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模版

发布时间:2020-04-25 19:18:0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主讲:河北挥公实验中学张海晨

 

高效课堂“六项实操技术”

课堂模式要有道---------符合“三本”是根本

导学案是路线图---------集智备课作支撑

小组学习定成败---------小组建设很关键

学情调查是起点---------问题教学是主线

独、对、群学是方法------自学能力最重要

展示、评测是手段-------活实结合有保证

 

以文章《故乡》中日两个国家中学语文课堂上这种设计的差异。

《故乡》的教学设计——中日语文课堂教学对比,从教育的角度审视两个国家在教学方面产生的差别,教学的思想教育的理念、教育的技术都不一样。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结果,就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

案例对比

1.日本静冈县C中学初三班C老师的《学习设计》(教案)

一、学习课题:鲁迅的《故乡》(竹内好译)。

二、学习目标:怀着问题意识读故事。(问题很简单,这是我们中国孩子缺乏的缺少问题意识。)

三、主要流程:第一节课内容:⑴鲁迅通过这篇作品,想要表达什么(根据出场人物的言行来独立思考)(这是我们的独学);⑵组织学习小组来讨论,共同思考(这是我们的对学、群学,小组合作学习);⑶反复组织小组讨论和班级全体讨论,以“希望”和“路”为切入点深入思考(这是我们的群学、大展示的形式。和我们高效课堂所讲的流程是一致的)。第二节课内容:⑴揭示主人公的心情波动曲线;⑵聚焦重点场景,感受出场人物的心灵动态,进一步思考;⑶通过精读,进一步逼近主题;⑷朗读,把学生理解的结果通过朗读反映出来。

四、合作学习(完成语句的理解;把握故事的构成和出场人物;逼近主题,列出关键词;通过关键词分析,深化课文的理解)。

五、引出结论(学生见解的重视,文本鉴赏的升华)。

整个学习设计的核心是围绕的不是文本,而是围绕着每一个孩子,以人为本。它是人本的设计,不是文本的设计。这与中国的教案有着质的差异,我们设计的教案都是目中无人的文本化的设计,从来不考虑基于个体,基于人的设计。

2.上海近郊H中学初二班W老师的《教案》

一、初步感知:思考“我”回故乡的情感主线是什么?(一个“悲”字贯穿全篇);为什么20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使我心境如此悲凉(人和景物的变化使我觉得悲凉)。

二、追寻“悲凉”:⑴品读描写故乡景物的句子;⑵小说主要写故乡的哪些人,他们发生了哪些令我感到悲凉的变化;⑶闰土的变化(对比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变化及其原因)。

三、揭示主题——以标准的格式(“通过……刻画了……反映了……揭露了……表达了……”)归纳:“通过‘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个受尽旧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的形象,生动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旧中国农村日益破败的面貌,从而深刻揭露了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压迫,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四、课后作业:探究作者表现“悲凉”的艺术手法;根据小说的介绍,为闰土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传。

和学习设计最大的不同是,它是基于教材设计的,不是基于人设计的。老师的内心没有人的存在,它是一个文本对话。学习也是为了完成老师给设计的文体的答案,去记这些知识点,死记硬背,问题都有标准答案。我们在教学中走了一个最大的误区,就是都给了一个标准答案、标准模式,孩子没有头脑,不思考问题。如果你给他一个问题,他就向你要一个答案,而且你给他一个问题,他一定能找出一个答案,好像任何事情,世间万物都要有一个标准答案。这是我们整个教育体系里面,一切都是标准化作业,结果是孩子没有了自我的发展,没有了个性化的创造,没有了想象力。现在教育中,从教学的纬度上讲,没有给孩子这几样宝贵的东西:问题意识、想象力、质疑能力、批判精神。这四个要素都没给他。这四个要素是在孩子人之初的时候就有了,只不过是在后天的整个教学体系给打压掉了。我们老师与学生相比,最起码在想象力上是不如孩子的,在创造力上也是不如孩子的。老师在想象力、问题意识和创造力上是很难影响学生的,在我们成人的头脑中都是程式化的思考。

整个学习设计和教案它体现的是背后的理念和思想,如果我们没有换思想、换理念,而只学了一点技术,那也不会常久,它没有生命力,真正要改变的,是要回到道与术的关系,如果道不同,那术的问题也不可能解决好。我们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教学的行为,都彰显你的思想、理念、观念。新课程的理念,真正的练化为自己的教育观念,还要一个很大的提升,别人的东西练化成自己的东西是最重要的。

