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统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师用书(教参)全册资料-第5单元内容

发布时间:2020-09-29 09:05:1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 五 单 元

单元说明

本单元是习作单元,主要学习写说明性文章。说明性文章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中年级就学过《蟋蟀的住宅》《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等课文,在日常生活中也会阅读科普读物、说明书等。本单元让学生集中学习不同类型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其特点,并尝试写一篇说明文。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围绕这一要素,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主要让学生体会说明性文章的不同类型,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感受不同的语言风格。《太阳》语言平实,通俗易懂,作者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从多个方面介绍了太阳;《松鼠》语言活泼,描述生动,作者抓住松鼠的主要特点,形象地介绍了松鼠的外形、习性等。两篇课文的课后题都与习作要求紧密联系,为单元习作作准备。《太阳》课后第二题引导学生体会运用说明方法的好处,《松鼠》课后题让学生梳理相关信息,并且关注说明文不同的表达特点。

“交流平台”梳理总结了说明性文章的作用和它在表达上的一些特点:说明性文章能帮助读者认识事物,获取知识;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可以将抽象复杂的事物介绍得通俗易懂;要抓住事物鲜明的特点进行具体说明;说明性文章的语言风格多种多样;表达时都要做到准确、清楚,有条理。

“初试身手”第一题以电视塔为例,引导学生选择身边的事物,有意识地进行观察或搜集资料,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抓住特征介绍事物;第二题让学生将散文《白鹭》的部分段落改写成说明性文章,介绍清楚白鹭的外形特征,再与原文作比较,体会说明性文章的特点。

“习作例文”提供了介绍事物和介绍制作流程两种不同的说明性文章。《鲸》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形象地介绍了鲸的特点;《风向袋的制作》完整、有条理地介绍了风向袋的制作方法与流程。两篇习作例文通过批注和课后题,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恰当地使用说明方法,有条理地表达。

本单元最后安排习作“介绍一种事物”,让学生“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是对本单元学习的综合运用,旨在让学生感受到说明性文章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习作和之后的分享交流,能让学生感受到练写说明性文章的好处。

本单元教学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本单元重在引导学生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体会使用说明方法的好处,并能在习作中运用。对此不宜要求过高,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说明方法的概念,更不要作为知识点去考查学生。

第二,要根据习作教学的需要,灵活处理各板块的内容。如,可以在学习完精读课文

《太阳》并初步了解说明方法后,结合“初试身手”第一题,选择身边的事物,尝试运用说明方法进行介绍。也可以提前布置单元习作,让学生先确定好要介绍的对象,列好习作提纲,有针对性地查找资料,在进行“初试身手”第一题时,可针对所选事物的某个特征进行练笔,结合习作例文进行修改,进而完成单元习作。

第三,本单元“初试身手”的练笔和单元习作,都要在学生观察和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在单元学习之初,可以提前布置观察和资料搜集等任务。要引导学生做好资料的搜集、梳理和筛选工作,注意恰当使用资料,要确保资料的准确,提醒学生写作时不能大段照抄资料。

第四,要针对学生的练笔及单元习作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指导。教师可以借助“初试身手”的练笔,及时发现学生习作的问题,利用精读课文和习作例文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关注说明性文章的特点,能用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的特点,避免学生习作时写成记叙文。习作完成后,引导学生关注是否写清楚事物的主要特点,是否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是否分段介绍事物的不同方面、是否能让读者产生兴趣等方面内容,让习作指导有针对性。

16、太阳

教材解析

课文采用多种说明方法,介绍了和太阳相关的一些知识,说明它与人类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分别从太阳距离地球远、体积大、温度高三个方面介绍了太阳。第二部分(第4~8自然段),介绍了太阳与动植物生长、能源形成、自然气候变化、预防和治疗疾病等方面的关系。这两部分内容联系紧密,正因为太阳距离地球远、体积大、温度高,才能给地球送来适合人类生存的光明和温暖。“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这个句子承上启下,将两部分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课文从第4自然段开始写太阳和地球的密切关系,其中第4自然段讲两个主要信息:

