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牡丹亭》与明代社会思潮

发布时间:2023-03-20 18:37:0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汤显祖《牡丹亭》与明代社会思潮


摘要:本文从《牡丹亭》“情与理”的冲突与矛盾为切入点,分析作品中主要人物在情理拉锯战中,以情反理,追求人性解放,对爱与自由的渴望。由虚入实,从作品中分析明代社会思想的潮流走向,是人性复苏、肯定自我的需求与欲望的思想大解放趋势。
关键字:明代社会;《牡丹亭》;情与理;宗教礼法;思想解放
明初,在政治和思想的高压、独裁统治下,“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居于思想正统地位,“穷理尽性”,扼杀人的个性,扼杀人的正常感情和欲望,社会一度处于沉闷压抑的氛围之中。随着明中叶政局的动荡,各种学派和宗教的兴起与传播,思潮迭涌,促使人们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上发生了变革,掀起了一股复苏人性、张扬个性的社会思潮,拉开了一场情与理的拉锯战。“文学作品是时代的呼声”,汤显祖创作了经典的戏曲作品《牡丹亭》,以情与理的矛盾冲突发展为主线,记叙了杜丽娘与柳梦梅之间死而复生、似虚似实的爱情故事,开始用批判的精神去对待传统、人生和自我,肯定了人的自由权利和情感价值,是一场文学上的思想解放。本文围绕汤显祖的戏曲作品《牡丹亭》,尝试从作品情与理的摩擦中,探究其与明代社会思潮的联系。
作为太守小姐,背负着父亲“他日嫁一书生,不枉了谈吐相称”“他日到人家,知书知礼,父母光辉”1)愿望的杜丽娘,从小接受封建礼教的教育,遵循三从四德,像她母亲一样,将来也做一位所谓贤淑的夫人,这是“理”。不过,这样一位温婉贤淑的娇小姐身上,竟大胆展示出自己对大自然和美的追求,以及骨子里透露着的反叛束缚、酷爱自由的精神,所以她大胆与柳梦梅在梦中私会,互诉衷情,做了一个决非现实主义世界所能的梦,

最后为情而死,又为情还魂,大胆争取爱情,这是“情”。由一个唯唯诺诺的千金大小姐,发展到勇于决裂、敢于献身的深情女子,梦境与现实的反差,情与理的拉扯,以致于丽娘不得不以燃尽生命的全部能量为代价,病死于寻梦觅爱的徒然渴望之中,情败于理。正如当时的明代社会,程朱理学仍居于正统思想地位,人们对自身情感、欲望的抗拒和压抑,是民众内心根深蒂固的“顽疾”,渴望思想变革的哲学思想家,王阳心学渴望人性的解放,关注人本身的需求,这一新思想仍处于艰难的生存状态,民众并不接受如此“狂放露骨”的观念。在他们的判断下,杜丽娘不守礼教,落得个香消玉殒的下场也是情理之中的。
故事却没有结束,最大的情理拉锯在丽娘复活后争取爱情的“战争”中。汤显祖由梦起笔,触及现实,结合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手法,让丽娘复活,继续追寻爱情,并为此而反抗,默默地揭露了在宗法礼教的重压下一个青年女性渴望美、渴望生命、渴望自由,“这般花花草草有人恋,生生死死遂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这是她对自己说的几乎听不见的声音,却又何等坚决:如果要爱就爱,要生就生,要死就死,那么人生还有什么可怨尤呢?这份对“情”的坚持与执着,强烈地追求幸福,反对宗法礼教的积极浪漫主义理想,为《牡丹亭》赋予了生命、增加了“情”的力量。
而丽娘的父亲,杜宝,则是统治阶级所谓的正派人物,宗法礼教、理学思想并不是外加在他身上的东西,而是融入了他的血肉、骨髓,他本能性地排斥一切与此相抵的事物。当然,汤显祖笔下的杜宝,不是简单化的否定人物形象,而是适当地刻画出他的复杂性,父亲对女儿的幸福并不是漠不关心,仍是手心的掌上明珠,而披上了宗法礼教、灭人欲的外衣后,又变成了丑恶、吃人的父亲。父亲竟然为了保全自己为官的名声,意图将还魂的亲生独养女儿打死,事情败露之后,仍坚持在女儿与心爱的丈夫离异后,才肯与女人相认。陈最良更是一个可怜的小人物,三年一考,考了十五年还是个秀才,对现实生活却一窍不通,他书读的很少,不出《四书》《五经》和八股文的范围,精神空虚,信奉宗法礼教。两者代表了“理学”“宗教礼法”的守护者,以卫“理”的态度,拿宗教礼法的牢笼来囚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5dfb426af45b307e87197ba.html

《汤显祖《牡丹亭》与明代社会思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