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发布时间:2019-06-26 21:10:0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语文

全册教案





1 草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礼貌、拘束、摔跤、襟飘带舞等词语。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3、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初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1、带着想象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有层次的朗读,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会。

2、运用音乐的情感引导作用体会文中美景及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音乐铺垫、孕育情感

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说说歌曲中描绘的是哪里的景色。听着歌曲,在你头脑中呈现了怎样的景象?

出示课题: 草原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及见闻说说草原的美丽景象,与实践阅历相结合,缩短文本与生活的距离,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今天我们将在老舍先生优美文字的引导下走进那美丽的草原。

二、自读感悟、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找出生字、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结成旅行伙伴,去“游览”草原的美景,在美景中细细观赏。

2、汇报交流,共同感悟:

课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印象深刻的句子勾画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你有怎样的感受?请把你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

3、内容归纳,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说说作者老舍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草原?分别根据学生留下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得出介绍了草原的自然景色和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及民族间的团结友爱。

(引导学生明确课文内容。)

三、分层朗读,感悟美景

1、找出描写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段落,自己有感情地朗读,把你喜欢的词句勾画下来,细细品读。

2、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自然风光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慨?

“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3、是怎样的一种景象让作者有了如此的感慨呢?以此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天、地的景色各有什么样的特点?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4、找出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天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说说天的特点。在这样的天空下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读出作者的感受。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羊群和小丘的句子,说说给自己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读中评价,体味美感。

6、在这样的境界里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自然段。

7、齐读感悟、练习背诵。

四、品味练笔

通过老舍先生优美的语言描写,让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两句描绘草原美景的句子或小诗。也可以用你手中神奇的画笔画出草原的美景。

交流展示。

五、巩固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美景、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草原自然风光,今天让我们接着走进草原,继续我们的草原之旅。

二、朗读理解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又看到了什么?

2、行车在草原上所见到的景象、蒙古人民骑马几十里欢迎远到而来的我们的情景。

3、请同学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读中评议:

看到这样的场面你有何感想呢?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4、交流感受,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读中体会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3、4、5自然段,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抓住课文片段进行理解体会:

⑴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用“”线标出、交流:

引导学生从词句中体会。

(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中的两个“再”。“总是热乎乎地握着”中的“总是”,“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中的“很多……都是……”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

⑵自由读思考:

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

找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有什么话要说,你又会做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验。

⑶学习第五段:

齐读最后一段,说说你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理解。

四、总结感悟

1、总结全文谈谈你的感受。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2、齐唱《爱我中华》。

五、练笔拓展

同学们,草原真的是美极了。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请你展开丰富的想象,用精彩的文字描述草原新景象。



2 草虫的村落

【设计理念】

郭枫先生以优美的笔调,把平常人们忽视了的草虫世界描写得情趣猛然,读完《草虫的村落》后,好像身临其境,有点乐而忘返的感觉。本单元的主题是大自然。教学本课,要注意体会作者是怎样细心观察大自然的,有哪些独特的感受;还要体会作者是怎样联想和想象,表达这些独特感受的。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习作者细心观察大自然,体会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句。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美国影片《虫虫危机》光碟。抄有生字词语的幻灯片或小黑板。

2.学生准备:提前一周布置观察小虫的世界。把观察到的感兴趣的内容适当记录下来。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播放美国影片《虫虫危机》片断。

2.说说感受。

谁知道这部影片的名字?

这是美国大片《虫虫危机》片断,《虫虫危机》灵感取材自伊索寓言《蚂蚁与蚱蜢》的故事,讲述一段昆虫世界的冒险之旅。蚂蚁飞力历经辛苦,终于在昆虫朋友的帮助下打败了恶霸蝗虫。能说说你观看了这一片断后的感受吗?

(情趣猛然,感觉自己好像身临其境;原来虫虫的世界是如此的丰富多彩……)

[设计意图]精美的动画效果,极有感染力的音乐,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使他们心中对昆虫世界充满探索的向往。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虫虫的课文,打开书。板书课题:草虫的村落。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由地把课文朗读一遍。自学生字词语。

2.检查生字词语:

(1)读准字音。 幻灯片出示:

静谧  亲戚  寒暄  熙熙攘攘 

俏丽  烘烤  勤勉  庞然大物 

音韵  僻静  亲吻  大街小巷 

指名逐词读,指导学生读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等。

(2)理解词义。

学生分四人小组,交流一下不理解的词语。若是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3.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主要写“我”躺在田野里,目光跟踪着爬行的小虫,作一次奇异的游历。)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了解课文大意。因为是六年级学生,所以生字词不作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个人自学和小组讨论来完成。首先要做到读准字音,然后让学生讨论,解决词义。

三、再读课文,了解段落层次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课文。你喜欢的段落就多读两遍。

2.按课文顺序,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一人读一自然段。

3.说说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一(1~2)我又躺在田野里,目光跟踪着爬行的小虫,作一次奇异的游历。

二(3~9)具体介绍我的目光在虫虫世界游历的所见所感。

三(10~11)夕阳西下,我才醒来,心里感到很得意。

[设计意图]这是第一课时,不过多涉及课文内容的分析,这里就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对自己喜欢的文字多读几遍。

四、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语3遍。

2.一周内想办法借到美国影片《虫虫危机》光碟,完整地看一遍。

(如果学校有局域网,教师可以把影片放到网络上共享。)

[设计意图]影片《虫虫危机》讲述的是蚂蚁飞力历经辛苦,终于在昆虫朋友的帮助下打败了恶霸蝗虫的故事。观看这部影片,一方面是继续激发学生对虫虫世界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参透正义、友情、勇敢等思想教育在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⒈ 听写词语10个。

同桌互相批改,有错误的下课订正。

2.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主要写“我”躺在田野里,目光跟踪着爬行的小虫,作一次奇异的游历。)

[设计意图]生字词是基本功,不能放松。为节约课堂时间,下课后订正。说主要内容一是复习课文,二是锻炼学生语言组织能力,要求说得内容正确,语言流畅。

二、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想一想,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些什么,划出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再读一读。

2.交流你印象最深的地方。

先有感情地朗读一下划出的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再说说你的感受。

相机提示:

(1)“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

(真是一只勇敢的小甲虫。具体游侠一样的品格,不服输,不气馁,终于走出了困境。)

(2)“一只娇小的从洞里跑出来迎接远归者。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

(多像是一对令人羡慕的情侣啊!原来,草虫们也有着人类社会一般的生活。)

(3)“大街小巷里,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披着俏丽的彩衣。在这些粗壮的黑甲虫中间,它们好像南国的少女,逗得多少虫子驻足痴望。”

(这里以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色斑斓的小圆虫的妩媚多姿,也写出了虫子们懂得欣赏美的一面。写得活灵活现,小小的圆虫,也是那样的迷人!)

(4)“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这句话以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饱含深情地赞美了甲虫富有灵性的聪明才智。这是作者对小虫子们最高的赞美!作者此时已全身心在进入了虫子的世界,被甲虫音乐家们的演奏所深深地陶醉!)

(5)“我完全迷惑了,在小虫子的脑海中,究竟蕴藏着多少智慧?我看见气候者忙于观察气象,工程师忙于建筑设计……”

(当我们置身于虫子们的世界,我们会发现,原来世界是这样的丰富多彩!这里作者想象丰富,感受独特。)

(6)“我悠悠忽忽地漫游了一个下午,直至夕阳亲吻着西山的时候,红鸠鸟的歌声才把我的心灵唤回来。我发现了草丛中小虫子的快乐天地。我多么得意啊!”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无法抑制的喜悦。从时间上看,作者已经在虫子的世界里游历了整整一个下午,夕阳西下才醒悟,真的是被小虫子深深吸引了。)

…………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课时的重点部分。通过“交流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引领学生自主解读文本,从字里行间去感悟作者的情感,去感悟语言文字的美!注意,精彩的语段要引导全体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三、小练笔

1. 作者想象丰富,感受独特,举例说说看。

(略。文中很多例子,比喻,拟人的地方很多都是作者独特的感受。)

2. 联系生活实际,你有过像作者这样的独特的感受吗?同桌互相交流自己最近一周来观察到的小虫世界里有意思的内容。

(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独特的感受。)

3.全班交流:请2名学生向全班介绍自己观察的内容。

大家评议:是否展开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

4.出示小练笔的要求:

丰富的想象使课文中的小甲虫有情有意。请你写一写自己观察过的小虫,注意展开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

5.我们再来看一段写昆虫的例文:

蝉的音乐

蝉是非常喜欢唱歌的。它翼后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它还不满足,还要在胸部安置一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的确,有种蝉,为了满足音乐的嗜好,牺牲了很多。因为有这种巨大的响板,使得生命器官都无处安置,只得把它们压紧到身体最小的角落里。当然了,要热心委身于音乐,那么只有缩小内部的器官,来安置乐器了。

但是不幸得很,它这样喜欢的音乐,对于别人,却完全不能引起兴趣。就是我也还没有发现它唱歌的目的。通常的猜想以为它是在叫喊同伴,然而事实明显,这个意见是错误的。

蝉与我比邻相守,到现在已有十五年了,每个夏天差不多有两个月之久,它们总不离我的视线,而歌声也不离我的耳畔。我通常都看见它们在筱悬木的柔枝上,排成一列,歌唱者和它的伴侣比肩而坐。吸管插到树皮里,动也不动地狂饮,夕阳西下,它们就沿着树枝用慢而且稳的脚步,寻找温暖的地方。无论在饮水或行动时,它们从未停止过歌唱。

所以这样看起来,它们并不是叫喊同伴,你想想看,如果你的同伴在你面前,你大概不会费掉整月的功夫叫喊他们吧!

——节选自法布尔《昆虫记·蝉》

6.各人动笔写一写。教师巡视,指导习作有困难的学生。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进一步强调想象的重要性,充分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小学生习作从模仿起步,本文就提供了很好的范例。重点要放在展开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这一方面。这里补充了一段法布尔《昆虫记》中的文字,也是为后面的好书推荐作铺垫。

四、课外拓展

⒈ 学习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呢?

(可以从语言文字方面,从写作方面,从自然知识方面等各方面谈)

⒉ 好书推荐:

这里向大家推荐一本也是关于昆虫的好书——法布尔的《昆虫记》。《昆虫记》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耗费毕生心血著成的一部昆虫学巨著。“像哲学家一般的思,像美术家一般的看,像文学家一般的写”,这是法国文学界给予它的极高评价。

3.作业: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设计意图]课内外的有机结合,让学生走向自主阅读之路。通过《昆虫记》的推荐,再一次激发和维持学生对大自然昆虫世界的兴趣。

【板书设计】

3 草虫的村落

黑甲虫  ——  游侠

小圆虫  ——  少女

灵泉般的音乐

勤勉地劳动

(想象丰富,感受独特)

 

[设计意图]简洁明了,提示本文写作特色。

 

【特别建议】

1.如有条件,安排学生到网络教室或是多媒体教室观看美国影片《虫虫危机》。

2.可以专门组织一次班队活动:昆虫故事会。

3.小资料:

郭枫,一位民族意识和传统意识强烈的台湾作家。他常常通过对黄淮平原的回亿,表现出他对故乡的真挚热爱之情。他从50年代的《黄河的怀念》到60年代的《山》,再到80年代的《我想念你,北方》,表现出对古老的中华大地的深情怀念,在“我想念你,北方”的热烈呼唤中透示出游子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他的恋士情结、挚爱家乡的文化乡愁尽在一声声情真意切的呼唤中。郭枫的《蝉声》《寻求一灯火》《异乡人》《我走过长夜》《老家的树》《一缕丝》等赊炙人口的佳篇中,以强烈的历史意识,浓重的感情色彩,揭示出故士丰蕴的文化历史之根,展示出北方农村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北方农民的刚强性格。诗人叶笛说:“郭枫是以唐吉科德的热情拥抱文学,以清教徒的信仰面对人生。”“他的作品风格灵秀而飘逸,创作的散文就像一首怀乡的赋,有诗情之美。”

3 古诗词三首

第一课时 宿建德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理解诗意,领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通过文本细读,准确地还原诗歌画面。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欣赏古诗,揭示课题

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配古筝曲) 一段优美的古曲配合着同学们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古朴的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诗《宿建德江》,让我们通过学习再次感受诗的美好意境吧!(板书:宿建德江)我们一起读一读。(齐读)。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谁留宿建德江?孟浩然留宿建德江。(板书:孟浩然)这首诗就是孟浩然仕途受挫后,南下经过建德江时写下的一首诗。

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自读古诗

现在请大家自由地把这首诗多读几遍,借助课后的拼音把生字读准。好。自由《读宿建德江》(学生自由读古诗,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读)

2、教学生字

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

3 、再读古诗

请同学们再自己读一读诗,这次请注意把诗读流利,读出诗里的节奏。

三、入境悟情 体验升华

1、同学们朗读也激起了老师读诗的欲望,下面我也给大家读一遍这首诗。

教师泛读,同学闭目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

刚才同学们描述的画面又给你留下的什么印象和感觉?(孤独、沧桑、凄凉)(让学生板书)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读到诗的字里行间。(齐读)

2、读着读着,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愁)找得真准,看来你已经走进诗人心中了。(板书)来,一起把这行诗来读一读。

3、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思乡之愁)你怎么知道他是思乡之愁呢?从诗中哪一个字看出来的?(客)客是指谁?(诗人)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是因为此时他身处异乡。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王维的那首诗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思亲我们都能够理解,而此时是什么勾起了孟浩然的思乡之情呢?(日暮)

4、日暮是日落黄昏夕阳西下时分,这个时候你在干什么呢?(背着书包回家去)还有人在干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温馨的画面让我们感觉无比幸福)现在我们再回到诗人所处的建德江,你又看到了什么?(空旷的原野和江面上只有诗人一个人),如果这时候你是诗人,你会想到什么呢?(如果我能和家人在一起多好啊)思念亲人了;(如果这时候有人陪我说说话多好啊)感到寂寞了;(如果这时候我在家乡多好啊。)怀念家乡了。

诗人孑然独身途经建德江,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想到自己(“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那一时间,诗人满怀的愁绪涌上心头。来,谁来读一读这满怀的愁绪?(指名读)读出了思亲之愁(寂寞之愁)(思乡之愁)。

5 、满怀的愁绪向谁诉说呢?(月亮)孤人对月是何等的苍凉、孤寂,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课文,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向月亮诉说什么呢?月亮又会怎样的劝慰他呢?

请同学们拿出笔来把它写下来吧!

全诗回读、情感共和

学习了本首古诗我们已然成为了孟浩然的知己,朋友,我们已然体会到了他在日暮时分人在江中、心随月去的满怀愁绪。让我们这份愁情托付江中的月儿,通过我们的背诵,以解他愁肠百转的孤独与寂寞。(回读或背诵全诗指名背 小组背 比赛背)

第二课时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教学目标:

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②能用“知诗人,解诗意,悟诗境”的方法读懂诗,理解诗意思。

③体会诗的意境美,感受诗人豪迈奔放的诗词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揭题

1、(1)有这么一句俗语:六月天,娃娃脸。你知道是说什么的吗?

(六月的天气变化无常)

(2)今天我们要来看看古人是怎么来描写这种奇怪的天气现象的。读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谁给我们带来的?你了解他吗,知道他什么?

2、简介作者

苏轼:宋代著名诗人、词人,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都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妹苏小妹也是宋代著名词人,苏轼的诗词豪健清新,独具一格。

3、你从课题中读到了什么?

(明确:课题交代了时间、地点。一个“醉”字透露作者可能喝酒了,是似醉非醉的状态下创作的。)

二、通过朗诵,整体感知(读诗)

1、自由朗读诗,划出节奏:

2、指名学生划出节奏。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3、指导学。生读出节奏感!(个别读,分组读,齐读)

三、初步探究,研读文本(悟诗)

1、提问:作者这首诗重点写的什么?(雨)哪里的雨?(西湖的雨)

2、文章是怎样描写这样的奇雨形成的过程?(明确:下雨前、下雨中、下雨后)

5、学习第一句

(1)下雨前是怎样的一幅画面?翻墨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未遮山是什么意思?

(2)你能用一个字形容这样的乌云吗?(快、奇、来势凶猛)你能用学过的四字词语形容一下这样的乌云吗?(乌云翻滚、风起云涌、乌云密布、乌云滚滚……)

(3)你还在哪些诗中见过这样的云?(黑云压城城欲摧……)

(4)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句话。

6、学习第二句

(1)云的来势凶猛,雨也绝不温柔,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了?

(2)跳珠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乱入船是什么意思?

(3)指导看图,用一个字概括一下这样的雨?(大、猛、调皮……)用自己的语言介绍见过的最大的或最有特色的雨?

(4)这样的雨一直留在苏轼的脑海里,15年后当苏轼故地重游时依然在怀念这样的雨。(出示: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5)让我们记住这样的雨,齐读第二句。

7、结合插图,用同样的方法自学三、四两句

(1)学生自学

(2)提问考察

当我们沉浸在白雨跳珠的美景中时,这调皮的雨却似乎有意躲着人们,转眼间就不见了。哪个字写出了这样变化的快?(忽)此时此刻呈现给游人的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两句表达的内容?这样的景色可以用题目中的哪一个字概括?

四、感受诗意境美:(品诗)

①这首诗描写了西湖什么景色?(西湖夏天一场雨的过程)

②这场雨下得怎么样?(快且大)

③哪里可以看出来啊?(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

④你觉得诗句写得美吗,为什么?

(有声:翻墨,跳珠,风来。有色:黑云,墨,白雨。有动感:翻,跳,卷,吹。比喻形象生动:黑云像翻墨,白雨如跳珠,水似天。刻画出了夏雨来得快去得也快的特点)

⑤一起朗读,读出诗的美!

五、古诗积累,形成共鸣

1、苏轼六月二十四日在西湖一口气写下来五首诗,本文只是其中的一首。

2、作者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写西湖想要告诉我们什么?这样的景色吸引了你吗?此时你认为题目中的“醉”可以怎么理解呢?(陶醉、沉醉)

为什么可以这样理解?(诗人被西湖雨后的美丽景色陶醉了)

3、学生交流,指名回答

4、在这些诗里你读出了怎样的一个诗人?(豁达、豪放)

5、齐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6、小结

诗人在西湖望湖楼上边喝酒边欣赏西湖的景色,结果被西湖一场急雨后美丽的景色陶醉了,写下了这首诗,诗人被陶醉了,今天你们也被陶醉了没有呢?(陶醉了)

第二年,苏轼又来到望湖楼边饮酒观景,再次领略了西湖晴雨变幻的美景,他兴奋地把这一切又写了下来。看!就是这首诗(出示《饮湖上初晴后雨》)

第三课时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活动。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展开想象,体会诗人

三、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扇子

四、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简介作者、时代背影。

1、猜一猜诗人:(出示诗人介绍)

2、我们还学过他哪首词?能背出来吗?(《清平乐·村居》

3、你对他还有其他了解吗?辛弃疾,号稼轩,是我国南宋爱国词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中国。在他六十八年的人生历程中,曾遭贬职,先后有二十余年是在江西上绕闲居多年。)

是啊,听说,上绕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辛弃疾对那一带非常熟悉。有一天晚上,诗人到黄沙岭的小路上欣赏风景,即兴写下了一首词。叫《西江月黄沙道中》,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词。

6、板书课题,齐读,你知道了什么?(词牌名、课题的意思、黄沙的位置)

过渡:这首词写了什么呢?下面让我们读一读。打开书本。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懂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现):读的时候,哪个字音要特别注意,齐读。生评价。

(2)读得真棒,要把这首词读好,要注意什么?停顿和重音(再出示词)

3、自由读。

4、齐读。

过渡:

同学们读得真好,如果能自己把每句话的意思弄懂,那就更棒了。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句意思。

1、默读,自行解决诗句的意思。

A、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如借助注释、看图、单音变双音字、调换顺序、补充词语

等)B、不懂的地方反复默读几次。C、有疑问、不懂的地方作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

(1)你懂得了哪些词语的意思。(出示词语:别枝惊鹊鸣蝉说丰年七八个

两三点旧时茅店社林忽见)

有不懂的词意思吗?

(2)你懂得了哪句话的意思。(出示句子的意思)

4、质疑一:

(1)指名说:谁在说丰年”?师质疑:你从哪看出是丰年?(出示稻花图)

学生回答(农民、诗人、青蛙)

(2)假如你是他们,看到这一片长得这么好的庄稼,你会说什么呢?想不想表演一下他们的对话?

(同桌自由选择表演)

请学生表演:(3组:诗人与农民、青蛙之间、诗人与农民之间的对话)

从刚才的表演,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板书:说丰年,喜悦)

是啊,与农民相处了20多年的诗人,看到了农民将要丰收的景象,他是多么的高兴啊,他情不自禁高声吟道:男生读句子。

是啊,“锄禾日当午,汉滴禾下土,农民丰收之不容易啊,想到这,诗人又忍不住大声呤道:请女生读。

看,诗人多关心农民的生活,所以他给自己起的字号叫?(稼轩)

稼是什么意思:种植庄稼,从他起的号可以看出辛弃疾很(十分关心种庄稼)的人。他在黄沙岭还建有黄沙书院,为农民的子女读书着想。

质疑二:为什么为什么过去非常熟悉的茅店,现在出现了会使词人觉得忽然呢?

小组讨论。

四。赏读,悟诗情。

1、创设情境品读。

同学们,刚才我们读懂了词句的意思,下面,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南宋时,与诗人同行,一起欣赏那里的美景,愿意吗?(出示图)

好,现在我们来到了黄沙岭,天已经黑了,走在黄沙岭的小路上,你看到什么呢?下面听老师读(配乐)。

2、汇报。

听完,看完,你有什么感觉?美在哪?,请你说说,你认为最美的地方,把你认为最美的句子美美地读给同桌听。

3、学生汇报。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引导:美在哪?你觉得哪个词用得最好?(惊、鸣),一,体会“以动衬静的写法。(板书:景美。请你来读读,你觉得怎么读好这句?(舒缓)2、对比读:谁愿意挑战他,读得更美?给掌声。五、总结。

引读: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在夜晚行走在黄沙岭上,

看见了----(明月高悬)(绿树环绕)(喜鹊鹊翻飞),辛弃疾不禁高兴地吟道――(齐读第一句)

闻到了和听到了-----(蝉儿轻叫)(蛙鸣齐唱)、闻到了(稻香扑鼻)丰收在即;喜讯远传,,不禁欢快地唱道――全词(齐读第二句)

走着,走着,忽然骤雨将至,茅店立见,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辛弃疾夜行山道,不禁兴奋地唱道——(齐读三、四句)

多么迷人的景色啊,老师也被你们的朗读给陶醉了,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读,好吗?看看我们的读能否把后面的老师也陶醉了?有信心吗(配音师生串读)。

六、写作指导

过渡:

从你们的读中,我感受到诗人笔下田园风光在夜晚独特的美,你能不能挑战诗人,用现代文改编这首词,做一个现代小诗人。(配乐)

推荐同学们上台表演。(我们班谁创作现代诗最厉害?有请黄怡昕同学边说边演。

你们想编吗?现在拿起笔来,写下来吧。

提示:

在一个夏天的晚上,诗人来到了黄沙岭的一条小路上,他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想到了(),……走着走着,忽然……

这里的景色太美了,于是,深夜回到家,诗人忍不住挥笔写了《》:……

温馨提醒:展开丰富的想象,用上优美的词句,可诗人的动作、语言、心情等,把当时的画面描绘出来。

七、谈收获。

八、布置作业。

一首美妙的词我们已经学完了,你想为自己设计一份怎样的作业呢?(自选)

1、积累其他田园诗或辛弃疾的其它词

2、把这美景画下来,做成诗配画

3、把词改写成美文

板书设计: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景:以动衬静(迷人)热爱大自然

情:说丰年(喜悦)关心农民生活

4* 花之歌

教学目标:

1、在朗读中品味优美的语言,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

2、整体把握这首散文诗独特精巧的构思。

3、体会以物喻人,寄托诗人心中美好情感的写法,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教学重点:在朗读中品味优美的语言,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整体把握这首散文诗独特精巧的构思。

教学过程:

1、体验隐趣,导入新课。

1、读诗谜,猜猜我是谁。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我是星星,从苍穹附坠落在绿茵中。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2、作者简介:

有一位诗人,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称他“是东方刮起的第一次风暴,席卷了西方,给我们西海岸带来了鲜花”。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称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这位诗人是谁?

纪伯伦,是美籍黎巴嫩阿拉伯诗人、画家、作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其主要作品有《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与印度诗人泰戈尔齐名,被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两位巨人”。纪伯伦、鲁迅和泰戈尔一样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者。

2、预习检测:

3、研读精讲点拨:

(1)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主朗读,读出韵味。

2、朗读诗歌,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共7段,从内容及语言表达上来看,可分为两部分。

第1至4段为第一部分。这部分以“我是……”的句式对花的形象展开描画。第1段写”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第2段写“我是星星,从苍穹附坠落在绿茵中”,以星喻花,突出花的高洁夺目。第3段写“我是诸元素之女”,诸元素指春夏秋冬,写出了花孕育、生长的过程。第4 段写“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写出了花对人类无私的奉献。

第5至7段为第二部分。这部分主要围绕“我在做什么”,继续描写花的形象。分别写了“我”的一天如何度过,我怎样和周遭世界和谐相处,以及我在享受世界无私给予是同时,坚持追求光明的决心与行动。

(2)读想结合,发现隐喻。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

这是一篇借物抒怀之作,全诗都是“花”的隐喻,前四段尤其可以看出花的特征。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是说在自然界中循环往复的花开花落。“大自然说出来”喻指花开,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又收回去”喻指花落,“然后又说一遍”喻指这个过程的循环往复。

“我是星星,从苍穹附坠落在绿茵中”这是交代花的整体形貌和生长环境,远观犹如草坪中亮丽的星星点点。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是说花的四季变化。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是说花的功用,可以作为表达情意的礼物,可以作为婚礼的装饰,可以作为葬礼的祭献。

4、拓展延伸:

联系背景,读懂诗情。

阅读最后三段,边读边想象作者描写花的形象,说说哪一个形象最能打动你,为什么?

5、作业:拓展阅读《浪之歌》《雨之歌》。

习作 变形记

课题

变形记 

课型

习作 

授课

时间

2课时 

教学

目标

1.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从而发展学生在想象中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

2.能够语言较通顺、内容较具体地进行习作。通过想象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

重点

  想象自己变成其他东西以后会看到些什么,确定选择哪些比较有意义的事情来写。

教学

把想写的事情写具体。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以《草虫的村落》为例,明确写作目标。

2.学生交流合作,确定题目写作文。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新课

教学

(   )分钟

一、回顾课文,激发想象

1.谈话:《草虫的村落》一课作者的目光随着爬行的小虫,去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表达了作者对昆虫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2.学生交流:课文为我们描绘出了什么样的昆虫世界?

草茎成了粗大的森林,小虫成了游侠,随着草虫与同伴的一路招呼,“我”来到了草虫的村落。在草虫的村落里,“我”看到了熙熙攘攘的黑甲虫村民;看到了“街道”“小巷”;看到了像南国少女般的花色斑斓的小圆虫;看到了像庞然大物似的来访者──蜥蜴;看到了甲虫音乐家的演奏会;看到了“村民们”行色匆匆的生活……

二、重温课文,学习表达

1.《草虫的村落》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后推荐一名同学汇报。

2.学生汇报,教师随机点拨指导:【出示课件2】

作者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一个草虫世界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1)丰富的想象。作者看到一只孤零零地在草丛中爬行的小虫,把它想象成了一位“游侠”;看到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把它们想象成“南国的少女”;看到振动翅膀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音乐家”;看到推着食物行走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从远方归来的“劳动者”……丰富的想象,赋予小甲虫以勇敢、勤劳和智慧的特质,从而使一只只美丽的小甲虫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  

(2)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村落,原本是人聚居的地方,而课文中,作者赋予草虫人的生活形态。草虫的村落,其实无非就是草虫居住的洞穴,但在作者的眼里,它和人类的生活天地没有两样。那里有街道,有小巷,还有形形色色的人们,它们不仅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更有着高雅的艺术追求,它们不但会享受生活,还会创造生活。

三、先想后说,练习口语

1.【出示课件3】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也想像《草虫的村落》的作者一样,去用另一种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你想把自己变成什么呢?为什么?

(指导学生可以大胆想象,既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大的东西,也可以想象成小的东西。学生可以相互说一说,自己想变成什么,为什么。)

2.【出示课件4】说一说变成以后,你会在哪里?你会怎样生活?你观察到了哪些有意义的事物?它们怎样生活?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四、自定题目,独立作文

1.可以从课本上的题目中自己选择一个,也可以自拟题目。

2.学生作文。

 

回顾课文内容,让学生再一次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回忆起作者的写作方法。激发学生创作兴趣,引入新课。

让学生讨论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了解课文之所以如此生动,是因为作者不但运用了丰富的想象,而且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学生应该由此受到启发,把这些方法自觉运用到文章中去。

问学生意愿想变成什么,激发学生想象力,把学生带入情境。为写好作文打基础。

6、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交流习作,请同学提意见。

2.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作文,完成作品。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新课

教学

(   )分钟

一、完成习作,自我评价。

1.出示自评标准,自评等级。

【出示课件5】

(1)自评(一颗星)

语句通顺,能把故事写清楚,写明白,敢于大胆想象。

(2)自评(两颗星)

语句通顺、生动;能把故事写清楚,写明白,还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想象丰富。

2.师补充要求: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朗读自己的习作吧,并把自评的结果写在题目的左边。

3.刚才有哪些同学得到了两颗星?谁愿意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习作?还要接受同学们的评价呢!

二、交换习作,相互评改

1.四人一组,自由组合,相互交换习作、评改。

2.教师提出修改的要求:

【出示课件6】

(1)叙述是否具体生动,合情合理。

(2)圈出错别字,勾画出好词好句

(3)参照自评成绩,综合小组成员意见,给出建议成绩。并将评价成绩写在题目的右边。评出组内有特色的文章或段落。

3.小组按要求评改习作。如果你们小组有什么拿不准的地方,老师可以帮帮你们。刚才每个小组都拿到了这张“今日之星”的奖项单。其中,希望星奖给本组习作最好的同学,冲刺星奖给本组习作进步最大的同学,神笔星奖给书写最棒的同学,聪明星奖给讲评时听得最认真的同学。

4.四人小组互评互议,教师巡视,并参加一个四人小组的评改。

5.教师组织反馈四人学习小组的评改情况:刚才有哪些同学得到了聪明星?看来你们是最会听的孩子。那神笔星呢?一定是书写最棒的同学。我们的冲刺星呢?你们的进步最大,要再接再厉哦!还有希望星呢,未来的小作家。

6.四人小组汇报评改情况:请2—3小组到前面来。(师相机引导学生评价并修改。)

三、及时鼓励,完善习作

1.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听了小组成员的意见和刚才同学间的汇报,想不想再修改一下自己的习作?好,那就让我们现在行动,在原文上改吧。

2.自主习作交流会:修改之后,可以去给你的好朋友或现场的老师读读你修改过后的习作,讲讲你变成另外的东西以后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听听他们有什么感受和好的建议吧!

小结语:今天,我们用手中的这支笔,给想象插上了翅膀了,开心吗?好,这节课就上到这儿。回家将自己的作文读给家长听,还可根据他们的建议修改。

学生自我评价是按照标准自我评定的过程,是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提高的过程。

学生按照修改要求相互修改作文,既可以为同学提出修改建议,帮助同学提高作文水平,又可以使自己学到同学的长处,提高自己的水平。

“今日之星”栏目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根据其他同学的意见修改作文,可以取长补短,长期坚持,能促使自己的作文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7、

8、



语文园地一

课题

语文园地 

课型

语文园地 

授课

时间

2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排比句,了解运用排比句的好处。

2.了解分号的用法。

3.理解积累古诗《过故人庄》。

4.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

重点

1.学会在习作中运用排比句,正确使用分号。

2.积累古诗《过故人庄》。

教学

理解《过故人庄》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以《草虫的村落》和《蟋蟀的住宅》为例,学习对比阅读的阅读方法。

2.从读中感悟排比句、分号的用法和作用。

教具

准备

文章《蟋蟀的住宅》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新课

教学

(   )分钟

一、对比阅读教学

(一)对比阅读,完成练习

1.我们刚刚学习了《草虫的村落》这篇文章,大家一定对文章的内容记忆深刻。哪位同学来说一说,文章中让你印象最深的部分?

(黑甲虫回到村子受到欢迎;甲虫音乐家们在大树下演奏;“村民们辛勤劳动”……)

2.我们以前还学过一篇文章,题目是《蟋蟀的住宅》,同学们还记得吧?谁能来说一说,这篇课文中的什么内容让你记忆犹新?

(蟋蟀慎重选择住址;蟋蟀的住宅布置合理;蟋蟀建住宅的时间;蟋蟀建住宅时很辛勤,不怕苦不怕累……)

3.现在,我给大家打印了《蟋蟀的住宅》这篇文章,发给大家。今天我们来把这篇课文和《草虫的村落》放在一起让大家阅读,阅读后完成老师发给大家的表格,好吗?

(学生分小组,先自己读文章,然后共同完成表格所填写的内容。表格内需要学生完成的项目:题目、描写对象、主要内容、写作手法、情感表达、我的发现。)

(二)汇报交流,教师指导

1.各小组上交完成的表格。

2.【出示课件2】教师评价并指导:

(1)两篇文章都是描写昆虫的。

(2)在内容上:《蟋蟀的住宅》主要写了蟋蟀建住宅时的选址、住宅特点、建造时间和蟋蟀辛勤地建造自己的住宅等内容,《草虫的村落》主要写了作者追随黑甲虫一次游历的过程,其中包括甲虫迷路、回到村子、看到甲虫音乐家演奏及劳动等情节。

(3)在写作手法上,《蟋蟀的住宅》是作者通过大量的观察、研究具体写住宅的情形;《草虫的村落》则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比喻、拟人手法,把一次神奇的游历写得充满情趣。

(4)情感表达:两篇文章都表达出作者热爱自然、喜欢昆虫的情感。

(三)课堂小结,提出要求

像刚才这种把两篇文章放在一起阅读的方法叫对比阅读,这种阅读方法有很多好处,今后我们要多用这种方法,同学们一定还有许多新的发现。(板书:对比阅读《草虫的村落》和《蟋蟀的住宅》)

二、排比教学

(一)观察句式,了解句意。

小组讨论,探究,学生读后,谈一谈自己的发现。

【出示课件3】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这段话连用了三个“我是……”的句式,强调花的作用之大。)

【出示课件4】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这段话连用了三个“漓江的水真……啊”的句式,强调了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

【出示课件5】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这段话连用了三个“像……那么……”的句式,强调了野花的美丽。)

(二)认识排比,明白作用

1.教师讲解:

【出示课件6】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就叫做排比。我们刚才读过的这三段话都是排比。(板书:排比)

2.小组讨论、探究排比句有什么作用?

