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诚信精神及其现代意义

发布时间:2014-09-29 19:51:2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国传统诚信精神及现代意义

摘要 诚信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德目之一。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深刻认识到它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历代先贤对它的阐述和强调也不绝于世,他们主张,“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凭也”(《左传·禧公二十五年》),“德礼诚信,国之大纲”(《贞观政要·诚信》),“君子不保,惟在于诚信”(《旧唐书·魏征传》)。进入阶级社会以后,“诚信”逐渐侵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先秦开始,“诚信”作为一种道德思想、观念、情感、意志、信念为诸子百家所认同。在他们看来,“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信,国之大纲。”因此,中国古代的贤能圣哲都主张“言必信,行必果”,否则,“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在后世漫长的文明历程中,诚信成为所有正直诚实、进取勇敢的中国人立身处世的支撑点,也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每个成员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而且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深层道德意识,成为中国人立身兴国的根本。

【关键字】诚信;传统;现代;意义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体系,自思、孟为代表的第二代儒家学派从本体的角度对诚信做了阐述之后,诚信不仅是人际交往的道德要求,而且被看作是立物、立事、立人、立身之本,是一种道德精神,也是人的道德品格。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思维路径。真实无妄之谓诚,言而有实之谓信,诚为信之本,信为诚之用。信不仅是一种言语或者承诺的真实,更是本心之真,本性之真。它不是求信于人,不是求人所信,而是尽己、即尽言、尽心和尽性。并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长河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鞭策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做一个诚实守信的文明人。那么,“诚信”体系也被一代代的文人学士所阐述、发展。

一、中国传统诚信思想发展的历史渊源

“诚信”是中国传统道德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中国先哲共同信守的道德原则,是优秀的传统美德之一。春秋末期,鉴于奴隶制礼坏乐崩,诸侯蜂起,巧诈风行,所谓“春秋无义战”的局面,道家老子率先倡言“信德”。他指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认为诚信是一种朴实无华的美德,不是华美的词语;天下缺乏诚信,就由于当权者的不诚信。因而他主张“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儒家创世人孔子更是把诚信作为其儒家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他提出:“自古皆有死,明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指出诚信是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原则。不仅如此,它还是治国的基本出发点,“导千乘之国”,应该“敬事而信”。认为“主忠信”,“言而有信”是“成事”的前提。墨子说:“言而信者,行不果”。庄子说:“不精不诚,不能动人”。韩非子说:“巧诈不如拙诚”。管子说:“诚信者,天下之结也”。

先秦思、孟为代表的第二代儒学,更是把“诚”当作天道,把“思诚”当作人道,认为做到诚乃是人生之大乐。以荀子为代表的第三代儒学更进一步提出了“诚信生神”、“诚信如神”的命题。自秦至汉,随着独尊儒术思想路线的确立,信道德被统治阶级钦定为“五常”之一,被认定为保证“仁、义、礼、智”得以推动的基础和前提,其地位直至封建王朝的没落而未动摇。这种情况说明,诚信之德,不仅内含着一种社会各时代、阶级、社会群体所共同需要和认可的价值,并且还有一种顽强的生命活力。

三国时期,蜀汉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谈知人之有七条标准,其中“诚信”就是人的道德标准之一,“期之以事而观其信”(《诸葛亮集·将苑·知人性》)。

隋唐时期,在诚信观念上,其理论性、系统性虽然不如先秦诸子百家和后来的宋明理学家,但在统治者讲信守信、以信来经邦治国方面,在我国道德史上最为典型。可以说,唐代的信德观念在唐太宗李世民身上体现的非常明显。

到了宋明时期,“理学”的兴起使得“诚信”观念又一次被重视起来。理学奠基者周敦颐,以“诚”作为伦理思想的主要范畴,认为“诚”乃“五常之本,百行之源”(《通书·诚下》)。张载也十分注重“信”,他说:“诚善于心之谓信,充内形外之谓美,塞乎天地之谓大。(《正蒙·中正》)程颢、程颐兄弟对“信”也持肯定、赞美态度:“圣人言忠者多矣,人道只在忠信。不诚则无物……若无忠信,岂复有物乎?”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说:“信者,言之实也。”又说:“人道惟在忠信,‘不诚无物’。人若不诚信,如木之无本,水之无原,更有甚底!一身都空了。”

