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语段训练题

发布时间:2019-08-23 01:38:1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文言文阅读语段训练题

21课《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阅读语段(一)

自余为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自余为 通“戮”,遭到贬谪的意思。

②居

③恒惴栗 恐惧

④其 空闲

⑤则施施而行 慢步徐行的样子

漫漫而游 任意

其徒上高山 每天;自己的同伴

回溪 穷尽

⑨到则草而坐 用手分开

⑩醉则相枕以卧 进而

⑾意有所

而起 睡醒

⒀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未曾;奇怪特别

2、翻译句子

①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空闲的时候,就慢步走走,任意游览

②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每天和自己的同伴爬上高山,钻入深林,穷尽迂回曲折的溪流,

凡是有幽静的泉水和奇怪石头的地方,无论多远没有不到的。

③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心中所想到的,梦中也同样会梦到(梦中也会出现同样的旨趣)。

④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我认为凡是这个州形态奇异的山,我都游览过了,却未曾知道西山的奇怪特别

3、按照下面的要求回答问题

①寄情于景,托物言志是本文的一大特色,结合文章写作背景,试分析文段中“披草而坐,倾壶而醉”一句表现了作者当时什么样的心情。

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而被贬为永州司马,到任后,寄情山水,聊以忘忧,本句实则是作者散漫放任,苦中作乐的心情体现,是他孤寂、疏放性格的表现,他的醉酒是将自己的的愁绪消融在山水中,求得对世事的遗忘。

②试从文章表达技巧方面赏析文段中画线句子的妙处

画线语句长短交错,上下钩连,如行云流水,一气贯注,极富动感。

③本文只有两个自然段,请说明第一段对第二段起什么作用。

第一段概写未得西山的游览情况是为了反衬始得西山的惊喜,为托出

西山作铺垫。

阅读语段(二)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 焚茅,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 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才;认为……奇异

染溪 沿着

/榛莽 砍伐;杂乱丛生的树木

箕踞 伸开两脚像簸箕那样蹲着或坐着;游戏,游览

⑤皆在衽席之下 古代睡觉用的席子

⑥若若穴 蚁穴外隆起的小土堆

攒蹙/累积 聚集收拢;重叠

⑧莫得 逃避

⑨萦 青山;白云

⑩外与天

⑾然后知山之特立 这;独立出众

⑿不与为类 小山丘

⒀悠悠乎与颢气/ 弥漫于天地之间的大气;一道

⒁洋洋乎与造物者 创造万物的上天

引觞满酌 举起酒杯

颓然/ 醉醺醺的样子;接近

⒄心凝形,与万化冥合 解脱;暗暗相合

⒅然后知吾未始 从前;未曾

⒆故之文以 做,写;记

2、翻译句子

①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 焚茅,穷山之高而止。

于是派仆人一起渡过湘江,沿着染溪行走,一路上砍伐杂乱丛生

的草木,焚烧长得茂盛的茅草,一直爬到山的最高处才停止。

②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大家攀援着登上山顶,伸开两脚像簸箕那样或蹲或坐着游览风光,

只见凡是附近几个州的土地,都在我们的坐席之下。

③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 若垤若穴,

看那高高低低的形势,高的地方像深山一样深邃,低的地方像深池

一样低陷,凸起的像土堆,凹下的像地穴。

④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登高望远,千里之遥如在尺寸之间,许多山聚集收拢,重叠到一起,

没有什么可以逃得出我的视野的。

⑤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

这之后才知道这座山的独立出众,是不和那些小山丘为伍的。

⑥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它空旷遥远与天地之间的大气一道,而找不到边际;它飘然得意似与

创造万物的上天一同游乐,而找不到它的尽头。

⑦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苍茫的暮色,从远处渐渐笼罩过来,到了天黑得什么也看不见时

还不想回去。

⑧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我觉得精神凝聚安定,我的形体得到了解脱,与万物的变化暗暗相合,

这之后才知道我从前未曾游览过,真正的游览从此时开始。

3、简答题

①选文紧扣“宴游”二字写了“醉”态,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

选文中的“醉”字前面虽然有“颓然”两字,但这里的“醉”既有为始得西山而感到庆幸,“引觞满酌”而醉,更为西山怪特美景所陶醉。此时作者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交融了。

②作者认为以怎样的态度才能得山水之美?