1)小组讨论,探究排比句的作用。

(2)教师评价总结,明确:

用排比来说理,可以使条理分明;用排比来抒情,可以使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气势更为强烈;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

(板书:作用:说理条理分明、抒情气势强烈、叙事写景形象生动)

(三)练习运用,互评互改。

1.教师出示练习题:

以田野景色为描写对象,写一个排比句。

2.学生互评,教师指导。

把自己写的排比句与同学交换,互相评价,提出合理化的修改建议。

教师从学生作业中抽出一两份作例子,先评价,再讲一讲修改意见。

3.自我修改,力求完美。

学生根据同学和老师的建议修改自己的句子,争取写出一个通顺优美的排比句。

三、分号教学

(一)读一读,注意标点符号。

1.自读自悟,分号常在什么地方使用。

【出示课件7】(1)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这段话是讲花儿在不同地点不同状态下的情况。这些分句之间都是并列关系。)

【出示课件8】(2)太阳晒着地面,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多,那里的空气就比较热;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少,那里的空气就比较冷。空气有冷有热,才能流动,成为风。

(这段话是讲地区之间吸收热量多少不同而形成风这个道理的。两个分句分别讲两种相反的情况。)

(二)想一想,认识分号作用。

1.学生议一议,想一想,分号与逗号、句号有什么不同。

2.教师指导讲解:

【出示课件9】分号是一种介于逗号句号之间的标点符号,主要用以分隔存在一定关系(并列、转折、承接、因果等,通常以并列关系居多)的两句分句。(板书:分号表示并列、转折、承接、因果关系)

分号还可以用来分隔作为列举分项出现的并列短语,或是辞书中同一义项的不同释义。

(三)写一写,感悟分号用法。

1.以“爱心”为话题练习写一段话,用上分号。

2.学生互相评价,提出意见或建议。

 

先回忆两篇课文,说一说主要内容,让学生从已知开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同时为学习新内容做铺垫。

直接给学生出示表格,让学生根据老师设定的项目去阅读感悟,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范例,使学生有目的地分析文章,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可以从更多的方面去分析两篇文章。

此环节是让学生先观察句式,在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谈发现,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师在学生讨论探究的基础上讲解排比句的作用,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更全面,更深刻。

自读自悟环节可使学生感知分号用在什么地方合适,虽然理解不一定全面合理,但这种粗浅的认识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能为学生正确使用分号提供最大的帮助。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  )分钟

四、课堂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首先学习了一种新的阅读方法——对比阅读。这种方法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作者思路,了解文章写法,对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很有帮助。这节课我们还学习了一种句式——排比句和一种标点——分号,了解了它们的用法和好处,希望同学们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9、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本诗。

2.理解诗歌中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初步体会诗中对仗句的特点。

4.通过诵读这首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

1.在我们的文学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星星,那就是古诗词。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学习古诗词就是继承和发展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提高文化素质,陶冶情操。由于年代久远,继承古代灿烂文化,重点应是诵读、背默、积累。难点是阅读及鉴赏古诗的方法。今天,我们就一起寻找打开这扇古代文化宝库大门的钥匙,欣赏颗颗璀璨明珠的风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浩然的一首诗《过故人庄》。

2.(板书:过故人庄 孟浩然) 学生齐读。

谈话导入环节让学生清楚古代诗词在中国文学长河中的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和积累古诗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正确朗读,初步感知

1.请学生自己揣摩,确定怎样读这首诗。

2.学生试读,教师指导:

(1)节奏常识:

①古诗五言句按音节划分一般是:2/2/1。例如:绿树/村边/合。

②有破读现象时,要按意义划分。例如:故人/具/鸡黍。

训练:按音节兼顾意义的方法对诗歌进行节奏划分,并说明理由。

【出示课件11】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强调:古诗节奏划分的标准是音节兼顾意义的。所以,懂字词,说译文是正确划分古诗节奏的关键。

3. 按照节奏,练习朗读。

4.读了此诗,你知道它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孟浩然接受一位老朋友的邀请,来到乡村做客。)

三、熟读诗歌,体会含义

1.多媒体依次出示诗句,赏析指导

【出示课件12】“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1)指名读诗句,理解字词:

故人——老朋友

具鸡黍——准备丰盛的饭菜

(2)受到老朋友的邀请,看到这一桌丰盛的饭菜,诗人心情怎样?(开心、高兴)

(3)指导读好这句诗句。

【出示课件13】“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1)指名读。

(2)把你的体会说说。(打开窗子,面对谷场和菜园,举起酒杯畅饮美酒,闲谈农事。只有老朋友之间才会谈家常事。)

(3)随机理解“桑麻”

(4)看着插图,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诗人和老朋友会聊一些什么?)

(5)学生自己完成。

(6)交流

(真是太感谢你为我准备了这么丰富的菜肴,下次欢迎你到我家去做客。)

(你们这儿真美,真想一直住在这儿啊!)

(今年的收成怎么样?还好,有可能是个大丰收。)

…………

是啊,深情厚意只在淡淡的几句询问农事中,就在这悠然地举杯饮酒,闲谈农事中。

【出示课件14】“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指名读

(2)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依依不舍)

(3)即将分别了,孟浩然会和友人说写什么?和旁边的同学说说。

(4)交流。

(5)是啊,真挚的友情让诗人依恋,农家的生活让他向往,那还有什么让诗人要相约重阳日在来赏菊花呢?(优美、淳朴的田园风光。)

【出示课件15】“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1)这是写景的诗句,放眼望去绿树围绕着村边,青山在村外横卧。

(2)读好此句。

(3)讲述对仗句。

师范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句诗读上去朗朗上口,你知道它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吗?(对偶)

师讲述什么是对偶句。

师生对对子:“绿树”对________;“村边”对_______;“合”对______

“绿树村边合,”对____________

这首诗中还有一句对仗句找出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师生共对对子。

读好这两句诗句。

2.再读诗歌,品诗意境

点拨1: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看见了什么?

(我看见了:青青的山,绿绿的地,清清的溪水和金灿灿的菊花;谷垛堆堆的稻场,郁郁葱葱的菜地;村民们在田间辛勤地劳动着;孩子们在捉迷藏、放牛……)

点拨2: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听见了什么?

我听见了:鸡在叫:“喔!”“喔!”;

鸭在叫:“嘎!” “嘎!”

诗人与朋友举杯谈农事,互相祝福……

点拨3: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闻到了什么?

明确:稻香、菊花香、泥土的气息、大自然的清新空气。

点拨4: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感受到什么样的情?

明确:朋友的热情,诗人与朋友之间纯朴的友情,诗人喜爱大自然的激情。

板书:朋友的热情 纯朴的友情 热爱大自然激情

强调:透过诗,你仿佛看、听、闻、感到了什么,用自己的经验去想象诗人的经验,就会品味出诗的意境。

四、练习背诵。

出示朗读《过故人庄》的正确节奏,使学生知道古诗节奏划分的标准是音节兼顾意义的。这对学生以后学习、理解和积累古诗都是很有意义的。

借用插图创设情境,使学生想象自己进入到了诗歌描述的情境中,按照角色身份来与老朋友交谈,这样做能够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歌内容。

了解对偶句,并练习对对子,使学生初步了解对偶句的特点,为以后欣赏、创作对偶句打下基础。

学完整首诗以后,再透过全诗来品味诗的意境。这对于帮助学生赏析诗歌,培养诗人情怀很有好处。

板书

内容

对比阅读《草虫的村落》和《蟋蟀的住宅》

排比 作用:说理条理分明、抒情气势强烈、叙事写景形象生动

分号表示并列、转折、承接、因果关系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朋友的热情 纯朴的友情 热爱大自然激情



5 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难点

1.弄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2.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脚,增加对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

教学时间 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二)理解诗句中的词语的意思,了解每一句诗描绘的情景。

(三)能按诗句的停顿读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理解诗句中的重点词语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能初步按照诗句的停顿读诗。

三、学程导引:

(一)解题。

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根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毛泽东同志写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范读、教读。

1.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

(四)读句、释词。

1.读每一句诗,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磅礴:气势雄伟。泥丸:泥团子,小泥球。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

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2.再读诗句,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上的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心情。)

(五)作业。

1.朗读这首诗。

2.写课后练习读读写写的词语。

3.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读懂全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读懂全文,体会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战胜种种艰难险阻所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这首诗。

三、学程导引:

(一)逐句讲解,深入理解诗句的意思。让学生读一句讲一句,先说说诗句中词语的意思,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反复读全诗,讨论、交流。

1.说出你对“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句诗的理解?这句诗表达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品质?

(这两句诗是说,五岭山脉是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战士的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战士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逶迤”、“磅礴”形容山的大,这是实际上的山;“细浪”、“泥丸”形容山的小,这是红军战士眼里的山。这样对比来写,写山的大,表现出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面对的艰难困境;写山的小,表现出红军把这些艰难困苦当作平常的事,反映出红军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一“暖”一“寒”,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湍急,激流拍打着两岸,给人一种暖的感觉。当红军来到大渡河时,河上的泸定桥上只有十三根铁索。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暖”字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欢快心情。沪定桥横空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被敌军抽掉,渡河的勇士们手攀铁索,冒着对岸守敌密集的弹雨前进,不惜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寒”字表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三)读全诗,展开想象,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意境和自己读后的感受。

(四)用自己的话练习说说这首诗的大意。(请注意不要把“大意”说成“译文”也不要和“概括全文内容”相混淆。“大意”应该是:①以诗句所述及的内容为主,但可适当地增加一些实际存在而诗句没有提到的内容。②能够反映诗句所描述的人、地、事的基本面貌,比较直接具体。③叙述次序不必和诗序一样。这首诗的大意可以这样概括:红军不怕长征途中遇到的千难万险,把跨越万水千山只当作平平常常的事。五岭山脉绵延四省;乌蒙山气势雄伟,然而红军战士却把它们看成是微波细浪和小小的泥丸。红军战士以喜悦的心情和旺盛的战斗热情巧渡了水流湍急的金沙江;以大无畏的精神飞夺天险泸定桥。红军在长征途中经历了无数次大小的战斗。当翻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途中艰苦卓绝的斗争,展望无限美好的革命前景,红军战士怎能不喜笑颜开呢?)

(五)试给全诗分段写段意。

(全诗共八句,每两句一联。第一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统领全篇。第二联、第三联的诗句承接上联展开,使“难”、“万水千山”和“不怕”、“只等闲”有了具体事例。第二联写山,第三联写水。第四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总结全诗。)

(六)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主要内容:这首诗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经历的艰难险阻。中心思想:这首诗表现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一往无前的革命乐观主义和大无畏精神。)

(七)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八)背诵这首诗。

(九)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第三课时

一、朗读课文,填空,再说一说。

1.《长征》诗写于()年( )月。你知道这个时间是在长征的开始、中间还是将胜利结束时?找资料说给大家听一听。

2.《长征》诗中写到了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有 ( )、( )、()、( )、( )。你知道红军经过这些地方时发生的故事吗?说给大家听一听。

3.《长征》诗中最重要的一句是( )。有哪些词语表达了“不怕”、“只等闲”的英雄气概?找出来说给大家听一听。

二、把你喜欢的《长征》中的诗句抄在下面(也可以是全诗),然后在课余写成书法作品,在班上展览。几位同学各写一句,组成全诗。你选的诗句是:

三、学唱歌曲《长征》,编排配诗舞蹈《长征》。

资料提供者:

6 狼牙山五壮士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日寇、晋察冀、指挥、尸体、悬崖、磨盘、斩钉截铁、壮烈豪迈、坚强不屈、昂首挺胸。

2、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快速阅读的方法,理清文章的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抗日战争时期,英雄的中华儿女,不畏强敌,同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搏斗,这期间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五位英雄的故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读生字表中的生字,并组成词语:日寇、晋察冀、指挥、尸体、悬崖、磨盘、斩钉截铁、壮烈豪迈、坚强不屈、昂首挺胸。

2、说说下列生字在书写中应注意些什么:寇尸崖豪

3、词语解释:

斩钉截铁:比喻处事或说话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惊天动地:形容声音响亮或事业伟大。

气壮山河:形容气魄像高山那样雄伟、豪迈。

居高临下:站在高处,对着低处,形容所据的地势有利。

(三)请你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部分?

教师提示:快速默读就是一行一行地读,不是一个字一个字的读,用眼睛扫视,边读边想。

板书小结:

第一部分(1)接受任务

第二部分(2)诱敌上山,痛击敌人

第三部分(3)把敌人引上绝路

第四部分(4—6)英勇歼敌

第五部分(7—10)壮烈跳崖

(四)练习朗读课文,划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

2、体会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抗击日寇的英雄气概和不畏牺牲的崇高精神。

3、提高阅读的速度。

教学重点:

1、体会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抗击日寇的英雄气概和不畏牺牲的崇高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五壮士跳崖的部分。

教学难点:

本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在理解五壮士跳崖的举动上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提出疑问。

1、师板书课题,问:课题可不可以改成“狼牙山五战士”让学生明确壮士的含义。然后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为什么把他们叫做“五壮士”?自由读全文,说说每段主要讲的是什么?看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提出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将重点问题板书。

2、明确学习目标

(l)分小组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五壮士的豪壮。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自由学习全文,默读画批: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他们是五壮士?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学。

三、确定重点,小组自学

1、小组经过讨论,很快确定1——2段为学习重点。教师要根据情况做相应调整,保证每段都有小组选择。

2、投影出示学习要求:

小组学习要求:

(l)先读一读学习的内容。

(2)抓词句,谈谈五壮士的“壮”表现在哪?

(3)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些句子。

告诉学生,主持人要根据发言情况,给组员评分,老师要根据小组学习的效率、发言情况评优秀讨论小组。

四、全班交流

在汇报时教师要把握以下几点:

1、汇报由小组共同发言,充分体现小组学习的成果。

2、一个小组表达不完整,别的小组补充,其他同学认真听,也要参与,发表自己的意见。

3、重点指导朗读的地方,要带动全班同学读。要体现以读为主。

五、教师指导重点

1、第一段

引导学生抓住“集中兵力,大举进犯”看出敌我力量悬殊,而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接受了重任,决心拖住敌人重兵,即使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这充分显示了五壮士的豪壮之气。此段略讲。

2、第二段

通过五位战士在完成掩护任务时的动作、神态,体会五壮士的豪迈,此段以读带讲。可采取小组读、师生互读。让学生体会到五位战士勇敢机智、奋勇杀敌,这就是壮。

3、第三段

(1)投影填空:

(2)填完后有语气地读一读,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3)重点指导学生朗读“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引上绝路”。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4、解决学生的提问。通过对道路的选择,体会五壮士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在生与死面前,五位战士为了群众和部队的安全,义无返顾地选择了死亡,表现了无位壮士不怕死的英雄气概。

5、第四段

(1)由学生的问题入手,“为什么用石头砸?”抓住下列句子“他刚要拧开盖子,班长抢前一步……向敌人头上砸去。”让学生体会到五壮士不顾激战数小时的劳累,不顾累累伤痕的剧痛,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壮举。

(2)指导朗读

“同志们,用石头砸!”。个别读——学生评读——示范读——齐读。

指导朗读两个“带着”。自由读——个别读——学生评。两个“带着”,后一个语气更强,“砸”前稍做停顿,“砸”读重音。

师范读——自由读——齐读

6、第五段

(1)此段仍由学生的提问入手,“五壮士为什么跳崖?”找出下面句子“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相继从悬崖上往下跳。”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想一想五壮士跳崖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2)模仿“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带着……”写话

五壮士胜利完成任务之后,带着(),带着(),昂首挺胸,相继跳崖。

有感情地读一读你填写的句子。

(3)为什么说五壮士的口号声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大动地、气壮山河”?有感情地读一读。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打动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读。

六、总结

1、这篇课文表现了五壮士的什么精神?通过分析题目,通过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概括出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2、五壮士跳崖后的情景怎样?人民又是怎样来纪念他们的?交流课下查阅的资料。

3、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4、总结语:历史不会忘记英雄,让我们记住这悲壮的历史场面,做一个坚强不屈、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七、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

7 开国大典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情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2、进行“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的初步训练;领悟本课按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写出课文梗概。

二、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2、理解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做主人,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今天我们一起来观看一下当时的盛况。(播放“历史再现”,学生边听边看,进入情境,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

1、我们亲眼目睹了当时的盛况,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让我们走进,更细致的亲身感受当时的盛况。(进入“课文欣赏”)

3、提出自学要求:

(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盛况的?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3)、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汇报

1、开火车读文

2、分段。(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根据会前、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再次“历史再现”,围绕四个场面,写出课文梗概。

第二课时

一、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典礼下午三点开始,但是早上六点钟就有群众队伍入场了,这说明了什么?)

5、指导朗读。(用叙述的语气。读到“群众”的时候,速度适当加快,表达出喜悦之情。)

二、阅读第二段

1、理清典礼过程。

抓重点、快速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用上“先---再---接着---”等关联词语,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第一面新国旗就在首都徐徐上升,30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五星红旗。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3、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理解基础上练习朗读。

4、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

三、阅读、自学第三段

1、用同样的方法,自学第三段。

(1)理清阅兵式的过程,(“观阅兵式”)用一二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威武雄壮、军容整齐)

(2)括出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体会后有感情的朗读。(激动、兴奋、自豪)

2、四人组议论,课堂交流。

3、有感情地朗读,读出阅兵部队的整齐、威武、雄壮,读出群众情绪的热烈。

四、阅读、自学第四段

1、快速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衬托了人们仍旧沉浸在开国大典的喜悦气氛之中,从侧面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人的无比幸福的心情。)

2、理解。

3、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五、总结全文,领会中心。

1、通过小游戏,回忆课文记叙的开国大典的场面。(“回忆课文”)

2、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反映了什么思想感情?

六、能力拓展

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跟括号里的词语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自己再从文中找句子,与同学相互交流讨论。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走向)会场。

(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朝着)主席台。

(3)两股红流(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

七、自选作业

1、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

2、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畅所欲言”)

3、如果你是一名参加开国大典的摄影记者,你会选拍哪个做难忘的镜头?给你拍摄的每张照片上配上文字说明。(学生可以上前定格“历史再现”,再配上说明。)

8* 灯光

【设计理念】

1.以读为本

总的来说,阅读教学的教学手段应该以读为本,这是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定位具备场景描写、气氛渲染、情节展示、对话描摹、心理活动、情感表现的感性文章,更要以读为本。

从郝副营长战斗前的神情言行中,感受英雄的宽广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体验先烈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以理解反复出现的多好啊!为线索,促使学生不断与文本对话,在语言留白处想像、朗读,走进英雄,感受理想,感悟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2.语言为本

学习语文,要紧紧抓住语言这条中心线,如果学生学习每一篇课文,都能学到作者独特的文章视角,精妙的表达技巧,丰富的文章命意,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才会有实质的发展六年级的学生,可以在这些方面多做些强化的工作

【学情简介】经过几年的语文学习和实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因此,和现代文的教学一样,仍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们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生字词,把握文章的线索和文眼,体会文中写灯光的句子;

2、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读懂课文,理解郝副营长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和关心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加倍珍惜。

教学重难点:1、理解郝副营长广阔的胸怀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2、理解郝副营长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制作PPT课件。

【课时安排】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灯光,我们都非常熟悉,平时并不特别注意它。然而,我们今天要学的《灯光》一课,却向我们描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生)读本文作者王愿坚简介。

二、出示课件,检查预习情况。

憧憬 璀璨 围歼 千钧一发 黑魆魆 阻击 暴露

三、学生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哪些段落是写现在,哪些段落是写往事的?

(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即第一、二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引导学生悟文章写作顺序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板书倒叙)

2.引起我回忆往事的原因是什么?

(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勾起对往事的回忆。这三个字是连接现实和往事的一根链条,因为英勇牺牲的郝副营长也说过:“多好啊!

快读课文,想想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在哪里,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把有关语句画出来,再深入想想,他们当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什么。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什么?(完成表格)

3.交流

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三次。

第一次是清明节的一天晚上,漫步在天安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说这话的人也许是第一次来北京,也许是时过几年又来北京,看到北京的美丽,看到人民的幸福生活,多好啊!是出自内心的由衷赞美。

第二次是战斗打响前,郝副营长借着火柴的亮光在看一本破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一个孩子在电灯上读书。多好啊是郝副营长看插图时的自言自语。此时,他也许想到胜利以后,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也许触景生情,暗暗下决心,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下一代能过上美好生活,要勇往直前,不怕牺牲。

第三次是郝副营长在和交谈时说的话,多好啊是他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 

下学习。

五、合作交流,质疑并解答。

1.围绕标题灯光,作者在文中多次进行了描写,找出文中写灯光的句子,在小组内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并解答,想想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

2.自由交流

(第一句: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第二句: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第三句: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第四句: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第五句: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3.开头和结尾都提到天安门前的灯光,有什么深意?

(灯光象征幸福安乐的生活,课文以《灯光》为题,突出了革命烈士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赞扬了他们为理想而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六、拓展话题,读写结合

(一)在这星火光中,在华灯照耀的今天,我似乎还能看到郝副营长那张年轻的脸,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诗句填空)

还能见到谁的脸?(如李大钊平静而慈祥的脸)

(设计理念:从火光引伸开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所知道的革命先烈的事迹来谈)

(二)革命先烈用生命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方式让我们能在电灯下学习。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把你内心涌动的情感化为文字表现出来,可以是一首小诗,也可以是一段话……

口语交际 演讲

课题

演讲

 

课型

口语交际 

授课

时间

1课时 

教学

目标

1.学习并初步掌握演讲的基本技巧。

2.学习写好演讲稿。

教学

重点

编写演讲稿。

教学

登台演讲,掌握演讲技巧。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分钟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谈话:学校里或班级里,有时要举行演讲比赛,如“祖国在我心中”“绿色伴我同行”等演讲活动。你参加过这种活动吗?你做过演讲吗?谁来说一说当时的感受。

2.同位之间相互说一说。

3.教师总结:同学们都讲出了自己的感受,很真实,很形象。要想做到上台不紧张,就得多次上台练习。

谈话引出“演讲”话题,把学生带入演讲的情境,为新授做铺垫。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欣赏经典,初步感知

1.播放演讲视频。

【课件2】北京大学刘媛媛《寒门贵子》。

2.学生评价,谈观后的收获。

(感受了演讲者的魅力,理解了寒门也能出贵子的道理,受到鼓舞和启发。)

3. 评价,并讲明要作好演讲的要求:①写好演讲稿;②掌握演讲技巧。

3、出示话题,做好准备

1.班上要搞一次演讲活动,要求全体同学都参加。

2.出示演讲的话题,自己根据内容拟定题目。

【课件3】演讲的话题范围:

科学 读书 锻炼身体 健康饮食

3.引导学生思考:我要写哪个话题?怎样才能写好演讲稿?怎样才能作好演讲?

4、明确写法,编写讲稿

1.讲解演讲稿的写法,出示要点。

【课件4】怎样写好演讲稿?

观点要鲜明。

选择合适的材料说明观点,如,列举有代表性的事例,引用名言警句。

要有感染力,可以引用生动的故事。

2. 出示演讲稿事例,学生感悟。

3. 教师总结并板书:

编写讲稿:观点鲜明 选材合适 感染力强

【课件5-7】

孝敬父母

“爸爸是船,妈妈是帆,载着小小的我驶向金色的彼岸……”我非常喜欢这首童谣,因为父母给了我无尽的爱。

父爱如山!爸爸是一名驾校的教练,工作压力非常大。但是为了让我能够幸福地生活,他每天都在努力地工作,还要不断地“充电”,不仅要开车很好,还要学会入库倒车。我心疼爸爸,劝爸爸不要熬夜,爸爸却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说:“不要紧,我的身体棒着呢!”爸爸生活很节俭,但每次送给我的礼物都很昂贵。

夜深了,人静了,窗外漆黑,别人早已进入梦乡,可妈妈仍在操劳。一觉醒来,看见灯光下工作的妈妈,我仿佛看见妈妈所经历的风霜和艰辛;仿佛看见我生病时,妈妈日夜守护着我的情景;仿佛看见无论刮风下雨,妈妈都在放学路上翘首等待我的情形……

我一阵心酸,泪水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而泪光中妈妈的白发是那样的耀眼!妈妈每天都要忙到深夜,第二天还要早起为我做饭。妈妈的精力是有限的,她是一个平凡的人,她也知道累,但决不停下来。“丝丝白发儿女债,历历深纹岁月痕”,是我催白了妈妈的黑发……

如今我长大了,懂得了孝敬父母。在爸爸四十岁生日那天,我冒着倾盆大雨,用自己多年积攒下来的钱买了一个松软甜美的大蛋糕送给爸爸。爸爸收到这份意外的惊喜,不禁心潮澎湃,激动地说:“女儿懂事了,知道孝敬父母了,这是我平生中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

“三八”节那天,我亲手制作了一张贺卡送给妈妈,并对她深情地说了一句:“妈妈,我爱你!”礼轻情意重,妈妈瞬间留下了热泪。我知道,这是妈妈幸福的眼泪。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为了父母,我会在漫漫求学路上去迎接挑战。我一定会报答他们,让他们永远健康、幸福!

4. 学生评价这篇演讲稿,交流,汇报。

4.教师总结:这篇演讲稿围绕“孝敬父母”这个主题,列举了父母培育孩子的种种艰辛,说明了孩子要孝敬父母的道理,并且讲了自己的想法。

五、学习技巧,登台演讲

1.讲解演讲技巧,出示要点。

【课件8】演讲技巧

语气、语调适当,姿态大方。

演讲时利用停顿、重复或者辅以动作强调要点,增强表现力。

2. 根据自己的演讲内容,想一想场上应该怎样发挥。

3. 教师指导并板书:

(登台演讲:停顿 重复 手势动作)

4. 班级内组织演讲比赛,每位同学都上台演讲。(合理安排演讲的时间,可以利用每次上课前的十分钟。)

 

观看精彩视频,让学生感受演讲的巨大作用与演讲者的魅力,激发学生登台演讲的欲望。

出示演讲稿,为学生提供一个范例,让学生将范例与写好演讲稿的要点结合起来,为自己写好演讲稿明确思路。

教学生一些演讲的技巧,并再一次观看演讲视频,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会更大。

板书

设计

演讲

编写讲稿:观点鲜明 选材合适 感染力强

登台演讲:停顿 重复 手势动作



习作 多彩的活动

课题

多彩的活动 

课型

习作 

授课

时间

1课时 

教学

目标

1.有条理、有重点地记叙一次集体活动。

2.关注整个活动场景,写一写同学的动作、神态、语言。

3.把这次活动中的体会写下来。

教学

重点

怎样把事例写具体,通过事例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

关注整个活动场景,写一写同学的动作、神态、语言。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新课

教学

(   )分钟

一、导入课题

“祖国在我心中”朗诵会、学校运动会、六一儿童节演出、植树、端午节看龙舟、看望孤寡老人……这些校内外活动,你参加过哪些?

选一次活动写下来,和同学分享你的经历。板书课题。(板书:多彩的活动)

二、拓展思路

回忆一下,校园生活我们经历了哪些活动

1.让学生说说进入印象最深的活动

2.总结学生发言。【课件出示2】

体育竞技类:拔河、跳绳、接力赛、游泳,骑马、攀岩、固棋……

文艺演出类:合唱、课本剧表演、啦啦队表演、集体舞……

公益慈善类:看望老人、植树、与参加儿童联谊、广场清洁、爱心助学……

民俗活动类:赛龙舟、包粽子比赛、写春联、踏青、元宵灯会…

校园生活类:开学典礼、课间操、校运会。

3.本次习作的主题是“多彩的活动”。根据教材的提示,这里的“活动”主要指校内外举办的各种集体活动。活动有各种内容和形式,自然也有多样的意义。参与一次活动,以帮助我们增加一种新的生命体验,或许是锻炼能力展示自我风采,或许是走近他人陌生世界,或许是开阔眼界汲取文化养料,或许是放飞心灵体会快意人生。活动往往是在参与过程中逐渐有所领悟的。是否领悟到活动的意义,对意义的领悟程度有多深,只有那些让我们印象深刻、真正有所感悟的活动,才能进入选材的视野。我们可以充分挖掘记忆宝库里的相关资源,以“集体活动”为关键词搜索能够唤醒体验的各种材料,然后筛选、确定写作的材料,继而思考、提炼材料的意义。

三、明确观察角度

首先,要明确观察角度。“我”可能是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或者旁观者。如果是参与者,则对自己在活动中的具体表自己与周围其他人的互动更为关注;如果是旁观者,观察的对象更多元化,能从流程面、细节等各个方面记录所见所闻以及由此产生的感受。从特定角度对活动进行细致的观察和真切的体验,才能产生对活动意义的独特感悟。接着回顾活动的全过程,分解出过程中的具体阶段。我们可以根据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用流程图整体呈现活动的概貌。

然后从特定角度回顾活动过程中的具体情景,把印象最深刻的、感受最强烈、观察到的信息最丰富的阶段确定为写作的重点阶段,这个阶段通常也是活动的高潮阶段,比如气氛最紧张时、感情最热烈时、场面最宏大时等。

最后,围绕中心确定记叙的顺序。可以顺叙,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叙述活动的先后过程;也可以倒叙,把活动的结果或者活动中某一个阶段提到开头去写,再来回顾活动的起因和经过。

四、回顾活动,确定中心与材料

1.通过对话交流唤醒学生【课件出示3】

(1)这是哪一次活动

(2)活动的主题是什么?

(3)是活动哪一个阶段的场面?

(4)这个场面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了吗?为什么?

(5)你在这次活动中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6)如今再看到这个场面,有何感受?

(7)哪一点让你产生了这个感受?

(6)如今再看到这个场面,有何感受?

(7)哪一点让你产生了这个感受?

2.整合师生对话的内容,明确题意:选择亲身经历的一次活动,写出在活动中见所闻所感,突出“难忘”这个特点;“难忘”的原因在记录见闻感受的基础上,提炼即为文章的中心。

完成了以上任务,基本可以做到写作有中心、材料具体、思路有序了。如何达成重点地记叙一次集体活动”的要求呢?

详写活动的重点阶段,是必要的。我们可以在叙述之中穿插使用描写的表达方式,以具体、生动地再现重点阶段的情景。

想一想:这个阶段的活动内容是什么?从整体上看同一时间同一环境中人们的活动有什么共性特点?这个场面让人感受到什么样的气氛?

场面的核心人物是谁?核心人物在活动中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如果核心人物是“我“我”想了些什么?其他人在活动中有什么表现?他(们)的神态、动作、语言有什么?

场面描写是展开详写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要对整体概况进行描写,另一方面要关注细节,把人们共同活动的场面和特定人物的具体表现结合起来进行描写,这样就能使阶段的写作内容显得具体、充实,同时也能呼应文中交代的相关活动背景。至于活动其他阶段,则可以略写,或者不写。

五、写作实践

1. 明确写作要求【课件出示4】

(1)写清楚活动的过程,把印象深刻的部分作为重点来写。

(2)写活动场面时,既要关注整个场景,也要注意同学的表现,写一写他们的神态、动作、语言。

(3)要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或体验。

2.具体指导:

选材并在组内、班内交流素材和独特的感受或体验。

3. 初稿完成后,组织学生运用规范的修改符号互相批改,然后誊写在作文本上。

(1)习作前,学生读一读一篇优秀的例文《多彩的活动》(课前已经发到学生手中)

【课件出示5-7】

多彩的活动

前不久,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优秀诗文诵读比赛,老师选派王一、苏明觉、李国栋和我代表班级参赛。

当我们步入操场时,那里早已是人山人海,欢声如潮。同学们也个个眉开眼笑、神采飞扬。而我们四个人深知这次比赛的重要性,心中就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一股无以名状的紧张情绪油然而生,大伙儿都生怕比砸了。

比赛开始了。随着那熟悉的旋律在耳畔响起,苏钰款款地走向了舞台中央,那专注的神情、那轻柔的动作和我们赛前彩排的丝毫没有两样。顿时,我们心中都升腾起一丝信心,也增添了几分勇气。该我上场了,“记得有多少晴朗的白天,我们和老师漫步在校园,我们谈理想,谈生活,也谈那无限美好的明天……”我手持话筒,一边和着音乐的节拍,小心地走好脚下的每一步,一边用心地读好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就在这时,我和老师的目光不期而遇,他正朝我点头微笑呢!顿时,我心里乐滋滋的,我想:我刚才的表现一定没有让老师失望。诵读完毕,我们心里的那块石头总算可以放一放了。可我们还是担心我们班的分数会不会让老师满意。开始报分数了,我们屏息凝视,侧耳倾听。“刚才六(1)班的得分是98.2分。”一听得分,我们都乐开了花,因为我们是之前得分最高的班级。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很担心,六(4)班会不会超越我们,果然不出所料,六(4)班的声势比我们大,得分是98.62分,区区0.42分就让我们与一等奖失之交臂,我们很失望,也特别感到对不起老师,让老师的心血付诸东流。但老师好像看透了我们的心事,和蔼可亲地说:“今天,我们班虽然只得个二等奖,但我们的四位选手都发挥出了最好水平,凡事尽力就行,只要我们每个人心中有集体,懂得上进,胜利的桂冠便指日可待!”“谢谢老师对我们的鼓励,我们一定会努力,不会再让您失望!”我在心里暗暗发誓。

这次比赛虽然没拿第一,但通过这次活动,我不但得到了锻炼,而且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山外青山楼外楼,英雄好汉争上游。争到上游莫骄傲,还有英雄在前头。”

(2)读完后,小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3)开始习作

六、分享伙伴的作品。

1.写完后,和附近的同学交换看一看。

2.互相批阅,提出自己的建议。

3.听同学建议,修改自己的作文。

学生就自己现实中的活动来说话、对比、议论,激发兴趣,刺激大脑的活跃程度,为下一步的习作做准备。

学生就自己喜欢的活动来谈一谈参加活动的好处,为习作搭桥。

布置习作题目后,给出习作要求和例文,旨在使学生明确思路,学会这类作文一般从什么地方选材,叙述过程中如何融入感情,写好作文。

教学反思

这次习作,目的是让学生学会选材,即根据自己确定的题目选择合适的材料。就本次自作来言,要同学们写的作文题目是“多彩的活动”,如何选材呢?当然我们可以从教材上提供的多种活动中选择一个,应该注意的是要选自己真正喜欢的,自己有深刻体会的活动。

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按照要求把作文写好,我做了多方面的铺垫:学生谈论自己的生活,交流自己的体会,先说后写,范文引路,温馨提示。这样,学生动起笔来就容易多了。

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是多方铺垫,学生写起来得心应手。不足之处是对学生把事情写具体,让文章详略得当方面指导太少。



语文园地二

课题

语文园地 

课型

语文园地 

授课

时间

2课时 

教学

目标

1. 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并把这种写法运用到习作中去。

2. 了解“说”的几种不同表达方式,并尝试运用。

3. 学会按照正确的格式创作书法作品。

4. 读懂积累一些古代的爱国名言。

教学

重点

词句段运用(相同句式 “说”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

理解并积累一组爱国名言。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学习运用。

2.学习并运用说话的几种不同表达方式。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交流平台

1.读下面两段文字,说说描写的内容有什么共同特点。出示:【课件2、3】

文段1: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文段2: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山炮、榴弹炮、火箭炮,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五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2. 学生交流。

3. 教师总结评价,点拨指导:

(1)这两段文字都是场面描写。(板书:场面描写)

(2)文段1和文段2既有详细叙述又有概括叙述描写,这样的写作方法叫点面结合。点,指的是对个别人或物的细致刻画;面,指的是全场情景的总的描绘(面)。

(板书:点面结合)

4.练习,认识“点”与“面”。

(1)请同学们把两个文段中“面”的描写部分用“ ”画出来,“点”的描写部分用“ ”画出来。

(2)学生反馈练习情况,教师评价指导。

4. 小练笔《拔河比赛片段》。 

请同学们按一定顺序,点面结合来写一写拔河比赛的片段,注意细节的刻画。 

2、词句段运用

(一)相同句式

1.读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出示:【课件4】

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2. 学生小组讨论,说一说。

3. 教师小结,指导:

这两个句子都运用了相同的句式。(板书:相同句式)

第一个句子中的两个“只听见”说明了会场的肃静,除了“炮声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再也没有其他声音。

第二个句子中的两个“是那么”突出了那里空气的清鲜、天空的明朗,别处的都比不上。

4. 练习用相同的句式写句子。

(2)“说”的多种表达方式

1. 读句子,注意“说”的表达方式。

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

“我还有作业没完成,不能和你一起去玩了。”我婉言谢绝了伙伴的邀请。

“既然这样,你以后再也不要来找我玩了!”话一出口,我就后悔了。

妈妈俯下身子盯着我的眼睛,一脸焦急:“你的眼睛怎么肿了?”

