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课》读书心得:真的是要“岁月静好”吗?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写作课》读书心得:真的是要“岁月静好”吗?
《写作课》这本书读得不慢,但为它写点东西真的很慢。
这是一本教人如何写小说的书,语言浅易、逻辑清楚,又饶有趣味,阅读过程比较顺利。作者艾丽斯•马蒂森有着作家与大学写作教师的双重身份,在大学教授写作课程二十余年,又曾获美国最佳短篇小说奖,在教授写作方面,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代表。全书内容从写作者的现实需要出发,从对真实作品的剖析中获得指导性意见,既有深度,又并不枯燥,兼具专业性与实用性,可以说,对有志于从事文学创作的人士大有裨益。可是,谈到读书的收获,我却迟迟没有动笔,因为我现在的确没有写一篇长篇小说或回忆录的愿望,书中的指导性内容没有激起我持续关注的兴趣。如果说让我不假思索地直接说出阅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的话,那就是当我读过第一章以后,我就明白了自己这辈子不可能成为一名作家,也不会试图去成为一个以写作为职业或者重要爱好的人,自己实在是没有一点这方面的潜质。
我一直认为,读书的真正收获应该来自书中内容给读者触动最大的地方。览《写作课》一书,给我触动最大的是在第二章作者讲到“脱离现实的杜撰”时用于举例的一部作品——《阿尔弗雷德与艾米丽》这部作品是作家多丽丝•莱辛在八十九岁时出版的一部小说,它用不同方式讲述了同一个故事,书中人物阿尔弗雷德与艾米丽的原型就是作者的父母。书的前半部分大概是一篇中篇小说,设“一战”没有爆发,虚构父母田园牧歌般的平凡生活,后半部分是回忆录,作者凭借记忆再现了父母的真实生活,充满生命的苦难、无奈与辛酸,没有书后半部分的回忆录,就无法感受到前半部分田园小说所蕴含的凄美力量,也无法实现田园小说所追求的与现实世界的脱轨。而真正给我触动的是作者的一句总结——“如果说战争摧毁了父母的生活,反过来看,战争也塑造了他们的生活。”摆脱了“一战”,阿尔弗雷德和艾米丽的田园生活宁静怡人但略显乏味;在以真实历史为背景的第二部分,人们虽然经历了苦难,但整个故事却拥有了饱满的张力和明确的主题。
似乎生活中很多人都在追求一种状态,就是所谓的“岁月静好”。摆脱了生活的“苦难”,生活可能平静、美好,但是不是也“略显乏味”呢?这句话好像

有点“唯恐天下不乱”的味道,但我实在并非是这个意思。白岩松说:“人们声称的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忆起来才那么幸福。”就好像我最熟悉的一个群体——高三生,他们每天十三小时以上的学校生活,十小时以上的学习时间,疲劳、乏味,还要面对或大或小的精神压力,对于他们年轻的生命而言,实在可称为一种“苦难”,可正是这种“苦难”为中国大多数人的生命提供了一种充实,提供了一种可供回忆的幸福,赋予了一种意义。大多数经历过高考的人,都会选择在适当的时机来缅怀这一段岁月,就好像大多数“知识青年”也都会在适当的时机缅怀“上山下乡”的那段岁月一样。
我的父母是77届初中毕业生,那个时候由于历史原因,我们的城市停办了高中,于是,他们在17(当时的教育是中小学10年一贯制)的年龄就“下乡”了。在我的成长经历中,经常听到父亲谈起下乡的经历,比如他在17岁的时侯就能扛起200斤的麻袋,在集体生活中该如何盛饭以及知识青年与当地农民的友爱与斗争,而母亲谈起最多的就是在一年收割之后吃到的“新稻子”,我人生中对米饭的软糯、喷香的所有想象似乎都不及她们那时仿佛泛着淡绿色光泽的新稻米蒸出的米饭。理性地考虑,“上山下乡”的经历对他们这一代人的人生产生了很大的不利影响,最直接的就是被剥夺了继续接受教育的权利,还需要在身体尚未发育成熟的年龄迅速适应一个农村成年劳动力的全部工作,这是极不公平的。我的父母也这样认为,但当他们讲起“青年点”的故事,眼神却总是显得兴奋而充满怀念,以至于令我认为他们的故事是那样传奇。实际上,对于我来说,后面的故事才更具传奇色彩,而且充满浪漫的意味。也是在那一年,国家决定恢复高考。于是,在1977年冬天一个雪花飘飞的日子,我的父亲母亲每人怀里揣着两块玉米饼子,在凌晨5点钟(他们的记忆惊人的相似)分别从各自的青年点同大家一起有说有笑地走回城市(他们下乡的地方都离家不远),参加了考试,最终幸运地被录取。而更为幸运的是录取他们的是同一所院校,他们成为了同学,有了彼此认识并恋爱的机会,最终结婚,世界上才有了我。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父母总是在读书,他们不断通过“夜校”和“函授”的方式延续自己的学习经历,我相信以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品质如果读过高中正常参加高考,一定能考取更好的重点大学。客观地说,时代还是对他们的人生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可是多年以来我几乎没有听到过他们对于时代的抱怨,他们似

乎总是在怀念那段充实而传奇的日子,以至于我时常羡慕,与他们相比,我的青年经历实在过于贫乏,以致我认为自己永远不会像他们那样面对日常生活充满激情和力量。同多丽丝•莱辛类似,我也想说:“如果说时代影响了父母的生活,反过来看,时代也塑造了他们的生活。人生最大的敌人往往不是苦难,而是消沉,而最有可能带来消沉的是贫乏,苦难与波折会使我们的人生“拥有饱满的张力和明确的主题”
好的,到这里,我似乎改变了主意,也许我会在89岁的时候写一篇带有回忆录性质的小说,小说的前半部分会假设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从来没有发生过一场叫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运动,而小说的后半部分将拥有更为饱满的张力和更为明确的主题。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41522b0c3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8b.html

《《写作课》读书心得:真的是要“岁月静好”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