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专项训练(20篇)

发布时间:2020-05-14 10:28:5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小说阅读专项训练(20篇)

一.现代文阅读(共20小题)

1

捞月亮的母亲

彼时我还只有二十出头,心性跳脱,常常只背着简单的行囊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那天天黑之后,我来到川藏交界处的偏僻山村。在那座贫瘠大山的一处平整山坡上,我支起帐篷,准备在野外过夜,就在似睡非睡之际,我听到远处传来了寒寒率率的声音。

我吃了一惊,以为是有野兽出没,顿时睡意全无,连忙小心地坐起身来,慢慢拉开帐篷一角,仔细寻找声音的来源。很快,顺着声响传来的方向,我看到一个提着水桶的女人领着一个脏兮兮的小男孩,披着漫山的月光从山下走来。

我屏住呼吸,这时已经接近午夜,居然还有人来山上汲水,种种灵异传说让我不寒而栗。可是,母子俩似乎根本没有注意到山路旁边突兀而出的帐篷,女人一手提着水桶,一手牵着男孩,两人一言不发,不疾不徐地走着。

好奇心最终让我战胜了恐惧,我走出帐篷,小心翼翼地循着他们的背影走去。走了大约半个小时,远远地,我看到母子俩停下了脚步,那里居然有一口水井。女人将水桶拴上绳子,放入井中,嘴里开始喃喃地说:“只有这个时候,井里的月亮才最大最圆,狗儿莫急,娘给你捞一个上来,回家以后放在你的床前。”女人的乡音十分绵软,不像山里女子所固有的泼辣。

“娘,月亮落在水里,是不是就被洗干净了,不像在天上那样模糊着让人看不清楚了?”儿子稚嫩的声音充满着期待。

女人顿了一顿,说:“狗儿说得对,月亮被水洗了以后,可好看了,就像狗儿的眼睛一样好看。”

听了母亲的话,小男孩笑了起来,奶声奶气的笑声顿时让幽黑沉默的大山有了勃勃生机。

母亲用力地从井中提出水桶,然后弓着腰提起水桶,另一只手牵着小男孩,吃力地踏上了归途。走上十几步,瘦弱的母亲就要休息一下,停下的时候,还摸了摸小男孩的头。随后,母亲又看了看天上与桶里的月亮,神情中竟有掩不住的忧伤。

我不再犹豫,快步从低凹处走了出来,来到他们的面前。在寂静的午夜,这对母子竟对我这个不速之客没有丝毫不安与恐惧。

我说:“大嫂,我来帮你提水吧。”

女人没回答我,自顾自地说:“你是刚才路边帐篷里的游客吧,这山上很凉,收了帐篷跟我们到家里休息吧。本想下山时再叫醒你的,没想到你跟着我们上了山。”

我顿时恍然,原来,她早就发现路边的帐篷和我了,也许只是早已司空见惯,所以没有刻意多看几眼罢了。

走近以后,我才发现,小男孩的眼睛似乎有些问题。女人对我说:“狗儿眼上有病,长了白疮,我正在攒钱给他治。听说这病不难治,但是耗不起时间,要早治。这不,白天我上了一天工,给人纺丝线,晚上才能照管家里的田地。刚刚散了工,想起家里没水,才在这个时候上山,好在狗儿眼不好上不了学,不用担心明天他要早起。”

我默默地提起水桶,慢慢地跟着母子俩下了山。

这个小村落只有三四十户人家,同样的贫穷让女人无法得到他人的帮助,可女人跟我说起这些时却一如既往的平静。她说,乡邻们已经帮了她很多,不能再麻烦人家了。

在家里,女人熟练地烧水给我喝,然后铺床,哄儿子睡觉,一切都像外面森严的大山一般井然有序。

我躺在外间屋的床上,听到了母子俩在睡前的交谈。

母亲说:“狗儿知道吗?你的眼睛跟天上的月亮一样好看,娘就是这条命不要了,也要把月亮从水里捞上来,让你看清楚你想看的一切。”

或许是怕打扰,母子俩说话的声音很轻很轻,我却早已听得泪流满面难以自抑。

第二天一早,我匆匆结束了旅行,回到城市,用最快的时间联系好医院,然后找朋友开车来到大山接这母子俩去医治眼患。面对他们的道谢,我竟羞愧得无地自容。

㉑时过境迁,那位捞月亮的母亲或许并不知道,她捞起的并非只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美好愿望,更有一个旁观之人的迷途之心。只有我自己知道,当时的自己正因为一场懵懂爱情的破碎而选择了放逐与放纵,却忽略了这世间还有那么多更加珍贵的事物,譬如四处寻找我去向的焦虑父母,譬如被青春之雾迷失视线的纯真心灵,譬如这世间那么多的悲凉与温暖、伤痛与希望……

(有删改)

1)本文主要写了与“我”有关的四件事,请从“我”的角度概括出其他三件事。

   

   

“我”跟着母子俩去她家住宿,了解了她家的情况。

   

2)请简要说说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3)第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4)联系全文,请简要分析第段“我”“泪流满面难以自抑”的原因。

5)小说标题为“捞月亮的母亲”,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捞月亮”的理解。

2

平衡

陈国凡

拎着几条刚钓来的鱼儿,我一路哼着小调,兴冲冲地往家赶。今天星期天,休息。老婆带孩子回了她乡下的娘家,我难得落个轻闲自在。我早计划好了,晚餐自己弄个鱼煲,再叫上几位朋友,好好聚聚,美美地享受一顿。

咦,怪了?怎么钥匙不见了?我翻遍各个口袋,也找不到自家的钥匙。正窝火着,对门的小王探出了头:“回来了?找不到钥匙了吧?嘿嘿……”

他怎么知道我丢了钥匙?正疑惑间,小王老婆手拿一串钥匙从房里走了出来,笑着对我说:“早上出门,见这串钥匙插在门上,我想许是你走得匆忙,忘了,就先给你放着了。现在该完璧归赵了!要是被陌生人拿去,可就麻烦大了。”我连说谢谢,接过钥匙,进了屋。

我和小王一家虽然住对门有些年头了,可平时只是点头之交,彼此并不了解,我甚至连他们具体在哪个单位上班都不清楚。

他们该不会进过我家了吧?一想到这点,我就紧张起来,急忙把整个屋子查了个遍,见啥也没丢,东西摆放的位置也丝毫没动过,但我早已没了做鱼煲的念头。

老婆回来听我说了这事,人都蹦了起来:“这还得了!说不定我们的钥匙他们已经拿去配了。我们要不在,他们可以随便进出啊。你呀你,我一不在,你就到外面自个快活!这下出事了吧!”老婆又数落起我来了。可我连跟她计较的心思都没了。谁叫自己这么粗心呢?他们手里有了钥匙,那我家不就成他的家了吗?那咋办?我问老婆。“咋办?还用说吗?换把新锁呗。”老婆斩钉截铁说道。“锁又没坏,干吗要换啊?再说,就为这事换锁,不好吧,他们会怎么看我们?会伤了两家和气的。”我说。

“有什么不好的,难道要等到他们把我们家的东西搬空才好啊?真是的。你要不想换,我来换。”老婆的破嗓门喊得很响。我真担心被人听到。这时,门响了。我开了门,是小王。

“有事吗?”我问。刚说完,我就只想掴自己下,废话,没事,敲你家门干嘛?记忆中,小王没事来敲门,一次也没有过。小王显得有些尴尬,吞吞吐吐地说:“就是我……我老婆,她……她要我来跟你们说个事。”见我老婆也在,小王说:嫂子也在啊,那最好了。

老婆只好说:要不,你进来说话?不了不了。小王摆了摆手,“不了不了,就几句话,我说完就走。我老婆她要你们换把新锁。”小王憋足了劲儿,终于说出了一句囫囵话。

呵,倒是他们先来说了,真个没想到。我和老婆面面相觑。“我老婆说,换了好,省得你们怀疑我们什么的。”话音未落,小王已转身,疾步进了屋子,身后传来“嘭”的一声,是关门声。

我和老婆对视了一下,不约而同地捂着嘴巴,笑了!可是晚上睡觉时,老婆又提出了一个问题:两家的锁都好好的,凭什么要我家白白花钱去换新锁啊?

第二天,我正在换锁,小王走出屋子,手拿一把新锁。我好生纳闷,隔墙有耳?问小王:“你家也要换锁?那锁不好好的吗?”

你家这锁不也好好的吗?我老婆说了,我家也换,换了好,省得嫂子心里

我呆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老婆听了这话,心里更了,这话啥意思?

小王急中生智,“不瞒你说,我老婆也曾把钥匙插在门上大半天,回家后才发现。”

呵!两家四口齐声发出了和气平衡的笑……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511期,有删改)

1)根据选文内容,按要求填空。

情节发展

丢钥匙

还钥匙

小王要“我”家换锁

两家换了锁

“我”的心情

   

   

   

   

2)简析第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3)下面两个句子写出了“我”我老婆说了,我家也换,换了好,省得嫂子心里。老婆的“不平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我老婆说了,我家也换,换了好,省得嫂子心里

老婆听了这话,心里更了,这话啥意思?

4)有人认为,小说的标题“平衡”独具匠心;也有人认为小说以“锁”作为标题耐人寻味。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3

红橘甜了

骆驼

放下电话细一思量,这已经是父亲第四次催我了。父亲说,这场大雪过后,红橘更甜了,硬是甜得入了心呢!说这话时,那声音挺富激情的。父亲的意思,要我快些回去,尝尝今年橘子的味道。

父亲精心侍弄的那些红橘树,是十多年前我从外地弄回去的。那一年我刚参加工作,为了表示孝心,我特地买了十几株红橘苗,回家同父亲一起栽下。从此,父亲便精心侍弄那些树苗,似亲儿女般。浇水、施肥、修枝、杀虫,那严肃劲,不亚于教育我们。那些果树也很通人性,几年后便出落得挺拔而多姿。我记得第一年花开时节,父亲在电话里像孩子见到第一场雪那般激动,父亲说,白花花的满树枝啊,香气跑了好几里呢!当乡亲们夸奖橘花的香气时,父亲又像孩子受了老师表扬那般露出羞涩的神色,说,这树是我儿子从县城弄回来的优良品种呢!就这样,父亲怀着兴奋和渴盼的心情,等待着橘子的成熟。那几个月,我们隔几天总接到父亲的电话。橘子有指头大了呢!橘子有乒乓球大了呢!橘子有鸡蛋大了呢!有些橘子有黄色了呢!有几个橘子全部黄了呢!父亲总是在说橘子!

那一年,父亲将首先变黄的橘子采了下来,并打来电话,叫我快些回去尝尝!时至年末,我们哪能抽出时间啊!在苦苦等待后,父亲同母亲商定,第一批橘子一定要送来让我们尝尝。他们的理由很简单,树是儿子买的,也是儿子跟自己一同栽下的,儿子不吃第一个,谁吃?在那个飘着大雪的冬日的早晨,父亲从百里之外的故乡,带上十九个首先成熟的红橘,来到我的面前。看着我们一家三口甜甜地吃着甜甜的红橘,父亲长长地出了一口气。我们劝他,你老也快尝尝呀。父亲说,我早吃过了,一天好几个呢!我的泪便涌上来,因为父亲出发后,母亲在电话里告诉我,父亲带来的第一批橘子是十九个。我强压泪水,挑了个最大的剥开后,双手递到父亲面前。父亲颤巍巍地接过橘子,拿一瓣放进嘴里,慢慢咀嚼。我再次从父亲脸上看到了我参加工作第一天父亲送我时的表情。

就这样,每年第一场大雪后,父亲便会来给我们送红橘。然后,他将红橘分送给邻居,其余的便去市场上卖了。后来,妻子就说,爹怕是糊涂了吧,橘子现在几角钱一斤,来回的车费就要几十元,该买多少橘子呀!再说了,红橘越来越没有市场了,味道越来越差了,哪能比得上如今的优良品种呀!我没有正面回答,只是沉沉地回了一句话,父亲哪里是为那几个橘子啊!妻子思索一阵,说,也是,只要老人高兴,就由着他。

父亲越来越老了,雪后的山路上,他再也不能健步如飞了。妻子说,年前我们干脆抽两天时间回去看看吧!回去那天,父亲正坐在火塘边,望着树上的橘子发呆,看到我们,父亲一愣,随即便孩子般叫着母亲的名字。我看见父亲眼中的泪水滚落下来。父亲抹一把泪,说,这屋里,烟太大了……

次日,我邀了儿时的两个好友,决定将剩下的红橘弄到市场上去卖,父亲自然是十分高兴。我将红橘分送给了我的故交,并嘱咐他们千万别告诉父亲。我掏出一百元钱,换成了零钞,将其中的九十六元八角送到了父亲手上,异常高兴地对父亲说,今天碰到几个外地人,将果子抢购一空,价格比往年高出近一角钱呢!

父亲脸上满是欣喜的神色,说,太好了,明年,我要更细心地照顾它们!我别过脸去,说,这屋里,烟太大了……

1)阅读全文,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种红橘的过程中,父亲的态度:

等待橘子成熟时,父亲的心情:

橘子成熟后,父亲的做法:

2)文中,父子二人各说了一次假话c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他们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父亲:我早吃过了,一天好凡个呢!

儿子:今天碰到几个外地人,将果子抢购一空,价格比往年高出近一角钱呢!

3)阅读下面句子,回答问题。

(父亲)望着树上的橘子发呆,看到我们,父亲一愣,随即便孩子般叫着母亲的名字。

这里的描写表现了父亲哪些内心活动?

“这屋里,烟太大了……﹣”

父亲和儿子为什么都说这句话?说这句话时,各自的内心状态是怎样的?

4)题目是“红橘甜了”,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说说文中表现了哪些方面的“甜”。

4.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银行里的男孩

(美国)菲利普•罗斯

一天,我到西大街某银行的一个小型储蓄所准备开个新账户。

已经是午饭时间,储蓄所里只有一个职员在值班。那是一位大约40岁的黑人,紧贴头皮的头发,小胡子,整洁、笔挺的棕色西装,身上的每一处都暗示着,他是一位细心谨慎的人。

这位职员正站在柜台后面,柜台前站着一位白人男孩,黄棕色的头发,穿着一件V字领的毛线衣,一条卡其裤和一双平底鞋。我想我特别注意他是因为他看起来更像一位初中生,而不是一位银行的顾客。

男孩继续引起我的兴趣的是下面所发生的事。

他手上拿着一本打开的存折,脸上写满了沮丧的表情。“但是我不明白,”他对银行职员说,“我自己开的账户,为什么我不能取钱。”

“我已经向你解释过了。”职员对他说,“没有父母的信函,一个14岁的小孩不能自己取钱。”

“但这似乎不公平,”男孩说,他的声音有点颤抖,“这是我的钱。我把钱存进去。这是我的存折。”

“我知道是你的存折。”职员说,“但规定就是那样。现在需要我再讲一遍吗?”

他转身对我微笑了一下。“先生,您需要办理什么业务?”

“我本来想开一个新账户,但是看到在这里刚刚发生的一幕后,我改变了主意。”我说。

“为什么?”他说。

“就因为你说的话。”我说,“如果我理解的没错的话,您刚才的意思是说,这个孩子已经够年龄把钱存入你们的银行,却没有达到取出他的钱的年龄。如果无法证明他的钱或者他的存折有任何问题的话,那么银行的规定的确太可笑了。”

“对你来说也许可笑,”他的声音稍微提高了一点,似乎有点生气了,“但这是银行的规定,除了遵守规定,我没有别的选择。”

在我跟银行职员辩论的时候,男孩满怀希望地紧挨着我,但最终我也无能为力。突然我注意到,在他手上紧抓着的那本打开的存折上显示只有100美元的结余。存折上面还显示进行过多次小额的存款和取款。

我想我反驳的机会来了。

“孩子,以前你自己取过钱吗?”我问男孩。

“取过。”他说。

我一笑,转问银行职员:“你怎么解释这个?为什么你以前让他取钱,现在不让呢?”

他看起来发火了。“因为以前我们不知道他的年龄,现在知道了。就这么简单。”

我转身对男孩耸耸肩,然后说道:“你真的被骗了。你应该让你的父母到这里来,向他们提出抗议。”

男孩看起来完全失望了。沉默了一会儿,他把存折放进背包,然后离开了银行。

银行职员透过玻璃门看着男孩的背影消失在街道的拐角,转身对我说道:“先生,你真的不应该从中插一杠。”

“我不应该插一杠?”我大声说道,“就你们那些该死的规定,难道他不需要一个人来保护他的利益吗?”

“有人正在保护他的利益。”他平静地说。

“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银行。”

我无法相信这个白痴居然会这样说。“瞧,”我揶揄道,“我们只是在浪费彼此的时间。但你也许愿意跟我解释解释银行如何保护那个孩子的利益。”

“当然,”他说道,“今天早上我们得到消息,街上的一帮流氓已经勒索这个孩子一个多月。那帮混蛋强迫他每周取一次钱给他们。显然,那个可怜的孩子由于太过害怕而没有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那才是他为什么如此烦恼的原因。取不到钱,他害怕那些流氓会打他。不过警察已经知道这件事,今天他们也许就会实施抓捕行动。”

“你的意思是说根本没有年龄太小而不能取钱的规定?”

“我从没听说过这个规定。现在,先生,你还需要开户吗?”

1)“银行里的男孩”为什么会引起“我”的兴趣?请简要概括。

2)选文用第一人称来写有什么好处?

3)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他手上拿着一本打开的存折,脸上写满了的表情。

在我跟银行职员辩论的时候,男孩满怀希望地着我。

4)文中“我”的“插一杠”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5)综观全文,你看出“黑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从中你悟出了什么?

5

那天放学进家,响莲先是高兴,后是惊讶。高兴的是爸爸难得在家,惊讶的是爸爸脖子上吊着绷带托着左胳膊。

因为爸爸意外工伤,响莲那天没有挨着枕头就入睡。她听见爸爸妈妈在低声商量事儿。妈妈说:“欠人家两个月车钱了,这下更艰难了。”爸爸说:“再艰难,也得保证响莲。”

在这个城乡接合部的居民区里,响莲上的却是城里一所挺有名的学校。那天老师宣布,今后有的作业要在电脑上完成,响莲庆幸自己并不落后,妈妈在小超市打工,用攒了三四个月的工钱,给她置备下一台电脑。妈妈说,超市老板娘早给她闺女置下电脑了,那闺女才上四年级。妈妈问响莲:“老板娘说的‘未雨绸缪’,什么意思?”响莲说老师还没教。妈妈就说,家长们都知道,一上五年级,有的功课就得在电脑上完成,“未雨绸缪”就是不等老师教,一搜就懂。他们家住的地方,离响莲上的那学校挺远,家长们几乎没有让孩子自己乘公交车去的。 若自己家没有车,就跟别的家拼车。响莲就跟另外四个孩子拼车,每月450元。

但是,两个月前,妈妈被超市辞退了。爸爸晚上回到家,妈妈总叨唠,说那小超市老板娘不地道,爸爸淡淡地劝:“如今到她那地方加油的车少了。她也有难处。你就再找份别的工吧。”妈妈觉得失去那份工可惜,以前每天下班回家正好接响莲,而且,还可以平价甚至大折扣从那超市买回袋奶方便面什么的。本来妈妈那份工资除了日常费用,还可应付响莲每月的拼车费午餐费,现在可就困难了。爸爸再出事故,虽说是对方负全责,医药费不愁,但只剩基本工资,困难就变成艰难了。

第二天响莲起床后,不见爸爸,就跟妈妈说:“今天我不搭小车了,我去坐公交。”妈妈大声回应:“你老老实实坐上去!”车在她家门外按喇叭,妈妈对师傅说:“响莲她爸一早就蹬布去了,人家同意先预支他1500块,明天我就连这个月总共1350块给你。”

车子往城里开,马路边有排专卖建材的商店,有家店最近专营再生布。再生布就是用回收的废旧衣服等纺织品,捣烂了再热压成型,那家店从厂里进大批的货,一卷一卷的,宽度从两米到八米,长度从十米到二十米,那些搞大棚养殖的,棚顶上要苫这种东西,他们的大棚往往长达一百米,那就需要把成卷的再生布先在地面上铺展开,再将其用手提缝纫机缝合成指定的长度,缝完了,再整体卷起,装车运走。在操作过程中,有个环节,就是蹬布。缝合前,每卷布要搁到地上,用脚蹬展开,那还不算太难,缝合后,如果是八米宽的缝成了一百米长,再用脚将其蹬卷起来,那就不仅需要旺健的脚力,更需要平衡的技巧。这个活儿很累人,但是又不可能给高工钱,因此都是些最没办法的人,才一早来干临时工,四个小时,管一顿粗茶淡饭,给五十元。

响莲从车窗老远就望见了爸爸的背影。爸爸虽然一只胳膊伤了,两腿却仍雄健有力,只见他两腿轮流蹬布,那布卷越蹬越厚,爸爸再蹬,就有点儿跳动的意味了……车开过去了,蹬布的爸爸从后视镜里消失了。

响莲微微咬着嘴唇,心里发誓,一定要报答父母。那天晚上,她从网络上查到了“未雨绸缪”的解释,她心中浮现出许多的方案。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6年第12期,作者:刘心武,有删改)

1)小说主要写了两天的故事,请简要概括。

那天:   

第二天:   

2)小说两处提到“未雨绸缪”,请说说你的理解。

超市老板娘的“未雨绸缪”行动是:   

响莲“未雨绸缪”的想法是:   

3)小说两次写到爸爸妈妈的对话,从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妈妈,怎样的爸爸?

4)第段写到“响莲庆幸自己并不落后”,你发现响莲在哪些方面并不落后?

5)多年以后,事业有成的响莲和爸爸聊天,她会怎么说呢?请顺着下面的句子写出来。

响莲:爸爸,说到您当年蹬布的情形,我最不能忘记的是   

6

父亲的长笛

小时候,每天晚饭后,父亲总喜欢拿出心爱的长笛吹奏一曲。那是,她特别爱听,笛声一响,她就用跑调的声音跟着哼歌。母亲也停下手边的活,侧耳倾听,发丝垂在脸上,格外柔美。

夏天的傍晚,父亲有时会拿着长笛去巷口儿。邻居们说:“来来,吹一段儿!”“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笛长横放嘴边。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那样的时光里,她是红人儿,孩子们羡慕极了她有一个这样将笛子吹得声声悦耳的父亲,哄着她,把好吃的分给她一份,只为了听她父亲吹笛子时可 以靠近一点儿。她亦是非常的骄傲的,那时,父亲是天,是地,是她心目中的大英雄。

她开始讨厌父亲吹长笛,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天晚上,她写完作业后,父亲又拿出长笛来吹。笛声刚响,她就大吼一声:“唉呀!别吹了好不好!烦死人了!”笛声戛然而止。她看也没看父亲一眼,转身跑回自己屋。

她三年级时,父亲的工厂倒闭,两年后,左腿残疾又没技术的父亲被安排当了环卫工,负责她学校周边街区的卫生。那天,一个捣蛋鬼在班里嚷嚷:“门口那扫地的老大爷是小敏她爸!”顿时,嘘声,哄笑声连成一片。她感到无地自容,趴在桌子哭了。那一刻,她只恨父亲没出息!

她毕竟还是个懂事的孩子,没有把这件事告诉父母。只是不再喜欢父亲吹长笛了,每次父亲一吹就被她狠狠地制止。渐渐的,家里就听不到笛声了。

上了初中,离家远,她从不跟别人提家里的事。可事情就是这么巧,父亲工作间隙坐在环卫车旁的马路牙子上吹长笛,竟被电视台记者录进了镜头。节目播出后,恰巧被她老师看到,把这事当作励志故事讲给同学们听,班里爽直的同学对她说:“小敏,你爸好酷哇,扫大街还不忘了吹笛子!”

她万万没想到自己极力隐藏的父亲,就这样被曝光在全班同学面前。她忍无可忍,到家就跟父亲吵:“你说你扫个垃圾,还吹什么长笛,丢人都丢到电视上去了,我都快没脸活着了!”“啪”地一声,母亲的巴掌落在她脸上:“你个没良心的,你怎么这样说你爸!要不是你,你爸……”“别跟孩子瞎说八道!”父亲喝住了母亲。“你可是听着你爸的笛声长大的呀!你小时候那么爱听,你爸干一天活儿回来,多累都吹给你听……

父亲的沉默和母亲的训斥并没有打动她,她还是悄悄地拿走了长笛,扔在了城边的小河里。虽然那一刻她心里也有丝丝的不舍。她等着父亲爆发,然而,没有。自此,父亲再没提过长笛的事儿。

多年以后,她有了孩子,懂得了做父母的艰辛。她对父母很好,常常给他们买吃的穿的。儿子初一那年,学校要开“感恩”主题晚会,儿子在家练唱《父亲》这首歌:“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尝了三分。”儿子唱了一遍又一遍,唱得她心里一阵阵酸,一阵阵疼……

第二天,她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给父亲送去。父亲先是一愣,随即欣喜地摩挲起来。她吞吞吐吐,说:“爸,对不起,当初是我扔了你那长笛。”父亲一笑:“傻丫头,我早知道是你干的。”母亲走过来,:“还是闺女疼你懂你呀!你这条腿没白断,委屈没白受啊!”“腿?没白断?”她吃惊地问。“还不是因为你三年级那年非吵着要电子琴,你爸为了挣钱给你买琴,你爸大雪天骑车给人送货,摔断了腿……”“哎!跟孩子提这些干啥!都是过去的事儿了!”父亲笑着打断母亲。转脸看她。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

久违的笛声从父亲嘴边漫延开来,飞扬在屋子的各个角落,她跟着哼唱,母亲则满脸温柔,鬓角的白发泛着银光,格外柔美。

(作者:赵文静。有删改)

1)请以长笛为线索,从父亲的角度概括父女之间发生的四件事。

2)下面的语句是如何描写笛声的?请简要赏析。

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

3)请品读下面的语句,联系上下文揣摩她和父亲的心理。

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

4)母亲这一形象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各题。

母亲的手

[美国]阿丽克西斯•卡斯特拉诺

每年母亲节,我和妈妈都会互送贺卡。妈妈住在和我相邻的一个镇子上,每天都能见面,可她还是会时常给我寄明信片,仿佛在遙远的地方和我共享人生智慧。我自己也当了妈妈后,有一次我问她:“我不知道你当初是怎样做的,我要是能像你那样能干就好了。”妈妈在给我寄来的明信片上写道:“不要苛求自己,你做得挺好。”

妈妈把我和弟弟拉扯长大很不容易,在我小时候,爸爸就去世了,她一下子成了单亲妈妈。爸爸去世后6个月,我刚满13岁。年少的我总爱胡思乱想,害怕妈妈会把我和弟弟送进孤儿院。我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妈妈,任何时刻都不想让她离开我一步,只要有可能,我就缠在妈妈身边。要是她去商店买东西,我就在家里数着每一分钟时间,直到她回来。她在周末和朋友聚会的时候,我成了她的跟屁虫,跟着她去赴约,而不是和自己的朋友度过周末。妈妈知道何时满足

我的需要,她甚至会推迟旅行,去观看我的第一次毕业舞会。【甲】

“我想去罗格斯上大学。”中学毕业时,有一天我这样对妈妈说。

“阿丽克西斯,”妈妈叹了口气说,“罗格斯离家只有十五分钟车程,你去那里上学会老往家里跑。”

“那怎么办?

