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中国历史上10首绝命诗

发布时间:2018-09-24 10:08:4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诗词赏析—中国历史上10首绝命诗

绝命诗,诗人临死最后的呐喊。人生百态,与世别离前的最后时光,他们握笔,落下一生最后的感想,细读之,你能感受到作者挥笔时难言的心境吗?

人固有一死,无法回避。当生命的历程即将画上句号的时候,不少名人志士用“临终诗”来表达他们当时内心的感受,临终诗也就成了生命之歌的最后乐章。“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亡其鸣也哀”,形形色色的临终诗中也有奸臣反省,发出最后的咏叹。死者已矣,但临终诗留与后人,发人深省。

一,《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诗意】 逃亡生活是如此紧张,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我横刀而出,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简析】 这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谭嗣同的狱中题诗。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这首表达了对避祸出亡的变法领袖的褒扬祝福,对阻挠变法的顽固势力的憎恶蔑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愿为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壮烈情怀。诗作体现作者舍生取义的决心和视死如归的气概。“去”“留”都是自己的选择,去者、留者,一样的悲壮,一样的惊天地而泣鬼神,都是“昆仑山”,顶天立地,永世长存。

二,《示儿》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诗意】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因此,当朝廷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简析】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临终诗中最脍炙人口的,当推这首《示儿》诗。陆游是抱着沉重的忧国之情而辞世的,冀望、叮嘱中,一片忠贞跃然纸上,“惊风雨,泣鬼神”,其爱国主义精神永远激励后人。与陆游相反,清初的吴梅村也写了临终诗四首。其一云:“忍死偷生廿载余,而今罪孽怎消除?受恩欠债应填补,总比鸿毛也不如。”吴梅村离世充满了悔恨之情。

三,《临刑口占》袁崇焕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诗意】 我这一生的事业到头来都是一场空,半辈子的功业和名声都好像是在梦中一般。在我死了以后不用发愁没有英勇的将领,我忠诚的灵魂依然守候着辽东这片疆土。

【简析】 这首诗据说是明朝原蓟辽督师袁崇焕在临刑前所作。从字面上看,这首诗流露出了袁崇焕对自己生命将尽却报国未成的遗憾,以及在死后仍愿化作忠魂守卫辽东的爱国之心。后人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也能很自然地感受到一位臣子对国家的忠诚。对于此诗是否为袁崇焕所作,多有争论。但是这首诗表现出来的守卫疆土的豪气,还是值得肯定的。跟陈毅元帅的“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颇为相似。

【作者简介】 袁崇焕字元素,号(或字)自如,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广州府东莞县石碣镇水南乡(今广东省东莞市)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明末著名政治人物、文官将领。入兵部,守卫山海关及辽东;指挥宁远之战、宁锦之战。但不救朝鲜,擅杀大将仍触兵家大忌。后被崇祯帝以诛杀毛文龙、己巳之变护卫不力以及擅自与后金议和等罪名正法。清乾隆大兴“文字狱”,清政府为贬损明朝君臣在百年后杜撰了皇太极以“反间计”构陷袁崇焕的故事,史学界至今争议颇大。袁崇焕曾为魏忠贤建祠,大学士韩爌云:“袁崇焕…,亦俱建祠,但与诸奸宜减等论。”

四,《临终诗》李鸿章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尤未息,诸君莫做等闲看。

【诗意】 几尽劳顿的马车上的马从未卸下马鞍。大事未成,受尽病痛折磨想要轻松一死也是为难。三百年来国家衰败缓慢发展,回望无限悲伤。遥遥祭奠着那些被侵略侮辱远去的同胞被残伤的民魂。秋风吹着未出鞘的宝剑,倒影壮志未酬寂廖落泪。日落的那点阳光,此刻定孤寂悲凉的照耀着城外曾经辉煌、荣耀的旌旗和豪壮的大将坛罢。哎,现今环视海外,外强虎视耽耽,想要入侵我朝的心思从未平息间断。万望同仁同胞不可心存妄想,狼子野心并不是投之以食就能抚其胃欲。临死唯此憾事忧心,恳求国民切莫要等闲视之啊!