太阳影响地球上动植物的生长,从而影响人类的生活;太阳还影响煤炭的形成。第5~6自然段主要讲太阳对气候的影响。第7自然段主要讲人类可以利用太阳光来杀菌,从而预防和治疗疾病。第8自然段用概括性的语言对这一部分进行总结。这样,太阳和地球的关系非常密切就让人信服了。课文结尾所说“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本文在介绍太阳的特点时,采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如,“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数字具体说明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十分遥远。“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运用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地球与太阳相比较,突出了太阳的体积大,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用步行和坐飞机到太阳上去的时间作比较,让人很容易感受太阳距离地球的遥远。这些说明方法的使用,使抽象复杂的知识通俗易懂,突出了太阳的特点。

课文配有一幅太阳的实拍图,便于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太阳。

教学目标

1.认识“摄、殖”等4个生字,会写“摄、氏”等9个字,会写“寸草不生、摄氏度”等9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太阳以及太阳对人类的作用。

3.能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列数字、作比较等基本的说明方法,体会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好处。

教学建议

教学本课时,可让学生先默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结合课后第一题,思考课文围绕太阳写了哪些内容。然后让学生结合课后第二题,学习第1~3自然段,在了解太阳特点的同时,体会使用说明方法的好处。最后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第4~7自然段,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阅读经验,交流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

1.默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时,可让学生先说说自己对太阳的了解,交流与太阳有关的知识或故事,激发学生了解太阳的兴趣。再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课文的叙述层次非常清楚,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围绕课文写了太阳哪些方面的内容展开交流,理清课文的基本结构:第1~3自然段是介绍有关太阳的知识,第4~8自然段是说明太阳与人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这两部分内容通过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这个句子自然连接起来。在此基础上,提示学生可以通过之前学过的作批注等方式,将每段的主要内容记录下来,再将这些内容整合在一起,梳理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体会说明方法的好处。

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时,可以让学生边读边在文中找到课后第二题中的例句,说一说作者分别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可以采用换一换、比一比等方式,让学生体会使用说明方法的好处。

教学第1自然段时,可以引导学生把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改成很远很远,把三千五百年改成很多很多年,通过对比,体会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能准确、具体地写出太阳与地球距离远的特点。教学第2自然段时,让学生比较一百三十万个一个,也可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直观对比太阳与其他星球的大小,从而体会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能够让人具体地感受太阳大的特点。

教学第3自然段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将本段第二句只保留太阳的温度很高,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体会作者使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可以将太阳温度高的特点说清楚的好处。根据学情,教师也可以补充开水的温度、钢铁的熔点(一千五百摄氏度左右)等资料,让学生在比较中具体直观感知。

3.学习课文第4~8自然段,体会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密切。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围绕“为什么太阳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这一问题展开交流,从课文中提取出与这个问题有关的信息。引导学生阅读时,抓住其中所说的事物,及时概括内容,并思考它们和太阳的关系是什么。

教学第4自然段时,引导学生抓住“植物”“动物”“吃的”“穿的”“煤炭”等关键词来把握本段内容,了解这一段主要讲了太阳对动植物、对人类生活、对人类的资源等方面的影响。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举出具体事例,简单说一说自己对课文中谈到的这些内容的理解。如果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知识或经验,教师可以适当补充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注意补充材料要通俗易懂,不宜过难。

教学第5~6自然段时,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这两段内容都在讲太阳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可以让学生回忆学过的课文《我是什么》,理解太阳对雨雪的形成的影响;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太阳对风的形成的影响。

教学第7自然段时,联系日常生活中“晒被子”等常见的现象,初步了解太阳的杀菌作用。

最后,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或相关书籍资料,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和太阳有着密切的关系,谈谈对“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的理解,继续激发学生了解太阳的兴趣,从而感受说明性文章的作用。

4.识字写字。

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中,要提醒学生注意“摄”应读“she”,不要错读成“nie”,可以结合“摄氏度”一词帮助读准字音。“殖、炭”可以通过形近字辨析帮助识记,如,“殖一值”“炭一碳”。“疗”可以结合形声字的特点或者结合生活经验,通过组词“医疗、治疗、疗效”等帮助识记。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中,“摄、殖、粮”是左右结构,写时注意左窄右宽,提醒学生“摄”中右下部的第一个“又”的捺要变成点;“殖”右半部分里面是三横;写“粮”时,左边的“米”末笔捺变点,避让右部“良”。“炭、杀、菌”为上下结构,书写时注意上下部分的比例,“炭”的最后一捺要写得舒展,“菌”字中“禾”的末笔捺变点。“区”要注意笔顺,最后一笔是竖折。