案例:

在《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这本书中有这么一段话,记述的是美国一堂写作课的情景:我随着其中8位同学来到一间写作工作室。每两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每个小组收到老师分发的一个小袋子,每个小袋子里16张小纸条,每张小纸条上写有一个单词,如人名、数学、书、朋友、孤独的、驱逐、奔跑等单词。同学们开始用这些单词组织句子,句子越连越长,于是就连缀成篇。还有的小组互相竞赛,把各自袋子里的单词抽出来,要对方以最快的速度连成一个句子,借此检查对方组织句子的速度。口头连缀基本没问题了,教师又要学生把刚才口头练习的结果写在自己的作业簿上。一堂写作课,有的是轻松、愉快和分享,全然没有我们在写作课上常见的苦思冥想和抓耳挠腮。

这就是一个课堂设计,教学的材料给你了,接下来要做的是要进行教学设,计达到好的效果,也就是目标、技术和最后的反馈的结果,学生如何学,学得好不好。

它这种设计打破了我们传统的思维方式,是一个新的思维模式、思维方式。什么决定了你的将来发展,是思维模式、思维方式。我们换了另一种是思维模式、思维方式,是一种理念的变化。

我们有一个老师在上《阿房宫赋》的时候,让学生创作《……赋》。

一、导学案的含义

导学案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为达成一定的学习目标,由教师根据课时或课题教学内容,通过教师集体或者个人研究设计并由学生参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师生互动“教学合一”的设计方案。导学案是集教师的“导案”、学生的“学案”、“练案”(分层次的训练)和综合性评价于一体的导学性文本,它是高效课堂教学理念下教师为学生进行学习设计的产物,被形象地比喻为高效课堂上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方向盘”、“导航仪”。

通俗地说:导学案就是指导学生学习,在方法和规律上的一个案例。不是局限知识性的设计,它重点的是培养孩子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设计,是学生学的设计,不是老师教的设计。

导学案设计避免走入的误区:

⑴设计导学案的教材化,是教案的翻版;

⑵导学案设计教案化,还是原来教案的痕迹比较明显,设计的教案化;

⑶导学案设计“问题肤浅化”。导学案成了习题案(这是最易犯的),一个一个的习题排在那;

⑷问题的肤浅化。不能引起学生的开放的思维和质疑生成,很多问题都是单一的、单向的,客观的题,有唯一答案的题,不易引起学生思维的开启;

⑸导学案设计共性化。尤其是同学科老师多的时候,导学案设计时集智(体)备课不是最后的设计,还要有一个二次设计,针对每个班级不同学情进行设计,包括学习方法的设计和课堂流程的二次设计,是一个开放性的设计。

二、导学案设计行动研究

在导学案设计时,要以生为本、以学为本、以人为本。

以生为本: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

相信学生,是一个理念,在设计导学案上,如果是以学生为本的话,在了解学生学情基础之上,很多的设计是放宽的设计,不是紧收,是开放的一种设计,相信孩子能做很多事。

解放学生,要本着相信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不要给他掰碎了,再喂他,一个整体的东西给他一个宏观的指导和点播,学生一个人不能解决,对子间解决,对子间不能解决,小组内建群学解决,小组不能解决再拿也全班解决,如果全班还不能解决,老师要抛问,引导学生答题,而不是抛答案。

利用学生,用学生解答问题,用学生教学生。随着课堂的开放程度,对老师的要求就更高了,教师要端正心态,老师师者亦生,生者亦师,教者亦学,学者亦教。我们刚搞课改,都是学生,是个学习者,不能定位到老师,高高在上,要利用好学生。在课堂、班级管理、学校管理、学生管理、学生发展,最终都要落在他的自主发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高效课堂的改革,不是一个课堂的纬度,或哪一项技术或导学案设计的变化等,它是一个系统的变革。在一个专制的管理制度下,在谈课堂民主是非常困难的。如果整个的空间,整个的环境里都是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教育理念、管理理念、教学的理念、课堂的理念,那么一切都活了,所以说一放就活。