【简析】 李鸿章,清末重臣。尽管专家们对其褒贬不一,我想,即使仅仅把李鸿章作为一个洋务运动的领导者、实践者和推广者来看,他的功绩就足以彪炳史册了。谁又能像李鸿章那样:正面在迎对西方列强的洋枪洋炮,背后还要应付宫廷深处射来的飞刀暗箭?然而,如何正确评价李鸿章?历史自会做出明确的判断。此处暂且不论。单就诗句来看,这恐怕是最沉重的一首临终诗。一生劳顿,最后才知道轻松一死也是难事。三百年来,国运衰退,同胞罹难。宝剑还未出鞘,英雄已然垂暮。环视海外,列强虎视眈眈,诸君不要等闲视之。这首诗,写了一生劳苦,写了壮志未酬,写了百年之后的担忧,临终还念念不忘,他这一生,到最后也没能解脱。李鸿章在自己临死之时仍心系国家,希望国家能够摆脱内忧外患,强大起来。可是无奈自己已经离死不远了,因此心含遗愤,希望后人能够完成他的遗愿。

首联是李鸿章感叹自入仕以来的五十四年间,终年为朝廷奔波,一生劳劳车马未曾休息过。即使是这样的劳碌,到了临终还有未尽的事业没有完成,真是死不瞑目啊。

颔联是李鸿章目睹了清朝三百年来的历史,从康熙盛世一步步地走向了衰败,内忧外患,发展缓慢,民不聊生。而自己为了民生国计,跋涉海外行程千里,始终惦记着在悲哀中度日的人民。

颈联是李鸿章回想当年以文官投笔从戎,组建淮军,挥剑平定了太平军妖孽。使摇摇欲坠的大清江山得到了暂时的安息休养。然而一切都成了过往,唯有落日还照映在大将坛的旌旗上。

尾联是李鸿章在弥留之际,还在告诫朝中依然在高谈阔论的同僚,海外的西方列强、东方倭寇,正在觑覦着大清的江山,蚕食吞咽的野心何曾停止过。希望大家不要等闲视之,要明白当今形势。

假如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下来理解这首诗,就不是以上寥寥数语所能解释得清楚的。尽管如此,放在百余年后的今天重读这首诗,依然充满着现实意义,不仅在字里行间能看到李鸿章对时局的满腹忧患,那尊尊的告诫为后世之人敲响了余音不绝的警钟。尤其是:“海外尘氛犹未熄,请君莫作等闲看。”,这句话更值得今人共勉。

五,《临路歌》李白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诗意】 大鹏奋飞啊振过八方,中天摧折啊力量不济。所余之风啊可以激励万世,东游扶桑啊挂住了我的左袖。后人得此消息而相传,仲尼已亡,还有谁能为我之死伤心哭泣。

【注释】 ⑴路:应为“终”之误。⑵大鹏:传说中的大鸟。八裔:八方荒原之地。⑶中天:半空中。摧:挫折,失败。济:帮助,成功。⑷馀风:遗风。激:激荡,激励。万世:千秋万世。⑸扶桑: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树,生在太阳升起的地方。古代把太阳作为君主的象征,这里游扶桑即指到了皇帝身边。挂:喻腐朽势力阻挠。石:王琦辑注《李太白文集》注云:当作“左”。袂(mèi):衣袖。⑹得:知大鹏夭折半空。⑺“仲尼”句:此处用孔子泣麟的典故。传说麒麟是一种祥瑞的异兽。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鲁国猎获一只麒麟,孔子认为麒麟出非其时,而被捕获,非常难受。亡兮,一作“亡乎”。

【简析】 《临路歌》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题名可能是“临终歌”之误。此诗是李白在疾亟之后精力不支情况下的最后作品,当是李白的绝笔,也可看作是李白自撰的墓志铭。诗人以大鹏自比,浩叹一生壮志未酬的悲怆,流露出对人生的无比眷念和未能才尽其用的深沉惋惜之情。全诗塑造了大鹏展翅奋飞而半空摧折,馀风激荡而扶桑挂袂的艺术形象,格调激昂,想象丰富,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这首诗公认为是李白最后的诗作。青年时期的李白,期盼着能“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如今,已经中天摧兮力不济。但是他仍然相信自己的“馀风”,可以激荡后世。最后一句,他用“孔子泣麟”的典故来感叹知音难觅。这只大鹏将要陨落,又有谁能为我流泪?李白以“大鹏”形象出世,又以“大鹏”形象终结,他的一生,可以说是潇洒飘逸,声震九天。

六,《自题金山画像》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诗意】 心灵已然寂静无欲了,不会再为外物所动。这一生漂泊不定,好似无法拴系的小船。有人问我平生的功业在何方,那就是黄州、惠州和儋州。