17、松鼠

教材解析

课文抓住松鼠乖巧驯良的外形特点、机警敏捷的行为特征、高超的搭窝技巧等方面进行细致而生动的介绍,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1自然段从总体入手,介绍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动物,乖巧、驯良,讨人喜欢。接着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吃相等方面介绍松鼠的外形特点。第2自然段介绍了松鼠的活动范围和生活规律:松鼠经常在高处活动,并且白天休息,夜晚才出来活动。第3自然段侧重表现它机警敏捷的行为特征,从“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时的反应来表现它的机警,从它蹦跳的动作表现它的敏捷,从它喜欢秋存冬粮来表现它的聪明。第4自然段介绍了松鼠搭窝的经过,从选址、建造及窝口的特点来表现它的聪明能干。第5自然段介绍了松鼠的生育情况、换毛时间及爱干净的生活习性,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松鼠为什么讨人喜欢。

课文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它以准确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在表达方法、语言风格方面与《太阳》有很大的不同。从表达方法来看,《太阳》主要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本文主要是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如,写松鼠吃东西,“像人们用手一样”;写松鼠在高处活动,“像飞鸟一样”。课文语言生动形象,如,描述松鼠外形时,用了“玲珑的小面孔”“帽缨形的美丽尾巴”“直竖着身子”等,让我们不用看图也能想象出松鼠小巧可爱的模样。描述松鼠习性时,对松鼠警觉性强、储存粮食等内容的描写,读起来让人对松鼠顿生喜爱之情。

课文用词准确,表达有序。如,用“先…….再……然后……”表示顺序的词,条理清楚地介绍了它搭窝的过程;用“搬、放、编扎、挤紧、踏平”写松鼠搭窝时的动作,其聪明、勤快、灵巧的形象跃然眼前。文中配有插图,直观地展示了松鼠乖巧、可爱的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驯、矫”等8个生字,会写“鼠、秀”等11个字,会写“松鼠、乖巧”等13个词语。

2.了解松鼠的特点,提炼梳理松鼠的相关信息,并分条记录。

3.通过对比,能体会说明性文章不同的语言风格。

教学建议

可以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认识生字,并初步感受松鼠的特点。然后默读课文,再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梳理出有关松鼠的信息并分条记录,完成课后第一题。朗读课文,借助具体语句感知本课活泼有趣的语言风格,完成课后第二题。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松鼠特点。

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且圈出文中的新词和不理解的地方,小组交流,尝试解决。在进行字词学习时,如果学生不太熟悉“榛子、苔藓”等词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图片或实物帮助认识。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每段的意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是从外形特点、活动范围和规律、行为特点、搭窝、其他习性等方面来介绍松鼠的。

2.提取、梳理信息并分条记录。

课文介绍松鼠的信息较多较杂,梳理信息对学生来说可能有一定难度。可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作者大概介绍了松鼠哪些方面的内容?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所得对信息进行分类,不要求统一。引导学生除了用之前分段梳理的方法,还可以更细致地分条整理,如,松鼠的外形,从“面容、眼睛、四肢、尾巴、进食动作”等几个方面梳理。

根据学生汇报情况,师生共同提炼出关键词语,思考:文章介绍松鼠的信息这么多,怎样能让读者一目了然呢?鼓励学生采用列提纲、画图表等方式梳理信息,分条呈现。再小组交流,进一步完善提取的信息,做到信息准确,没有缺漏。最后,由小组代表汇报展示,其他学生可以补充或提出不同意见。力求小组梳理的信息准确、清楚、完整,总结梳理信息的经验。

以下分条列举有关松鼠的信息仅供参考。

1)外形特点:漂亮、乖巧、驯良;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有帽缨形的尾巴,老是翘起来;会直竖着身子坐着,吃东西用前爪往嘴里送。