以学为本: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以评促学、自学为本。

过去的教案都是以教定学,在实际操作都是不备学生,只备教材、备教法,甚至是备教法也徒有虚名,最后是由教到讲。如果三个多小时的讲,没有不睡觉的,传统课堂里从早到晚从头到尾,几乎没有睡不着觉的学生,这是传统课堂不可能解决的问题。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兴趣不能得到培养,在传统课堂上提高学生的兴趣是很困难的,除非是那些特级教师。解决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要回到研究学习上来、研究文本上来。上课睡觉的问题,在高效课堂上一会站、一会坐、一会展示,处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状态,不可能睡着觉。高效课堂是基于每一个孩子发展的问题来设计的课堂和教育理念,而应试教育关注的是前三排的学生。所以应试教育不能说是成功的。大多数清华北大这样的学生是学生学的出来的,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那些笨蛋却是老师教出来的。高效课堂的改革回归的是人道的东西、人性的东西、向善的东西,更多的不是在管制学生、卡压学生,而是张扬学生的良好的个性的发展,如何让孩子成为最佳的自己。

以学定教。如何备学生,在导学案中本身就可以调查学情。导学案一定是在课前发放给学生的,预习的时候就让学生根据导学案独学,再抽查的时候就可能了解学生的学情情况。这样的课堂,说白了,就是问题式教学课堂,问题为主线的课堂,记问题、关注问题、解决问题、探究新问题,始终是问题意识的课堂,因此说是个高效课堂,你把问题这个核心抓住了,课堂学情也抓住了。

学习效果反馈表

这个导学案课前目标达成度60-75%(很好),课后目标的达成度70-90%。从这张反馈表看,这节课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高效。在这种情况(高效模式)下我们每次都是一对多的设计,我们很难因材施教,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怎样能让更多的学生高效地学习呢,要利用学生能者为师。有很多学生都能当小老师。

 这个呢,课前目标达成度很高90-95%,所以说这节课是一堂公开课,是在表演,这个导学案课可以不用上了。这是一节失败的课。

以教导学。教师的作用:点燃、点拨、点化

这种师生关系的处理,不是教而是导,教师应成为导师,不应是教师,导在哪里呢?点燃、点拨、点化。⑴点燃,就是点燃激情,放飞梦想,让每个孩子都激情换发,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地在课堂参与进去。这就要求老师要有激情,一个教师他的真正专业发展首当其充的不是他的专业知识,可能更多的是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读懂孩子,在这方面激励学生,所以说教育即点燃、教育即唤醒即激励,孩子的头脑是等待点燃的火种,把他的热情点燃。⑵点拨,点石成金,拨云见日。老师的点拨是抛问题追问式的。逐渐地由师生互动,转为生生互动,这样的课堂就成功了,老师退到了后台。但是实际上很多老师释放不出来,是受制于学生的牵制,学生有了问题不去总问学生,而是问老师,这个时候老师可以把学生抛出去,再抛给学生。老师能不说就不说。不要认为讲了就会了,会了就懂了。其实不然,出现学生再做题时又不会了。我们的教育如果不能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读不懂学生想什么、要什么,是无效的。老师最大的作用不是给予学生多少知识,而是唤醒孩子学习和生活的热情和激情。⑶点化,醍醐灌顶,明泽悟道。在老师的点化下,突然之间开窍了,他从一个量变走向了质变。我们可以用你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智慧不是别人教,而是自己悟出来的。

追问点拨--要把握时机,恰到好处。在重难点处追问—刨根问底;在深度匮乏处追问—一探究竟;在产生歧义处追问—指点迷津;在出现错误处追问—拨乱反正。

以评促学,是用评价手段解决问题。在高效初期的时候,我们运作的评价是过程性的评价,是多元的过程性评价,是贯穿课堂始终、每一堂课,每一分钟都有评价,对孩子是一种很好的引导。评价是武器指哪打哪,但要用好自己的评价。用评价控制课堂(秩序、人次、参与人数、语言组织),不论正确与否都加分来鼓励、激励。

课堂过程性评价表

                  

自学为主,自学是独立自主学习的简称。我们最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学能力是学生最保贵的能力。如果学生离开了老师还能独立学习,还是学得高效,这是最好的学习。

三、导学案设计基本要求

研读课标作指南

用好教材促发展

学情调查是起点

分层设计重差异0

我们过去的备课是备大纲备教材,现在我们说大纲是有顶没底的,比较空泛的,不具有可操作性的、不具有可达成性的。而现在的课标就不一样的了,是先有的课标,然后再有了教材,所以教材有多个版本,都是根据课标开发的。现在的备课标很重要,要用好教材,还可以开发新的教材。导学案最核心的是学习方法的指导,老师做的辅助工作是引导,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是做大量的就题论题的训练,学法的指导也要体现出来,有学法的指导很重要,还要有学生新生成的东西,这些都要体现在导学案的设计上。