【注释】 1)金山画像:指金山寺苏轼画像,李公麟所作。《金山志》:“李龙眠(公麟)画东坡像留金山寺,后东坡过金山寺,自题。”(2)心似已灰:即心如死灰。《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以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3)黄州惠州儋州:作者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旁讪朝庭”罪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在这三个地方,作者度过了长期的贬谪生活。

【简析】 这是苏轼去世前两个月写下的诗作。他一生,几起几落,空有浩瀚之气,却壮志难酬。“心已成灰,身似空舟。如果别人问起我得功业,就在黄州惠州儋州。”这三处,恰恰是他被贬谪的地方。政治的不幸也是诗人的大幸,这三处是他创作的巅峰期。用被贬处来自嘲,这就是东坡的旷达。

苏轼诗清新豪健,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一格。本诗更是出语惊人,开端便说自己心如死灰,乍看似与诗人一向旷达豪爽的性格很不相附,然了解了诗人的经历、心情后,就不能不对作者这种心死之哀寄予深切的同情:苏轼“有大才气,真力量,所以沾濡涵泳,无所往而不可,无所往而不能”(庄尉心《宋诗研究》)。

作此诗时,是苏轼去世前两个月,作者已年逾花甲,堪堪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回首自己的一生,几起几落,失意坎坷,纵然有忠义填骨髓的浩瀚之气,也不得不化为壮志未酬的长长叹息。作者只能慷慨悲歌,自叹飘零。接下来的“身如不系之舟”指自己晚年生活的飘泊不定,抒写羁旅漂泊的忧伤情怀。如果仅限于“入乎其内的抒写人生的苦闷,苏轼也就不成为令人发出会心微笑的“东坡老”。他不会,也不屑在哀愁中沉沦。且看后两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一反忧伤情调,以久惯世路的旷达来取代人生失意的哀愁,自我解脱力是惊人的。苏轼认为自己一生的功业,不在做礼部尚书或祠部员外郎时,更不在阀州、徐州、密州(作者曾在此三地作过知府)。恰恰在被贬谪的三州:黄州惠州儋州。真是“满纸荒唐言”,然而这位“东坡看”最能够“白首忘机”。失意也罢,坎坷也罢,他却丝毫不减豪放本色,真是不可救药的浪漫。末两句,语带诙谐,有自我调侃的意味,却也深刻地传达了作者此刻的微妙心情。整首诗庄中含谐,直中有曲。表现了东坡其人其诗特有的风格。读之使人击节可叹,极易受感染。

七,《绝命诗》金圣叹

天悲悼我地亦忧,万里江山戴白头。

明日太阳来吊唁,家家户户泪长流。

【简析】 金圣叹是奇才,如今还流传着许多他的传说。这首诗歌,也完美展现了这位狂傲不羁文人的诙谐。前两句,天地江山都要为我的离去伤心忧愁;后两句,太阳也来吊唁,家家户户泪长流。不得不说,诗人真是自信满满。这里说的是金圣叹行刑那天,天下大雪,金圣叹触景生情,遂作此诗。看此诗,通俗易懂,气势非凡,果然我才子之诗。

【作者简介】 金圣叹(1608.4.171661.8.7)名采,字若采。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别号鲲鹏散士,自称泐庵法师。明末清初苏州吴县人,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明末诸生出身,为人狂傲有奇气。他本姓张,因明亡誓不仕清,常喟然叹曰:“金人在上,圣人焉能不叹?”从而改姓“金”,字“圣叹”,名人瑞。金圣叹的主要成就在于文学批评,对《水浒传》、《西厢记》、《左传》等书及杜甫诸家唐诗都有评点。

他乩(jī,占卜问卦)降才女叶小鸾,写下动人篇章,成为江南士人佳话,亦为曹雪芹构思和创作《红楼梦》的素材之一。金圣叹提高通俗文学的地位,提出“六才子书”之说,使小说戏曲与传统经传诗歌并驾齐驱,受推崇为中国白话文学运动的先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是16世纪的酷评文字的精神先锋,空前绝后的一代狂生,语出惊世骇俗,下笔玩世不恭!明末清初,在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个惊天动地的文学大批评家。一生真正践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玩文字志向。鲁迅称其为“最有名的人”,胡适说他是“有眼光,有胆色,为“17世纪的一个大怪杰”,他甚至受到民国大师集体致敬的先锋人物。林语堂称他是“十七世纪伟大的印象主义批评家”。但因为他酷评《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一度被大陆学者批评为反动和“封建旧社会统治阶级代言人”。这个人就是金圣叹。