2)活动范围和规律:经常在高处活动;白天休息,晚上活动。

3)行为特点:警觉,动作敏捷;秋天贮藏冬天的食物。

4)搭窝:搭在树枝分权的地方,干净、暖和、舒适、安全;搭窝很有技巧,窝口朝上,并且有个圆锥形的盖。

5)其他习性:一胎生三四个;小松鼠过了冬会换毛;用爪子和牙齿梳理毛发。

3.通过对比,感受说明性文章不同的语言风格。

首先,可以结合课后第二题中的第一个例句,找出课文中描写松鼠外形的句子,引导学生对比读一读,思考:例句和课文在介绍松鼠外形时分别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有什么不同?分别有什么作用?通过交流,体会例句是从松鼠的体形、身长、尾长、体重四个方面介绍松鼠的外形,采用客观严谨的数据,用词准确,让人觉得简洁明晰;课文是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等方面来介绍松鼠的外形的,突出了松鼠的特点,语言形象生动,让人觉得活泼有趣,能激发阅读兴趣。

让学生继续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体会第二、三个例句与课文相应内容在表达上的不同。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小组交流中是否能说出从例句和课文相应内容中读到了什么不同信息,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如,第二个例句在松鼠搭窝的地点、所用的材料以及窝的大小等方面提供明确简洁的信息,而课文的第4自然段详细地描述了松鼠搭窝的过程,表现了松鼠的聪明、能干。第三个例句提供了松鼠换毛的季节、产仔等信息,而课文第5自然段还谈到松鼠毛发的颜色以及松鼠如何梳理毛发,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松鼠爱干净的生活习惯。

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我们日常阅读的文章中,像说明书、食谱,包括我们列出的信息图表,都能提供准确、清楚的信息,帮助我们认识事物,获得知识。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可以像《太阳》一样平实,也可以像《松鼠》一样活泼,还可以像《中国大百科全书》里的内容一样简洁明了。

4.识字写字。

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中,“驯”引导学生结合文中“驯良”一词,理解“驯”有“善良、温顺”的意思。“藓”结合文中“苔藓”一词帮助读准字音,理解字义。“歇、锥”可以与其他形近字作比较帮助识记,如,“歇”与“渴、喝”,“锥”与“椎、堆”进行字形辨析。

本课有几个见面字“缨、翘、蛰、敞、褐”,可能会影响学生理解课文。“帽缨形”“褐色”可借助图片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蛰”字可以让学生根据“蛰伏不动”一词,联系上下文猜测意思。“翘、敞”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或者生活经验理解字义。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中,左右结构的字较多,可集中指导。“玲、珑、滑、拾、狭、梳”

书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玲、珑”提醒学生要处理好穿插避让的关系,最后一笔的点不要漏掉。“歇”提醒左下角是“勾”。“鼠”字笔画较多,注意笔顺,强调第二笔为短竖,第三笔为短横。“秀、窝”是上下结构,“秀”下面的“乃”字要写得小一些;“窝”字下部是“内”字,不要写成“肉”。“勉”是半包围结构,注意第七笔竖弯钩要宽,能托起上面的“力”。

教学资源

作者简介。

布封(1707-1788),法国著名的博物学家。少年时期就爱好自然科学,特别是数学。

毕生从事博物学研究,每天埋头著述,四十年如一日,终于写出了巨著《自然史》。

★选文说明。

《松鼠》一文,最早见于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布封文钞》,由任典翻译。

后于1963年编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一册》。当时的教科书编者根据原文译本作了改写。现版本为统编语文教科书编写组根据习作单元的学习目标,并结合多年来教学反馈的意见再改写。

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

教材解析

“交流平台”以读写例话的形式梳理、总结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第1自然段结合两篇精读课文,点明说明性文章的作用;第2自然段以介绍太阳温度高的句子为例,说明运用说明方法可以将抽象、复杂的事物说得清楚明白;第3自然段结合作者对松鼠尾巴的细致描述,点明了可以抓住事物鲜明的特点进行介绍;第4自然段提示学生说明性文章有多种语言风格,并且强调写说明性文章要做到准确、清楚,有条理。

“初试身手”安排了两次练笔。第一次练笔让学生试着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介绍身边的事物,把它的特征说清楚。教材中配有一幅电视塔的示意图和介绍电视塔的相关语句,提示学生介绍事物特征时,可以用上不同的说明方法。第二次练笔让学生借助搜集的相关资料,把散文《白鹭》中描写白鹭外形的内容改写成说明性文字,体会散文与说明性文章的不同,进一步了解说明性文章的特点,为单元习作作准备。