王安石进一步阐发了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观点:“信者,性也。言近于信,则极天下之至顺。故言之信者不美。”“言之美,则不能近于性矣,故美言不信。”(王按时《老子注》,转引自彭耜纂集的《道德真经集注》)

资产阶级革命家陈天华,面对中华民族的危亡,对传统伦理道德进行反思,感到封建时代的伦理道德已不再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信德规范也必须被赋予新的内容,比如商业上的“诚实无欺,人人信得过”,这样才能给予这一道德规范以新的活力。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将传统的道德规范加以改造,赋予其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内容,提出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一整套道德规范。关于“诚信”,他认为“中国古时对于邻国和对于朋友,都是讲信用的。依我看来,就诚信这一方面的道德,中国人实在比外国人好的多。”(《三民主义·民族主义》)他把诚信规范作为中华传统美德加以肯定和颂扬。

二、中国传统诚信思想的基本内容

诚信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瑰宝,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从一般语义上讲,诚的本意是真实无妄,诚实不欺。“诚者,天理之实然,无人为之伪也。”信的本意为“人言”,“人言为信”,他强调的是不欺不诈,遵守诺言。“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诚信”二字皆有诚实、守信、不欺的意思。“诚则信矣,信则诚矣”具体来说,诚信的基本内容包含以下几点:

()诚信是道德修养的关键

诚信被认为是人们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先决条件,不仅在古代有着深刻的意义和价值,在当代也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准绳。《礼记·大学》云:“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荀子认为“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至诚则无它事矣。”宋代周敦颐更将诚看作“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也正如朱熹所说,在《大学》所列的“八条目”中,“诚意乃恶与善之关”,只有“过此一关,方是人不是贼”(《朱子语类》卷十五),那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实效。

()诚信是立身处世之根本

诚信是做人应有的基本品质,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基础。(《左传·襄公二十二年》)有“失信不立”的说法。伟大的古代教育家孔子在教育他的学生做人处世的原则时把“言忠信”放在首位,他把“言必信,行必果”看作是“士”最起码的要求。西汉刘安说:“人先信而后求能。”一个人的能力是否得到发挥,能有多大程度的发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能否被社会所接纳,而要想被社会接纳,则必须取信于社会,故朱熹说:“惟立诚才有可居之处,有可居之处则可以修业。”诚信是一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通信证”,“言忠信,行笃敏,虽蛮夷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州里,行乎哉?”所以,中国人特别强调做人立身行事的基本原则就是“人所以立,信、知、勇也。”所以说诚信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更是处世的必备品质。

()诚信是社会交往的基本准则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曾子也把“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作为每日三省之一。强调在交朋友时,突出一个“信”字,这也确实抓住了交友关键之所在。因为朋友是建立在平等关系基础上的,没有等级尊卑的从属关系,没有强制的权利与义务的限制,只是因共同的兴趣、爱好、志向、理想、才互相接近的,维系感情纽带只能以诚信作为其沟通的桥梁。以“信”交友推而广之,人与人之间也应以信为本。“与国人交,止于信”,“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君臣有 义矣,不诚则不能相临;父子有礼矣,不诚则疏;夫妇有恩矣,不诚则离。”可见“诚信”是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在封建社会,维系君臣关系的纽带也是诚信,吴兢在《贞观政要》中说:“夫君能尽礼,臣得竭忠,必在于内外无私,上下相信。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则无以事上,信之为道大矣。”所以,君臣之间只有建 而作为朋友则必须以诚信为交的基础,使得自己再次繁杂的社交场上占据主动。

()诚信是事业得以成功的保证

正如二程所说的:“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诚无不动者,修身则身正,治事则事理,临人则人化,无往而不得。”这是因为,只有出于诚,才能激起巨大的兴趣、激情,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才能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毅力。正如曾国藩所说的“有至诚之心,则天下无不可为之事矣”。所以只有讲求诚信才能使自己的事业得以成功。

三、中国传统诚信思想的现代意义

中国二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辉煌成就的背后却隐藏着进一步发展的危机即社会信用的倒退和缺失,它成为我们继续向前发展的绊脚石。纵观历史,作为具有几千年悠久文化精髓的文明古国有着深厚的诚信传统。那么,诚信作为培养人、发展人、成就人的传统德目有着深刻的现代意义和价值。

