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服饰

发布时间:2018-07-01 19:17:3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傣族服饰文化

服饰是走动的文化,是民族文化体系中最直观的文化事象,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深刻反映着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文化传统的人们的历史演进、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生产和消费水平以及文明程度,是人类精神文化的积淀,有着异常丰富的文化内涵。以下我们简单看一下傣族的服饰文化。

傣族是云南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南部和西部的河谷平坝地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傣族主要的居住区。傣族生活的地方,都是热带、亚热带地区,那里气候温热,山林茂密、物产丰富。傣族服饰也就充分体现了这些地理特点,淡雅美观,既讲究实用,又有很强的装饰意味,颇能体现出热爱生活,祟尚中和之美的民族个性。傣族服饰主要可以划分为西双版纳类型、德宏类型、元江新平类型、元江红河金平类型等四种类型。

傣族男子服饰

  各地傣族男子的服饰差别不大,一般都比较朴实大方,上身为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宽腰无兜长裤净色长裤,多用白色、青色布包头,有的戴毛呢礼帽,天寒时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这种服装在耕作劳动时轻便舒适,在跳舞时又使穿着者显得健美潇洒。保留着古代"衣对襟""头缠布巾,喜挂背袋、带短刀"的特点,但衣料已很少再用自织"土布"。中山装和西装,已成傣族青壮男子的时装。近年来出现了有领对襟或大襟的小袖衫,头巾改为水红色、绿色、粉红色的绸子,裤子依旧。

  傣族男子一般不戴饰物,偶尔也会发现他们的手腕上有一只闪闪发亮的银镯。镶金牙、银牙是他们的喜好。他们通常把上好的门牙拔去,换上金或银做的假牙。过去有文身习俗,在胸、背、腹、四肢等处文文字符号或狮虎、麒麟、孔雀等图案,以示勇敢或祈求吉祥之意。

  傣族女子服饰

  傣族妇女讲究衣着,追求轻盈、秀丽、淡雅的装束,协调的服装色彩,极为出色。青年妇女盘于头顶,是傣族服饰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傣族女子上身着各色紧身内衣,外套浅色大襟或对襟窄袖衫,下身着花色统裙,裙上织有各种图纹,傣族女子喜将长发挽髻,在发髻上斜插梳,簪或鲜花作装饰。傣族妇女都喜戴首饰,首饰通常用金银制做,空心居多,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纹和图案。在小蛮腰上系一根精致银腰带,据说这根银腰带十分珍贵,是由母亲一代代传下来。实际上这是一种信物,如果姑娘将银腰带交给哪个小伙子,就意味着她已爱上他了。这样的服饰把她们装扮得妖美玲珑,婀娜多姿。

  傣族妇女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娇美,看上去婷婷玉立,仪态万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称。她们不仅长得美,而且还善于打扮,用独具特色的服饰把自己装扮得一个个如花似玉。傣族妇女一般喜欢穿窄袖短衣和统裙,把她们那修长苗条的身材充分展示出来。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绯色内衣,外面是紧身短上衣,园领窄袖,有大襟,也有对襟,有水红、淡黄、浅绿、雪白、天蓝等多种色彩。现在多是用乔其纱、丝绸、的确良等料子缝制。窄袖短衫紧紧地套着胳膊,几乎没有一点空隙,有不少人还喜欢用肉色衣料缝制,若不仔细看还看不出袖管,前后衣襟刚好齐腰,紧紧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银腰带系着短袖衫和统裙口,下着长至脚踝的统裙,腰身纤巧细小,下摆宽大。傣族妇女的这种装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围"之美,加上所采用的布料经柔,色彩鲜艳明快,无论走路或做事,都给人一种婀娜多姿、潇洒飘逸的感觉。傣族男子一般都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长管裤,用白布、青布或绯布包头,有的戴呢礼帽,显得潇洒大方。

如今的傣族女子,内穿色泽淡雅的无领、无袖紧身胸褂,外穿无领细袖紧身短衣,下穿筒裙,短衣及腰,长裙及地。长裙打折,多用银带系于腰际,该显则显,当敛则敛,使女性曲线分明,下肢修长,显出婷婷玉立的苗条身姿。城镇女子已极少缠巾,多挽髻于顶,插花、别簪、卡梳作饰,更显绰绰风姿。衣裙色泽以孔雀绿、淡绿、肉红粉红、淡黄、嫩黄为众。衣料多选用薄而柔软的乔其纱、的确良或有锦丝绸缝制。外出参加集会或赶摆时,足登时髦皮鞋、凉鞋,肘挂拎包、手撑花伞遮挡烈日,处处显出优美动人之风采。衣裙款式在吸收传统服饰"精华"的基础上,朝着优美、轻柔、亮丽、淡雅的方向发展。进一步显示出孔雀之乡的孔雀羽毛般绚丽多彩的特点。