2. 指名学生说一说,每个句子里“说”的表达方式是什么?

3. 教师总结:如果对话都用“说”来表示,那就显得单调、枯燥。这几个句子中分别用“赞叹、婉言谢绝”代替了“说”。还有的时候,先把语言写出来,然后再交代说话者。还可以直接不用与“说”有关的词语也能表示。

(板书:“说”的表达方式)

写几个人物说话的句子,分别用上四种不同的对话表达方式。

 

出示两段文字让学生感知点面结合的写法,让学生头脑中有场面描写的初步认识,为今后学习和运用这种写法打下基础。

练习画出“点”与“面”的部分,就会使学生真正清楚这种写法的关键点,看出运用这种写法的好处,为实际运用铺路搭桥。

精到的讲解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相同句式”和“说”的多种方式在写作中的运用,激发学生自主运用的兴趣。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学会按照正确的格式创作书法作品。

2.读懂并积累一些古代的爱国名言。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新课

教学

(   )分钟

1、书写提示

1.谈话导入:我们要举行一次书法作品展览,把你优秀的书法作品展示给大家看。大家愿意参加吗?(板书:创作书法作品)

2.优秀作品欣赏。出示

【课件5】优秀书法作品图片

3. 学生评价,说一说从作品图片中你有什么发现或收获。

(竖幅的作品从右往左写,署名在左下角;横幅的作品从上往下,署名在右下)

4.教师温馨提示:

(1)行款整齐,布局合理。

(2)书写正确,字体规范。

(3)自我检视,不断提高。

4.创作自己的书法作品,写一首自己积累的唐诗。可以先在草纸上练习几遍,然后在书法纸上书写。

5.班内作品展示。

二、日积月累

1.出示名言警句,学生尝试读一读。

出示:

【课件6-10】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诸葛亮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曹植

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宋】李纲

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

2.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3.教师讲解:

(板书:积累爱国名言)

(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诸葛亮的《后出师表》,意思为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多用来形容人的伟大。

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后主刘禅继位,把国内的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处理。诸葛亮一面联吴伐魏,南征孟获,积极准备两次北伐,在最后一次北伐前夕给刘禅写《后出师表》表示自己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出自三国时期曹植的《白马篇》,意思是为了解除国难献身,把死亡看作回家一样。突出表现了一种爱国情感。

(3)“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这句话出自《宋史 李纲列传上》,意思是祖宗留下来的土地,我们无论如何也要守住,一寸土地也不能让给别人。 

宣和七年冬,金兵两路攻宋,昏聩无能的宋徽宗只好仓促让位钦宗,慌忙出逃镇江。李纲竭力反对南逃主张坚决抵抗。李纲奏言钦宗:“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钦宗听取了他的建议,把李纲提拔为兵部侍郎。

(4)“位卑未敢忘忧国。”出自宋代陆游《病起书怀》。意思是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

4. 再来读一读这些名句,相互交流,看谁读得最好。

5. 自己练习背一背,再抄写一遍,积累下来。

出示优秀的书法作品图片让学生欣赏,既可以让学生学习到创作的要求与规则,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举两得。

讲解名言警句的出处、背景和大意,为学生理解名言的含义提供直接的帮助。理解大意有助于学生积累名言名句,同时也为学生正确运用打下了基础。

板书

设计

一、场面描写,点面结合

二、相同句式,“说”的表达方式

三、创作书法作品

四、积累爱国名言

教学反思

“交流平台”介绍了场面描写中点面结合的方法。教学中我先出示了《开国大典》和《狼牙山五壮士》这两篇课文中场面描写的部分,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感受场面的壮观,懂得描写场面时要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词句段运用”栏目提供了两部分内容,其一是相同句式的连用,其二是“说”的不同表达方式;我都是让学生先感知,再讲解,最后学生练习,这样学生才能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切实感受到运用这些方式方法的好处。“书写提示”栏目的教学,我注意用网上优秀的书法作品图片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在懂得行款的基础上创作出自己满意的作品;“日积月累”栏目让学生先感知名言,再听老师的详细讲解,这样记忆就深刻一些。趁此机会,多读多写,日积月累的成效就会更鲜明。

学生通过学习,基本达到了本科的教学要求。美中不足的是学生在自我感知阶段进度不一,我只注意了部分优秀生的表现,忽略了学困生的困难,结果少数同学因时间太短而没有什么感知,今后我一定注意到这一点。



9 竹节人

一、教材分析

《竹节人》所在单元为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属于阅读策略单元:有目的地阅读。这是教材编写上的历史性突破,承袭了前面“预测”“提问”“提高阅读速度”这三个阅读策略单元。单元导语是著名作家杨绛的一则名言: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强调了读书要有一定的目的,由浅入深,慢慢琢磨,必能达到一定的造诣。

《竹节人》是一篇散文,共29个自然段,以回忆性的文笔通过对“做竹节人,斗竹节人”的过程与感受描写,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与眷恋。特别是通过孩童眼睛描述了老师也加入斗竹节人这一童年趣事,将斗竹节人的乐与趣推向了高潮,让读者欲罢不能,进而产生强烈的继承情感与动手制作的冲动,有效体现出“通过事物表达自己真实情感”这一要素。作为阅读策略单元“有目的地阅读”第一课,《竹节人》在课前导读中直接给了三个阅读任务,分别为“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关注内容,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

(一)故事情节层层深入

首先亮明是小时候的事情,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产生一探究竟的阅读欲望,接下来给出主题:“有段时间,我们全迷上了斗竹节人。”童年的一段小事就这样呈出在学生面前。此时的文字犹如一条涓涓细流,汩汩而来。做竹节人,玩竹节人层层递进,让人真切的感受到了作者对竹节人的喜爱。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竹节人的乐趣,自然而然产生创新、实践的冲动与想法。

(二)阅读任务层层递进

课前导读中直接根据课文内容呈现了三个阅读任务。这三个阅读任务由物到情,情中见人,浑然成为一个整体,无时无刻不体现着“试着在写事物时,融入感情,表达看法”这一语文要素。轻而易举的体现了“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又一个语文要素。

(三)阅读策略层层整合

本单元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四个阅读策略单元中的最后一个,它承担着对前三个阅读策略单元的总结与提升的作用,也承担着推陈出新的作用。可通过单元导语,课前任务,课文内容,课后习题整体组合,前后联系,逐步呈现“有目的地阅读”这一主题,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让学生的阅读和表达双线并进。

二、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豁、凛”等16个生字,随文读准20个难认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有目的地阅读,完成三个阅读任务。

3.体现“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语文学习要素。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分学习小组、共读一本课外书、猜想课文主要内容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单、教材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学环境

四、教学过程:

板块一:初读课文,形成任务

活动1:读书交流

1.读书交流:最近班级都在读什么书?对书中什么内容感兴趣?是怎么读的?

2.认识策略:围绕感兴趣的内容,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去阅读,是一种阅读策略——有目的地阅读。

活动2:初读课文

1.导入课题:今天,我们用这个阅读策略来读《竹节人》这篇课文。

2.猜读课文:猜一猜课文写什么?

3.初读课文:借助学习单第一版块内容,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把容易读错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写到黑板上,和同学们交流。

活动3:形成任务

1.把握内容:联系猜测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讲讲黑板上写的词语。

2.学习字词:汇报交流生字、新词的学习。

3.形成任务:同学们对课文的哪些内容感兴趣?读一读课文导语的内容,明确本节课要完成的三个任务。

板块二:选读课文,完成任务

活动1:自主阅读

1.交流方法:要完成第二个任务,我们该怎么读?

出示: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做竹节人、玩竹节人的句子,读一读,把体会到的乐趣简要地写一写。

2.自主阅读: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进行自主阅读,完成第二个任务,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

出示交流要求:

(1)我关注的内容是(    )竹节人,最感兴趣的是第(    )自然段(读有关句子),我体会到的乐趣是(    )。

(2)对这个内容,我要补充!我体会到的乐趣是(    )。

活动2:汇报交流

预设一:做竹节人的乐趣

1.交流做竹节人的内容,体会其中的乐趣。

2.相互补充交流。

预设二:玩竹节人的乐趣

1.交流玩竹节人的内容,体会其中的乐趣。(玩竹节人虽然简单,但让人乐此不疲,其乐无穷)

2.相互补充交流。

3.欣赏玩竹节人的视频,体会朗读。

预设三:创新玩竹节人乐趣

1.读读这几个自然段,说说自己体会到的乐趣。

2.相互补充,体会朗读。

板块三:自主选择,完成任务

活动1:交流方法

1.选择任务:刚才我们完成了任务二,还有两个任务需要我们去完成。那么,怎样完成这两个任务呢?我们来看看书上两个小朋友是怎样交流的,读一读。

为完成“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这个任务,可以先快速读全文,找到相关内容,再仔细读。

完成“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这个任务,可以关注老师没收玩具、玩玩具的内容,重点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交流方法:你想完成哪个任务?打算怎么读?

3.自主学习:为了帮助同学们完成任务,老师给同学们设计了表格,填一填,做一做。

竹节人制作指南

准备工作

材  料:毛笔杆1-2支,

工  具:

制作过程

第一步:把毛笔杆锯成寸把长的一截,做竹节人的脑袋和身躯。

第二步:

第三步:

基本玩法

讲讲老师的故事

起因

上课玩竹节人,被老师发现没收。

经过

结果

活动2:交流分享

1.谁愿意做竹节人的传承人,向大家来介绍竹节人制作指南?是怎么完成的?

2.观看视频,随着时代的发展,竹节人在材料和做法上也有了改进,到竹节人制作现场看一看。

3.我们都可以做竹节人传承人,课后试着做一个竹节人,下节课我们接着讲讲老师的故事

板书设计:

 做

有目的地阅读     竹节人

10 宇宙生命之谜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基本读懂课文,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是按怎样的顺序讲的?最后得出的结论

是什么?

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掌握阅读科普文的方法。

3.通过阅读,感悟出写这类文章的法。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2.激发学生质疑、释疑的兴趣。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幻灯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精彩两分钟:

一、正确认读音下面的词语,注意带横线的字的读音。

磁场抵御猜测观测陨石枯萎稀薄银河系冥王星厌氧菌摄氏度二氧化碳嫦娥奔月酶

二、按顺序排列下面的词语

地球太阳系宇宙银河系

三、有感情地把下面的句子读两遍。

1.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

2.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3.一种好的习惯,一辈子用不完它的利息,一种坏的习惯,一辈子偿还不了它的债务。

新课

一、导入新课。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它被破坏了,我们将别无去处。茫茫宇宙除了地球之外,在不可计数的星球上,到底有没有生命存在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去了解的知识。

二、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宇宙生命之谜。抓住“谜”让生解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明确学习目标,请生读阅读提示,让生明白学习本课要完成的知识目标。(第一个和第三个问题)

四、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点勾画和批注。为小组交流做准备。

五、小组交流。师巡视了解学生自学和小组合作交流的情况,为集体交流做准备。

六、班上交流。

讨论作者围绕“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讲了哪些内容?

生述后(展示课件)

(1)天体上生命存在具备的四个条件;

(2)太阳系中唯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

(3)火星与地球有不少相似之处;

(4)科学家利用宇宙飞船对火星作了近距离的观测,揭开了火星神秘的面纱

(5)人们至今尚未能在地球以外的太空中找到生命,但科学家仍然相信那里存在着生命。

七、重点研读。

1.重点研读4、5、6自然段,分析哪些星体上可能有生命存在。

(1)生命存在至少具备哪四个条件?

(2)反复读课文,说说为什么太阳系中为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画出来,然后和小组内同学交换一下意见。

2.重点研读7、8、9自然段,说说能否确定火星上有生命存在,其科学依据是什么?

八、交流,课文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小结。

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的问题,人类从有时候就有思考,发展到近代,科学家们利用科学技术进一步进行了探索与分析,人类至今尚未找到另一颗具有生命的星球。但从落入地球上的陨石中包含着有机分子的情况看,我们仍然相信地球以外的太空中有生命存在的可能性,他们在哪里呢?有待我们这些未来的科学家去进一步探索。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讲了哪些内容?

二、新课。

讨论,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讲的?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

先提出问题(地球之外的有没有生命存在)然后进行分析(生命存在至少有四个条件——根据这些条件进行推测,唯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就是火星——研究证明火星表面还没有生命存在,但仍相信地球以外的太空有生命存在。最后得出结论,这仍是一个谜。

三、作者在讲这些内容时,用上了哪些方法?

四、交流学习本文后的感受。

五、拓展训练。

请根据本单元的学习,结合“神州九号”的发射成功,展开想象,写一篇与环保或飞往太空有关的作文,题目自拟。

11*故宫博物院

教材分析:

《故宫博物院》是统编教材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本文主要说明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征。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进行说明,并以总说和分说相结合的顺序进行解说。文章着重介绍了前殿的太和殿,详细介绍了它的方位、外观、内部装饰以及功用。目的是为了表现故宫建筑群本身的特征。这是一篇典范的以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现代说明文,文章语言简洁凝练,又不乏意趣情韵,非常适合学生阅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故宫这一世界遗产的规模、布局等建筑特点。

4.学习本文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结构特点,体会空间顺序在说明建筑物的文章中的具体运用及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课前自学,课中师生互动、讲练结合,课后完成有针对性的作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故宫体现出来的封建皇权本质上的认识,培养学生对古代人民勤劳智慧的欣赏,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详细解读太和殿部分,学习本文运用空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群)的操作方法。

2.认识找准某个观察立足点并运用方位词对说明建筑物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1.理解封建皇权是如何具体体现在故宫建筑的各个方面的;

2.体会本文有条不紊地组织说明内容的结构特点。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呈现故宫相关图片)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看到的就是明清两朝帝王所居住的皇城──故宫,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如果你有去参观,肯定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它规模的宏大、建筑的精美、布局的统一。特别是那些珍藏着的无数稀世珍宝,更和其建筑艺术一样闻名于世,每个参观者从中深刻地了解到封建帝王生活的奢华靡费,并为古代广大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惊叹不已。

今天这节课,老师就要带你到故宫博物院去看看,(板书课题:11、故宫博物院)下面,请打开课本,让我们按照作者给我们安排的游览路线,去参观一下这座宏大壮丽的古代建筑群吧。

故宫,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城的中心,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历时14年竣工,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1925年改名为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院之一。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它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教师通过播放故宫图片,让学生欣赏图片,使学生感受到故宫的美,而且教师声情并茂地介绍故宫,从而让学生初步了解了故宫的布局结构和建筑风格,激发了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检查生词掌握情况。

出示词语:

宏大 精美 布局 边缘 湛蓝 矫健 肃穆 玲珑奇巧 龙凤呈祥 迥然不同 井然有序

指名读,男女生读,全班齐读。

3、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宏大:巨大;宏伟。

矫健:强壮有力;英勇威武。

玲珑奇巧:形容小而奇巧,精致奇特。

迥然不同:形容相差得远,很明显不一样。

井然有序:整整齐齐,次序分明,条理清楚。

4、梳理全文结构。

思考:课文可分为几部分?试着概括段意。

根据学生的汇报,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段(1—2):总述故宫概况。(位置、历史、规模、总特征)

第二段(3—15):分述故宫宫殿建筑。

第三段(16):纵览故宫,照应前文。

5、理清文章说明顺序。

师:本文从整体体现的说明顺序是“空间顺序”,由南向北的空间顺序,要理清这一点,关键是要抓住文中的一些方位词。

画出有关的方位词,理清游览路线,观察故宫博物院平面图。

交代行踪的词:“从……往里……,沿着……穿过……到……”“走进……”“进了……就到……”“从……出……就到……”

方位词语:“北面”“中心”“中轴线上”“后面”“往北”……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教师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激发了学生的识字热情,也符合六年级语文的学段特点。在熟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分段,概括段意,抓方位词,理清游览路线,使学生对文本的结构有了清晰地感知。

三、小组合作,探究文本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故宫博物院。

2、作者抓住故宫博物院的哪些特征来写?请迅速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证明。

A、规模宏大壮丽:

1)紫禁城的城墙十米多高。

2)宫城呈长方形,占地七十二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城墙外是五十多米宽的护城河。

3)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

4)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二十八米,面积两千三百八十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十二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B、建筑精美:

1)河上是五座精美的汉白玉石桥。

2)台基有三层,每层的边缘都有汉白玉栏杆围绕着,上面刻着龙风流云,四角和望柱下面深处一千多个圆雕鳌头,鳌头嘴里都有一个小圆洞,是台基的排水管道。

3)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桂,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一,有行龙、开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殿顶把四道垂脊攒在一起,正中安放着一个大圆鎏金宝顶,轮廓非常化美。

C、布局统一:

1)紫禁城(东西南北各)有四座城门;

2)城墙的四角上,各有一座玲珑奇巧的角楼;

3)三大殿建筑都处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

4)紫禁城前后两大建筑群“基本一样”。

3、全文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

总说和分说相结合。

分说时,又按由南向北的空间顺序:

天安门→端门→午门→汉白玉桥→太和门→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小广场→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顺贞门→神武门→景山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教师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放手让学生在小组里探究文本,教师适时梳理,从而引导学生从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这三个方面,进一步加深对故宫博物院的认识,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课堂小结

课文紧紧住事物的特征,利用合理的说明顺序,向我们介绍了故宫博物院,给我们留下一个清楚的了解。一般而言,凡是介绍建筑或建筑群的说明文,大抵都按照空间顺序,即参观游览的方位变化,进行详细的说明。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明确故宫博物院的特征、说明顺序;

2、尝试着向家人有序地介绍故宫博物院。

六、板书设计

11故宫博物院

台基 修建得很高 设施奇巧

太和殿 外观气势雄伟 色彩壮丽

内部装饰庄严富丽

位置和功用

【设计意图】紧紧抓住课题,用板书串联课文内容,易于学生把握这节课的知识梗概,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教学反思:

略。

习作 ____让生活更美好

课题

让生活更美好

 

课型

习作 

授课

时间

1课时 

教学

目标

1. 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学会通过文字来表达感情。

2. 学会正确选择材料写作文。

3. 先想后写,学会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内心情感。

教学

重点

怎样把事例写具体,通过事例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

选择合适的材料。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新课

教学

(   )分钟

1、谈谈我们的生活。

1. 小组同学相互说一说自己生活中美好的事情。

2. 比一比,谁的生活最美好。

3. 议论一下:美好的生活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课件2】今天,我们就来写写我们的美好生活。

板书课题,出示课题。【出示课件1: 让生活更美好】

二、说说心动的活动。

出示:【课件3】

美食 旅行 梦想 创意

集邮 阅读 种花 诚信

1. 各小组的同学阅读课件上的词语,然后就自己喜欢的一项活动谈一谈。

2. 指名班内汇报。

美食:不仅能大饱口福,还让我了解到了祖国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旅行: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领略迷人的风光,陶冶情操,开阔视野。

梦想:让人奋进,为实现梦想不断努力。好好学习,超越自我,追求永不停步。

创意:美好的创意让生活变得充实、美好,充满诗意。

……

3. 教师小结,评价。

3、写写选好的话题。

1. 围绕上面课件上出示的话题写一篇习作。

2. 温馨提示:

出示:【课件4】

是什么让你的生活更美好?

它是怎样影响你的生活的?可以通过写哪件事来体现这样的影响。

把这件事给你带来的快乐与美好写详细一些。

3.读读优秀的例文

(1)习作前,学生读一读这篇优秀的例文《诚信,让生活更美好》(课前已经发到学生手中)

出示:【课件5、6】

诚信,让生活更美好

  诚信就像一颗蜜糖,给你甜蜜;诚信就像一汪清泉,给你清凉;诚信就像一艘轮船,带你启程远航……在我心中,诚信是那么珍贵。

  还记得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妈妈给了我10元钱,让我去买文具。于是,我兴高采烈地来到文具店里,只见文具店里的文具多得让人看了眼花缭乱。当天文具店里的生意十分火爆。我看中了一支8元的钢笔,我刚给了钱,当老板要找我钱时,一个顾客又把老板喊了过去。不知是老板匆匆忙忙,还是把钱看错了,老板给了我10元。我心里想:别看是10元,对于大人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于我们小学生老说,是一笔不小的财富,10元还可以买许多文具,但是我就变成一个不诚实的孩子了,可是不拿的话,到嘴的鸭子又飞走了。

  于是,我颤抖着手接过了钱,拿到钱我马上塞进口袋里,便飞快地向门口冲去了。但没等我跑出门口,老板就把我叫住了。我一惊,心里就想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难道是老板发现多找我钱了。我一转身,老板笑着说:“小朋友,你忘拿钢笔了。”我这才想起来我走得太快忘记拿钢笔了。于是,我接过钢笔,我觉得这钢笔变得非常重,时间又像在和我作对,感觉过得非常慢,我才走了几分钟,就像走了几个小时。我终于接受不了良心的指责,于是,我又回到了文具店里,我向老板承认了错误,但没想到,老板非但没有怪我,反而夸我是一个诚实的孩子。这时我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我再也不用受良心的谴责了。

诚信是可贵的,拥有诚信的人是幸福的。让我们都拥有诚信,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2)读完后,小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3)开始习作

四、分享伙伴的作品。

1.写完后,和附近的同学交换看一看。

2.互相批阅,提出自己的建议。

3.听同学建议,修改自己的作文。

学生就自己现实中的生活感悟来说话、对比、议论,激发兴趣,刺激大脑的活跃程度,为下一步的习作做准备。

学生就自己喜欢的活动来谈一谈参加活动的好处,为习作搭桥。

布置习作题目后,给出温馨提示和例文,旨在使学生明确思路,学会这类作文一般从什么地方选材,叙述过程中如何融入感情,写好作文。

教学反思

这次习作,目的是让学生学会选材,即根据自己确定的题目选择合适的材料。就本次自作来言,要同学们写的作文题目是“ 让生活更美好”,如何选材呢?当然我们可以从教材上提供的多种活动中选择一个,应该注意的是要选自己真正喜欢的,自己有深刻体会的活动。

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按照要求把作文写好,我做了多方面的铺垫:学生谈论自己的生活,交流自己的体会,先说后写,范文引路,温馨提示。这样,学生动起笔来就容易多了。

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是多方铺垫,学生写起来得心应手。不足之处是对学生把事情写具体,让文章详略得当方面指导太少。



语文园地三

课题

语文园地 

课型

语文园地 

授课

时间

1课时 

教学

目标

1. 学习根据阅读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

2. 学习细节描写方法,写出人入迷时的情景;学习说明理由时,用逐条列举的表达方式。

3. 积累古诗词《春日》。

教学

重点

积累朱熹的诗《春日》。

教学

学习细节描写的方法和逐项说理的表达方式。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新课

教学

(   )分钟

出示:【课件1】(板书课题: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1.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刚学过的课文《故宫博物院》这篇课文的前面为我们布置了两个任务,一个是要我们设计故宫博物院参观路线图;一个是要我们详细介绍一处景点。你是怎样完成这两项任务的?

2. 学生自由说。

3. 教师小结:我们要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就没有必要把四份材料仔仔细细读一遍,而是重点阅读材料一、材料三和材料四就可以了。如果我们要做的任务是介绍太和殿这一处景点,则需要仔细阅读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四。

4. 同学们再想一下,我们在学习《竹节人》时,如果你的阅读任务是“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

这一任务,你在阅读时应仔细阅读哪些部分呢?

5.教师再次小结:我们要仔细阅读的是与制作和操作这种玩具相关的部分,对有关玩竹节人的有趣经历这一部分,就可以粗略地浏览一下。所以我们应该这样做,出示:【课件2】

读书时先想想阅读的目的,再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

(板书:阅读目的——阅读方法)

词句段运用

(一)看例子,仿写人物入迷的情景。

1. 请同学们分别阅读情景描写的三段文字,谈谈自己的体会与感悟。

2. 指名同学对自己喜欢的段落谈谈认识,说说这段文字描写了什么情景,为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分别点评,点拨指导。

(1)第一段文字描写的是一群同学围观竹节人搏斗的情景。这段先写了地点,然后从围观者人数之多、动作、声音、注意力等方面,写出了围观者围观时的情景,从侧面写出了竹节人搏斗的诱惑,或者说玩竹节人给大家带来的无穷的乐趣。

(2)第二段文字描写的是座位后面同学看前面同学玩竹节人的情景,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是细节描写,我们可以想象出玩竹节人是多么有乐趣的事情。

(3)第三段文字写的是罗丹忘我工作的情景。这段话中有对罗丹的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还运用了想象和夸张。大量的细节描写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全身心投入工作的罗丹。

4. 教师总结:写人物入迷的情景,要写出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等,还可以用上夸张、想象。

(板书:入迷——表情、动作、语言……)

5.出示:【课件3】试着写一写人物入迷时的情景。

(1)爸爸看电视或者看书入迷了……

(2)两位老爷爷在大树下下棋入迷了……

(3)美术老师画画入迷了……

……

5. 学生交换阅读,互相提提建议。

(2)学习用序数词逐项说明理由的表达方法。

1. 学生读《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部分一段话,注意加点的部分,想一想这样表达的好处。

2. 分组交流讨论:你从这段话中发现了什么?你认为用这种方式表达有什么好处?

3. 教师检查,指导:

(1)这段话讲的是人们认为的天体上的生命存在必须具备的几个条件。作者用“一是……二是……三是……四是……”(板书)的方式,把四个条件一一列举出来了。

(2)用这样的方式说明理由会使听众或读者觉得条理清晰,理由充分,说理性强,说服力大。(板书:说理)

4.请同学们从下面两个选题中自选一个,用自己刚刚学到的方式讲出自己的理由。

5.学生汇报,师生评价,主要评价依据:①是否用上了刚学到的方式;②理由是否充分,并且相互独立,与其他各项没有交叉或相容关系。

日积月累

一、指导预习

  1.自读古诗。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春日》。

  (2)简介作者。(板书:朱熹)(朱熹,南宋哲学家、教育家。)

  3.(板书:《春日》)解诗题。(“春日”的意思是在春天里。)

二、逐句学习,理解诗意

  1.出示:【课件4】“胜日寻芳泗水滨”。

  胜日:好日子。 寻芳:游览、赏玩美好的风景。

  泗水:河流名,在山东省中部。 滨:水边。

  全句的意思:在风和日丽的一天,诗人到泗水流域去观赏风景。

  2.出示:【课件5】“无边光景一时新”。

  光景:风光景物。 一时:一个时辰,这里形容时间很短。

  全句的意思:那里风光无限,刹那间许多新鲜奇丽的景色映入眼帘。

  3.出示:【课件6】“等闲识得东风面”。

  等闲:随意。 识得:认识到。

  东风面:春天的面貌。我国夏季多为东南风,故称春风为东风。

  全句的意思:哪里都可以领略到春风的气息。

  4.出示:【课件7】“万紫千红总是春”。

  万紫千红:形容百花争奇斗艳的景色。 总是:都是。

  全句的意思:百花盛开,姹紫嫣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象。

三、欣赏诗句,体会意境

  1.诗中哪一句描写了作者看到的景色?(“万紫千红总是春。”)

  你能想象出作者当时看到的景致吗?(在春风的吹拂下,百花盛开,万紫千红。)

  2.作者是怎样描写春天的景色的?(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描绘春天的景色。虚实结合,寓哲理于感性形象之中,不仅把春天描绘得生机勃勃,而且蕴含了深刻的道理。)

四、感情朗读,练习背诵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出示:【课件8】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 练习背诵。自由背,同桌背。

 

让学生从学过的课文入手,来思考根据任务选材料的问题,便于学生学习,从已有的知识基础得出新的认识。

学生阅读三段文字后先自己感悟,看三段文字都描写了什么,然后教师点拨,让学生知道这三段文字都是描写人入迷时的情景的,更要知道要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表现出人物的入迷程度,使学生在今后写作时学习细节描写,积累人物入迷的相关句段。

师生共同评价,目的是为了让全体同学明确:说明理由、表达观点时,理由要充分合理,条理清晰,不含糊其次,不语无伦次

按照学生自读古诗——理解诗意——欣赏诗句——练习背诵这样的步骤安排对古诗的学习,符合古诗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积累。

板书

设计

语文园地

阅读目的——阅读方法

入迷:表情、动作、语言……

说理:一是……二是……三是……四是……

《春日》 朱熹

教学反思

这一单元的语文园地共有三项内容。

“交流平台”的教学,是让学生逐步养成一个读书习惯:读书时先想想阅读的目的,再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回忆了课文《故宫博物院》和《竹节人》的阅读任务,然后分别讲了根据阅读任务选用的不同的阅读方法,使学生认识提高了。

“词句段运用”有两段内容,教学中我采用的是“自读感悟——教师指导——学生练习——相互评价”的顺序,学生在自己感悟的基础上很容易听懂老师的指导,认识上有了提高,练习卓有成效。

“日积月累”栏目要求学生积累朱熹的《春日》,我安排了如下的教学结构:自读预习——理解诗句——欣赏诗句——练习背诵。学生在充分理解、学会欣赏的基础上,很容易就背下来了,可谓水到渠成。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日积月累”的教学时间仓促了一些,因为前面部分的教学占用时间过多,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到时间分配的问题。



12

知识与能力:掌握本课新词、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学习重点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和学习老支书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各地遭受洪灾的文字、图片或音像资料,了解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伤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了解梗概

1.描述导入,孕伏情感:有一个村庄,曾经有过一座窄窄的木桥(板书课题:桥),它和村子里的一百多号人一起经历了一场可怕的灾难。究竟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选择容易读错的几个字词板书。如“揪”(jiū),“瞪”(dèng)。

3.检查

(1)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字音。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洪灾 老汉)

4.根据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分段。

(突遇山洪1~4;疏导撤离5~13;桥塌殉职14~23;祭奠英灵24~27。

二、感受情势危急

1.通过初读,同学们大致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那个特殊的黎明,和村民们一起感受灾害突然降临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2.找出文中描写自然环境(大雨和洪水)的句子,读一读,比一比,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汇报交流谈体会。

(1)生读找到的自然环境描写的句子,师用课件或小黑板集中出示。

(2)谈感受。

①几句话都不同程度地写出洪水凶猛,正威胁着人们的生命。

②从前后几句描写的情况看,水位在不断上升,灾情在不断加剧,形势越来越紧张、严峻。(相机指导朗读这几句话,读出形势的紧张突变。)

③这些句子多采用拟人或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像受惊的野马”“在路面上跳舞”“洪水狞笑”“放肆”等词句让我们非常真切形象地感受到洪水的肆无忌惮,洪水就是魔鬼猛兽,突出了情况危急,渲染了紧张气氛。(师相机板书:情势危急)

④这些句子,语言都非常简洁,精练,如,“像泼。像倒。”

(3)观察想象体验

师播放洪灾的录像资料(或指导学生观察课文第一幅插图):洪水如猛兽般正以强大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整个村庄,淹没了农田,冲毁了房舍,死亡正向人们一步步地逼近。可劳动一天的人们还在熟睡中。一声惊呼,大家突然一脚踩进水里,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是什么感受?你能想象出男女老少命在旦夕时惊慌失措的样子吗?(引导学生想像体验情势危急)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大段,读出自己的感受。(危急、恐怖、恐惧、担心)

三、体会英雄言行

1.是的,求生是人的本能。当一百多号人跌跌撞撞地向那唯一可以逃生的木桥拥去时,有一位老汉早已站在了木桥前。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位老汉在生死攸关之际作出的人生抉择。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大段,想想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板书:老汉)

2.学生自学课文,品味关键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汇报。

(1)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老汉沉着冷静,嘴上不说话,心里正思考着应对突然来临的灾害的办法。“像一座山”,说明他临危不惧,形象地表现了老汉是村民的主心骨,对稳定村民情绪所起的作用。

(2)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说话简短有力,以严格的先人后己的党纪控制了局面,组织大家有序地撤离。

(让学生写出评价老汉是怎样的人的词语,可能是:临危不惧、临危不乱、坚定果断、先人后己……)

4.指导有表情朗读老汉说的两句话(要读得干脆、有力,节奏快,采用个别读、分角色读、评读等方式)

5.齐读第二大段。

四、启发联想,加深体验,注重积累

1.当我们的脑海中树立起这位清瘦的巍然屹立如山一般的老汉形象时,你联想到了什么词句?什么文章?什么人什么事?

(如,词──忠于职守……句──不是亲情,胜似亲情……

人、事──《丰碑》中的军需处长

《一个降落伞包》中的周恩来 “非典”时期的钟南山、姜素椿、叶欣……)

2.作业:

(1)抄写生字词,朗读课文。

(2)写一段话,用上环境描写的手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听写,回顾前文

1.听写词语:咆哮 惊醒 狞笑 拥戴 乱哄哄 沙哑 依次

2.用上以上词语复述课文第一、二大段内容,并说说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二、思辩“矛盾”之举

1.是的,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老支书有着崇高的人格魅力(板书:崇高的人格魅力),他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洪水无情,但人间有爱。当情况越来越危急,洪水已漫到人们的腰际时,又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用心默读第三大段。

2.生自学,说一说段的主要内容。

3.出示学习提纲,小组合作学习。

4.读议结合,交流汇报,提升认识。

(1)谈体会。要求边谈体会,边用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例如:

生:从“冲、揪、骂”这几个动词可以看出老汉对小伙子很凶。

师:你能不能把老汉很凶的态度读出来?