【乙】在接下来的那个周末,妈妈带着我去宾夕法尼亚州看了几所学校,那里离家有九十分钟车程。后来我选择了理海大学,她露出了微笑,说:“这所大学离家近,又不太近,挺好的。”

我在理海大学的第一个星期就困难重重,我给妈妈打了很多电话,请求她来看我一次。【丙】“你刚到那儿!”我到校第三天,她这样对我说。当天晩上,她就坐车来到了我身边,带着我出去吃了顿饭。后来,在我的宿舍外面,她看着眼泪汪汪的我,把自己的手放在了我的肩上,说:“你能度过这段时间。”开始的时候,我不相信她的话,但是不久之后,我的生活开始步入正轨,并且结识了一些新朋友。终于,我感受到了走出家门给自己带来的意想不到的收获。我的焦虑少了,体会到了年轻人的自由,也完成了每个大学生都要参加的学校活动。

话虽如此,大学快要毕业的时候,我和妈妈的心再一次连紧了。【丁】我有个新闻学学位要完成,但是我又迫切地想要加入妈妈的派队策划公司。“不行。”她说。然后,她鼓励我去外面的世界找一份工作。我在一家药品广告公司找了一份临时工作,但是后来发现工作环境不好。“我到你那儿工作吧。”我央求妈妈。这次她终于让步了,说:“行,你在外面有了一些工作经验,可以来我的公司试试了。”

我的女儿艾弗莉出生后,我没有按照传统在家休产假。孩子刚出生几个月,我就带着她去上班,工作时,我就把她放在办公桌旁的摇椅里。“我怎么办好呢?”我问妈妈,我担心一边带孩子一边赶任务,会顾不过来。妈妈想了一会儿,把一个气球松松地系在了外孙女的大脚趾上。“我想,这样可能会让她开心一会儿。”她说。我们都笑了,艾弗莉踢着脚丫,气球上下跳动着。

在我的生活中,妈妈知道何时出手帮我,何时放手让我自由打拼,这给了我自信。我感谢妈妈教会我的一切,我想,将来如果我的两个女儿遇到同样的困惑,我也会有妈妈那样的智慧,握住孩子的手既不太松,又不太紧。

(选自《知识窗》2019年第3期,有删改)

1)选文第段写了“我”和母亲之间的三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结合选文的内容,简要分析文中母亲的特点。

3)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   

但她也知道何时往外推我一把。

A.【甲】B.【乙】C.【丙】D.【丁】

4)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5)分析最后一段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利胚”师傅老葛

明前茶

“小时候,家中还没有洗衣机,洗了粗重的床单被罩,母亲都喊孩子们去帮忙绞拧。但她不许我沾手,因为,我要学利胚。”

三十年前,老葛还是小葛的时候,就深受管束,父母不让他掰手腕玩,不让他帮家里割稻子、扬谷子、捣年糕,不让他做任何有可能扭到手腕,或导致手部震颤的活计,原因就是“你师父说的,孩子的手腕要是不小心吃到力,利胚这一行就不能做了”。

利胚,是制作薄胎瓷的重要一环。以一只敞口薄胎白瓷碗为例,拉胚师傅做好器型以后,碗还是混沌初开的模样,厚墩墩的,憨态可掬,碗口、碗腰、碗底处都有少许蓄泥,拿在手上有点坠手。而利胚就是把这胚体尽可能地削薄,只留下薄薄的一层胎骨。一只一百克的碗,利胚后只剩不到二十克。在利胚的过程中,器型的风骨开始呈现。清冷孤傲的气韵,并非上品,极品薄胎瓷看上去有一种很柔和的暖,“微微冒汗”。这种毫不孤冷的视觉效果,完全由利胚师傅所赋予的弧线来体现。

利胚的第一步是磨刀,小葛上到小学六年级,就开始学习磨刀。光这一步就学了两年。利胚用的刀,其实都是用细长的钢条再次淬火,经锻打锉磨而成。师父不会把他用熟了的刀给你,因为你使不惯。每个人的手形不一样,利胚的速度不一样,“咬刀”的习惯也不一样。老葛跟我解释说,瓷器的造型和弧线千变万化,所以刀刃的弧度必须跟随器型变化。胚体越修越薄,刀刃越要与泥胚的弧线咬合得天衣无缝,不然,“哧”的一声,你精修了两个钟头的胚体,一秒钟就被修废了。

三十年光阴倏忽过去,小葛变成老葛,跟随他的利胚刀,从二三十把,变成一百多把,板刀、条刀、挽刀、底足刀、外形刀、蝴蝶刀,这些刀就像他的兵器一样,每天都要在手中掂量磨砺。老葛在他的工匠生涯中,养成了习惯:每天都要磨刀,一磨就是一下午。从他吃完午饭开始磨刀,家人就知道,无事不可扰乱他的心神。这三十年,老葛成长为顶尖的利胚师傅,靠的就是高度的自律:他从不喝酒,因为酒精容易使手腕震颤;他不看情节粗暴的影视剧,怕自己沉溺分神;他也从不在白天工作,因为利胚时需要绝对的心神宁静。

下午把刀磨好,前半夜老葛都在喝茶、读经,看他从西安碑林带回来的碑帖拓片。他并不练习书法,他只是看,捕捉那笔锋的走势,水墨的速度,连笔的弧度。他细细观瞧,即使酷暑天,身上也凉荫荫的没有一滴汗。这样,到了后半夜,他做利胚的心气就养成了﹣﹣身体倾,耳朵贴在钢条刀具的另一端,靠听走刀的声音判断胎体的厚薄。此时市声已消,灯火渐暗,猫走在瓦楞上的声音都清晰可闻。刀条擦过泥胎卷起飞扬的细浪,瓷泥特有的涩味钻入鼻孔。老葛已经锻炼出这样的本能﹣﹣无需盯着泥胎反复观瞧,只要耳听手摸,就能判断胎体的厚薄。听一下刀在泥胎上走的声音,如果是“噗”,说明胎体尚厚;如果是“嘶”,说明开始走薄了,越往后,声音变化越是在毫微之间。

午夜,老葛的左手,一直小心翼翼地托举着泥胎,犹如正托举一个脆弱的婴儿。他在这四个小时中喝水,看手机,上厕所,交谈。他只是沉浸在自己的节奏和旋律里,如此忘我,直到一气呵成。

利胚成功的喜悦是怎样的?老葛说,形同十二岁那年的春天,在油菜花田里伸出手去,一只蝴蝶停在他的手背上。他失去了欢呼雀跃的本能,只是感受那痒酥酥的幸福。

(摘编自中国作家网)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葛前半夜喝茶、读经、看碑帖拓片,是想让心安静下来,养成利胚的心气。

B.第段写“噗”“嘶”的辨别,是为了突出老葛利胚时神情专注和技术高超。

C.第段中连用四个“不”,强调利胚工作所受束缚多,不是普通人能够忍受的。

D.文章细腻形象地描写了老葛利胚的过程,读来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临其境。

2)第①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清冷孤傲的气韵,并非上品,极品薄胎瓷看上去有一种很柔和的暖,“微微冒汗”。(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身体倾,耳朵贴在钢条刀具的另一端,靠听走刀的声音判断胎体的厚薄。(写出加点词的词性并赏析)

4)作者为什么要详写磨刀?请简要分析。

5)如何理解老葛“利胚成功的喜悦”?

9

诱惑

贺向花

1)早上,同学们都去学校餐厅吃饭了。我蹲下身,从床铺下拉出纸箱子,掀开粗棉布,露出香喷喷的发面火烧。一口气吃两个,吃完了,余香还在喉咙里缭绕,我舔了舔嘴唇,从嘴角舔进去一粒火烧渣儿,嘎吱磨碎了,最后的小小香气,让我分外满足。我又喝碗热茶。早饭就算正式结束。

2)我想知道同学们吃的都是什么?我去教室时故意拐个弯从餐厅经过。透过白玻璃,只见餐厅里熙熙攘攘。我经过敞开的门口,一股股香气荡漾。我边慢慢走边扭着头看,只见李州走到餐厅门口,扬起碗,里面流出红的粥,粥里有红米粒,红花生,红豇豆,盛开出一朵红的花,落进下面的大木桶。我立马就心跳加速了。

3)等到第三节下课,我实在忍不住,附在坐我左边的李州耳边小声问,你早上倒掉的是什么?他说八宝粥。见他一脸疑惑,我担心他再问什么,急忙假装看起了手中的课本。

4)每天吃饭,我都是在宿舍里吃,我床下纸箱的粗棉布里包着二十个火烧,这是我一周的粮食。后来我才发现,同学们都到餐厅吃饭,我猜带干粮上学的大约只有我一个。我的早餐午餐晚餐全是火烧。渐渐地,火烧也变得没有了滋味。

5)三个星期后,我和李州一起第一次走进学校餐厅。李州问我吃什么,我说,八宝粥。李州就把我带到八宝粥的队伍前。李州在前,我在后。我看见师傅的汤勺在大盆里一搅一舀,李州的饭盒就满了。轮到我了,我一闪,闪出了队伍。

6)我的口袋里装着两块钱,这是爷爷给我一周的零花钱。我说我用不着。爷爷说拿着,说不定能用上。我每周都把钱带回去,爷爷给我包好发面火烧,给我取两块钱时,我就会变魔术一样从口袋里亮出我的拳头,展开了,上面躺着卷成卷的两块钱。只要我不动这两块钱,爷爷就不再给我新的两块钱。

7)可是我差一点就动摇了,李州说八宝粥八毛钱,如果我让师傅将八宝粥盛入我的碗里,那么,回到家,我将怎么面对我爷爷。从我记事起,我就只有爷爷,村人都说我和爷爷是村里最穷的人。最穷的爷爷却最爱说村长念过的标语,再穷不能穷教育﹣﹣﹣﹣我家顾林以后可是要上大学的。我想这已成爷爷的信仰。爷爷每周给我做二十个火烧,我可不能再给爷爷雪上加霜,让爷爷每周为我筹措两块钱。我为我竟然产生想喝一碗八宝粥的念头感到无比羞耻。

8)后来,李州成了我最好的朋友。李州说学校的八宝粥太难喝,每天他总喝不完,总要倒掉半碗。他说,这你亲眼看到过,你要是不信,你可以天天和我一起去餐厅,看看是不是真的。倒掉时总能被人看见,有时老师见了还要批评李州一顿。李州对我说,不如这样,我每天分你半碗,我就不用再浪费了。我回绝了李州。

9)李州仍再三邀请。一天,我终于受不了诱惑,和他一起走进餐厅。那天,我看着他用勺子从他饭盒里向我碗里舀粥,那粥是红色的,表面却闪着一层金粉似的光。我喝了一口,除了香,竟然还有甜。那碗粥让我久久回味。我发誓,将来,一定要让我和爷爷天天喝上八宝粥。

10)后来,李州又多次喊我一起去餐厅。我说,我只是尝尝八宝粥的味道。无论李州用什么样的话都没能说服我走进餐厅。

11)我和大学同学三年的女孩说这些时,女孩的眼睛有些湿润。后来,女孩就成了我的女朋友。大学毕业时,女孩第一次去我家,那天,女孩从包里取出超市买的米和豆,为我和爷爷熬了一锅又香又甜的八宝粥。

12)喝着女友熬的八宝粥,爷爷幸福无比。爷爷打开话匣子,没完没了地说着我们的过去。后来爷爷坐直身子,擦净嘴角,想一会儿,说,爷爷有个秘密。我和女友吃惊地望向爷爷。爷爷郑重地说,你大了,爷爷不能瞒你一辈子。你是爷爷抱来的,在镇上大路口桐树根边的土地上。

13)我笑了,我说这算什么秘密,八岁那年,我就从村人那里知道了。

(作者陈世旭,选文有删改)

1)参照下面的表述,围绕“八宝粥”这一线索,将小说情节补充完整。

询问李州得知,倒掉的是八宝粥→   →初尝八宝粥,发誓要爷爷喝上八宝→   

2)下列对小说内容情节的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诱惑”为标题,既设置了悬念,也点出了小说的主要内容。

B.当“我”发现同学们都到餐厅吃饭,就“我”一人天天吃发面火烧时,“我”感到了委屈与自卑,顿时觉得原来感到很香的发面火烧没有了滋味。

C.小说两次写到“我”拒绝接受李州与我分享他喝不完的半碗八宝粥,是因为粥的香甜,让我担心半碗粥不够我喝,却又没钱再买,干脆一点也不喝。

D.女同学听“我”说八宝粥的故事时,眼睛湿润了﹣﹣她是个善良的姑娘,深深同情“我的遭遇,后来这同情转化成了爱,她成了“我”的女朋友。

3)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对第二段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我边慢慢走边担着头看,只见李州走到餐厅门口,扬起碗,里面流出红的粥,粥里有红粒,红花生,红江豆,盛开出一朵红的花,落进下面的大木桶。

4)小说第五段中写到“轮到我了,我一闪,闪出了队伍。”我为什么排好了队之后闪出了队伍”?

5)小说最后一句“我笑了,我说这算什么秘密,八岁那年,我就从村里人那儿知道了这里的“笑”包含着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换票

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是在候车厅等车时,都又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收费;北京人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

去上海的人想,还是北京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幸亏车还没到,不然真掉进了火坑。

去北京的人想,还是上海好,给人带路都能挣钱,还有什么不能挣钱的?我幸亏还没上车,不然真失去一次致富的机会。

于是他们在退票处相遇了。原来要去北京的得到了上海的票,去上海的得到了北京的票。

去北京的人发现,北京果然好。他初到北京的一个月,什么都没干,竟然没有饿着。不仅银行大厅里的纯净水可以白喝,而且大商场里欢迎品尝的点心也可以白吃。

去上海的人发现,上海果然是一个可以发财的城市。干什么都可以赚钱。带路可以赚钱,看厕所可以赚钱,弄盆凉水让人洗脸可以赚钱。只要想点办法,再花点力气都可以赚钱。

凭着乡下人对泥土的感情和认识,第二天,他在建筑工地装了十包含有沙子和树叶的土,以“花盆土”的名义,向不见泥土而又爱花的上海人兜售。当天他在城郊间往返六次,净赚了五十元钱。一年后,凭“花盆土”他竟然在大上海拥有了一间小小的门面。

在常年的走街串巷中,他又有一个新的发现:一些商店楼面亮丽而招牌较黑,一打听才知道是清洗公司只负责洗楼不负责洗招牌的结果。他立即抓住这一空当,买了人字梯、水桶和抹布,办起一个小型清洗公司,专门负责擦洗招牌。如今他的公司已有150多个打工仔,业务已由上海发展到杭州和南京。

前不久,他坐火车去北京考察清洗市场。在北京车站,一个捡破烂的人把头伸进软卧车厢,向他要一只啤酒瓶,就在递瓶时,两人都愣住了,因为五年前,他们曾换过一次车票。

1)整体感知全文,完成下列题目。

小说为什么以“换票”作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2)小说描写了两个打工者的两次相遇,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第一次相遇:   

第二次相遇:   

3)通读全文,简要概括两个人的性格特点。

成功者:   

拾破烂者:   

4)品读小说段,写出自己的感悟。

5)假如当初两个打工者没有“换票”,小说的结局又会怎样呢?为什么?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回门

沈宁

王庄有个奇怪的习俗:嫁到其他村的姑娘必须要在夫家待满三个月后,独自回门,并将路上看到的最美的东西送给父母,以示孝道。三天后夫家再来人接回去。

而明儿正好就是王庄的姑娘,人生得水灵,活泼爱笑。眼见明儿嫁到赵庄已经两个多月了,离回门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村里的人都不免替她着急起来。

村里人都说“明儿是个好姑娘”,大人小孩都喜欢她。明儿的夫家是打鱼的,丈夫负责打鱼,明儿就负责卖鱼。明儿总是带着微笑,坐在竹凳上,身旁放着杆秤,但是明儿的手其实就是杆秆。

村东头打柴的大强哥来买鱼,高声说道:“明儿,来两条大鱼嘞!”明儿笑了笑,从篮子里摸出两条大卿鱼,用手据量一下,朗声道:“两斤三两,十块一斤,一共二十三块。不信你可以上秤!”“哪能不信呢!”大强哥笑道。“我这里还有两条小鱼呢!你也拿回去吧,也不好卖。你炖个鱼头汤给嫂子好好补补,生个大胖小子。”明儿一边说一边利索地拿袋子套起来。大强付了钱,笑着走了。临走之前,他告诉明儿从赵庄到王庄,走村南头的路最好,路近又平坦,走路很快就到了。

【甲】隔壁的赵大娘一个人生活,平时靠捡废品过日子,她有一个嗜好,就爱吃鱼。这不,今天又来买鱼了,“明儿,给我来条鱼!中午红烧着吃!”【乙】明儿拿了条大鱼,用手掂了掂,道:“就这条吧!六两!”【丙】赵大娘心实,还是用秆称下:“傻丫头,哪能次次都信你的手!瞧,这鱼都快七两半了。今儿,你的手不灵了。【丁】明儿也笑了:“一共六块!”赵大娘愣了一下,嘴里念念有词,说:“算错了,不是这个数哩!”“没错儿,鱼价跌了!”明儿嫣然一笑,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你这丫头,拗不过你!”赵大娘乐呵呵的,又和明儿拉起了家常来:“这村南口靠小溪边的路石子多,不好走。昨天我去那儿溜达,一路都是磕磕绊绊的。你走那边小心点……”

明儿也特别喜欢小孩,每次有孩子来,都要给几个水果糖。瞧!小二狗又来了:“明儿姐,我和你说哦!今天我去村南边的小溪边玩,发现那儿有很多漂亮的花,都像姐姐一样漂亮!赶明儿我摘来送给你!”明儿笑着道:“好呀!姐姐可喜欢漂亮的花了!”说着,又拿出几个糖果。

时间过得可真快!一晃到了明儿回门的日子了。明儿刚踏出家门,守在她门前的小孩便奔走相告。

“明儿姐出来啦……”她站得笔直,面带着甜甜的微笑,一步一步走得很慢,走了很久……

奇怪的是,从赵庄到王庄一路上遇到了很多热人,他们都对着地微笑,不断地提醒她:“明儿,前面有石头,小心些!”

“明儿,当心路边的草头!

“明儿……”明儿走着走着,离王庄越来越近了。

到小溪边,小二狗捧着一束美丽的花,从草丛中跑出来,笑着说:“明儿姐,送给你!

就这样,明儿顺利地走回了王庄,将漂亮的花送给了父母,完成了回门仪式。

其实,明儿是个盲姑娘。

但她说,她眼中的世界很美!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17期,有删改)

1)村里人都说“明儿是个好姑娘”,大人小孩都喜欢她。根据文章情节请具体说说大人小孩都喜欢她的原因。

2)文章第段有什么作用?

3)文章结尾才告诉读者:明儿是个盲姑娘。其实前文已有多处暗示,请结合文章第段写出其中两处。

4)这篇小说刻画人物形象时使用了多种描写手法,请以第段画线语句为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5)小说主人公是个盲姑娘,名字却叫“明儿”,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父亲的麦粒

(许心龙)

那年夏天的一天,偏西的太阳热劲儿刚弱下来,父亲将饭碗一推,抹把汗,就喊娘到场里收麦子。凌乱的麦秸屑很有感情地揉进父亲泛黄的短发里。一晃,父亲在打麦场上忙乎了半月多,该颗粒归仓了。六月的阳光把父亲的背心烙在了身上,父亲洗澡时,脊背呈现出醒目的背心模样,白而发亮。

父亲和我娘我哥齐上阵,摊开的一大场麦子很快变成一堆小麦山。麦山按捺不住地弥漫着麦香的热气。我娘拢了拢湿漉漉的乱发,瞅着麦山,脸上露出了疲劳后的笑容。

这时,父亲伸出左手弯腰抓起一把温热的麦子,用力握了一下,伸开手掌盯了一会儿,又用右手食指来回划拉几下。

“干透了吧?”我娘问道。父亲没有搭腔,而是拈起几粒麦子准确无误地投人了口中。随着颚骨的上下晃动,嘴里发出了清晰的嘎嘣嘎嘣的脆响。

“我要的就是麦粒嚼在嘴里的嘎嘣脆响!”父亲不容置疑地说。

“装麦!”父亲将军般地命令。面对饱满的麦子,父亲的精气神儿也是永远饱满的。

“麦收您爹看得最重。”我娘边往簸箕里搂麦,边说,“自从跟您奶奶分家另过,年年都是这样。”

“麦子晒干了,不会生虫。”父亲边扎麦袋口边说,“交公粮时心里也踏实。”

“我说多少遍了,从今年起,不再交公粮啦。”我强调说。

“你以为你是皇上,说免皇粮就免了。”父亲头也不抬,接话道。其实,父亲很为有我这个师范毕业执了教鞭的儿子骄傲的。

我娘不置可否地笑笑,那意思是责怪我想得倒美。

我望望仅会歪歪扭扭写出自己名字的二老,无语了。无知者无过,只是后来我才知道,父亲是想借今年的饱满麦子,好好出一口去年在乡粮站交公粮时受的恶气。去年排队交公粮时,有人趁父亲去厕所,把一袋掺有土坷垃的麦子,调换给了父亲。面对坷垃秕子麦,父亲一百张嘴也说不清。他因此受到了大喇叭的广播批评。受了奇耻大辱的父亲回来就找村主任申冤。村主任笑笑,拍拍父亲的瘦肩膀,说公粮交掉不就好了,再争论还有意思嘛。父亲叹一声,气得夜饭也没吃就蒙头睡了。睡梦中还发癔症连喊:“那不是我的麦子!那不是我的麦子!

十多袋麦子规矩地躺在了架子车上。父亲还跟往年一样,要提前一晚上去乡粮站排队。我娘准备好的有葱花面饼还有过夜的铺当。

这时,我看到村主任朝我们的麦场走来。我忙向村主任招手。村主任不会不知道政策,这回看愚顽的父亲还有什么话可说。我长出了一口气。

“老陆,今年麦子咋样?”村主任走近了,瞅着父亲问道。

“亩产一千一二百斤吧。”父亲笑答。父亲说着就解开一袋麦子,抓出一把,说:“来,村主任你看看。”

村主任探头看看父亲手里的麦子,点点头。

“嘎嘣响呢。”父亲说着就拈起几粒麦子准确无误地投人口中。很快,嘎嘣嘎嘣的响声就从父亲嘴里传出。我看到父亲咀嚼得很有耐心很卖力很幸福。父亲的那嘴钢牙好像就是为了麦粒生长的。最终父亲很满足地咽下那口麦面,说:“村主任,我再打开一袋你看看吧。”

“不,就跟这麦粒一样瓷实。”村主任再次点点头,说,“村里最过硬的,就是老陆了。”

“用这样的麦子交公粮,没问题吧?”父亲胸有成竹地问道。

“交啥公粮?”村主任一愣,望我一眼,恍然明白了什么,笑道,“呵呵,你交公粮交上瘾了吧?你不知道今年起公粮免征了吗?”

父亲呆若木鸡。无疑,村主任的一番话在父亲看来显得惊天动地。

“老陆,不交皇粮就违法的时代过去啦!”与父亲年龄相仿的村主任显然也很激动。

“村主任,你可不敢开这样的玩笑呀!”父亲盯着村主任,小心地说。

“连我的话你也不信?电视上都播了呢。”村主任拍拍父亲的瘦肩膀,一本正经地说,“老陆,对去年交公粮的事还放不下吧?”

“我真咽不下这口气。”父亲硬咽着说,“我的麦子粒粒嘎嘣脆响,交恁些年公粮了从没有过二样的。”

“老陆,别恁较真了,都过去了。”村主任安慰道。

“看看我的麦子哪粒不嘎嘣脆响?”父亲执拗地说,“那袋土坷垃秕子麦,打人的脸呀!

“好了,别伤心了。”村主任再次拍拍父亲的肩膀,说,“你就用这车麦子卖了钱,买辆三轮车吧。也一把年纪了,该省点力气了。”

“听村主任的,买辆三轮车吧。”我娘忙说。我娘望村主任一眼,说:“没见过恁一根筋的,弄啥事就怕别人吃了亏。”

“呵呵,谁不知道老陆!”村主任笑说,“我说老陆呀,这就是变迁。可不能坐在福中不知福。”

父亲一屁股坐在了车尾的麦袋子上,右手不停地一下一下捶着鼓鼓的麦袋子。

我娘叹一声,偎坐在了父亲的身旁。

我知道看电视怕费电的父亲封闭了自己。父亲有的是力气,不需花钱的取之不竭的力气。

晚饭时,父亲破例喝了二两小酒,早早地睡了。半夜里,父亲的高声喊叫把我惊醒。父亲喊道:“那不是我的麦子!那不是我的麦子!”我娘摇摇头,轻推了父亲一把。父亲翻翻身,呼噜声再次响起。

如今,年迈的父亲嘴里没有了牙齿,村主任和我就再也听不到父亲嚼麦粒时发出的嘎嘣嘎嘣的响声了。但那嘴却成了舌头的天下,那自由的舌头时常翻滚:“那不是我的麦子,那不是我的麦子……”

我牵着父亲不停哆嗦的手,知道他一直很纠结公粮咋突然不让交了呢,他的那嘎嘣嘎嘣的麦粒有多失望和忧伤呀!

(原载《百花园》2017年第9期)

【注释】:【恁】这么。

1)阅读全文,请简要概括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语句。

父亲一屁股坐在了车尾的麦袋子上,右手不停地一下一下捶着鼓鼓的麦袋子。

3)请结合文本分析父亲的人物形象。

4)本文以“父亲的麦粒”为题目,请联系文本分析其作用。

5)文中为什么父亲一直不断强调“那不是我的麦子”,而村主任却安慰道“老陆,别恁较真了,都过去了”?这件事为什么父亲一直都过不去呢?

13.阅读文字,回答问题

捍卫

刘怀远

父亲有一个上得去台面的学名,却没谁跟他叫,村人只喊他老蔫儿。

父亲种了一辈子地,识字,却不怎么看书。

春天,我发现麦地里有偷嘴的羊,一只母羊带着两只小羔。我弯腰抓住拴在羊脖子的绳拽它走,它却向后别着劲不肯走。我把绳子背在肩上,像纤夫,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它们带回家中。母羊紧张地睁圆眼睛,不安地躁动,倒是两只小羊羔依然蹦跳,还快乐地咩唱。中午,父亲回来了,我忙迎上去表功:“有羊跑到咱地里吃麦苗,让我给捉来了。”父亲“哦”了声,细细地看了看羊,又摇摇头。我说:“不管是谁家的,都要让他赔偿咱麦苗,春天的一棵麦苗,就是芒种的一捧麦粒。”父亲笑笑,进屋洗了手,摸摸我齐到他胸部的头,边坐在饭桌旁,边对我说:“打开院门,让羊自己回家。”“为什么?”“因为它会自己认家,不需要你送。”“谁说送了,我是说咱要找到这是谁家的,让他家……”父亲摆摆手,顺手拿起一块玉米饼子放进嘴里:“让它们走,春天难得见个青棵儿绿草,羊馋呢。”我还要说什么,父亲坚定地用手指向院门:“去,去打开!”

这件事纠缠了半年多,从村里一直折腾到镇政府,最后以父亲胜利告终。“秉钧吃了么?”自那以后,和父亲同龄的人见面打招呼,都是这样叫他的学名,再没谁喊他老蔫儿。

10)多年以后,我在广播中听到某国总统的一段讲话,译成中文大意是他们国家地大物博,但没有一寸土地是多余的,在领土问题上没有谈判的余地,只有战争!我听得耳熟,想了半天,呀,和我父亲当年说过的话非常雷同,只不过更深刻和更强硬了些。我品味着,但绝不怀疑他是剽窃的,毕竟他从没来过我们村子,而我父亲的话语也不会传播多远。之所以相近,是因为他们肩上都有一份相近的责任,一个于家庭,一个是于国家。

1)本文中父亲“捍卫”的是什么?你认为“捍卫”这个词是否大词小用?为什么?

2)文中先后写了关于父亲的三件事,请按顺序简要概括。想一想,前两件事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3)请在后文中找出和文章开头文字相照应的语句。

开头:父亲有一个上得去台面的学名,却没谁跟他叫,村人只喊他老蔫儿。   

4)分析“父亲就是这么窝囊。”一句中“窝囊”一词的含义和作用。

5)有同学认为,文章最后一段文字属于多余,可以删去,谈谈你的看法。

14.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等待那只手

老头没睡,还在用眼睛的余光悄悄打量我。

我知道他在等待下手的机会。我也没睡。

走南闯北这么多年,这一点我还是看得出来的。于是我暗自后悔:要是不贪图那个懒觉,早20分钟起床就能买到卧铺票,何至于胆战心惊地和一个老家伙这么着?

很显然,那老头比我还有经验。因为刚才上车一落座,他竟然目不斜视地看着我,微笑着说:“你长得很像我儿子。”

我在心里冷笑了一声。因为我穿西服、打领带、抱着笔记本电脑,身边还有个寸步不离的密码箱,我就像你儿子?嘀咕完之后,我顺便瞅了瞅他,灰旧夹克、两天以上没刮的胡茬儿、和他的年龄极不相称的炯炯双眼。

于是我没吭声,连头都没点,假装没听见。他讪讪地笑了笑说:“我3年没见着他了,只偶尔听到他的声音。”

我轻轻打了个冷颤。如果我的判断没错的话,这老头是个很难缠的对手,配得上老奸巨滑这个词。

东奔西走,和这个行当的人打交道多了,有输有赢。但一开始就这么跟目标套近乎的,他是第一个。所以,我又瞅了他一眼。我也有两年没和父亲照过面了,虽然我也偶尔给他打打电话,寄些钱。

我的预感没错,夜里车厢里的人大都睡了,他却没有。其实即使没有这种预感我也不会睡着的,我早已练就三昼夜不合眼也神志清醒的功夫。这是经验,也是饭碗,况且我怀里还有张支票,那是分公司这个季度的费用。寸步不离的密码箱不过是个道具,里面是几件换下来的内衣。我知道这老头是看得出来的,他那一脸沧桑就是证明。所以我能做的,只有清醒和谨慎,然后,静静地等待那只手。

我躲在外套里观察他。硬座车厢的空调像是从里往外倒抽热气似的。我一直紧绷着肌肉,竖立起来的汗毛蹭着毛衣,身上痒痒的。时间久了,牙齿还开始打起架来,不知是真冷还是我太紧张。

他一直看着窗外,车窗外面黑灯瞎火,亏他有这分耐心。于是我有些恍惚,冲着他这分镇定劲儿,到底我和他哪个是猎手,哪个是猎物呢?

他动手了。他用右手理了理头发,那烟灰色的头发其实不乱。我观察过他那只右手,中指和食指几乎一般长,白皙瘦削,皱纹少的和他的年龄一点儿也不相符。他的骨节小的很,中指第一个关节处还有淡黄的烟熏色,看起来很是精致。

那只手有点小心翼翼,终于还是游移着探了过来,越过我头顶的时候带着一道阴影,让我有些窒息。不过我却没看出预想中那种高明的熟练,这让我窃喜着,在脑海里虚构出即将发生的人赃俱获的画面。

盖在身上的外套一紧,从脖子往里灌的冷风忽然就没了,我觉得像是突然钻进了被人暖好的被窝。惊讶让我努力睁大了眼,可是外套领子遮住了我的视线。老头从我头顶上发出一声细微的叹息:“唉,一个人在外面劳苦奔波的,不容易。”

我赶紧闭上了眼,用了很大力气。生怕我眼里也有他那样的泪光。不知怎么的,我忽然特别希望那只手能停一停,拍我两下。

1)阅读全文,请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2)联系具体语境,回答下列两小题。

请说出你对第段中加点的词语“苗头”和“对峙”的理解。

简要分析第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本文以“等待那只手”为题有何作用?

