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作文素材

发布时间:2019-10-27 20:12:3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作文素材

继承即是取舍,创新即是扬弃。下面聘才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大家阅读!!

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作文素材

一个人送儿子去学艺,交代说:要好好向老师学习。老师咋做你咋做。儿子到老师那里以后,老师站他站,老师坐他坐,老师说什么他说什么。后来,老师吃面条呛了一下,一根面条从鼻孔里出来了。他无奈地说:老师,你这一招真高,我真的学不了。这是一个讽刺机械模仿、生搬硬套的幽默故事。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还真不少,特别让人扼腕叹息的是多次上演的火牛阵。

火牛阵的专利发明人是战国末年的齐国人田单。

燕昭王时,燕将乐毅破齐,田单坚守即墨(今山东平度西南)。周赧王三十六年(279),燕惠王即位。田单施反间计,挑拨燕惠王与乐毅的关系,燕惠王信以为然,便派草包将军骑劫代替良将乐毅,燕军的士气陡然下降。接着,田单又向燕军行贿诈降,使燕军麻痹、懈怠。做了一系列的铺垫后,田单于夜间用牛千余头,牛角上缚上兵刃,尾上缚苇灌油,以火点燃,冲向燕军,并以5000勇士随后冲杀,燕军大败,燕将骑劫被杀,田单乘胜连克七十余城。

田单的火牛阵很受后世推崇。唐朝的王玄策还曾经成功复制过田单的火牛阵。

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唐太宗命王玄策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一行30人出使西域。但此时印度发生了政变。篡位的新王阿罗顺那派2000人马半路伏击唐使,王玄策、蒋师仁被擒。后来,王玄策、蒋师仁寻机逃脱,北上渡过甘第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来到了尼泊尔,以吐蕃王松赞干布的名义,向尼泊尔借得7000骑兵,同时还檄召临近的各大唐藩属国出兵,外加松赞干布派来的1200名精锐骑兵,人马总数接近一万。王玄策自命为总管,带兵直扑印度。

在北印度茶博和罗城外,王玄策采用火牛阵一举击溃印度数万象军。之后,王玄策乘势攻入中印度,活捉了阿罗顺那,中印度灭亡,东印度接着也臣服大唐。

王玄策的火牛阵之所以成功,在于他对田单火牛阵法的活学活用,师古而不泥古。因为古印度人并不知道中国历史上田单的火牛阵,且敌我双方都以动物对阵,王玄策在牛尾点火,火牛冲入象阵,象群自然败走。

但不成功的火牛阵例子更多。

唐至德元年(756),为了击败安史叛军,宰相房向唐肃宗献计:征用2000头壮牛,驾着战车,在牛尾处悬挂鞭炮,炮响牛奔,企图以火牛阵击溃叛军。怎奈牛车奔向叛军时,叛军一阵擂鼓呐喊,群牛畏惧,反而掉头回奔。唐军一时猝不及防,死伤过半,大败而退。火牛阵没有烧死敌人,反而把自己烧得焦头烂额。

南宋绍兴元年(1131),秀州(治所在今浙江嘉兴)邵青聚众起事,朝廷派王德率领大军进剿。邵青准备用火牛阵应对。但邵青行动不秘,事前征集耕牛的事被王德了解到,王德嘲笑说:是古法也,可一不可再,今不知变,此成擒耳。由于王德早有准备,列阵以待,以静制动,当邵青的火牛群冲来时,他一声令下,士兵万箭齐发,火牛受伤惊恐,反而掉头冲入邵青阵中,邵军死伤无数,王德大胜而归。

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双方都曾试过火牛阵,但均未成功。

由此可以看出,火牛阵不是随便弄数百或上千头牛就能复制的。田单的成功有其主客观条件,后世之人只能学其战略思维,战术运筹,并根据自己所处的实际情况,加以变化,有所创新,方能成功。机械地模仿别人只能葬送自己。

但令我百思不解的是,死搬硬套火牛阵的人远远多于活学活用的人!所以我只能喟叹,创新何其难也!