生表情朗读第15自然段,学生展开评议,并在议读、感情朗读中理解、感悟。

(2)学生发现矛盾与疑惑:

①老汉从刚开始恶狠狠的“揪”到最后危难关头又“吼”又“推”,这是矛盾一,为什么?

②急于求生的小伙子到最后危难关头又“推”老汉先走,这是矛盾二,为什么?

冲 揪 骂 凶(师相机板书: 老汉 小伙子) 吼 用力推

5.学习第四大段,解开难解之迷。

(1)老汉和小伙子的言谈举止是多么充满矛盾,令人费解!请同学们读最后4个自然段,老师相信你在顷刻间会明白许多许多……

(2)生默读,谈感想。师相机点拨。

(文章在最后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这个结局太出人意料了,太让人震惊了。老汉太伟大了……)

6.反复咏叹,感受亲情

(1)当你明白老汉和小伙子原来是父子关系时,再回过头来看看父子在木桥前的情景,你们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2)引诵第三大段。

同学们,让我们把“儿子”这个充满血缘、充满亲情的字眼带到文章中去,再一起来深情地朗诵第三段,我们就更能理解这位平凡而伟大的父亲了。(教师引读:“老汉是村支书,他一心想挽救群众的性命,他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自己的儿子,骂道──”后边为学生接读,把几个“小伙子”都换读成“儿子”。)

(3)想象:老汉似乎要对儿子喊什么?(板书:喊)

(4)此时的老汉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认为,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回答,并有选择地请生上台板书关键词,如“父爱如山”等)

师小结:是的,做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忠于职守,他是无愧的;做为一个父亲,他和天下父母一样舐犊情深。在生死关头,老汉做出的重大抉择,表现出的大爱让我们为之动容。他的身上充满着崇高的人格魅力,闪耀着灿烂的人性光辉。

三、练习写话,颂人间真情

1.英雄远离了我们,他们的亲人更是肝肠寸断、长跪不起。同学们,洪水无情人有情。面对此情此景,你最想说的是什么?请拿起手中的笔,用饱含深情的笔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你对英雄的哀思,对英雄家人的宽慰吧!

2.生写话,师巡视,选择有代表性的进行交流。

四、总结全文,探究“桥”的含义

课文中留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老汉的形象,为什么却用“桥”为题?

五、拓展阅读,注重积累

1.提供补充材料。

①[法]雨果《“诺曼底”号遇难记》

②《伦敦地铁大火灾》

2.学生自由阅读,小组合作交流。

课后小结

13 穷人

教学目标

1.学本课生字。正确读写“舒适、搁板、勉强、抱怨、倾听、掀起、魁梧、撕破、倒霉、严肃、忧虑、湿淋淋、心惊肉跳、自言自语、自作自受、缝缝补补”等词语。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4.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

1.从环境和人物的心理、对话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

2.分析掌握桑娜内心的矛盾,体会桑娜的善良。

教学难点

学习通过环境、人物言行和心理等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舒张、搁板、勉强、抱怨、倾听、掀起、魁梧、撕破、倒霉、严肃、忧虑、湿淋淋、心惊肉跳、自言自语、自作自受、缝缝补补”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感受穷人生活的艰难。

二、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就是《穷人》。这篇小说是世界著名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托尔斯泰晚年时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成了一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穷人》。(板书课题)

2.课件出示图片,介绍作者。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作家,出身贵族,但是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名作。

3.检查预习,听写词语。

(1)师: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词语。请做好听写准备。

(2)同桌互相批改。

(3)教师强调易错的地方。

读准字音:板(gē)魁梧(kuí wú)

(qiǎng)黑(lí)

记住字形:“怨”——上下结构,“熬、黧”——上下结构,“魁”——半包围结构。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兴趣,从字音、字形、字义各个方面有效地复习重点词语,锻炼学生的字音字形辨析能力、词语解释能力、思维概括能力和想象力,从而有效落实语言文字的基础教学。

三、自读课文,理清人物关系

1.自由朗读课文。

边读书边思考:这是一篇小说,小说中必然要有人物,课文中写到了哪些穷人?

(板书:桑娜 五个孩子 渔夫 西蒙 两个孩子)

这些人物中谁是主要人物?

2.理清人物关系,概括主要内容:这些人物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请2~3个学生说说,意思大致正确就行)

教师小结:你们看,如果我们把几个人物先找到,想一想这几个人物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就可以尝试着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清文章结构: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为文章分段,总结段意)

第12自然段是第一段,讲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第3自然段到第11自然段是第二段,讲桑娜出门去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第12自然段到结束是第三段,讲渔夫回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抚养。

【设计意图】本环节针对文章重点段落通过多次朗读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清文中人物的关系,较为准确地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四、走近穷人,感受生活的艰难

师:文章写了两家穷人,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他们生活贫穷?

①桑娜一家:

课件出示:桑娜沉思: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师:桑娜一家吃的食物差,穿的衣服破,桑娜和丈夫拼命地干活才勉强填饱肚子。

②西蒙一家:

课件出示: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

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

师:课文通篇除了课题之外,找不到一个“穷”字,然而在字里行间却处处反映了穷人的贫穷和困苦。这也正是文学巨匠写作手法的精妙所在,不见一个“穷’’字,可是“穷”又无处不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感悟侧面描写的魅力和作用。学生通过品读重点语句,为体会妻子桑娜的无私精神,体会“穷人”生活的艰难和勤劳、善良的美好品质作铺垫。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学会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地想象。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二、话题导入,引出新课

师:上一节,我们学习了《穷人》这篇文章。通过读书,我们走进了桑娜和西蒙两个家庭中,感受到他们生活的艰辛,他们真的是穷人。那么,他们的生活还发生了什么事呢?他们的内心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

三、描述画面,进入情境

1.师:文章开始,托尔斯泰就把我们带到海边。海上正起着风暴,没有月亮,外面又黑又冷。我们仿佛看到了这狂风怒吼、波涛轰鸣的夜晚。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夜晚,我们分别走进了桑娜、西蒙的家中,请你找到文章中描写这两个家庭的语段,自由朗读,想一想:呈现在你面前的是怎样一幅画面?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1)桑娜家。

课件出示: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温暖”指炉火未熄,“舒适”指地面干净、食具发亮,孩子们安静地睡着。从这里可以看出桑娜勤劳能干,由于她和丈夫的辛勤付出,一家人的生活虽然艰难但却温暖。

(2)西蒙家。

课件出示: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首先投入眼帘的是对着门的一张床,床上仰面躺着她的女邻居。她一动不动。……是西蒙。她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就在这死去的母亲旁边,睡着两个很小的孩子,都是卷头发,圆脸蛋,身上盖着旧衣服,蜷缩着身子,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孩子的呼吸均匀而平静,睡得正香甜。

西蒙一家,丈夫已经死去,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夜晚,她也悲惨地病死在床上。屋里又湿又冷,两个无依无靠的孩子熟睡在死去的母亲旁边。在这样的描写中,我们已经看到了穷人的悲惨。

2.有感情地朗读:同桌两人各选择一个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设计意图】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在第二课时开始时,通过学生的朗读、想象和教师声情并茂的陈述,营造出桑娜小家的简朴温暖、西蒙死时的凄凉等氛围,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幅真实的画面,仿佛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从而真切地体会到穷人艰难困苦的生活现状,领会到环境描写的作用。

四、走近桑娜,感受一份善良

1.学生默读桑娜抱孩子回家这两个自然段。思考:你体会到了什么?

(1)体会桑娜的坚决。

课件出示: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

①师:自己读读这句话,有不懂的问题吗?

预设:“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为什么桑娜“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②创设情境:假如你就是桑娜,看到刚刚发生的一幕,你不会去想(),只会想到()。

③师:她这样做,完全是出于什么去帮助西蒙?

(出于良心的驱使,出于她善良的本性)

师:是啊,这完全是穷人的本色!

④朗读:读出桑娜的那份坚决。(自由朗读,指名读,教师引读)

(2)体会桑娜的忐忑。

课件出示: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①师:这时桑娜有些害怕了,课文用了一个什么词,表现出了她心里很不平静?(忐忑不安)

②寻找桑娜忐忑的原因,再读这段话,想一想;桑娜为什么忐忑不安?

③师:在不长的时间里,桑娜围绕收养孤儿的事想了很多很多。那么怎么读才能表现出桑娜这复杂的心理活动呢?请同学们先自己读读。(学生自由朗读,读给同桌听听。教师指导朗读)

④走进内心,发现复杂的情感。

师:这段话在表述上有一个特点,断断续续,短短的几十个字中竟然有五处省略号,自己试着填一填桑娜内心所想。

⑤朗读体会:一方面是家庭的艰难、丈夫的辛劳,一方面是孩子的生命,桑娜在艰难地思考着。注意读出她复杂的心理活动,读出桑娜由害怕、紧张、矛盾到坚定的心理变化。

2.感知人物:此时出现在你面前的还仅仅是那个给一个家庭带来温暖、舒适的家庭妇女吗?

(不是,是宁可自己受苦,宁可自己挨打也要帮助别人的善良的女性)

3.总结写法:桑娜的特点是通过什么展现在你面前的?(心理活动)

师:作者并没有用豪言壮语去写桑娜的语言和心情,而是那样平平常常地,又是那样真实、准确地写出了桑娜作为一个善良、淳朴的妇女此刻的真情实感。

4.男女生合作朗读第8、9自然段。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重在感性把握”,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课文内容,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本环节中,教师指导学生默读理解人物的内心变化,继而让学生进入角色,深度挖掘人物品质。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走进文本,与文本和作品进行对话,真切地感悟桑娜的坚决、忐忑不安等复杂情感,从而体会桑娜的善良。

五、走近一家人,感受穷人的善良

师:在桑娜的忐忑中,丈夫回来了。请你默读第三段,思考:两人两次“沉默”,各在想什么?

1.想象:第一次沉默时,桑娜心里想:();渔夫心里想:()。

第二次沉默时,桑娜心里想:();渔夫心里想:()。

2.指名分角色读对话。

3.课堂训练,发展技能。

根据课文插图,发挥想象,说一段话。学生练习说话,全班交流。

4.师:“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小说到这里就结束了。你觉得这个结尾怎么样?(学生思考回答)

师:这个结尾干净、含蓄,耐人寻味。列夫·托尔斯泰不愧是伟大的文学巨匠。

5.总结:托尔斯泰通过这篇小说告诉我们,穷人虽生活穷苦但品质高尚,他们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

六、布置作业

故事并没有结束,桑娜拉开了帐子,他们的生活又拉开了崭新的一页。孩子们的命运又怎么样呢?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续读《穷人》。

教学反思

《穷人》的教学片段中,创设了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不同的感情色彩。教学中充分让学生自说、自读、自评,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说出感受,读出感受。教学中不仅让学生“解读”,更引导学生“创读”,甚至允许“误读”。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了审美价值的个性化。

14*在柏林

教材分析:

《在柏林》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微型小说,作者奥莱尔避开了枪林弹雨、战火纷飞的血腥的战场,独具匠心地从战争的后方截取了一个令人刻肌刻骨的场景,使得今日享受太平的人们心有余悸,认识到战争在剥夺人生命的同时也无情的将人们的灵魂摧毁。我们无法接受带着必死信念的老兵的结局,即使从战火中走出来,我想他也永远无法从战争的阴影下逃走。这篇小说篇幅极短,却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有着极强的可读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词。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4. 领悟这篇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在读中品味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

2. 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领悟希望和信念对于身处困境之人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微型小说“以小见大”的特点及其“留白”艺术,把握微型小说的构思特点。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话题

1.(展示战争图片)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我们看过许多有关战争的新闻、影视作品,这些新闻、影视作品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战争的微型小说——《在柏林》。

2.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3.介绍作者。

奥莱尔(1873——1939),美国女作家,记者。微型小说《在柏林》堪称奥莱尔名篇中的精品,很值得大家欣赏与体会。它以二战为背景,以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的小插曲为故事材料,却以极小的篇幅来深刻地反映战争这个人类永恒而又沉重的话题。它那平静不动声色的叙述后面包含了一股强大的悲愤,但始终没有爆发出来,反而更有感染力。

【设计意图】 阅读教学首先要创造情境——引出主题,因此,在这个环节的设计,用谈话的方式带领学生入境,这样,既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又让学生根据课题设下疑问,为接下来的理解重难点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并画出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1)出示词语:举动 神志 指手画脚 不假思索

2)指名读。

3)男女生读。

4)全班齐读。

3.快速默读课文,试着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回答:一个在战争中失去三个儿子的老兵,在重返战场之前,将他神智不清的妻子送往精神病院。在车厢里,老妇人奇怪的的举动引起了姑娘的嘲笑。老兵道出原因后,车厢里一片寂静。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分三步:第一步自由朗读课文,面向全体,还学生读书的时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读书过程中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第二步学习词语,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第三步默读课文,概括大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通过这几个环节,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形成了一个清晰的脉络,培养了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三、精读课文,加深感悟

(一)研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出示句子: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1)学生读句子。

2)说说车厢里“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这说明了什么?

师引导:小说一开始就写出不合逻辑的一个场景“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为什么呢?男人们都去哪里了?这是故事的“第一波悬念”。

(男子都上前线去了。)

3)找出描写老妇人的句子。

师: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妇人?

生交流。

师展示: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卡嚓切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

师:这是一位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你从哪里看出她的反常?

(独自沉思、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卡嚓切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

(4)车厢里的人们是怎样的反应?(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划脚,不加思考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5)两个小姑娘可能在想什么?老头可能在想什么?(指名发言。)

(二)研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 指名读第二至三自然段。

1)当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一次重复数数时,两个小姑娘又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小姑娘缺乏关怀之心和同情之心,幼稚粗浅。)

2)让我们回到课文中,找出老兵说的话,把它画出来。

3)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4)请同学们用心读读这几句话,说说从这些句子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指名发言。

5)老兵所说的“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他们的母亲”改成“她”好不好?

(不好,“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的称法更直指人心,失去三个孩子的母亲所承受的痛苦,更给人以强烈的冲击。)

6)融入自己的感受,读读这段话。

2. 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想一想:车厢里为什么一片寂静?

指名回答。

(知道真相的人们震惊了,老兵的话让人们不禁陷入对战争的反思,人们似乎已经对老夫妻的痛苦遭遇感同身受了,除了沉默,他们不知道该怎样做。)

【设计意图】在人物的刻画上,数量极少而俭约的细节将人物的个性表露无疑。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的隐忍,重复数着“一、二、三”的神志不清的体弱多病的老妇人的脆弱,那指手画脚、傻笑的两个不谙世事的小姑娘的稚嫩,还有一个制止小姑娘的老头的善良。每个笔力所及的人物都在作者的生花妙笔下生动地站在了读者的面前。。

四、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师总结:

本文短小精悍,在人物对话上,文中唯一的对话是谜底,它一语中的地道破了事实的真相。这句话就象一块从陡峭的山崖上突然降落的巨石,在惊叹之余将人们拉入到对战争的深刻反思之中,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憎恶,对普通民众的深切同情。

无疑《在柏林》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是成功的,但这一切的完成只用了360多个字,可以说作者在文字的选取上“找到了那最适合的一个字,一个词”真正做到了惜墨如金。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全文,使学生对本文要表达的主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那就是制止战争,渴望和平。

五、布置作业

1、把本课词语书写美观。

2、写一篇读后感。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引导学生进行读写训练,实现从课内向课外延伸。

六、板书设计

    在柏林

老妇人 身体虚弱、多病 神志不清

两个小姑娘 嗤笑 傻笑

老兵 说出真相

车厢里的人们一片寂静

【设计意图】紧紧抓住课题,用板书串联课文内容,易于学生理清课文思路。精炼的语言,也利于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刻的认识。

口语交际 请你支持我

课题

请你支持我

 

课型

口语交际 

授课

时间

1课时 

教学

目标

1.小组内的同学分角色扮演,模拟与老师交流的过程。

2.和同学交流:面对不同的人,解决不同的问题,需要特别注意些什么?

教学

重点

交流时,把具体的理由讲清楚。

教学

交流中,能设想对方可能的反应,恰当应对。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分钟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经常有一些自己觉得很好的想法,但是苦于得不到别人的支持,于是很着急,很失落。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同桌相互说一说。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口语交际:请你支持我(板书:请你支持我)【出示课件1:出示课题】

创设学生经常遇见的场景,营造出口语交际的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模拟交流

1.同学们要办一份报纸,要明确以下问题:

(1)办报纸的目的是什么?

(活跃班级文化生活,提高同学们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

(2)有哪些事情需要老师的帮助?

(在课外活动时分配出一定的时间;请老师把关报纸的质量;提供纸张和印刷)

(3)老师可能会提出些什么问题?你想怎样回答?

(大家议论一下,可以换位思考:如果我是老师,我会怎样想,怎样说?)

(板书:说想法,讲目的 做预案,备应对)

2.模拟交流过程,评价同学表现。

(1)小组讨论,设想一下交流过程。

(2)【出示课件2】

礼貌诚恳地说明来意。

讲清楚办报的设想,说明目的。

设想到老师可能的担心,想办法打消老师的顾虑。

(3)点拨指导:

师:找到老师,你怎样诚恳说明自己的来意呢?

生:老师,我想和您说件事。

师:还有谁说得更礼貌一些呢?

生:老师,请问您有时间吗?我想和您说件事。

师:这样说就更容易让老师接受了。我想老师肯定会请这位同学坐下,听他来讲。接下来,这位同学要向老师说明办报的设想,他该怎么说呢?

生:我们想办一份报纸。

师:老师会怎么说?我想老师一定会问:你们怎么想到这件事?对不对?

生:对,我们就说一说。因为经常在订阅的报纸上看到好多学生们办报的消息,于是就有了这样的想法。

生:我还觉得要向老师说一说办报的好处。我觉得可以锻炼和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

师:自己办的报纸同学们一定最喜欢读,那样就可以提高大家的阅读能力。

生:在报纸上,我们还可以发表一些建议,比如建议大家保护环境、尊老爱幼等。

师:设想真不错。老师还可能会担心什么呢?

生:谁来当主编?多长时间出版一期,时间够用吗?……

师:想的真够全面,比我想到的还多呢。真不错。这些问题你们都想过该怎么回答吗?

生:我们小组都想过了。

(4)各小组依次模拟表演,其他小组评价。

(5)教师评价。

三、口语练习

1.出示课件3】

说服妈妈,让她同意你在家里养一只小狗。

说服同学,在班里成立“生物角”。

说服校长,在学校组织一次义卖活动。

2.分小组领任务,每小组选择一个任务,小组内同学扮演不同角色来交流。

 

交流前先设想老师担心的一些问题,并给这些问题找到答案,做好预案,这样在和老师交流时,才能从容应对,不至于词不达意,或一时语塞。

为适应实际交流的需要,教师详细指导,既教会学生怎样设想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又教会学生怎样应答,为实际交流做好准备。

小组内同学扮演不同的角色来练习交流,还可互换角色,把自己想到的问题提出来,提高学生口语交际中应对能力。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  )分钟

四、课堂总结

1.要说服别人,支持我们做一件事情,要学会正确的口语交际。态度诚恳礼貌;讲明设想,说清目的;做好预案,从容回答。

2.面对不同的人,解决不同的问题,需要注意:

先说想法,再把具体的理由讲清楚。

设想对方可能的反应,恰当应对。

板书

设计

请你支持我

说想法,讲目的

做预案,备应对

教学反思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口语交际中来,每个同学都能开口讲话,懂得了要说服别人支持自己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该怎样去说。

在教学中,学生练习交流和教师指导占用时间较多,导致后面的分组练习时间不够用,很仓促。今后在教学中一定做好预案,充分考虑好时间因素,合理分配。



习作 笔尖流出的故事

课题

笔尖流出的故事

 

课型

习作 

授课

时间

1课时 

教学

目标

1.了解虚构故事的特点。

2.明确虚构故事创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练习写虚构的故事。

教学

重点

根据给出的环境和人物,创编故事。

教学

想象一个完整并且吸引人的故事。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新课

教学

(   )分钟

一、重温故事内容,了解特点

1.回忆本单元学过的三篇课文,指三名同学分别说说三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教师总结:这三篇课文写的都是故事。

【出示课件2】

《桥》 一名老党员在洪水袭来的时刻镇定指挥全村人过桥,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

《穷人》 桑娜和渔夫在自己家生活贫穷的情况下,收养邻居家两个孩子。

《在柏林》 一位后备役老兵把自己的妻子送往疯人院,然后去参战。

这三个故事都是虚构的,都非常感人。

虚构的故事往往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因为作者可以充分发挥想象来写。

(板书:虚构故事 情节曲折 吸引人)

二、根据提供材料,创编故事

1.学生读一读课本上为我们提供的三组材料:环境和人物,然后选择一组或自己创设一组,准备创编故事。

2.教师指导。【出示课件3】

写的时候注意:

故事要围绕主要人物展开。

把故事写完整,情节尽可能吸引人。

试着写出故事发生的环境,还可以写一写任务的心理活动。

3.分组指导

第一组 要注意:【出示课件4】

1.地点:校园

2.时间:丁香花盛开的季节

3.人物一:张明 淘气包性格,学生角色;

人物二:王寒冰 “小辣椒”性格,班长角色;

人物三:李军,充满活力,班主任角色

4.综合以上素材展开联想:张明怎么淘气了,班长是怎样处理的?班主任李军老师又是怎么做的?

第二组 要注意:【出示课件5】

1.时间:冬日黄昏

2.地点:街头

3.当时环境:车来人往

4.人物一:少年陆天 特点:充满爱心

人物二:流浪狗朵朵

5.综合以上素材展开联想:流浪狗出现在哪儿,什么样子?陆天怎么发现了朵朵,他是怎么做的?

第三组 要注意:【出示课件6】

1.时间:月光下(夜晚或深夜)

2.地点:村庄

3.人物一:铁蛋

人物二:爷爷 特点:体弱多病

4.综合以上素材展开联想:为什么只是爷爷和铁蛋?爷爷出现了什么情况?铁蛋怎么办的?

(板书:时间 地点 人物 故事完整)

4.习作开始,独立完成。

三、相互交流习作,提出建议

1.交流习作,互相评阅。

2.提出建议,帮助修改。

回忆三篇课文,讲出三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要以虚构故事来引路,从而达到“读故事——写故事”的一个目的。

学生选择环境和人物后,先自己思考,然后教师分组指导,为学生的习作铺路搭桥,预防学生直接离题或不符合要求、无从下笔等情况出现。

板书

设计

虚构故事 情节曲折 吸引人

时间 地点 人物 故事完整

教学反思

这次习作的目的是要求学生了解虚构故事的特点,自己创编故事。在实际教学中,我先和学生一同回顾了刚刚学过的三篇课文,也就是说三个虚构的故事,让学生真切感受虚构故事的特点,为自己的创作做准备。然后学生自读三组环境和人物,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组去展开联想写作文。在这个环节,我做了较为具体的指导,让学生注意到时间、地点、人物身份、性格特点等,这样学生的联想才切合实际,编写出的故事才有可能吸引人。这些地方做的比较到位,学生完成情况较好。

对教材提出的写作时让学生尝试写环境,以及写心理活动的建议没有落实好,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适时地予以补充



语文园地四

课题

语文园地 

课型

语文园地 

授课

时间

1课时 

教学

目标

1.了解理解人物形象的三种方法。

2.理解情节描写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3.了解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有着明显的感情色彩。

4.写一写人在不安或犹豫时的心理活动。

5.积累古诗《回乡偶书》

教学

重点

1.理解情节描写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2.理解积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教学

1.了解理解人物形象的三种方法。

2.写一写人在不安或犹豫时的心理活动。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交流平台

一、回忆课文,说形象

1.请学生说一说本单元三篇小说的主要内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谁?

出示:【课件2】

《桥》:老支书指挥全村人过桥,舍己为人。

《穷人》:桑娜收养了邻居的两个孤儿。

《在柏林》:后备役老兵送妻子进疯人院。

主要人物分别是老支书、桑娜、后备役老兵。

2.分别指名说一说老支书、桑娜、老兵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老支书;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桑娜;心怀怨恨、孤独无奈的老兵。)

二、理解形象,学方法

1.分组讨论:怎样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

2.出示:【课件3】

(1)留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

(2)通过小说的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3)注意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指导:分别联系学过的课文的相关内容来解释课件内容。(板书:多个层面理解人物形象)

词句段运用

一、情节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1.学生读课本上关于“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一段文字。

2.教师指导朗读并适当解释。

3.指名说说你理解到的关云长是什么形象?(武功高强的大英雄)

4.明确:情节描写对突出人物形象作用很大。

(板书:情节突出人物形象)

5.再次朗读本段文字,说一说你的脑海中还出现了怎样的形象?(提示学生说具体,可以从穿着、武器、表情、语言等方面说一说。)

6.谁还能说出一些突出人物形象的情节?

二、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包含感情色彩

1.学生自读课本上的三个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

2.指名说说从句子中加点词语体会到的情感。

3.教师指导:

第一个句子中“狞笑”一词使读者想到恶魔,表现出了对洪水愤恨的感情。

第二个句子中“放肆”一词,让读者感觉到人们的无助和面临的危险。

第三个句子中的“嗤笑”使读者看出了两个小姑娘的年幼无知,充满了对她们的厌烦感。

4.学生带上情感再次读句子。

5.强调:从句子的重点词语中可以看出包含的感情,因为词语有感情色彩。

(板书:词语包含感情色彩)

三、尝试写出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

1.出示:【课件4】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2.学生自读课件内容,提示学生一定要读出桑娜此时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不安、害怕、担心……

(板书:复杂的心理活动)

3.讨论:作者是怎样写出这样复杂的心理活动的?

(板书:五个省略号 两个感叹号 )

4.学生尝试写一段话,表现出自己在某一环境条件下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的心情。

5.写完后小组内交流,评价。

日积月累

一、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回乡偶书》

2.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3.指名读,强调读音:鬓 衰

4.结合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出示:【课件5】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说话的口音虽未改变,但两鬓却早已斑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5.学生交流。

6.指导诵读、表演。

二、情感升华

1.“少小离家老大回”,五十年了,诗人贺知章迈着蹒跚的步履回到了家乡,看着亲切的乡邻,听着熟悉的乡音,这位86岁的老人心潮澎湃,写下了一首《回乡偶书》

2. 指名试读,自由读,齐读。

(板书:回乡偶书——游子思乡)

三、拓展延伸

1. 故乡,是每个人心里的一盏灯,这盏灯,亮在贺知章的心里,亮在许许多多文人墨客的心里,也亮在无数游子的心里。从古至今,正是这盏灯,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不朽的诗篇。

2. 齐诵《回乡偶书》。

 

学生回忆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然后讨论怎样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学生很容易联系到学过的课文中去,理解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生两次读“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文字,第一次读可能只理解到关云长是大英雄形象。第二次再读,形象应该更加丰满,这样学生才真正体会到情节对突出人物形象的巨大作用。

结合句子,从重点词语中体会感情这一环节,教师讲解指导是为了使学生意识到再换另外的词语好像达不到这样的表达效果,只有这些词语才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在学生体会出桑娜的心理活动之后,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怎样写出这种心理活动的,这一环节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找出写作的方法,并尝试去写一写。

在学生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安排学生表演诗中的情景,是为了让学生身临其境,更深刻地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当时的内心情感。

板书

设计

多层面理解人物形象

情节突出人物形象

词语包含感情色彩

复杂心理活动——五个省略号 两个感叹号

回乡偶书——游子思乡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四共有三个栏目,即“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教学中,我力求使每个栏目的教学都落到实处。

“交流平台”的教学目标是教学生从多个方面来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我从复习学过的三篇课文入手,让学生说一说三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然后有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人物形象作者是如何塑造出来的?学生讨论后明确了塑造人物形象可以从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描写着手,也可以通过情节描写刻画人物,有时候还借助环境描写来凸显人物形象。

“词句段运用”分三项内容。其一是学生感知情节描写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我安排学生两次读“温酒斩华雄”的情节,给学生深刻感受情节描写的巨大作用。其二是注意句子中重点词语的感情色彩对句子表意的作用,我通过讲解,使学生意识到准确用词能使句子表达的感情更鲜明。其三是通过范例使学生认识到心里活动描写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确作者的写法后,自己尝试写一段心理活动的文字。

“日积月累”安排的是古诗《回乡偶书》。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在老年回到家乡后,感到时光飞逝而写下的一首古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教学中,对于古诗意思的理解以孩子的自读自悟为主,教师只是简单点拨。同时,利用表演,让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教学效果良好。



                 

课题

笑与泪,经历与成长

 

课型

快乐读书吧

授课

时间

1课时 

教学

目标

1.鼓励学生阅读成长故事,在交流阅读感受的过程中体验成长故事阅读的乐趣。

2.引导学生体会成长故事中的人物特点,读懂成长故事中蕴含的道理,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3.在充分的阅读中,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培养学生热爱阅读、广泛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教学

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成长故事中的人物特点,读懂成长故事中蕴含的道理,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教学

在充分的阅读中,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培养学生热爱阅读、广泛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教具

准备

课件、读书汇报卡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新课

教学

(   )分钟

一、借助名言,激发情感

1.引发交流: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最近读了什么书?书中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快来给老师讲一讲。

2.小结过渡:从你们洋溢着快乐的脸上可以看出,读书真的给你们带来了许多快乐!正如高尔基所说的“读一本好书是一种巨大的享乐”。所以,我们要多阅读课本以外的书籍,这样才能看到更广阔的、神奇的世界。让课外阅读带给我们更多的快乐!【出示课件1:课题】(板书:笑与泪,经历与成长 )

二、自由发言,畅谈体会

1.相互说一说,你最近读了什么书?把它介绍一下吧。

2.有谁读过关于成长的故事,介绍给大家听一听。

3.教师谈话:同学们从出生开始就一直在成长,都经历过成长的苦恼和困惑,当然更有成长的快乐和收获。在这过程中,有许多记叙成长经历的书籍伴随我们成长。今天,老师就像你们推荐成长的故事。

4.老师最近正在读书,书名是《我想受欢迎》。这本书可以帮助大家从故事中汲取智慧,在阅读中获得成长。我给大家出示其中的一个故事,大家自由读一读,看看是不是很有意思呀。

【课件2-4】

把梳子推销给和尚 ——积极做每件事

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家著名的化妆品公司。那是大象的公司,它是从一家小店一步步发展成今天这样壮大的。

大象为人厚道,对待员工也十分大方,所以有很多小动物都想要进大象的化妆品公司。

“你们听说了吗?大象的公司在招聘业务员呢!”

“那可是大新闻,森林里谁不知道啊!就连恶狼兄弟都去应聘了。”

“但是我听说,好像那么多人去应聘都灰头土脸地回来了。”

“那是为什么呢,真的有那么难进吗?”

“那是因为有许多人都去应聘,大象为了选取有能力的业务员,就出了一个题目。许多人都无功而返了。”

“是什么题目,让大家都无能为力?”

“大象让大家用一天的时间向和尚推销梳子。很多小动物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就都放弃了。”

“这怎么可能,和尚是没有头发的。”

“这你就不知道了吧!小兔、小熊和小狐狸就拿着梳子去寺庙推销去了。”

面对大象的考验,许多动物都放弃了,但是小兔、小熊和小狐狸认为这是一个机会。他们几个决定要去试一试。

小兔在去往寺庙的途中,看到一个小和尚,坐在一旁使劲地挠头。

“小和尚,你怎么了?”

“我的头上生了许多虱子,十分痒。”

听到小和尚的话,小兔灵机一动。

“你的头痒的时候,用梳子梳一梳,是不是很省力?而且,梳子也可以帮助你抓虱子。我这里正好卖的有梳子。”

小和尚听了小兔的话,急忙买了一把。小兔在卖了一把后,就没有再卖出去一把梳子,因为不是所有的小和尚都有虱子。

三、借助名著,积累经验

仔细阅读课本“你读过这本书吗”这一部分文字。

1.讨论:读成长故事的好处

感悟成长中的酸甜苦辣,与书中的人物对话,学习正面人物的优秀品质,树立远大理想,敢于面对生活中的所有挫折与坎坷。

(板书:提升做人品味)

2.讨论:怎样读懂故事,记住人物

理清人物关系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故事;阅读生动的故事情节可以让我们记住一个个性格各异的人物。

(板书:读懂故事内容)

3.讨论:怎样学到作者的写作方法

经常性地阅读,自己的写作经验和写作技法就会越来越多,写作水平在不知不觉中会提高。

(板书:学习写作方法)

四、推荐名著,鼓励阅读

1.“相信你可以读更多”向我们推荐了那两部关于成长故事的作品?

(徐光耀的《小兵张嘎》和曹文轩的《草房子》)

2.【出示课件5】《小兵张嘎》主要写的是谁的成长故事?他是怎样成长的?

(张嘎,从一个顽皮淘气的小男孩,经历战火洗礼后,成为合格的八路军小侦查员。)

3.【出示课件6】《草房子》写了谁的成长故事?