4)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老头”这一人物形象。

15

父亲的木偶戏 蒙福森

一条没有名字的河流就像一匹绸缎从官成镇缓缓流过,我们村就在官成镇的东北方向,一个小桥流水、与世无争的小村庄。

那年冬天,镇里来了一个演木偶戏的老艺人,顺着河流一路演下来,一场接一场。老艺人叫王猛,精通木偶戏。王猛在我们村演了十场,接着到邻村;在邻村演完,又到另一个村庄。这时,他发现,有一个十五六岁的男孩一直跟着他,一个又一个村庄地跟着。

那个男孩就是我父亲。

后来,我父亲成了我们这十里八乡的演木偶戏艺人。

父亲怎么走上这条路的,我不大清楚。据说,他十分聪明,一点就透,他混在戏棚里一段时间,基本学会了王猛所有演戏的精髓。父亲在他十八岁那年正式登台表演,眼法,手法,步法,唱腔,一亮相,一开口,全场轰动。

那时,父亲演的戏有《精忠岳飞》《杨家将》《呼杨合兵》《三国演义》《水浒传》《八美图》《三合明珠

宝剑》等,在他的柜子里,我看见一本本古书,线装的,有的是繁体字,更多的是手抄本,一个字一个字地抄,抄得工工整整,估计有几十万字。

父亲的书柜里,除了书本,还有几本流水账,非常仔细地记录着家里的日常开支、人情往来等事项,那一笔笔详细到分的数字,仿佛是父亲那单薄的身躯在苦苦地支撑着一个家庭,令人不忍卒读……

父亲平时种田种地,兼做农村兽医,晚上演木偶戏,在那个艰难的年代里,苦苦挣扎;也因为父亲的手艺,我们家比一般的农村家庭要稍好一点儿。要知道,父亲身高不过 160 厘米,体重不到 100 斤,如此单薄的一个人,如果没有一点儿讨生活的门路,如何生存?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就像一匹永不疲惫的老马,一直在为生计忙碌着、奔波着,哪怕大年三十,他也要到外面演戏。小时候每年的除夕,母亲会早早张罗好一桌简单而又诱人的年夜饭,一家人匆匆忙忙地吃了,然后,一家老小,默默地站在村口,看着父亲用他那辆破旧的自行车,载着他那副木偶戏家当,渐行渐远,慢慢地消失在茫茫的夜色里。四周,偶尔的鞭炮声和灿烂的烟花,家家户户的大红对联,把过年的气氛烘托得淋漓尽致。父亲那蹒跚的背影和花白的头发,仿佛刀刻一样,一直刻在我的记忆深处,哪怕再过一百年,我都没法抹去。

时间像一条河流,缓缓地流淌着。

父亲老了。

父亲病了。

父亲去世后,在这十里八乡,再也没人演木偶戏了。木偶戏就像父亲的生命,虽然现在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终有一日,它会在这个世界消亡。

父亲最后演的一场木偶戏,是在几年前。村里有一户人家娶媳妇,请父亲在村里唱一场木偶戏。在村里的大晒场上,清冷的月光下,稀稀疏疏地有几十个村里和邻村的老人在看戏。父亲已经明显中气不足,沙哑的唱腔远不如前,动作缓慢,手法僵硬。这场戏很短,不知不觉就完了;这场戏也很长,长到父亲去世很久了,还在我的脑海里时不时地上演着。

我家附近有一个文化馆。有时,文化馆会请人唱几场木偶戏。那天,我路过那里,见里面有人在唱木偶戏,戏名:《慈云走国》。那是我父亲经常唱的一出戏。我默默地站在文化馆门口,听着那熟悉的锣鼓声和唱腔,看着那熟悉的戏棚,稀稀疏疏的观众,进进出出的木偶,依稀觉得,父亲在里面唱着……蓦然惊觉,父亲已经离开我们很久了,刹那间,夺眶而出的泪水像虫子一样,缓缓地在我的脸上爬行着。

那一刻,恍若隔世。(选自《小小说选刊》2016 年第 3 期)

1)本文围绕父亲与木偶戏,依次写了父亲偷偷学木偶戏并成为木偶戏艺人→   →父亲生前最后演的一场木偶戏→   

2)下面句子运用了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四周,偶尔的鞭炮声和灿烂的烟花,家家户户的大红对联,把过年的气氛烘托得淋漓尽致。

3)结合文意,说说你对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

这场戏,不知不觉就完了;这场戏也,长到父亲去世很久了,还在我的脑海里时不时地上演着。

4)阅读全文,简要分析文中父亲这一形象有着怎样的特点?

5)下列有关本文语言和思想感情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眼法,手法,步法,唱腔,一亮相,一开口,全场轰动”一连串短句的运用简洁有力,表达了对父亲高超表演技巧的崇拜与自豪之情。

B.“如此单薄的一个人,如果没有一点儿讨生活的门路,如何生存?”这句话运用反问句,强烈地抒发了作者对于父亲辛苦劳碌支撑家庭的感激和心疼,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和谴责。

C.“父亲老了。”“父亲病了。”两个独立成段的短句,深切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渐渐老去的无奈与不舍。

D.“蓦然惊觉,父亲已经离开我们很久了”表现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依恋与怀念。

16.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真正的变形金刚

路明

星野很小的时候,爷爷天天抱他出门,让他东看看,西看看。很快,星野对车着了迷,每看见一辆,他都举起胖嘟嘟的小手,发出惊喜的声音﹣﹣“喏!喏!”

家里买了好多玩具小汽车。星野最喜欢的事,就是把所有的汽车摊在地板上。他坐在中间,一脸满足。睡觉时,也要放一辆汽车在枕头边,陪他一起睡。

一天,星野惊喜地发现,有一辆小汽车的车门可以变成一只机械手。

那是一个变形金刚。

给星野买变形金刚,多少有点的意思。

我读小学时,小镇的百货商店里曾经摆着一个巨大的擎天柱,要三百多块。我没有缠着爸妈买,这差不多要他们一个月的工资。我只是每天放学后跑去店里,看一眼擎天柱再回家。有一天,擎天柱不见了。我难过极了,一路拖着脚步走回家。打开门,擎天柱正坐在柜子上等我。至今记得那份雀跃的心情。擎天柱陪我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

我给星野看变形金刚的漫画和电影,在我的“循循善诱”下星野很快入了迷,嘴巴里成天念叨什么汽车人、霸天虎。我心中窃喜,只要星野喜欢,我就有足够的理由买更多的变形金刚了。

每天临睡前,星野会缠着我讲变形金刚的故事。我就讲,从前有一个机器人叫擎天柱,会变成一辆大卡车,契卡库库卡.还有一个机器人叫大黄蜂,会变成一辆跑车,契卡库库卡……

星野睡着了。

我们都有过那样的岁月,爱的时候不顾一切,被爱的时候浑然不觉。

有一天,星野发现路边停着一辆雪佛兰科迈罗,黄黑涂色,和电影里的大黄蜂一模一样。更要命的是,车上还贴着代表汽车人的徽章。

星野绕着车团团转,兴奋地大喊大叫,大黄蜂,大黄蜂!

然后他坐在一边,要看大黄蜂变形。我告诉他,大黄蜂不会变了。可是怎么劝都没有用,小孩子认死理。我把他抱起来往家走,他踢蹬着小腿,哭得声嘶力竭。

好吧,那就陪你等。等灶王爷上天,等牛郎织女相会,等南瓜变成马车,等圣诞老人从烟囱里爬下来。

天黑了。大黄蜂静静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

星野是哭着回家的。

他拒绝再玩任何变形金刚的玩具,把擎天柱、大黄蜂和威震天扔在一边,大声说,骗人的。

有一天早上,星野醒来,发现我的胸前贴着一张汽车人的徽章。他用手指着我,说,爸爸是变形金刚。

爸爸不是的。我把贴纸撕下来,贴在他手上。那辆汽车也不是,只不过贴了一张纸而已。真正的大黄蜂,一定躲在某个地方。等星野需要他的时候,大黄蜂会出现,变形。

不知星野听懂没。我看见他咧开了嘴。

㉑契卡库库卡。星野说。

㉒我想,对孩子来说,变形金刚的意义大概在于,它暗示了一种可能:那些身边的寻常物件,一辆小汽车,一台挖掘机,一架收音机,一盒磁带,都是有生命的。它们不声不响地陪伴你,在你无望无助的时候,变形。

㉓契卡库库卡。

㉔就像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所有爱他的人。

㉕有一天星野会明白,真正的变形金刚,一直在他身边。

【注释】契卡库库卡:拟声词,变形金刚变形时发出的声响。

1)第段加点词语“假公济私”在文中具体是指   

2)从记叙顺序看,第段属于   ,这一段的作用是:   

3)阅读第段画线句,小时候的“我”和星野一样,“爱的时候不顾一切,被爱的时候浑然不觉”,请概括文章相关内容完成下表。

人物

爱的时候不顾一切

被爱的时候浑然不觉

小时候的“我”

   

我一心痴迷于变形金刚,却不知父母都看在眼里并花一个月的工资为我买回。

星野

(写出其中一个表现即可)

   

4)细读文章第段画线句,这句句子运用   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   

5)文中的“变形金刚”不仅仅是指一种玩具,也是指   ,在你无望无助的时候不声不响地陪伴着你,让你感受到慰藉;更是指   ,因为这些人会调整自己,想方设法给你带来抚慰。

17

生了一张购物卡

孙艳梅

看着面前插着花花绿绿广告纸的深蓝色防盗门,他很自信地认为打开它无需10秒。果然,默念到8的时候,他已经像入自己家门一样,踏了进去。

他很有成就感地打量宽敞的客厅:家用电器应有尽有,有些还是外国货,这是户殷实的人家。看来今日不虚此行啊。他愉快地向卧室走去,一般贵重物品都会放在那里,这是他的经验。

大伟,大伟,是你回来了吗?忽然,从卧室传来一个女人的声音,接着一个老妇人抖抖索索出来,差点和他撞个满怀。

他吓了一跳,第一个想法就是:溜。可是他已经被老妇人拽住了,老妇人摸摸他的鼻子,摸摸他的嘴,然后满怀喜悦地说:大伟,果然是你,是不是因为今天过节,你特地回家看妈了?

他佯装镇静,竟是个瞎眼老太婆,真是天助我也。他迅速掐算了一下日子﹣﹣难怪,母亲节呢,看来这老太婆想儿子想疯了。他从鼻腔里发出声音:嗯。

大伟,咱娘俩半年多没见面了,上一次你回家的时候还是过年呢。

我这不是忙嘛,他发现自己根本无需拿腔作调,老太太丝毫未听出自己的声音。他问:咱家防盗门上的广告纸,您干吗不拿下来,我还以为您……不在家呢。

妈最近腿疼,两天没出门了。

骨质疏松症,老年人常容易犯的毛病,那更要下楼多活动活动。您怎么不打电话给我?

我打了,刚接通,你说,我正开会呢,就挂了电话。妈不怪你,知道你忙,我寻思着今天是母亲节,你该来看妈了吧?

他忽然看见,老人的一根白发,像银丝一样从空中悄然落下,他动了恻隐之心,说您坐下,我给您捏捏。老人顺从地坐在沙发上,他捏着她的足后跟说,我捏的这叫懒筋。老人大乐。面前的老人,看来孤单凄惶很久了。老人很健谈,谈的最多就是大伟,说起儿子,老人像一具古旧的锈色茶壶瞬间通了灵,整个人都亮起来。于是他知道了大伟的情况,大伟在市里上班,现在已经混上单位的科长了,整天忙得像一辆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汽车,很难停歇。

直到太阳西移,老人兀自絮叨,他有些烦,这算什么事啊,偷东西偷出个娘来了。老人很敏锐地问:你是不是要走了?他说天快黑了。说完他想起老人的眼睛看不见,就抓住老人的手说,您把手伸出窗外试试,天一黑就冷,秋风咬人了。老人恋恋不舍,你什么时候再来看我?他说我有空就来。

临走之前,他目光游离满屋打量,虽然偷盗未遂,但还是要带走一样东西的,不空手而归,是小偷界的行规。这时,有人敲门,他很心虚地瞄着门口,老人像安慰他似的说,你去开门看看是谁。他应着,从猫眼里,看见是快递员,他放下心来,冲屋里喊,妈您的快递。老人说,你帮我收了吧。

快递员走后,他把包裹递给老人,老人一层层打开,是一张购物卡和一张纸条。老人把购物卡放在一边,念那张纸条:妈,我实在太忙,不能陪你回家过节了,特让快递员送上一张购物卡,您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吧,大伟敬上。

然后两人就都愣住了。

少顷,老人像做错事的孩子说,对不起,阿姨不是有意要骗你的,我实在是太闷了,很想找个人陪着说会话,我若不装眼瞎,你怎么会留下呢?你都看见了,我生的不是儿子,生的是一张购物卡。她把那张购物卡放进他的手里说,大伟让我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我有退休工资,什么都不缺,就缺“别人陪我说说话”,谢谢你,小伙子,不管你是谁,我只知道节日里,是你陪着我度过了一个开心的下午。

那天他还是在老人家带走了一样东西,不是购物卡,而是一张纸条,上面有大伟的电话号码,那是他趁老人不注意偷偷抄的,他想有一天他会打电话告诉大伟:常回家看看。

1)本文标题中的“购物卡”在文中有何作用?

2)老人装瞎的原因是什么?

3)第段说“然后两人就都楞住了”为什么?

4)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老人很健谈,谈的最多就是大伟,说起儿子,老人像一具古旧的锈色茶壶瞬间通了灵,整个人都亮起来。

5)读了本文,你有何感想?请结合实际生活谈一谈。

18

拾馒头的父亲

十六岁那年,我考上了全县最好的高中。听人说,考上这所学校就等于一只脚迈进了大学。父亲欣喜不已,千叮咛万嘱咐,希望我将来能考上好大学。

恰巧这时我家在县城的一个亲戚搬到省外去住。他们想让我父亲去帮忙照看一下房子,还给父亲建议说在县城养猪是条致富的路子,因为县城人多,消费水平也高,肯定比农村卖的价钱好。父亲欣然答应了,一来确实是个好法子,二来在县城可以顺便照顾一下我。

等我在高中读了一学期后,父亲在县城也垒好了猪圈,买来了猪仔。我平时在学校住宿,星期六的时候,就去父亲那里过夜,帮父亲照料一下小猪,好让父亲腾出时间回家推饲料。

猪渐渐长大了,家里的饲料早已吃个精光。亲戚送的饲料也日趋减少。买饲料吧,又拿不出钱来,父亲整日显得忧心忡忡。

我也愁在眉上急在心里,也是一筹莫展。有天我去食堂打饭时,发现很多同学常常扔馒头,倒饭菜,我突然想到,把这些东西拾起来喂猪不是很好吗。

我回去跟父亲一说,父亲高兴地直拍大腿,说真是个好主意,第二天他就去拾馒头剩饭。

我为自己解决了难题而窃喜不已,却未发现这给我带来了无尽的烦恼。父亲那黑乎乎的头巾、脏兮兮的衣服、粗糙的手立即成为许多同学取笑的对象,他们把诸如“丐帮帮主”等侮辱性的绰号都加到父亲头上。

我是一个从山村里走出来的孩子,我不怕条件艰苦,不怕跌倒疼痛,却害怕别人的歧视。好在同学们都还不知道那是我的父亲,我也尽量躲避着父亲,每到他来时,我就离得远远的。

但是内心害怕被别人识破和歧视的恐惧却日复一日地剧增。终于有一天,我对父亲说:“爹,你就别去了,叫大家知道了,会嘲笑我。”

父亲脸上的喜悦一下子消失了。在漆黑的夜里,只有父亲的烟锅一红一红的,良久,父亲说:“我看还是去吧!不和你打招呼就是了。这些日子正是猪长膘的时候,不能断了粮。”

我的泪就落了下来。对不起父亲,我是真心爱你的,可你偏偏是在学校里拾馒头,我怕被别人看不起啊!

接下来的日子,父亲继续拾他的馒头,我默默地读书,相安无事。我常常看见父亲对着张贴成绩的布告栏发呆,好在我的成绩名列前茅,可以宽慰父亲的,我想。

1996年的冬天,我期末考试成绩排在年级前三名,而且还发表了很多文章,一下子声名鹊起。班里要开家长会,老师说,让你父亲来一趟。

我的心一下子就凉了,我不知别人知道拾馒头的人就是我父亲时会怎样嘲笑我。伴着满天风雪回到家,我对父亲说:“爹,你就别去了,我对老师说你病了……”

父亲的脸色很难看,但究竟没说什么。

第二天,我冒着风雪冲到了学校,坐进了教室。家长会开始了,鼓掌声和欢笑声不断,我却一直蔫蔫呆呆,心里冰冷得厉害。父亲啊,你为何偏偏是一个农民,偏偏在我们学校拾馒头呢!

我无心听老师和家长的谈话,随意将目光投向窗户。天哪!父亲,我拾馒头的父亲正站在窗外,一丝不苟地聆听着老师和家长们的谈话,他的黑棉袄上已经落满了厚厚的积雪。

我的眼泪就哗哗的落了下来,我冲出教室,将父亲拉进来,对老师说:“这是我的父亲。”一下子掌声雷动。

回去的路上,父亲仍挑着他捡来的馒头和饭菜。父亲说:“你其实没必要自卑,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男子汉,只要努力,别人有的,咱们自己也会有。”

以后,同学们再也没有取笑过父亲,而且都自觉地将剩饭倒进父亲的大铁桶里。

1997年金秋九月,父亲送我到省城读大学,我们乡下人的打扮在绚丽缤纷的校园里显得那么扎眼。但我却心静如水,没有一丝怕被别人嘲笑的忧虑。我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歧视总是难免的,关键是自己看得起自己。正如父亲所说的那样:“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男子汉,只要努力,别人有的,咱自己也会有。”

1)文章第七段,写道“我为自己给父亲解决了一个难题而窃喜不已,却未发现这给我带来了无尽的烦恼。”“我”的烦恼是:   

2)按示例填写,“我”在开家长会时的心理变化。

   ﹣﹣   ﹣﹣眼泪落下

3)结合语境,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具体含义。

我也愁在眉上急在心里,也是

父亲啊,你为何是一个农民,在我们学校拾馒头呢!

4)下面的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简要分析其作用。

父亲,我拾馒头的父亲正站在窗外,一丝不苟地聆听着老师和家长们的谈话,他的黑棉袄上已经落满了厚厚的积雪。

5)标题《拾馒头的父亲》,拾起的不仅仅馒头,你认为还拾起什么呢?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景大爷

于德北

我认识景大爷的时候,他应该还没退休,可不知为什么,在我的印象里,他总是那么悠闲。穿一件破旧的跨栏背心,前胸或者后背上总有一个不大不小的洞。他很瘦,面部轮廓有棱有角,眼睛弯弯的,总含着笑意,头发灰白,似乎带着鲁迅的硬度。

景大爷父辈中有两个人在溥仪的身边做事,听说专门为溥仪抄诏书。景大爷的字写得好,大概和家世有关。因为这样的经历,在“文革”期间颇受了些罪。全家被下放到前郭尔罗斯,连发霉的苞米都吃不饱,但景大爷天生的乐观精神,让他以无为的方式率领一家六口硬硬地熬过了那段艰苦的岁月

对于自己的家世,他很少提及;对于自己的苦难,他从不抱怨。每每把酒临风,或高歌,或浅吟,胸襟之阔寥,让人体会了,就难以忘记。

识景大爷是在一个炎热的夏天,我站在冶金地质学校的大墙上,高喊二哥的名字,从二楼的窗户里探出两个脑袋,一个是景喜猷﹣﹣景大爷的次子,一个便是景大爷,他乐呵呵地冲我招手,在炽热的阳光里奔跑,冲上了二楼。正是中午景大爷的身上散发着淡淡的酒香。他“强行”拉我入座,满满地给我倒上一杯葡萄酒,然后 说:“都上中学了,该喝点酒了。”于是我和二哥一人喝了一杯相识酒。景大爷说:“做朋友就要做诤友,要坦诚相见,互相劝勉。”就这就话,我永远记在心里。

景大爷一生很不容易,景大娘三十几岁就得了大脑中枢神经萎缩。一家人的生计全靠景大爷一人的电工手艺,但困境中坚持让四个孩子读书,不想因为家庭困窘,耽误了孩子的前程。现在二哥成了国内著名的书法家,应该与景大爷的言传身教有很大关系。

落实政策后,景大爷自己装了一台九寸黑白电视机,让景大娘开心解闷。有了这台黑白电视机,景大娘每天的时光平添了一些色彩。在我印象里,景大爷从来没有和景大娘高声讲过话,更不要说吵架斗气了。在医生的预言里,景大娘活不过四十岁的,但她如今已经八十岁了。

是挨过景大爷的训斥的,那是因为我和二哥在一起玩耍,浪费了时间,他撞见后严厉地让我们在地中央站好,然后取出宣纸笔墨,连续写了几幅“白了少年头,空悲 切”,他把笔掷在桌上,大声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么多年,这一幕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那以后,我和二哥的游戏成了背诵古诗词,每天背诵比赛,渐渐地积累,我们每个人的头脑中都刻存了几百首诗词曲赋。二哥问我:“你长大后的理想是什么?”我说:“我想当个作家。”顿一下,又反问:“你呢?”二哥说:“想当个书法家。”后来,我们一直在为此努力。

景大爷六十一岁那年突发脑溢血去世,知道这个消息后,我曾一个人在夜色重重的路边哭泣,从我眼泪落下的那一刻起,我便知道,其实从见面的那一天起,我就是爱他的。

那天我主持景大娘的八十岁寿宴,在人生回顾这一环节里,我又一次看到了景大爷的照片,他依然微笑,目光里的轻松和淡然和他生前一样。

我和二哥说:“把景大爷的字给我一幅吧。”他知道我说的是“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他点点头,说:“哪天去取吧。”

说完这句话,我们就都沉默了。

(选自《短篇小说》201412月原创作品版《一辈子并不长(五题)》)

1)第一段“似乎带着鲁迅的硬度”,联系全篇看,有哪些内容与“硬度”相照应?

2)第段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具体指出来。

3)阅读文中划橫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景大爷天生的乐观精神,让他以无为的方式率领一家六口硬硬地熬过了那段艰苦的岁月。(“无为的方式”在小说中是指怎样的生活方式?)

渐渐地积累,我们每个人的头脑中都刻存了几百首诗词曲赋。(“刻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从我眼泪落下的那一刻起,我便知道,其实从见面的那一天起,我就是爱他的”,句中有两个“从……起”有什么作用?我为什么爱景大爷?

5)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我们就都沉默了”?

2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光脚

邓笛 编译

若不细看,她与大街上别的老太太没有多大区别。她低着头,目光迷离,步履蹒跚,脖子上的浅蓝色围巾在寒风中随雪花飘飞。从她身边经过的人都匆匆忙忙目不斜视,圣诞节快要到了,每个人都很忙碌,更没有人愿意见到或惹上什么不愉快的事情。

一对情侣拎着装满圣诞礼物的大包小包,手挽着手有说有笑,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位老太太。一位母亲带着两个快乐的孩子往姥姥家走去,没有注意到这位老太太。一位牧师手握《圣经》,脚步轻快,可能是想着天堂里的什么美事,也没有注意到老太太。

如果这些人稍微注意一下这位老太太,就会发现她没有穿鞋子,光着脚行走在冰冷的雪地上。老太太来到一个公交站台,将脖子上的围巾取下,裹住了头,而脖子则尽可能地缩进衣领里。一个男人拎着一只公文包,在等公交车,他与老太太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因为他注意到老太太的双脚。一位少女也在等公交车,她过一会儿就瞟一眼老太太的脚,但她什么也没说。

公交车来了,老太太颤巍巍上了车,坐在司机后面的位置上,拎公文包的男人和少女跑到车厢后面坐下来。老太太旁边座位的一个男人忽然坐立不安起来。一个小男孩指着老太太说:“妈妈,那个奶奶光着脚。”男孩的母亲表情有点儿尴尬,说:“安德鲁,不要用手去指着别人,这样做是不礼貌的。”这时候有个穿裘皮大衣的女乘客发表议论了:“她的孩子也应该成人了吧?也太不孝了!”一个知识分子模样的人接着话茬说:“为什么还会这样?我们交的税难道没有用来救济穷人吗?”“人应该学会理财,”一个大学生说,“如果这位老人家年轻时不是把钱全花光,而是拿出一部分投资或储蓄,她现在就不会受穷了。”所有参与评论的人都认为自己的话说中了要害。

一会儿,公交车到了一个站台。一个小伙子出现在车门前,他的头上是一顶柔软的羊毛帽,手上是一双柔软的新手套,脖子上是一条暖和的围巾,耳朵上的耳机还连着随身听。小伙子随着音乐扭着身子上了车,然后在老太太旁边的空位置上坐下来。

然而,当小伙子的目光落在了老太太的脚上,他立即把目光转移到自己的脚上。他脚上穿的是一双保暖的运动鞋,名牌的,很贵的,是他利用业余时间打工挣的钱买的。小伙子弯腰脱下自己的鞋子,然后是袜子。接着,他离座,蹲在老太太身前。“老人家,”他说,“我看到您没穿鞋。瞧,我有鞋子。”

他轻轻地捧起老人冻僵了的脚,给她穿上袜子和鞋子。这时,公交车到了一个站点停了下来,小伙子下了车,光着脚走在雪地里。乘客们不约而同隔着车窗目送他光脚行走的背影。

“他是谁?”有人问。

“一个圣人。”一个人说。

“一个天使。”另一个人说。

可是那个爱用手指对着人的小男孩指着小伙子的背影说:“你们说的都不对,我看得清清楚楚……他就是一个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

1)人们对老太太“光脚”在雪天乘车,各自表现出怎样的态度?请根据文章内容加以概括。

2)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一对情侣拎着装满圣诞礼物的大包小包,手挽着手有说有笑,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位老太太。一位母亲带着两个快乐的孩子往姥姥家走去,没有注意到这位老太太。一位牧师手握《圣经》,脚步轻快,可能是想着天堂里的什么美事,也没有注意到老太太。

小伙子弯腰脱下自己的鞋子,然后是袜子。接着,他离座,蹲在老太太身前。“老人家,”他说,“我看到您没穿鞋。瞧,我有鞋子。”

3)文章题目“光脚”有什么含义,请加以分析。

4)你觉得小伙子是圣人,是天使,还是普通人?请阐述你的理由。



小说阅读专项训练(20篇)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共20小题)

1

捞月亮的母亲

彼时我还只有二十出头,心性跳脱,常常只背着简单的行囊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那天天黑之后,我来到川藏交界处的偏僻山村。在那座贫瘠大山的一处平整山坡上,我支起帐篷,准备在野外过夜,就在似睡非睡之际,我听到远处传来了寒寒率率的声音。

我吃了一惊,以为是有野兽出没,顿时睡意全无,连忙小心地坐起身来,慢慢拉开帐篷一角,仔细寻找声音的来源。很快,顺着声响传来的方向,我看到一个提着水桶的女人领着一个脏兮兮的小男孩,披着漫山的月光从山下走来。

我屏住呼吸,这时已经接近午夜,居然还有人来山上汲水,种种灵异传说让我不寒而栗。可是,母子俩似乎根本没有注意到山路旁边突兀而出的帐篷,女人一手提着水桶,一手牵着男孩,两人一言不发,不疾不徐地走着。

好奇心最终让我战胜了恐惧,我走出帐篷,小心翼翼地循着他们的背影走去。走了大约半个小时,远远地,我看到母子俩停下了脚步,那里居然有一口水井。女人将水桶拴上绳子,放入井中,嘴里开始喃喃地说:“只有这个时候,井里的月亮才最大最圆,狗儿莫急,娘给你捞一个上来,回家以后放在你的床前。”女人的乡音十分绵软,不像山里女子所固有的泼辣。

“娘,月亮落在水里,是不是就被洗干净了,不像在天上那样模糊着让人看不清楚了?”儿子稚嫩的声音充满着期待。

女人顿了一顿,说:“狗儿说得对,月亮被水洗了以后,可好看了,就像狗儿的眼睛一样好看。”

听了母亲的话,小男孩笑了起来,奶声奶气的笑声顿时让幽黑沉默的大山有了勃勃生机。

母亲用力地从井中提出水桶,然后弓着腰提起水桶,另一只手牵着小男孩,吃力地踏上了归途。走上十几步,瘦弱的母亲就要休息一下,停下的时候,还摸了摸小男孩的头。随后,母亲又看了看天上与桶里的月亮,神情中竟有掩不住的忧伤。

我不再犹豫,快步从低凹处走了出来,来到他们的面前。在寂静的午夜,这对母子竟对我这个不速之客没有丝毫不安与恐惧。

我说:“大嫂,我来帮你提水吧。”

女人没回答我,自顾自地说:“你是刚才路边帐篷里的游客吧,这山上很凉,收了帐篷跟我们到家里休息吧。本想下山时再叫醒你的,没想到你跟着我们上了山。”

我顿时恍然,原来,她早就发现路边的帐篷和我了,也许只是早已司空见惯,所以没有刻意多看几眼罢了。

走近以后,我才发现,小男孩的眼睛似乎有些问题。女人对我说:“狗儿眼上有病,长了白疮,我正在攒钱给他治。听说这病不难治,但是耗不起时间,要早治。这不,白天我上了一天工,给人纺丝线,晚上才能照管家里的田地。刚刚散了工,想起家里没水,才在这个时候上山,好在狗儿眼不好上不了学,不用担心明天他要早起。”

我默默地提起水桶,慢慢地跟着母子俩下了山。

这个小村落只有三四十户人家,同样的贫穷让女人无法得到他人的帮助,可女人跟我说起这些时却一如既往的平静。她说,乡邻们已经帮了她很多,不能再麻烦人家了。

在家里,女人熟练地烧水给我喝,然后铺床,哄儿子睡觉,一切都像外面森严的大山一般井然有序。

我躺在外间屋的床上,听到了母子俩在睡前的交谈。

母亲说:“狗儿知道吗?你的眼睛跟天上的月亮一样好看,娘就是这条命不要了,也要把月亮从水里捞上来,让你看清楚你想看的一切。”

或许是怕打扰,母子俩说话的声音很轻很轻,我却早已听得泪流满面难以自抑。

第二天一早,我匆匆结束了旅行,回到城市,用最快的时间联系好医院,然后找朋友开车来到大山接这母子俩去医治眼患。面对他们的道谢,我竟羞愧得无地自容。

㉑时过境迁,那位捞月亮的母亲或许并不知道,她捞起的并非只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美好愿望,更有一个旁观之人的迷途之心。只有我自己知道,当时的自己正因为一场懵懂爱情的破碎而选择了放逐与放纵,却忽略了这世间还有那么多更加珍贵的事物,譬如四处寻找我去向的焦虑父母,譬如被青春之雾迷失视线的纯真心灵,譬如这世间那么多的悲凉与温暖、伤痛与希望……