四、导学案设计技术应用

1.导学案设计基本规范:“四统一”

统一基本设计程序。一份导学案出来要经过个人备课、集智备课、个人二次备课,课堂上动态生成课的调整,续备、补充,有一个反思、总结。

统一基本设计要素。⑴学情调查,学期开始时新教材、学生基础的调查,这部分在老师的手中;⑵学习内容分析,过去教材的分析;⑶学习目标;⑷重点,没涉及难点,不同的学生的难点不同,是个性化的;⑸知识链接;⑹学法指导,有两种体现,一是在一个栏目中,二是结合做题中,题的综合能力较强,要设计一些阶梯或支架,关键点的提示;⑺学习过程;⑻整理学案,小组共同整理,整理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⑼达标测评;⑽教与学反思。

统一基本课时容量。高中的B4反正面,初一的学生B4的一面,小学一年级要小。简化或用图示等。

统一基本设计格式。

2.导学案基本版式设计:

⑴题例设计。要体现导学案设计的基本要素,比如标题设计、学情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学法指导、学习过程、达标反馈等;⑵题头设计。比如要有课题、课型、课时、学校、年级、学科、设计人、审核人、授课人、授课时间等。此外,还可以有学案编号、班级、学习小组、学生姓名等;⑶版面设计;⑷版纸及字体、字号设计。高中小4或5号,由量决定。

几种常见版式:版式一:分栏式1(竖版使用);分栏式2(横版使用);版式二:表格式;版式三:混合式;版式四:普通版式。个性笔记栏,是老师的自我调整、个性化的补充。

从教学思想到教学理念,到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是最低的纬度设计)等。

3.学习目标设计:

⑴存在的问题:

①行为主体混乱,指向不明。要以学生为主体。

②误把目的当目标。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不是目标,是方针、是目的,是最宏观的教学目的、教学方针。教学目标要体现它的具体性可操作性,是这堂课的。如果一个目标,在这堂课可以,在下节课也可以,是万能的,那就不是目标。我们的目标一定要体现它的具体性可操作性,可达成的,是基于这堂课的设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热爱家乡热爱主国的情操等等这样的都不是目标的设计,是目的。

③目标维度缺失。这种情况同样非常普遍。(三维不是三个)

如:记住磁场的基本性质和磁场的方向。

记住磁体周围磁感线的方向。

会画不同磁体周围的磁感线分布,能判断磁场、磁极及磁针的指向。

④目标行为动词不当。ABCD设计法,行为主体(是学生可略)、行为动词、学习程度、结果。行为动词的理解、掌握、懂得这些空而大的词都不能再用了,要用具体的动词。学习目标在导学案中是道首当其冲、至关重要的,它决定着你让学生往哪里去,下一步我如何到那里,最后一步我是否到了那里,是不是达标。 

 

学习目标设计行为动词参考一览表

 

 

⑤目标陈述不规范。

⑥对三维目标理解有偏差。

⑵如何分层设计学习目标

设计要求:

①要符合三维目标设计的基本要求。

②要体现差异。

③要注意在“行为条件”、“行为动词”及“表现程度”上的不同。

案例一:

无层次:在10分钟之内(行为条件),写出(行为

动词)三种解题方案(表现程度)。

有层次:在10分钟之内并争取更短的时间(行为条

件),至少写出三种以上解题方案(表现程度),80%

的学生能写出(行为动词)五种解题方案(表现程度)。

4.学习过程设计:(导学案最核心的东西)

自主学习过程的设计

比如:【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①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40~42页,划出重要知识,规范完成学案预习自学内容并记熟基础知识,用红色笔做好疑难标记。

包括学生在黑板板书的时候,也要用双色笔标,三面黑板,把过去老师的板书改成学生的板书。这样可以把学生作业搬到黑板上,把成果搬到黑板上,把出现的错误搬到黑板上,一览无余。经过一段时间的手写学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②在课堂上联系课本知识和学过的知识,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学案合作探究内容;组长负责,拿出讨论结果,准备展示、点评。

这些话要放在课前对学生说,不是放在课后说。整体呈现给学生我们第二步(下一步)要做什么。因此,导学案不能没有,只是在不同的阶段所设计的内容内涵不一样。当学生掌握了这样的学习习惯,就可能简化甚至省略,把更高的的东西呈现一下。