金圣叹是一个有趣的人!因“哭庙案”被判处斩首而死。1661年,清朝初年,顺治皇帝刚刚驾崩。阴风烈烈的刑场,马上就要行刑了。即将就戮的金圣叹被背缚着双手,叫刽子手附耳过来,低声在他耳边留下最后遗言:“ 五香豆腐干与花生米同嚼,有火腿味道。 ”刀起刀下,咔嚓一声,人头落地。从金圣叹两耳一边滚出一个纸团。监斩官捡起展开看去,一个纸团上写着“好”字,一个纸团上写着“痛”字。
  关于金圣叹的死,还有一个版本这样说:金圣叹临刑前请狱卒带信给家人,狱卒以信呈官,官疑其必有谤语,启缄视之,上书:“字付大儿看:盐菜与黄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传,吾无遗恨矣。”官大笑曰:“金先生死且侮人。”在刑场上,金圣叹向监斩官索酒畅饮,且饮且言曰:“割头,痛事也,饮酒,快事也,割头而先饮酒,痛快,痛快!”
   说一个人有趣,常常是指这个人对他人形成了不可言说的刺激,引起了他人莫名的兴奋,使人触动,启人思考,而不是常见的人云亦云、喊口号式的“语言乏味,面目可憎”者,有一种无影无形天真浪漫的生气洋溢其间,使感受到它的人说:“这是一个有趣的人!”

八,《绝命诗》和珅

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

他时水泛含龙日,认取香烟是后身。

【简析】 相传,这首诗是和珅在狱中写下的。它之所以广为流传,是因为后世人意淫出了离奇的故事。前两句很浅显,曾经梦幻成真,而今撒手红尘。后两句,颇费思量。“水泛含龙日”是什么时间?他的后身“香烟”又指什么?有脑洞大开的研究者认为,这里的“水泛含龙”用的是夏朝末年女人祸国的典故,而“香烟”是指烟火,传宗接代的意思。因而得出结论,和珅为报复大清,后来转世成了慈禧。因为慈禧出生那年,真的发了大水。对此,我只能说:请收下我的膝盖!这首诗的意思是:我和珅活了50岁,跟做梦似的;虽然我现在死了,但是我还会再转世回来的,我转世后将把皇帝牢牢地控制在我的手掌心里,诸位可一定要认清楚啊。无论如何,和珅和慈禧作为清朝的两大历史罪人,一个从财政上腐蚀,一个从政治上腐蚀,二人一前一后让清朝少活了几十年。

九,《被逮口占》汪精卫

慷慨过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简析】 汪精卫年少时,也是风流人物,不仅是美男,更具才气。1910331日,汪精卫和同盟会同志刺杀摄政王载沣事败被捕,清法庭判汪精卫“大逆不道,立即处斩”。这首诗是汪精卫早年刺杀清亲王被捕,在刑场口占的绝命诗,表明他革命的决心。此诗后来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汪精卫名动一时。大概意思:在燕地(北京)慷慨悲歌,即使做了阶下囚也从容不迫。砍了头也合我心意,不辜负我少年的豪情。后来,当局为了立宪,特赦免除死刑,改判无期,汪精卫得以不死。想不到几十年后,曾经的意气少年,变成了日本人的傀儡。1944年,汪精卫死在日本名古屋,临终前写下了真正的绝命诗:

心宇将灭万事休,天下无人不怨尤。

纵有先辈尝炎凉,谅无后人续春秋。

此诗大概意思:即将离开人世,万事于我如浮云啊!天底下应该没有人不唾骂我吧?虽然以前也有前辈唱过这样的世态炎凉,估计没有人会来写我这段历史了。《刘继兴读史》一书中记载道:汪精卫曾写过两首绝命诗。第一首是他年轻时舍生忘死刺杀清廷头号人物摄政王载沣未遂入狱后所写:“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第二首是汪精卫死前写下的一首题为《自嘲》的绝命诗:“心宇将灭万事休,天涯无处不怨尤。纵有先辈尝炎凉,谅无后人续春秋。”