(有删改)

1)本文主要写了与“我”有关的四件事,请从“我”的角度概括出其他三件事。

 “我”来到川藏交界处的山村,遇到母子俩 

 “我”跟随着母子俩,看见他们捞月亮 

“我”跟着母子俩去她家住宿,了解了她家的情况。

 “我”深受触动,回城后接母子俩医治眼患。 

2)请简要说说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3)第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4)联系全文,请简要分析第段“我”“泪流满面难以自抑”的原因。

5)小说标题为“捞月亮的母亲”,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捞月亮”的理解。

【分析】本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3),写“我”来到川藏交界处的山村,遇到神秘的母子俩;第二部分(48),写好奇心驱使“我”跟随着母子俩,看见他们捞月亮;第三部分(919),写“我”跟着母子俩去她家住宿,了解了她家的情况;第四部分(2021),写“我”被这对母子深深感动,回城后联系医院接母子俩医治眼患。

【解答】1)本题考查事件的概括。解答此题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找出事件,用简洁的语句分析概括即可。注意题干中的“从‘我’的角度概括”,同时,应仿照题目中已提供的样例。本文先写“我”来到川藏交界处的山村夜宿,遇到神秘的母子俩;接着写“我”跟随着母子俩,看见他们到水井边捞月亮;然后好奇的“我”发出疑问,母亲邀请我到她家居住,“我”跟着母子俩去她家住宿,了解了她家的情况;最后“我”被这对母子深深感动,回城后联系医院接母子俩医治眼患。据此补充事件。

2)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段落在文章开头的作用一般是:统领全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营造氛围;开篇点题;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就本文而言具体是为下文做铺垫,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本文第一段,从内容上看,主要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点明了“我”当时的心情;从结构上看,引起下文,为下文写“我”遇见母子俩捞月亮的情节作铺垫,并与结尾相照应。

3)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及其作用分析。人物描写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方法。而这些方法,可以交代人物的身份、处境、性格、心理甚至可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故事情节作铺垫,暗示人物命运等。“提”“牵„‘踏„‘摸”运用了一系列动词,属于动作描写;“瘦弱的母亲”属于外貌描写;“用力地”“弓着腰”吃力地”属于神态描写。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根据题干“联系全文”,该题的答案应从全文中寻找。从“或许是怕打扰,母子俩说话的声音很轻很轻,我却早巳听得泪流满面难以自抑”一句,可以看出关键是母亲与儿子之间的对话,围绕着这一内容来阐述即可。

5)本题考查文章标题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既要结合文中的故事情节,同时也要结合本文所要表达的情感和主题。“捞月亮”既指母亲带着儿子捞起映在水中的月亮,给儿子生活的希望与期待;也可以将这一行为理解为是母亲努力攒钱为儿子治眼病,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结合文末我改变了自身的行为,还可理解为“捞”起了我的迷途之心。

答案:

1“我”来到川藏交界处的山村,遇到母子俩;“我”跟随着母子俩,看见他们捞月亮;“我”深受触动,回城后接母子俩医治眼患。

2)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点明了“我”当时的心情;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下文;为下文写“我”遇见母子俩捞月亮(母亲无钱为儿子医治眼病)的情节作铺垫(伏笔);与结尾“捞起迷途之心”的内容相呼应(与文末“我”的转变形成对比)。

3)动作描写、外貌(神态)描写,生动细致地写出了母亲的辛劳、坚强及对儿子的疼爱。

4)母亲不惜自己的命也要为儿子治好病的那番话震撼了“我”;母亲辛勤劳动,拼命攒钱为儿子治眼病的行为打动了“我”;母亲的善良、真诚、淳朴及对“我”的热情招待感动了“我”;母亲为儿子捞月亮的举动唤醒了“我”,让“我”懂得要珍惜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

5)“捞月亮”既指母亲给儿子捞起映在水中的月亮,给了儿子生活的希望与期待;也指母亲努力攒钱为儿子治眼病,表达了母亲对未来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愿望;还指母亲的言行捞起了“我”的迷途之心,拯救了“我”的灵魂。

【点评】本阅读第(2)题是阅读的典型题,句子(段落)在文中的作用答题方法:

分析某一句话(一段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

1、结构方面要看句子在文章中的具体位置。

句子(段落)在开头的作用:(1)开篇点题;(2)设置悬念,引起下文;(3)总领全文。句子在文章中间的作用:(1)埋伏笔;(2)承上启下;(3)照应上文;(4)为下文作铺垫。

句子(段落)在结尾的作用:(1)总结全文;(2)照应题目或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

2、句子(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要紧密联系文章中心分析,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表现出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或性格特征。

结尾的抒情议论句还起到点明中心,深化主旨的作用。一般分析句子(段落)的作用,要把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综合起来分析。

2

平衡

陈国凡

拎着几条刚钓来的鱼儿,我一路哼着小调,兴冲冲地往家赶。今天星期天,休息。老婆带孩子回了她乡下的娘家,我难得落个轻闲自在。我早计划好了,晚餐自己弄个鱼煲,再叫上几位朋友,好好聚聚,美美地享受一顿。

咦,怪了?怎么钥匙不见了?我翻遍各个口袋,也找不到自家的钥匙。正窝火着,对门的小王探出了头:“回来了?找不到钥匙了吧?嘿嘿……”

他怎么知道我丢了钥匙?正疑惑间,小王老婆手拿一串钥匙从房里走了出来,笑着对我说:“早上出门,见这串钥匙插在门上,我想许是你走得匆忙,忘了,就先给你放着了。现在该完璧归赵了!要是被陌生人拿去,可就麻烦大了。”我连说谢谢,接过钥匙,进了屋。

我和小王一家虽然住对门有些年头了,可平时只是点头之交,彼此并不了解,我甚至连他们具体在哪个单位上班都不清楚。

他们该不会进过我家了吧?一想到这点,我就紧张起来,急忙把整个屋子查了个遍,见啥也没丢,东西摆放的位置也丝毫没动过,但我早已没了做鱼煲的念头。

老婆回来听我说了这事,人都蹦了起来:“这还得了!说不定我们的钥匙他们已经拿去配了。我们要不在,他们可以随便进出啊。你呀你,我一不在,你就到外面自个快活!这下出事了吧!”老婆又数落起我来了。可我连跟她计较的心思都没了。谁叫自己这么粗心呢?他们手里有了钥匙,那我家不就成他的家了吗?那咋办?我问老婆。“咋办?还用说吗?换把新锁呗。”老婆斩钉截铁说道。“锁又没坏,干吗要换啊?再说,就为这事换锁,不好吧,他们会怎么看我们?会伤了两家和气的。”我说。

“有什么不好的,难道要等到他们把我们家的东西搬空才好啊?真是的。你要不想换,我来换。”老婆的破嗓门喊得很响。我真担心被人听到。这时,门响了。我开了门,是小王。

“有事吗?”我问。刚说完,我就只想掴自己下,废话,没事,敲你家门干嘛?记忆中,小王没事来敲门,一次也没有过。小王显得有些尴尬,吞吞吐吐地说:“就是我……我老婆,她……她要我来跟你们说个事。”见我老婆也在,小王说:嫂子也在啊,那最好了。

老婆只好说:要不,你进来说话?不了不了。小王摆了摆手,“不了不了,就几句话,我说完就走。我老婆她要你们换把新锁。”小王憋足了劲儿,终于说出了一句囫囵话。

呵,倒是他们先来说了,真个没想到。我和老婆面面相觑。“我老婆说,换了好,省得你们怀疑我们什么的。”话音未落,小王已转身,疾步进了屋子,身后传来“嘭”的一声,是关门声。

我和老婆对视了一下,不约而同地捂着嘴巴,笑了!可是晚上睡觉时,老婆又提出了一个问题:两家的锁都好好的,凭什么要我家白白花钱去换新锁啊?

第二天,我正在换锁,小王走出屋子,手拿一把新锁。我好生纳闷,隔墙有耳?问小王:“你家也要换锁?那锁不好好的吗?”

你家这锁不也好好的吗?我老婆说了,我家也换,换了好,省得嫂子心里

我呆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老婆听了这话,心里更了,这话啥意思?

小王急中生智,“不瞒你说,我老婆也曾把钥匙插在门上大半天,回家后才发现。”

呵!两家四口齐声发出了和气平衡的笑……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511期,有删改)

1)根据选文内容,按要求填空。

情节发展

丢钥匙

还钥匙

小王要“我”家换锁

两家换了锁

“我”的心情

 窝火 

 紧张 

 惊讶 

 平衡 

2)简析第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3)下面两个句子写出了“我”我老婆说了,我家也换,换了好,省得嫂子心里。老婆的“不平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我老婆说了,我家也换,换了好,省得嫂子心里

老婆听了这话,心里更了,这话啥意思?

4)有人认为,小说的标题“平衡”独具匠心;也有人认为小说以“锁”作为标题耐人寻味。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分析】本文通过小王夫妻两个捡拾到我的钥匙,而引发我的信任危机,从而和小王一起换锁的事情,表达了对当今社会信任危机的关注。

【解答】1)此题考察了关键词语的选择。

需要填写的词语都是表示心理的,最好是从原文寻找,找不到的要自己总结。

丢钥匙的情节中我的心理关键词语为:窝火;还钥匙的情节中我的心理关键词语为:紧张;小王要“我”家换锁的情节中我的心理关键词语为:惊讶;两家换了锁的情节中我的心理关键词语为:平衡。

2)此题考察了中间文段的作用。

中间某段的作用,在内容上一般要联系文章的内容来回答,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后文某一情节做铺垫。

3)此题考察了词语的含义分析。

第一句中的不平衡为:对小王一家的猜疑和不放心;对白白花钱换锁不甘心。

第二句中的不平衡为:心思被小王猜透点明而恼火;对小王直言的行为感到不快。

4)此题考察了题目的作用。

回答此题时,这两个题目都可以作为文章的标题,要结合该词语的作用来回答。答题格式为:认同“xx”为标题。因为XX

答案:

1)窝火 紧张(怀疑、不安) 惊讶(高兴、惊喜) 平衡

2)内容上:交代邻里关系比较冷漠;结构上: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换锁的情节做铺垫。

3对小王一家的猜疑和不放心;对白白花钱换锁不甘心。

心思被小王猜透点明而恼火;对小王直言的行为感到不快。

4)示例一:认同“平衡”为标题。

揭示矛盾的根源,所有的矛盾都源于人物的心理失衡;

以小见大,表面写反映邻里关系的生活琐事,实则揭示社会信任危机,深化主题。

实例二:认同“锁”为标题。

锁是小说的线索,所有的故事情节都围绕着锁展开;

含义深刻。锁阻隔了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和信任,含蓄的表现了主题。

【点评】此题考察了关键词语的选择、中间文段的作用、词语的含义分析、题目的作用。

3

红橘甜了

骆驼

放下电话细一思量,这已经是父亲第四次催我了。父亲说,这场大雪过后,红橘更甜了,硬是甜得入了心呢!说这话时,那声音挺富激情的。父亲的意思,要我快些回去,尝尝今年橘子的味道。

父亲精心侍弄的那些红橘树,是十多年前我从外地弄回去的。那一年我刚参加工作,为了表示孝心,我特地买了十几株红橘苗,回家同父亲一起栽下。从此,父亲便精心侍弄那些树苗,似亲儿女般。浇水、施肥、修枝、杀虫,那严肃劲,不亚于教育我们。那些果树也很通人性,几年后便出落得挺拔而多姿。我记得第一年花开时节,父亲在电话里像孩子见到第一场雪那般激动,父亲说,白花花的满树枝啊,香气跑了好几里呢!当乡亲们夸奖橘花的香气时,父亲又像孩子受了老师表扬那般露出羞涩的神色,说,这树是我儿子从县城弄回来的优良品种呢!就这样,父亲怀着兴奋和渴盼的心情,等待着橘子的成熟。那几个月,我们隔几天总接到父亲的电话。橘子有指头大了呢!橘子有乒乓球大了呢!橘子有鸡蛋大了呢!有些橘子有黄色了呢!有几个橘子全部黄了呢!父亲总是在说橘子!

那一年,父亲将首先变黄的橘子采了下来,并打来电话,叫我快些回去尝尝!时至年末,我们哪能抽出时间啊!在苦苦等待后,父亲同母亲商定,第一批橘子一定要送来让我们尝尝。他们的理由很简单,树是儿子买的,也是儿子跟自己一同栽下的,儿子不吃第一个,谁吃?在那个飘着大雪的冬日的早晨,父亲从百里之外的故乡,带上十九个首先成熟的红橘,来到我的面前。看着我们一家三口甜甜地吃着甜甜的红橘,父亲长长地出了一口气。我们劝他,你老也快尝尝呀。父亲说,我早吃过了,一天好几个呢!我的泪便涌上来,因为父亲出发后,母亲在电话里告诉我,父亲带来的第一批橘子是十九个。我强压泪水,挑了个最大的剥开后,双手递到父亲面前。父亲颤巍巍地接过橘子,拿一瓣放进嘴里,慢慢咀嚼。我再次从父亲脸上看到了我参加工作第一天父亲送我时的表情。

就这样,每年第一场大雪后,父亲便会来给我们送红橘。然后,他将红橘分送给邻居,其余的便去市场上卖了。后来,妻子就说,爹怕是糊涂了吧,橘子现在几角钱一斤,来回的车费就要几十元,该买多少橘子呀!再说了,红橘越来越没有市场了,味道越来越差了,哪能比得上如今的优良品种呀!我没有正面回答,只是沉沉地回了一句话,父亲哪里是为那几个橘子啊!妻子思索一阵,说,也是,只要老人高兴,就由着他。

父亲越来越老了,雪后的山路上,他再也不能健步如飞了。妻子说,年前我们干脆抽两天时间回去看看吧!回去那天,父亲正坐在火塘边,望着树上的橘子发呆,看到我们,父亲一愣,随即便孩子般叫着母亲的名字。我看见父亲眼中的泪水滚落下来。父亲抹一把泪,说,这屋里,烟太大了……

次日,我邀了儿时的两个好友,决定将剩下的红橘弄到市场上去卖,父亲自然是十分高兴。我将红橘分送给了我的故交,并嘱咐他们千万别告诉父亲。我掏出一百元钱,换成了零钞,将其中的九十六元八角送到了父亲手上,异常高兴地对父亲说,今天碰到几个外地人,将果子抢购一空,价格比往年高出近一角钱呢!

父亲脸上满是欣喜的神色,说,太好了,明年,我要更细心地照顾它们!我别过脸去,说,这屋里,烟太大了……

1)阅读全文,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种红橘的过程中,父亲的态度:

等待橘子成熟时,父亲的心情:

橘子成熟后,父亲的做法:

2)文中,父子二人各说了一次假话c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他们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父亲:我早吃过了,一天好凡个呢!

儿子:今天碰到几个外地人,将果子抢购一空,价格比往年高出近一角钱呢!

3)阅读下面句子,回答问题。

(父亲)望着树上的橘子发呆,看到我们,父亲一愣,随即便孩子般叫着母亲的名字。

这里的描写表现了父亲哪些内心活动?

“这屋里,烟太大了……﹣”

父亲和儿子为什么都说这句话?说这句话时,各自的内心状态是怎样的?

4)题目是“红橘甜了”,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说说文中表现了哪些方面的“甜”。

【分析】小说主要描述了“我”、父亲和红橘之间的故事。种红橘时,父亲精心侍弄它们;等待橘子成熟时父亲满怀兴奋和渴盼的心情;在橘子成熟后,父亲打电话给儿子,送橘子给儿子、邻居,然后到市场上出售。小说通过对父亲种橘子、收橘子、卖橘子过程的描述,写出了父亲、“我”、妻子一家人的浓浓亲情。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本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时,注意全面把握文章内容,概括主要故事,分析得出叙述脉络。

段写到“父亲精心侍弄的那些红橘树”“父亲便精心侍弄那些树苗,似亲儿女般”,可以得出在种红橘的过程中,父亲精心侍弄。此外本段提到“就这样,父亲怀着兴奋和渴盼的心情,等待着橘子的成熟”,由此可以看出父亲兴奋和渴望的心情。第段开头“就这样,每年第一场大雪后,父亲便会来给我们送红橘。然后,他将红橘分送给邻居,其余的便去市场上卖了”,清楚明了地写出了父亲在红橘成熟之后的一系列做法。

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对文章句子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即可。

第(1)句话是父亲从百里外的故乡赶来给我们送橘子时说的,他惦记着橘子是“我”买的、种的,想让“我”尝尝,所以说自己已经吃过了。第(2)句话是“我”看见父亲因为橘子卖不出去而伤心,所以为了宽慰父亲才编出了这样的话。

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3)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能力。解答时,注意体会动作和语言中暗示的人物内心,结合上下文,归纳总结人物心情。

第(1)句“望着树上的橘子发呆”,表现了父亲的愁闷,而“我”的突然归家,父亲大惊,“像孩子一般”特别激动、高兴;第(2)句是父子为掩饰流泪而说的谎,因为当着亲人的面流泪太尴尬了。说这句话的时候,父亲是为了掩饰内心的激动和喜悦;儿子说这句话的时候是为了掩饰自己对父亲的愧疚之情、对父亲的孩子气的执着的感动。

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4)本题考查对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及对文段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时,通读全文,简要概括即可。

本文的题目是“红橘甜了”,主要描述了“我”、父亲和红橘之间的故事。题目的“红橘甜了”不仅仅表示红橘成熟的甜蜜,还有人物之间情感的甜蜜。第一层甜指的是红橘在父亲照顾下结出的果实很甜,第二层是“我”长大了,父亲的欣慰之情。第三层是“那一年我刚参加工作,为了表示孝心,“我”特地买了十几株红橘苗,回家同父亲一起栽下”,父亲从“我”的孝心中感受到的甜蜜。第四层是父亲年年给“我们”送橘子时,“我”所感受到的浓浓的父爱。第五层是“我”和妻子还有父亲对彼此的关心所体现出的浓浓亲情。

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答案:

1精心侍弄

兴奋和渴盼

打电话给儿子,送橘子给儿子,送橘子给邻居,到市场上出售

2为了将第一批成熟的橘子全部留给儿子一家三口吃。

为了宽慰父亲,让他高兴。

3愁闷,期盼;惊讶;欣喜。

都是为了掩饰落泪的原因。父亲见到儿子时激动、惊喜,儿子听了父亲话后深受感动。

4红橘树在父亲精心管理下结出的果实很甜。

父亲为培养儿子成材而感到欣慰、满足。

父亲从儿子买红橘苗、卖橘子等做法中体会到儿子的孝心。

儿子从父亲种橘、送橘等行为中感受到父亲的信任、关爱。

全家人互相关心体贴,充满温馨和爱意。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本、段落的理解概括分析能力和对重点句子的分析理解能力。其中第(1)题是重点题目,学生解答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文章内容,概括主要故事,分析得出叙述脉络。

4.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银行里的男孩

(美国)菲利普•罗斯

一天,我到西大街某银行的一个小型储蓄所准备开个新账户。

已经是午饭时间,储蓄所里只有一个职员在值班。那是一位大约40岁的黑人,紧贴头皮的头发,小胡子,整洁、笔挺的棕色西装,身上的每一处都暗示着,他是一位细心谨慎的人。

这位职员正站在柜台后面,柜台前站着一位白人男孩,黄棕色的头发,穿着一件V字领的毛线衣,一条卡其裤和一双平底鞋。我想我特别注意他是因为他看起来更像一位初中生,而不是一位银行的顾客。

男孩继续引起我的兴趣的是下面所发生的事。

他手上拿着一本打开的存折,脸上写满了沮丧的表情。“但是我不明白,”他对银行职员说,“我自己开的账户,为什么我不能取钱。”

“我已经向你解释过了。”职员对他说,“没有父母的信函,一个14岁的小孩不能自己取钱。”

“但这似乎不公平,”男孩说,他的声音有点颤抖,“这是我的钱。我把钱存进去。这是我的存折。”

“我知道是你的存折。”职员说,“但规定就是那样。现在需要我再讲一遍吗?”

他转身对我微笑了一下。“先生,您需要办理什么业务?”

“我本来想开一个新账户,但是看到在这里刚刚发生的一幕后,我改变了主意。”我说。

“为什么?”他说。

“就因为你说的话。”我说,“如果我理解的没错的话,您刚才的意思是说,这个孩子已经够年龄把钱存入你们的银行,却没有达到取出他的钱的年龄。如果无法证明他的钱或者他的存折有任何问题的话,那么银行的规定的确太可笑了。”

“对你来说也许可笑,”他的声音稍微提高了一点,似乎有点生气了,“但这是银行的规定,除了遵守规定,我没有别的选择。”

在我跟银行职员辩论的时候,男孩满怀希望地紧挨着我,但最终我也无能为力。突然我注意到,在他手上紧抓着的那本打开的存折上显示只有100美元的结余。存折上面还显示进行过多次小额的存款和取款。

我想我反驳的机会来了。

“孩子,以前你自己取过钱吗?”我问男孩。

“取过。”他说。

我一笑,转问银行职员:“你怎么解释这个?为什么你以前让他取钱,现在不让呢?”

他看起来发火了。“因为以前我们不知道他的年龄,现在知道了。就这么简单。”

我转身对男孩耸耸肩,然后说道:“你真的被骗了。你应该让你的父母到这里来,向他们提出抗议。”

男孩看起来完全失望了。沉默了一会儿,他把存折放进背包,然后离开了银行。

银行职员透过玻璃门看着男孩的背影消失在街道的拐角,转身对我说道:“先生,你真的不应该从中插一杠。”

“我不应该插一杠?”我大声说道,“就你们那些该死的规定,难道他不需要一个人来保护他的利益吗?”

“有人正在保护他的利益。”他平静地说。

“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银行。”

我无法相信这个白痴居然会这样说。“瞧,”我揶揄道,“我们只是在浪费彼此的时间。但你也许愿意跟我解释解释银行如何保护那个孩子的利益。”

“当然,”他说道,“今天早上我们得到消息,街上的一帮流氓已经勒索这个孩子一个多月。那帮混蛋强迫他每周取一次钱给他们。显然,那个可怜的孩子由于太过害怕而没有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那才是他为什么如此烦恼的原因。取不到钱,他害怕那些流氓会打他。不过警察已经知道这件事,今天他们也许就会实施抓捕行动。”

“你的意思是说根本没有年龄太小而不能取钱的规定?”

“我从没听说过这个规定。现在,先生,你还需要开户吗?”

1)“银行里的男孩”为什么会引起“我”的兴趣?请简要概括。

2)选文用第一人称来写有什么好处?

3)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他手上拿着一本打开的存折,脸上写满了的表情。

在我跟银行职员辩论的时候,男孩满怀希望地着我。

4)文中“我”的“插一杠”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5)综观全文,你看出“黑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从中你悟出了什么?

【分析】小说记叙了银行职员为了保护小男孩的利益,谎称孩子太小无法取钱,“我”在不了解情况的前提下,替孩子打抱不平。

【解答】1)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回答这道题,要根据题干回到原文,先在原文中找到“银行里的男孩”引起“我”的兴趣的句子,这句话在第段“男孩继续引起我的兴趣的是下面所发生的事”,根据这句话中的“继续引起我的兴趣”我们可以分析得出这句话前面和后面都写到了男孩某个方面引起了“我”的兴趣。往前阅读,可以很快找到“我想我特别注意他是因为他看起来更像一位初中生,而不是一位银行的顾客”这一句,往后阅读,可以结合故事内容概括出答案:银行职员不给开了账户的男孩取钱。

2.理解分析第一人称写法的好处。

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它的好处是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可信的感觉,第一人称也便于作者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做好这道题,需要平时对这一知识点加以识记和积累。

3.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本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理解词语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仔细推敲。做好这道题,可以问自己“为什么”。他脸上为什么写满了“沮丧”?联系下文,因为他一是因为没有取到钱,二是因为害怕挨打。第2小题,男孩为什么“满怀希望地紧挨着我”,根据上下文,因为“我”在帮助小男孩,让他看到了取到钱的希望,所以紧挨着我。据此来理解即能做出答案。

4.品故事情节及其作用的理解。

男孩离开了银行,故事就可以结束了,但文章本没有结束,而是紧接着写银行职员说我“我”不应该“插一杠”,由此引出了下面的故事。自然这样写使得故事情节更加曲折,更有吸引力。联系前文银行职员死活不肯给男孩取钱,到这里银行职员说明原委,可以看出作者实际上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突出了银行职员保护小男孩利益的执着,也使小说主题得到了升华。因此做好这道题,要学会从故事情节的作用角度去分析。

5.欣赏作品的形象,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

1问是分析作品中“黑人”的形象。答好这一问,要结合作品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来分析,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抓住一些细节描写和一些关键性词语。如开头对银行职员外貌的描写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细心谨慎”的人,从他执意不肯给小男孩取钱、和我的辩论以及最后对我的解释等描写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热爱工作,对客户热情的人。第2问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我们可以按照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从银行职员、小男孩、“我”等角度谈启示。同时要注意结合本文的主题,从正面积极的角度谈感悟。

答案:

1)他看起来更像一位初中生,而非银行的顾客;银行职员不给这位开了账户的14岁的男孩取钱。

2)给人以真实可信之感。

3男孩因害怕挨打但又取不到钱而灰心失望。 “我”的主动帮助让男孩看到了希望,因此紧紧地靠着“我”。

4)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从侧面烘托出“黑人”保护孩子利益的执着;欲扬先抑。

5)关注细节,小心谨慎;耐心热情,关心客户;热爱工作,忠于职守。 启示:言之成理即可。

【点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答题步骤:

答出描写人物的方法。(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描写)

答出这些方法的具体内容(找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针对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心里想法,再到精神品质。要分析全面,具体,不可泛泛而谈。

5

那天放学进家,响莲先是高兴,后是惊讶。高兴的是爸爸难得在家,惊讶的是爸爸脖子上吊着绷带托着左胳膊。

因为爸爸意外工伤,响莲那天没有挨着枕头就入睡。她听见爸爸妈妈在低声商量事儿。妈妈说:“欠人家两个月车钱了,这下更艰难了。”爸爸说:“再艰难,也得保证响莲。”

在这个城乡接合部的居民区里,响莲上的却是城里一所挺有名的学校。那天老师宣布,今后有的作业要在电脑上完成,响莲庆幸自己并不落后,妈妈在小超市打工,用攒了三四个月的工钱,给她置备下一台电脑。妈妈说,超市老板娘早给她闺女置下电脑了,那闺女才上四年级。妈妈问响莲:“老板娘说的‘未雨绸缪’,什么意思?”响莲说老师还没教。妈妈就说,家长们都知道,一上五年级,有的功课就得在电脑上完成,“未雨绸缪”就是不等老师教,一搜就懂。他们家住的地方,离响莲上的那学校挺远,家长们几乎没有让孩子自己乘公交车去的。 若自己家没有车,就跟别的家拼车。响莲就跟另外四个孩子拼车,每月450元。

但是,两个月前,妈妈被超市辞退了。爸爸晚上回到家,妈妈总叨唠,说那小超市老板娘不地道,爸爸淡淡地劝:“如今到她那地方加油的车少了。她也有难处。你就再找份别的工吧。”妈妈觉得失去那份工可惜,以前每天下班回家正好接响莲,而且,还可以平价甚至大折扣从那超市买回袋奶方便面什么的。本来妈妈那份工资除了日常费用,还可应付响莲每月的拼车费午餐费,现在可就困难了。爸爸再出事故,虽说是对方负全责,医药费不愁,但只剩基本工资,困难就变成艰难了。

第二天响莲起床后,不见爸爸,就跟妈妈说:“今天我不搭小车了,我去坐公交。”妈妈大声回应:“你老老实实坐上去!”车在她家门外按喇叭,妈妈对师傅说:“响莲她爸一早就蹬布去了,人家同意先预支他1500块,明天我就连这个月总共1350块给你。”

车子往城里开,马路边有排专卖建材的商店,有家店最近专营再生布。再生布就是用回收的废旧衣服等纺织品,捣烂了再热压成型,那家店从厂里进大批的货,一卷一卷的,宽度从两米到八米,长度从十米到二十米,那些搞大棚养殖的,棚顶上要苫这种东西,他们的大棚往往长达一百米,那就需要把成卷的再生布先在地面上铺展开,再将其用手提缝纫机缝合成指定的长度,缝完了,再整体卷起,装车运走。在操作过程中,有个环节,就是蹬布。缝合前,每卷布要搁到地上,用脚蹬展开,那还不算太难,缝合后,如果是八米宽的缝成了一百米长,再用脚将其蹬卷起来,那就不仅需要旺健的脚力,更需要平衡的技巧。这个活儿很累人,但是又不可能给高工钱,因此都是些最没办法的人,才一早来干临时工,四个小时,管一顿粗茶淡饭,给五十元。

响莲从车窗老远就望见了爸爸的背影。爸爸虽然一只胳膊伤了,两腿却仍雄健有力,只见他两腿轮流蹬布,那布卷越蹬越厚,爸爸再蹬,就有点儿跳动的意味了……车开过去了,蹬布的爸爸从后视镜里消失了。

响莲微微咬着嘴唇,心里发誓,一定要报答父母。那天晚上,她从网络上查到了“未雨绸缪”的解释,她心中浮现出许多的方案。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6年第12期,作者:刘心武,有删改)

1)小说主要写了两天的故事,请简要概括。

那天: 响莲的爸爸意外工伤回家,生活变得更艰难了 

第二天: 爸爸到专营再生布商店蹬布,响莲深受感动。 

2)小说两处提到“未雨绸缪”,请说说你的理解。

超市老板娘的“未雨绸缪”行动是: 为读四年级的女儿提前置备电脑 

响莲“未雨绸缪”的想法是: 现在努力读书,将来好好报答父母。 

3)小说两次写到爸爸妈妈的对话,从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妈妈,怎样的爸爸?