教学目标

1.交流、总结说明性文章的特点,体会恰当使用说明方法的好处。

2.能尝试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写清楚一种事物的特征。

3.试着将散文《白鹭》第2~5自然段改写成一段说明性文字。

教学建议

“交流平台”“初试身手”的教学,可以根据习作教学的需要进行灵活安排。“交流平台”可以在两篇精读课文教学之后,引导学生总结学习说明性文章的感受,也可以在“初试身手”之后,结合小练笔的经验,交流习作中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介绍、如何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让介绍更加通俗易懂等,为单元习作作准备。“初试身手”第一题可以安排在学习《太阳》之后练习使用说明方法,也可以先布置单元习作,让学生根据自己要写的内容进行练笔;第二题可以在学习《松鼠》之后,从内容和语言表达的角度,让学生较为充分地体会说明性文章的特点,避免把单元习作写成记叙、抒情为主的文章。

1.“交流平台”教学建议。

可以让学生先说说本单元学习的体会和收获,引导学生交流总结说明性文章的作用、说明方法以及语言风格等内容,再借助“交流平台”进行补充和完善。不要把“交流平台”当作阅读材料,只是让学生读一读。

谈说明性文章的作用时,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容易被学生忽视的说明文类型,如食物制作流程、购票说明、物品宣传单,引导学生认识说明文的不同类型,体会说明文的实用性。如果学生已经完成了“初试身手”的第二题,则可以让学生对比其他类型的文章说一说,如,和本册第一单元的课文作对比,引导学生发现:记叙性、抒情性的文章重在讲述事情的前因后果,或重在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而说明性文章则主要给读者提供准确、清楚的信息,帮助我们认识事物,获取知识。

关于说明方法,可以让学生结合学过的课文,选择具体的例子,谈谈使用说明方法的好处。如,四年级下册《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中,“纳米是非常非常小的长度单位,

1纳米等于10亿分之一米。如果把直径为1纳米的小球放到乒乓球上,相当于把乒乓球放在地球上,可见纳米有多么小。”让学生体会作者如何用列数字、作比较等方法写出纳米的小,懂得恰当运用多种说明方法的好处。如果已经完成了“初试身手”的第一题,可以结合自己写作的经验,谈谈如何恰当使用说明方法,有什么需要注意的问题。如,列数字要如何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作比较的时候,通常拿大家比较熟悉的常见的事物来对比。谈写说明性文章要抓住事物的特点来进行说明时,不仅可以联系《松鼠》一课,也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如《赵州桥》《蟋蟀的住宅》,体会作者如何写清楚事物的特点。还可以联系学生在“初试身手”中的习作片段,谈一谈自己用什么方法写出事物的特点,是否写清楚、写具体。

关于说明性文章的语言风格,通过《松鼠》课后第二题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提示学生,说明性文章以说清楚、说明白为核心目标,无论采用什么语言风格,都是可以的。

2.“初试身手”教学建议。

在进入“初试身手”教学之前,可以提前让学生了解单元习作的任务和要求,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好要介绍的事物,并开始细致观察要写的事物,搜集相关资料,作好习作前的准备。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搜集资料的方法进行指导,引导学生筛选出有用的资料。

本次“初试身手”中的两次练笔,不必要求学生写一篇完整的文章,只须尝试围绕事物的某种特征写一两段话即可。

教学第一题时,学生可以选择身边熟悉的事物练写,也可以根据自己习作要介绍的内容列好提纲,选择要说明的某种特征进行练写。注意提醒学生要使用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的特征。可以让学生观察教材出示的示意图并阅读示例,明白这段话中同时使用了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电视塔的外形特点介绍得更清楚。在学生练笔时,要提醒学生练习的片段要符合说明性文章的基本要求,不能变成简单罗列数字或者写比喻句的练习。

写完后,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写作情况,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借鉴课文和习作例文进行修改,如,列数字的时候,数据是否准确;作比较的时候,是否突出了事物的特点;打比方的时候,是否让人更加清楚明了;举例子的时候,所举的例子是否通俗易懂。第二题的教学旨在让学生通过练笔,充分体会说明性文章和叙事抒情性文章在表达上的不同,进一步体会说明性文章的特点。