各地傣族女服饰的区别

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妇女一般上身穿白色、天蓝色或绯红色紧身内衣,外面套以大襟或对襟的圆领窄袖短衫。这种短衫独具特色,袖管又细又长,紧贴胳膊;衣服的腰身又细又短,腰背处有一小部分外露,下摆较宽而大。下身穿颜色艳丽的筒裙,长及脚面。过去,筒裙上有花条数道,花条的多少,表明所属阶层,规定极其严格,任何人不能违反。在这一地区,妇女有穿鞋的习惯,常见的有尖花鞋、朝鞋和拖鞋。她们一般都将长发盘结于头顶,插上一把月牙梳,有的还戴上一块花头巾,形象婀娜多姿,优美动人。

德宏傣族妇女的服饰有所不同。她们在当姑娘时一般穿白色或绯红色的大襟短衫、长裤,将发辫盘于头上,腰间束一块小的围腰,结婚后才穿上对襟短衫和筒裙。德宏地区傣族妇女的发式也不一样,年轻的妇女是将头发束于头顶,中老年妇女则不再束发,而改戴一种黑色的高筒帽

元江、新平傣族支系众多,主要有元江的傣仲、傣拉,傣掌和傣勒支系,新平的傣雅和傣洒支系。各支系服饰各具特色,或华丽多彩,或淡雅清秀,但颜色都以黑、红为主调,喜戴包头,头饰极为多彩艳丽,除傣拉支系系着长及小腿的宽大裤子、长及膝盖的蓝色右衽圆领外衣,其余支系皆穿黑色短筒裤,外出打绑腿,喜用五彩刺绣和花布装饰领、袖、襟摆、包头及裙、绑腿上衣都分内外两件,内衣圆领或竖领,斜襟,领部饰有银泡和鱼形银器,手指、耳孔、手腕皆佩银饰,一旦走动,满身银饰叮当响,平添无限生机与富贵,又以彩带束群,故也称之为花腰傣。傣雅妇女头戴边缘上翘的篾帽,腰系精致小巧的五彩腰箩,二者成了“花腰傣”的标志。历史上,新平花腰傣源于我国商周时期古哀牢国的土著民族人。他们恪守国破山河在,领地不可丢的祖宗信条,不肯迁移,坚守至今,故而未被其他民族同化,一直保留着古哀牢国的传统文化习俗。其主要特征是:崇拜自然图腾、无文字、无教派,保持原始属性;妇女遗留母系氏族的高贵特征、形体优美、服饰独特、佩戴浪漫、美学价值高。

新平花腰傣服饰还是婚姻的媒介。这里有一个传统的民族时装节,叫赶花街,未婚的姑娘们三个一伙,五个一群,结伴而行,从街头走到街尾,来回展示自己美丽的服饰。在旁边围观的小伙子们就通过姑娘的服装来选择自己的对象。当赶街结束后,姑娘就把盛装脱下,叫家里人背回去,自己则换了便装,和在花街上选定的情人到幽静的地方约会。姑娘拿出一套衣料作为定情信物送给对方,一段情缘就此产生。

傣族服饰的特色佩饰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傣族服饰中很多饰品、佩件中的一些特定物品即挎包、腰箩等随身佩饰品,常被傣族女性用做传递感情的定情信物。