只有心静如水,与天地万物合而为一,才能真正欣赏山水之美的妙处

以“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态度才能得山水之美

③作者在欣赏西山景致的背后蕴藏着什么思想感情?

隐藏着抑郁不平,怀才不遇的忧愤之情。

(因贬官而不得志,寄情山水以排遣郁闷)。

④请分析“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一句在文中有哪两层意思?

第一层总结西山本身特点:独立出众;

第二层流露作者性情:与众不同,超世脱俗,卓尔不群。

⑤文中描写的文字突出了西山的什么特点?

突出西山高大特立的特点

⑥为了突出西山的高大特立,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作者主要采用了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具体表现在:一是“凡数州之

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这是总写众山之低,以烘托西山的高峻;二

是“岈然洼然, 若垤若穴”,这里分写周围一些峰谷均极小,以烘托

西山高大;三是“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这是分写周围

景物,一目了然,以烘托西山的高大;四是“萦青缭白,外与天际,

四望如一”这是分写眼光可放得极远,极阔,以烘托西山的高峻;五

是“不与培塿为类”,这是以所有的山都像“培塿”来总收西山的高

大特立

⑦这段文字融进了作者怎样的人格美?

这段文字融进了作者在被贬永州后仍坚持独立自重及卓尔不群

的人格。

⑧本段描写文字没有一句写西山本身,对表现西山有何作用?

本段描写文字写了立于西山之所见,以他山衬托西山,也就是写了

“不与培塿为类”的“培塿”,从而突出了西山的高峻

22课《醉翁亭记》 欧阳修

阅读语段(三)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山也 围绕;都

②林尤美 山谷

③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茂盛的样子

④有亭翼然/于泉上者 四角翘起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靠近

之者谁,太守自谓 命名,取名;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

⑥饮少

⑦醉翁之不在酒 情趣

之心而之酒也 领会;寄托

2、翻译句子

①环滁皆山也。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

②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沿着山路行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并看见一股泉水

从两座山峰之间飞泻下来的,那是酿泉啊。

③峰回路转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在那山山水水之间。

⑤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3、简答题

①这段文字的写景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这段文字的写景顺序是按照由全景到局部,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

顺序安排的,这样安排层层递进,托出主景,引人入胜。

②奠定全文抒情基调的句子是哪一句?体现全文线索的词语是

哪个词?

奠定全文抒情基调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体现全文线索的词语是“乐”

③本文是写醉翁亭的,可第一段大部分内容却是其他的景色,这样写

与表现中心有什么关系呢?

因为既是写亭,自当写出亭的景色;又因亭名醉翁,自当写出命名

之意,这些全属必要的烘托,文章开始写望琅琊,写山行闻水

,都暗寓着一个字,至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后,

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的道出了全文的主线。

④出自这段文字的成语有哪些?现在常用来比喻什么?

成语有“峰回路转”和“醉翁之意不在酒”。

“峰回路转”今多比喻事情经过曲折的变动后出现了新的转机。

“醉翁之意不在酒”今多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阅读语段(四)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若夫日出而林 像那;雾气

②云而岩穴 聚拢;昏暗

③野/而幽香 香花;开

④佳木繁阴 发荣滋长;形成浓密的树阴

⑤至于者歌于途

伛偻/提携,往来而不 驼背,借代指老人;借代指小孩

断绝,停止

溪而,溪深而鱼肥 到;钓鱼

⑧酿泉为酒,泉香而酒 清澈

山肴,杂然而前 野味;菜蔬;摆放

宴酣之乐,非 尽兴地喝酒;弦乐器,借代指音乐;管乐器,借代指音乐。

⑾射者中,者胜,觥筹交错 下棋;酒杯和酒筹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苍老的面容;醉醺醺的样子

2、翻译句子

①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这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的景象,

就是山间的早晨和晚上。

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春天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夏天好的树木枝叶繁茂,

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③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秋天天气高爽,霜色洁白,到了冬天,水流减少,石头裸露

④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老小小的行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

这是滁州百姓在出游啊。

⑤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前面的,这是太守在摆宴席啊。

⑥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射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起来坐下

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在欢乐啊。

⑦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一个脸色苍老,满头白发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

喝醉了啊。

3、简答题

①选文第一段以写景为主,先写了什么景,再写了什么景?