(桑桑、秃鹤、杜小康等几个孩子)

4.希望同学们一定挤时间多读书,如果你爱上了读书,今生将受益无穷。

通过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初步交流读书带来的乐趣,从而乐于阅读更多课外书。开课伊始,就营造出一种浓浓的语文味,感受书香氛围。

借助文本,开发文本的功用。从课本单一的读懂内容,拓展出思想教育和学习写法的方面,使学生得到更多的收获。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渐渐爱上阅读。

板书

设计

笑与泪,经历与成长

提升做人品味

读懂故事内容

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反思

本期《快乐读书吧》主要是向学生推荐阅读成长故事类书籍的。教材以高尔基的《童年》为例,讲了故事的主人公阿廖沙的成长故事,教给大家读这类书籍时要理清人物关系,才能真正读懂故事。

教学中,我先用高尔基谈读书的名言来开始本课的教学,与学生交流后,我向大家介绍了我正在读的成长故事,并向大家出示了书中的一个故事,然后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在教学“你读过这本书吗”栏目时,开发了教材的功用,加进了思想教育和写作方法两方面的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达到了教学目标,只是觉得学生真正交流的时间少了点,应该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因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



15 夏天里的成长

教材分析:

《夏天里的成长》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夏天里的成长》是一篇说理性小散文,作者用简洁朴素、清新优美的语言描绘在夏天里万物都在生长的自然现象。开篇以“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一中心句引领全文,结尾点明中心,收束全文。启迪我们:“人要把握时间,尽量地用力地长。”本课的教学,教师要力求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引导学生品词析句、诵读感悟,力求以读为主,在读中思考,在读中理解课文,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词。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及重点句子的含义。

4. 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习、理解和感悟,感受夏天里各种事物都在快速地生长。

2.学会与人交流,提高表达能力、学习语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的含义,从而懂得把握时间,珍惜时间。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的含义。

2.了解作者写作的顺序,学习运用浅显的语言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表达特点,明白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师:一提起秋天,人们很自然地联想到瓜果飘香、硕果累累,可是当你驻足欣赏那挂

满枝头的丰硕的果实时,一定不会想到,他们经历了夏日里飞快地长、跳跃的长,才会拥有金秋的大丰收。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体验夏天里的成长。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介绍作者。

梁容若(1904-1997),河北行唐人,作家、教育家。

【设计意图】教师几句简单平实的语言将学生的思绪带入炎热的夏日,草木葱茏,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展现在眼前。为下面围绕“哪些事物成长,怎样成长”展开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并画出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1)出示词语:割 苞蕾 苔藓 菜畦 丰满 稻秧 甘蔗 收成 软绵绵 农作物

指名读,男女生读,全班齐读。

(2)学写生字词。

重点指导写好 “割”、“稻”、“蔗”、“畦”四个字,掌握“稻”字的笔顺。

集体评议,个别展示。

【设计意图】此环节不仅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更重要的是,通过朗读课文,扫清生字词障碍,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生字词的学习也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快速默读课文,试着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即找出全文的中心句。2.细读课文,围绕这一中心句,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植物、动物、山水、铁轨、马路、人)

3.一边读一边画,在细读的过程中,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把它画出来,留待下节课再学习。

【设计意图】本环节指导学生多种方式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找出全文的中心句。这不仅是对学生朗读课文情况的一种检验,更是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初步的感受,突出了语文学习从整体入手的原则。在读的同时,本环节也关注学生对文本的思考,引导学生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品读课文

1.品读课文,了解夏天里万物生长的特点。

2.你画出的不理解的地方看一看自己能试着解决吗?

【设计意图】本环节仍关注学生的品读,通过品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知。

五、布置作业

书写生字、词语。

【设计意图】书写生字词既可以加强对生字词字形的掌握。又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

夏天里的成长

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中心句)

植物、动物、山水、铁轨、马路、人

【设计意图】本环节紧紧抓住第一课时的教学要点,简洁、明了、清晰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对文本的写作思路有了更清晰的感知。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巩固,把握整体

师:夏天是多姿多彩的,夏天是万物长大的时期,那么围绕这个中心句作者从哪几个方

面来讲述的呢?(相机板书:植物、动物、山水、铁轨、马路、人)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也帮助学生自然过渡到下文的学习。

二、 研读文本,感受成长

(一)自读交流。接下来,让我们借助语言文字,走进夏天,认真读,仔细想。(出示: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结合这个句子,边读边用笔画画、写写,看看作者描写了夏天谁在生长,它们有什么特点呢?然后小组里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引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再次默读课文,体会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边读边用笔画画、写写,看看作者描写了夏天谁在成长,它们有什么特点。这一环节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自主感悟的能力。

(二)全班交流。

1.师:同学们读书都很认真,相信你们的发言会很精彩。那么哪个小组说一说夏天里谁在生长,它们有什么特点呢?

2.小组里推荐学生发言。

3.集体评议,师适时点拨。

【设计意图】课文的情节很简单,学生的发言就是找出各种事物的生长特点。在交流过程中,我们的目的不仅仅是要学生将意思说对即可,而是要借助这一读书交流的平台,为学生打开一扇解读文本的窗口,并由此展开一次次对文本的解读。

(三)研读第二自然段。

1.这些生物在夏天成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哪句话能说明这个特点?

(1)“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2)指导朗读:“飞快的”、“跳跃的”、“活生生的看得见的”读出节奏感,稍快。

(3)拓展练习:你能把这句话补充完整吗?

生物在夏天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2.你从哪能看出生物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作者都写了哪些生物呢?

植物:绿蔓、竹子、高粱、苞蕾(鲜花、果实)

有生命的苔藓、草坪菜畦

动物:小猫、小狗、小鸡、小鸭

师适时播放几组夏天里生物生长的对比图片。

(1)引导学生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夏天动植物成长迅速的特点。

(2)“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能用“昨天……今天……明天……”说一句话吗?

3、作者为什么能把这一段写得这么形象呢?(就是因为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并抓住事物的的特点进行描写,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帮助学生建立写作文时也要抓住有代表性的事物的特点去写的概念。)

4、朗读:选择你喜欢的一种生物读出成长的特点。

(读的过程中进行朗读指导和评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

5、夏天还有哪些生物生长迅速,你能仿照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吗?

【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列举的几种事物和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夏天动植物成长迅速的特点。然后学生欣赏几组夏天里生物生长的对比图片,进一步直观感受夏日里那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最后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为什么能把这一段写得这么形象呢?使学生明白就是因为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并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帮助学生建立写作文时也要抓住有代表性的事物的特点去写的概念。此环节的设计落实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四)研读第三自然段。

1、第三自然段描述了哪些事物也在长?

山水:山、地、河

无生命的铁轨

柏油路

2、用“因为……所以……”把这几种事物成长的特点说出来。

如:因为草长树木长,所以山是一天天变丰满。

3、“软绵绵”,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是软绵绵的?

你还能说出像软绵绵这样的词语吗?(如绿油油)

4、选择你喜欢的一两句话读出事物在夏天成长的特点。

5、夏天还有哪些事物生长迅速,你能仿照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吗?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有两个意图,一是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会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二是联系生活实际,将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

(五)研读第四自然段。

1、人在夏天成长有什么特点呢?

身体的成长、年龄的增长。

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 或快或慢(总是要长)

2、理解两句谚语:

“六月六,看谷秀”:农历六月初六,就到处可见齐腰深,秀出穗的谷子了,谷穗吐金后谷苗让农民们欣喜不已。

“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处暑的时候,谷子如果还不出穗,就没收成的希望了,就像无用的荒草一样,只能割掉喂牛吃了。

3、农作物夏天不长或长得太慢,秋天就没有收成的希望。

4、道理: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读了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热天:不是指季节,而是指利于学习知识,利于成长的时间、环境等,主要指青少年时期。

长:不仅仅指身体的成长,年龄的增长,体重的增加,还要看知识的积累,认识的提高,对时间的珍惜,对机遇的把握,努力学习。

人生的夏天指的是一个人的青少年时期。

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一定要在青少年时期珍惜时间,积极争取知识、能力、能验的增长,不能错过时机,否则就会成为一事无成的人。

5、齐读第四自然段,深刻体会人要成长的道理。

【设计意图】此段文字没有华丽的词语,有的只是浅近的语言和通俗易懂的谚语,教学中充分理解了谚语的意思,也就更好地体会到使用谚语的作用,从而理解了最后一句话的含义,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三、回顾课文,拓展延伸。

1、看板书,作者为什么选取这几种事物来写?

(典型事物,抓住特点,指导写作方法。)

2、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使用的语言都是我们熟悉的语言,浅显易懂,这种表达虽没有华丽的词汇,却用得恰到好处,让人感到亲切、自然、朴实。)

3、你对作者描写的哪些事物最感兴趣,就细细地、美美地读一读,突出这些事物在夏天里生长快这一特点。

4、拓展写诗。

夏天里的成长

夏天是万物迅速长大的季节。

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变丰满;

水长瀑布长,河是一天一天变深变大;

路长铁轨长,缝隙是一天天地变小;

长长,是一天一天地;

长长,是一天一天地;

人长知识长,能力是一天一天地变大。

啊,神奇的夏天,让我们快快成长吧!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既回顾了文本的主要内容,语言特点,又拓展学生写诗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对文本的感知上升到新的层面。

四、布置作业。

1、摘抄你喜欢的词、句。

2、课下阅读梁衡的《夏感》。

五、板书设计

夏天里的成长

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植物、动物、山水、铁轨、马路、人

人也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设计意图】此板书清晰地呈现出本文的写作思路,凸显了文章的中心,简洁明了,重点突出。

教学反思:

首先教师要为文本创设应有的教学情境。本文的语言浅显,通俗易懂。例如课文中讲到了竹子高粱,讲到了小猫小狗,讲到了小学生和中学生,这都与学生的生活关系比较紧密,而且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物,应该能够很容易吸引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因此,教学时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文本之中,学生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对学习的渴望会更强烈

其次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是有着自己独特的情感的,这种情感被称之为个性。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有所彰显,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中,对于学生个性化的回答,教师要善于分析引导,既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要剥丝抽茧,引导学生真正理解文本的内涵。

16

教材分析:

《盼》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是当代著名女作家铁凝。课文讲的是妈妈给“我”买了一件新雨衣,而从那以后“我”每天总是盼着下雨。一天放学后,终于掉了雨点儿,“我”想出了各种借口想穿上雨衣到街上去,都没有实现。第二天早晨,“我”背着书包上街突然掉下了雨点儿,“我”兴奋地跑回家让妈妈帮“我”穿上了新雨衣,走在街上,滴答的雨滴让“我”欣喜不已。课文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想要穿上雨衣的“我”对雨天的渴盼,穿着雨衣在雨中行走的快乐,这篇课文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美好的童年生活的画面,文中的“我”心底的渴盼更能触动孩子们的心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词。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重点词句,感受“我”因雨衣而产生的渴盼、急迫、无奈、快乐的心情。

4.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的情感变化,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多种读书方式,投入情感,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珍视学生阅读过程中个性化的理解。

2. 体会作者在写法上的特点。(通过抓住“我”的心理、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我”的情感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我”的情感变化,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回味。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写法上的特点。(通过抓住“我”的心理、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我”的情感变化。)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齐读课题

1.师: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童年生活是美好的、纯真的,童年的乐趣一定会深深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童年时,我们的心底里总藏着自己的一点点渴盼,渴盼着穿上漂亮的衣服,渴盼着好玩的玩具,渴盼着和妈妈外出游玩……作家铁凝小时候又有怎样的渴盼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她写的一篇文章——《盼》。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铁凝的图像。)

铁凝:1957年生河北赵县,当代著名作家  。主要著作:《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麦秸垛》、《哦,香雪》、《孕妇和牛》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部),总计300余万字。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对文本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并画出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出示生字词:疯 甩 嚷 袖筒 斗篷 情况 瓦蓝 酱油 腥味 嘴唇 理直气壮

(1)指名读,男女生读,全班齐读。

(2)学写生字词。

师指导难写的字:嚷 篷 酱 唇

学生写字,教师巡视。

个别展示,集体评议。

3.快速默读课文,试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回答:课文讲的是妈妈给“我”买了一件新雨衣,而从那以后“我”每天总是盼着下雨。一天放学后,终于掉了雨点儿,“我”想出了各种借口想穿上雨衣到街上去,都没有实现。第二天早晨,“我”背着书包上街突然掉下了雨点儿,“我”兴奋地跑回家让妈妈帮“我”穿上了新雨衣,走在街上,滴答的雨滴让“我”欣喜不已。

4.分段并概括段意。

师: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交流。

第一部分(1—2自然段):讲妈妈给“我”买了一件新雨衣,“我”爱不释手。

第二部分(3自然段):讲“我”开始盼着雨天,可是一连好多天,天空都是晴朗的。

第三部分(417自然段):讲一天放学后,果然掉了雨点儿,“我”找了许多借口想穿上雨衣到街上去,都没有实现。

第四部分 (18—21自然段):第二天早晨突然掉下了雨点儿,“我”兴奋地跑回家让妈妈帮“我”穿上了新雨衣,走在街上,滴答的雨滴让“我”欣喜不已。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分四步:第一步自由朗读课文,面向全体,还学生读书的时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读书过程中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第二步学习生字词,先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再练习写字,使学生掌握字音字形;第三步默读课文,概括大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第四步分段并概括段意,使学生对课文的层次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条理,把握作者的叙述脉络,进一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为进一步研读文本做好了铺垫。

三、研读文本,加深感悟

研读第一部分

1.请同学们朗读12自然段,思考:妈妈给“我”买的雨衣是什么样子的?从哪里能看出“我”对这种雨衣的喜爱?

2.交流。

1)雨衣样子的介绍。

指名朗读:

我打开一看,是一件淡绿色的、透明的新雨衣。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不像那种斗篷式的:手在雨衣里缩着,什么也干不了。穿上这种情况就不同了,管你下雨不下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师:这段文字介绍了什么?(介绍了雨衣的颜色和样式,还介绍了这种样式的好处。)

2)“我”对雨衣的喜爱。

“我”对雨衣的喜爱从哪些文字可以看出来?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a.我立刻抖开雨衣就往身上穿。

b.我一边想,一边在屋里走来走去,戴上雨帽,又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

直到妈妈一声喊:“蕾蕾,你疯了吗?嫌身上没长痱子吗?”我才赶紧把雨衣脱下来。摸摸后背,衬衫已经让汗水浸湿了,浑身凉冰冰的。

师:“我”对雨衣的喜爱主要是通过什么描写表现出来的?(动作描写。)

师:“衬衫已经让汗水浸湿了,浑身凉冰冰的。”说明了什么?

生:“我”因长时间穿着雨衣,连衬衫都湿透了,侧面烘托了“我”对雨衣的喜爱之情。

小结:这段文字写出了雨衣的样子,以及“我”对雨衣的喜爱之情,为下文写“我”对雨天的渴盼做好了铺垫。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读书发现问题,并学会探究文本,从简简单单的文字里感受“我”对雨衣的喜爱之情,为下文的教学做好准备。

四、总结感悟

1.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喜欢的段落。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抄写本课生字词。

六、板书设计

雨衣的样子 颜色、样式

“我”对雨衣的喜爱 动作描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我”对新雨衣的喜爱之情,谁能再来读读你喜欢的句子?(指名读。)

2.接下来,让我们看看课文是通过哪些事情来写“盼”的?这节课,我们继续研读课文。

二、研读课文,加深感悟

(一)研读第二部分

1.读课文第3自然段。

2.分析第3自然段。

1)说说这一自然段主要写的是什么?(写“我”开始盼着变天,可是一连几天都是晴天。)

2)感悟重点句子。

出示: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

思考:这句中两个“安安静静”蕴含着“我”怎样的情感?

生:蕴含着“我”因盼不到雨天而产生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师:在这一自然段,心理描写也突出了“我” 内心的情感。

出示: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这样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

师:这几句是对“我”的心理活动的描写,两个疑问句,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表现了“我” 内心急迫而又无奈的心情。)

(3)指名朗读。

3.师小结。

【教学意图】这一环节主要研读“我”的心理活动,使学生感受“我”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为学生深度研究语言文字奠定了厚实的情感基础,同时通过感情朗读达到理解感悟的效果。

(二)研读第三部分

师过渡:接下来,课文又通过哪些事来写“盼”的?让我们继续研读课文的第三部分。

1.请同学们自由默读417自然段,思考:

(1)作者在这部分主要采取了什么描写手段突出“盼”?

(2)在这部分里,三处雨景的描写写出了“我”怎样不同的心情?

2.交流。

1)作者在这一部分主要采取了什么描写手段突出“盼”?(主要通过对雨前、雨中、雨后场景的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以及人物的语言描写来突出“盼”。)

2)重点句段分析。

A.雨前场景的描写:

指名朗读第四自然段:

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还用问,这是起了风。一会儿,几多厚墩墩的云彩飘游过来,把太阳也给遮盖住了。天一下子变了脸色。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果然,随着几声闷雷,头顶上真的落上了几个雨点儿。我又伸手试了试周围,手心里也落上了两点。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师:这段既是对雨前的场景描写,中间又穿插着对“我”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让我们来仔细地品读一下这段文字。

问题1:“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拟人化的手法,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生:这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小树的动态,烘托了此刻“我”开心、兴奋的心情。

问题2:作者在写景的同时,也穿插着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比如: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从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句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我”对雨天的喜爱。)

问题3:找出这一自然段中动作描写的句子,说说作用是什么?

生朗读:果然,随着几声闷雷,头顶上真的落上了几个雨点儿。我又伸手试了试周围,手心里也落上了两点。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动词:伸、仰、甩打、跑,动作描写也衬托出了“我”此时兴奋的心情。)

师:下面谁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这一自然段?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下这段文字,体会“我”兴奋的心情。

B.人物语言描写:

师:指名分角色朗读第4——17自然段。

师:找出“我”的语言反复研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我”的话中能看出“我”多么盼望穿上雨衣到街上去啊!甚至于向妈妈撒谎,从中可见“我”渴盼的心情。)

C.雨中场景的描写:

指导学生朗读:

吃过晚饭,雨还在不停地下着,嗒嗒嗒地打着玻璃窗,好像是敲着鼓点逗引我出去。我跑到窗前,不住地朝街上张望着。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师:这段是对雨中的场景描写,中间同样穿插着对“我”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让我们来仔细地品读一下这段文字。

问题1:作者为什么说雨点儿“逗引” 我出去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想穿新雨衣出门的急切心理。)

问题2:找出心理描写的句子,想想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体会到了:“我”担心今天雨下得太大会导致明天不下雨。从侧面烘托出“我”对下雨的渴望,对穿新雨衣的渴望的心情。)

D.雨后场景的描写:

指导学生朗读:我推开窗子,凉爽的空气扑了过来,还带点儿腥味。路灯照着大雨冲刷过的马路,马路上像铺了一层明晃晃的玻璃;路灯照着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像挂满了珍珠玛瑙。可雨点儿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

问题1: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雨后的场景?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雨后的美景,从中体会出了作者对雨天的喜爱。)

问题2:“我”的心理描写说明了什么?

(“我”的心理描写写出了“我”对雨点儿打在雨衣上的憧憬,烘托出了“我”对雨天穿雨衣的渴盼。)

(3)师梳理小结:

三处雨景的描写,写出了“我”不同的心情。第一处写了令“我”兴奋的雨景,因为“我”

觉得自己有理由穿上新雨衣了;第二处写了令“我”担心的雨景,因为“我”害怕今天雨下得太大,明天就不会下雨了;第三处写了雨停后的宁静。这三处的描写都烘托出了“我”对下雨的渴望,对穿新雨衣的渴望的心情。

(三)研读第四部分

1.指名朗读课文的第18至21自然段。

2.思考:从哪些句子能看出“我”兴奋激动的心情?

3.交流。

4.汇报。

心理描写:

A.我还以为是树上掉下来的,直到我仰着头躲开树,甜丝丝的雨点儿又滴到我嘴唇上

时,我的心才又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一样。

(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兴奋激动的心情。)

B.我走在街上,甩着两只透明的绿袖子,觉得好像雨点儿都特别爱往我的雨衣上落。

(这句心理描写,写出了“我”对雨点儿打在雨衣上的惊喜,和“我”如愿以偿的喜悦

心情。)

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我几步跑回家,理直气壮地打开柜门,拿出雨衣冲妈妈说:“妈妈,下呢,还在下呢!”

(写出了“我”终于可以穿上新雨衣的激动心情。)

5.结尾处又提到雨点儿在“我”头顶和肩膀上起劲儿地跳跃,发出滴答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样写既突出了“我”穿上新雨衣在雨中行走的快乐,又给结尾营造了美好恬淡的氛围,引发人们无尽的想象。)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读中悟,深刻地感知文本,体会文中“我”对下雨天的渴望,对穿上新雨衣的渴望的心情。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掌握了研读文本的技巧。同时,教师适时放手,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注重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回归整体,归纳写作特点

1.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课文学到这里,你觉得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蕾蕾是一个纯真可爱的小女孩,她喜欢新鲜的事物,喜欢想象和憧憬。)

2.阅读这篇课文,你在写作特点上受到什么启示?

学生发言,师梳理归纳:

(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作者通过对天气和环境的描写,烘托出蕾蕾在下雨前,下雨时不同的心情。

(2)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相结合。

作者通过对蕾蕾的心理、动作、语言等描写,刻画了一个纯真可爱的小女孩形象。

(3)语言浅显精练,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情节有趣。

3.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体会蕾蕾的心情和作者匠心独运的表达方法。

【设计意图】回归整体,品评作者组织材料的别具匠心,进一步领略作者高超的文学才能。

五、布置作业

1.把本课生字词书写美观。

2.把本课改写成小课本剧。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书写生字词,进一步对生字词的字形加强巩固,通过改写课本剧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

六、板书设计:

雨前场景 开心

雨中场景 担心

雨后场景 宁静

“我”对下雨的渴望,对穿新雨衣的渴望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简单明了,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提纲挈领地展示,使学生对文本有了更清晰的感知。

教学反思:

《盼》是当代著名女作家铁凝的作品。课文讲的是小女孩蕾蕾为了穿上新雨衣对下雨天的渴盼。教学时教师应更加注重学生的朗读,面向全体学生,还学生读书的时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读中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小女孩对雨天的渴盼;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条理,把握作者的叙述脉络,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清晰的感知。

此外,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读中悟,深刻地感知文本,体会文中的“我”对下雨天的渴望,对穿上新雨衣的渴望的心情。通过对重点句段的研读,也有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掌握研读文本的技巧,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交流平台 初试身手

课题

“交流平台”“初试身手” 

课型

语文园地 

授课

时间

1课时 

教学

目标

1. 了解“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或者选取不同事例写文章”的好处和具体做法。

2. 学会围绕中心意思选择合适的材料。

教学

重点

懂得怎样围绕中心意思选择合适的材料

教学

学会围绕中心意思来选择合适的材料。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交流平台

一、出示:【课件1】

文章之道,必先立本,本丰则末茂。

——(清)魏禧

1. 谁能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2. 指导:写文章必须先确立中心,好像树木一样,它的根深,枝叶也就茂盛了。

2、探究讨论

1. 出示问题:围绕中心意思来选择材料有什么好处?

2. 学生分组讨论。

3. 教师点拨:围绕要表达的中心意思,从不同的方面或者选取不同的事例来写,可以使这个意思表达的更全面,更充分。

4.学生结合《夏天里的成长》来理解围绕中心意思来选择材料的好处。出示:【课件2】

(1)《夏天里的成长》中心意思是什么?

(2)课文选择了哪些事例?

(3)你认为这些事例对表达中心有什么好处?

3、指导讲解

1.学生思考:围绕一个意思表达时,怎样写才能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2.教师指导:把重要的部分写得详细些、具体些,才能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3.结合《盼》这篇课文,想一想文章哪些地方是重点,作者是怎样把重点写详细写具体的?

初试身手

一、分组讨论

1.学生分组讨论课本上的问题。

2.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做汇报。教师把各组意见不一致的地方记下来,和全班同学一起来分析。

3.出示正确答案。

二、完成练习

1.学生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两个,写出自己想选择的事例或选择的方面。

出示:【课件3】

好斗的公鸡 都是淘气惹的祸 闲不住的奶奶

忙碌的早晨 欢声笑语满校园 那些温暖的时光

(1)观察题目,确定中心:想一想,要围绕什么中心来选择材料

(2)围绕中心,选择材料:想一想,什么样的事例最能表达中心

(3)相互交流,提出建议。

(4)学生汇报,师生评价。

三、布置练笔

以“幽默的语文老师”为题写一篇作文,注意选材合理,重点突出,中心明确。

 

出示古人关于写文章要确立中心的名言,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然后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随着学习的节奏,由浅入深地体会到这种写法的好处,学习这种写法。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先观察题目然后确定中心,再想选择合适的事例来写,看似简单的一个流程,实际上是教会学生写作文的正确方法。

教学反思

“交流平台”中主要讲了两层意思,一是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写的好处;二是学会把重要的部分写得详细些、具体些,才能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教学这一部分时,我我先让学生探究讨论围绕中心选择材料来写的好处,然后交流指导,学生收获不小,特别是与课文结合来理解指导的内容环节,更具有实际意义。

“初试身手”栏目,放手让学生分组后讨论,各小组汇报。教师记录下不同的意见,然后师生评价,教师指点。后面是学生实际练习,巩固学生当节课所学到的内容。这一部分的教学让学生从内心深处领悟到选材的方法,并真正学会写文章时选择材料。



习作例文 

课题

习作例文 

课型

习作例文 

授课

时间

1课时 

教学

目标

1. 阅读例文,读懂例文的内容。

2. 通过阅读例文,根据批注,加深理解“围绕中心意思选择材料”的写法。

教学

重点

阅读理解两篇例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

感悟文章围绕中心思想选择材料的方法,理解把重点内容写详细、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新课

教学

(   )分钟

1、教学例文:《爸爸的计划》

(一)阅读例文,整体感知

1. 根据拼音,借助字典,扫清阅读障碍,不理解的词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 【出示课件2】

例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以具体事例写出了一个擅长订计划、执行计划的爸爸形象。)

(板书:爸爸擅长订计划、执行计划)

(二)探究讨论,找中心句

1.学生探究,交流:文章主要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画出相关的中心句。

【出示课件3】

(1)我爸爸是一个工厂的计划科科长,擅长订计划。

(2)爸爸执行计划一丝不苟。

(3)在爸爸的计划之下,我能有自己的计划吗?

(三)分析课文,突破难点

各部分内容中,为了说明一个中心意思,分别选取了哪些事例或从哪些方面来写?

学生结合课文的批注,讨论,汇报,教师点拨指导:

(1)我爸爸是一个工厂的计划科科长,擅长订计划。

指名读一读爸爸在家里给每个人订的计划,从中你看出了爸爸的什么特点?

(列出爸爸给每个人订的计划,凸显爸爸爱订计划的特点)

(板书:给每人订计划)

(2)爸爸执行计划一丝不苟。

爸爸是怎样执行计划的?作者举了什么事例来表现“爸爸执行计划一丝不苟”这一中心意思?

(事例一:计划先关气窗后关门窗,不管打雷下雨,哪怕雨水打湿了床、正在订的计划也不改变计划。事例二:计划每个人都用自己的牙膏,爸爸偶尔用了妈妈的牙膏,还要再还给妈妈。)

(板书:严格执行计划)

(3)在爸爸的计划之下,我能有自己的计划吗?

借订暑假计划这件事,说明爸爸订的计划最全面,我不可能有自己的计划。这件事是重点,所以写的最具体。

(板书:制订暑假计划)

(四)课堂小结,明确写法

1.课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爸爸爱订计划的特点?

引导学生理解:【出示课件4】

(1)爸爸给每个人都订了计划,并且给我制订了好多计划。

(2)爸爸执行计划一丝不苟。

(3)爸爸给我制订了非常全面的暑假计划,我不可能有自己的计划。

2.课文的主要写法是怎样的?

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

2、按照这节课的学习方法,自学例文《小站》,讨论解决例文后面的问题。

 

学生找中心句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先抓住这几部分文字的主要内容,为下步分析课文突破难点做准备

教师点拨指导,使学生明确作者为了说明一个中心意思,分别选取了哪些事例。懂得作者选取这些事例的原则:写最能表达中心意思的事例。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指导。

出示问题,让学生从整体上着眼,就全篇课文来看,作者从哪些方面或者选取哪些事例写出了爸爸爱订计划的特点,真正落实目标教学,为学生习作提供方法。

板书

设计

爸爸擅长订计划

给每人订计划

严格执行计划

制订暑假计划

教学反思

本单元习作例文有两篇,即《爸爸的计划》和《小站》。这两篇课文作为例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习“围绕中心意思选择材料”和“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的写作方法。

教学中,我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一篇例文的教学上。我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让学生了解课文各部分的中心意思,分析课文,突破教学重点。

最后,要求学生以学习《爸爸的计划》的方法来学习第二篇例文《小站》。

如果学习例文后能接着写作文,效果应该更好。



习作 变围绕中心意思写

课题

围绕中心意思写

 

课型

习作 

授课

时间

1课时 

教学

目标

1. 领会汉字的文化内涵,确定中心意思练习写作。

2. 注意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的方面或选择不同的事例来写。

3. 学习写文章前先列提纲的方法。

教学

重点

注意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的方面或选择不同的事例来写。

教学

选择的材料要能够表达中心意思。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新课

教学

(   )分钟

一、观察汉字,领悟内涵

1. 【出示课件2】

甜 乐 泪 暖 悔 望

迷 妙 变 忙 寻 让

2. 教师讲解引导: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每个汉字都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看到一个字,我们就可以想到汉字的意义,想到由这个汉字组成的词语,想到与这个汉字或词语有关的事情等。同学们看一下屏幕上的汉字,选择感受最深的一个,和同学交流一下,说一说你对这个汉字文化内涵的理解。

3. 检查指导。

【出示课件3】

例:甜

(1)甜是像糖或蜜的滋味,如甜食,糖是甜的。

(2)比喻使人感到舒服的一种感觉,如甜蜜的生活,甜言蜜语等。

(3)还能想起好多由“甜”字组成的词语:酸甜苦辣、 忆苦思甜、苦尽甜来……

二、确定中心,列出提纲

1.从屏幕上出示的汉字中,选择一个感受最深的汉字写一篇习作。首先根据汉字的文化内涵确定自己要写的中心意思。

2.根据中心意思,先列提纲,确定出自己选择的事例或哪几个方面。

3.提纲示例:【出示课件4】

题目:甜

示例:1.爷爷为我做的排骨米饭。

2.妈妈给我买来好看的衣服。

3.我生病了,爸爸在医院守着我,给我讲故事。

三、交流提纲,互提建议

1.把写好的提纲和同学交换,请同学读一读。

2.看看同学的提纲,选择的材料是不是能够表达中心意思,提出合理的建议。

3.根据同学合理的建议做修改。

四、独立思考,认真写作

1.根据修改后的提纲写作文。

2.注意重点部分一定要写详细、具体。

出示一些汉字,引导学生领悟汉字的文化内涵,以“甜”为例讲解如何从一个汉字开始,确定中心,最后完成习作。这一环节是学生按要求完成今天的习作最关键的一步。

课件出示一份提纲,讲清以“甜”为中心意思,这里的“甜”应该取“甜蜜幸福”之意。学生分析提纲中的材料看是否能够表达中心意思。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感悟自己的习作如何选择材料才合适。

教学反思

本次习作的教学目标是要学生将学到的写作方法直接运用到写作中去。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就是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学会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这次习作要求学生从汉字的文化内涵出发,确定中心意思,然后选取合适的材料写一篇习作。这个要求与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吻合的,一脉相承。

教学中,我注意了指导,提供了范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果以习作例文做例子,列出选材的提纲,然后再让学生列提纲,可能实效性更强。



17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浪淘沙

教材分析:

本诗为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一首七言诗。《浪淘沙》为一组诗,共九首,此为其中第一首,为刘禹锡于穆宗长庆年间(821~824)任连州刺使时所作。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对祖国的母亲河黄河的赞美之情,及其对田园生活的憧憬与向往,通过学习,学生将更深切的感悟黄河宏伟壮观的魅力,体会诗人充满想象的浪漫主义情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和插图等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的意思。

3. 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诗歌描绘的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景色,体会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感受黄河气势磅礴,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诵读。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丰富奇特的想象和用词的生动传神。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历史上有许多的文人墨客写下千古诗句或文章来赞美歌颂我们的黄河母亲。今天,老师要带着大家学习一首古诗——《浪淘沙》,作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他创作的《浪淘沙》共九首,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一首。就让我们跟随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再次走进黄河吧。

2、板书课题。

3、全班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黄河风景课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调动了课堂气氛。

二、回顾方法,初解诗题

1、师:在学这首古诗之前,我请同学们来说一说古诗的学习方法。

生回答:解诗题,知作者——诵读全诗——抓字眼,明诗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2解诗题。

“浪淘沙”怎样理解?

互相交流资料。(浪淘沙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3、诗人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设计意图】古诗学习方法的复习,为学生自主学习古诗指明了方法和步骤,能让学生有目标有方法的学习。

三、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一)初读古诗

1、指名朗读古诗。

2、纠正字音,指导书写。 

(qū)   bǒ簸

(重点指导书写“簸”右下边是“皮”字。)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形容黄河非常曲折。

②簸:指由于风大,黄河水颠簸摇荡,波涛滚滚。

③天涯:天边。

④直上:逆流而上。

4、全班齐读古诗。

(二)理解前两行诗意

1、交流理解前两行诗意。

前两行诗意:九曲黄河,挟带泥沙,波涛滚动,奔腾万里,仿佛来自天边。

教师点评:同学们说得真好,能根据注释来理解诗意,不过老师有点疑问,九曲黄河,你为什么不说千曲,百曲呢?真的是万里沙吗?

生:这里是夸张的手法,自古以来黄河相传就有九曲十八弯的说法。

2、品味古诗意境,指导朗读。

①自古“黄河”就与“雄伟”联系在一起,你能从哪些词体会到黄河雄伟壮观?

生:“九曲黄河”“浪淘风簸”

师:你能读出这种气势吗?

②学生读,全班读。

③看到大家读诗这么积极,老师也想来读一读,请给老师一点温馨提示?

预设:

1:希望老师能把诗读准,声音洪亮。

2:希望老师把“九曲黄河”“良淘风簸”读重些,豪迈些。

3:读出黄河的雄伟壮观。

教师读,学生挑战。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训练了学生独立学习古诗的能力,突破难点。抓住重点词朗读品味诗歌意境,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感悟黄河的雄伟壮观,巧妙采用给教师的温馨提示,既能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又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做到师生互动。

(三)理解后两行诗意

1、交流理解后两行诗意。

后两行诗意:如今我要迎着从天涯来的黄河浪潮,逆流直上,到达银河,并和黄河一同到牵牛织女家中做客。

教师点评:同学们已经理解了诗意,不过老师想问问你们,你们知道牵牛织女的故事吗?出示课件: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师:请同学们继续思考:是谁想到牵牛织女家中做客?想象一下牛郎织女家是什么样子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可以画出来,也可以用一段话写出来。

学生交流,展示。

师小结: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表现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2、指导朗读三、四句。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写话描述牛郎织女的生活,然后和淘金女的生活进行对比,通过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背诵全诗。

指名背诵,男女生背诵,全班齐背。

2、拓展延伸。

浪淘沙(2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江中浪底来。

运用已学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古诗。

【设计意图】以一篇带多篇,训练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

2、根据古诗发挥想象,自由编写故事。情节合理,语言要生动。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

浪淘沙(唐 刘禹锡)

1、解诗题、知作者。 九曲黄河万里沙,

2、朗读全诗。 浪淘风簸自天涯。

3、理解大意。 如今直上银河去,

4、体会感情。 同到牵牛织女家。

第二课时 江南春

教材分析:

《江南春》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的内容,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色彩鲜明,情味隽永。一首七言绝句,能展现出这样一幅广阔的画卷,真可谓“尺幅千里”了。作者在描绘千里江南明媚可爱的春光的同时,也慨叹南朝的覆亡,寄托了讽喻之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

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

察边想象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揭题

1、播放优美的春天的图片,让学生用所学过的词语描绘刚才所看到的美景。

师:春天一直以来都是文人墨客所描绘和歌颂的对象。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呢?

2、指名背诵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3、解读诗题“江南春”:江南的春天。

师:从题目中,你能想象这首诗描绘的主要内容吗?