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作文素材

马凯同志对发展和繁荣中华诗词说过这样的话:我认为有两个千万不能。一是千万不能丢掉传统。丢掉传统,不讲基本格律,中华诗词就不成其为中华诗词,就会异化为别的文学形式。二是千万不能没有创新。没有创新中华诗词就会丧失活力,就会脱离时代、生活和大众,也会被‘边缘化’。

我们现在创作诗词,应该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反映现代,二是努力创新,三是继承传统。如何处理好这三者关系,是我们创作传统诗词的关键所在,也是当代写好古典诗词的基本要素。

反映现代,是每个作者创作的宗旨,从毛泽东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到习近平北京文艺座谈会,核心问题就是文艺创作为老百姓服务,反映大众,万变不离其宗!

既要反映现代、创新,又要继承传统,融会贯通,并且把它们糅合在一起,对我们创作古诗词确实有很大难度。本人创作诗词都在朝这个方向努力。但在实践中,我经常感到很困惑,心中纠结。我写过一首词:

一剪梅春堤 堤柳开奁照镜梳。叶下啼莺,波上飞凫。眉山压黛翠痕低,亭映蕉黄,桥映桃朱。 涟动兰舟入太虚。浪底金阳,云顶银鱼。一纶霜鬓坐斜辉,饵钓凡心,竿钓霞图。

一位资深老师看后说:涟动兰舟入太虚。太虚,这词汇太陈旧,太老化了。此评论对我触动颇大。我至今还在思索,新与旧的关系应该妥善协调、处理好。

金嗣水诗友有一首写筷子的绝句:

七绝咏筷子

弟兄两个一般长,伴尔三餐桌上忙。

时下每逢难办事,由它出面好商量。

此诗以筷子讽喻当下社会存在的不正之风,切中时弊,一针见血。这就是创新,也是现代人写古诗的一种突破!

上海图书馆曾举办过一次诗词创新研讨会,会上一位企业家诗人引用他的一首词,其中一句一盘云子春秋乱,我起先不理解,但结合整首词的内容看,云子应该解释为下棋。我查了辞海,云子,是词组,可解释为米饭。他的这首词写的是僧侣,结构布局上,只能是下棋致使风起云乱,吃米饭怎么会不知春秋呢?作者能结合主题,借用词语,增强作品艺术性,这也是创新运用的一种手法。有些词汇,可以古为今用,旧为新用,只要反映现代生活,题材独特,就是同样的语言也能创造出不一样的意境。

我作过一首中秋赏月的律诗:

七律中秋赏月

凉天如洗绝纤尘,百尺楼台赏玉轮。

却喜抱孙犹抱月,更怜分饼似分银。

千家竟夕团圆乐,万里羁思骨肉亲。

寄语广寒须洞察,盈光关照断肠人。

此诗第三句是内容上的创新。运用比兴,应该注重人家没有使用过的,体现出新意。末句我用了关照,也是突出一个新。

传统诗词的继承,除了形式上比如格律、曲牌、音韵上的继承外,这里主要讲内涵、艺术上的继承。古典诗词所以能长时期传承,经久不衰,是因为她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无可取代的文学地位和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的中华文化遗产的形象。

一、诗的语言

诗不同于散文,格律诗不同于现代新诗,她有自己的语言,自己的风格,自己的形象。诗的语言是提炼出来的,她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浓缩后就是警句。经过学习、实践、磨合,第一步是入诗词之门,此时尚不熟悉所谓的诗的语言,只有通过长期勤奋习练,达到登堂入室的程度,到了可以驾驭文字的时候了,诗的语言才会浮现在你眼前。

二、神韵

写诗一定要体现神韵,没有韵味的诗一定不是好诗。诗词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韵味,创新绝对不能脱离韵味。好诗词让人长久品味,那是浓浓之佳茗,而不是淡而无味的白开水。诗词创新,如果离开了韵味,就会显得乏味肤浅,变得平庸俗气,成为打油诗、顺口溜,艺术性大降!古典诗词由于受到格律、押韵的限制,有时会采用倒装、用典、疏密等手法来表现主题思想,但不管是何种形式,最终表达的意境一定是神韵。神韵是诗最高最美的形象,她是至高无上的,离开了神韵就失去了诗词的灵魂。