③及时整理展示、点评结果,规范完成学案当堂巩固练习,改正完善并落实好学案所有内容。

④把学案中自己的疑难问题和易忘、易出错的知识点以及解题方法规律,及时整理在典型题本上,多复习记忆。

老师不在场指导了,把指导放到导学案中,把指导性的东西,把教学的组织语言、教学的组织策略,放到导学案中去说,这样在课堂中就不必重复这些话。

小组合作学习设计

合理分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要均衡分组,组内有各各层次的学生,小组间均衡。

团队目标——合作学习的方向、动力。给小组制定一个愿景,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小组,一周、一个月、一个学期,小组的目标是什么。

分工协作——合作学习的基本活动形式。每一个组员都要有分工,不是只有一个组长,每个人教可以轮值当行政组长,可以参与里面的评价组长,专门负责评价。官多一点,多多参与,人人管我,我管人人。分工分角色,定小组基本要求。课堂展示也要分工,杀鸡不用牛刀,分开层次,难题再用尖子生。要调解好表现欲强的学生,给其他学生展示的机会。

小组评价——合作学习的有效手段。小组得分重不重要呢,要学生的体验,看他们需要什么,小学生很在乎分,大学生开始时在乎分,学到一定时期就不太在乎得分,在乎给他的口头表扬和肯定。主要看学生喜欢的方式。以前的课堂缺的是点燃、激励、评价,而且批评的评价比较多,正能量评价少,正在即使答错了,也给加分,鼓励参与课堂。

梯度合作——合作学习的基本途径。学生的差异要尊重,眼里不能有差生,但心里有差异。要做好梯度合作的设计,给每个孩子上台的机会。在课堂上多关注孩子心灵上的体验,导学案设计是用心来感悟、去设计,学习不是用头脑,是用心学的,打开学生心灵的门窗。

问题设计——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最核心的线索,整个高效课堂也是个以问题为主线的课堂,每一个环节独学、对群学、展示都是基于问题的设计,独学后基于存在的问题进行对群学,展示也是基于这些问题进行展示。真正的课堂是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又带着新的问题出课堂。课堂上处理的题可能比传统课堂少,过去老师按进度讲完了,讲了学生未必懂了,懂了未必会了,会了未必就通了,一切都要基于学生的学设计,老师的教也是基于学生的学来导。

共同发展——合作学习的价值追求。

对子建立与有效使用:先分组,一般六个组,然后组内结对子,一种是同质结对,另一种是异质结对子,AABBCCBC,同质对子先进行讨论,再交由上一层(学习好的)异质对子进行沟通。有效作用,同质沟通,CC—BB—AA.

学习过程的设计

学习过程的展示容易犯的毛病是,全盘的展示,把导学案中的内容从头到尾逐个展示,没有问题了就不用放到大展示中。

展示原则:问题性、层次性、互动性、生成性。

问题性展示,包括重点的问题、难点的问题、解题的关键点、生成点的问题。

层次性展示,尽可能照顾到每个层次,每个层次都参与。

互动性展示,高效课堂不是由老师讲变成学生讲,是要学的激起学生的互动,生生互动。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交流。

生成性展示,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但也有无效的生成。老师不要在课堂生成的时候去抢。课堂有五态:形态、状态、神态、情态、生态。

展示过程的设计:“四不”、“四敢”

①不唯书,敢于向文本质疑。

②不唯师,敢于向权威挑战

“这里是课堂,不是教堂,这是思考的地方,不是无条件接受他人说教的地方;我是教师,不是牧师,所说的话不是真理——最多只是我认为的可能真理,所以随时可以被质疑;课堂是交流的地方,我希望同学们在我讲课过程中能够思维活跃,有问题可以随时打断我的话,要多思考,尽量少作笔记,最好不作笔记,即使自己觉得有必要做笔记,也要尽量做得简单,不要做没脑子的录音机……”

要让孩子敢于向权威挑战,让孩子心目中没有权威,要孩子感觉和你是平等的交流,是开放的氛围。

③不唯众,敢于表达个人观点

有一个教师问学生,“雪融化成了什么?”