第一段写景先写山间朝暮之景,再写了山间四时之景

②第二段中运用借代修辞手法的两个句子是什么?

运用借代修辞手法的两个句子分别是“伛偻提携”和“非丝非竹”

③第二段描写了一幅官民同游琅琊山的风俗组画,组成这幅画的

四幅图分别是什么?

这四幅画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④第二段描写主要用意是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二段描写主要用意在于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⑤第二段中作者为什么既写自己与宾客们的欢游、宴饮,又写滁人

的出游?

写众宾客宴游表现了太守与下属关系融洽,政通人和。写滁人

游山反映出百姓和乐。从多方面表现作者政治清明,与民同乐

的政治理想。

⑥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境界,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一样具有范仲淹在

《岳阳楼记》一文中展露的什么旷达胸襟(用文中原句)?

作者同样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

⑦本文语言优美,尤其是对偶句充分体现了汉语言的美感。请以

“欧阳修与百姓同乐”为上联,联系《岳阳楼记》一文,拟一个

下联。

上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

下联:范仲淹对洞庭抒怀;范仲淹以天下为忧;范仲淹先天下而忧

阅读语段(五)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已而夕阳在山 不久

②太守归而宾客 跟从

③树林阴,鸣声上下 遮盖;树的上部和下部

④游人而禽鸟乐也 离开

⑤而不知太守之其乐也 以……为快乐

⑥太守 为,是

2、翻译句子

①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不久夕阳落在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这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

②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树林茂密成阴,鸟到处鸣叫,这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

③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游人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

为快乐啊。

④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用文章记述这种快乐的人,

是太守啊。

3、简答题

①同是写“乐”,《醉翁亭记》勾勒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图,抒发了

作者政治理想,而范仲淹《岳阳楼记》则借题发挥,以“先天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自己的什么抱负?

表达作者严以律己,惟以人民疾苦为念的忧民思想,在朝廷敢于直言

进谏,为国君尽忠的忧君思想,具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抱负。

②文中作者用了层层衬托的写法。先用什么衬托什么,再用什么衬托

什么?

先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再用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

③点明文章主旨的三个字是什么?

点明文章主旨的三个字是“同其乐”。

④“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这句含蓄地表现

作者什么心情?

这句话既含蓄地表现了作者为政有绩的愉快,又表现作者壮志难酬,

怀才不遇的情怀难却。

26课《孟子》二章

阅读语段(六)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天时不如地利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地利不如人和 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七里之 外城

而攻之而不胜 包围

天时不如地利也

非不高也 城墙

非不深也 护城河

兵革非不坚利 泛指武器装备;坚固锋利,精良

放弃;离开

民不/封疆之界 限制;靠;划定的边疆界限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巩固国防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慑,征服

得道者多助 施行仁政

⒁失道者

⒂寡助之至亲戚/ 到了极点;兄弟骨肉

⒃天下 归顺

君子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要么

2、翻译句子

①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

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②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

③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

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④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但是,(守城一方)却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

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⑤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限制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⑥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慑、征服天下不能只靠武力的强大。

⑦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⑧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去攻打那连兄弟骨肉都反对的寡助之君

⑨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能施仁政的)君主要么不打战,打战就一定胜利。

3、简答题

①划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这三句话顺序不能更换,

理由是什么?

划线句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它使文章富有气势,增加了说服力。

这三句话不能更换顺序的理由是:“域民”、“固国”、“威天下”是

治国的程序,须将前一阶段的事做好才有可能实现后一目标,故

不能更换其顺序。

②本中的“君子”是指什么人?“委而去之”的又是什么人?

“君子”指“得道者”(或“行仁政者”),“委而去之”的是

“守城的人”(或“失道者”)。

③“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的是什么?