1)回顾旧知,明确改写要求。

教学时,先引导学生回忆散文《白鹭》,阅读第2~5自然段,交流如何改写成说明性文字。可以引导学生明确以下几点:要写出与白鹭外形相关的具体资料信息;要改变语言风格,把含蓄抒情的语言变成表达准确清晰的语言;要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白鹭的外形说清楚等。

2)筛选资料,尝试改写。

因白鹭在部分地区不常见,对学生来说可能也比较陌生,建议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供与白鹭相关的说明材料,供学生改写时选择使用,降低学生练笔的难度。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根据材料试着写一小段,再小组交流和全班展示,讨论课文中的句子可以怎么改,可以使用哪些资料、哪些说明方法等。学生根据讨论总结的经验,再进行修改。

3)交流体会《白鹭》改写前后的不同。

通过交流,发现《白鹭》改写前后的不同:前者重在抒发作者对事物的思想情感,后者主要介绍事物客观的特征;前者语言优美、抒情,后者语言准确、清晰;前者多运用修辞,文章充满诗情画意,后者一般会用一些基本的说明方法。不用要求学生进行特别严谨的对比,能够大体知道两者的区别即可。

习作例文与习作

教材解析

本单元编排了《鲸》《风向袋的制作》两篇习作例文,分别介绍了鲸的特点和风向袋的制作方法及流程。单元习作“介绍一种事物”要求学生细致观察一种事物,并搜集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事物特点,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事物的主要特点介绍清楚。

《鲸》条理清楚,从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进行介绍。教材中的四处批注分别从用词准确、运用多种说明方法的好处、分类介绍、形象描写等角度,指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如何写说明性文章,并尝试借鉴和运用。课后题引导学生对照批注和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鲸的特点。

《风向袋的制作》介绍了风向袋的作用、制作步骤、辨别风向的方法,重点介绍了制作步骤。文中三处批注指向各不相同,第一处提示学生介绍流程时先介绍准备工作,流程说明要完整,不要有缺漏。第二处提示学生运用序数词能更有条理地写好步骤、流程。第三处提示学生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课后题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怎样把制作过程介绍清楚。

本次单元习作的任务是写一篇说明性的文章。单元习作第一部分以表格的形式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以拓宽选材的思路,并提出明确的习作任务。表格的第一栏,提示学生可以从动物、植物、物品、美食以及其他感兴趣的内容想开去。表格中的题目引导学生在选取说明对象时,可以选如菊花、灯等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或者如扫地机器人等新奇、有趣的事物,或者是生活中不常见的但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如火星的秘密;还可以选择对某类事物的某一个部位进行介绍,如动物的尾巴;也可以是介绍某一种事物的制作或使用方法,如涮羊肉、怎样泡酸菜、溜溜球的玩法;甚至可以模拟事物的口吻来介绍,如袋鼠的自述、种子的旅行。

第二部分从写之前、写之时、写之后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习作建议。写说明文之前.

要做好观察、搜集好资料,对事物有充分的了解,并且对要介绍的内容列提纲。这是对之前学习到的观察方法、搜集资料的要点以及列提纲等的综合运用。结合说明性文章的特点,教材从内容、方法和篇章布局三方面提出具体的要求,其中“试着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是本次习作的重点。习作完成后,建议学生要进行交流分享,把他人对所介绍的事物产生兴趣、获得相关知识作为评价标准之一,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说明性文章在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将事物介绍清楚的方法。

2.能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分段介绍事物的不同方面,写清楚事物的主要特点。

3.能和同学分享习作并交流各自的感受。

教学建议

习作例文的教学,应根据单元习作的需要,把重点放在学习、模仿例文某一点或某一方面的写法上,不宜对字词、内容理解、情感体会等方面做过多要求,避免以精读或略读课文的方式来教学。

教学时,可以把习作例文安排在习作前,引导学生从例文中揣摩写作的方法;也可以安排在“初试身手”“习作”的讲评中,帮助学生突破习作难点。

习作的教学,可以在“初试身手”之前先布置习作任务,让学生确定习作对象和内容,拟写习作提纲,方便学生提前进行观察或搜集资料,同时把“初试身手”的练笔和单元习作有效地结合起来。

