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 《诗经·卫风·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发布时间:2020-08-25 11:32:3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诗经《卫风·氓》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诗经>两首》是高中必修二诗歌单元的第一课,《氓》也是学生进入高中首次接触的《诗经》篇目,这是有其道理的:《诗经》是我们诗歌发展的源头,也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发展的源头学习最早期的诗歌,有利于从源头上把握住诗歌总体发展的脉络,从而学习诗歌能够按照时代发展的顺序,这样为以后的诗歌的学习奠定一个基础,能帮助学生弄清诗歌发展的线索以及诗歌的变化形式而且课文中所选取的《卫风·氓》是国风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能够体现《诗经》中诗歌的显著特点,是《诗经》中比较典型的代表作,同时选自于《国风》,诗歌中也反映了广阔的时代背景。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并掌握《氓》的故事情节,《诗经》的文学常识和现实主义风格。

2、了解叙事诗通过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熟读课文,分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古人对真挚爱情的向往

2、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叙述手法

学习重点:

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2、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

1、分析《氓》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2、比兴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想:

  本诗为《诗经》中为数不多的叙事诗,不仅具有《诗经》韵律和谐的特点,更有着完整的情节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所以本课抓住该诗的这两个特点,通过导学案的形式,把感性地诵读和理性地理顺情节、品评人物形象作为教学的重点,形成鉴赏梯度,帮助学生总结叙事诗的鉴赏方法,体会男女主人公的情感和态度。本课的注释较为详尽,因此本课基础的字词、文言现象和关于一些《诗经》的常识都放到导学案课前的自主预习中解决。赋比兴的手法在本课中也有体现,因此在课堂中应该作为重点进行讲解。

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升入高中以来的首次接触《诗经》,但是,在初中时学生有《关雎》的学习经历,对于《诗经》有一定的认识。另外,本文的题材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爱情,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因此,解决完导学案中的比较难一点的常识知识和文言现象之后,学生学习起来,兴趣应该比较浓厚,比较顺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歌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朵奇葩,无数的诗人用真情浇灌它,用心血哺育它成长。它是心灵对现实最纯洁的回答,是心灵与心灵碰撞的最智慧的火花。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这种最古老的文学样式,素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称 这个世界,一切都可以老去,惟有诗歌永存。让我们识记一些《诗经》里的句子吧!

好,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诗经》里的另外一篇《氓》。(板书课题)

二、课前:自主学习

(一)、1、文学常识积累

《诗经》是我国第 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 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在先秦典籍中被称为“诗”,汉代学者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有人认为是经过孔子删订而成。

《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文学源头,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 “雅” “颂” 三部分,按表现手法可分为“赋” “比” “兴” 三类,这六要素合称为《诗经》的六义。

②《诗经》的六义阐释:

: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共15国风, 160篇。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

:西周王畿地区的正声雅乐,共105篇,又分大雅和小雅。大雅 31,用于诸侯朝会;小雅74,用于贵族宴飨。

:统治阶级宗庙祭祀舞曲歌辞,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即陈述铺叙.

:以彼物比此物。 即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即借助他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③《诗经》自汉代被奉为儒家经典。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是指《论语》《孟子》 《大学》 中庸》,“五经”是指《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春秋》。

(二)、基点知识

1朗读课文,认清字形,读准字音,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méng)之chīchī 子无怒(qiāng 匪我期(qiān

乘彼guǐ yuán 笑载言(zài 尔卜尔shì

体无言(jiù 以我贿迁(huì 无与士dān

自我尔(cú 淇水qí shāng jiān)车帏cháng

其笑矣(xì 则有泮(xí pàn fēi )来贸丝

犹可 tūo )也 xū )嗟鸠兮 sù)兴夜寐

3熟语及名句: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兴:本义起床)信誓旦旦:誓言真挚诚恳

总角之交:幼年时的交情 二三其德:感情一变再变

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意义。

①匪来贸丝:____ (不是) ②将子无怒; _ (不要)

③于嗟鸠兮:______(唉) ④犹可说兮:说 (解脱,脱身)

⑤隰则有泮:_ _ __(边岸)

5、重要字词解释。

那个人 我谋:就

顿丘:直送到 子无怒:愿、请

期:把……作为 以我贿迁:财物

无与士:沉溺 女也不:过错

室劳矣:无、没有 既遂矣:助词、没实在意义

思之:助词、没实在意义 总角之:快乐

三、小组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诗中的故事,然后思考全诗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表现手法

事件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

恋爱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

第三章:女子自己自己婚姻教训

比兴

婚变

第四章:女子概说婚姻失败的原因

比兴

第五章:女子细说不幸遭遇

第六章:女子决心分手

决绝

2本诗三个部分情感基调各是什么?