“道”指“仁政”

④结尾部分提出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论点吗?它与开头

提出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什么关系?

结尾部分提出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不是论点,是文章的 

结论,它是对开头提出的论点进行具体分析后得出的,是对论点的

深入论证,它明确地告诉君主,得道就是要做到人和

⑤孟子的文章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试举例

分析。

如第三、第四段排比句式的使用,第三段中双重否定句的使用,都有

助于增强气势。又如第二、三、四段,逐层深入分析“天时”、“地利”、

“人和”各自的重要性,通过正反对照,雄辩地证明“人和”最重要。

阅读语段(七)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畎亩之中 起,被任用;田间、田地

傅说于版之间 被举用,被选拔;捣土用的的杵

管夷吾举于 狱官

百里奚举于 集市,市井之间

必先其心志 使……痛苦

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使……劳累;使……受到饥饿;

使……受到贫困之苦

所以/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使……惊动;使……坚韧;增加

⑧人/            常常;犯过失

⑨困于心,于虑,而后     同“横”,梗塞,指不顺;

奋起,指有所作为

于色,发于声,而后 征验,表现;明白,了解

则无法家/拂士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内;有法度的世臣;

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

后知生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因为

2、翻译句子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舜从田地之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举用,

胶鬲从鱼盐贩中被选拔出来

②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管夷吾从狱官手中释放并录用,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请到朝廷,

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高位。

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④行拂乱其所为

以种种不顺利的行动去扰乱他的所作所为

⑤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增加他原来不具备的处理事物的能力。

⑥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在内心感到困扰,在思虑方面感到堵塞,这之后才能有所作为

⑦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憔悴枯槁在脸色上显露出来,吟咏叹息之气在声音中表现出来,

这之后才能被人们了解

⑧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国内假如没有有法度的臣子和能够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假若

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这样的国家往往会灭亡的

⑨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之后人们就明白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

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3、简答题

①第一段列举的六个人,其共同点是什么?作者列举他们的事例,是

为了说明什么?从论证角度看它为后面论证什么提供事实论据?

第一段列举的六个人,其共同点是在经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不平

凡的事业;列举他们的事例,是为了说明逆境能使人大有作为;它为

后面论证“生于忧患”提供事实论据。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是人”

指什么人?

这一句在文中起过渡作用,“是人”指上述六人及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③第二段的基本观点是什么?这一观点是从什么内容总结出来的。

从论证角度看,这段属于什么论证?

第二段的基本观点是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必须经受各方面的

艰苦磨练;这一观点是从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中总结出来的;从论

证角度看,这段属于道理论证。

④本文结尾为什么要独立成段?

作者认为这是警世之言,独立成段有助于提醒人们注意。

⑤从全文看,“生于忧患”与“死于安乐”两句,作者着重强调的是

哪一句?

作者着重强调的是“生于忧患”。

27课《岳阳楼记》 范仲淹

阅读语段(八)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滕子京/巴陵郡 古时官吏降职或远调;做太守

/明年 到了;第二年

③增其旧制 旧有的规模

//作文以记之 同“嘱”,嘱咐;写文章

⑤予观夫巴陵胜状 胜景,好景色

横无际

夕阴 日光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雄伟景象

前人之述 详尽

潇湘

迁客/骚人 指降职远调的人;诗人

⑿多于此 聚会

2、翻译句子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许多荒废的事情都兴办起来

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扩大它原来的规模,在楼上刻了唐代贤士和当代人的诗赋

予作文以记之

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⑤予观夫巴陵胜状

我观赏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它连接着远处的山脉,吞噬着长江的流水,水势浩浩荡荡,

宽阔无边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早晨阳光照耀、傍晚一片昏暗,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

景象无穷无尽。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观赏自然景物所产生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3、简答题

①“胜状”在该段的近义词是什么词?

近义词是“大观”

②从全文看,“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什么?

“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悲”则“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和“喜”则“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

临风,其喜洋洋”

③第二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中心句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④写洞庭湖宏伟气势的语句是什么?