挎包

挎包,傣族传统的民间工艺品。它是傣族男女老少外出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必需品,也是傣族女性服饰精美的装饰物。其挎于肩、饰于身的文化涵义,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长期以来由于挎包具备了使用方便、做工精细、色彩鲜艳、美观大方的工艺特色,故而深受人们的青睐和欢迎。在傣族地区大凡逢年过节、赶街集会、走村串寨、下田劳作、婚丧嫁娶等民俗事象活动,人们都离不开它。它既是人们生活的装饰品和必需品,同时也是傣家人阐释傣族历史文化、民俗信仰、传递信息和表达爱情的物品。包也称为,袋也。一般用于盛物或出门携带物品。古代称,为荷包,前身又叫荷囊。最早的荷囊,在使用时既可手提,又可肩背,所以也称持囊挈囊。以后人们渐渐觉得手提肩背有所不方便,才将它挂在腰际,成为旁囊。在古代制作荷囊的材料,一般多用皮革,所以又有磐囊之称。据《晋书·邓攸传》载:邓攸梦行水边,见一女子,猛兽自后断其磐囊。由此可见,魏晋时期不论男女,身边都佩有磐囊。在磐囊上饰有兽头纹样,也称兽头磐囊。南北朝时,人们所佩的磐囊,并非全用皮制,也有用丝织物做成的。如《旧都文物略》记:荷包巷所卖官样九件,压金刺锦,花样万千。据说这种荷包最初是男子用来盛放烟叶的,后来大家觉得十分美观,乃争相仿效,不论男女都喜佩之。古人荷囊,沿袭至今,逐渐演变为今天云南少数民族男女背于身挎在肩头的挎包、挂包,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和装饰品。伴随着成年的惊奇和喜悦,长大成人的少数民族青年男女在缔结感情、盟誓爱情的同时,常常以可心或精心缝制的头帕、帽子、鞋子、挎包等物,向恋人馈赠信物表达爱情。从古至今,小到饰于身的荷包,大到挎于肩的挎包、挂包、背包等各式各样的民族挎包,无不演绎和阐释着无数浪漫、迷人的爱情故事。流传于德宏、保山、临沧等地的傣族青年男女间,处于热恋或即将待嫁的姑娘们,送给心上人表达爱意的定情信物,常常是以一个编织有情与义和织绣有孔雀、蝴蝶、花卉等吉祥图案的挎包视为爱的象征。因为在傣族的民间传统习俗信仰中,一个做工精细且包面织制有象征美丽、吉祥的纹样图案和各种文字的傣族织锦挎包,不仅是傣族织锦文化在傣族挎包中的精湛表现和展示,同时也是傣族男子选择对象的条件和标准,更是女性展示技能和表现漂亮、美丽的象征。

常见的傣族挎包其制作的工序以采用传统的织绣有花卉、虫鱼、动物、几何图纹、文字纹等纹样图案的织锦布料经剪样、对接、上线、拼缝等工艺形式加工完成。一般而言,德宏、保山、临沧等地的傣族挎包的包形多呈长方形或正方形,包面多取长2428厘米不等、宽为2435厘米不等。包面纹样常以40度或90度斜纹、菱形、半菱形、不等格等奇异几何图纹构图,色彩多以黄、大红、绿、橘红为主。包面用五彩棉线、丝线或开司米晴纶毛线手工织制以棋格纹为基本框架的四方连续图案,并在棋格纹内以四瓣纹、八角花、万字纹、龟纹、螃蟹纹、象鼻纹、象足纹、蝴蝶纹和孔雀纹等经过几何化的抽象纹样装饰。

腰箩

由于傣族居住的村寨盛产竹子,他们除了用竹子建成的幽静而雅致的干栏式住宅和制作各种生活用具外,还用细篾编成彩绘的竹笠、腰箩,作为佩饰。

腰箩,又叫秧箩,是新平、元江等地傣族(花腰傣)传统的竹编工艺品。腰箩一般高约一尺,口径近半尺,形状多呈一喇叭状,中腰略细,用上好细篾条和篾芯手工编制而成。它是花腰傣女性逢节日庆典、赶街集会、下田劳动用于佩挂或缀饰于腰部的一种装饰物。在当地,因腰箩常被女性们用于盛放针线、钱币、糕点、水果等零星物品,再加之腰箩具有小巧玲珑、携带方便的特性,爱美的傣家女取多彩的棉绒线球、塑料珠串、铝制串铃等错落有致的立体图案来装饰腰箩,故又有花腰箩的美称。同样与挎于肩饰于身的傣族筒帕相比,满身皆彩集花哨于一身的傣族花腰箩,也常常是花腰傣青年男女表达爱情的信物。 总之,纵观四江流域的云南傣族女性服饰,我们不难看出,从其结构款式、服饰特点、文化功用、图腾崇拜、生殖意象等文化内涵来看,傣族女性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和一个族群的外在标识,不仅具有识别民族、氏族的功用,也代表着一个民族的地域、习俗和文化;同时还是傣族社会生活中诸多的审美情趣、文化内涵、宗教信仰等一系列的折光反映,是云南傣族人民展示美、展示文化的象征。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傣族女性服饰的使用价值和文化功用,已不再依附于某一物和事,而是从单纯的生产生活用具中脱离出来,从原始的生产生活需要中逐渐赋予民族的变迁、历史以及神话的意义。

综观傣族服饰,其造型结构已不光停留在实用的基础上,还考虑到满足人们对美的需求。傣族人们就借助傣装表达了蕴含在她们心中的审美观念。服饰的图式和色彩是他们审美情趣的艺术结晶。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5ba734e650e52ea5418984e.html

《傣族服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