第一部分:热情幸福 第二部分:沉痛怨恨 第三部分:清醒刚强

3、为什么第三、四章突然写到桑叶?是用的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比兴 作用: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过渡作用。

第三章,诗人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来比喻女子年青的时候美丽的容貌,同时也是兴。诗人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起兴,从而引出“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感受。

第四章,诗人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来比喻女主人公年长色衰的情景。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有‘比中兼兴’的手法更富有艺术魅力。

总之,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即能激发读者联想,增强语言的意蕴;又能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4、综观全文,你认为男、女主人公分别是什么样的人?主要运用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女:热情、温柔、纯真、刚烈,认识清醒

男:任性、急躁、用情不专、暴虐、没有责任心

对比

5、请梳理全诗运用的艺术技巧?

1)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

①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②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

2)赋、比、兴手法: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第三章,诗人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来比喻女子年青的时候美丽的容貌,同时也是兴。诗人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起兴,从而引出“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感受。

第四章,诗人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来比喻女主人公年长色衰的情景。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有‘比中兼兴’的手法更富有艺术魅力。

总之,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即能激发读者联想,增强语言的意蕴;又能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6、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观点一:他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因素决定。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得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家庭、对感情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难以避免。

观点二:男女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虽有它的社会原因,但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也是不可忽略的。从他们的恋爱过程看,两人虽是自由恋爱,但女主人对男主人公缺乏必要的了解,被他忠厚的表象所蒙蔽,轻率地答应了他,种下了日后悲剧的种子。

四、巩固练习

1、下边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氓”应读“méng

A.之蚩蚩(máng 室劳矣(mǐ) 犹可也(tuō)

B.来贸丝(fēi 乘彼垣(guǐ) 自我尔(cú)

C.兴夜寐(sù) 隰则有pàn 无食桑shèn

D.笑载言(zài 无与士dān 渐车帏cháng

2、对下列四句诗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这一句用了“比”的手法。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了比和兴的手法,意指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用了赋的手法,桑葚是甜,但多吃易醉,爱情是美好的,但太痴情易上当。

C.“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用了赋的手法,直接抒发对男子感情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

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兴中有比,言下之意为水有岸,泽有边,我的痛苦为何没尽头。

3、选出运用了借代手法的一句( C AB两项是“比”的手法,D项是顶真的手法。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B.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C.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D.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4、从《氓》中找出两个现在还常用的成语,并作解释。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2)信誓旦旦:誓言真挚诚恳可信。

五、课下作业

1.把本诗熟读成诵。

2. 试把《氓》改变成剧本或小小说。

板书设计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基调)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教学反思  

两千多年前,孔子曾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无邪”有“至诚”之意,即要传达真性情和表达纯正的的思想。《氓》是一首四言叙事诗,以女主人公自述的口气,叙述了自己和丈夫恋爱、结婚、丈夫变心最后与之决绝的过程。感情真挚炽烈,语言表达淳朴而有韵味。千载以来,《氓》能不断地进入后世之人的视野,皆因文中的这位敢爱敢恨、敢于抗争、勇于追求自我尊严的女子。她的形象代表了中国传统女性追求自由恋爱、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以及面对男女不平等的现实所表现出来的坚强果敢的精神品质!在中国古典文学画廊中,这是一个极具魅力的形象!每一位聆听到她哀唱的后世之人都应为之心生敬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对于涉世未深的高中生而言,我认为《氓》这首诗所承载的教学资源应是多方面的。从工具性角度来说,它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古典诗歌、培养鉴赏古典诗歌能力的一个凭借;从人文性角度来讲,它又是使学生懂得在生活中如何做人的一个极好的例子。

基于我对文本的解读与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我便把这节课定位学案导学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点拨指导法”与“小组合作交流法”相结合,这既是考虑到在学生对文本极不了解的前提下,鉴赏诗歌离不开教师的引领与点拨;又考虑到课堂永远是学生绽放思维之花的领地、“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这些因素。另外,诗歌教学,朗读悟情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与方法,所以“朗读法”也贯穿了课堂的始终。课堂教学最终的目标是希望学生学完本诗能够感受到女主人公形象的魅力,能够为她的美好人格感动并在学生还在成长的心灵上留下一些影响。

以上是备课中的思考总结。走过了,尚能回望。回望中,才有反思。静下心来思考已结束的这节课,得与失,整理出来以有益于以后的教学。

1、问题设置很关键。在“整体感知,梳理情节”这一环节,同学们只关注到了教师提出的“诗中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这样一个问题,开始回答时语言过于详细,我便提示他说请看大屏幕,注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他便调整了表述方式,顺利的概括出了全诗的情节。可见教师在问题设置给学生明确的指向是非常关键的。

2、朗读指导很必要。诗歌教学离不开朗读悟情,但情感有时又具有能意会但不知怎言传的特点,特别是对于涉世未深、情感经历不够丰富的学生来说,更是不易传达,这时就需要教师用明了的语言来引领学生解读诗句背后隐藏的丰富情感,并辅以朗读方法的指导,学生才能用自己的声音来传达诗中的情感。