4)第段写到“响莲庆幸自己并不落后”,你发现响莲在哪些方面并不落后?

5)多年以后,事业有成的响莲和爸爸聊天,她会怎么说呢?请顺着下面的句子写出来。

响莲:爸爸,说到您当年蹬布的情形,我最不能忘记的是 爸爸,一想到你当年蹬布的情形,我最不能忘记的是您胳膊上吊着绷带,蹬得那么用力,那么困难。那时候,你们从不在我面前提起生活的艰难,其实,我都懂。您和妈妈那么辛苦,却从不委屈我,谢谢您! 

【分析】

【解答】1)那天:响莲的爸爸意外工伤回家,生活变得更艰难了;第二天:爸爸到专营再生布商店蹬布,响莲深受感动。

2)超市老板娘的“未雨绸缪”行动是:为读四年级的女儿提前置备电脑;响莲“未雨绸缪”的想法是:现在努力读书,将来好好报答父母。

3)妈妈是一个勤俭持家、体谅丈夫、疼爱女儿的妈妈;爸爸是一个有责任担当、理解他人、疼爱女儿的爸爸。

4)住在城乡接合部上的是城里挺有名的学校;一上五年级妈妈就给她置备下一台电脑;不乘公车跟别家孩子拼车上学。

5)示例:爸爸,一想到你当年蹬布的情形,我最不能忘记的是您胳膊上吊着绷带,蹬得那么用力,那么困难。那时候,你们从不在我面前提起生活的艰难,其实,我都懂。您和妈妈那么辛苦,却从不委屈我,谢谢您!

【点评】

6

父亲的长笛

小时候,每天晚饭后,父亲总喜欢拿出心爱的长笛吹奏一曲。那是,她特别爱听,笛声一响,她就用跑调的声音跟着哼歌。母亲也停下手边的活,侧耳倾听,发丝垂在脸上,格外柔美。

夏天的傍晚,父亲有时会拿着长笛去巷口儿。邻居们说:“来来,吹一段儿!”“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笛长横放嘴边。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那样的时光里,她是红人儿,孩子们羡慕极了她有一个这样将笛子吹得声声悦耳的父亲,哄着她,把好吃的分给她一份,只为了听她父亲吹笛子时可 以靠近一点儿。她亦是非常的骄傲的,那时,父亲是天,是地,是她心目中的大英雄。

她开始讨厌父亲吹长笛,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天晚上,她写完作业后,父亲又拿出长笛来吹。笛声刚响,她就大吼一声:“唉呀!别吹了好不好!烦死人了!”笛声戛然而止。她看也没看父亲一眼,转身跑回自己屋。

她三年级时,父亲的工厂倒闭,两年后,左腿残疾又没技术的父亲被安排当了环卫工,负责她学校周边街区的卫生。那天,一个捣蛋鬼在班里嚷嚷:“门口那扫地的老大爷是小敏她爸!”顿时,嘘声,哄笑声连成一片。她感到无地自容,趴在桌子哭了。那一刻,她只恨父亲没出息!

她毕竟还是个懂事的孩子,没有把这件事告诉父母。只是不再喜欢父亲吹长笛了,每次父亲一吹就被她狠狠地制止。渐渐的,家里就听不到笛声了。

上了初中,离家远,她从不跟别人提家里的事。可事情就是这么巧,父亲工作间隙坐在环卫车旁的马路牙子上吹长笛,竟被电视台记者录进了镜头。节目播出后,恰巧被她老师看到,把这事当作励志故事讲给同学们听,班里爽直的同学对她说:“小敏,你爸好酷哇,扫大街还不忘了吹笛子!”

她万万没想到自己极力隐藏的父亲,就这样被曝光在全班同学面前。她忍无可忍,到家就跟父亲吵:“你说你扫个垃圾,还吹什么长笛,丢人都丢到电视上去了,我都快没脸活着了!”“啪”地一声,母亲的巴掌落在她脸上:“你个没良心的,你怎么这样说你爸!要不是你,你爸……”“别跟孩子瞎说八道!”父亲喝住了母亲。“你可是听着你爸的笛声长大的呀!你小时候那么爱听,你爸干一天活儿回来,多累都吹给你听……

父亲的沉默和母亲的训斥并没有打动她,她还是悄悄地拿走了长笛,扔在了城边的小河里。虽然那一刻她心里也有丝丝的不舍。她等着父亲爆发,然而,没有。自此,父亲再没提过长笛的事儿。

多年以后,她有了孩子,懂得了做父母的艰辛。她对父母很好,常常给他们买吃的穿的。儿子初一那年,学校要开“感恩”主题晚会,儿子在家练唱《父亲》这首歌:“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尝了三分。”儿子唱了一遍又一遍,唱得她心里一阵阵酸,一阵阵疼……

第二天,她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给父亲送去。父亲先是一愣,随即欣喜地摩挲起来。她吞吞吐吐,说:“爸,对不起,当初是我扔了你那长笛。”父亲一笑:“傻丫头,我早知道是你干的。”母亲走过来,:“还是闺女疼你懂你呀!你这条腿没白断,委屈没白受啊!”“腿?没白断?”她吃惊地问。“还不是因为你三年级那年非吵着要电子琴,你爸为了挣钱给你买琴,你爸大雪天骑车给人送货,摔断了腿……”“哎!跟孩子提这些干啥!都是过去的事儿了!”父亲笑着打断母亲。转脸看她。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

久违的笛声从父亲嘴边漫延开来,飞扬在屋子的各个角落,她跟着哼唱,母亲则满脸温柔,鬓角的白发泛着银光,格外柔美。

(作者:赵文静。有删改)

1)请以长笛为线索,从父亲的角度概括父女之间发生的四件事。

2)下面的语句是如何描写笛声的?请简要赏析。

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

3)请品读下面的语句,联系上下文揣摩她和父亲的心理。

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

4)母亲这一形象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分析】本文以长笛为线索,写了父女之间发生的四件事:女儿小时候,特别爱听“我“吹笛,笛声一响,她就跟着哼唱;女儿五年级时,“我”左腿残疾又没技术,当了环卫工。因为同学的嘲笑,女儿恨“我”没出息,开始讨厌“我“吹笛;女儿上初中时,“我”在工作间隙,在马路牙子上吹长笛,被电台记者拍到了电视节目。“我”曝光在女儿的全班同学面前,女儿偷扔了“我“的长笛;女儿的儿子初一时,练唱《父亲》,勾起了女儿的回忆,女儿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回家送给“我”并道歉。表达了父亲对女儿无私的爱和宽容;同时也表达了女儿为父亲的疼爱和宽容而感动,为当年自己的虚荣和冒失而愧疚,为父母的艰辛而感到酸楚。

【解答】1)本题考查故事情节的梳理与概括。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小说内容的基础上来理清情节。先明确贯穿全文的线索,然后接着题目中所给出从父亲的角度,按时间顺序去寻找事件,再分别进行归纳概括。可分别概括为:女儿小时候,爱听“我“吹笛;女儿五年级时,当了环卫工。因为同学的嘲笑,女儿恨“我”没出息,开始讨厌“我“吹笛;女儿上初中时,“我”在工作间隙,在马路牙子上吹长笛,被电台记者拍到了电视节目,女儿偷扔了“我“的长笛;女儿的儿子初一时,练唱《父亲》,女儿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回家送给“我”并道歉。

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解答此题可从语法、修辞、情感几方面入手。这是文章描写笛声的句子,“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正面描写。将父亲清脆悠扬的笛声比作小河流水,“清脆悠扬”正面写出笛声的悦耳;“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运用了侧面描写,通过描写大人们和孩子们的动作和神态,侧面烘托出父亲笛声的美妙意境,与下文女儿因同学的嘲笑不再喜欢父亲吹笛形成对比。

3)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重点句子蕴含的心理活动的把握,这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去分析。能较准确地指出产生相关心理。“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是写女儿的心理:为父亲的疼爱和宽容而感动,愧疚,酸楚。“‘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是写父亲的心理:为女儿能理解到做父母的爱欣慰,为老伴给女儿坦白当年腿残疾一事而略感不好意思。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作用。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从本文开头来看,“母亲也停下手边的活,侧耳倾听,发丝垂在脸上,格外柔美。”文章结尾“母亲则满脸温柔,鬓角的白发泛着银光,格外柔美。”使文章首尾呼应;从文中“啪”地一声,母亲的巴掌落在她脸上:“你个没良心的,你怎么这样说你爸!要不是你,你爸……”“别跟孩子瞎说八道!”父亲喝住了母亲。“你可是听着你爸的笛声长大的呀!你小时候那么爱听,你爸干一天活儿回来,多累都吹给你听……”“母亲走过来,“还是闺女疼你懂你呀!你这条腿没白断,委屈没白受啊!”“腿?没白断?”她吃惊地问。“还不是因为你三年级那年非吵着要电子琴,你爸为了挣钱给你买琴,大雪天骑车给人送货,摔断了腿……”“哎!”交代了父亲腿残疾的原因,解开了前文的悬念;所以“母亲”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同时通过母亲的言行,也表达了父亲对女儿无私的爱和宽容,使文章主题更鲜明。

答案:

1父亲爱吹长笛,经常吹给女儿听。父亲因女儿讨厌、制止他吹长笛,所以不在家里吹长笛了。父亲因女儿扔了他的长笛,从此不再提长笛的事儿。父亲因女儿给他买来新长笛,又吹起了长笛。

2)示例一:用“清脆悠扬”直接描写笛声给人的感受。或:用“漫延”形象地写出笛声的扩散、飘扬。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笛声比作小河流水,表现笛声的清脆悠扬。通过描写大人和孩子们的动作、神态,表现了笛声的悦耳动听。

示例二:正面(直接)描写。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笛声比作小河流水,表现笛声的清脆悠扬。或:用“清脆悠扬”直接描写笛声给人的感受。或:用“漫廷”形象地写出笛声的扩散、飘扬。(意思对即可)侧面(间接)描描写。通过描写大人和孩子们的动作、神态,表现了笛声的悦耳动听。

3)她的心理:得知父亲断腿的真相后,伤心自责(为父亲对自己的隐忍和宽容而感动)不想让父母看到自己流泪,想让父母开心(想活跃气氛)。(意思对即可。) 父亲的心理:为女儿的理解、体贴而欣慰。为自己能重新吹长笛而高兴(意思对即可。)

4从情节看,母亲的话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疑问;又是母亲的话交代父亲断腿的原因因,使情节有波潮、更完整合理。从人物形象看,母亲打她、训斥她与父亲的沉默形成对比,表现父亲的隐忍和对女儿的爱,突出父亲的形象。从主题看,母亲在听父亲吹长笛和她哼唱时流露出的幸福,突出了家庭的和谐、温馨,丰富了文章的主题。

【点评】句子赏析的答题方法:

一、可以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赏析一般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 比喻形象生动;拟人生动形象;排比整齐,有气势;夸张突出特点;反问加强语气;反语增加讽刺意味 表述形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

二、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1、人物描写 格式:人物描写方法+内容+中心 表述形式: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写出了……表达了……

2、景物描写 格式:描写内容+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等) 表述形式:通过描写……烘托了……

7.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各题。

母亲的手

[美国]阿丽克西斯•卡斯特拉诺

每年母亲节,我和妈妈都会互送贺卡。妈妈住在和我相邻的一个镇子上,每天都能见面,可她还是会时常给我寄明信片,仿佛在遙远的地方和我共享人生智慧。我自己也当了妈妈后,有一次我问她:“我不知道你当初是怎样做的,我要是能像你那样能干就好了。”妈妈在给我寄来的明信片上写道:“不要苛求自己,你做得挺好。”

妈妈把我和弟弟拉扯长大很不容易,在我小时候,爸爸就去世了,她一下子成了单亲妈妈。爸爸去世后6个月,我刚满13岁。年少的我总爱胡思乱想,害怕妈妈会把我和弟弟送进孤儿院。我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妈妈,任何时刻都不想让她离开我一步,只要有可能,我就缠在妈妈身边。要是她去商店买东西,我就在家里数着每一分钟时间,直到她回来。她在周末和朋友聚会的时候,我成了她的跟屁虫,跟着她去赴约,而不是和自己的朋友度过周末。妈妈知道何时满足

我的需要,她甚至会推迟旅行,去观看我的第一次毕业舞会。【甲】

“我想去罗格斯上大学。”中学毕业时,有一天我这样对妈妈说。

“阿丽克西斯,”妈妈叹了口气说,“罗格斯离家只有十五分钟车程,你去那里上学会老往家里跑。”

“那怎么办?

【乙】在接下来的那个周末,妈妈带着我去宾夕法尼亚州看了几所学校,那里离家有九十分钟车程。后来我选择了理海大学,她露出了微笑,说:“这所大学离家近,又不太近,挺好的。”

我在理海大学的第一个星期就困难重重,我给妈妈打了很多电话,请求她来看我一次。【丙】“你刚到那儿!”我到校第三天,她这样对我说。当天晩上,她就坐车来到了我身边,带着我出去吃了顿饭。后来,在我的宿舍外面,她看着眼泪汪汪的我,把自己的手放在了我的肩上,说:“你能度过这段时间。”开始的时候,我不相信她的话,但是不久之后,我的生活开始步入正轨,并且结识了一些新朋友。终于,我感受到了走出家门给自己带来的意想不到的收获。我的焦虑少了,体会到了年轻人的自由,也完成了每个大学生都要参加的学校活动。

话虽如此,大学快要毕业的时候,我和妈妈的心再一次连紧了。【丁】我有个新闻学学位要完成,但是我又迫切地想要加入妈妈的派队策划公司。“不行。”她说。然后,她鼓励我去外面的世界找一份工作。我在一家药品广告公司找了一份临时工作,但是后来发现工作环境不好。“我到你那儿工作吧。”我央求妈妈。这次她终于让步了,说:“行,你在外面有了一些工作经验,可以来我的公司试试了。”

我的女儿艾弗莉出生后,我没有按照传统在家休产假。孩子刚出生几个月,我就带着她去上班,工作时,我就把她放在办公桌旁的摇椅里。“我怎么办好呢?”我问妈妈,我担心一边带孩子一边赶任务,会顾不过来。妈妈想了一会儿,把一个气球松松地系在了外孙女的大脚趾上。“我想,这样可能会让她开心一会儿。”她说。我们都笑了,艾弗莉踢着脚丫,气球上下跳动着。

在我的生活中,妈妈知道何时出手帮我,何时放手让我自由打拼,这给了我自信。我感谢妈妈教会我的一切,我想,将来如果我的两个女儿遇到同样的困惑,我也会有妈妈那样的智慧,握住孩子的手既不太松,又不太紧。

(选自《知识窗》2019年第3期,有删改)

1)选文第段写了“我”和母亲之间的三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结合选文的内容,简要分析文中母亲的特点。

3)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 A 

但她也知道何时往外推我一把。

A.【甲】B.【乙】C.【丙】D.【丁】

4)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5)分析最后一段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分析】这篇小说,塑造了一位富有教育智慧的妈妈形象。由于父亲早逝,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妈妈就成了单身母亲。她独自抚养两个孩子长大。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妈妈懂得什么时候拉紧孩子的手,帮助孩子;懂得会么时候适当放手,锻炼孩子,给孩子自信和独立能力。文章借平常生活的小事,表现了很深的生活哲理。

【解答】1)本题考查故事情节的概括。第段写了“我”和母亲之间的三件事,分别是在“我”中学毕业上大学时、大学毕业时,“我”的女儿出生后。概括这三件事,按照“什么时间,妈妈是如何帮助我、指导我”的格式来回答即可。

2)本题考查人物特点的分析。要结合具体事件来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因丈夫早逝,“她一下子成了单亲妈妈”,独自把两个孩子拉扯大,体现了她的能干。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总是给予关心、鼓励与帮助,这体现了她对孩子富有爱心。最重要的一点是文章结尾所说的:“在我的生活中,妈妈知道何时出手帮我,何时放手让我自由打拼,这给了我自信。”把这句话改换一下人称,可做为答案的一部分。

3)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但她也知道何时往外推我一把。”这句话的“但”字表示转折,说明前面的内容是“妈妈和我靠得很近”。根据具体语境,只有甲处符合这个意思。妈妈一直在身边照顾“我”,我中学毕业选择大学时,妈妈让我去离家比较远的大学,用意就是“往外推我一把”。故选:A

4)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要求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进行赏析。“我”刚离家上大学,困难重重,妈妈赶到学校看望、鼓励“我”,画线的句子运用语言、动作描写,生动表现了妈妈对“我”的关心、安慰与鼓励。“眼泪汪汪“是神态描写,表现我上大学的不适应和对妈妈的不舍。

5)本题考查文章结尾段落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文章结尾的段落,在结构上一般是总结全文,照应文题,这篇文章就是这样。在内容上,“在我的生活中,妈妈知道何时出手帮我,何时放手让我自由打拼,这给了我自信。我感谢妈妈教会我的一切。”表现了对妈妈教育子女的智慧的赞颂,和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答案:

1“我”中学毕业时,母亲帮“我”选择离家稍远的大学,并鼓励“我”适应大学的独立生活;“我”大学毕业时,母亲鼓励“我”去外面找工作,有了一些工作经验后才同意“我”进入她的公司;“我”女儿出生后,母亲教“我”如何在上班时一边工作一边带孩子。

2智慧:在孩子生活中,知道何时出手相帮,何时放手让孩子自由打拼,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能干:丈夫早逝,身为单亲妈妈,独自将一双儿女拉扯成人;对子女富有爱心:当孩子遇到困难,总能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予关心、鼓励和帮助。

3A

4)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和细节描写,生动再现了“我”因为对大学生活不适应,母亲关心、安慰、鼓励“我”的情景,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深沉的爱。

5)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文题;内容上:点明主旨,赞颂了母亲的教育智慧,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点评】记叙文结尾段的作用主要有:1、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2、总结全文;3、篇末点题;4、深化主题。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利胚”师傅老葛

明前茶

“小时候,家中还没有洗衣机,洗了粗重的床单被罩,母亲都喊孩子们去帮忙绞拧。但她不许我沾手,因为,我要学利胚。”

三十年前,老葛还是小葛的时候,就深受管束,父母不让他掰手腕玩,不让他帮家里割稻子、扬谷子、捣年糕,不让他做任何有可能扭到手腕,或导致手部震颤的活计,原因就是“你师父说的,孩子的手腕要是不小心吃到力,利胚这一行就不能做了”。

利胚,是制作薄胎瓷的重要一环。以一只敞口薄胎白瓷碗为例,拉胚师傅做好器型以后,碗还是混沌初开的模样,厚墩墩的,憨态可掬,碗口、碗腰、碗底处都有少许蓄泥,拿在手上有点坠手。而利胚就是把这胚体尽可能地削薄,只留下薄薄的一层胎骨。一只一百克的碗,利胚后只剩不到二十克。在利胚的过程中,器型的风骨开始呈现。清冷孤傲的气韵,并非上品,极品薄胎瓷看上去有一种很柔和的暖,“微微冒汗”。这种毫不孤冷的视觉效果,完全由利胚师傅所赋予的弧线来体现。

利胚的第一步是磨刀,小葛上到小学六年级,就开始学习磨刀。光这一步就学了两年。利胚用的刀,其实都是用细长的钢条再次淬火,经锻打锉磨而成。师父不会把他用熟了的刀给你,因为你使不惯。每个人的手形不一样,利胚的速度不一样,“咬刀”的习惯也不一样。老葛跟我解释说,瓷器的造型和弧线千变万化,所以刀刃的弧度必须跟随器型变化。胚体越修越薄,刀刃越要与泥胚的弧线咬合得天衣无缝,不然,“哧”的一声,你精修了两个钟头的胚体,一秒钟就被修废了。

三十年光阴倏忽过去,小葛变成老葛,跟随他的利胚刀,从二三十把,变成一百多把,板刀、条刀、挽刀、底足刀、外形刀、蝴蝶刀,这些刀就像他的兵器一样,每天都要在手中掂量磨砺。老葛在他的工匠生涯中,养成了习惯:每天都要磨刀,一磨就是一下午。从他吃完午饭开始磨刀,家人就知道,无事不可扰乱他的心神。这三十年,老葛成长为顶尖的利胚师傅,靠的就是高度的自律:他从不喝酒,因为酒精容易使手腕震颤;他不看情节粗暴的影视剧,怕自己沉溺分神;他也从不在白天工作,因为利胚时需要绝对的心神宁静。

下午把刀磨好,前半夜老葛都在喝茶、读经,看他从西安碑林带回来的碑帖拓片。他并不练习书法,他只是看,捕捉那笔锋的走势,水墨的速度,连笔的弧度。他细细观瞧,即使酷暑天,身上也凉荫荫的没有一滴汗。这样,到了后半夜,他做利胚的心气就养成了﹣﹣身体倾,耳朵贴在钢条刀具的另一端,靠听走刀的声音判断胎体的厚薄。此时市声已消,灯火渐暗,猫走在瓦楞上的声音都清晰可闻。刀条擦过泥胎卷起飞扬的细浪,瓷泥特有的涩味钻入鼻孔。老葛已经锻炼出这样的本能﹣﹣无需盯着泥胎反复观瞧,只要耳听手摸,就能判断胎体的厚薄。听一下刀在泥胎上走的声音,如果是“噗”,说明胎体尚厚;如果是“嘶”,说明开始走薄了,越往后,声音变化越是在毫微之间。

午夜,老葛的左手,一直小心翼翼地托举着泥胎,犹如正托举一个脆弱的婴儿。他在这四个小时中喝水,看手机,上厕所,交谈。他只是沉浸在自己的节奏和旋律里,如此忘我,直到一气呵成。

利胚成功的喜悦是怎样的?老葛说,形同十二岁那年的春天,在油菜花田里伸出手去,一只蝴蝶停在他的手背上。他失去了欢呼雀跃的本能,只是感受那痒酥酥的幸福。

(摘编自中国作家网)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老葛前半夜喝茶、读经、看碑帖拓片,是想让心安静下来,养成利胚的心气。

B.第段写“噗”“嘶”的辨别,是为了突出老葛利胚时神情专注和技术高超。

C.第段中连用四个“不”,强调利胚工作所受束缚多,不是普通人能够忍受的。

D.文章细腻形象地描写了老葛利胚的过程,读来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临其境。

2)第①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清冷孤傲的气韵,并非上品,极品薄胎瓷看上去有一种很柔和的暖,“微微冒汗”。(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身体倾,耳朵贴在钢条刀具的另一端,靠听走刀的声音判断胎体的厚薄。(写出加点词的词性并赏析)

4)作者为什么要详写磨刀?请简要分析。

5)如何理解老葛“利胚成功的喜悦”?

【分析】这篇小说,描述了利胚师傅老葛的高超手艺。利胚,制作薄胎瓷的重要一环,把拉胚师傅做出的胚体尽可能地削薄,只留下薄薄的一层胎骨。老葛从小注意保护手腕,小学六年级开始学习磨利胚用的各种形状的刀具,一学就是两年。老葛靠高度的自律,用三十年时间炼成一位顶尖的利胚高手。文章最后描写的老葛利胚的过程,简直如老僧坐禅修行一般,充满神奇。读了本文,让人不得不佩服老葛手艺的高超,也明白了掌握一门高超的技艺要付出多少艰辛努力。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要逐项辨析正误。

ABD.正确。

C.有误。第段中连用四个“不”,强调老葛利胚时的专注忘我。

故选:C

2)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第①②段,写老葛从小就被严格管束,不能干手部震颤的活,以保护手腕。可见利胚动作之精细,对人的要求之高。也为下文老葛成为顶尖的利胚师傅做了铺垫。

3)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第句“清冷孤傲的气韵,并非上品,极品薄胎瓷看上去有一种很柔和的暖,‘微微冒汗’”,要求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这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容易看出;还运用了对比,这也是一种修辞手法。“清冷孤傲”非上品,“柔和冒汗”才是极品,对比的运用,突出了极品薄胎瓷的特点。这是利胚的成果,从而表现了利胚环节的重要的功夫的神奇。第句,要求从词性的角度分析欣赏。“微”“紧”是修饰动词的副词,表现了老葛利胚动作的精细,神态的专注。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详略安排。老葛磨刀,看似与利胚的中心内容关系不大,不必要详写,实则不然。“老葛跟我解释说……”后面的两段内容,即为老葛磨刀的原因:有实用性方面的,还有精神方面的作用。把这些内容加以摘抄或概括,即为本题答案。

5)本题考查人物心理的理解体会。文章结尾写道,利胚成功后,老葛的喜悦:“失去了欢呼雀跃的本能,只是感受那痒酥酥的幸福。”表现了老葛从利胚中感受到的幸福与享受,也表现他对这一门手艺的热爱与坚守。要围绕“职业热爱”“精神享受”来具体回答。

答案:

1C

2强调老葛小时候保护手腕,是为了表现利胚的工艺精细,对人要求高;为下文老葛从事利胚工作,并成为顶尖的利胚师傅做铺垫。

3运用拟人和对比手法。“孤傲”“冒汗”赋予胎瓷以人的神韵和风骨。同时,把极品薄胎瓷和普通胎瓷作对比,突出极品薄胎瓷的特点,表现了利胚环节的重要及利胚功夫的神奇。“微”“紧”是副词,形象贴切地写出了老葛“听走刀的声音”时身体倾斜、耳朵贴得近的姿势,突出老葛利胚时的凝神专注。

4磨刀是利胚的第一步,直接关系到利胚的成功与否;利胚用的刀无法统一,瓷器的造型和弧线千变万化,要求磨出多种不同类型的刀;磨刀能体现老葛的高度自律,能养气、养神;详写磨刀情节更能表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5表现老葛对利胚这一职业的热爱;老葛虽然失去了很多常人的生活乐趣,但他愿意用一生坚守这一传统工艺;在老葛看来,利胚是如此美好,他将利胚当成一种享受。(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点评】文章详略得当的好处:1.使读者感到文章内容的丰富性。2.让读者可以更加容易的抓到重点。3.有详有略,相辅相成。详写必须有略写配合,略写补充详写,使文章繁简适当,重点突出。可见,详写和略写是两种互为补充的表达方法。

9

诱惑

贺向花

1)早上,同学们都去学校餐厅吃饭了。我蹲下身,从床铺下拉出纸箱子,掀开粗棉布,露出香喷喷的发面火烧。一口气吃两个,吃完了,余香还在喉咙里缭绕,我舔了舔嘴唇,从嘴角舔进去一粒火烧渣儿,嘎吱磨碎了,最后的小小香气,让我分外满足。我又喝碗热茶。早饭就算正式结束。

2)我想知道同学们吃的都是什么?我去教室时故意拐个弯从餐厅经过。透过白玻璃,只见餐厅里熙熙攘攘。我经过敞开的门口,一股股香气荡漾。我边慢慢走边扭着头看,只见李州走到餐厅门口,扬起碗,里面流出红的粥,粥里有红米粒,红花生,红豇豆,盛开出一朵红的花,落进下面的大木桶。我立马就心跳加速了。

3)等到第三节下课,我实在忍不住,附在坐我左边的李州耳边小声问,你早上倒掉的是什么?他说八宝粥。见他一脸疑惑,我担心他再问什么,急忙假装看起了手中的课本。

4)每天吃饭,我都是在宿舍里吃,我床下纸箱的粗棉布里包着二十个火烧,这是我一周的粮食。后来我才发现,同学们都到餐厅吃饭,我猜带干粮上学的大约只有我一个。我的早餐午餐晚餐全是火烧。渐渐地,火烧也变得没有了滋味。

5)三个星期后,我和李州一起第一次走进学校餐厅。李州问我吃什么,我说,八宝粥。李州就把我带到八宝粥的队伍前。李州在前,我在后。我看见师傅的汤勺在大盆里一搅一舀,李州的饭盒就满了。轮到我了,我一闪,闪出了队伍。

6)我的口袋里装着两块钱,这是爷爷给我一周的零花钱。我说我用不着。爷爷说拿着,说不定能用上。我每周都把钱带回去,爷爷给我包好发面火烧,给我取两块钱时,我就会变魔术一样从口袋里亮出我的拳头,展开了,上面躺着卷成卷的两块钱。只要我不动这两块钱,爷爷就不再给我新的两块钱。

7)可是我差一点就动摇了,李州说八宝粥八毛钱,如果我让师傅将八宝粥盛入我的碗里,那么,回到家,我将怎么面对我爷爷。从我记事起,我就只有爷爷,村人都说我和爷爷是村里最穷的人。最穷的爷爷却最爱说村长念过的标语,再穷不能穷教育﹣﹣﹣﹣我家顾林以后可是要上大学的。我想这已成爷爷的信仰。爷爷每周给我做二十个火烧,我可不能再给爷爷雪上加霜,让爷爷每周为我筹措两块钱。我为我竟然产生想喝一碗八宝粥的念头感到无比羞耻。

8)后来,李州成了我最好的朋友。李州说学校的八宝粥太难喝,每天他总喝不完,总要倒掉半碗。他说,这你亲眼看到过,你要是不信,你可以天天和我一起去餐厅,看看是不是真的。倒掉时总能被人看见,有时老师见了还要批评李州一顿。李州对我说,不如这样,我每天分你半碗,我就不用再浪费了。我回绝了李州。

9)李州仍再三邀请。一天,我终于受不了诱惑,和他一起走进餐厅。那天,我看着他用勺子从他饭盒里向我碗里舀粥,那粥是红色的,表面却闪着一层金粉似的光。我喝了一口,除了香,竟然还有甜。那碗粥让我久久回味。我发誓,将来,一定要让我和爷爷天天喝上八宝粥。

10)后来,李州又多次喊我一起去餐厅。我说,我只是尝尝八宝粥的味道。无论李州用什么样的话都没能说服我走进餐厅。

11)我和大学同学三年的女孩说这些时,女孩的眼睛有些湿润。后来,女孩就成了我的女朋友。大学毕业时,女孩第一次去我家,那天,女孩从包里取出超市买的米和豆,为我和爷爷熬了一锅又香又甜的八宝粥。

12)喝着女友熬的八宝粥,爷爷幸福无比。爷爷打开话匣子,没完没了地说着我们的过去。后来爷爷坐直身子,擦净嘴角,想一会儿,说,爷爷有个秘密。我和女友吃惊地望向爷爷。爷爷郑重地说,你大了,爷爷不能瞒你一辈子。你是爷爷抱来的,在镇上大路口桐树根边的土地上。

13)我笑了,我说这算什么秘密,八岁那年,我就从村人那里知道了。

(作者陈世旭,选文有删改)

1)参照下面的表述,围绕“八宝粥”这一线索,将小说情节补充完整。

询问李州得知,倒掉的是八宝粥→ 在李州的鼓动下排队打八宝粥 →初尝八宝粥,发誓要爷爷喝上八宝→ 和爷爷品尝女友做的八宝粥 

2)下列对小说内容情节的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A 

A.小说以“诱惑”为标题,既设置了悬念,也点出了小说的主要内容。

B.当“我”发现同学们都到餐厅吃饭,就“我”一人天天吃发面火烧时,“我”感到了委屈与自卑,顿时觉得原来感到很香的发面火烧没有了滋味。

C.小说两次写到“我”拒绝接受李州与我分享他喝不完的半碗八宝粥,是因为粥的香甜,让我担心半碗粥不够我喝,却又没钱再买,干脆一点也不喝。

D.女同学听“我”说八宝粥的故事时,眼睛湿润了﹣﹣她是个善良的姑娘,深深同情“我的遭遇,后来这同情转化成了爱,她成了“我”的女朋友。

3)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对第二段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我边慢慢走边担着头看,只见李州走到餐厅门口,扬起碗,里面流出红的粥,粥里有红粒,红花生,红江豆,盛开出一朵红的花,落进下面的大木桶。

4)小说第五段中写到“轮到我了,我一闪,闪出了队伍。”我为什么排好了队之后闪出了队伍”?