当然,作诗本乎情景。要写出好诗,要锤炼出足以振聋发聩的警句,最根本的还在于作者胸中有丘壑,眼底有性情,才能创作出好诗。

三、空灵感

诗词的灵魂,诗在于韵味,词在于空灵。

空灵,表面看好像很玄,难以捉摸,其实它是指一种经过艺术陶冶,在题材概括上淘尽渣滓,从而表现为澄净精纯,在意境铸造上突出诗人的冲淡襟怀,从而表现为朴素自然的艺术特色。

空灵一向为婉约派词人重视。张炎的《词源》说: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人沈祥龙也说:词宜清空。它是具有民族特色,显示古代文人高雅精神的风格之一。它的思想基础,具有高超、洒脱的情趣,其特色是秀劲中见挺拔,飘洒中寓沉着,优美中含崇高。

在创作中,我对空灵的理解是:

1、要有跌宕起伏。

如奔腾波滔,纵横驰突,狂飙疾进,浩瀚磅礴。飞流直下三千尺,江间波浪兼天涌。

、要有大跨度跳跃。

叙事抒情,从不同时空、层面进行渲染,可以大幅度跳出框外,也可以从另一面写起,在短小篇幅内,显示出巨大容量来。

、可以采用省略手法。

无须按部就班,可以断崖横涧,省略过程,词尽而意不穷,留下想象空间,让人揣摩。

我有一首昭君怨水乡的词,虽然谈不上空灵,却在向语尽而意不穷的路上走。

昭君怨水乡 烟柳画桥石径,水乡行舟檐顶。月夜叟归醺,桨推门。 紫燕山风剪曙,黄雀花枝啼雨。蚕屋吐银丝,是春诗。

英国诗人济兹曾在《古希腊瓶歌》中说:听到的声音是美的,听不到的声音更美。这话貌似荒谬,实是至理名言,它道出了无言无声的艺术本质。

苏轼在《送参廖师》中说: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阐述了静中有动、空纳万境的艺术辩证法,道尽了空灵的妙用。

总之,创作诗词,须有空灵感,不可完全填,空灵之中,自有艺术佳境。

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作文素材

两个书法家,一个在学习前人中僵化,一个在自我独创中漂泊。其实,真正的艺术是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

没有继承,创新就没有了依据。正如没有土地,草木就没有了根基,一切的枝繁叶茂,春华秋实便无从谈起。在继承中,中国文化贯穿着历朝历代的缩影,从唐诗的意境到宋词的音韵,从曲剧的情节到小说的丰盈,沿袭下来的一部《红楼梦》震撼了多少心灵?如果没有继承,集大成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将会成为一部揭露黑暗封建统治的论文,毫无意趣,看得见明清,却看不见历史。

没有创新,继承就没有了动力。正如没有浪花,大海便没有了生命力,一切的急流勇进,劈波斩浪都会茫然失措在一丝风也没有的平静里。在创新中,杂交水稻昂然屹立在狂风暴雨里,试想若只是顺其自然生长,水稻只能抗倒伏而低产或是易摧折而高产。是创新,让杂交稻以绝对的优势解决了十亿人口的粮食问题。这只是创新的一个阶段,我们看得到的阶段。而人类农耕文明从刀耕火种,从牛耕;从自然取种,从自西域引进新品种到今日机械化作业,人工优化作物品种。这期间,不知要经历多少次的创新!

继承与创新就像历史长河的两岸,有了岸,历史才源远流长,奔涌不息。无论缺了哪一边,都会使历史干涸。我们需要继承,我们只有继承;我们呼唤创新,我们学会创新。历史的变迁与沿革中,对于尚未形成完整的价值体系的人来说,继承是一种指导,一种启蒙。继承告知人们前人走过的路,而这是没有必要从新探索的。当路已到尽头,眼前是一望无际的荒漠草原时,你已熟谙行路的技巧。这时,创新便是你的指南针,在人生这块未知的土地上将道路延伸。

学会继承,我们是幸运的,在继承中,我们变得理智;学会创新,我们是幸福的,在创新中,我们变得清醒。就像那两个书法家,学习前人是他博采众长,总结出构书造字的一般规律,因而理智;自我独创,是他意识到个体的存在,独立人格使他清醒。我们与其批判他们是两个极端,应该中和,不如将他们看成两个阶段,认识由继承向创新的过程。这样,继承与创新才统一起来,人生也因其而丰富多彩。