写洞庭湖宏伟气势的语句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⑤写湖光山色的语句是什么?

写湖光山色的语句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⑥与“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相照应的语句是什么?

相照应的语句是“前人之述备矣

⑦出自这两段的成语有哪些?

成语有“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气象万千”

阅读语段(九)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若夫霪雨/霏霏 连绵的雨;雨繁密的样子

②连月不 放晴

③浊浪排空 冲向天空

日星隐耀山岳潜 光辉;形体

冥冥 迫近;昏暗

楼也

⑦则有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国都

至若春和 至于,又如;日光

波澜不 起,动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极言其广

沙鸥锦鳞/游泳 栖息,鸟停息在树上;美丽的鱼;游来游去

芷汀郁郁青青 小草;小洲;香气很浓

而或长烟,皓月千里 有时;全

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哪有穷尽

则有心神怡,,其喜洋洋者矣

旷达,开阔;荣耀;一起;端起;面对,当

2、翻译句子

①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浪头冲向天空

②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了、船桨断了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傍晚时分天色昏暗,老虎吼叫猿猴悲啼

④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这时登上岳阳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奸人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的情绪,放眼望去,满眼萧条冷落,感概到极点而

禁不住悲伤起来了

⑤至若春和明,波澜不惊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洞庭湖波浪不起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上下天色水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边

⑦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了,明月照耀着千里大地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浮动的月光闪耀着金色,静静的月影象沉下的璧玉

⑨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就会感到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辱全忘,在清风吹拂中

端起酒来喝,真是高兴到了极点啊

3、简答题

①这两段的一“悲”一“喜”是紧扣前文的哪一句来写的?

一“悲”一“喜”是紧扣前文的“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来写的。

②这两段文字在写法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在写法上的共同点是:先写景后抒情,情景交融

③这两段文字主要运用哪些表达方式,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主要运用描写和抒情这两种表达方式,写景是为抒情服务,

极力渲染迁客骚人”。

④这两段文字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修辞手法有对偶、借代、比喻

⑤从文段中找出两组对偶句。

例一: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例二: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阅读语段(十)

嗟夫!予尝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嗟夫

/古仁人 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思想感情

/二者之 或许;不同;指心理活动

物喜,不以己悲 因为

/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在;朝廷

/亦忧,退亦忧 这;在朝廷做官;不在朝廷做官

其必曰天下之忧而忧,天下之乐而乐

在……之前;在……之后

斯人,吾谁与      无,没有;归依

2、翻译句子

①予尝古仁人之心

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或异二者之为

或许跟上面说的两种思想感情的表现不同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庭里做高官就担忧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担忧他的君王

是进亦忧,退亦忧

这就是进入朝廷做官也担忧,辞官隐居也担忧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的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

才快乐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3简答题

①“予尝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指的是什么?“古

仁人之心”与这“二者”是同还是异?用原文分别概括这两类人的表现。

“二者”指上文所说的“悲”则“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

感极而悲”和“喜”则“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

这两种心情。“古仁人之心”与这“二者”是异。“古仁人之心”

表现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二者”的表现是“以物喜,以己悲”。

②作者心目中的“古仁人”应是什么样的人?(用文中语句回答)

作者心目中的古仁人应是:其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二,居

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其三,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③前文分别与“以物喜”、“以己悲”照应的句子是什么?

前文分别与“以物喜”、“以己悲”照应的句子是“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④表达作者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的语句分别是什么?

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语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表达作者政治抱负的语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⑤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友人于京的劝勉,结尾作者发出

“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就全文来看,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

作者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⑥“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三句话因其文质兼美而脍炙人口,请选择你感受

最深的一句,结合《岳阳楼记》和自己的生活谈一谈你的体会。

任选其一即可。谈体会既要联系原文,又要结合自己的生活。

如选第一句可围绕政治理想来谈,选第二句可围绕旷达胸襟来谈,

选第三句可围绕远大抱负及民族责任感来谈。

言之成理即可,鼓励有创见。但观点错误或偏激应酌情扣分。

(共3分,联系原文1分,结合自己的生活2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4018fec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0a.html

《文言文阅读语段训练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