5)小说最后一句“我笑了,我说这算什么秘密,八岁那年,我就从村里人那儿知道了这里的“笑”包含着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

【分析】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小说。“我”是收养的弃婴。“我”爷爷是全村最穷的人。爷爷把“我”送进城里上学,每个星期给“我”做二十个火烧,给“我”两块钱。这两块钱,我从来没值得花过。“我”每天在宿舍里吃火烧,其他同学都去餐厅吃饭。“我”偶然看到了餐厅里卖的一种粥,后来知道是八宝粥。“我”想花八毛钱打一碗尝尝,在最后关头,又放弃了。后来,只品尝了一次同学分享给“我”的八宝粥,就再也不接受他的馈赠。大学毕业后,女友为“我”和爷爷熬了一锅又香又甜的八宝粥。爷爷感到幸福无比。文章以“八宝粥”为线索和中心内容,表现了“我”的懂事、孝顺、感恩,也表现了爷爷的善良、勤苦。一碗八宝粥,包含着浓浓的超越血缘关系的亲情。

【解答】1)本题考查小说情节的梳理。文章情节紧紧围绕“八宝粥”展开。按照题目的提示,可分为四个情节。概括时,每个情节都要含有“八宝粥”这个词语。按照叙述顺序,“我”最初是从李州口中得知八宝粥,然后是在李州的鼓动下排除打八宝粥,后来尝了李州分享的八宝粥,最后是和爷爷共同品尝女友做的八宝粥。

2)本题考查小说情节的分析。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要逐项辨析正误。

A.正确。

B.有误。当“我”发现同学们都到餐厅吃饭,就“我”一人天天吃发面火烧时,“我”并没感到委屈与自卑。发面火烧没有了滋味是因为天天吃,不再觉得香。

C.有误。“我”拒绝接受李州与我分享他喝不完的半碗八宝粥,原因可能比较复杂,在文中没有说明,所以不能妄加猜测。

D.有误。女孩成了“我”的女朋友,原因在文中没有说明,因此不能判定由同情转化成了爱。

故选:A

3)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要求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进行赏析。“李州走到餐厅门口,扬起碗”是动作描写,“粥里有红粒,红花生,红江豆,盛开出一朵红的花”是细节描写。粥的颜色、食材着实让“我”大受诱惑,推动了下文打听“八宝粥”等情节的发展。

4)本题考查人物心理的揣摩。“我”排队打八宝粥,轮到“我”的时候,“我”闪出了队伍。正文紧接着做了说明﹣﹣我的口袋里装着两块钱,这是爷爷给我一周的零花钱。只要我不动这两块钱,爷爷就不再给我新的两块钱。此时,“我”舍不得花掉八毛钱,所以没有打粥。这个举动表现了“我”孝顺、懂事,而且还能抵制往诱惑的性格特征。

5)本题考查人物思想情感的体会。当爷爷把“秘密”告诉“我”的时候,“我笑了”,这一“笑”,既豁达又乐观,体现我对爷爷的感激与感恩之情。

答案:

1)在李州的鼓动下排队打八宝粥 和爷爷品尝女友做的八宝粥

2A

3)李州倒粥时的动作描写和粥的颜色、食材等细节描写,刻画了粥的好看、诱人,与李州倒粥形成强烈反差,暗示了粥对我“诱惑”,推动了正文情节发展。

4)想到爷爷的辛苦和家庭的贫寒舍不得买粥,表现了“我”懂事、孝顺、抵制诱惑的坚强。

5)“笑”中展现我对身世的豁然,体现了我的乐观和坚强,蕴含着对爷爷的感激与感恩。

【点评】解答作者或文中人物思想情感类的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理解文中记叙的事件和主要人物,然后再审清题意,分析思考,确定出文章的感情基调,再结合文章具体情节,分析、体会人物心理和思想情感。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换票

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是在候车厅等车时,都又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收费;北京人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

去上海的人想,还是北京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幸亏车还没到,不然真掉进了火坑。

去北京的人想,还是上海好,给人带路都能挣钱,还有什么不能挣钱的?我幸亏还没上车,不然真失去一次致富的机会。

于是他们在退票处相遇了。原来要去北京的得到了上海的票,去上海的得到了北京的票。

去北京的人发现,北京果然好。他初到北京的一个月,什么都没干,竟然没有饿着。不仅银行大厅里的纯净水可以白喝,而且大商场里欢迎品尝的点心也可以白吃。

去上海的人发现,上海果然是一个可以发财的城市。干什么都可以赚钱。带路可以赚钱,看厕所可以赚钱,弄盆凉水让人洗脸可以赚钱。只要想点办法,再花点力气都可以赚钱。

凭着乡下人对泥土的感情和认识,第二天,他在建筑工地装了十包含有沙子和树叶的土,以“花盆土”的名义,向不见泥土而又爱花的上海人兜售。当天他在城郊间往返六次,净赚了五十元钱。一年后,凭“花盆土”他竟然在大上海拥有了一间小小的门面。

在常年的走街串巷中,他又有一个新的发现:一些商店楼面亮丽而招牌较黑,一打听才知道是清洗公司只负责洗楼不负责洗招牌的结果。他立即抓住这一空当,买了人字梯、水桶和抹布,办起一个小型清洗公司,专门负责擦洗招牌。如今他的公司已有150多个打工仔,业务已由上海发展到杭州和南京。

前不久,他坐火车去北京考察清洗市场。在北京车站,一个捡破烂的人把头伸进软卧车厢,向他要一只啤酒瓶,就在递瓶时,两人都愣住了,因为五年前,他们曾换过一次车票。

1)整体感知全文,完成下列题目。

小说为什么以“换票”作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2)小说描写了两个打工者的两次相遇,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第一次相遇: 推动情节发展,为后文两人截然不同境遇埋下伏笔(作铺垫)。 

第二次相遇: 通过鲜明对比,使小说情节富有戏剧性,给人以深刻的教益 

3)通读全文,简要概括两个人的性格特点。

成功者: 精明能干,勤劳务实,积极进取 

拾破烂者: 愚钝无能,目光短浅,不思进取 

4)品读小说段,写出自己的感悟。

5)假如当初两个打工者没有“换票”,小说的结局又会怎样呢?为什么?

【分析】这篇小说叙述了两个外出打工者不同的经历和两次相遇的故事。第一次相遇,两人听了别人对上海与北京的评价,交换了车票。去了北京的人每天在北京人的“照顾”下不用付出劳动就可以有吃有喝;去了上海的人,凭着自己敏锐的眼光发展创业,生意越做越大。上海的打拼者到北京考察,意外地在北京火车站遇到了当年和自己换车票的人,他已成了一个靠捡破烂为生的乞讨者。

【解答】1本题考查标题作用的分析。阅读全文,可知主体事件是换票,所以标题是全文内容的概括。而换票有什么稀奇,会引发什么样的故事?以其为题又起到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注意表述的简洁通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两个外出打工者,事件是二人在车站内换票,结果是两人的命运有所不同。据此整理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不同内容在文中作用的分析。解答此题要结合全文的内容与主旨分析。本文共写了二人的两次相遇,因为有了第一次相遇,才有了下文的故事,所以此次相遇起到引出下文,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第二次相遇在文中写得很简单,在文末部分,结合本文的主旨来看,作者的目的是想与第一次的相遇形成对比,从而引起读者的深思,突出本文的主旨。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根据“只要想点办法,再花点力气都可以赚钱”“凭着乡下人对泥土的感情和认识”“在常年的走街串巷中,他又有一个新的发现”,可以看出文中的成功者之所以会成功,缘于他独特眼光,善于观察,最关键的是他有一颗上进的心,不怕辛苦。而那位到了北京最终的失败者,“他初到北京的一个月,什么都没干,竟然没有饿着”,可见他是有依赖之心,贫图享乐,没有一颗上进的心。根据这些理解来概括即可。

4)本题考查阅读感悟的表达。文章第六至八段,主要写的是成功者在上海获得成功的过程,他先是看到了“花盆土”的商机,接着又看到了“洗招牌”的商机,这说明了一个人的成功与善于观察是密不可分的。

5)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探究与推断。结合第三题对两个人物性格的分析,我们可以推断,二者不换票命运也不会发生变化,从一个人的成功与性格、人生观念是分不开的来阐述理由即可。

答案:

1换票与文章主要内容有关,也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

小说叙述了两个外出打工者不同的经历和两次相遇的故事。

2推动情节发展,为后文两人截然不同境遇埋下伏笔(作铺垫)。通过鲜明对比,使小说情节富有戏剧性,给人以深刻的教益。

3精明能干,勤劳务实,积极进取。

愚钝无能,目光短浅,不思进取。

4)生活中要做一个有心人,要善于发现机遇,还要善于把握机遇。

5)结局不会改变(与“换票”的结果一样)。因为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决定了两个人不同的命运。

【点评】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2、对小说人物的言行举止及内心世界进行分析。

3、分析小说人物活动的环境。

4、分析小说中各类人物之间的联系。

5、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回门

沈宁

王庄有个奇怪的习俗:嫁到其他村的姑娘必须要在夫家待满三个月后,独自回门,并将路上看到的最美的东西送给父母,以示孝道。三天后夫家再来人接回去。

而明儿正好就是王庄的姑娘,人生得水灵,活泼爱笑。眼见明儿嫁到赵庄已经两个多月了,离回门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村里的人都不免替她着急起来。

村里人都说“明儿是个好姑娘”,大人小孩都喜欢她。明儿的夫家是打鱼的,丈夫负责打鱼,明儿就负责卖鱼。明儿总是带着微笑,坐在竹凳上,身旁放着杆秤,但是明儿的手其实就是杆秆。

村东头打柴的大强哥来买鱼,高声说道:“明儿,来两条大鱼嘞!”明儿笑了笑,从篮子里摸出两条大卿鱼,用手据量一下,朗声道:“两斤三两,十块一斤,一共二十三块。不信你可以上秤!”“哪能不信呢!”大强哥笑道。“我这里还有两条小鱼呢!你也拿回去吧,也不好卖。你炖个鱼头汤给嫂子好好补补,生个大胖小子。”明儿一边说一边利索地拿袋子套起来。大强付了钱,笑着走了。临走之前,他告诉明儿从赵庄到王庄,走村南头的路最好,路近又平坦,走路很快就到了。

【甲】隔壁的赵大娘一个人生活,平时靠捡废品过日子,她有一个嗜好,就爱吃鱼。这不,今天又来买鱼了,“明儿,给我来条鱼!中午红烧着吃!”【乙】明儿拿了条大鱼,用手掂了掂,道:“就这条吧!六两!”【丙】赵大娘心实,还是用秆称下:“傻丫头,哪能次次都信你的手!瞧,这鱼都快七两半了。今儿,你的手不灵了。【丁】明儿也笑了:“一共六块!”赵大娘愣了一下,嘴里念念有词,说:“算错了,不是这个数哩!”“没错儿,鱼价跌了!”明儿嫣然一笑,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你这丫头,拗不过你!”赵大娘乐呵呵的,又和明儿拉起了家常来:“这村南口靠小溪边的路石子多,不好走。昨天我去那儿溜达,一路都是磕磕绊绊的。你走那边小心点……”

明儿也特别喜欢小孩,每次有孩子来,都要给几个水果糖。瞧!小二狗又来了:“明儿姐,我和你说哦!今天我去村南边的小溪边玩,发现那儿有很多漂亮的花,都像姐姐一样漂亮!赶明儿我摘来送给你!”明儿笑着道:“好呀!姐姐可喜欢漂亮的花了!”说着,又拿出几个糖果。

时间过得可真快!一晃到了明儿回门的日子了。明儿刚踏出家门,守在她门前的小孩便奔走相告。

“明儿姐出来啦……”她站得笔直,面带着甜甜的微笑,一步一步走得很慢,走了很久……

奇怪的是,从赵庄到王庄一路上遇到了很多热人,他们都对着地微笑,不断地提醒她:“明儿,前面有石头,小心些!”

“明儿,当心路边的草头!

“明儿……”明儿走着走着,离王庄越来越近了。

到小溪边,小二狗捧着一束美丽的花,从草丛中跑出来,笑着说:“明儿姐,送给你!

就这样,明儿顺利地走回了王庄,将漂亮的花送给了父母,完成了回门仪式。

其实,明儿是个盲姑娘。

但她说,她眼中的世界很美!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17期,有删改)

1)村里人都说“明儿是个好姑娘”,大人小孩都喜欢她。根据文章情节请具体说说大人小孩都喜欢她的原因。

2)文章第段有什么作用?

3)文章结尾才告诉读者:明儿是个盲姑娘。其实前文已有多处暗示,请结合文章第段写出其中两处。

4)这篇小说刻画人物形象时使用了多种描写手法,请以第段画线语句为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5)小说主人公是个盲姑娘,名字却叫“明儿”,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分析】这篇小说写明儿送大强哥小鱼、少收赵大娘钱、给小二狗糖果,深受大人小孩喜爱,明儿回门时,大家纷纷予以帮助和提醒,小二狗送给她鲜花,最后说出明儿是盲人,表达了人与人之间和谐美好相处的主题。

【解答】1)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我这里还有两条小鱼呢!你也拿回去吧,也不好卖。你炖个鱼头汤给嫂子好好补补,生个大胖小子”,“傻丫头,哪能次次都信你的手!瞧,这鱼都快七两半了。今儿,你的手不灵了”,“明儿也特别喜欢小孩,每次有孩子来,都要给几个水果糖”,可对上述内容进行概括。

2)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开头段落的作用通常有:开篇点题、引出下文内容、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等。第一段开篇点题,交代了王庄的风俗习惯,作为明儿回门的背景和起因,为下文明儿独自回门和众人帮助作铺垫。“将路上看到的最美的东西送给父母”为下文回门路上小二狗采鲜花送给明儿埋下伏笔。

3)本题考查伏笔与照应。第4段中“从篮子里摸出两条大卿鱼”暗示明儿是盲人,“临走之前,他告诉明儿从赵庄到王庄,走村南头的路最好,路近又平坦,走路很快就到了”也暗示明儿是盲人,大强哥好心告诉她怎么走。

4)本题考查人物描写的表达效果。“没错儿,鱼价跌了!”是语言描写,写明儿为少收赵大娘钱找的理由,既表现了她的善良,也表现了她的机智。“明儿嫣然一笑”是神态描写,表现了明儿的善良。

5)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此题要结合对全文的理解来进行,明儿虽然眼盲,但是心地善良,关心帮助他人,深受大人和孩子们的喜爱;她性格乐观,“眼中的世界很美”,人们争相帮助、提醒她回门,表现出和谐美好的主题。可据此分析回答。

答案:

1大强哥买鱼,明儿多送两条小鱼;赵大娘买鱼,明儿少收赵大娘的钱;小二狗(孩子们)来找明儿,明儿拿糖给他(们)吃。

2开篇点题;交代故事的背景和起因;为下文明儿要独自回门、众人的着急和帮助作铺垫;为后文回门路上小二狗采摘鲜花送给明儿埋下伏笔。

3大强哥买鱼,明儿从篮子里摸出两条大鲫鱼;大强哥临走前告诉明儿村南头的路近又平坦,最好走。

4)这句话使用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的手法,写出了明儿笑容的灿烂以及掩饰少收赵大娘鱼钱的自然,表现了她的善良(机智)。

5明儿眼盲心明,心地善良,关心帮助他人;明儿眼盲爱笑,性格明朗乐观;明儿虽盲,但眼中的世界很美,带给人们很多温暖和美好,人们都喜欢她。

【点评】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如下:

开头段:统摄全篇,提纲挈领,领起下文,引出悬念,开门见山,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或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过渡段:承上启下(或启下),引出下文

结尾段:总结全文,呼应前文或题目,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承接上文欲扬先抑的手法,画龙点睛,与首段相照应使结构严谨,含蓄深刻,启发联想,象征、暗示、点明或揭示有关主题。

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回答。

引用或文学性强的语段:创造文化氛围或……行文章法思路开阔,再结合文章语境分析。

写景的语段: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烘托、渲染……气氛,为下文埋下伏笔,表现人物……的心情,暗示社会环境。

结合具体语境:设置了……的背景,烘托形象,深化主题,与开头形成照应,使文章形象、生动、细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感染力。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父亲的麦粒

(许心龙)

那年夏天的一天,偏西的太阳热劲儿刚弱下来,父亲将饭碗一推,抹把汗,就喊娘到场里收麦子。凌乱的麦秸屑很有感情地揉进父亲泛黄的短发里。一晃,父亲在打麦场上忙乎了半月多,该颗粒归仓了。六月的阳光把父亲的背心烙在了身上,父亲洗澡时,脊背呈现出醒目的背心模样,白而发亮。

父亲和我娘我哥齐上阵,摊开的一大场麦子很快变成一堆小麦山。麦山按捺不住地弥漫着麦香的热气。我娘拢了拢湿漉漉的乱发,瞅着麦山,脸上露出了疲劳后的笑容。

这时,父亲伸出左手弯腰抓起一把温热的麦子,用力握了一下,伸开手掌盯了一会儿,又用右手食指来回划拉几下。

“干透了吧?”我娘问道。父亲没有搭腔,而是拈起几粒麦子准确无误地投人了口中。随着颚骨的上下晃动,嘴里发出了清晰的嘎嘣嘎嘣的脆响。

“我要的就是麦粒嚼在嘴里的嘎嘣脆响!”父亲不容置疑地说。

“装麦!”父亲将军般地命令。面对饱满的麦子,父亲的精气神儿也是永远饱满的。

“麦收您爹看得最重。”我娘边往簸箕里搂麦,边说,“自从跟您奶奶分家另过,年年都是这样。”

“麦子晒干了,不会生虫。”父亲边扎麦袋口边说,“交公粮时心里也踏实。”

“我说多少遍了,从今年起,不再交公粮啦。”我强调说。

“你以为你是皇上,说免皇粮就免了。”父亲头也不抬,接话道。其实,父亲很为有我这个师范毕业执了教鞭的儿子骄傲的。

我娘不置可否地笑笑,那意思是责怪我想得倒美。

我望望仅会歪歪扭扭写出自己名字的二老,无语了。无知者无过,只是后来我才知道,父亲是想借今年的饱满麦子,好好出一口去年在乡粮站交公粮时受的恶气。去年排队交公粮时,有人趁父亲去厕所,把一袋掺有土坷垃的麦子,调换给了父亲。面对坷垃秕子麦,父亲一百张嘴也说不清。他因此受到了大喇叭的广播批评。受了奇耻大辱的父亲回来就找村主任申冤。村主任笑笑,拍拍父亲的瘦肩膀,说公粮交掉不就好了,再争论还有意思嘛。父亲叹一声,气得夜饭也没吃就蒙头睡了。睡梦中还发癔症连喊:“那不是我的麦子!那不是我的麦子!

十多袋麦子规矩地躺在了架子车上。父亲还跟往年一样,要提前一晚上去乡粮站排队。我娘准备好的有葱花面饼还有过夜的铺当。

这时,我看到村主任朝我们的麦场走来。我忙向村主任招手。村主任不会不知道政策,这回看愚顽的父亲还有什么话可说。我长出了一口气。

“老陆,今年麦子咋样?”村主任走近了,瞅着父亲问道。

“亩产一千一二百斤吧。”父亲笑答。父亲说着就解开一袋麦子,抓出一把,说:“来,村主任你看看。”

村主任探头看看父亲手里的麦子,点点头。

“嘎嘣响呢。”父亲说着就拈起几粒麦子准确无误地投人口中。很快,嘎嘣嘎嘣的响声就从父亲嘴里传出。我看到父亲咀嚼得很有耐心很卖力很幸福。父亲的那嘴钢牙好像就是为了麦粒生长的。最终父亲很满足地咽下那口麦面,说:“村主任,我再打开一袋你看看吧。”

“不,就跟这麦粒一样瓷实。”村主任再次点点头,说,“村里最过硬的,就是老陆了。”

“用这样的麦子交公粮,没问题吧?”父亲胸有成竹地问道。

“交啥公粮?”村主任一愣,望我一眼,恍然明白了什么,笑道,“呵呵,你交公粮交上瘾了吧?你不知道今年起公粮免征了吗?”

父亲呆若木鸡。无疑,村主任的一番话在父亲看来显得惊天动地。

“老陆,不交皇粮就违法的时代过去啦!”与父亲年龄相仿的村主任显然也很激动。

“村主任,你可不敢开这样的玩笑呀!”父亲盯着村主任,小心地说。

“连我的话你也不信?电视上都播了呢。”村主任拍拍父亲的瘦肩膀,一本正经地说,“老陆,对去年交公粮的事还放不下吧?”

“我真咽不下这口气。”父亲硬咽着说,“我的麦子粒粒嘎嘣脆响,交恁些年公粮了从没有过二样的。”

“老陆,别恁较真了,都过去了。”村主任安慰道。

“看看我的麦子哪粒不嘎嘣脆响?”父亲执拗地说,“那袋土坷垃秕子麦,打人的脸呀!

“好了,别伤心了。”村主任再次拍拍父亲的肩膀,说,“你就用这车麦子卖了钱,买辆三轮车吧。也一把年纪了,该省点力气了。”

“听村主任的,买辆三轮车吧。”我娘忙说。我娘望村主任一眼,说:“没见过恁一根筋的,弄啥事就怕别人吃了亏。”

“呵呵,谁不知道老陆!”村主任笑说,“我说老陆呀,这就是变迁。可不能坐在福中不知福。”

父亲一屁股坐在了车尾的麦袋子上,右手不停地一下一下捶着鼓鼓的麦袋子。

我娘叹一声,偎坐在了父亲的身旁。

我知道看电视怕费电的父亲封闭了自己。父亲有的是力气,不需花钱的取之不竭的力气。

晚饭时,父亲破例喝了二两小酒,早早地睡了。半夜里,父亲的高声喊叫把我惊醒。父亲喊道:“那不是我的麦子!那不是我的麦子!”我娘摇摇头,轻推了父亲一把。父亲翻翻身,呼噜声再次响起。

如今,年迈的父亲嘴里没有了牙齿,村主任和我就再也听不到父亲嚼麦粒时发出的嘎嘣嘎嘣的响声了。但那嘴却成了舌头的天下,那自由的舌头时常翻滚:“那不是我的麦子,那不是我的麦子……”

我牵着父亲不停哆嗦的手,知道他一直很纠结公粮咋突然不让交了呢,他的那嘎嘣嘎嘣的麦粒有多失望和忧伤呀!

(原载《百花园》2017年第9期)

【注释】:【恁】这么。

1)阅读全文,请简要概括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语句。

父亲一屁股坐在了车尾的麦袋子上,右手不停地一下一下捶着鼓鼓的麦袋子。

3)请结合文本分析父亲的人物形象。

4)本文以“父亲的麦粒”为题目,请联系文本分析其作用。

5)文中为什么父亲一直不断强调“那不是我的麦子”,而村主任却安慰道“老陆,别恁较真了,都过去了”?这件事为什么父亲一直都过不去呢?

【分析】这篇文章写父亲想用品质好的麦子洗刷去年交公粮时被蒙冤的耻辱,却被告知不再交公粮了,他长时间对此事放不下,表现了父亲爱面子、淳朴老实、认真严谨、勤劳能干的性格特点。

【解答】1)本题考查对记叙要素的掌握。记叙六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本文写父亲想用品质好的麦子洗刷去年交公粮时被蒙冤的耻辱,却被告知不再交公粮了,他长时间对此事放不下。起因就是去年交公粮时被人调换麦子结果被批评;经过是父亲精心打麦,准备用品质好的麦子交公粮,结果村主任告知公粮免征;结果是父亲一直到老放不下这件事。

2)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能力。赏析语句可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句式特点等入手。这一句对父亲进行了动作描写,“一屁股坐”、“一下一下捶着”这些动作表现了父亲得知公粮免征、自己蒙的冤无法洗刷后的失望之情。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可从行为事件和动作、语言、心理、外貌等描写入手。“偏西的太阳热劲儿刚弱下来,父亲将饭碗一推,抹把汗,就喊娘到场里收麦子”、“父亲在打麦场上忙乎了半月多,该颗粒归仓了”表现了父亲的勤劳能干。“父亲伸出左手弯腰抓起一把温热的麦子,用力握了一下,伸开手掌盯了一会儿,又用右手食指来回划拉几下”表现了父亲的认真、严谨。“父亲是想借今年的饱满麦子,好好出一口去年在乡粮站交公粮时受的恶气”、“那不是我的麦子!那不是我的麦子”表现了父亲的淳朴、爱面子。

4)本题考查文章标题的作用。标题通常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点明中心、作为行文线索、设置悬念吸引阅读兴趣等作用。本文故事围绕父亲的麦粒展开,“父亲的麦粒”就是文章的线索。“麦粒”既写了父亲因去年被调换麦子而蒙冤,又表现了父亲爱面子、淳朴老实的特点,暗示了文章主旨。

5)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此题要联系人物性格特点来理解。父亲不断强调“那不是我的麦子”,表现了他爱面子的特点,对蒙受的冤屈始终放不下。村主任的意思是既然事情已经过去,公粮也免征了,没有机会再证明,就放平心态,放眼未来。父亲强调这句话,使他的性格特点十分鲜明。

答案:

1)起因:去年父亲交公粮的时候被人换了掺有土坷垃的麦子,受到广播批评(被冤枉);

经过:今年父亲准备用品质好的麦子来交公粮,为自己平反名声(用好麦子来雪冤),却被告知公粮免征;

结果:父亲一直到老都放不下被人冤枉这件事。

2)动作描写,“一屁股坐”、“不停地一下一下捶着”这些动作生动地写出父亲得知不用交公粮,不能洗刷自己冤情后的无奈,失望(失落),伤心,气愤(生气)的心情。

3夏天太阳的热劲刚弱下来,父亲就到场里收麦子(父亲在大麦场上忙乎了半个月),看出父亲的勤劳;

父亲严格把关他的麦粒(父亲一遍一遍地检查麦粒),看出父亲的认真,严谨;

父亲不愿意用差的麦子交公粮,怕别人吃亏,看出父亲的淳朴,老实;

父亲一直放不下交公粮被人冤枉的事情(父亲不断地重复着“那不是我的麦子”这句话),看出父亲很爱面子(较真、固执、执拗)。

4)“父亲的麦粒”是全文的线索,全文紧紧围绕着父亲与麦粒的故事展开,推动情节发展;“麦粒”也代表着父亲的面子,含蓄点明文章主旨(或:麦粒“嘎嘣脆”也是父亲朴实、做事认真的精神象征)。

5)因为父亲不断强调“那不是我的麦子”,其实是在强调自己受冤屈,想争回自己的面子;而村主任认为父亲已经没有办法雪冤,不如放平心态,追求幸福新生活;父亲过不去是因为对于中国人来说,面子关乎一个人的尊严,信誉(地位)。

【点评】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1、从文章中直接找出表现人物品质、性格等的词语。

2、从人物自身的相关言行(动作、语言、心理、外貌等的描写)和他人的相关言行(侧面描写)中提炼出体现人物品质、性格等的词语。

3、联系文章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进行综合提炼概括。

13.阅读文字,回答问题

捍卫

刘怀远

父亲有一个上得去台面的学名,却没谁跟他叫,村人只喊他老蔫儿。

父亲种了一辈子地,识字,却不怎么看书。

春天,我发现麦地里有偷嘴的羊,一只母羊带着两只小羔。我弯腰抓住拴在羊脖子的绳拽它走,它却向后别着劲不肯走。我把绳子背在肩上,像纤夫,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它们带回家中。母羊紧张地睁圆眼睛,不安地躁动,倒是两只小羊羔依然蹦跳,还快乐地咩唱。中午,父亲回来了,我忙迎上去表功:“有羊跑到咱地里吃麦苗,让我给捉来了。”父亲“哦”了声,细细地看了看羊,又摇摇头。我说:“不管是谁家的,都要让他赔偿咱麦苗,春天的一棵麦苗,就是芒种的一捧麦粒。”父亲笑笑,进屋洗了手,摸摸我齐到他胸部的头,边坐在饭桌旁,边对我说:“打开院门,让羊自己回家。”“为什么?”“因为它会自己认家,不需要你送。”“谁说送了,我是说咱要找到这是谁家的,让他家……”父亲摆摆手,顺手拿起一块玉米饼子放进嘴里:“让它们走,春天难得见个青棵儿绿草,羊馋呢。”我还要说什么,父亲坚定地用手指向院门:“去,去打开!”