生1:“雪化了变成水。”

生2:“雪化了变成了泥巴。”

生3:“雪化了变成春天。”

④不唯一,敢于另辟蹊径

我们的孩子,你给他个问题,他一定能给你个答案,孩子问的是告诉他答案是什么,很少的问他的这种思路对不对。

问题设计

首先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对问题尽可能不要设计成标准的、填空的、判断的、选择的这样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他可以不可思索。大部分学生,对这样的题他会从书中找答案,如果找不到会向同学要答案,如果还同学那有,他会问老师怎样做。这是学生习惯的学习方式,我们没有给孩子问题,没有给孩子思考,更没有给孩子开放的问题。问题的设计尽可能的开放。

问题意识:孩子的问题意识淡薄,现在的课堂要通过导学案设计,通过新的呈现方式,来激起学生疑问,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知识问题化:把教村的知识问题化。把教材中最重要的信息抽出来,找到更适合的问题。老师的导有时候可能不如学生的学,导学案的设计决定了孩子的思想高度,

问题层次化:A.识记级、B.理解级、C.应用级、D.拓展级

(个人层次:个人问题、同伴问题、小组问题、班级问题)

问题探究化:一步到位的就不用探究,知识不是一步解决的、多路径的,就可以探究。

问题情境化:给知识创设一个情境。

5.整理学案:

整理内容:点-线-面-体连接起来。

6.课堂评价:

自我评价、生生互评、达标测评、开放式作业、自主式作业。

7.自主反思:

⑴教师自主反思

老师角色要反思课堂,没有反思就没有成长,三条途径解决教师成长的问题,一是专家引领(不可能天天做),二是同伴互助,三是个人反思(最宝贵的)。所以说教师的成长是自我修练的。知识层面、方法层面、情感方面的反思三个方面。

⑵学生自主反思

问题、经验、方法、学习行为、感悟等

①是否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使用?

②教学中是否有非常精彩的环节?

③学生是否有独到的见解?

④导学案设计是否有不足之处

五、导学案使用

小对子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补充,以便以群学时讨论。

1.学生使用:

学习“三宝”的运用;

导学案要与教材结合使用;

导学案使用的时间要求:课前、课中、课后。

2.教师使用:

课前——独学抽查、二次备课;

课中——关注学情动态、学法指导、学习进程;

课后——批阅、辅导、反思、修订。

六、高效课堂下的集智备课

1.集智备课与个人备课的关系

导学案设计程序上有先后:

备课的内容上有侧重:备课标、备教材(课程)、备学生、备情境。

2.集智备课的准备工作

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课题、定执笔人。

3.集智备课的基本流程

方式一:个人“初备”—备课组“集备”—个人“复备”—课上“续备”—课后“补备”;

方式二:初备—集体交流—形成“共案”—“共案”的个性化处理;

方式三:主备人备课—集体研讨—个性化导学案—集体反思;

方式四:集体研讨—分工备课—集体完善—形成个案—个人反思;

方式五:熟悉教材,提出问题—中心发言,把握重点—共同研讨,解决问题—形成预案,分发教师—结合实际,二次备课—课堂实施,信息反馈—教后反思,理论提升。

备课过程:“五备”(初备-集备-个备-续备-补备)

初备(初案):突出“五个围绕”

⑴围绕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及整合课程资源(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点);

⑵围绕三维目标落实,进行重难点的突破设计、教与学的基本策略设计、教学情境设计;

⑶围绕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预设学生独学、对学、群学及达标训练的主要问题,体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问题探究化,问题情境化”,并准备问题拓展生成的多种预设;

⑷围绕个人备课中的问题(困惑和疑问),做好集智备课发言准备(这点很重要)。

⑸围绕课堂时间,做好课堂各环节的时间预设。

集备(共案):抓好“五个方面”

(1)站在“学者”角度进行教材分析和文本挖掘,包括知识点、重点、难点、知识链接点、课程资源的开发、个性化的解读等;

(2)说明教学过程设计意图,让同伴明白你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3)分析教学环节设计是否符合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一般要求,重点放在目标的达成与重难点的突破设计分析上;(4)说明问题设计及其意图,对课堂有效生成性问题的预案准备;

(5)提出备课时的困惑和问题。

个人复备(个案):突出“备学情”

课上续备(续案):突出“备学情”

课后补备(补案):突出“备反思”

4.集体备课避免走入的误区

集智备课避免无“备”而来;集智备课避免“包干到户”;集智备课避免“目中无人”;集智备课避免“千人一面”、“千篇一律”集智备课避免“手工制作”;集智备课避免“一言堂”。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421e948f5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4f.html

《导学案模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