生回答: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春天风景的课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调动了课堂气氛。同时,指名背诵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有效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为学习新诗做好了铺垫。

二、自学古诗,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2、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

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3、检查学习效果。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

2)分组读。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4、再读古诗,结合旁边的注释,理解词语或诗句的意思。

5、学生交流收获,提出不懂的地方。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训练了学生独立学习古诗的能力,突破难点。同时,教师注重诗歌朗读的指导,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感悟,让学生初步感知江南春天的美景,感悟诗人的所思所感。

三、反复诵读,体会诗意

(一)前两行——晴景、写今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想想“千里”、“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的意思。

2、学生交流对词语的理解。集体订正。

3、重点理解:

千里:很大的范围,在这指的是辽阔的江南地区。古诗里,很多的数字都是虚指。比如“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等。(学生例举)诗人边走边看,满眼都是绿树红花,耳边不停地响起鸟鸣,这是一番怎样生机勃勃的景象!

绿映红:绿树红花相互辉映,更显美丽。

师:除了刚才的词语,这里的“风”字也有独特之处。在诗中,有了风画面就活动起来了。(此处可拓展写风的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又绿江南岸”“暖风熏得游人醉”等。)

4、体会前两行诗的意思。

可指名让学生说。(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5、看图、配乐辅助,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

6、说一说感受。

师:诗人的描写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山有水,有城镇有村庄,色彩有红有绿,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色图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那么作者自己看到此番美景,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感受到的内容。

(二)后两行——雨景、怀古

1、提问:诗歌的后两行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晴景吗?显然不是,从“烟雨中”可见描绘的是雨景。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及时的补充背景资料: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佑,永保江山稳固。可是时移世易,当年兴盛的佛寺还掩映在烟雨之中,而南朝已灭亡多时了。

3、集体讨论。(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4、体会后两行诗的意思。

可指名让学生说。(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许许多多的寺庙,有多少楼台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呢?)

5、带着理解,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6、练习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主要以教师引导,集体讨论为主,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的意思,感知诗句的意思,并适时补充历史资料,使学生对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了更深的认识。在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情,在潜移默化中领略诗的魅力。

四、合作交流、品味意境。

小组交流:这首诗抓住了哪些景物来描写春天?描绘了春天怎样的画面?

1、小组交流探讨。

2、汇报交流成果。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诗中关键的景物,感知诗歌描绘的画面,让诗中展现的美景定格于学生的心里,并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五、拓展延伸

师:“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春天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让我们一起来赞美春天吧!

齐读古诗:

春日题画

[] 朱熹[] 袁牧

胜日寻芳泗水滨,村落晚晴天,

无边光景一时新。桃花映水鲜。

等闲识得东风面,牧童何处去?

万紫千红总是春。牛背一鸥眠。

【设计意图】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积累更多的同类型古诗。

六、布置作业

依据《江南春》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七、板书设计

江南春

杜牧(唐)

江南美景

烟雨楼台忧国忧民之情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简洁精炼,展现诗歌内容和诗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学生一目了然,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第三课时 书湖阴先生壁

教材分析:

《书湖阴先生壁》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的内容,是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作品。这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墙壁上的。前两行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行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护田”与“排闼”两个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融化无痕。诗人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所描绘的情境,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诗人退居田园后愉悦、轻松的心境。

过程与方法目标:

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感情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借景所传达的情感;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诗题

1、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着大家一起学习第12课的第三首古诗《书湖阴先生壁》,同学们想学吗?(想)

2、板书诗题:书湖阴先生壁

谈话:我们曾经学过《题西林壁》,知道了诗人是将诗写在了西林寺的墙壁上。无独有偶,今天我们要学的《书湖阴先生壁》一诗也是将诗写在了墙壁上。诗题可理解为?

师明确:题写在湖阴先生庭院墙壁上的诗。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学生对旧知的回顾,迁移对新知的理解。设疑导读,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

二、交流资料,简介诗人

1、交流资料。

同学们,你对王安石有哪些了解呢?现在,就请大家把课下搜集到的资料展示出来。让老师也做回小记者采访一下。(师生活动、展示资料)

2、简介诗人及写作背景。

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晚年闲居在南京紫金山麓的半山园,常跟附近居民来往,相处得很友好,湖阴先生杨德逢,便是其中的一位。这一年夏初时节,诗人又到湖阴先生家做客,对这里的环境景色十分欣赏,随口吟成这首绝句,应主人请求题写在当院墙壁上。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本环节以交流展示资料、答小记者问等活动形式,更有利于课堂的开放性及创新性。

三、合作探究、感知诗意

1、自读自悟,借助注释,理解词意,进而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采用边读边画边批的方式学习。

2、小组讨论、交流、继续研究。

3、交流反馈,重点引导:

(1)词意:长扫:即常扫,指经常打扫;净:干净。畦,读音qí,意为田园中划有界限的长条方块。排闼:读音tà,推开门,排为推,闼为门。

(2)学生尝试自己翻译诗意:

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护卫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青山推开门,送来青翠的山色。

4、师述古诗大意,学生闭眼冥想画面:几间简朴的茅舍由于经常打扫,檐洁壁净,没有苔藓生长的余地;成垄成行的花木,把小小庭院装点得井井有条,这些全出自主人的亲手栽培。一条快活的溪水,环绕着大片碧绿的禾苗,俨然是稻田的守护者;两座多情的山峰,不待邀请就推门而入,把青青的秀色送入眼帘。

5、说说你听后的感受,再带着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全诗。

【设计意图】郭末若说: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把阅读、理解、品味、感悟留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教师,让教师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本环节的实践,正是以质疑明确学习方向,以自读自悟感悟文本内涵,以合作交流加深内容理解来体现这些理念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四、诵读诗句,感悟诗境

1、划节奏感情朗读全诗,再悟诗意。

2、深入理解诗句,感悟诗境。

(1)诗人去拜访朋友湖阴先生,是通过什么来表现湖阴先生庭院的干净的?

(2)本诗哪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

(3)全诗哪些诗句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哪些诗句表现了主人的品质高洁?

3、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集体交流,重点引导:

(1)“净”,是通过“无苔”二字体现的。

教师导入: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而今,庭院经常打扫,总是干干净净的,叫人感觉舒适。

继续导入:更有令人赏心悦目的花木,一畦畦,整整齐齐,都是主人亲手栽种,这更令人心旷神怡。所以这两句再读的时候,要注意表达作者心情的愉快。

自读自悟,想像画面,感悟诗境。

(2)含有“护”“绕”二字的两句诗“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采用了拟人手法。

教师导入: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一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碧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

边读边悟,想像画面,感悟诗境。

(3)“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表现了主人的高洁。

4、学生在此基础上自读、小组交流读、感悟诗境。

5、朗诵全诗,感悟诗歌内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词句进行品读,读中感悟,以读促思,帮助学生走进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并被诗歌所蕴涵的情感所熏陶、感染,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感。`

五、总结中心,升华主题

1、课堂总结:《书湖阴先生壁》描写的是湖阴先生家庭的清幽,院内、院外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湖阴先生庭院的赞美,体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同时也寄托了诗人的闲适心情。

2、升华主题:同学们,本诗通过描写湖阴先生庭院内简朴的居室,异常洁净,院外的山水农田,青绿有情,不仅表现了诗人对美丽大自然的赞美,更赞美了湖阴先生高洁的人格品质。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渗透教育,是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即利用文章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本环节的实践,不仅让学生领悟了诗歌的内涵,更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六、作业布置,拓展延伸

1、背诵并默写全诗,感悟古诗内涵。

2、结合诗歌,在想像画面,感悟诗境的基础上,给《书湖阴先生壁》一诗配幅插图。

【设计意图】掌握学习诗歌的根本----积累。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七、板书设计

书湖阴先生壁

宋代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设计意图】简单明了,一目了然,图文结合,增强美感。

18 只有一个地球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生字,正确读写“恩赐、枯竭、威胁、目睹”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并掌握课文说明事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为什么地球上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为什么不能破坏地球的自然资源,为什么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从而了解文章标题“只有一个地球”的意思。

教学难点

通过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加深对课文理解,并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遥望、晶莹、资源、矿物、恩赐、节制、枯竭、滥用、威胁、指望、设想、移民、破译、目睹、和谐可亲”等词语。

2.通过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品词析句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包含的作者的情感。

二、情境导入,分享预习成果

1.播放地球宣传片,唤起学生对地球家园的热爱。

师:通过这个宣传片,你看到了什么,如果让你用一句话表达你此时的感受,你最想说什么?

2.学生介绍查阅的关于地球的相关资料。

先在小组交流,然后小组推荐同学参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获取、分享、整合和表达信息的能力。查阅的资料为文本阅读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

要求学生把课文读通读熟,不理解处做好标记。

2.质疑解疑。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质疑,有利于培养学生爱问的习惯和善问的能力。

3.认读生字词。

4.检查读书

指名学生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读准生字,读好难读的语句。

5.理清文脉。

本文主要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地球?

四个方面:

(1)地球美丽壮观,但在茫茫宇宙中是渺小的。

(2)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3)由于人类的破坏,地球上的一些可再生资源不能再生了。

(4)目前除了地球,人类没有第二个可以居住的星球。

四、细读精思,重点感悟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让心灵震颤的语句,简要写下感受。

2.小组内分享彼此的阅读感受。

朗读有关语句,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3.全班交流,汇报小组主要的阅读收获。

(1)感悟重点一——地球的美丽壮观。

①引导学生阅读第1自然段,体会作者写法:

②(出示课件)体会句子“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中包含的情感。

a.学生自内读读这句话,说说从句中体会到了什么。(预设:体会到作者对地球的热爱)

b.学生结合语境说说怎么体会到作者对地球的热爱的。(通过两个比喻体会出来)

c.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说,对于自己,“母亲”意味着什么,“摇篮”意味着什么。

d.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必要时教师可以通过范例帮助学生建立语感,体会情感。

(2)感悟重点二——地球的渺小。

师:作者怎样把地球的“渺小”介绍具体的?(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

a.作比较,把地球与茫茫宇宙相比。

b.列数字,“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千米”。

c.打比方.通过“一叶扁舟”这个比喻,体现地球的渺小。(引导学生初步体会辩证思维方法:地球的渺小有个前提——“同茫茫宇宙相比”)

(3)感悟重点三——地球再生资源的不可再生。

①(课件出示第4自然段)通过理解“本来”这个关键词,通过阅读有关地球生态灾难的材料(见课件),感受地球资源的严峻形势。

②引发学生对文本的表述质疑:“生物资源”和“森林资源”属于包含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进一步感受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将文本的语言的疏漏作为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文本、质疑权威的科学精神。

(4)感悟重点四——不能移居。

(课件出示第6自然段)通过体会“至少”的意思,通过领会作者的说明方法,深刻理解“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布置作业

开展调查访问活动,向环保部门或相关科研部门调查了解人类为保护地球所做的努力。

教师要注意加强对调查访问活动的指导,包括访问计划的制订、访问对象的确定、访谈记录的基本方法等。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方法。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二、巩固复习

1.听写生词。

2.完成表格,温习说明方法。(出示课件)

1.但是,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说明

方法

2.它是一个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千米的星球。

3.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4.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拿矿物资源来说,它不是上帝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址变化才形成的。

三、阅读第8、9自然段

1.研读宇航员的感叹。

(1)课件出示句子:“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结合语言环境重点体会“破碎”的意思。

①什么叫“破碎”?结合上下文以及补充资料,说说在这句话中“破碎”的意思。

[在这里,“破碎”可理解为由于各种因素造成的对地球的伤害,如文中提到的资源枯竭的危机、补充阅读材料(见课件)由人为的生态灾难等等]

②师: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容易导致地球“破碎”的现象?对此你的心情如何?(学生自由发言)

(2)有感情地读出宇航员的感叹。

注意语感的培养,可以通过教师范读让学生听出两个“太”字包含的情感,体会宇航员对地球的热爱之深切,对地球命运忧虑之深切。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语作为理解语言含义的突破口,在品词析句中自然而然地体会出宇航员的话包含的情感。

2.体会课文结尾的特点。

师:一篇好文章,除了要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还应该有耐人寻味的结尾,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请同学们小声读读这篇课文的结尾,体会结尾的特点。

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导明确:

(1)点题。

(2)揭示写作意图。用上“因为……所以……”或者“虽然……但是……”等关联词语,根据题目,写一句话。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开放性的说话练习,让学生着眼于全篇课文的内容,运用关联词。把文章各部分内容的内在关系表达出来。

四、学以致用,读写迁移

(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和补充材料《地球村的十大生态灾难》(见课件)的内容,为本社区(或村庄)写一份珍爱地球家园的倡议书,注意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设计意图】此时的练笔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阅读课文理解掌握说明方法,等生自主阅读后面的选读课文《城市之肺》找到说明方法的基础上开展的,体现了“教—扶—放”、以读促写、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教学板书

教学反思

在教学时,先让学生搜集关于地球遭到破坏的资料,为课堂学习的高效率奠定基础。课堂上要注重培养学生提问题、归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了解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再引导联系实际,深入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懂得珍惜资源和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19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教学目标:

1.学写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圣洁、骏马、雄鹰、潺潺、回荡、滋润、善待、松脂、宝贵、滋养、婴儿、眷恋、闪闪发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

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4.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关系,懂得应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获得对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园的深刻认识,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投影仪,收集关于美国印第安人和首领西雅图的知识,了解印第安酋长西雅图发表演讲的时代背景。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引入新课

1.完成填空练习:( )的土地

学生口头填空,教师板书词语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来到这样一片土地上──《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解题。理解“神圣”的意思(原指极其崇高而庄严,不可亵渎)。

过渡:“这片土地”指的是哪片土地?为什么用“神圣”来形容呢?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 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2、 交流主要内容,了解“这片土地”指的是哪片土地?补充介绍文章背景。

19世纪50年代,“华盛顿特区”的白人领袖想购买美国西北部的印第安人领地。本文是根据当时印第安人酋长西雅图的回信编译的。西雅图对白人很友好,为了纪念他,美国西北最大的海岸城市命名为西雅图。白人居民还在他的墓地上建立了纪念碑。

3、 围绕“神圣”,理清文章脉络。

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神圣”讲了哪些内容?

三、研读课文1—3自然段,初步理解“神圣”

1.正像同学们刚开始上课时所说的,我们常用广阔、肥沃(列举学生填空时用的词语)等词语来形容土地,而作者却选择了“神圣”这个词语。那么1.2.3自然段中,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边读边想边勾画,并批注下自己的感受。

2.交流表现“神圣”的词句。

重点理解以下语句,并相机指导朗读:

(1)“对我们这个民族来说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

“我们这个民族”──印第安人,演讲的原文中自称为红人。

(2)“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这句话充分地表明了人类与大地不可分割的关系,也预示着这片神圣的土地对于我们有多么重要。

(3)“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这句话再一次表明了人类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关系,同时也告诉我们:不应该以旁观者的姿态去面对,而应该用主人的身份去保护自己的家园。

3.师读第一自然段,引导:就在这每一部分都那么神圣的土地上,呈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生自由阅读1—3自然段,想象,交流自己“看到”的画面。

小结:我们尊重这片土地上的任何东西,它们是那样圣洁。

4.引读2.3自然段。

四、小结:这就是我们的家园,这就是我们神圣的土地。这片神圣的土地对于我们是如此的重要,如何保有这份神圣呢?同学们课后

自主阅读课文,找找答案。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感知“神圣”

1、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至三自然段。

2、 介绍西雅图这个城市。

过渡: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对我们来说是如此的珍贵和不可侵犯,那么怎样才能保存这份神圣, 留住这片圣洁呢?

二、研读课文,理解”神圣”

1.学生自由读四至八自然段,从文章中找出体现“神圣”的相关语句,并做好旁批,写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出示“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了解“你们”是谁?(白人)

2.抓住关键语句进行交流,并指导朗读:

“水是我们的兄弟,也是你们的兄弟。你们应该像善待自己的兄弟那样,善待我们的河水。”

(1)学生交流感受。(河水对我们很重要。)

(2)为什么作者说要像善待兄弟一样善待河水?请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3)感情朗读4.5自然段。

“你们要照管好它,使你们也能够品尝风景过草地后的甜美味道。”

(4)“它”是谁?为什么要照管好它?

重点理解“空气与它滋养的生命是一体的,清风给了我们的祖先第一口呼吸,也送走了祖先的最后一声叹息。”

(5)有感情地朗读6.7自然段。

“你们一定要照顾好这片土地上的动物。”

(6)引导学生举例理解”降临到动物身上的命运终究也会降临到人类身上。”

(7)自由读第八自然段,说说我们怎样热爱、照管这片神圣的土地的?

3.默读9.10自然段,思考:我们为什么要这样热爱、照管这片神圣的土地。

重点理解:“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小结;人类属于大地,因为大地拥有着生命成长的物质,使人类的生命不断得以繁衍、延续。只有爱护大地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才能确保人类生命成长需要的各种自然条件,从而保持生命的延续。

三、拓展延伸,深化“神圣”

1.在已出示的句子“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后,出示“我们一定要 “,引导学生补充课文以外的自然物。

2.独立思考,补充,并交流。

四、课后练习,积累语言

练习:前3题为必做,第4题为选做。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语段背下来。

2、勾画好词佳句并摘抄。

3、阅读西雅图酋长演讲原文。

4、小练笔:联系家乡的土地、身边的资源是否得到了保护,写写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板书设计:

19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善待河水

神圣的土地 善待空气

善待动物

……

20 青山不老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出“青山不老”的含义。

4.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与决心。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生字词,领悟老人坚持不懈,植树造林的精神。

2.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体会文章情感。

教学难点

1.理解语言文字背后所蕴藏的含义。

2.领悟“青山不老”的含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画面激趣,导入新课

在我国的晋西北,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恶劣的自然环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困难,许多的村庄,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很多人忍受不住,含泪扶老携幼,背井离乡,那金黄的沙土成了此地人们心中隐隐的痛。

看一下晋西北沙化的图片,我们也了解过晋西北沙化的资料,你能想到什么?想说点什么?再来看一下这两幅图(绿洲及林带),这样的画面让你有什么样的感觉?从漫漫黄沙到如涛林海,这是多么伟大的奇迹啊!在这片林海后面,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今天,我们就要去认识这位81岁的老人,看看他在15年的时间里所创造的青山不老的奇迹。(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学生交流,教师明确:

本文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艰辛的生活条件,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

2.自由读课文,说说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画出相关句子,交流体会。出示:

①“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多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②“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数字,交流体会:

这一连串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数字面前是满山遍野的绿。

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感受大环境的险恶(第2自然段)

从哪些句子可以感受到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汇报。

A.“晋”是哪一个省的简称?课文中说晋西北有哪些特有的气候现象?

(山西大风、干旱、霜冻、沙尘暴。)

B.文中哪些话是形容这个地方的大风的?“肆虐”是什么意思?

C.理解县志载的话。先理解句子的意思。

(逆吹、擎之、二三丈、坠。)

D.引导学生想象西伯利亚大风来时的景象。(板书:恶劣)

在这样恶劣的大环境下,这个拄着拐杖的81岁老人创造了一个了不起的奇迹!让我们带着敬佩的感情再齐读这一句:“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②感受小环境的艰苦。(第3自然段)

从哪些句子中看出老人的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三、句段解读

1.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明确:面临享福与吃苦的抉择,老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吃苦,选择了开辟山沟、改造山林的艰苦之路,因为他知道自己还有许多事没有完成,这条山沟还需要他,需要他不断地种树绿化,因此他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这青山。

2.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明确:黄士和绿树是互依互存,不可分割的。黄土提供了绿树成长所需的养料,而绿树的根则扎紧、牵绊着黄土,使之不至于流失。这正如老人与青山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这片青山养育了老人,而老人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创造了这片绿色的奇迹,作为对青山的回报。其实人与自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3.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明确:“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老人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愫。老人用自已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用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四、难点探究

课文为什么要以“青山不老”为题?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这位老人执著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成另一种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离开而消失,它将永远植根在我们心中,与山川共存。

五、课堂小结

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和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用他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他的生命会随着茫茫青山而无限扩张,会随着茫茫青山而永垂不朽!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感悟到——青山不老!(读课题)同学们,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让我们像晋西北的老农一样去努力吧,让我们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六、布置作业

请以“我的拯救行动”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写写自己在环保方面做过的或想做的有意义的事情。

教学板书

青山不老

大环境——恶劣险峻

创造奇迹

小环境——筒陋艰苦

教学反思

《青山不老》是小语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开始前我首先通过荒山和绿洲的图片对比让学生感悟到在那样的一片荒山上种植绿洲的不易,进而感受老农的伟大。然后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尤其是对课文里的数字的体会感受到这样的一个山野老农创造出青山不老的的确确是一个奇迹。然后让学生体会一下老人留下的精神以及我们应该学习到的,学生能够比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了老农的伟大,体会了文章情感。

另外,课上让学生读文的时间还是有一些少,很多情感是需要在读中体会的,这远比教师的传授式灌输讲解要好得多,但是教学之中总是担心时间不能够完成预设,所以没有让学生很好地去读文,这也是影响学生理解的一个方面。希望自己以后多多改进。

口语交际 意见不同怎么办

课题

意见不同怎么办

 

课型

口语交际 

授课

时间

1课时 

教学

目标

1.懂得在大家意见不同时,要通过协商解决问题。

2.学习运用讨论问题时应该遵循的原则。

教学

重点

讨论问题时能够态度平和,有理有据地讲出自己的看法。

教学

学习运用讨论问题时应该遵循的原则。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分钟

1、谈话导入

1.问大家一个问题:你在什么地方遇到过和别人意见不一致的情况?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2.你和别人意见不一致的时候,是怎么处理的?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讨论:意见不同怎么办?(板书:意见不同怎么办)【出示课件1:课题】

以问题方式导入,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进入到问题情境中来,积极参与交际活动中来。

新课

教学

   )分钟

二、出示事例

1.出示具体事例,学生读一读。

【课件2】

问题一:春节该不该燃放烟花爆竹?

问题缘起:烟花爆竹给人们带来浓浓的年味和喜庆气氛,但在环保、安全等方面带来诸多问题和隐患。

【课件3】

问题二:要路还是要树?

问题缘起:南方某些城市为了拓宽城市道路,砍掉生长了几十年的大树。这件事引发热议。有人认为,为拓宽城市道路,促进经济繁荣,砍树是值得的;有人认为,这些树已经长了几十年,栽树不容易,树木有利于净化空气,美化环境,不应该砍树。发展交通要另想办法。

2. 想一想:这些问题怎么解决?自由交流。

2、交际练习

1.分组分角色:全班分成几个小组,先选择本小组要练习交际的材料,然后按课本上的“相关方”逐一确定角色。

2.每个角色准备好自己的发言材料,准备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3.针对事例,参与讨论,阐述对问题的看法。

4.提示:【课件4】

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不弯曲,不断章取义。

尊重不同意见,讨论问题时,态度要平和,以理服人。

表达观点时,要简洁明了,要有根据。

(适时板书:尊重别人 换位思考 态度平和 以理服人 有理有据 简洁明了)

3、交际示例

针对事例一的口语交际,出示:【课件5、6、7】

普通市民:我认为春节应该燃放鞭炮,多年来流传下来的老规矩了,再说,如果没有鞭炮声,过年的味道就没有了。

环保局局长:我认为不应该放,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大量的有毒的烟雾,严重影响空气质量,对广大市民身体会造成一定的伤害。另外,烟花爆竹燃放后还会产生大量的垃圾,给环卫工人增加了不少的工作量。

消防队员:每年都会因燃放烟花爆竹引起火灾,所以为了安全考虑,不要燃放烟花爆竹了。

眼科医生:每到春节期间,我们眼科都会接收一些因燃放烟花爆竹受伤的患者,有的相当严重,个别会失明。我的看法是不要燃放烟花爆竹了。

环卫工人:燃放以后,纸皮到处飞,好多的烟花箱子、筒子很难清理,也看见有着火的现象。

鞭炮厂工人:我们对燃放烟花爆竹不支持也不反对。我们考虑的是我们的饭碗问题。如果能给我们安排好其他出路,不至于让我们自谋生活的话,我们也不支持燃放烟花爆竹。

……

 

把具体事例摆在眼前,交代问题的缘起,使学生意识到这是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欲望。

分角色,准备发言材料,积极参与。要切实把自己定位成新的角色,想一想,在这个新角色的人会怎样想怎样说,锻炼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出示口语交际的事例,旨在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按照交际的正确方法去和不同身份的人交流,逐步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4、课堂总结

1.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与自己不一致的意见,千万不要因此而生气,仇恨别人。

2.要静下心来,学会换位思考,态度平和,以理服人。

3.课下围绕“小学生该不该上网”与同学练习口语交际。

板书

设计

意见不同怎么办

尊重别人 换位思考

态度平和 以理服人

有理有据 简洁明了

教学反思

这节口语交际课的重点是学习协商解决意见有分歧的事情,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具体任务是就课本提供的两件事例来讨论解决的办法。

我认为这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每个同学都积极主动地参与了讨论,并发表了自己所任角色的意见,有理有据,比较成功。

不足之处是学生没有深层次的思考,对真正锻炼口语交际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很大。今后,我要切实从课堂实际情况出发,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遇到任何事情都能随机处理,通过多种渠道、利用多种方法来达到教学目的。



习作 书写倡议书

课题

学写倡议书

 

课型

习作 

授课

时间

1课时 

教学

目标

1.明白如果有一个好的想法想得到大家的支持,并一起去实施,可以写倡议书。

2.让学生能根据现实生活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学会用正确的格式书写倡议书。 

3.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

重点

使学生学会写倡议书的格式和写清楚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教学

写出目的性明确、针对性可行性强、语言准确、短小精悍的倡议书,所提倡议要合理、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教具

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做一份社会调查,通过查找资料、访问以及结合所学课文内容的感受等形式弄清楚存在的问题。

教师准备:搜集有关资料、写一篇倡议书例文。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新课

教学

   )分钟

一、激兴趣,引课题

1.播放幻灯片,激发兴趣。同学们(师出示【课件2】关于环保的图片)图片看完了,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预设:

生:现在的水资源严重缺乏,世界上很多地方都严重缺水,那些孩子们真可怜,我们要保护水资源,从现在开始节约用水。现在的环境污染太严重了。雾霾带给人们的疾病困扰很厉害,我们要多植树造林……

引起学生对环保的关注。   

2.谈话导入课题

同学们,刚刚你们说的那些想法、点子,我们可以让更多的人来共同关注,为缺水地区、疾病重灾区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板书:学写倡议书) 

二、读内容,明要求   

1、翻开书本,阅读习作内容。  

2、学生自由读习作内容,概括本次习作提出了哪些要求?   

3、学生把自己对习作要求的理解在全班交流,并归纳要点:【课件3】

(1)倡议书的格式要正确。

(2)倡议书要写清楚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的办法。

三、拓思路,想问题  

1.同学们,在课前,我建议大家找一找身边存在的环境被破坏,被污染的现象,你们能不能说说,都发现了哪些问题?    

2.根据调查报告,生交流反馈。    

例如:生活中,人们浪费水,水资源被农药等化学用品污染。浪费电,不随手关灯,无人看电视还一直开着等。空气的污染,白色塑料袋的滥用,汽车尾气的过量排放等。学校中,乱扔果皮纸屑,浪费纸张等问题 。

3.巧设对立面,解决疑难点    

(1)师根据生的回答提出不同主张,生反驳,引发对立。 

学生们说节约用水,老师可以说:反正我家不缺少水,我家花着钱呢,浪费不浪费和别人没有关系……   

(2)师生之间在争辩中寻求正确答案:倡议书不仅仅只满足个人需求,而且应该要考虑到大多数人的利益。(板书:存在的问题 产生的原因) 

(3)这么多的不环保现象,浪费现象,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解决呢?

(生说出一些建议,教师适当引导看建议是否合理,帮忙梳理。)

师适当的时候,提出建议要求:合理、具体(板书:解决的办法——合理、具体)   

四、借例文,明格式  

1.【课件4】师出示一份有问题的倡议书

2.生再次回顾习作内容,明确格式。【课件5:格式要求】

(1)题目:在第一行中间写上“XXX倡议书”几个字。

(2)称号:倡议的对象。

(3)正文:写清倡议的事项和原因。

(4)署名、日期:最后署名要写上提出建议的团队名称或个人姓名,再另起一行(对应署名位置)写上提出倡议的日期。(板书:格式 要规范正确)

3.【课件6】师出示正确格式的倡议书,再次引发学生注意格式。

五、谈收获,留作业

1.说一说,学习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

2.写一份倡议书,根据现实生活提出合理化的倡议,格式要正确要规范,根据倡议的对象,将倡议书发布在合适的地方。

以环保问题引入本次习作的教学,让学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对环抱问题提出倡议,让学生有话可说。

明确倡议书的写法,突破教学难点,为写好倡议书做好铺垫。

从污染问题着眼,引发学生关注,为学生提出合理的倡议引路搭桥。

仅仅从格式方面着眼,让学生学会按照用正确格式写倡议书,为学生的实际应用奠定基础。

板书

设计

学写倡议书

存在的问题

产生的原因

解决的办法——合理、具体

格式 要规范正确

教学反思

这一次习作前让学生做了充分的准备,一是查找关于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大气资源、土壤资源等遭受严重破坏或遭受污染的资料,二是开展到校园、社区、公园、街道、学校周边走一走、看一看的活动,了解周围存在哪些污染现象。在交流资料时,学生身受感染,心灵受到震憾。因此,绝大多数同学都定准了自己提出倡议的对象,定好了倡议的主题。很多同学向自己的父母提出《关于节约用水的倡议》,向同学们提出了《关于保护学校环境卫生的倡议》等等。这些倡议指出问题时描述生动,感情真挚,而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建议的内容清晰,准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全面细致,建议的态度委婉,让人容易接受。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园地六

课题

语文园地 

课型

语文园地 

授课

时间

1课时 

教学

目标

1. 学习用多种方法去读懂古诗句的意思。

2. 学习从一段话中看出作者的观点。

3. 学会乘公交车,选择合适的乘车方案。

4. 积累“五行、五谷、五音、五彩”具体所指。

教学

重点

学习运用借助注释、想象、了解古代文化常识等多种方法读懂古诗句。

教学

学习从一段话中看出作者的观点。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新课

教学

   )分钟

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语文园地六》(板书课题)【课件1:课题】

交流平台

一、交流学习方法

1.出示古诗《浪淘沙》

【课件2】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唐代: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对照古诗,想一想自己是用哪些方法理解诗歌的?

3.学生交流,自由发言。

4.教师总结:我们学习了不少的古诗,大家都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具体总结如下,出示:【课件3】

借助注释理解古诗中的字词。

有画面感的诗句,可以通过想象去体会。

多了解古代文化常识,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古诗词的意思。

(适时板书:注释 想象 常识)

二、完成阅读练习

1. 出示古诗

【课件4】

戏问花门酒家翁

唐代:岑参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傍榆荚巧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⑴沽:买或卖。首句的“沽”是卖的意思,末句的“沽”是买的意思。

⑵花门:即花门楼,凉州(今甘肃武威)馆舍名。花门口:指花门楼口。

⑶榆荚:榆树的果实。春天榆树枝条间生榆荚,形状似钱而小,色白成串,俗称榆钱。

2. 合作交流: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学古诗,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大意。

词句段运用

1、分析提炼观点

1. 出示:【课件5】

为了生活环境更舒适,人们在城市里种植了大量的花草树木。郁郁葱葱的树木花草是城市的“绿色卫士”,人们把它们比作“城市之肺”,是十分形象和确切的。因为这些“绿色卫士”,不仅能吸收空气中过剩的二氧化碳,调节城市空气,而且能降低灰尘污染——叶子表面的绒毛和黏液能吸附飘尘,阻止灰尘微粒蔓延。

2. 学生读这一段话,读两遍。

3. 交流:这段话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4. 汇报,评价,指导:

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喜欢这些花草树木。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一句话,作者围绕这个中心意思,从颜色和作用两方面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从“郁郁葱葱”“绿色卫士”“城市之肺”这些词语也可以看出作者对花草树木的赞美。

(适时板书:抓住关键句 把握观点)

2、选择乘车方案

1.学生自读“词句段运用”第二部分文字,明确时间和路线。

2.小组交流,选择合适的乘车方案。

1. 教师检查指导:

(1)时间:早上九点以前 路线:温泉镇——宋家洼

(2)乘车方案:早上六点钟先坐65路车从温泉镇到四通桥下车,然后坐86路车从四通桥上车到宋家洼下车。

日积月累

1、根据拼音自读

1.出示:【课件6】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谷:稻、麦、黍、菽、稷

五音:宫、商、角、徵、羽

五彩:黄、青、赤、白、黑

2.学生练习读一读,记一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不懂的字。

二、教师适当点拨指导

1.五行是中医理论之一,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这一概念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运用于医学,用以说明脏腑的属性及相互关系;也用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来解释内脏之间相互滋生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2.平常俗称的“五谷”所指的五种谷物。“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

3.五音最早的“宫商角徵羽”的名称见于距今2600余年的春秋时期,在《管子·地员篇》中,有采用数学运算方法获得“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的科学办法,这就是中国音乐史上著名的“三分损益法”。“五音”:唇、舌、齿、鼻、喉(张炎《词源》)。

4.“五彩”是黄、青、赤、白、黑,泛指各种颜色,这五种颜色从阴阳五行学说上讲,分别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时,分别象征东、西、南、北、中,蕴涵着五方神力。在明清两代得到发明和发展。主色调有红、黄、绿、蓝、黑、紫。

 

出示古诗,让学生对照古诗来说自己的学习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灵感,便于回忆。

出示课外古诗,安排学生合作探究,读懂古诗。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复习巩固刚刚学到的方法,在合作探究阶段又可以与同学取长补短,学到新的方法。

教师指导环节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这一学习方法。

板书

设计

注释 想象 常识

抓住关键句 把握观点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的教学,就是要以生活为主线,就是要让学生充分的感知、体验生活,思索生活,理解生活,学生才会用真实的笔触表现生活,表现自我。因此,我们要教学生从小就接触和认识社会,观察社会生活,积累生活。

“交流平台”栏目的重点是教学生学会一些理解古诗的方法,学生从自己平常的学习经验出发,谈自己的学习体会。然后通过交流,互相学习,最后理解一首课外古诗,验证自己的学习效果。

“词句段运用”栏目有两项内容,一是从一段话中提炼观点,二是学习选择合适的乘车路线。教学此栏目,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发言,然后教师指导。

课堂教学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不仅积累了知识,而且学到了学习方法。



21 文言文二则

教学内容:《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

第一课时《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培养学习文言文兴趣。

2、过程与方法: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疏通文章大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名言,导入课题

1、课件出示: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yì)乐乎?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君子之交淡如水。

(4)士为知己者死。

(5)酒逢知己千杯少。

(6)一生得一知己足矣。

指名学生读,并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2、人生苦短,知音难求。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教师板书:伯牙鼓琴)

二、整体感知,掌握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1、这是一则文言文,读起来比较拗口,但只要注意停顿,就能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

味来。仔细听老师读,注意老师是如何停顿的,边听边画出停顿记号。

2、教师范读。

3、课件出示画了停顿记号的课文。

4、生读课文。

(1)你也能像老师一样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来吗?赶快读读吧!一定要注意停顿哦!