一晃夏天来了,芒种三天见麦茬。等我们拿了镰刀去割北洼地的麦时,却发现靠近大嘴马叔地边的两耧麦子成了齐刷刷的麦茬儿。我顿时愤怒起来,说:“肯定是马叔家割去了。”父亲看看自家的两耧麦茬,又看看马叔家地里一片金黄的麦茬,说:“是他家割错了,肯定是马虎子这个小混球,你马叔老庄稼把式,才不会这么没心没肺地做事。”说完,父亲竟嘿嘿地笑起来。“他哪里是没心没肺,我看他是存心占咱便宜。”

父亲说:“没心没肺也好,想占便宜也罢,他都收回家了,就给他吧。”“不行,咱从冬到春,从春到夏,又是种子又是化肥,又是浇水又是打药,凭什么就让他收获了去?”父亲说:“如果他是无意的,咱何必生气,如果他是故意的,也是让贫穷闹的,你马婶身子骨一直不好,用钱的地方多呢。不说了,割麦!”

父亲就是这么窝囊

秋天去耕地,我摆好铁犁,套好毛驴,父亲还在地头照量,自言自语地说,马虎子是要弄事啊。我也去照量,马叔家的地已耕了,起码多犁过三犁来。父亲迈着步子在地头反复丈量了,最后定了位,坚定地说,给他犁回去!

马虎子找来,说父亲多占了他家的地,父亲勃然大怒,拍着桌子说:“你个小混球,把你爹叫来,看是谁占了谁的!”膀大腰圆的马虎子年轻气盛,竟蛮横地跟父亲动起手来。父亲吃了亏,鼻青脸肿的。马叔提两瓶酒来看父亲,说:“咱老哥俩,什么事情好商量。”父亲说:“怎么商量,你强占我地,没有商量。”马叔说:“什么多个一耧半耧的,打粮食也不靠这点儿,地多催点肥都有了,咱老哥俩不能让这点事把感情伤了,如果不是我那儿子是个混球,你多种我几耧也无所谓。这件事先搁置,留待以后再说吧。”父亲呵呵一笑,把马叔送到门口说:“这件事必须搞清楚,不留后患。”晚上,母亲见父亲唬唬的不能平息,就劝:“种地本钱大得赔钱,他愿意多种就让给他,咱这么多地,也不在乎这一点儿,只当是你每年送他两耧眼的麦子扶贫了。”“不!麦子可以送,但土地不能送,这是我们的根本,一分一毫都不让别人占!”父亲一改平日的和善,面目狰狞成一只老虎。

这件事纠缠了半年多,从村里一直折腾到镇政府,最后以父亲胜利告终。“秉钧吃了么?”自那以后,和父亲同龄的人见面打招呼,都是这样叫他的学名,再没谁喊他老蔫儿。

10)多年以后,我在广播中听到某国总统的一段讲话,译成中文大意是他们国家地大物博,但没有一寸土地是多余的,在领土问题上没有谈判的余地,只有战争!我听得耳熟,想了半天,呀,和我父亲当年说过的话非常雷同,只不过更深刻和更强硬了些。我品味着,但绝不怀疑他是剽窃的,毕竟他从没来过我们村子,而我父亲的话语也不会传播多远。之所以相近,是因为他们肩上都有一份相近的责任,一个于家庭,一个是于国家。

1)本文中父亲“捍卫”的是什么?你认为“捍卫”这个词是否大词小用?为什么?

2)文中先后写了关于父亲的三件事,请按顺序简要概括。想一想,前两件事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3)请在后文中找出和文章开头文字相照应的语句。

开头:父亲有一个上得去台面的学名,却没谁跟他叫,村人只喊他老蔫儿。 自那以后,和父亲同龄的人见面打招呼,都是这样叫他的学名,再没谁喊他老蔫儿。 

4)分析“父亲就是这么窝囊。”一句中“窝囊”一词的含义和作用。

5)有同学认为,文章最后一段文字属于多余,可以删去,谈谈你的看法。

【分析】这篇小说塑造了一个“软而硬”的父亲形象。“软”是说父亲待人宽容、和善;“硬”是说父亲在原则问题上立场坚定,不屈不挠。小说结尾用一位总统的话衬托父亲形象,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题目的理解。结合小说内容和主旨来理解题目的内涵,进而判断“捍卫”一词是否是大词小用。

根据原文“马叔家的地已耕了,起码多犁过三犁来”“这件事纠缠了半年多,从村里一直折腾到镇政府,最后以父亲胜利告终”可知,“捍卫”一词指的是父亲捍卫自己家的三犁耕地的权益;“捍卫”本意是“保护,保卫”本文中是指守护自己家的三犁耕地正当权益,表面来看,貌似大词小用,但是,“捍卫”一词恰恰体现了父亲在原则问题上是有底线的,立场是坚定的,不是“窝囊”。

2)本题考查内容梳理和概括。根据相关语段,抓住关键要素﹣﹣人物、事件进行概括即可。

根据原文“春天,我发现麦地里有偷嘴的羊”“父亲坚定地用手指向院门”,可以概括为“春日里邻居家的羊啃吃我家地里的麦苗,父亲不追究,让我把羊送回”;根据“等我们拿了镰刀去割北洼地的麦时,却发现靠近大嘴马叔地边的两耧麦子成了齐刷刷的麦茬儿”“如果他是无意的,咱何必生气,如果他是故意的,也是让贫穷闹的,你马婶身子骨一直不好,用钱的地方多呢。不说了,割麦”可以概括为“夏日里马虎子割走了我家的两耧麦子,父亲不追究,就当送给人家”;根据“秋天去耕地,我摆好铁犁,套好毛驴,父亲还在地头照量,自言自语地说,马虎子是要弄事啊。我也去照量,马叔家的地已耕了,起码多犁过三犁来”“这件事纠缠了半年多,从村里一直折腾到镇政府,最后以父亲胜利告终”可以概括为“马虎子侵占了我家的三犁地,父亲不讲情面,坚决追回”。对于前两件事:羊吃麦苗,马虎子多割了麦子表现了父亲待人宽容、和善的性格特点;第三件事“三犁耕地”,则和前两件事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父亲的原则和立场。

3)本题考查文章前后照应的写法。根据文章内容,找到前后照应的语句即可。

后文“自那以后,和父亲同龄的人见面打招呼,都是这样叫他的学名,再没谁喊他老蔫儿”照应了前文“父亲有一个上得去台面的学名,却没谁跟他叫,村人只喊他老蔫儿”这句话,表现了父亲的为人受人尊敬。

4)本题考查词语含义和作用分析。解题时,要依据“词不离句”的原则,结合语境来分析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窝囊”本意是“懦弱,没本事”,在本文里指的是父亲待人和善、宽容的性格特点,这样写是为了和后文父亲的原则性形成对照,突出父亲立场坚定,有责任感,有担当的性格特点。“窝囊”起到了明贬实褒的作用。

5)本题考查语段的作用。联系全文内容和主旨来分析结尾语段的作用,再确定能不能删去。

“多年以后,我在广播中听到某国总统的一段讲话,译成中文大意是他们国家地大物博,但没有一寸土地是多余的,在领土问题上没有谈判的余地,只有战争”这个实例中,总统的态度和父亲的态度是一致的,家庭也好,国家也罢,土地是主权和尊严的象征,是一定要捍卫的。这个结尾深化了主题,所以,不能删去。

答案:

1)捍卫的是家中的三犁耕地。不是。“捍卫”自家的三犁耕地,好像是有些大词小用,其实这正表现出父亲在原则性问题上的坚定的立场。

2春日里邻居家的羊啃吃我家地里的麦苗,父亲不追究,让我把羊送回。

夏日里马虎子割走了我家的两耧麦子,父亲不追究,就当送给人家。

马虎子侵占了我家的三犁地,父亲不讲情面,坚决追回。

前两件事表现父亲对待他人时宽容大度的性情,和第三件事父亲的性情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父亲在原则性问题上的坚定立场。

3)自那以后,和父亲同龄的人见面打招呼,都是这样叫他的学名,再没谁喊他老蔫儿。

4)“窝囊”在这儿指的是父亲对待他人时宽容和善的性格。

作用:明贬实褒。

5)结尾一段将多年后某国一位总统对待土地态度的一段话和父亲当年对自家土地的态度联系在一起,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旨。无论一个家,一个国,因责任所在,原则性问题一定要捍卫。

【点评】题目的作用

1.概括内容:通过题目知道文章所写内容。

2.吸引读者:一个好的题目可以吸引读者观看。

3.点明或暗含主旨:根据题目可以知道文章表达的主旨。

4.其他作用:交代文章线索、语带双关。

14.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等待那只手

老头没睡,还在用眼睛的余光悄悄打量我。

我知道他在等待下手的机会。我也没睡。

走南闯北这么多年,这一点我还是看得出来的。于是我暗自后悔:要是不贪图那个懒觉,早20分钟起床就能买到卧铺票,何至于胆战心惊地和一个老家伙这么着?

很显然,那老头比我还有经验。因为刚才上车一落座,他竟然目不斜视地看着我,微笑着说:“你长得很像我儿子。”

我在心里冷笑了一声。因为我穿西服、打领带、抱着笔记本电脑,身边还有个寸步不离的密码箱,我就像你儿子?嘀咕完之后,我顺便瞅了瞅他,灰旧夹克、两天以上没刮的胡茬儿、和他的年龄极不相称的炯炯双眼。

于是我没吭声,连头都没点,假装没听见。他讪讪地笑了笑说:“我3年没见着他了,只偶尔听到他的声音。”

我轻轻打了个冷颤。如果我的判断没错的话,这老头是个很难缠的对手,配得上老奸巨滑这个词。

东奔西走,和这个行当的人打交道多了,有输有赢。但一开始就这么跟目标套近乎的,他是第一个。所以,我又瞅了他一眼。我也有两年没和父亲照过面了,虽然我也偶尔给他打打电话,寄些钱。

我的预感没错,夜里车厢里的人大都睡了,他却没有。其实即使没有这种预感我也不会睡着的,我早已练就三昼夜不合眼也神志清醒的功夫。这是经验,也是饭碗,况且我怀里还有张支票,那是分公司这个季度的费用。寸步不离的密码箱不过是个道具,里面是几件换下来的内衣。我知道这老头是看得出来的,他那一脸沧桑就是证明。所以我能做的,只有清醒和谨慎,然后,静静地等待那只手。

我躲在外套里观察他。硬座车厢的空调像是从里往外倒抽热气似的。我一直紧绷着肌肉,竖立起来的汗毛蹭着毛衣,身上痒痒的。时间久了,牙齿还开始打起架来,不知是真冷还是我太紧张。

他一直看着窗外,车窗外面黑灯瞎火,亏他有这分耐心。于是我有些恍惚,冲着他这分镇定劲儿,到底我和他哪个是猎手,哪个是猎物呢?

他动手了。他用右手理了理头发,那烟灰色的头发其实不乱。我观察过他那只右手,中指和食指几乎一般长,白皙瘦削,皱纹少的和他的年龄一点儿也不相符。他的骨节小的很,中指第一个关节处还有淡黄的烟熏色,看起来很是精致。

那只手有点小心翼翼,终于还是游移着探了过来,越过我头顶的时候带着一道阴影,让我有些窒息。不过我却没看出预想中那种高明的熟练,这让我窃喜着,在脑海里虚构出即将发生的人赃俱获的画面。

盖在身上的外套一紧,从脖子往里灌的冷风忽然就没了,我觉得像是突然钻进了被人暖好的被窝。惊讶让我努力睁大了眼,可是外套领子遮住了我的视线。老头从我头顶上发出一声细微的叹息:“唉,一个人在外面劳苦奔波的,不容易。”

我赶紧闭上了眼,用了很大力气。生怕我眼里也有他那样的泪光。不知怎么的,我忽然特别希望那只手能停一停,拍我两下。

1)阅读全文,请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2)联系具体语境,回答下列两小题。

请说出你对第段中加点的词语“苗头”和“对峙”的理解。

简要分析第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本文以“等待那只手”为题有何作用?

4)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老头”这一人物形象。

【分析】本题考查小说综合阅读。这篇小说主要讲述了“我”在火车上遇到一个老头,怀疑他是一个小偷。“我”一直不敢睡觉,等待那只手,希望能够人赃俱获。在“我”的期待中,老头终于动手了,却是帮“我”整理外套,怕“我”着凉。结果“我”被老头的举动感动,期待着那只手拍我两下。小说意在告诉我们不要先入为主,不要简单凭借经验判断,可能会带来误解。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事件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找准文中的事件,然后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本题注意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来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注意抓住“我”对老头的前后看法来梳理。

2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是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即根据前后文内容来分析判断。“苗头”指的是我所认为的老头准备偷窃的迹象;“对峙”很明显指的是我对老头的一种戒备与防范。

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在于赏析角度的选择。阅读句子,前两小句是对老人的动作描写,后两小句则表现出我当时的心理,以此突出我看到老人动作时内心的紧张,可是没想到的是老人伸出的手不是偷窃,而是为我盖好了外套,表现他对我的关心。

3)本题考查标题作用的分析。要是常常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或是文章的线索,点明文章的主旨等。本文的标题“等待那只手”,很明显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全文内容都围绕着它而展开。同时正是这手,让我感受到了关爱,表现文章的主旨,所以标题还有突出文章主旨的作用。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文中描写了老人的衣着“灰旧夹克”,可以看出他为人的朴素;他看到我就和我说话,“你长得很像我儿子”,再结合后来他给出盖好外套,可以看出他对孩子的爱之深,为人的善良。

答案:

1)开端:“我”在火车上遇到一个老头,怀疑他是一个小偷。发展:“我”一直不敢睡觉,等待那只手,希望能够人赃俱获。高潮:在“我”的期待中,老头终于动手了,却是帮“我”整理外套,怕“我”着凉。结局:“我”被老头的举动感动,期待着那只手拍我两下。

2“苗头”指“我”认为的老头在等待机会下手(偷窃)的迹象;“对峙”指“我”怕我睡着了老头偷我东西,从而不敢睡觉,与老头僵持着。

既有对老人的动作描写,又有对“我”的心理的刻画。“小心翼翼”“游移”“探”“阴影”等词语的运用,写出了“我”先前就对老人产生先入为主的错误判断,认为他是一个小偷,才产生紧张不安的感觉。老人的动作体现出老人对我的关心。(写出一点即可)

3)充当全文的叙事线索。设置悬念,为什么等待那只手,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一语双关,既指“我”等待那只偷东西的手,又指“我”等待那只手拍我两下,使“我”得到父亲般的关怀。指父亲对孩子的关心之手,有突出孩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4)善良淳朴:老头穿着朴实,“我”上车刚落座,老头就主动与“我”搭话。思子心切:刚见面老头说“我”像他儿子,“我”不搭理他,老头却自言自语说他三年没有见到他儿子了。(如有其他角度,分析合理即可)

【点评】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2、对小说人物的言行举止及内心世界进行分析。

3、分析小说人物活动的环境。

4、分析小说中各类人物之间的联系。

5、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15

父亲的木偶戏 蒙福森

一条没有名字的河流就像一匹绸缎从官成镇缓缓流过,我们村就在官成镇的东北方向,一个小桥流水、与世无争的小村庄。

那年冬天,镇里来了一个演木偶戏的老艺人,顺着河流一路演下来,一场接一场。老艺人叫王猛,精通木偶戏。王猛在我们村演了十场,接着到邻村;在邻村演完,又到另一个村庄。这时,他发现,有一个十五六岁的男孩一直跟着他,一个又一个村庄地跟着。

那个男孩就是我父亲。

后来,我父亲成了我们这十里八乡的演木偶戏艺人。

父亲怎么走上这条路的,我不大清楚。据说,他十分聪明,一点就透,他混在戏棚里一段时间,基本学会了王猛所有演戏的精髓。父亲在他十八岁那年正式登台表演,眼法,手法,步法,唱腔,一亮相,一开口,全场轰动。

那时,父亲演的戏有《精忠岳飞》《杨家将》《呼杨合兵》《三国演义》《水浒传》《八美图》《三合明珠

宝剑》等,在他的柜子里,我看见一本本古书,线装的,有的是繁体字,更多的是手抄本,一个字一个字地抄,抄得工工整整,估计有几十万字。

父亲的书柜里,除了书本,还有几本流水账,非常仔细地记录着家里的日常开支、人情往来等事项,那一笔笔详细到分的数字,仿佛是父亲那单薄的身躯在苦苦地支撑着一个家庭,令人不忍卒读……

父亲平时种田种地,兼做农村兽医,晚上演木偶戏,在那个艰难的年代里,苦苦挣扎;也因为父亲的手艺,我们家比一般的农村家庭要稍好一点儿。要知道,父亲身高不过 160 厘米,体重不到 100 斤,如此单薄的一个人,如果没有一点儿讨生活的门路,如何生存?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就像一匹永不疲惫的老马,一直在为生计忙碌着、奔波着,哪怕大年三十,他也要到外面演戏。小时候每年的除夕,母亲会早早张罗好一桌简单而又诱人的年夜饭,一家人匆匆忙忙地吃了,然后,一家老小,默默地站在村口,看着父亲用他那辆破旧的自行车,载着他那副木偶戏家当,渐行渐远,慢慢地消失在茫茫的夜色里。四周,偶尔的鞭炮声和灿烂的烟花,家家户户的大红对联,把过年的气氛烘托得淋漓尽致。父亲那蹒跚的背影和花白的头发,仿佛刀刻一样,一直刻在我的记忆深处,哪怕再过一百年,我都没法抹去。

时间像一条河流,缓缓地流淌着。

父亲老了。

父亲病了。

父亲去世后,在这十里八乡,再也没人演木偶戏了。木偶戏就像父亲的生命,虽然现在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终有一日,它会在这个世界消亡。

父亲最后演的一场木偶戏,是在几年前。村里有一户人家娶媳妇,请父亲在村里唱一场木偶戏。在村里的大晒场上,清冷的月光下,稀稀疏疏地有几十个村里和邻村的老人在看戏。父亲已经明显中气不足,沙哑的唱腔远不如前,动作缓慢,手法僵硬。这场戏很短,不知不觉就完了;这场戏也很长,长到父亲去世很久了,还在我的脑海里时不时地上演着。

我家附近有一个文化馆。有时,文化馆会请人唱几场木偶戏。那天,我路过那里,见里面有人在唱木偶戏,戏名:《慈云走国》。那是我父亲经常唱的一出戏。我默默地站在文化馆门口,听着那熟悉的锣鼓声和唱腔,看着那熟悉的戏棚,稀稀疏疏的观众,进进出出的木偶,依稀觉得,父亲在里面唱着……蓦然惊觉,父亲已经离开我们很久了,刹那间,夺眶而出的泪水像虫子一样,缓缓地在我的脸上爬行着。

那一刻,恍若隔世。(选自《小小说选刊》2016 年第 3 期)

1)本文围绕父亲与木偶戏,依次写了父亲偷偷学木偶戏并成为木偶戏艺人→ 父亲认真演戏,辛苦养家 →父亲生前最后演的一场木偶戏→ “我”在文化馆门前听到有人唱父亲生前常唱的一出戏 

2)下面句子运用了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四周,偶尔的鞭炮声和灿烂的烟花,家家户户的大红对联,把过年的气氛烘托得淋漓尽致。

3)结合文意,说说你对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

这场戏,不知不觉就完了;这场戏也,长到父亲去世很久了,还在我的脑海里时不时地上演着。

4)阅读全文,简要分析文中父亲这一形象有着怎样的特点?

5)下列有关本文语言和思想感情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B 

A.“眼法,手法,步法,唱腔,一亮相,一开口,全场轰动”一连串短句的运用简洁有力,表达了对父亲高超表演技巧的崇拜与自豪之情。

B.“如此单薄的一个人,如果没有一点儿讨生活的门路,如何生存?”这句话运用反问句,强烈地抒发了作者对于父亲辛苦劳碌支撑家庭的感激和心疼,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和谴责。

C.“父亲老了。”“父亲病了。”两个独立成段的短句,深切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渐渐老去的无奈与不舍。

D.“蓦然惊觉,父亲已经离开我们很久了”表现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依恋与怀念。

【分析】这篇文章写父亲执着地学习木偶戏并成为木偶艺人,为了一家人的生计,他认真演戏、辛苦养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生前最后一次演戏。父亲去世后,“我”路过文化馆,听到有人唱父亲生前常唱的一出戏,令我泪流满面。文章以此表现了父亲执着、聪明、认真、勤劳、有责任感、技艺高超的特点,表达了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梳理文章脉络的能力。开头到“我父亲成了我们这十里八乡的演木偶戏艺人”写父亲偷偷学木偶戏并成为木偶戏艺人。从“父亲怎么走上这条路的,我不大清楚”到“但终有一日,它会在这个世界消亡”写父亲认真演戏,辛苦养家。从“父亲最后演的一场木偶戏”到“还在我的脑海里不时地上演着”写父亲生前最后一场木偶戏。“我爱附近有一个文化馆”到最后,写“我”在文化馆门前听到有人唱父亲生前常唱的一出戏。可据此分析作答。

2)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景物描写通常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这里的景物描写写过年时热闹喜庆的氛围,可父亲却为生计在此时离开家去演木偶戏,反衬父亲的凄凉和我们一家人对父亲的心疼怜惜之情。

3)本题考查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此类题要结合具体语境和人物思想感情来理解。“很短”是指这场戏表演的时间很短,“很长”是因为“我”深深感动于父亲为家庭生计辛苦演戏,直到衰老,明显中气不足,父亲为家庭的付出使“我”难以忘记,“长到父亲去世很久了,还在我的脑海里时不时地上演着”。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可从行为事件和动作、语言描写等入手。“有一个十五六岁的男孩一直跟着他,一个又一个村庄地跟着”表现了父亲的执着。“据说,他十分聪明,一点就透,他混在戏棚里一段时间,基本学会了王猛所有演戏的精髓”表现了父亲的聪明。“更多的是手抄本,一个字一个字地抄,抄得工工整整,估计有几十万字”表现了父亲的认真。“父亲在他十八岁那年正式登台表演,眼法,手法,步法,唱腔,一亮相,一开口,全场轰动”表现了父亲表演技艺高超。“父亲平时种田种地,兼做农村兽医,晚上演木偶戏”表现了父亲的勤劳和有责任感。

5)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

ACD.正确。

B.有误,文章并没有“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和谴责”。

故选:B

答案:

1)父亲认真演戏,辛苦养家。“我”在文化馆门前听到有人唱父亲生前常唱的一出戏。

2)此处的景物描写渲染了过年时热闹喜庆的氛围,反衬出父亲除夕夜离家去演木偶戏时的凄凉,烘托了“我”对父亲的心疼怜惜之情。

3)“很短”指这场戏的表演时间不长;“很长”指这场戏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久久无法忘怀。

4执着:一个又一个村庄跟着王猛学戏;聪明:学戏时一点就透,一段时间就基本学会了王猛所有演戏的精髓;认真:抄写戏文时抄得工工整整;勤劳,有责任感:靠种田种地、做兽医、演木偶戏支撑着全家的生计;表演技艺高超:十八岁正式登台表演时,全场轰动。

5B

【点评】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

1)从文章中直接找出表现人物品质、性格等的词语;

2)从他人的相关言行以及人物自身的言行中提炼出体现人物品质、性格等的词语;

3)联系文章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进行综合提炼概括。

16.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真正的变形金刚

路明

星野很小的时候,爷爷天天抱他出门,让他东看看,西看看。很快,星野对车着了迷,每看见一辆,他都举起胖嘟嘟的小手,发出惊喜的声音﹣﹣“喏!喏!”

家里买了好多玩具小汽车。星野最喜欢的事,就是把所有的汽车摊在地板上。他坐在中间,一脸满足。睡觉时,也要放一辆汽车在枕头边,陪他一起睡。

一天,星野惊喜地发现,有一辆小汽车的车门可以变成一只机械手。

那是一个变形金刚。

给星野买变形金刚,多少有点的意思。

我读小学时,小镇的百货商店里曾经摆着一个巨大的擎天柱,要三百多块。我没有缠着爸妈买,这差不多要他们一个月的工资。我只是每天放学后跑去店里,看一眼擎天柱再回家。有一天,擎天柱不见了。我难过极了,一路拖着脚步走回家。打开门,擎天柱正坐在柜子上等我。至今记得那份雀跃的心情。擎天柱陪我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

我给星野看变形金刚的漫画和电影,在我的“循循善诱”下星野很快入了迷,嘴巴里成天念叨什么汽车人、霸天虎。我心中窃喜,只要星野喜欢,我就有足够的理由买更多的变形金刚了。

每天临睡前,星野会缠着我讲变形金刚的故事。我就讲,从前有一个机器人叫擎天柱,会变成一辆大卡车,契卡库库卡.还有一个机器人叫大黄蜂,会变成一辆跑车,契卡库库卡……

星野睡着了。

我们都有过那样的岁月,爱的时候不顾一切,被爱的时候浑然不觉。

有一天,星野发现路边停着一辆雪佛兰科迈罗,黄黑涂色,和电影里的大黄蜂一模一样。更要命的是,车上还贴着代表汽车人的徽章。

星野绕着车团团转,兴奋地大喊大叫,大黄蜂,大黄蜂!

然后他坐在一边,要看大黄蜂变形。我告诉他,大黄蜂不会变了。可是怎么劝都没有用,小孩子认死理。我把他抱起来往家走,他踢蹬着小腿,哭得声嘶力竭。

好吧,那就陪你等。等灶王爷上天,等牛郎织女相会,等南瓜变成马车,等圣诞老人从烟囱里爬下来。

天黑了。大黄蜂静静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

星野是哭着回家的。

他拒绝再玩任何变形金刚的玩具,把擎天柱、大黄蜂和威震天扔在一边,大声说,骗人的。

有一天早上,星野醒来,发现我的胸前贴着一张汽车人的徽章。他用手指着我,说,爸爸是变形金刚。

爸爸不是的。我把贴纸撕下来,贴在他手上。那辆汽车也不是,只不过贴了一张纸而已。真正的大黄蜂,一定躲在某个地方。等星野需要他的时候,大黄蜂会出现,变形。

不知星野听懂没。我看见他咧开了嘴。

㉑契卡库库卡。星野说。

㉒我想,对孩子来说,变形金刚的意义大概在于,它暗示了一种可能:那些身边的寻常物件,一辆小汽车,一台挖掘机,一架收音机,一盒磁带,都是有生命的。它们不声不响地陪伴你,在你无望无助的时候,变形。

㉓契卡库库卡。

㉔就像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所有爱他的人。

㉕有一天星野会明白,真正的变形金刚,一直在他身边。

【注释】契卡库库卡:拟声词,变形金刚变形时发出的声响。

1)第段加点词语“假公济私”在文中具体是指 我借着星野喜欢,买更多的变形金刚满足自己对它们的痴迷之情 

2)从记叙顺序看,第段属于 插叙 ,这一段的作用是: 补充交代了我不断引导星野喜爱变形金刚的原因;具体生动地体现儿时的我对变形金刚的痴迷之情;体现我与星野成长中的共性,都受到家人的关爱。 

3)阅读第段画线句,小时候的“我”和星野一样,“爱的时候不顾一切,被爱的时候浑然不觉”,请概括文章相关内容完成下表。

人物

爱的时候不顾一切

被爱的时候浑然不觉

小时候的“我”

 我每天放学去百货公司看喜爱的擎天柱,并为擎天柱的消失而难过 

我一心痴迷于变形金刚,却不知父母都看在眼里并花一个月的工资为我买回。

星野

(写出其中一个表现即可)

 “我”陪星野等汽车变形等到天黑 

4)细读文章第段画线句,这句句子运用 排比 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 画线句连用了四个“等”,突出了等待的漫长;用读者熟悉的神话、童话表明现实中的“等待”是无望的,“变形”是难以实现的;父亲明知是漫长、无望的等待还愿意陪伴,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耐心)爱。 

5)文中的“变形金刚”不仅仅是指一种玩具,也是指 身边的寻常物品 ,在你无望无助的时候不声不响地陪伴着你,让你感受到慰藉;更是指 关爱你的人 ,因为这些人会调整自己,想方设法给你带来抚慰。

【分析】这篇文章讲述了儿子星野喜欢变形金刚,给孩子买变形金刚有点“假公济私”,因为“我”上小学的时候喜欢擎天柱,父母用一月的工资给我买回了擎天柱。星野对变形金刚痴迷,嘴里成天念叨;星野看到路边的汽车坚信是变形金刚,执意等它变形;当星野没有等到汽车变形后为自己受骗愤怒到极点。“我”陪星野等汽车变形等到天黑,星野并没有感受到父亲的苦心,哭着回了家。相信儿子终有一天会明白他周围的关心他的人是真正的变形金刚。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此题可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给星野买变形金刚,多少有点假公济私的意思”,联系下文回忆“我”小时候对变形金刚的着迷,可知这里的“假公济私”指的是借着给星野喜欢,买变形金刚满足自己对它们的痴迷。

2)本题考查叙述方式及其作用。第6段属插入回忆“我”小时候对变形金刚的痴迷,属插叙。“我”的痴迷,是“我”引导星野喜爱变形金刚的原因,回忆部分体现了家人对“我”的关爱,可见“我”与星野成长中都受到家人的关爱,这是共同之处。

3)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第6段“我只是每天放学后跑去店里,看一眼擎天柱再回家。有一天,擎天柱不见了。我难过极了,一路拖着脚步走回家”是“我”对擎天柱的痴迷。第713段,“嘴巴里成天念叨什么汽车人、霸天虎”、“每天临睡前,星野会缠着我讲变形金刚的故事”、“星野绕着车团团转,兴奋地大喊大叫”等语句体现星野对变形金刚的痴迷。第14段“好吧,那就陪你等”、第18段“星野醒来,发现我的胸前贴着一张汽车人的徽章”体现了星野的被爱。

4)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赏析句子时首先考虑运用了描写,还是使用了修辞,或者词语运用准确。然后结合句子的含义内容进行赏析。解答时,结合上下文和文章主旨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加以理解分析即可。画线句运用了排比,具有增强语势的作用,能突出等待的漫长,用读者熟悉的神话、童话表明现实中的“等待”是无望的,“变形”是难以实现的;父亲明知是漫长、无望的等待还愿意陪伴,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耐心)爱。

5)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此题可仔细阅读第2225段,进行适当概括。由“变形金刚的意义大概在于,它暗示了一种可能:那些身边的寻常物件,一辆小汽车,一台挖掘机,一架收音机,一盒磁带,都是有生命的”可知,变形金刚的意义还指“身边的寻常物品”。第2425段指真正的变形金刚是“关爱你的人”。

答案:

1)我借着星野喜欢,买更多的变形金刚满足自己对它们的痴迷之情

2)插叙,作用:补充交代了我不断引导星野喜爱变形金刚的原因;具体生动地体现儿时的我对变形金刚的痴迷之情;体现我与星野成长中的共性,都受到家人的关爱。

3我每天放学去百货公司看喜爱的擎天柱,并为擎天柱的消失而难过

如:星野每天临睡前都要缠着我讲变形金刚的故事;星野对变形金刚痴迷,嘴里成天念叨;星野看到路边的汽车坚信是变形金刚,执意要等它变形;当星野没有等到汽车变形后为自己受骗愤怒到极点…

如:“我”陪星野等汽车变形等到天黑,星野并没有感受到“我”的苦心,哭着回了家…

4)排比,作用:画线句连用了四个“等”,突出了等待的漫长;用读者熟悉的神话、童话表明现实中的“等待”是无望的,“变形”是难以实现的;父亲明知是漫长、无望的等待还愿意陪伴,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耐心)爱。

5)身边的寻常物品,关爱你的人

【点评】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五种。

顺叙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

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分叙,分叙的作用是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得眉目清楚,有条不紊。

17

生了一张购物卡

孙艳梅

看着面前插着花花绿绿广告纸的深蓝色防盗门,他很自信地认为打开它无需10秒。果然,默念到8的时候,他已经像入自己家门一样,踏了进去。

他很有成就感地打量宽敞的客厅:家用电器应有尽有,有些还是外国货,这是户殷实的人家。看来今日不虚此行啊。他愉快地向卧室走去,一般贵重物品都会放在那里,这是他的经验。

大伟,大伟,是你回来了吗?忽然,从卧室传来一个女人的声音,接着一个老妇人抖抖索索出来,差点和他撞个满怀。

他吓了一跳,第一个想法就是:溜。可是他已经被老妇人拽住了,老妇人摸摸他的鼻子,摸摸他的嘴,然后满怀喜悦地说:大伟,果然是你,是不是因为今天过节,你特地回家看妈了?

