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题西林壁》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
突破方法:从字、词、句的理解看,反复朗读诗句,从而理解诗句内容。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突破方法:将作者当时所见、所感与诗句结合,理解富有哲理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乐学新知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爬过山?爬到山顶后看到的景象和山下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一样?大文豪苏轼也有过和你们一样的经历,这节课就从了解他的一首诗开始,好吗?
出示学习目标二、初读诗文,感知节奏
哪位同学在朗读古诗方面有秘诀?
读准字音,在朗读的时候注意节奏,在停顿的地方用斜线作上标记;注意重音。
课件展示:学古诗四步法:
我们就用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学习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1、介绍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是写下的五首游记之一。

2、交流对题目《题西林壁》的认识。题:书写。
西林:在江西庐山后。壁:墙壁。
教师简介题壁诗形成的原因。学习一二句
全班朗读一二句,谁来把自己理解的诗意说一说?从这两句诗中,它告诉了我们什么?(千姿百态)谁来把庐山不同的景象画一画?
学到这里,你是否想起,我们在上一学期学过的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发现的文章?(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真像个五角星)
就那么一座山,作者为什么会看到好多不同的景象呢?学习三四句
请你根据注释,猜想三四句的意思。

1)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为什么还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引出最后一句话,是因为处在庐山之中,只看到它的局部。从高处鸟瞰,就能看到庐山的全貌。)你认为怎样才能看到庐山真面目呢?
读一读,比一比,说一说,前两句与后两句内容有什么不同?(写看到的景象,自己的感受)
3、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首诗。作者喜爱庐山,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象留恋往返。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四、拓展延伸
从这首诗中,作者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看景象要全面;看待事物要讲究方法;不要置身在景物之中,只看它的局部,要站在高处看它的全貌;从不同的角度看实物,会有不同的发现。)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6e371012c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73.html

《题西林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