写第一首绝命诗时,汪精卫是名满天下的反清革命英雄,其视死如归的冲天浩气,比起任何前贤都不逊色;写第二首绝命诗时,汪精卫却成了卖国求荣、臭名昭著的大汉奸,注定是要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两首绝命诗,可谓是冰火两重天。其立意之高下,不啻于天壤之别,让人真不敢相信是出自同一人笔下。都说“文如其人”,此言不确矣。

【作者简介】 汪兆铭(1883年-1944年),祖籍浙江山阴(原绍兴县),出生于广东三水,字季新,笔名精卫,因此历史上多以“汪精卫”称呼。早年投身革命,曾谋刺清摄政王载沣未遂,袁世凯统治时期到法国留学。回国后于1919年在孙中山领导下,驻上海创办《建设》杂志。1921年孙文在广州就任大总统,汪精卫任广东省教育会长、广东政府顾问。1924年任中央宣传部长。后期思想明显退变,于抗日战争期间投靠日本,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沦为汉奸1944年在日本名古屋因“骨髓肿”病死。

十,《绝命诗》无名乞丐

身世浑如水上鸥,又携竹杖过南州。

饭囊傍晚盛残月,歌板临风唱晓秋。

两脚踢翻尘世界,一肩挑尽古今愁。

而今不食嗟来食,黄犬何须吠不休。

【简析】 这首诗,盛传是在一名冻饿而死的无名乞丐身上发现的,作者的身世未知。但是夸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也不为过。第一句,很有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笔力;第二句,又有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风韵。第三句开始,作者风格一转,变得气吞山河,潇洒豪迈,傲骨铮铮,颇有太白之风。这样一首绝妙诗,出自乞丐之手,自然会成为经久不衰的“爆文”。

附:

摄政王载沣1句话使张之洞吐血而死,其绝命诗准确预言清朝覆灭

天感人心心乃归,君民末世自乖离。岂知人感天方感,泪洒香山讽喻诗。

1909821日,张之洞在京师辞世。

离世前,他留下这首绝命诗。

古今中国,绝命诗无数(经典附后),张之洞这首诗的价值在于,他准确预言大清灭亡。

死前,任职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的晚清“柱臣”张之洞,可谓满清可以依靠的最后一棵大树。

镇压太平天国后,汉人督抚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大臣掌握了清朝实权。

和后来逼宫的袁世凯不同,这些人对满清那真是实心实意的忠诚。

对大清而言,张之洞的死标志一个大时代的结束。

太平天国后兴起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晚清四大名臣都归西了,满清权贵们终于重新掌握了大清政权。

张之洞的这首绝命诗,也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他是读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七德舞》有感而发。

张之洞,号“香涛”,白居易,号“香山”,“二香”可谓隔代知己。

白香山的《七德舞》的主旨是“美拨乱,陈王业也”,生在元和衰世的白居易,怀念唐太宗李世民辅佐父亲李渊定鼎平乱的伟绩,所谓:

七德舞,七德歌,传自武德至元和。

元和小臣白居易,观舞听歌知乐意,乐终稽首陈其事。

太宗十八举义兵,白旄黄钺定两京。擒充戮窦四海清,二十有四功业成。

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

亡卒遗骸散帛收,饥人卖子分金赎。魏徵梦见子夜泣,张谨哀闻辰日哭。

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狱。剪须烧药赐功臣,李勣呜咽思杀身。

含血吮创抚战士,思摩奋呼乞效死。则知不独善战善乘时,以心感人人心归。

尔来一百九十载,天下至今歌舞之。歌七德,舞七德,圣人有作垂无极。

岂徒耀神武,岂徒夸圣文。太宗意在陈王业,王业艰难示子孙。

太宗十八举义兵,白旄黄钺定两京。擒充戮窦四海清,二十有四功业成。

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

白居易认为,唐太宗成功不仅仅是靠武力,而是民心所归:

则知不独善战善乘时,以心感人人心归。

“人”当是“民”,为了避李世民的讳。

作为晚清重臣、少有的清醒人物,张之洞看到的是“君民末世自乖离”,上层骄横,民众怨愤,上下离心离德,动乱一触即发。

然而,大势已去,走到生命最后时刻的张之洞,对这一切无能为力。

当年的清流派骨干、心怀“经营八表”之志的重臣,也只能“泪洒香山讽喻诗”了。

其实,张之洞的这种感觉,死前也对好友、晚清名臣陈宝琛透露:“国运尽矣”!