()人无诚信则不立

人无诚信无以立足,行事则无以通达;人诚信则可以立足,行事则可以通达。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往往把无诚信之人斥作“非人”,而加以鄙视和谴责。中国古代先哲认为,诚信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道德标志,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而孟子则把修养诚信看作是做人应走的正道,“思诚者”是“人之道也”古人云:“口惠而实不至,怨缁及其身。”不讲实话,不收信诺,就会有灾祸。王安石则断言:“人无信不立。”诚信是做人的道德支柱,无此便无以立足。朱熹把忠诚、讲信义看作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无此就谈不上做人之道。“人道惟在忠信…人若不忠信,如木之无本,水之无源,更有甚的一身都空了。”墨子也强调,人说话必须守信用,言行一致,说到就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无信而不行也”。刘昼把讲信用看作是人行动的基础和根本,“人非行无以成,行非信无以立”,“欲立行而不知立信,犹无楫而行舟也”。所以说,行而无信,则无以立。

()家无诚信不和睦

中国传统道德认为,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基石,若是家庭关系和睦稳定,夫妻间就要恪守诚信。“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古人云:“贫贱之交不可弃,糟糠之妻不下堂。”诚信对夫妇双方有同等的要求,夫妇之间要互帮互助、同甘共苦、同舟共济、相敬如宾、相濡以沫、和和美美、白头偕老。在历史上,夫妻之间恪守诚信,互敬互爱的动人故事不胜枚举。如诸葛孔明“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亮有妻黄氏”,“发黄面黑,才能独优,亮不嫌丑陋”。他将别人讥笑置之度外,与妻以诚相待,相敬如宾,二人堪称夫妇诚信之楷模。然而家庭中的父子关系、兄弟关系、妯娌关系、婆媳关系等离开诚信也不会和睦。“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父不信以教子,子不信以事父”,则“父子相疑于家”,“兄弟而不忠信则伤”。

从现在来看,婚变率上升,这固然反映了社会的开放和进步,人们更加关注婚姻质量,追求美满的感情生活愿望。然而,在好多婚变的人群当中不排除某些人“富贵思淫逸”,纵欲享乐主义膨胀,个人利己主义泛滥,金钱至上主义肆虐,于是“包二奶”、“包二爷”、卖淫嫖娼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他们背叛了花前月下的“海誓山盟”,丢弃了诚信道德以及应尽的道德义务和责任。此外,子女不赡养老人、兄弟反目等现象也时有发生,这每每都与诚信道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重温传统家庭诚信美德,对于家庭和睦稳定,不无其借鉴意义和价值。

()国无诚信不稳定

古人认为,能否立信,能否取信于民,是关系到国家政权能否稳定乃至兴衰存亡的大问题。晋文公说:“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它看到了信德对国家稳定和庇护民众的宝贵作用。晋文公的士燮说:“君命无贰,失信不立。”如果统治者说话不算数,失去信用,就站不住脚。荀子用正反两方面的史实阐明了是否讲信用与国家政权兴衰存亡的关系。他说:“古者禹汤本义务信而天下大治,桀纣弃义背信而天下大乱。”孔子曰:“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父负其子而至矣。”唐朝吴兢说:“君子所保,惟在于诚信。诚信立则下无二心。”反之,则后患无穷。正如荀悦所说,“行诈于官,而矜实于民”,“怨之本也”,“谓理之源斯绝矣”。傅玄也说:“夫以上接下,而以不信随之,是以日夜见灾也。周幽以诡锋灭国,齐襄以瓜时致杀,非其显乎!故祸莫大于无信。”他以周幽王、齐襄公因诈伪失信而国破人亡的史实,指出了统治者不以身作则讲诚信的危害、祸患。总之,立诚信,取信于民,国家政权就会稳定、强国、发展,否则就会衰亡以致灭亡。这条经验或者说是历史规律是值得重视的,它是今日人民国家政权的稳定和建设仍具有借鉴、启迪价值。

四、现代诚信思想的培养

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于诚信缺失的治理和加强诚信建设也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整治。对于诚信思想的培养不仅是作为每一个中华儿女应担负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国家从教育走向法制化的必经途径。从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方向进行培养:

