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阅读 送别诗

发布时间:2012-11-17 22:51:1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古诗词阅读 送别诗

题解

中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卷帙浩繁,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送别诗”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诗歌以情动人,而“送别诗”最适于抒发感情,刘勰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纬畅,此立文之本源也。”白居易也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以说友情是除了爱情之外,最能充分抒发和宣泄个人情感,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作品了;另外古代的读书人抱着“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积极投身到社会中,但由于交通的不便和人世中诸多的不如意,也使得“送别诗”特别受文人钟爱,这众多的“送别诗”充满了诗人无限的深情和无尽的感慨悲伤,正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可以说没有那种诗歌能够在情感的抒发上有如此多样的;也真是如此,在高考中,朋友赠别之作也就经常成为诗词检测的选项。我们应该要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也启迪我们读者的心智。

内容解读

“送别诗”从内容上都会围绕一个“别”字来展开,从诗歌的内容跨度包含“别前”“别时”和“别后”。 “送别诗”中在写“别前”时一般侧重写送别之景、境,有时就是直接交代分别的时间、人物、对象等,这样可以给我们读者渲染一种送别的气氛、情感、氛围;在 “别时”部分中诗人很多会把笔触放在一些细节、一些感触、一些片段、一些画面,如 “执手相看,醉酒,绵绵私语”等,是理解诗歌内容的关键;最后是“别后” 部分,这部分往往是“送别诗”中最精彩的,此时送别之人已经不在眼前,物在而人非了,诗人的情感、思念还有所有的一切都是依靠作者的想象来实现,比如柳永的《雨霖铃》。当然不等于所有的 “送别诗”都要这样完整写三个阶段,有的只是写“别时、别后”,有的只写“别前和别后”,但是我们了解“送别诗”的内容模式后,我们理解“送别诗”就容易多了。

思想解析

“送别诗”的主要旋律是“别”,就决定了诗歌中的思想基调是以“悲”为主,只不过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处境、不同的目的等对于“悲”的解读有轻重深浅罢了,在解析“送别诗”的思想主旨时就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分为四种情况。

㈠对象是男女,这种“送别诗”有时把它归为“爱情诗”,爱情是最动人的,又是让人最销魂的,都会写得缠绵悱恻,情感的抒发含蓄婉转,极尽悲情之词,我们在这里就不做分析。

下面三种都是朋友之间,但是朋友的处境各不相同,因此表现的思想情感就不一样。

㈡诗人是送别者,是主,朋友是被送别者,并且是不如意的或贬谪或远行,一般来说这种送别属于赠别,既是赠别往往是鼓励、勉励、安慰为主,当然还有极写自己的思念之情以此来抚平朋友内心的不安和创伤。如高适的《别董大》,诗中后面的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里的“悲”就轻些,相反给我们读者一种豪壮之感。

㈢诗人是被送别者,而且还是不如意者,这里又两种极端,一种是悲叹为主,一种是以表明自己心志,当然作为阅读我们特别要注意后者,因为它更能使人振奋。如王昌龄的《渭城曲》后面的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在自我勉励,这类“送别诗”和第二种一样“悲”的成分也很小。

㈣同病相怜,也就是送别者和被送别者都是失意之人。既是“同病”,那么这类诗的思想情感就基本上以“悲”为主,在这种诗中所有的一切都是诗人情感寄托的载体,真可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色”,悲伤笼罩着全诗,诗人的内心是压抑,对自己的前途和处境都是失望的,这类诗“悲”的成分最浓。

艺术特色

情景相融,在“送别诗”中自然景是诗人抒情的最好的依托,无论是“别前、别时”还是“别后”都与景相关,“别前”写景可以说是“以景衬情”,“别后”写景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烟花三月下扬州”是作者“以乐景衬哀情”,“唯见长江天际流”是以景来写情,表述诗人对朋友的无限的深情。