(2)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三、自学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1、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回想一下,要读懂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1)查工具书。

(2)借助文下注释来理解。

(3)可以多读,联系上下文理解。

(4)可以看图理解。

(5)小组讨论。

2、学生先进行自学,而后开展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四、质疑探究

1、文章写了哪两个人?

伯牙、钟子期。

2、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

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

3、仔细读读这句话,你们读懂什么了?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了高山,钟子期说“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们面前!”伯牙心里想到了流水,钟子期赞叹道:“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

4、伯牙当时已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了,那么,他的琴音一定不止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巍巍的泰山、洋洋的江河之外,他的琴声还可能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可能表现旭日东升的景象,表现下雪的景象,还可能表现秋天的丰收景象。

5、假如你是钟子期,会如何赞叹呢?我们该读出怎样的语气?

过渡: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但是,人间的知音,真是太少了,让我们通过读书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

五、感悟知音之情

1、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子期不幸去世了,伯牙心情会如呢?

悲伤、失望、寂寞……

2、“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伯牙为什么认为子期是最后的知音?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3、伯牙破琴绝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吧。

4、有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你们想知道吗?(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六、教师小结

伯牙精妙的乐曲,只有通晓音律的钟子期才能真正理解。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才是真正的知音啊!

七、积累背诵,拓展延伸

1、课文短短的几十个字,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伯牙、赞美伯牙、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来。

2、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会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第二课时《书戴嵩画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书戴嵩画牛》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小古文。本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篇散文,文章叙述了一位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最珍爱的一幅是戴嵩画的牛,经常随身带着。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一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这幅画上的牛尾巴画错了,听牧童说完,杜处士也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这篇文章通过这样的一件事情,讽刺了凭空想像的外行人。简单的故事,却给人以深深的启示,这是一篇非常适合高年级孩子阅读的文言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读准“轴”“曝”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停顿,读通课文。

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了解小古文特点,学会诵读古文,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其中蕴含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这篇文章中明白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通过注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文意。

2.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抓住关键句子,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简介作者

1.师: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一起学习第22课《书戴嵩画牛》。(师板书课题,全班齐读。)上课前,老师要考考大家: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呢?(生回答,师板书:书写、记录。)“戴嵩”是谁?(学生介绍。)你对题目是怎样理解的?(指名回答。)

2.简介作者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师:苏轼不仅能诗善文,在书法和绘画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他的这篇短文就是关于唐代画家戴嵩所画的《牛》的。猜一猜,他会说什么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看个究竟吧!

【设计意图】本环节先从课题入手,先理解课题的意思,再接着介绍作者苏轼,引出苏轼会在文中说些什么,这样的设计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准备。

二、多样读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

(2)正音。

师:(出示容易读错的字词。)文言文朗读有一定难度,下面几个字词能读对吗?

课件出示:蜀 轴 囊 曝 搐 婢 拊掌

指名读,全班齐读。

3.师范读全文。

4.指导课文朗读。

师:这篇课文在朗读时,应该怎样停顿呢?

师出示课件展示: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学生试读,集体评议。

5.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6. 自读练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7.师生合作读。

师:我们来合作读课文,老师读课文的叙述部分,同学读牧童所说的话,一遍读完后,交换朗读内容。

【设计意图】读文是理解文意的基础。教师通过指名读、示范读、自由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层层推进,扎实训练,不仅让学生能流畅地读文言文,还能让学生感悟文中每一句话得意思,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做好准备。

三.小组合作,理解文意。

1.出示小组学习要求。

(1)小组内合作对照注释,理解文言文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意思。

(2)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自由读边在难懂的字词旁边做注释。

(3)小组内将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

2.小组内交流字词句的含义。

3.呈现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指导。

预设1:“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中“好”的意思。

师:“好”这里读hào,是喜爱的意思。

预设2:“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中的“尤所爱”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师:“尤所爱”是“尤其珍爱”的意思。通过这个词的理解,悟出理解文言文的要注意联系上下文。

预设3:“一日曝书画”中的“曝”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师:“曝”在文中的意思是晒太阳。

4.师:现在请同学们借助课文注释,小组内合作,试着翻译全文。

小组成员汇报,师适时出示: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种。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杜处士)尤其珍爱。他用玉做了画轴,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

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画的是斗牛啊!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设计意图】高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有一定的知识及方法的积累,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便于学生在组内解决疑难问题,获得更多的新知。呈现组内“不能理解的问题”,通过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词句的意思便迎刃而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解释全文的意思,就变得容易多了。

四、练讲故事,言语实践。

1.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意思。指名说,教师随时补充。

2.小组内练讲故事。

3.班内展示。请两名同学上台讲,提出要求,尽量变成自己的话说出来,加上动作和表情。

【设计意图】讲故事是学生对文本言语再现的过程,是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讲出来,“了解文言文大意”的目标就落到了实处。

五、精读课文,感受人物

1.默读课文,思考:牧童是怎样评价这幅画?他的理由是什么?由此可见牧童的什么精神?

指名发言。

师出示课件呈现戴嵩《牛》图,并适时呈现:

观点:谬矣!

理由: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精神:牧童善于观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2.处士面对牧童的话有什么表现?由此可见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指名发言。

师适时出示:

表现:处士笑而然之。

  可见处士是一个敢于应战、乐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人。

  3.带着感情朗读,读出牧童的语气。

全班齐读: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设计意图】此环节继续重视对文本的研读,着重对短文中的两个关键人物进行评价。尤其让学生通过读牧童的话,感受牧童善于观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此环节也为进一步探究文本蕴含的道理做好了铺垫。

六、再读课文,领悟主题。

1.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哪句话揭示了这篇短文蕴含的道理?

2.生回答,师适时呈现: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3.结合这句话的意思,说说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课文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4.师:课文学到这里,谁能试着说说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

这篇文言文通过讲述一个牧童指出大画家戴嵩的《牛》画得有错误的故事,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同时也告诫人们要因事求人,不要做凭空想象的外行人。

【设计意图】课文简短精悍,但却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回味无穷的故事,在这一环节,教师以问题做牵引,激发学生探究文本更深的内涵,教师的点拨引领,不仅让学生层层深入,更体会到了短文蕴含的深刻道理,最后在此基础上概括主题思想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设计意图】“评价学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最后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很好的达成了阅读文言文的一个基本目标,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八、板书设计

书戴嵩画牛

拊掌大笑 尤所爱

牧童————斗牛图————处士

谬也 (掉尾而斗) 然之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设计意图】板书简洁精炼,把课文的关键人物,重点词语展现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对文本有了更加深入的感知。

教学反思:

略。



22月光曲

教材分析:

《月光曲》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文中所流露出的兄妹之间的手足亲情、盲姑娘对音乐的热情和音乐家博大高尚的情怀让读者感动。课文以生动的文字,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听钢琴曲时的感受,为学生学习现实与联想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想象力。

3. 抓住重点段落,想象《月光曲》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

提取信息,质疑解疑,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掌握以关键句解疑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心灵;并通过欣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陶冶情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段落,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想象《月光曲》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对贝多芬情感变化的体验,探究其创作的原因。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简介,激趣导入

1.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贝多芬吗?你对贝多芬有哪些了解?

课件出示:贝多芬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被尊称为“乐圣”。他出身于一个音乐世家,10岁举行首次演奏会,12岁开始作曲。他的作品既壮丽宏伟又极朴实鲜明,集中体现了他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和欢乐。30岁时,因病两耳失去听力,但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

2.小结: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大音乐家。他的传世作品有许多。其中有一首非常著名的曲子叫《月光曲》,传说中,关于这首曲子的谱成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看看这首曲子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相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贝多芬和《月光曲》是陌生的。在这个环节,教师以问题牵引出对贝多芬的介绍,进而引出《月光曲》,引出学生学习任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为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奠定了基础。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师:现在请同学打开书,自由读一读这篇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动人的传说呢? 

2.检查一下同学们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谱写 著名 幽静 皮鞋 纯熟 琴键 陶醉

指名读,男女生读,全班齐读。

师指导写生字词。

学生练写生字词。

个别展示,集体评议。

3.理解词义。

幽静:偏僻,清净。

纯熟:指功夫深,技能熟练。

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断断续续:时断时续,本课指琴声不连贯。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

微波粼粼:水清澈的样子,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

【设计意图】准确掌握本课生字词,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字词的书写,并理解了重点词语的意思。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汇报。

课件呈现:本文主要写的是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演出,晚上散步的时候,他被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吸引,来到了一所茅屋前,他听到了茅屋里兄妹的对话,情不自禁地走进茅屋,为兄妹俩弹奏了一首自己的曲子,又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3.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节):讲贝多芬曾经谱写过《月光曲》。

第二段(第2-7节):讲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吸引贝多芬走近茅屋,在听到皮鞋匠兄妹的对话后,他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奏了第一首曲子。

第四段(第8-10节):讲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教师设计了三个步骤,一是默读课文,再次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也使学生对文本有了更加深刻地感知;三是在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分段并概括段意,理清了文本的层次。总之,在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准备。

四、研读课文,加深感悟

(一)研读第一部分。

1.齐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2.怎样理解“谱写”?

“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第一自然段总的介绍了《月光曲》的来历。

(二)初研第二部分

1.再读课文。

2.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 (断断续续的弹琴声)

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

启发学生联想:“同学们想一想,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3.“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师: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不大熟练,但是很不容易。)

4.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

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朗读。

【设计意图】老师的描述,在学生眼前呈现出一个画面,学生听着老师的描述开始进入情境,紧接着启发想象,使画面更清晰,感情上更接近课文。在教学此环节时,教学设计上重点在于朗读的指导,许多问题的思考都是从朗读中产生,在朗读中寻求到答案的,所以教学时可采用边读边悟的教学方法。

五、布置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词。

2.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设计意图】本环节仍关注学生的品读,通过品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知。书写生字词既可以加强对生字词字形的掌握。又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

月光曲

贝多芬 听到 断断续续的琴声

看到 贫穷兄妹俩

【设计意图】本环节紧紧抓住第一课时的教学要点,简洁、明了、清晰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对文本的写作思路有了更清晰的感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把握整体

师:同学们,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谁来说说《月光曲》主要讲的是什么?(指名回答。)

师: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再一次走进这个动人的传说中,一起去追寻贝多芬创作的轨迹。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也帮助学生自然过渡到下文的学习。

二、研读课文,情感升华

(一)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过渡:同学们,这个故事的主角是贝多芬,但触发他创作灵感和激情是谁呢?(盲姑娘兄妹)大音乐家多芬为这对穷苦的兄妹连续弹了几首曲子?(两首。)

1、细读课文2——7自然段,思考: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画出相关语句仔细体味。

交流:因为盲姑娘兄妹的一段谈话触动、感动、吸引他走进屋子为他们弹琴。

2、是怎样的一段对话呢?

出示句子: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一个男的说:“是呀,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1)同桌角色对读,读完之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A、感受到盲姑娘很想听音乐会。

B、感受到姑娘热爱音乐。

C、感受到盲姑娘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演奏。

(2)指导学生读出盲姑娘强烈的渴望。

(3)读哥哥的话,说说听出哥哥的什么心情?

(4)出示:“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引导学生抓住“随便说说”一词体会妹妹的善解人意。

(5)指名配乐角色朗读兄妹的对话。

.真是一对手足情深的兄妹!正是出于对穷苦人民的同情,也因为被兄妹的手足深情感动,贝多芬没敲门,就情不自禁地走了进去。(出示画面)进屋后,贝多芬看到了什么?

A、兄妹家太穷了。

B、姑娘眼睛失明了。

小结:贝多芬曾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双眼失明的姑娘竟如此痴迷音乐!这无疑更激起了贝多芬的同情心,于是,他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

【设计意图】此处属于难点突破,作者借用兄妹的谈话一步步把高潮推进,为了使学生对贝多芬的情感变化有更深刻的体验,从而探究其创作的原因,教师设计了一系列读的环节,使学生的情感与文中的主人公实现共鸣,从而对盲姑娘的追求、哥哥的愧疚、兄妹间互相理解体贴的真情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更能明白贝多芬弹曲子的初衷。

4.理解“即兴创作”,学生交流对《月光曲》的理解。

出示句子: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1)你读懂了什么?

(2)她凭什么说在眼前弹琴的是贝多芬?她见过她吗?

(3)指导朗读。

小结:如果这第一个“您”只是猜测,读时延长一点儿,那么第二个“您”则是肯定的。因为这样纯熟的技巧,这样投入的感情的演奏,必定是出自贝多芬之手。姑娘问的“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因为此时无声胜有声。知音之间心有灵犀,他只想用音乐来表达。于是,他问盲姑娘,(出示:“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曲吧。”)学生齐读。

(二)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直奔结尾,引出重点。

出示: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功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1)贝多芬的琴声怎么样?你从哪里体会到?

(2)他如此急切地想要把这首即兴创作的曲子记下来,它究竟是一首怎样的曲子呢?文章哪些段落是写月光曲的谱写经过的?(89自然段。)曲子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创作出来的呢?第几自然段?(第8自然段)

2.追根溯源,了解心境。

出示:“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象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1)指名读,说说读懂了什么?

(2)这是典型描写什么的句子?抓住“清幽”一词理解这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夜晚。

(3)看课文插图:蜡烛被吹灭以后,屋里不但没有变得黑暗,反而清亮起来,这是月光的功劳。月光不但把茅屋变(亮)了,还把茅屋变(白)了,也把茅屋变(美)了。此时此景,深深的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特别是贝多芬。你认为这时贝多芬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贝多芬会想:月亮是多么无私,多么善解人意呀!它不嫌贫爱富,洒给万物的光芒,都是均等的!月光如此皎洁,多像盲姑娘那装满音乐的圣洁的心灵啊!我如果要创作一首曲子,也应当如眼前的月光一样,圣洁透明,照亮穷人的心,使她们忘记眼前的贫穷,内心更充实更快乐!)

(4)在清幽的月光下,在这样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夜晚,面对纯洁善良的皮鞋匠兄妹,创作的激情和灵感如泉水般在贝多芬的指尖流淌。该怎样读这段话?

(5)感情朗读第八自然段。

3.学习第九自然段。

1)《月光曲》究竟是一首怎样的曲子呢?贝多芬的琴声让皮鞋匠兄妹看到了什么?给了他们哪些美好的想象?请自由第九自然段文字,找出该段哪些是写实的,哪些是联想的?用不同符号标出来。

2)交流:

A.哪些是写实的?说说“恬静”的脸是怎样的?哪些是皮鞋匠听琴引发的联想?

B.皮鞋匠在贝多芬的琴声中看到了什么?描绘了几个画面?请用/把联想部分按景物分层次,并用简练的词语概括画面内容。

(皮鞋匠在贝多芬的琴声中看到的是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概括为: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轻柔舒缓);月亮升高    穿过微云(轻快明朗);海面刮风  风卷巨浪(高昂激越)

(3)相机指导朗读。

(4)皮鞋匠所听到的和联想到的,盲姑娘可否看到或听到?

小结:是的,皮鞋匠兄妹俩都看到了,他们在贝多芬〈月光曲〉的演奏中看见了月光照耀下海上明月升起的画面,多么奇丽,多么难忘!同学们,你们也看到了吧吗?让我们跟着美妙的琴声一起把这个画面展示出来。

指名朗读第九自然段: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缕轻纱似的薄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他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教师注重让学生获得整体的感知,形成“通感”,使学生对《月光曲》的内容及其所表达的意境有了进一步的感悟。同时,教师带领学生分析了想象的画面随音乐的旋律而变化,对朗读进行了指导,使学生对文本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三、欣赏乐曲,发散思维

1.欣赏《月光曲》。

2.师:想必同学们和皮鞋匠兄妹一样被深深陶醉了,而当他们苏醒过来时,贝多芬已飞奔回客店,连夜把谱子记录下来。于是,这首世界著名、妇孺皆知、经典美妙的钢琴奏鸣曲——《月光曲》就这样诞生了。

3.学了《月光曲》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将音乐融入语文课堂,让学生知道音乐和文字之间是可以相通的,借助音乐形象解读语言文字,触发学生的情感情验。

四、回顾全文,学习写法。

.总结写作特色。

思考: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1)本文着重写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这其中反映了他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这种情感的发展与盲姑娘对音乐的喜爱之情是交织在一起的。

2)作者由实在的事物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增添了文章的内涵。

3)本文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

2.师小结:作文时,不仅要要写看到、听到的,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设计意图】本环节对文本的写作方法进行了总结,并把文本写作方法和作文教学相联系,从而过渡到学生作文方法的指导上来。

五、情感共生,缅怀伟人,

师:今天我们了解了《月光曲》,了解了贝多芬。其实贝多芬展示后人的,不光是那动人的音乐,还有他那卓越的才华和善良的爱心。让我们铭记住这位音乐大师,铭记住他创作的《月光曲》吧!(课件出示贝多芬像,播放音乐,结束这一节课。)

【设计意图】本环节对文本进一步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贝多芬高尚的情操,并且此环节与开头的导入教学相互照应,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2、听听贝多芬的其它作品,和同学交流感受。

【设计意图】本环节仍关注学生的朗读和背诵,通过诵读重点段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同时,也把文本教学拓展至音乐欣赏,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七、板书设计

月光曲

景物     乐声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轻柔舒缓)

月亮升高/穿过微云   (轻快明朗)

海上刮风卷起巨浪    (高亢激昂)

【设计意图】本环节对本节课的知识要点进行了板书,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梗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教学反思:

略。

23*京剧趣谈

教材分析:

《京剧趣谈》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介绍了我国京剧艺术中的“马鞭”和“亮相”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作者徐城北用通俗幽默的语言将这些奥秘娓娓道来,不仅介绍了关于京剧的知识,也流露了作者对于京剧的喜爱和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同时,这篇课文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是非常适合学生阅读的文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了解课文中介绍的关于京剧的常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自主搜集有关京剧的资料,了解关于京剧的一般常识。

2.通过自读课文、自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各部分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条理性。

3.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关于京剧的“术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课文介绍的关于京剧的常识,接受京剧文化的熏陶。

2.感悟京剧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介绍的关于京剧的常识,接受京剧文化的熏陶,体会表达的条理性。

教学难点:

京剧是比较陌生的领域,通过资料补充,对课文内容稍作细致了解。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师:京剧,被成为“国粹”,谁会唱上一段京剧?在课前,大家已经搜集了一些关于京剧的知识,你了解到了哪些?(学生畅谈。)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带你们来认识京剧中“马鞭”和“亮相”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个究竟吧!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 师:同学们,上课前先听老师介绍一下作者徐城北,你对徐城北有哪些了解?

课件出示:徐城北,戏曲研究所研究员,1942年生于重庆,长于北京,肄业于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文学系。曾在中国京剧院担任编剧,后转入学术研究,曾任该院研究部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兼职教授。 主要成果:多年专注于对京剧艺术及其背景进行学术研究。著有《梅兰芳与20世纪》、《京剧与中国文化》、等各类著作共40余册。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教师通过对京剧艺术的介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引出了学生的学习任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为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奠定了基础。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师:现在请同学打开书,自由读一读这篇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一下同学们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控制 彻底 鲜明 虚拟 仆人 唯恐 凸显 无穷无尽 风雨不透

指名读,男女生读,全班齐读。

师指导写生字词。

学生练写生字词。

个别展示,集体评议。

3.理解词义。

彻底:全面的,充分的

唯恐:唯独害怕;只怕。 

无穷无尽:没有止境,没有限度。

【设计意图】准确掌握本课生字词,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字词的书写,并理解了重点词语的意思。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前半部分《马鞭》,想一想:每个自然段都讲了什么?

学生默读,教师巡视。

2.指名分自然段读《马鞭》。

3.学生汇报。

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京剧中“马鞭”这一艺术表现形式的产生、作用,以及它的独特魅力。

第二自然段介绍京剧中的虚拟道具一样可感觉可使用。

三自然段介绍虚拟道具的妙处以及真道具表现夸张的特点。 

4.师: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马鞭》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学生汇报。

课件呈现:《马鞭》介绍了京剧中“马鞭”这一艺术表现形式的产生、作用,以及它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介绍了京剧中的虚拟道具的妙处。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教师设计了三个步骤,一是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二是概括各自然段的段意,理清了文本的层次。三是概括《马鞭》这部分的主要内容,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也使学生对文本有了更加深刻地感知。在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准备。

四、研读课文,加深感悟

(一)研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京剧表演中的“马鞭”是如何产生的呢?(“马鞭”的出现是为了解决骑马没办法在舞台上表现的尴尬。)

2.出示课件:京剧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法,终于战胜了这种尴尬——用一根小小的马鞭就彻底解决了,而且解决得无比漂亮。

师:你从“彻底”和“无比漂亮”中读出了什么?

学生发言。

师:从这两个词语,我们可以读出:“马鞭”的出现不仅完全解决骑马没办法在舞台上表现的尴尬,而且极具艺术的美感,这种表演方式十分符合中国的美学。

3.思考:“马鞭”这种表现形式有什么作用?又具有怎样的魅力呢?

指名发言。

师呈现课件:

作用:巨大的马匹被整个省略,但骑马人那种特定和优美的姿态却鲜明地显现出来。

魅力:同时这一根虚拟的马鞭,给演员以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可以高扬,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天还在家门口,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里。马鞭本身具备一种装饰的美,而且不同人物在使用马鞭时,也各自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方法。

4. 欣赏京剧视频《林海雪原》片段,感受“马鞭”的独特魅力。

5.再读第一自然段。

(二)研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过渡:在第一自然段中,作者的介绍让我们认识了“马鞭”这一表现形式的独特魅力,那么课文还讲了什么呢?让我们继续研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2.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3.课件呈现:

马鞭是实在的道具,是可感觉可使用的。京剧还有一些虚拟的道具,但一样可感觉可使用。

这两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从马鞭过渡到虚拟道具。)

4.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举了什么例子?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指名回答。

师小结:作者以《拾玉镯》为例,介绍了虚拟道具的可感觉可使用的特点以及“无”远胜于“有”的妙处。

(三)研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从这个自然段中你知道了什么?哪些地方让你觉得很有意思?

2.指名回答。

预设:

生1:从这个自然段中我们知道了虚拟道具的妙处以及真道具表现夸张的特点。

生2:我觉得有意思的是京剧表演中只见酒杯不见碗筷、饭菜的表现形式,虚拟道具真是太有趣了。

生3:我觉得真道具的夸张表现形式很有意思,尤其是“舔筷子”的细节太有意思了。

3.师:在这一自然段中,哪句话在本自然段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呢?

生回答。(京剧一般是不把碗筷搬上舞台的,一旦真用,那就得“狠狠做戏”。)

4.师小结。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读中寻求到答案,所以教学时教师采用边读边悟的教学方法。以问题为牵引,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感知文本的内容,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

五、布置作业

1.书写本课生词。

2.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设计意图】本环节仍关注学生的品读,通过品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知。书写生字词既可以加强对生字词字形的掌握。又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

20.京剧趣谈

马鞭

产生 作用 艺术魅力

虚拟道具的妙处

【设计意图】本环节紧紧抓住第一课时的教学要点,简洁、明了、清晰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对文本的写作思路有了更清晰的感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谁来说说课文前半部分《马鞭》主要讲的是什么?(指名回答。)

师: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再一次走进这充满趣味的京剧场景中,一起去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也帮助学生自然过渡到下文的学习。

二、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后半部分《亮相》,想一想:每个自然段都讲了什么?

学生默读,教师巡视。

2.指名分自然段读《亮相》。

3.学生汇报。

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京剧中“亮相”这一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

第二自然段介绍“亮相”这一表现形式的高妙之处。

三自然段介绍了“刀(枪)下场”这一动态亮相的特点及艺术魅力。。 

4.师: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亮相》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学生汇报。

课件呈现:《亮相》介绍了京剧中“亮相”这一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以及它的独特魅力,。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教师设计了三个步骤,一是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在读中感悟各自然段的段意;二是概括各自然段的段意,理清了文本的层次。三是概括《亮相》这部分的主要内容,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也使学生对文本有了更加深刻地感知。在这一环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为下面的研读做好了铺垫。

三、研读课文,加深感悟

1.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亮相”这一表现形式有什么特点?画出相关语句仔细体味。

交流:双方对打的时候,越是到打得不可开交之际,人物的动作就会突然戛然而止——双方脸对着脸,眼睛对着眼睛,兵器对着兵器,一切都像被某种定身术给制服了!

2.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这种“亮相”表现形式有什么妙处呢?

指名回答。(正所谓“一动不如一静”。静,越发能显示武艺的高强,越发能显示必胜的信心。)

3.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刀(枪)下场”这一动态亮相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妙处?

指名回答。

师出示课件:

特点:双方正在交战,一方被打败,跑下去了。可胜利一方不紧追,反而留在原地,抡圆了胳膊把手中的兵器(刀或枪)耍了个风雨不透。

妙处:融合杂技成分的亮相表演,就是为了凸显人物的英雄气概。

4.师小结。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师仍是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学生在读中深入细致地感知了文本的内容,感受到京剧艺术的魅力。

四、总结特色,提炼主题

1.总结写作特色。

思考: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1)语言通俗幽默,亲切自然。

(2)舞台场景描写生动传神。

(3)举例子的方法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2.师:回顾全文,说说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本文通过介绍京剧中“马鞭”和“亮相”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和独特魅力,表达了作者对于京剧的喜爱之情和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强烈自豪感。

【设计意图】本环节对文本的写作特色进行了总结,概括了课文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对文本有了更深层次的感知。

五、综合感受,感悟京剧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一些有关京剧的知识,我们课前又补充了一些相关的资料,请同学们谈谈对京剧的新认识?(指名回答。)

师:是啊,京剧聚精荟萃,具有较高艺术魅力;与绘画艺术相结合;有文学艺术的支持,是高度综合和独特的艺术形式,所以具有永久的艺术光芒。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学唱一段京剧戏曲名段。

【设计意图】本环节既关注到了朗读,使学生通过朗读对文本有更加深刻地感知;又对文本进一步拓展,要求学生学唱京剧名段,让学生在学唱中进一步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陶冶学生的情操。

七、板书设计

20.京剧趣谈

亮相 静,显示武艺的高强,显示必胜的信心

动,凸显人物的英雄气概

【设计意图】本环节对本节课的知识要点进行了板书,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梗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教学反思:

略。

口语交际 聊聊书法

课题

聊聊书法

 

课型

口语交际 

授课

时间

1课时 

教学

目标

1. 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了解古代著名书法家和名家作品。

2. 在交际过程中感受书法的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

重点

了解古代著名书法家的一些情况。

教学

感受书法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教具

准备

课件(书法家及书法作品图片)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分钟

一、出示图片导入

1.出示图片

【课件2】一组古代书法家作品图。

2.教师谈话:书法是中国古典艺术的一朵奇葩,在世界各国文字书写中,没有任何其他文字的书写,像汉字的书写一样,最终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并且源远流长,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无与伦比的丰富文字记载都已为世人所认可,在这一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书法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释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

3.今天我们口语交际的主题就是:聊聊书法(板书)

学生欣赏风格多样的书法作品,听老师讲书法艺术的魅力,会产生民族自豪感,快速进入到书法艺术的情境中,积极参与到口语交际中去。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认识书法名家

1.小组内同学自由发言,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古代书法家以及他们的故事。

2.谁知道王羲之,能和大家说一说吗?

(王羲之,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他的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广采众长,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的故事:据说有一次,王羲之路过山阴城的一座桥。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 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3.谁还知道其他书法家,到讲台前来给大家说他一说。(板书:王羲之 柳公权)

三、欣赏书法作品

1.出示古代名家书法作品。

【课件3、4】欧阳修、柳公权、颜真卿、赵孟頫的作品。

学生欣赏,说一说自己欣赏后的体会。

四、交流学习感受

1.你学习过书法吗?把你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2.指名书法好的同学谈自己的学习感受。

  示例1.学书法,如果真的投入当中的话,你可以感受很多的乐趣。我们起初接触到的是篆书,然后过渡到隶书,接下来是楷书,每种书法字体都有它的特点。我觉得篆书的笔画是非常优美的,隶书是比较柔和的,而楷书是挺拔有力,有气势的。而且我个人比较偏爱楷书,特别是颜真卿的楷书,因为我能感受到它的神,所以每次我写的时候,都能胸有成竹的写好每个笔画的形,写的时候注意起笔、顿笔、提笔和收笔,但只要心中有它的形就比较容易掌握了。

示例2.我觉得学好书法,也得有一定的审美要求,写出来的作品要有美感。要在追求美的风格中不断超越自我。在书法学习和创作中,追求美的风格,看一幅书法作品美不美,既要看每个字的形体结构,也要看整幅作品中是否有变化,结体、点划不雷同,肥瘦适当,肥而能秀,瘦而能腴,风姿潇洒,达情尽性,神采飞扬。由于每个人爱好和审美观的不同,必然有各自不同的看法、要求和追求。由此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从某种意义上讲,形成了个人的艺术风格,不断地超越别人、超越自我,才能从容地走进这一人类书法艺术的殿堂。)

(板书:感受乐趣 超越自我)

五、畅谈学书益处

1.学生小组内自由发言,谈一谈自己感受到的学习书法的好处。

2.教师总结:

(1)培养耐力和自信心

(2)开发智力,培养协调性

(3)提高人的整体能力

(4)提高个人修养与文化素质

 

引导学生说一说王羲之的故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王羲之,因为王羲之在中国书法界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说起书法不能不知道王羲之。

出示名家作品,让学生领略风格不同的书法艺术特色,感悟中华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

出示谈学习感受的示例,目的是让有些还没有练书法的同学从这个方面懂得一些练习书法的技巧,进一步喜欢书法,增进了解,提高鉴赏能力。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  )分钟

六、总结交际要领

1.学生讨论,本次交际活动要注意什么?

2.教师总结,出示:【课件5】

有条理地表达,如可以分点说明。

对感兴趣的话题深入交谈。

3.课后搜集一些名家书法作品图片带到学校,和同学互相交流。

板书

设计

聊聊书法

王羲之 柳公权

感受乐趣 超越自我

教学反思

本次口语交际的目的有二:一是学生在交际过程中,学习有条理地表达,如可以分几点来说明,也可以清楚地分开层次来说明;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可深入交谈,让别人听懂自己了解的内容。二是聊一聊关于书法的话题,在交流中了解我国古代的一些著名书法家以及他们的一些传说或故事;欣赏一些书法作品,从感官上感受书法作品的美;谈一谈学习书法的过程中自己的感受和学习书法的好处。

在教学中,我感到了自己的不足,主要是对书法知识了解的不太多。整节课当中,对书法知识的指导过多,对交际的指导少了一些。



习作 我的拿手好戏

课题

我的拿手好戏

 

课型

习作 

授课

时间

1课时 

教学

目标

学习在习作时写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教学

重点

能确定写作的顺序,知道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

教学

写作前怎样列出合理的提纲。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新课

教学

(   )分钟

一、揭示课题

1.经常听有的同学说:唱歌是我的拿手好戏。还有的同学说,画画是我的拿手好戏。是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都有拿手好戏。

2.看看下面的十八般武艺中,有你的拿手好戏吗?你的拿手好戏是什么?

3.今天,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拿手好戏写下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课件1:课题】(板书:我的拿手好戏)

二、审清课题

1.首先看清题目中的关键词:我 拿手好戏

2.分析:文章要写“我”而不是别人;写“拿手好戏”,即自己最擅长的事情,而不是不熟悉或做不好的事。

3.小结:文章要求写自己最擅长做的事情。

三、弄清选材

1.应该怎样来写好这次作文,首先弄清这次作文的中心是自己的拿手好戏,所以,按照这个要求选自己做的最好的事情,写自己的一种本领。  

2.应该怎样选材。

(1)同学们想一想,该选哪些具体材料?

(2)确定了要写的“拿手好戏”怎样来选择具体的材料呢?比如,“我”的拿手好戏是钓鱼,要写什么内容才能让别人看出钓鱼是我的拿手好戏呢?

请同学们想一想,下面哪些材料合适呢?【课件2】

示例:我每次去钓鱼,总是钓很多。

我经常钓到一些大鱼。

有一次我钓到了一条五斤多重的大鲤鱼。

在一次钓鱼比赛中我获得了冠军。

我的鱼竿和钓钩比伙伴们的好。

(3)请同学说出这些材料哪些最能符合这次作文?  (4)小结:选材时,要注意选择最能表现中心的事例。

3. 请同学们说出要选的材料。

(板书:精心选材)  

四、写作指导

1.怎样写好同学们所选的材料呢?(板书:按顺序写)

2.思考讨论:《我的拿手好戏》选择的材料有哪些?这些材料哪些要先写,哪些要后写?(根据文章需要确定,要让读者能一眼就看明白记叙的事情,还要能引人入胜,吸引读者读下去。)

3.思考讨论:哪些内容要详细写,哪些内容要简略写呢?(最能表现中心意思的内容要详细写,其他略写)

(板书:详略得当)

五、范文评析

1.【课件3、4】出示例文《我的拿手好戏》

我的拿手好戏

不绝于耳的鞭炮声,五彩缤纷的烟花,红彤彤的大灯笼……不知不觉,新年已经来临,人们都在忙碌着,准备着。我想:新年中,我也应该做点什么。于是,我便决定表演一下我的拿手好戏,做一盘我的拿手好菜——西红柿炒鸡蛋。

我来到厨房,系好围裙,拿出刀和菜板放在桌子上,又拿出两个鸡蛋和三个大西红柿,然后把鸡蛋打在碗里。我很有把握地拿着鸡蛋往碗边磕去,“啪”地一声,我成功地把鸡蛋打在了碗里,我往碗里一看,呵,真像个“小太阳”!接着我又开始搅拌,我一会儿轻,一会儿重,一会儿快,一会儿慢,鸡蛋很快就搅拌好了。这时,我把西红柿洗干净放在了菜板上,又小心地拿起菜刀,真沉呀!但是,凭着我的经验,这一点算不了什么。我对着西红柿左一刀,右一刀,很快就切好了,啊,真棒!我真为我自己感到骄傲。接下来,我打着了火,往锅里倒进油,然后把鸡蛋放进去,翻了几下又把西红柿放进锅里,再放些酱油、盐、白糖、味精继续翻炒。虽然锅里的油吱吱的响,但是我一点也不害怕。就这样,我的拿手好戏表演完毕——西红柿炒鸡蛋做好了!望着这盘菜,我心里甜滋滋的,比吃了蜜还要甜!

