川剧的昆、高、胡、弹、灯等各种唱腔结合在一起,使这部现代 川剧在音乐和唱法上得到了大胆的尝试。这也是传统民歌与其他艺 术形式相结合,互相影响、共同发展的一个成功例子。 黄河之声2015年第10期 (二)对专业音乐创作的影响 民歌是专业音乐创作的源泉。1988年,由付林作曲的一首《故 园之恋》取材于重庆市的神歌《摘葡萄》。歌曲《故园之恋》采用五 声音阶、羽调式。引子部分采用的是《摘葡萄》的音调,原来的自 由节奏扩展以后较为规整节奏,仍具有悠长感,山歌风格突出。主 歌部分,采用流行音乐的元素,节奏感强,富有活力。在旋律的进 行上基本采用的是《摘葡萄》中的“A—a”、“A—E—c—a”、e—d—C—A” 等音乐核心动机。在唱法上,原唱者陈汝佳把山歌的原生态风格和 流行唱法很好地融合,演唱清新、自如,富有感染力。《故园之恋》 是一首优秀的以民歌素材为基础的优秀流行音乐作品,也是四川i神 歌在专业歌曲创作中的一个大胆创新的尝试。 此外,1991年,鲍元凯创作了《炎黄风情一一中国民歌主题24 首管弦乐曲》,在第四组“巴蜀山歌”中选择了《槐花几时开》作为 西南民歌的代表。乐曲由管弦乐队演奏,先双簧管、圆号、弦乐、 长笛等乐器先后演奏充满山野气息的主题旋律,节奏自由、舒缓, 旋律优美而悠远。主题多次反复后转调,形成调性对比,最后回来 主调。短短四乐句山歌旋律描绘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山村田园画面。 作者以西方音乐的形式展现了中国传统民歌的创作风格。这是专业 工作者对山歌进行再创作的成果,对民歌在文明时代的发展起到了 良好的传承作用。 综合上述,四川神歌不仅有着自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也 是民族音乐的基础,专业创作的源泉。■ 注释: 田耕.巴蜀巫傩文化与文学[J].社会科学研宄,1993 参考文献】 [1]匡天齐.四川汉族民间歌曲述略.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 2]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四川卷).中国ISBN中心,1989. 3]施咏.《摘葡萄》一一“流行歌曲中的中国民歌”之十四.中国音乐 教育,2014. 4]严福昌.四川傩戏志.四川文艺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陈练,女,乐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硕士。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395f09448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00.html

《四川神歌探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