当然,张之洞所感“君民末世自乖离”,也不限于皇帝与臣子、黎民的“乖离”,也包括大臣之间的倾轧,统治集团的内斗。

张之洞的这种担心,也体现在和当时的满清实际统治者、摄政王载沣的一次谈话上。

史载,1909年,张之洞死前,曾和载沣关于一位官员的任免有过一次谈话。

张之洞说:“老百姓不愿意,恐怕会激起民变啊。”

载沣说:“不怕,咱手里有枪。”

张之洞长叹一声:“没想到,竟然听到了这种亡国之音啊!

有野史记载,当张之洞听到载沣的话,气急攻心,吐血而死。

其实,说这段话时,一是在辛亥革命前两年,算是革命前夜,大清本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位站在风暴中心的统治者还在自信满满手中有枪,心里不慌,对大清忠心耿耿的张之洞,能不生气吗?

这些人还以为,只要军队在我手上,洋人不打过来,国内屁民,谁敢反抗?

大清本来已在自取灭亡的道路上狂奔,这些人还以为掌握了枪杆子,收回了汉臣大权,重用满清的黄带子、红带子,江山就永固了。

历史很爱开玩笑,更不会随那些愚蠢之人的话前进。

推翻清王朝的武昌起义部队,就是来自于他信心满满的湖北新军。

武昌起义成功后,南方各省都一枪未放的宣布独立,载沣傲娇的“有兵在”的宣言,成了历史笑话。

这也再次证明,一切认为,凭借手里有枪,就能胡作非为,不管老百姓死活的统治者,最终证明,都是蠢不可言的。

其实,在张之洞此首绝命诗之前,还有一首《读宋史》留世。

该诗也讽喻满清设满汉畛域,重用满蒙亲贵而压制汉族精英:

南人不相宋家传,自诩津桥惊杜鹃。辛苦李虞文陆辈,追随寒日到虞渊。

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认为南人奸猾,诏令不许南方人当宰相。

到了北宋中后期,由于经济、文化重心南移,南人为相已是寻常之事。

此诗中,张之洞讽刺了一把宋太祖遗训。

大宋灭亡,正是李纲、虞允文、文天祥、陆秀夫等这些南人宰相,伴随宋王朝自南渡中兴到崖山亡国。

果然,张之洞死去的两年后,武昌首义,引发大清政权坍塌。

他生前以孤臣之心担忧的结局终于发生了,他没有料到的是,由于大宋善待士大夫,而满清防范汉人防到最后,当满清覆亡时,竟然没有一个文天祥、陆秀夫为这个王朝殉葬。

认真而论,哪首“绝命诗”最让人潸然泪下?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大多诗人都是情感动物,即使有些是失落失败、潦倒落魄,他们也是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但时光无情,人生转瞬到头,明知自己要死,虽然赶不走死神,但用绝命诗来概括自己,来让自己的思想存世也算是一种慰藉。

生命如此美好,我们如此留恋,无论发生什么,总会觉得死有遗憾。

个人觉得绝命诗堪称最催人泪下的文学体裁,因为命都没了,这时的情感毫无顾忌,那么,真实感人。

人跟动物的区别除了会使用工具,感情极其丰富也是区别之一。

那么,哪一首绝命诗最让人动容呢?