2.请各位同学朗读例文,同学们思考;例文的中心是什么?

3.这中心能否符合这次作文的要求?是不是写自己做的事?是不是写最拿手的事?

4.例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

5.例文一个突出特点是什么?  

6.从哪几个方面写具体?

7.小结:写具体,主要把经过(发展)写具体。  

六、列出提纲

1.仔细阅读提纲示例。

2.说一说这个提纲安排的合理吗?

3.根据同学们所选的材料,列出提纲。

4.请各位同学说一说怎样把自己的材料的经过部分写具体些(主要写出人物的心理活动、语言、行动、神态这一些。)

七、布置习作  

按照你们所选的材料,所列的提纲,写一写你的拿手好戏。写完以后和同学交流。

自己的拿手好戏,自己的生活,自己有最深的体验。从生活出发,从自己的情感体验出发,学生应该有话要讲,写出的文章不至于空洞无物。

写好一篇文章,选材至关重要。指导学生选材,让学生在选材时能够动脑筋分析一下,所选的材料是否能表现中心意思,这是写好作文的首要条件。

出示例文,学生读后思考。目的要让学生学习文章如何选材,如何安排顺序,如何确定详略等写作文的基本方法,为这次习作做导引。

板书

设计

我的拿手好戏

精心选材 按顺序写 详略得当

教学反思

《我的拿手好戏》这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个习作题目。学生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拿手好戏,课本为学生出示了一些来源于生活的“拿手好戏”,使学生明确了选材的范围。课本的写作提示和提纲可以给学生作文提供最为直接的指导,使学生觉得难度变小了。

教学中,我充分考虑学生习作的难点和重点分别是什么,然后每一步都是学生先思考讨论,汇报以后,教师根据情况给予点拨指导。由于指导是到位的,所以学生写起来没有障碍,基本上是一气呵成,效果较好。



语文园地七

课题

语文园地 

课型

语文园地 

授课

时间

1课时 

教学

目标

1. 学习交流做课堂笔记的方法。

2. 通过交流,懂得一些和戏曲有关的词语,了解戏曲。

3. 学习运用合适的语言把要说明的事情讲清楚讲准确。

4. 理解并积累一些与艺术有关的成语。

教学

重点

1. 学习运用准确的说明语言。

2. 理解并积累与艺术有关的四字词语。

教学

运用合适的语言把要说明的事情写得清楚明白。

教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新课

教学

(   )分钟

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语文园地”。(板书:语文园地)【出示课件1:课题】

交流平台

1.做课堂笔记可以帮助我们记忆,还能促使我们积极思考。同学们有没有做课堂笔记的习惯?

2.同位或前后位同学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记课堂笔记的。

3.教师结合实际例子总结讲解:

4.出示【课件2】

课堂笔记要记什么?

老师讲的重要内容。

有疑问需要继续思考的或者需要查资料的内容。

听课过程中产生的想法。

5. 学生交流:说一说自己在学习本单元课文时,记的笔记有哪些,并说一说为什么要记这些。

(板书:做好课堂笔记)

词句段运用

1、学习与戏曲有关的词语

1. 学生读一读课件出示的词语。

【课件3】

亮相 行当 压轴 捧场 行头

跑龙套 唱白脸 花架子 对台戏 打圆场

粉墨登场 字正腔圆 曲终人散 有板有眼 科班出身

2. 指名读词语,教师纠正。

3. 小组内交流,把自己理解的词语和同学说一说。大家都不理解的可以查查字典。

4. 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每一小组汇报一行词语,小组内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解释。

5. 没有解释清楚的词语或大家不理解的词语教师来讲明白。

(板书:了解戏曲名词)

二、学会把事情说清楚

1.仔细读题目中的要求,看看题目中要我们做什么。

2.结合小台灯图画,独立阅读《玩具小台灯制作说明书》,找出小台灯做错的地方。

3.交流:制作者制作小灯泡是根据《说明书》上哪句话制作的,为什么做错了?

(把铅丝的另一端插入乒乓球的小洞里。把洞的两边粘牢。铅丝的头上用红橡皮泥做一个小灯泡)

没讲清楚铅丝的另一端从乒乓球的哪一边插入,小灯泡要在灯罩内还是在灯罩外。

4.思考:这句话怎样改才能让制作者看明白应该怎样做?

5.学生修改说明书上的相关部分。

6.汇报,交流修改的情况。教师评价,指导。

(板书:学习说明语言)

日积月累

1.出示成语

【课件4】

高山流水 天籁之音 余音绕梁 黄钟大吕

轻歌曼舞 行云流水 巧夺天工 惟妙惟肖

画龙点睛 笔走龙蛇 妙笔生花 栩栩如生

2.学生自读,读不准的可以查字典,也可以问同学。

3.小组交流:正确认读和理解词语。

4.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先正确读出,然后说出成语的意思。

5.教师纠正指导。

(板书:积累艺术词语)

 

教师出示并讲解做课堂笔记的办法,使学生懂得这样做的好处,并学习自觉在课堂上做笔记。

教材把这些词语选编进来,就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更是为了通过这些词语让学生了解戏曲,感受中华戏曲的艺术特色和独特魅力。

教材编排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用准确的语言来说明事物,教师让学生对照图画读文字说明,先发现图画的错误,再找出文字说明不合理的地方,分析一下,错在哪儿,然后修改,这种方式对学生正确运用说明语言有很大的帮助。

板书

设计

做好课堂笔记

了解戏曲名词

学习说明语言

积累艺术词语

教学反思

在口语交际时,我创设情境,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课堂笔记的,激起学生说话的兴趣。在交际过程中,学生调动了平时的学习积累,积极地说出了自己的做法,丰富了交际的内容,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想交际,也乐于交际。“词句段运用”部分有两项内容。第一部分是同学们相互交流一组与戏曲有关的词语,教学时注意适时地补充拓展戏曲知识,让学生理解艺术之美。第二部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错误,并学会自己去改正错误。“日积月累”这部分,学生始终站在“主角”的位置,正确读写、理解成语,不断地发现这些成语的妙处,体验了发现的乐趣,感受了成功的喜悦。语文园地是学生自我学习和展示的特色平台,在这片园地里,学生不断参与探究、积累、创造,体验着成功,享受着快乐。



24 少年闰土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生字。正确读写“胯下、厨房、刺猬、畜生、明晃晃”等词语。

2、能快速地默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整体感知闰土的形象。

过程与方法:

1、有速度地默读课文。

2、概括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

3、根据画面展开联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在旧中国深重的黑暗下,闰土身上的健康、机灵、纯朴和勇敢。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闰土的形象。

教学难点:揣摩人物的特点,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课前了解旧社会封建家庭的生活方式,了解文中提到的动物;多媒体图片;网络教室。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激发兴趣

1、介绍朋友:今天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一个新朋友,他叫闰土。板书:闰土(出示课文插图)

2、打招呼:与朋友初次见面,谁能与闰土打个招呼?指名说(过渡:看来同学们都会打招呼,想不想赶快了解我们的这位朋友?)

3、鲁迅先生在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时也像你们一样想起了他三十年前儿时的伙伴,当母亲和他提起这位朋友时,他的脑里就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画面。()

静静地音乐声中听老师讲述闰土刺查的故事。说说听了故事之后的感受。他就是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主人公──少年闰土。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你想认识这位少年吗?细细地读读课文。

(二)学生反馈交流。(板书学生对闰土和“我”的认识。)

三、提出问题,互释疑点,保留问题

鲁迅的文章语言精辟,同学们在初读课文中是否有不理解的地方?请大家快速读读课文,找一找,做好记号。先由四人小组长组织,进行组内交流,再把你们解决不了的写在黑板上,看看大家是否能够相互解决一部分。

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2、反馈交流,部分问题存疑。教师从学生的问题中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和疑问点。

四、学习闰土的外貌

方案一:由学生问题进入第一自然段教学。

1、请同学们找一找二人初次见面时闰土是怎样的形象。

2、指名读,同学们仔细听,听完后说说闰土的形象有什么样的特点。(看出闰土是一个纯朴、活泼的孩子)

3、老师给大家捎来一顶绍兴的小毡帽,我们找个小朋友戴一戴。仔细观察,戴上毡帽的小朋友像闰土吗?

区分紫色──又白又嫩,体会闰土的健康。

4、抓住重点词,亲切地朗读这句话。

闰土是一个健康的孩子,形象非常可爱,可惜课文中没有写到“我”是怎样的一种形象。再读读课文,你们能不能根据闰土的形象特点来想象一下“我”会有怎样的形象?注意:要有想象力,但要有根据,合乎逻辑。

5、学习作者对闰土外貌的描写,将大家对“我”的设想用几句话写一写。6、 反馈交流,师生评价。

7、小结: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这样想的缘由,我们到下节课可以继续研究。

五、教学第一段画面:

正是这不同于我的外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让我最记忆犹新的则是看瓜刺猹的闰土。

(一)轻轻地读读这段话,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二)反馈交流,体味提升。

1、第一句教学:

(1)指名读第一句。同桌互读,并且把认为读得好的同桌推荐给大家。再请这些同学齐读。学生评价。学习读。

(2)教师点播:在闰土奔驰在一望无际的海边时,我在哪里?试想,每每回忆起这幅画面时,我的心中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3)深情地读读这段话,把这幅画面,把这个小英雄深深刻在脑中。

2、第二句教学:

(1)刺猹──闰土不仅健康可爱,还非常勇敢,看插图中的少年分明是一个小英雄。

(2)不同形式的体味朗读,鼓励生生之间的评价与赏识。

(3)小英雄的形象是否也刻在你的脑中了?闭上眼睛,再把这个形象回味一下:“其间……”

3、指导背诵本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直入主题

1、谈话: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少年闰土》。请同学们先看大屏幕。

2、出示刺猹的图片。

①师引述: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个十一二岁的少年在做什么呢?谁能把这幅画的内容续下去?

②请全班的同学看图,背诵第一自然段。

③小结:看来同学们对上一节课的内容掌握得不错。

这幅画可以看出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呢?(机智勇敢)

3、过渡:闰土还不只机智勇敢,他还有很多特点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品读体会

1、课文讲了闰土几件事?你对哪一件事情最感兴趣?捕鸟、拾贝、刺猹、观鱼

2、 在这四件事中,我们还能了解到闰土的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根据阅读提示学习课文。

出示阅读提示:自由阅读课文,体会课文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对话,外貌、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把你印象最深的、最感兴趣的段落或句子多读几遍,然后和老师同学交流讨论。

(1)闰土是个捕鸟高手。

(2)闰土很勇敢。

(3)简略学习“捡贝壳”、“看跳鱼儿”部分:体会闰土的自由自在

3、小结:综合闰土给“我”讲的这四件事,我们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重点理解: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师:“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指哪些事?“他们”指谁?“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是指什么?这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4、小结:由于环境的不同,闰土和文中的“我”对生活有不同的理解。

5、争辩研读,深入理解课文

作者鲁迅是如此的向往闰土的生活,那闰土和作者相比,谁的生活有意思呢?同学们!如果要你选择,你是向往闰土的生活还是课文中“我”的生活? 请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也可以结合你对鲁迅的了解以及鲁迅的作品来谈。

6、展开想象,训练口语。

A、过渡:与闰土相处了一个月,“我”与他已经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必须回家了。当时会发生怎样感人的情景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想象一下“我”和闰土分别时会说些什么?

B、谁能结合图中人物的神态、动作再说一说。

C、课文是怎样写的呢?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

D、课文最后说他们从此没有再见面,其实三十年后,他们俩又见面了,不过三十年后的闰土改变太大了,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改变的呢?有兴趣知道的同学,请去找鲁迅的小说——《故乡》来读读吧!



25 好的故事

一、教学目标

1. 品读文章对水乡奇幻景物的描写,感受梦境水乡的特点。

2. 联系梦境发生背景,知人论世,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 感受作者语言的精粹、优美及深刻。

设计说明:

《好的故事》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中的一篇文章。本单元选取了一组与鲁迅有关的作品,以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鲁迅的形象气质,理解其精神境界。因此本课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解内容上,要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寻常词句中暗含的深刻内涵。

本文是鲁迅写于20世纪20年代的一首优美的散文诗。鲁迅生活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切身感受到社会的黑暗,就像处于“昏沉的夜”。他在朦胧中恍若看见了远方水乡的美丽风景,这是他的向往和追求。因此,对梦境的感受和还原,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从全文看,课文首尾均提到了“昏沉的夜”,要深刻理解这个环境,就要引导学生结合对写作背景的了解,感悟“昏沉的夜”的象征意义,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鲁迅的散文诗是经典之作,其语言也极富特色。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上,要注意揣摩精彩语句的表达效果,感受作者语言的精粹、优美、深刻。

二、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诵读、品析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梦境水乡的特点,感受语言的精粹及优美。

2.难点:联系梦境发生背景,知人论世,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语言的深刻。

设计说明:

如前所述,感受和还原梦境是教学的价值所在,自然也是教学的重点。但是如何让学生理解梦境呢?这需要学习策略的指导。作者的梦境是以他记忆里的乡景为基础的,它们有相近之处。因此我在本环节的设计上,并没有把两者割裂开来,而是以品析语言为抓手,感受梦境的特点,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的交流中形成自己的体验。

文章首尾均提到了“昏沉的夜”,这是作者所处的现实。学生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周遭黑暗、阴沉的情景。但这只是浅层的理解,还要引导他们结合对写作背景的了解,感悟到“昏沉的夜“是有一定象征意义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文章有限的语言背后是无限的深层意蕴。这种感悟是本堂教学的难点,但也是学生欣赏认识文章和作者的一种飞跃、升华。

三、教学技术、教学方法与学习资源应用

1.教学技术:多媒体(PPT)

2.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

3.学习资源:《野草》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一、提问导入

1. 今天我们要走近鲁迅先生所写的一篇散文诗《好的故事》。看到这个题目,你会产生什么疑问?

1.“故事”是什么?故事“好”在哪里?作者要表达什么?这就是我们本堂课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1.从学生的疑问导入,提出核心问题,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为接下去的教学环节做铺垫。

二、品梦中水乡

1. 故事的开始和结束分别体现在文章的何处?  

2. 放声朗读3~10节,边读边感受,“故事”究竟是什么?(相机点拨:字词读音问题)

3. 哪些句子直接揭示了梦的特点?

4.提问:那5~7节都在写梦境吗?

5. 自读5~7节,找一找梦景和乡景相互照应的地方。

6. 作者的用词简洁,表现了梦的幽雅和有趣,那哪些地方令你感受到梦的美丽呢?

7.你从3~10节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作者对梦的向往和珍视呢?

8.以关联词小结: 故事好在是一个既_______又______的梦。

1. 开始:第3节 结束:第10节

2.齐读。

明确:一个梦。

3.明确:第四节及第八节。(朗读)

4.明确第5节写的是记忆中的乡景。

5.明确:(1)都写了水中的倒影(2)都有动态的变化

6.课堂交流。

相机朗读。 

7.课堂交流。

相机朗读。

8.故事好在是一个既美丽幽雅有趣又令人向往珍视的梦。

1.引导学生解决第一个疑问,首先要明确故事的段落。

2.通过“蒙胧”、“骤然一惊”、“睁开眼”等词,解决第一个疑问。引导学生注意行文细节。

3.梦的特点很显著。学生通过朗读,从而把握关键词句。

4.5.在段落与段落间、原文与改文进行比较,这是一项需要学生检索信息、理解内容、形成判断并作出诠释的综合活动。

6.通过诵读、理解、交流,进一步感受梦“令人向往”的特点。

7.品味作者的情感。

8.以关联词小结本环节,体会梦的特点,并回答第一个疑问。

三、品现实之夜

1. 梦如此的令人神往,那现实又如何?齐读文章1~2、11~12节,看看作者身处一个怎样的现实环境?他的心情又如何?

2.知人论世,引导学生探索作者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

3.如果说作者的梦境象征着他的向往和希望,对平和淳朴生活的向往,那这个“昏沉的夜”象征着什么?

4.引导学生了解课文语言的深刻性。

1.思考交流。

2.阅读资料。

3. 明确:黑暗孤独的现实

1.通过对现实的感悟,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从对梦的感受,跨越到对现实的感悟,进入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2.帮助学生初步具有拓展学习的意识。

3.体会梦境及黑夜背后的象征意义。 

5.解决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四、课堂总结,梳理路径

1.最后,我们用一组新的关联词“虽然……但是……”来回答一开始同学提出的核心问题:文章要表达什么?

2.梳理阅读路径  

3. 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4~8节。

(2) 完成练习册相关练习

(3) 你曾经做过怎样五彩斑斓的梦?尝试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1. 明确:作者虽然身处孤独黑暗现实,但是向往平和淳朴的生活。

1.巩固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2.梳理路径,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3. 以作业的形式巩固课堂,激发

学生兴趣。

5、 板书

26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步阅读,使学生读懂课文写了鲁迅生前的四件事,练习列小标题。

3.通过学习“深切的怀念”、 “谈论《水浒》”、“笑谈“碰壁”,使学生初步知道鲁迅是怎样一个人。

4.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难点:

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介绍作者.

3、看资料袋及交流资料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三、逐段阅读课文,讲讲每段的段意,并练习加小标题

四、读第一段“深切的怀念”、,思考并讨论.

1、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表现在哪些方面?

2、感情朗读

五、回忆往事,品味关爱

自由读读前面两个小故事,把最能打动你的句子用波浪线画下来。

(一)交流讨论“谈论《水浒》”、部分.

重点理解句子“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还难受”。 相机理解词语:“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二)、交流讨论“笑谈“碰壁” 部分

结合时代背景,重点理解句子“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相机理解:词语“恍然大悟”

六、引入资料,为爱升华

1、此刻,就站在伯父的灵柩前,周晔她可能会想起什么呢?

2、得到先生爱抚的又何止他的侄女周晔一人呢,他把爱给予了每一个需要关爱的孩子。出示《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节选内容。

3、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体会鲁迅“博爱”的胸怀;

2、能联系上下文和时代背景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初步了解鲁迅先生的崇高品质,激发学生对鲁迅的爱戴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

学习准备:

CAI课件,课前让学生解鲁迅先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等。

教学过程:

一、回想画面,为 “爱”起航

1.小周晔再也不能跟伯父“笑谈《水浒》”、“趣谈碰壁”了,她再也无法享受伯父的至爱关怀了,这怎能不叫她万分悲痛呢!

出示《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片段,朗读。

2.鲁迅先生关爱把爱给予每一个需要关爱的孩子。当孩子们知道如今要失掉一位爱护他们的长者进,怎么能不伤心落泪呢?

出示《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片段,朗读。

3.其实在每一个在灵堂上痛哭流泪的人都怀着对鲁迅先生深深的爱戴,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跟随着周晔的思绪再次走近鲁迅先生,感受那一幕幕动人的故事。

二、救护车夫,为 “爱”呤咏

1.自由读读后面两个小故事,把最能够拨动心弦的句子用波浪线把画下来。

2.小组交流

3.汇报

相机出示片段1:“爸爸跑到伯父家里……扎好绷带。”说体会。

(1)默读,边读边把表示动作的词画下来。

(2)想象当时场景。

(3)鲁迅先生哪个动作深深打动了你?

(4)品味“半跪”含义。

(5)小结:这“半跪”体现了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深深的爱。归纳抓住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6)指导朗读。

相机出示片段2:“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体会。

(1) 鲁迅先生在什么情境下,为谁叹气?

(2) 鲁迅先生在想些什么?

(3)小结:先生的痛心、先生的愤怒、先生的焦虑,那是因为他对祖国,对人民深深的爱!

(4)指导朗读。

4.配乐引读“救护车夫”部分

5.在前来吊唁的人群中,出现了那位似曾相识的饱经风霜的面庞,他或许就是鲁迅救助过的那位车夫,也或许根本跟鲁迅素不相识。

出示《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片段,朗读

三、关心女佣,为 “爱”感动

1、谈谈阿三说的一段话的体会。

2.在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中,还有两个老太太:出示片段,齐读。

四、拓展延伸,为 “爱”抒写

1.对于鲁迅的逝世,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流泪呢?

2、齐读最后一节

3、如果你当时就在吊唁现场,面对着鲁讯先生慈祥的面容,你有什么话想说,请把它写下来。

4.交流

五、总结全文,为“爱”纪念

27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3.引导学生采取多种对比朗读形式感悟课文内容。

4.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教学重点

感悟诗歌深刻的内涵。

教学难点

体会对比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人们真的会忘记他吗?事隔13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一诗来怀念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有的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纠正、评价。

2.听听别人是怎么读的。听录音朗诵。

3.自己再读,边读边思考:这首诗分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首诗分三部分:第1节是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了生与死的辩证观点;第2、3、4节是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第5、6、7节是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4.思考:从以上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出这三部分之间是什么结构关系?

(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挖掘,形成了以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抒情主线。)

三、读悟结合,深刻领会

1.学习第1小节。

(1)出示第一小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2)出示填空问题:两个“活”与“死”有什么不一样的含义呢?(相机板书)

(第一个“活”字指人活着,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一个“死”字指精神死了,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第二个“活”字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3)该怎么读这两句?

第一句:轻蔑地、鄙夷地读……厌恶地、痛恨地读……

第二句:庄重地、惋惜地读……肯定地、赞颂地读……

2.学习第2、3、4小节。

(1)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写,却一次也没有提到鲁迅的名字。请把诗中隐含鲁迅的诗句找出来。

出示:①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②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学生交流感悟,教师明确:

①鲁迅《自嘲》诗中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

②(课件《野草——题辞》)自读:“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2)诗人在赞扬鲁迅先生的同时还批判了哪些人?找出来读一读。

出示:①“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②“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③“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这些人指的是谁?(指国民党反对派,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

板书:遗臭万年。

(生齐读这三句诗。)

8.学习5、6、7小节。

这样对待人民的态度截然不同的两类人,他们的命运如何呢?请大家自由读读第5~7小节。

(1)思考:“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人民是怎么记住他的?

(2)诗人的语言通俗易懂,却又形象生动,你觉得这首诗用得最生动形象的一个字是什么?

(在学生赏析的字当中,挑出一个“摔”来重点赏析:“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想象人民怎么“摔”。指导带着仇恨读。)

(3)“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群众是怎样抬举他的呀?

引用毛主席的另一评价: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指名学生读。)

(4)毛主席一连用了五个“最”来赞美鲁迅,说他是空前的民族英雄!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三个小节。(生齐读。)

四、拓展练习

1.说:同学们,读了这首诗,你想到了谁?

2.写:模仿这首诗对比的写法,写两句诗。

3.交流,点评。

五、课堂小结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当年,臧克家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鲁迅先生的死,就是重于泰山的。人们将永远怀念他。

六、布置作业

1.学习对比、排比的方法,自己创作一首小诗。

教学板书

有的人

有的人有的人

死(肉体) 活(肉体)

活(精神) 死(精神)

作牛马 骑头上

记住 摔垮

教学反思

本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对鲁迅先生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本课,教师应注意结合学过的课文以及相关的阅读链接,加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和体会。还可以选择合适的课程资源,包括视听材料,加以补充,使学生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来学习本首诗。

这首诗意蕴深刻,但教学时注意不要把本首诗的主题过分拔高,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让他们在加深对鲁迅了解的同时真切感悟到做人的真谛。

习作 有你,真好

课题

有你,真好

 

课型

习作 

授课

时间

1课时 

教学

目标

1.针对学生实际,训练他们感受生活,表达感情的能力。 

2.训练学生叙事的能力,力求叙事具体、生动,又能扣住主旨。

3.训练学生构思能力,安排文章结构的能力。 

4.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语言力求表情达意,有能生动吸引人。

教学

重点

训练学生叙事的能力,力求叙事具体、生动。

教学

叙述过程中要融入自己的情感。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分钟

1、欣赏歌曲,导入新课

1. 播放歌曲。【课件2】刘和刚的《父亲》

2. 学生欣赏后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3. 总结谈话:父爱如山,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父亲为了孩子的成长,费尽了心血。当孩子慢慢成长起来,父亲却像一棵大树一样渐渐枯萎了。歌曲中“这辈子做你的儿女我没有做够,央求你呀下辈子还做我的父亲。”这一句感动得无数人流下热泪。想想一路走来,一直有父亲陪伴左右,真想大声喊出一句话“有你,真好”

4. 今天,我们就来写一篇作文:有你,真好(板书题目)

播放歌曲,创设情境,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有你,真好”的那种感觉,为写好作文做准备。

新课

教学

(   )分钟

2、用心构思,列出提纲

1. 出示:【课件3】

看到“有你,真好”这句话,你想到了谁?

为什么觉得有他“真好”

哪件事或哪几件事让你感触比较深?

当时的场景是怎样的?

2. 学生分组,针对以上问题,小组内的同学自由发言,相互交流。

3.审题指导:

(1)“你”——可以父母、亲朋、师长,也可是同学、路人、对手等等。

(2)“好”——有你的好处应该在文中明确反映出来,读者应该能够在第一时间感受出来,体会出感情来; 

(3)“你”——要是全文与“你”相符,不要出现人称牵强的现象。

4.列出写作提纲。

三、细读范文,含英咀华

1.学生细读课前下发的范文《有你,真好》。

范文: 有你,真好 

是你将我教育成人,是你教我丰富的知识,让我已不再那么幼稚反而成熟许多,同学们都亲切地叫你“老戴”。 

你上课十分严肃,上课时很少有微笑,表情十分严肃认真,好像把我们当作你的亲生儿女一样对待。由于你上课的威严,让我们有几分惧怕。你为了能让我们考上好的中学,教室里的荧光屏你不知升降了多少次,遇到了难题,你总是非常耐心地一一解答。有什么事没做好,你会十分具有责任心地耐心教导我们,为了我们,你的眼睛发炎了都还要坚持给我们上课。 

虽然“老戴”上课时十分严肃,可到了课后却又十分亲切温和。 

记得六年级的我还是十分地健忘,每趟都会忘记带伞,有一天下起了大雨,妈妈上班工作很忙,爸爸又去三明工作了。“老戴”看见了焦急等待的我,便要送我一程,到了“老戴”家前的那片空地时,她便把雨伞给了我,叫我自己回去,不送我了。因为“老戴”家中有个女儿要照顾,我便拿着雨伞说了声谢谢消失在雨帘中。可我却没有注意到“老戴”为了不让我淋着,又怕我看到会自己跑回家,便把雨伞倾向我,而自己却淋了一身。 

还有一回,那时体弱多病的我,因为拉肚子去医院看病而无法按时到校,稍好一些才到学校。一进门“老戴”那双充满些血丝的眼睛就望着我,第一句暖心的话就是:“好些了吗?”我点了点头,便进了教室继续上课。 

在小学的六年中,有三年都是“老戴”教,在要毕业即将分别的时刻,大家都哭了,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怎么也止不住。 

是你像蜡烛一般燃烧了自己,照亮了我们,是你像园丁一样,哺育了我们,让我学到了不少的知识。 

有你真好!我的数学老师——戴老师。

2.交流:从这篇文章中你学到了什么?

四、假想情境,精心作文

1.出示题目及要求。

【课件4】

题目: 有你,真好 

要求:①结合个人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的生活片断,写一篇500字以上的记叙文;

②文章叙事清楚,结构完整,内容充实;

③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

④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2.假想这个“你”就在眼前,你在用文字和他对话。3.写完后读一读,看看事情写得具体吗?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了吗?

(板书:事情具体 感情真挚)

 

写之前,先给予学生提示和审题指导,目的是使学生明确写法,积累经验,为学生写好作文树立信心。

学生细读范文后交流自己的收获,然后把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本节课的作文中去,这样的学习效果应该是比较明显的。

板书

设计

有你,真好

事情具体 感情真挚

教学反思

这次习作的教学,我力求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充分利用鼓励性的语言,让孩子们对写作充满兴趣,愿意动笔,激发他们的热情。力求让孩子们“快快乐乐上习作,轻轻松松写作文。” 我充分的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引领实现教师、伙伴、自我三位一体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能够不拘教学流程灵活的针对学生的突发情况整体调控教学过程。

本节课也有不足和困惑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小组交流时,有个别小组没有真正发挥交流的作用,流于形式。我认识到,习作教学重在激发学生乐于写作的,乐于表达,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虽然这节课不是十分完美,但我相信只要我不断的探索,坚持不懈的努力,写作之一定会竞相开放。



语文园地八

课题

语文园地 

课型

语文园地 

授课

时间

1课时 

教学

目标

1. 学会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2. 了解题目的妙处和作用,学习拟出合适的题目。

3. 学会正确地理解词语的含义及方法。

4. 了解柳公权楷书的特点。

5. 理解积累鲁迅的名言。

教学

重点

学习把握主要内容,积累鲁迅名言。

教学

理解题目的妙处和作用。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交流平台

一、回顾所学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要把文章写得具体而有条理,编写作文提纲是个好办法。详细的作文提纲就是一篇文章的整体骨架。编写作文提纲关键是在确定中心并围绕中心选择材料之后怎样处理我们所选择的材料。

列提纲首先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为了更明确地表现文章的结构的各个部分,我们还可以把重点材料看做一个整体,依据上述方法把材料再分成几个部分,列出各个部分的子标题排序,从而更加清晰具体地表现整篇文章的脉络。

2.回想课文《只有一个地球》中分别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地球的美丽、壮观与渺小;地球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人类暂时无法移居到别的星球;我们应该保护地球。)

2. 把各部分连起来想一想,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地球虽然美丽壮观,但是很渺小,自然资源有限,如果地球被破坏,人类无法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所以我们要保护地球。)

3. 讨论:怎样才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呢?

教师明确:

(1)先了解每个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再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就能把握主要内容。

(2)关注文章的题目,抓关键句,对了解主要内容也有帮助。

(3)针对不同的文章,灵活运用不同方法把握主要内容。

词句段运用

1、分析题目妙处,拟出合适题目

1. 出示四组学过的课文题目。

【课件2】

(1)少年闰土 狼牙山五壮士 军神

(2)开国大典 草船借箭 “诺曼底”号遇难记

(3)竹节人 桥 冰项链

(4)草虫的村落 在牛肚子里旅行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

2. 学生讨论:这四组题目各有什么特点?

3. 学生反馈,其他同学可以纠正或补充。

4. 教师明确:

第一组和第三组是点明文章写作对象,第一组的写作对象是人,第二组的写作对象是物。

第二组这些题目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四组这些题目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5.练一练【课件3-5】

               记忆中,我第一次走进商店时,大概四岁。一进门,就被满柜台可爱的糖果吸引住了。我贪心地要了一大堆各式各样的糖果。售货员是位态度亲切的阿姨,她问我:“你有这么多钱吗?”

“我有许多钱。”我伸出了紧握着的拳头,将一大把的硬币放在她的手中。

 阿姨一下子愣住了,盯着她手中的硬币看了老半天,然后,她又看看我。

“够了吗?”我有些忐忑不安地问。

 我想,多了一点,我还要找些钱给你。”说着,她转身拿了两个硬币放在我手中。

 很多年过去了,我现在和妻子经营一家海鲜店,供应各种新鲜活鱼。一天,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带着她的弟弟来到我的店里,两个小孩瞪着大大的眼睛,盯着那些水里游动的美丽的鱼儿,看了老半天。

“这条鱼卖吗?”那个小男孩指着一条惹人喜爱的热带鱼问。

“当然卖啊,只要你们有钱。”我说。

“我们有很多钱。”小女孩自信的回答,给了我自信的感觉。

当小女孩紧握着的手呈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将要发生什么,我知道小女孩要说什么。她的小手松开了,在我手里,她放了三枚小小的硬币。那时候,我才猛然意识到那位阿姨当年的心情。

“够了吗?”小女孩轻轻地问了声。

“我想,多了一点,我还要找些钱给你。”我回身,拿了两个硬币放在她手里。

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

1.源自短文,可以是:

2.根据主要内容和中心自己概括,还可以是:

(参考答案:1.“我有很多钱”或“够了吗?”或“我还要找些钱给你”或“两个硬币”;2.保护童心或呵护童真)

二、读懂词语意思,领悟深刻含义

1.认真读一读两行词语,你有什么发现?

2.第一行是修饰词相同,但描写对象不同。第二行是描写对象相同,前面表示范围的词与不同。

3.选择一个词语,注意描写对象与修饰词,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

4.小组交流,看谁写得最好,取长补短。

书写提示

出示柳体楷书,领悟字体特点

1.出示作品,学生欣赏。【课件6】柳公权《玄秘塔碑》(局部)

教师补充柳公权及“楷书四大家”资料:【课件7】

柳公权(778年-865年),柳公权(778- 865 ) 唐代书法家。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人。官至太子少师。工书,正楷尤知名。初学王羲之,遍阅近代笔法,而得力于颜真卿、欧阳询。楷书骨力遒健,结构劲紧,自成面目,对后世影响很大,与颜真卿并称“颜柳”。书碑很多,以《玄秘塔碑》、《金刚经》、《神策军碑》为最著。书迹有《蒙诏帖》《送梨帖题跋》

2.学生交流,说说自己看懂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3.了解柳公权,明确字体特点。柳公权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楷书特点:用笔方圆并施,点画棱角分明,结构精妙。

4.出示柳公权其他作品,引导同学们再次欣赏。

日积月累

学习鲁迅名言,领悟精神内涵

1. 学生自读鲁迅名言,说说懂了多少。

2. 指名读名言,教师纠正指导。【课件8-11】

(1)“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看似多情,却是在玩弄感情,这是多情的无情。更加不是豪杰。然而,在成就大义的同时又能顾全自己的子女,比无情的多情少了份悲怆,却多出了许多无法衡量的幸福与快乐。这是多情的多情,难道不是大丈夫么?

(2)“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路是人走出来的,要敢为天下先,要敢于披荆斩棘,勇于开拓创新。

(3)“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中国与中华民族是一体的。中国想要发展,前提是中华民族的发展。而最能代表一个民族的就是他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这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就是民族魂。只有民族魂发扬起来,民族才能站立起来,国家才能发展。

(4)“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是说明中国人中有骨气、有自信的人大有人在,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3.自读积累,领悟鲁迅先生的精神内涵。

 

以《只有一个地球》为例,教会我们如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为学习如何列提纲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题目特点,总结拟题的要求,学习拟题的技巧,以便于在以后的作文中拟出合适的题目。

在练习中巩固所学到的方法,学为己用。

补充作者资料,有助于整体感知书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反思

本设计重点运用了先学后教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先自己尝试,在尝试中不断地摸索,不断地自我建构。经历曲折是为了丰富经验,在问题中不断探索,能够使学生能够在反复尝试中收获探究的乐趣,收获成功的快乐。

我总在思考怎样让学生积淀文化、增长智慧,我认为语文园地形式的学习能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大量阅读和感悟,减少老师在课堂上繁琐的讲解和分析,减少机械的、重复的抄写练习,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阅读和探究思考,在大量的阅读、积累、感悟中提高语文素养,吸收人类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702c703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e0.html

《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