1.确定习作对象,提前积累习作素材。

可以引导学生从兴趣、生活等方面入手,进行说明对象的筛选、确立;针对说明对象,有意识地进行观察活动或搜集相关资料,为完成习作奠定基础。

可以引导学生先阅读并明确单元习作“介绍一种事物”的内容与要求,在小组内交流写什么内容、怎么写,再进行全班交流。受生活经验的影响,学生可能存在打不开思路的现象,多选择常见的动物、植物等作为介绍对象。教师可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表格,围绕“如何选择介绍对象”的问题进行讨论。可能多数学生会选择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如菊花、猫、楼房、汽车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表格中“恐龙、火星的秘密”这些题目,让学生明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比较新奇的事物,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对于表格中的“袋鼠的自述、我的美食地图、种子的旅行”等内容,有些学生会认为不适合写成说明性文章,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只要能够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恰当运用说明方法、分段介绍清楚等,就是符合要求的说明性文章,而且这么写还会让读者觉得耳目一新。还有一些学生会对“泡酸菜、涮羊肉”等题目感兴趣,可以引导学生从食物的制作过程、食物的吃法等角度来写。让学生明白,习作对象的选择可以是多角度的,习作的内容可以丰富多样,语言可以平实,也可以写得生动活泼。

确定了习作对象后,就要布置学生进行习作前的准备。教师可以在“初试身手”之前,就引导学生根据本次习作的任务和要求,开始观察和搜集资料。

引导学生回忆中年级学过的观察记录和搜集资料的方法,给学生留出充裕的时间进行观察和资料搜集。可能会出现学生搜集的资料针对性不强、不准确的问题,可让学生结合确定的提纲,对资料作出进一步的筛选、梳理,或者通过书籍等正规出版物再次查阅相关资料,确保资料的准确。

3.用好习作例文,尝试自主习作。

教师可在习作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习作例文,结合课后题和批注,在说明方法的恰当运用、语言的准确严谨及内容结构等方面有所借鉴。也可以在单元习作后,针对学生习作中出现的问题,借鉴例文的写法,帮助学生修改完善习作。

对学生习作的指导,《鲸》和《风向袋的制作》各有侧重点。《鲸》通过多种说明方法的恰当运用介绍了鲸的相关特点。《风向袋的制作》按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事物的制作过程。在教学中应充分关注习作例文旁边的批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例文中恰当的内容作例子进行教学。如,学生的习作如果是介绍“恐龙、菊花、灯”等事物,可以参考习作例文《鲸》或精读课文《太阳》;介绍“怎样泡酸菜、风筝的制作”等流程性说明文,可以参考《风向袋的制作》。

最后,让学生尝试习作,注意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习作时间,尽量课内完成。

4.根据要求,评改习作并分享交流。

学生写作后,结合习作要求,师生共同制作习作评价表,明确评价标准。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简单自评,然后小组之间进行互评和推荐。

教师可以选取学生习作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既有佳作,也有典型问题的片段,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范例和修改建议。习作讲评时,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谁介绍的事物感兴趣,推荐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展示小组的推荐作品,全班点评。再提供一些有典型问题的例子,让学生一起讨论如何修改,讨论后,让学生结合具体的建议,修改自己的文章。

学生的习作可能会出现“不能恰当运用说明方法把事物的特点说清楚”的问题。教师可以先出示学生的习作片段,引导学生对照评价标准,发现问题,交流如何修改。可借助习作例文《鲸》的两处批注““近四十吨重’‘约十八米长’,用词非常准确。”“通过作比较、列数字,鲸的庞大就具体可感了”进行具体指导。让学生阅读批注相对应的第1自然段,并换掉带有说明方法的词语或句子,如,换成“我国发现过一头特别重的鲸,特别长”,引导学生与课文内容作对比,交流使用说明方法的好处,再结合自己的习作内容,有针对性地修改。

如果学生介绍制作过程不够有条理,可以《风向袋的制作》为例,让学生交流批注的内容,弄清楚介绍事物制作过程要注意的问题:可以用表示次序的词语,且这些步骤不可遗漏、不能调换,主要信息要介绍完整,等。

习作完成后,可以建议学生进行分享展示,如,开展“产品展示会”“物品推销会”“我来教你学制作”等实践活动,把自己所写的事物介绍给别人,让别人对自己介绍的事物产生兴趣,并获得相关知识,切实感受说明性文章的作用。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430e8d8e6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a0.html

《部编(统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师用书(教参)全册资料-第5单元内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