屈原绝命诗

王都望断几多愁,博带峨冠立水洲。耿耿从来依北斗,营营总是赴东流。

余生报国双行泪,孤掌回天两鬓秋。只把微躯殉国难,渔人休竞木兰舟。

袁崇焕绝命诗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点评

袁崇焕是忠是奸,四百年史家争辩未休。仅就这首绝命诗看,无疑是忠臣。

(三国)孔融《临终诗》

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河溃蚁孔端,山坏由猿穴。

涓涓江汉流,天窗通冥室。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

靡辞无忠诚,华繁竟不实。人有两三心,安能合为一。

三人成市虎,浸溃解胶漆。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

点评

孔融身为建安七子之一,文采好是不必说的。

只是他的绝命诗,说教味太浓。

清金圣叹《绝命诗》

天悲悼我地亦忧,万里江山戴白头。明日太阳来吊唁,家家户户泪长流。

点评

这只能算打油诗。金先生以诙谐知名,临死也不忘幽默一下。绝命诗写得这样洒脱,古往今来,我仅见他和唐伯虎两人。

和珅绝命诗

五十年前幻梦真,今朝撒手撇红尘。他时瞧口安澜日,记取香烟是后身。

点评

诗写的不怎么样(个别文字,三余我老人家略作了改动),之所以广为流传,是后人附会了一段和珅写此诗预言其转世投胎变成慈禧搞垮清朝复仇的故事。

其实,和珅入狱后写的另一首诗,更佳,更见真性情。

夜色明如许,嗟余困未伸,百年原是梦,廿载枉劳神,

室暗难挨暮,墙高不见春,星辰环冷月,缧薫泣孤臣,

对景伤前事,怀才误此生,余生料无几,空负九重仁。

谭嗣同绝命诗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点评

前两句,各用一典,不免晦涩。

后两句,振聋发聩,响彻宇内,无人不知,无人不赞。

陆游绝命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苏轼绝命诗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虞姬绝命诗

汉兵以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项羽绝命诗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点评

这首诗妇孺皆知。三余我老人家五岁时就用毛笔把这首诗写在门上,要不是老爹见字写得尚可,少不得一顿胖揍。对这首诗的点评:霸气开头,无奈结尾,总体格调不高(临死想的只是个女人)。诗如人生。

秋瑾绝命诗

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唐寅绝命诗

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飘流在异乡。

文天祥绝命诗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点评

文天祥是状元出身,绝命诗很见功力。

可能因为在长途押解途中,蒙古人也有劝降的想法,文天祥写诗的时间比较从容,才成就这样一篇伟作。诗人不幸,诗之幸。悲哉!

南唐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点评

古人讲,有水井处,皆歌柳(永)词。

现在可以说,有中国人处,皆知此词。

这首词大约写于李煜降宋后的第三年,据说因为词中流露的故国之思,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重要原因之一。一定程度上,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朝鲜成三问《临死赋绝命诗》

击鼓催人命,西风日欲斜。黄泉无客店,今夜宿谁家?

点评

成三问是朝鲜勋旧,官至集贤殿学者,参与创制《训民正音》。

1456年,因不满世祖大王篡位悖伦,联络其他勋旧密谋扶持朝鲜端宗复位。

未果,被朝鲜世祖一网打尽,与其他五人一起被处以用烧红的铁钳活剥皮的极刑,是为“死六臣”。

这首诗末两句写的尤其好,代天下人问出心中疑问。

(民国)汪精卫《绝命诗

慷慨过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点评

这是汪精卫早年刺杀清亲王被捕,在刑场口占的绝命诗。语言浅显,气节高昂。琅琅上口,传唱一时。

没料到,汪精卫竟然没死,后追随孙中山。

更没料到,孙中山死后,汪精卫竟然投靠日本做了汉奸。当时有好事者改其诗曰:

曾经慷慨过闹市,也曾从容作楚囚。

惜未引刀成一快,如今辜负少年头。

1944年,汪精卫死在日本名古屋,临终前作诗:心宇将灭万事休,天下无人不怨尤。纵有先辈尝炎凉,谅无后人续春秋。也是一首好诗,可惜了!

(清)李鸿章《绝命诗》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尤未息,诸君莫做等闲看。

点评

不论成败褒贬,单就敢于任事,李鸿章就值得在晚清历史占有重要一席。这首诗写的沉重,读着也沉重,百年后读依然沉重。

(明)唐伯虎《绝命诗》

一日兼他两日狂,已过三万六千场。

他年新识如相问,只当漂流在异乡。

点评

只有两个字评价,洒脱。这诗还有一个版本: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三余个人觉得,一日兼他两日狂的版本更佳。

(当代)陈毅《梅岭三章》之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点评

陈毅1936年被围困在梅山,自忖必死,提前写的绝命诗。竟然未死,终享后福。这首诗写的豪气冲天,没有丝毫哀辞败语,正是命不该绝的征兆。

另两首是: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清)无名乞丐《绝命诗》

身世浑如水上鸥,又携竹杖过南州。饭囊傍晚盛残月,歌板临风唱晓秋。

两脚踢翻尘世界,一肩挑尽古今愁。而今不食嗟来食,黄犬何须吠不休

点评

清末通州一无名乞丐死于路旁,被发现遗有绝命诗。对仗工整,格调不俗,一时争相传看。估计不是职业乞丐,是个末路文人。

饭囊盛残月,歌板唱晓秋。既有苏轼的豪放,又有柳永的婉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3d10470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19.html

《诗词赏析—中国历史上10首绝命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