虚实结合,“送别诗”中景为实,情为虚;“别前”为实,“别后”为虚;“别前之景”为实,“别后之景”为虚;细节为实,心理变化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诗歌就是通过这种虚实的交错、交融,极其婉转、含蓄表述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等是实,渲染了一种令人感伤的氛围,后面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虚,是通过想象来写词人内心无限的悲情。

对比和用典,“送别诗”中诗人总是喜欢用对比,对比能够很强烈表现现实和理想的反差,反差越大就越能表述诗人内心的痛苦,即使是那种有豪迈之气的“送别诗”也是如此;另外就是“用典”,“用典”能够很简洁表述诗人的对朋友的思念、鼓励和抚慰。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人就把历史和现实,自己和别人,现在和过去进行对比,同时运用典故,强烈表述了诗人对世事蹉跎的感慨。

细节描写,诗歌中最能打动人心莫过于那些让人动情的一举一动,在“送别诗”中诗人的一句问候、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变化都足以感人肺腑,如果没有“执手相看泪眼”我们怎能为之流泪?如果没有“更尽一杯酒”,我们的心怎么能为之震撼呢?在“送别诗”中这种平实的不露神色的描写通常能让我们痛彻心扉。

阅读方法探究

其实把握了“送别诗”的内容、思想和艺术手法,我们只要“按葫芦画瓢”就行,在阅读时注意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就可以很快把握这首诗。

诗歌中送别的对象,对象不同,情感就不一样。

诗歌中提示的语句,提示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思想指向。

诗歌中情感的词语,是一首诗的核心,一首诗都会围绕这个核心。

诗歌中写景的内容,是探究诗人情感最好的突破口。

阅读实例举隅

2008年高考重庆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问题: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表现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题目解析其实这首词的新丽要解析,首先要知道新丽是什么意思,新就是新颖,新奇,丽就是华丽绮丽,前者是从构思、手法来说,后者是从用语遣词来说,所以这个题目我们可以这样回答:所谓“新丽”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从构思中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情感基调很轻松甚至有写调侃的味道,从手法上用拟人把春拟为人可以和朋友一样送,并且可以和春住很奇特,还有想象也是很奇特,把山水等自然景观和人融在一起写,让我们不知道诗人是在送人呢还是送景,景和情融合在一起,很有意蕴;从用语上来看,语句对仗工整,特别是横聚千万等词句让人读后别开生面。

2009年渭南市质检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漫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解析:这首诗应该是一首比较标准的送别诗,作者先写别时,写了别时的情景,劳歌唱完朋友解行舟,此时看到的红叶青山和急流之水,很显然作者在这里写红叶青山是为了反衬离别时的哀情,也就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后面写的别后之景,诗人用漫天风雨下西楼这种景来写自己朋友走后内心的悲伤,后面的景是用以景来写情。

答案:①抒发作者的送别之愁情。②是用反衬的手法,并不是不协调,景色越美,越能衬托离别的难堪,是典型的乐景衬哀情。

阅读练习

①阅读下面的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问题:两首诗都有一个“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鲁郡东石门杜二甫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言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石门,山名在山东曲阜,风景秀丽。杜二甫,即杜甫②徂徕,山名;③李白长流夜郎,途中遇赦,杜甫写诗怀念他。

①海色明徂徕中明字有何妙处?

②两首诗都表达了朋友间深厚的友谊,但感情基调明显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没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问题:两首诗都写到了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①李白诗中的愁事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作者以此来统领全诗,王昌龄的愁是远谪之愁,作者以愁来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②明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不说徂徕山色本身如何青绿,而说徂徕山色主动来映照徂徕山,把山写活了,显得很有生气勃勃。 第一首诗感情豪放乐观豁达,秋波句明净秀丽,抒发作者大观之情,飞蓬句既表达了作者对杜甫深厚的感情,又倾尽手中杯以酒抒怀,感情豪迈。第二首诗感情沉郁凄凉,凉风句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上一层悲凉的气氛,文章句表达了作者对李白无端被流放的同情。 ③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796866acaaedd3383c4d31d.html

《古诗词阅读 送别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