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作文素材

在生活中,要想获得成功,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缺少了继承,创新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样,便难以成功。只有既懂得发扬自己的特色,勇于创新,又善于继承前人的传统,才会更易成功。

创新,并不是所谓的闭门造车,不是靠自己的主观臆造去随意地瞎编乱造,而是要注意继承前人优秀的成果,在别人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创新才会显得更有意义。英国17世纪的科学巨匠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的三大定律,创新不可谓不丰富。可当别人问及他为什么会取得如此的成绩时,他说:如果说我看得更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虽然这只是一时谦虚之词,但细细想来,如果没有伽利略夜观星空,如果没有第谷数十年如一日研究天体的运行规律,那么牛顿想要总结出物体运行的三大定律,似乎要大费周折了。可见,继承和创新是不可分的,只有在取得其精髓去其糟粕的继承中创新才是可取的。

马克思作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光辉巨着《资本论》,他的创新精神鼓舞和造就了一大批的仁人志士为社会的进步而奋斗。诚然,大英博物馆的一桌一椅见证了他的冥思苦想之后的豁然开朗,之后的奋笔疾书,见证了他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理论。但是如果没有他翻前人之作时的专注,摘抄资料时的认真,圣西门、傅立叶他们的空想理论,他也不会成功的。甚至可以断言,如果没有他们,《资本论》也许不会这么快地完成,我们也许还要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进。可见,在继承中创新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其实不用更多的证明,那指导我们走上富裕之路的邓小平理论,那真知灼见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便雄辩地说明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盲目的创新往往会弄巧成拙,让人传为笑谈。君不见那邯郸学步的郑国人,总想学习别人的步法,以便自己跟本国的人走路不一样,似乎是创新了,但是动机不纯,方法不对,不知继承,落了个爬回去的下场。前几年的小品《如此包装》也是说的这个道理,本来评剧便是一门值得继承的艺术,可是那个总监非要进行创新,将原来风马牛不相及的流行音乐与民族艺术强行配伍,结果是可想而知的。那创新出来的四不像让我们津津乐道了好些年。若不得要领,便很容易犯同样的错误。

继承和创新是雨与水的关系,没有了继承如同只有鱼没有水,再好的创新也会成为空中楼阁,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而只有水没有鱼似乎更表现出只有继承没有创新的死寂,毫无生气。只有鱼和水统一在一起,才会变得有生气。正如创新和继承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才会结出成功的果实一样。

创新是重要的,但是继承同样是重要的。你要想获得成功,继承和创新是必不可少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了继承便是无源之水,而没有了创新便是一潭死水,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才会真的清如许了。

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作文素材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在这个时候,回眸中国一路走来的历程,还是很有意义的。

当中国还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压迫,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时候,以孙中山为领导的反帝反封建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他们在借鉴外国革命的基础上,力主中国革命有所超越,以摒除外国资本主义初期带来的弊端。虽然他们的革命没有完全胜利,但这种打破思想桎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想,这是我们应该继承的。不管是民主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亦或是改革开放,科学发展观,都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出来的。也正是因为这种精神的继承和创新,中国共产党才会成立,才能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

时至今日,在中国正在不断向前迈进的同时,学习各种国学经典,又成为一股新的文化热潮。重要的是,在这些国学经典中,我们要学些什么,我们要继承什么,我们要发扬什么,我们要创新什么。很多国学经典是不变的真理,但在这些国学经典中,也不鲜有不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的。对于国学经典的学习,我们应该抱有一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而不是生搬硬套。对于学习经典,重要的不是学,而是用。弟子规、三字经张口便是,生活中却丝毫未见,这样的学习又有什么意义?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但你也要会在生活中用到。满脑袋之乎者也,满嘴的仁义道德,到头来未见真才实学,不得不说是十分可笑的。当继承已经成为一个问题的时候,如何创新更是无从谈起。经典之所以被称为经典,就是因为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体现。当经典走进生活,创新便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了。

继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继承,创新无从谈起;没有创新,继承也不过尔尔。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继承和创新,正是我们前进的路标和源源不断的动力。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6cf1605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43.html

《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作文素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