3、总结提升不可少。课堂中适当的总结是对上一个教学环节的总体回顾,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对于这节课来说,我做了三次总结,第一次是体悟完女主人公不同时期的情感变化后,学生已经感受到了整个故事中女主人公的情感波澜,进一步认识了这一形象的美好与可敬,这时我运用了一些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做以总结,更加激发起学生对这一形象崇敬之情。第二次是整节课结束时,用高屋建瓴的语言概括女主人公的人格魅力,给学生以人生的启示。

从讲台上走下来的那一刻,我的心中就开始溢出丝丝遗憾。按正常的教学,这首诗应该是一个半到两个课时完成的教学任务,在学生不作充足预习的情况下一节课之内完成,一定会有涉及不到或者用力不足的地方。此外,在评课时,朱主任指出的课标表述和赋比兴的问题也是我必须认真反思与改进的地方。

教学是一门憧憬与遗憾叠加的艺术。因为憧憬所以每个人都会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媒体但不管在之前多么地深入揣摩教材、反修改教案、细心考虑环节上完之后总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也许就是人们所说的缺憾之美吧。

【学情分析】_氓_语文_高中_

这是学生升入高中以来的首次接触《诗经》,但是,在初中时学生有《关雎》的学习经历,对于《诗经》有一定的认识。另外,本文的题材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爱情,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因此,解决完导学案中的比较难一点的常识知识和文言现象之后,学生学习起来,兴趣应该比较浓厚,比较顺利

【效果分析】_氓_语文_高中_

1、回顾已有基础知识,实现课程资源整合。在设计本教案时,我注重了导学案的使用,把课堂内容的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课堂时间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学生的迁移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2、善用现有网络技术,优化辅助教学。本节课我运用网络技术辅助教学,使学生能较直观的感受有关内容,使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同时加强朗读,不仅要“大量阅读”,还要读出感情,设身处地的“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发现语言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

3、相机而教是推动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时时记住自己只是个引路人,只能根据学生的选择、学生的思考随机应变地进行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

4、积极践行语文主题阅读人物形象的挖掘和人物情感的分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中,学生通过小组探究合作学习的形式,通过互相间的探讨,通过阅读他人的解读,化为简单的切合学生实际生活的话题,得到了落实,符合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材分析】_氓_语文_高中_

<诗经>两首》是高中必修二诗歌单元的第一课,《氓》也是学生进入高中首次接触的《诗经》篇目,这是有其道理的:《诗经》是我们诗歌发展的源头,也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发展的源头学习最早期的诗歌,有利于从源头上把握住诗歌总体发展的脉络,从而学习诗歌能够按照时代发展的顺序,这样为以后的诗歌的学习奠定一个基础,能帮助学生弄清诗歌发展的线索以及诗歌的变化形式而且课文中所选取的《卫风·氓》是国风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能够体现《诗经》中诗歌的显著特点,是《诗经》中比较典型的代表作,同时选自于《国风》,诗歌中也反映了广阔的时代背景。

【评测练习】_氓_语文_高中_

1、下边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之蚩蚩(máng 室劳矣(mǐ) 犹可也(tuō)

B.来贸丝(fēi 乘彼垣(guǐ) 自我尔(cú)

C.兴夜寐(sù) 隰则有pàn 无食桑shèn

D.笑载言(zài 无与士dān 渐车帏cháng

2、对下列四句诗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了比和兴的手法,意指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用了赋的手法,桑葚是甜,但多吃易醉,爱情是美好的,但太痴情易上当。

C.“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用了赋的手法,直接抒发对男子感情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

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兴中有比,言下之意为水有岸,泽有边,我的痛苦为何没尽头。

3、选出运用了借代手法的一句(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B.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C.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D.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4、从《氓》中找出至少两个现在还常用的成语,并作解释。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反思】_氓_语文_高中_

两千多年前,孔子曾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无邪”有“至诚”之意,即要传达真性情和表达纯正的的思想。《氓》是一首四言叙事诗,以女主人公自述的口气,叙述了自己和丈夫恋爱、结婚、丈夫变心最后与之决绝的过程。感情真挚炽烈,语言表达淳朴而有韵味。千载以来,《氓》能不断地进入后世之人的视野,皆因文中的这位敢爱敢恨、敢于抗争、勇于追求自我尊严的女子。她的形象代表了中国传统女性追求自由恋爱、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以及面对男女不平等的现实所表现出来的坚强果敢的精神品质!在中国古典文学画廊中,这是一个极具魅力的形象!每一位聆听到她哀唱的后世之人都应为之心生敬意。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6b9d65674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ec.html

《高中语文 - 《诗经·卫风·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