()进行诚信道德教育,培养公民信用观念和意识

治理我国诚信缺失固然需要法律的支持,要以“法治”为主,但法律手段有自身的局限性。如法律的制定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往往需要很高的成本,对于很多的领域很难做出明确的规定等等。道德教育是对心理动机的自律性约束,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往往能够起到“法制”不能起的作用。即使在“法治”发挥作用的领域,道德教育业有利于推动法治的实现。道德教育与法治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在治理我国诚信缺失的过程中,应该将“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诚信道德教育,将传统道德中的诚信思想继承、改造和发展,使之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结合,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规范,并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过程中贯彻落实。通过诚信道德教育,培养公民的信用观念和意识,使诚信道德深入民心。

()积极引导企业加强内部信用管理,建立诚信企业

企业是诚信的执行主体,企业的信用状况是社会诚信的水平的标志。因此,培养我国诚信思想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积极引导企业加强内部信用管理。要引导企业在生产流程、管理流程、营销流程中实行全过程的信用管理;要实施名牌战略,打造消费者信得过、有竞争力的品牌;要在企业中形成讲信用、重信誉的企业文化;尤其是要在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客户管理、营销管理、资金管理、税务管理、公共关系等环节严把信用观;要与银行、税务机构、工商管理部门、经销商、顾客、社会一道形成有效运转的信用链,要在市场中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进一步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制定专门的信用管理法律和法规

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诚信秩序的建立,都需要法律的支持。由于我国还没有专门的信用管理法律,从而使信用的管理难以纳入法制化的轨道,难以全面展开诚信管理。因此,我国应当有“诚信法”的出台,对诚信管理的方方面面做出原则性的规定,指导有关具体法规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针对我国当前资信评估和信用管理方面遇到的突出问题,在法律中要特别予以重视,在市场经济日趋发展的今天,没有一个全民的诚信社会风气,社会经济秩序将不能得到有规律的发展,必将使得市场经济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优越性,也将阻碍其他法律不能正常的运行和实施。

总之,尽管今天对于“诚信”问题的理解不局限于经济学上的意义,但它已经被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和广阔的领域,诚信不仅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敲门砖,更是一个企业、团体、社会组织社交、发展的必需品。所谓人离开“诚信”犹如鱼离开水一般,必将寸步难行,步步艰难。而丢掉了诚信的民族将是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将是被世界看不起的民族,因此,要想得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步必须加强全民的诚信教育和培养,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康志杰.诚信传统意义与现代价值.[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谢名家.信用现代化的生命线.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荆惠民.中国人的美德-仁义礼智信.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赵辉.儒家诚信思想及现代意义.[J].山东.山东师范大学政治法律学院.2002

[5]宋连利.传统诚信及当代意义. [J].天津.天津理工学院人文社会学院.2002

[6]赵士辉.中国传统诚信观的特点及其现代意义.[J].天津.天津科技大学.2003

[7]徐柏才.诚信道德的历史渊源与大学生诚信教育. [J].湖北.中南民族大学.2008

ChineseTraditional Spirit of Honesty and its Modern Significance

Student:MaJicheng Tutor:MiaoZifeng

abstract honest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oral item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virtues. As early as in ancient times, our ancestors deep understanding to its significance and value. All previous dynasties sages emphasis on it and also in the world, they argue, the letter is a treasure, also, the people of his also (zuo, jubilee male 25 years ), "the outline of honest, the countries" (" dynasty dignitaries, good faith "), "a gentleman, but lies in the good faith" (" old tang book • Wei Zhengchuan "). After entering the class society, the "good faith" gradually into all aspects of social life. Starting from the pre-qin period, the "integrity" as a kind of moral thoughts, ideas, feelings, will, faith for their exponents. In their view, "honesty, and the way of heaven; honesty of, the way of people also." "The good faith, the outline." Therefore, the ancient Chinese sage all staff claims "and is never late in keeping an appointment", otherwise, "people without a letter, also. What is he good for?\" In the later in the long history of civilization, the good faith for all honest, enterprising and brave in conducting, the support of Chinese people has become each member of the family of the Chinese nation shall abide by the code of ethics, and into the deep ethical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be Chinese foundation and rejuvenating the country.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4578303caaedd3382c4d337.html

《中国传统诚信精神及其现代意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