他佯装镇静,竟是个瞎眼老太婆,真是天助我也。他迅速掐算了一下日子﹣﹣难怪,母亲节呢,看来这老太婆想儿子想疯了。他从鼻腔里发出声音:嗯。

大伟,咱娘俩半年多没见面了,上一次你回家的时候还是过年呢。

我这不是忙嘛,他发现自己根本无需拿腔作调,老太太丝毫未听出自己的声音。他问:咱家防盗门上的广告纸,您干吗不拿下来,我还以为您……不在家呢。

妈最近腿疼,两天没出门了。

骨质疏松症,老年人常容易犯的毛病,那更要下楼多活动活动。您怎么不打电话给我?

我打了,刚接通,你说,我正开会呢,就挂了电话。妈不怪你,知道你忙,我寻思着今天是母亲节,你该来看妈了吧?

他忽然看见,老人的一根白发,像银丝一样从空中悄然落下,他动了恻隐之心,说您坐下,我给您捏捏。老人顺从地坐在沙发上,他捏着她的足后跟说,我捏的这叫懒筋。老人大乐。面前的老人,看来孤单凄惶很久了。老人很健谈,谈的最多就是大伟,说起儿子,老人像一具古旧的锈色茶壶瞬间通了灵,整个人都亮起来。于是他知道了大伟的情况,大伟在市里上班,现在已经混上单位的科长了,整天忙得像一辆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汽车,很难停歇。

直到太阳西移,老人兀自絮叨,他有些烦,这算什么事啊,偷东西偷出个娘来了。老人很敏锐地问:你是不是要走了?他说天快黑了。说完他想起老人的眼睛看不见,就抓住老人的手说,您把手伸出窗外试试,天一黑就冷,秋风咬人了。老人恋恋不舍,你什么时候再来看我?他说我有空就来。

临走之前,他目光游离满屋打量,虽然偷盗未遂,但还是要带走一样东西的,不空手而归,是小偷界的行规。这时,有人敲门,他很心虚地瞄着门口,老人像安慰他似的说,你去开门看看是谁。他应着,从猫眼里,看见是快递员,他放下心来,冲屋里喊,妈您的快递。老人说,你帮我收了吧。

快递员走后,他把包裹递给老人,老人一层层打开,是一张购物卡和一张纸条。老人把购物卡放在一边,念那张纸条:妈,我实在太忙,不能陪你回家过节了,特让快递员送上一张购物卡,您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吧,大伟敬上。

然后两人就都愣住了。

少顷,老人像做错事的孩子说,对不起,阿姨不是有意要骗你的,我实在是太闷了,很想找个人陪着说会话,我若不装眼瞎,你怎么会留下呢?你都看见了,我生的不是儿子,生的是一张购物卡。她把那张购物卡放进他的手里说,大伟让我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我有退休工资,什么都不缺,就缺“别人陪我说说话”,谢谢你,小伙子,不管你是谁,我只知道节日里,是你陪着我度过了一个开心的下午。

那天他还是在老人家带走了一样东西,不是购物卡,而是一张纸条,上面有大伟的电话号码,那是他趁老人不注意偷偷抄的,他想有一天他会打电话告诉大伟:常回家看看。

1)本文标题中的“购物卡”在文中有何作用?

2)老人装瞎的原因是什么?

3)第段说“然后两人就都楞住了”为什么?

4)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老人很健谈,谈的最多就是大伟,说起儿子,老人像一具古旧的锈色茶壶瞬间通了灵,整个人都亮起来。

5)读了本文,你有何感想?请结合实际生活谈一谈。

【分析】这是一个令人潸然泪下的故事,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2),写他轻车熟路的进入一户人家,准备开始偷窃;第二部分(312),写他进入之后遇到了家中的盲妈妈,只得陪着老人开始了聊天,而且越聊越真,越聊越晚;第三部分(1316),写临走时正巧遇到快递员送快递,才知道盲妈妈并非是“真盲”;第四部分(17),写他偷走了儿子的纸条,准备的打电话给儿子,让他常回家看看。一次装“盲”,有了一个愉快的下午;一次装“盲”,却挽救了一个误入歧途的灵魂。“爱”的力量,不可小视。

【解答】1)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标题在小说中的作用一般为:突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设置悬念;指明文章线索;为塑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化解人物矛盾冲突。根据这些知识点可以看出,“购物卡”在文中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从文中筛选出有效信息。从第18段可以找到,老人装瞎的原因是:希望有人陪她说话,排遣心中的寂寞。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根据上下文内容及去判断。根据上下文可以知道“他”愣住是因为原来老人并不瞎,老人愣住是因为意识到自己刚才说了谎。

4)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此题先判断修辞,然后分析句子包含的情感。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把老人比作一具通灵的古旧的锈色茶壶,生动地表现了老人谈到儿子时的喜悦之情。

5)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启示。完成阅读感悟启示题,要善于提炼,要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生活实际阐述理由。

答案:

1)贯穿全文的线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希望有人陪她说话,排遣心中的寂寞。

3)“他”愣住是因为原来老人并不瞎,老人愣住是因为意识到自己刚才说了谎。

4)运用了比喻,把老人比作一具通灵的古旧的锈色茶壶,生动地表现了老人谈到儿子时的无限喜悦之情以及对儿子的思念之情。

5)示例:空巢老人最需要亲人的关爱,老人心灵的孤寂不是简单地用金钱就能够弥补的。我们应该抽出时间多陪陪老人。

【点评】本阅读题考查的阅读能力有:标题作用的分析,信息的筛选,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句子的赏析,以及阅读感悟的表达。其中第五题较难,要结合文本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再结合生活实际去阐述理由。

18

拾馒头的父亲

十六岁那年,我考上了全县最好的高中。听人说,考上这所学校就等于一只脚迈进了大学。父亲欣喜不已,千叮咛万嘱咐,希望我将来能考上好大学。

恰巧这时我家在县城的一个亲戚搬到省外去住。他们想让我父亲去帮忙照看一下房子,还给父亲建议说在县城养猪是条致富的路子,因为县城人多,消费水平也高,肯定比农村卖的价钱好。父亲欣然答应了,一来确实是个好法子,二来在县城可以顺便照顾一下我。

等我在高中读了一学期后,父亲在县城也垒好了猪圈,买来了猪仔。我平时在学校住宿,星期六的时候,就去父亲那里过夜,帮父亲照料一下小猪,好让父亲腾出时间回家推饲料。

猪渐渐长大了,家里的饲料早已吃个精光。亲戚送的饲料也日趋减少。买饲料吧,又拿不出钱来,父亲整日显得忧心忡忡。

我也愁在眉上急在心里,也是一筹莫展。有天我去食堂打饭时,发现很多同学常常扔馒头,倒饭菜,我突然想到,把这些东西拾起来喂猪不是很好吗。

我回去跟父亲一说,父亲高兴地直拍大腿,说真是个好主意,第二天他就去拾馒头剩饭。

我为自己解决了难题而窃喜不已,却未发现这给我带来了无尽的烦恼。父亲那黑乎乎的头巾、脏兮兮的衣服、粗糙的手立即成为许多同学取笑的对象,他们把诸如“丐帮帮主”等侮辱性的绰号都加到父亲头上。

我是一个从山村里走出来的孩子,我不怕条件艰苦,不怕跌倒疼痛,却害怕别人的歧视。好在同学们都还不知道那是我的父亲,我也尽量躲避着父亲,每到他来时,我就离得远远的。

但是内心害怕被别人识破和歧视的恐惧却日复一日地剧增。终于有一天,我对父亲说:“爹,你就别去了,叫大家知道了,会嘲笑我。”

父亲脸上的喜悦一下子消失了。在漆黑的夜里,只有父亲的烟锅一红一红的,良久,父亲说:“我看还是去吧!不和你打招呼就是了。这些日子正是猪长膘的时候,不能断了粮。”

我的泪就落了下来。对不起父亲,我是真心爱你的,可你偏偏是在学校里拾馒头,我怕被别人看不起啊!

接下来的日子,父亲继续拾他的馒头,我默默地读书,相安无事。我常常看见父亲对着张贴成绩的布告栏发呆,好在我的成绩名列前茅,可以宽慰父亲的,我想。

1996年的冬天,我期末考试成绩排在年级前三名,而且还发表了很多文章,一下子声名鹊起。班里要开家长会,老师说,让你父亲来一趟。

我的心一下子就凉了,我不知别人知道拾馒头的人就是我父亲时会怎样嘲笑我。伴着满天风雪回到家,我对父亲说:“爹,你就别去了,我对老师说你病了……”

父亲的脸色很难看,但究竟没说什么。

第二天,我冒着风雪冲到了学校,坐进了教室。家长会开始了,鼓掌声和欢笑声不断,我却一直蔫蔫呆呆,心里冰冷得厉害。父亲啊,你为何偏偏是一个农民,偏偏在我们学校拾馒头呢!

我无心听老师和家长的谈话,随意将目光投向窗户。天哪!父亲,我拾馒头的父亲正站在窗外,一丝不苟地聆听着老师和家长们的谈话,他的黑棉袄上已经落满了厚厚的积雪。

我的眼泪就哗哗的落了下来,我冲出教室,将父亲拉进来,对老师说:“这是我的父亲。”一下子掌声雷动。

回去的路上,父亲仍挑着他捡来的馒头和饭菜。父亲说:“你其实没必要自卑,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男子汉,只要努力,别人有的,咱们自己也会有。”

以后,同学们再也没有取笑过父亲,而且都自觉地将剩饭倒进父亲的大铁桶里。

1997年金秋九月,父亲送我到省城读大学,我们乡下人的打扮在绚丽缤纷的校园里显得那么扎眼。但我却心静如水,没有一丝怕被别人嘲笑的忧虑。我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歧视总是难免的,关键是自己看得起自己。正如父亲所说的那样:“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男子汉,只要努力,别人有的,咱自己也会有。”

1)文章第七段,写道“我为自己给父亲解决了一个难题而窃喜不已,却未发现这给我带来了无尽的烦恼。”“我”的烦恼是: 父亲的形象成为同学们取笑的对象,甚至给父亲取了侮辱性的绰号,我担心同学们知道是“我”的父亲而歧视“我”。 

2)按示例填写,“我”在开家长会时的心理变化。

 心里冰冷 ﹣﹣ 无心听讲 ﹣﹣眼泪落下

3)结合语境,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具体含义。

我也愁在眉上急在心里,也是

父亲啊,你为何是一个农民,在我们学校拾馒头呢!

4)下面的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简要分析其作用。

父亲,我拾馒头的父亲正站在窗外,一丝不苟地聆听着老师和家长们的谈话,他的黑棉袄上已经落满了厚厚的积雪。

5)标题《拾馒头的父亲》,拾起的不仅仅馒头,你认为还拾起什么呢?

【分析】

【解答】1)父亲的形象成为同学们取笑的对象,甚至给父亲取了侮辱性的绰号,我担心同学们知道是“我”的父亲而歧视“我”。(意思对即可)

2)。心里冰冷 无心听讲

3)一筹莫展:我没有帮爸爸解决猪饲料问题的办法。作为16岁的高中生自身是没有能力的帮父亲解决无饲料养猪问题,但也为此事着急,说明他很为家里着想,想为家排忧解难。也为下文拾馒头喂猪做个铺垫。

4)表示事实跟所希望或期待的恰恰相反。这两个词连续运用强调要是父亲不是农民就好了,即使是农民,不在学校拣馒头就好了,体现了极度的自卑感。

景物描写。渲染寒冷的气氛。暗示父亲站在窗外已经很久了,突出父亲是多么关心自己的孩子。同时为后文我不再自卑介绍父亲做铺垫

5拾起自尊。付出努力赢回尊严。“我”的父亲虽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农民,却用自身的人格给了自卑的孩子一个再好不过的教育,从而让自己的孩子捡回人应有的自尊。拾回自信。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男子汉,只要努力,别人有的,咱自己也会有。(答出两点即可)

【点评】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景大爷

于德北

我认识景大爷的时候,他应该还没退休,可不知为什么,在我的印象里,他总是那么悠闲。穿一件破旧的跨栏背心,前胸或者后背上总有一个不大不小的洞。他很瘦,面部轮廓有棱有角,眼睛弯弯的,总含着笑意,头发灰白,似乎带着鲁迅的硬度。

景大爷父辈中有两个人在溥仪的身边做事,听说专门为溥仪抄诏书。景大爷的字写得好,大概和家世有关。因为这样的经历,在“文革”期间颇受了些罪。全家被下放到前郭尔罗斯,连发霉的苞米都吃不饱,但景大爷天生的乐观精神,让他以无为的方式率领一家六口硬硬地熬过了那段艰苦的岁月

对于自己的家世,他很少提及;对于自己的苦难,他从不抱怨。每每把酒临风,或高歌,或浅吟,胸襟之阔寥,让人体会了,就难以忘记。

识景大爷是在一个炎热的夏天,我站在冶金地质学校的大墙上,高喊二哥的名字,从二楼的窗户里探出两个脑袋,一个是景喜猷﹣﹣景大爷的次子,一个便是景大爷,他乐呵呵地冲我招手,在炽热的阳光里奔跑,冲上了二楼。正是中午景大爷的身上散发着淡淡的酒香。他“强行”拉我入座,满满地给我倒上一杯葡萄酒,然后 说:“都上中学了,该喝点酒了。”于是我和二哥一人喝了一杯相识酒。景大爷说:“做朋友就要做诤友,要坦诚相见,互相劝勉。”就这就话,我永远记在心里。

景大爷一生很不容易,景大娘三十几岁就得了大脑中枢神经萎缩。一家人的生计全靠景大爷一人的电工手艺,但困境中坚持让四个孩子读书,不想因为家庭困窘,耽误了孩子的前程。现在二哥成了国内著名的书法家,应该与景大爷的言传身教有很大关系。

落实政策后,景大爷自己装了一台九寸黑白电视机,让景大娘开心解闷。有了这台黑白电视机,景大娘每天的时光平添了一些色彩。在我印象里,景大爷从来没有和景大娘高声讲过话,更不要说吵架斗气了。在医生的预言里,景大娘活不过四十岁的,但她如今已经八十岁了。

是挨过景大爷的训斥的,那是因为我和二哥在一起玩耍,浪费了时间,他撞见后严厉地让我们在地中央站好,然后取出宣纸笔墨,连续写了几幅“白了少年头,空悲 切”,他把笔掷在桌上,大声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么多年,这一幕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那以后,我和二哥的游戏成了背诵古诗词,每天背诵比赛,渐渐地积累,我们每个人的头脑中都刻存了几百首诗词曲赋。二哥问我:“你长大后的理想是什么?”我说:“我想当个作家。”顿一下,又反问:“你呢?”二哥说:“想当个书法家。”后来,我们一直在为此努力。

景大爷六十一岁那年突发脑溢血去世,知道这个消息后,我曾一个人在夜色重重的路边哭泣,从我眼泪落下的那一刻起,我便知道,其实从见面的那一天起,我就是爱他的。

那天我主持景大娘的八十岁寿宴,在人生回顾这一环节里,我又一次看到了景大爷的照片,他依然微笑,目光里的轻松和淡然和他生前一样。

我和二哥说:“把景大爷的字给我一幅吧。”他知道我说的是“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他点点头,说:“哪天去取吧。”

说完这句话,我们就都沉默了。

(选自《短篇小说》201412月原创作品版《一辈子并不长(五题)》)

1)第一段“似乎带着鲁迅的硬度”,联系全篇看,有哪些内容与“硬度”相照应?

2)第段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具体指出来。

3)阅读文中划橫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景大爷天生的乐观精神,让他以无为的方式率领一家六口硬硬地熬过了那段艰苦的岁月。(“无为的方式”在小说中是指怎样的生活方式?)

渐渐地积累,我们每个人的头脑中都刻存了几百首诗词曲赋。(“刻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从我眼泪落下的那一刻起,我便知道,其实从见面的那一天起,我就是爱他的”,句中有两个“从……起”有什么作用?我为什么爱景大爷?

5)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我们就都沉默了”?

【分析】写了景大爷在困难面前从不低头,带着全家走过了最困难的年月。认识景大爷是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一见面就感受了景大爷的热情。挨过景大爷的训斥,让我不在贪玩,浪费时间。我和二哥都有了自己的追求。景大爷的去世,让我悲痛不已,想二哥要了景大爷写有“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一幅字作纪念。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概括与归纳能力。解答时,先分析出选文的行文思路,再找出文段的关键句加以概括。被下放时,连发霉的苞米都吃不饱,他率领一家六口硬硬地熬过了艰苦岁月;景大娘脑中枢神经萎缩,景大爷一人支撑起全家的生活,困境中坚持让四个孩子读书;我们贪玩,被他严厉地罚站,他又在宣纸上写下“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教导我们。

2)本题考查理解段落在文中作用的能力。解答时,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把握,要看清它在文中的什么位置,处在不同位置上的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各不相同。其次分析该句在内容以及主题方面的作用。承上启下 的作用(过渡作用). 承上:他的家世和“文革”期间遭受的苦难;启下:满满地给我倒上葡萄酒以及乐观洒脱的性格。

3)该题考查的是对加点词语的理解,这要结合句子去分析,先理解词语本身的意思,再结合句子的意思分析。能够分析这些词语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能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胸襟阔寥,从不抱怨;乐观微笑,轻松淡然。景大爷教育方式独特,深深地刻在他们的脑海里,使他们产生了巨大变化,进而影响到了他们的一生。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学生要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并结合具体语句作答。两个“从…起”强调自己对景大爷热爱之深和景大爷对自己的影响之大,表达了对景大爷的敬重与怀念;景大爷乐观的性格,阔寥的胸襟,让自己无法忘怀;景大爷告诉我们“做朋友就要做诤友”的话语,让自己永远铭记在心;景大爷呵护瘫痪妻子,困境中培养子女的顽强性格,让自己记忆深刻;景大爷的训斥警醒了贪玩的我们,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恩情难忘。

5)本题考查理解段落内容的能力。解答时,分析该段在内容以及主题方面的作用。他们二人都沉浸在悲痛中,沉默的氛围更流露出对景大爷无尽的怀想和追思;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不尽的思考。

答案:

1)被下放时,连发霉的苞米都吃不饱,他率领一家六口硬硬地熬过了艰苦岁月;景大娘脑中枢神经萎缩,景大爷一人支撑起全家的生活,困境中坚持让四个孩子读书;我们贪玩,被他严厉地罚站,他又在宣纸上写下“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教导我们。

2)承上启下 的作用(过渡作用). 承上:他的家世和“文革”期间遭受的苦难;启下:满满地给我倒上葡萄酒以及乐观洒脱的性格。

3胸襟阔寥,从不抱怨;乐观微笑,轻松淡然。景大爷教育方式独特,深深地刻在他们的脑海里,使他们产生了巨大变化,进而影响到了他们的一生。

4)两个“从…起”强调自己对景大爷热爱之深和景大爷对自己的影响之大,表达了对景大爷的敬重与怀念;景大爷乐观的性格,阔寥的胸襟,让自己无法忘怀;景大爷告诉我们“做朋友就要做诤友”的话语,让自己永远铭记在心;景大爷呵护瘫痪妻子,困境中培养子女的顽强性格,让自己记忆深刻;景大爷的训斥警醒了贪玩的我们,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恩情难忘。

5)他们二人都沉浸在悲痛中,沉默的氛围更流露出对景大爷无尽的怀想和追思;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不尽的思考。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概括归纳能力。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重点语句、段落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其中第(1)题是重点题目,学生解答时,先分析出选文的行文思路,再找出文段的关键句加以概括即可。

2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光脚

邓笛 编译

若不细看,她与大街上别的老太太没有多大区别。她低着头,目光迷离,步履蹒跚,脖子上的浅蓝色围巾在寒风中随雪花飘飞。从她身边经过的人都匆匆忙忙目不斜视,圣诞节快要到了,每个人都很忙碌,更没有人愿意见到或惹上什么不愉快的事情。

一对情侣拎着装满圣诞礼物的大包小包,手挽着手有说有笑,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位老太太。一位母亲带着两个快乐的孩子往姥姥家走去,没有注意到这位老太太。一位牧师手握《圣经》,脚步轻快,可能是想着天堂里的什么美事,也没有注意到老太太。

如果这些人稍微注意一下这位老太太,就会发现她没有穿鞋子,光着脚行走在冰冷的雪地上。老太太来到一个公交站台,将脖子上的围巾取下,裹住了头,而脖子则尽可能地缩进衣领里。一个男人拎着一只公文包,在等公交车,他与老太太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因为他注意到老太太的双脚。一位少女也在等公交车,她过一会儿就瞟一眼老太太的脚,但她什么也没说。

公交车来了,老太太颤巍巍上了车,坐在司机后面的位置上,拎公文包的男人和少女跑到车厢后面坐下来。老太太旁边座位的一个男人忽然坐立不安起来。一个小男孩指着老太太说:“妈妈,那个奶奶光着脚。”男孩的母亲表情有点儿尴尬,说:“安德鲁,不要用手去指着别人,这样做是不礼貌的。”这时候有个穿裘皮大衣的女乘客发表议论了:“她的孩子也应该成人了吧?也太不孝了!”一个知识分子模样的人接着话茬说:“为什么还会这样?我们交的税难道没有用来救济穷人吗?”“人应该学会理财,”一个大学生说,“如果这位老人家年轻时不是把钱全花光,而是拿出一部分投资或储蓄,她现在就不会受穷了。”所有参与评论的人都认为自己的话说中了要害。

一会儿,公交车到了一个站台。一个小伙子出现在车门前,他的头上是一顶柔软的羊毛帽,手上是一双柔软的新手套,脖子上是一条暖和的围巾,耳朵上的耳机还连着随身听。小伙子随着音乐扭着身子上了车,然后在老太太旁边的空位置上坐下来。

然而,当小伙子的目光落在了老太太的脚上,他立即把目光转移到自己的脚上。他脚上穿的是一双保暖的运动鞋,名牌的,很贵的,是他利用业余时间打工挣的钱买的。小伙子弯腰脱下自己的鞋子,然后是袜子。接着,他离座,蹲在老太太身前。“老人家,”他说,“我看到您没穿鞋。瞧,我有鞋子。”

他轻轻地捧起老人冻僵了的脚,给她穿上袜子和鞋子。这时,公交车到了一个站点停了下来,小伙子下了车,光着脚走在雪地里。乘客们不约而同隔着车窗目送他光脚行走的背影。

“他是谁?”有人问。

“一个圣人。”一个人说。

“一个天使。”另一个人说。

可是那个爱用手指对着人的小男孩指着小伙子的背影说:“你们说的都不对,我看得清清楚楚……他就是一个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

1)人们对老太太“光脚”在雪天乘车,各自表现出怎样的态度?请根据文章内容加以概括。

2)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一对情侣拎着装满圣诞礼物的大包小包,手挽着手有说有笑,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位老太太。一位母亲带着两个快乐的孩子往姥姥家走去,没有注意到这位老太太。一位牧师手握《圣经》,脚步轻快,可能是想着天堂里的什么美事,也没有注意到老太太。

小伙子弯腰脱下自己的鞋子,然后是袜子。接着,他离座,蹲在老太太身前。“老人家,”他说,“我看到您没穿鞋。瞧,我有鞋子。”

3)文章题目“光脚”有什么含义,请加以分析。

4)你觉得小伙子是圣人,是天使,还是普通人?请阐述你的理由。

【分析】本文写一位老太太光脚在冬天行走,路人、乘客或漠视、或躲避、或围观议论,只有一位乘车的小伙子脱下自己的鞋和袜子给老太太穿上,自己光脚下车,小说以此赞扬了小伙子热心助人的高尚品德,呼吁人们要拥有爱心,不能光说话,还要积极投入行动。

【解答】1)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第段出现的人物是一对情侣、带两个孩子的母亲、牧师,他们“没有注意到老太太”。第段的地点在公交站台,人物是拎公文包的男人和一位少女,“他与老太太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她什么也没说”,可得出“躲避”。第段写公交车上的乘客议论纷,但都没有行动,可概括为“壁上观”。第⑤⑥⑦段写小伙子上车,脱下自己的鞋给老太太穿上,热情相助。可据此回答。

2)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能力。赏析语句可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句式特点等入手。第题三个人物的表现及“没有注意到”的语句构成排比,可从这个角度着手,突出了三人的漠视,与下文小伙子的表现形成对比,以突出小伙子行为的感人。第题可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着手,“弯腰脱下自己的鞋子,然后是袜子”是动作描写,“我看到您没穿鞋。瞧,我有鞋子”是语言描写,这些描写表现了小伙子热心助人的品质。

3)本题考查对标题含义的理解。标题往往传达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表层含义指标题在文中所指的内容;深层含义指标题的引申义,需要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及主题来领悟。“光脚”表层含义是老太太光着脚,小伙子离开公交车时光着脚,深层含义从文章主旨方面考虑是指其他人漠视、躲避、围观老太太光脚的悲惨处境却不出手相助的冷漠。

4)本题考查拓展评价能力。这是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观点明确,理由合情合理即可。回答是圣人和天使的,可从小伙子高尚品德角度谈理由。回答时普通人的,可从文章呼吁每个人奉献爱心的角度着手谈理由。也可回答两者兼具,从小伙子的高尚品德和弘扬社会正能量着手谈。

答案:

1一对情侣、带孩子的母亲和牧师根本没有关注(漠视);公交站台的的男人和少女态度是保持一定距离(躲避);公交车上的乘客议论纷纷(壁上观);公交车上小伙子脱下自己的鞋子给老奶奶穿上(热情相助)。

2排比,三个“没有注意到”极写人们对她的漠视,与下面小伙子的行为形成对比。动作、语言描写,写小伙子以实际行动表达对老人的同情与关爱。

3)“光脚”一方面指老人在寒冷的冬季,光着脚行走在路上;一方面指小伙子将鞋给了老人之后极其自然地光脚走在雪地上,表现其品德高尚;更是指一群光说话没行动(只会空谈没有实际行动)的“光脚们”。

4)示例1:是圣人天使。因为小伙子将自己的鞋给老太太穿,他高尚的品德超乎众人之上,是普通人的榜样,是正能量的象征。

示例2:是普通人。因为文章的主旨是呼吁我们每个普通人都应具备关爱他人的美德。

示例3:既是圣人天使又是普通人。两者兼之,小伙子既拥有小说中其他人不具备的高尚品德而像圣人一样,作者又意图以此来呼吁众多普通人像小伙子一样热心助人。

【点评】赏析语句的方法:

抓关键词语。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抓修辞手法。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修辞常见的有八种(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抓句式特点。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倒装句等。

抓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

抓结构作用。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有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等。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抓思想内容。准确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在赏析句子的答案中,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20/5/14 9:46:05;用户:语文;邮箱:183********;学号:36856215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6d5e0d0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98.html

《小说阅读专项训练(2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