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常态与“变态”

发布时间:2014-06-11 08:41:0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课堂教学的常态与“变态”

           内容提要课堂的基本元素是教师、学生和教材。教师、学生和教材三者的互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课堂教学中,三者的情况千变万化,从而使具体的课堂行为千变万化。然而,在千变万化中,高效原则应该永远不变。为实现高

效,则要求课堂各要素扬长避短,各尽其能。

在后现代主义的天空,高举创新的旗帜,借现代科技之东风,课堂教学改革可谓如火如荼,优质课、示范课、公开课等,品种齐全;对话式、活动式、讨论式、改编式等,样式丰富。甚至,有一些地方还将一些“创新”经验规定下来,如“一节课(40分钟),教师讲课的时间不能多于15分钟”“一节课提问不能少于20次”等。冷静地考虑一下,就会发现,这一切热闹都局限在课堂教学形式的高端。眼前的现实是,只要贴上“创新”的标签就不容质疑。创新的兴奋已经使人们不再考虑:课堂教学的基本元素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基本规律,我们的教学活动违背了没有?对教学形式这一高端的热情乃至痴迷,已经使我们迷失了课堂教学的基本。

课堂改革已经到了需要对课堂元素进行彻底厘清的时刻。

课堂的基本元素是教师、学生和教材。教师、学生和教材三者的互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课堂教学中,三者的情况千变万化,从而使具体的课堂行为千变万化。然而,在千变万化中,高效原则应该永远不变。为实现高效,则要求课堂各要素扬长避短,各尽其能。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材承载的知识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是联结教师和学生的桥梁。知识有陈述性,能力有习得性。能力从练习中得到,而且需要建立在相应的陈述性知识的基础之上。一般说来,陈述性知识越丰厚,习得的效率就越高。这种关系在金庸的小说《天龙八部》中有形象的表现:段誉由于自小接受家传北冥神功和六脉神剑的练习,有了一身的技能。由于缺少陈述性知识而不会运用。王语嫣却因为记忆力极好而通过阅读武术秘籍而对天下的武学知识无所不知。一个有丰富的知识,一个有自如的技能。两人分开,一无是处;一旦合作,能量惊人。第十七章《今日意》中,两人遇到了武功极高,极其凶狠的众西夏武士,本来是必死,结果在王语嫣的指点下,段誉竟然杀得西夏武士晕头转向。这虽然是金庸的夸张,却不无道理。生活中多有陈述性知识和习得性知识不平衡的现象。中学教材中的陈述性知识是人类长期积累的智慧结晶。人类知识的每一点积累都是异常漫长的过程。许多知识的认知往往是从艰难到简易,一旦被认知则可以通过接受性学习十分便捷地掌握。马克思说:“再生产科学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同最初生产科学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是无法相比的,例如一个学生在一小时内就能学会二项式定理。”1而二项式定理的发现,天才的数学家们经过了长期的摸索。牛顿也说:“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我将这个“巨人”理解为历史上所有曾经贡献知识的人。我们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我们之所以能够比前人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感谢前人曾经将越来越多的知识简单化。现在通常一节课所学的知识,往往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辛苦钻研。像对宇宙的认识,从“神创说”到“地心说”,历时从人类产生到哥白尼;从“地心说”到“日心说”,又是几百年;而从“日心说”到“爆炸说”又是几百年。然而,现在,读《宇宙的未来》,不需要一个小时,即使是读《时间简史》,也用不了一天的时间。这些陈述性知识就集中在教材中,这就是教材对我们而言不可忽视的原因。

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生”乃后生之意,学乃是对知识有需求。学生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学习知识,提升能力。作为知识的接受者,人类有天生的优势,那就是天赋的求知欲。作为学生,人类天生有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接受知识,为以后的创新做准备。对中学生而言,获取人类千万年来的知识积累是最重要的,也是他们将来能否创新的关键。然而,现在,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心态已经使人们不再能够静下心来学习这些陈述性知识了。单调的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人们已经觉得腻味了,他们希望中学生乃至小学直接拥有“创新”的能力。目前,从小学到中学都盛行“研究”“习得”“探究”“创新”,我们一点也不考虑他们有没有这个能力,也不考虑重复先人的艰苦低效的劳动是否值得。这倒正应了一句话,心急吃不得热豆腐。有些急功近利的专家堂而皇之地高讲:“学生在课堂上自己探索出5分,胜过教师传授给他10分。”这个“5>10”的结论就像它的表述一样荒谬。简单的事实是,甲学生的知识储备高出乙学生很多,则他的“创新”能力也会高出乙学生很多,而绝不会相反。

目前语文课堂上的“分组讨论”“学生自研”“师生对话”“辩论会”“编剧本”“化装演出”等创新的实质都是以低效率的教学来换取形式的新鲜,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种新奇的教法就像空中楼阁,虽然诱人,没有知识的积累不能实现。

“教师”是有能力从事教学工作的掌握了足够专业知识的人。教师的基本特点是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良好的传授能力。“教师”二字,“师”是尊称;被称为“师”的前提是你在某陈述性知识上有优势。“教”偏重于指教师应该有帮助学生掌握习得性知识的能力。师范院校的大门口写得很清楚:学深为师,品正为范。丰厚的知识素养是教师的基本特点,也是教学活动的近景保障;端正的师德影响着教师的责任心和爱心,是教学活动成败的远景保障。虽然,教师有组织课堂、激励学生等许多任务,最终仍以传授知识、组织学生进行能力训练为重。现在,许多“创新”课堂都提倡学生的参与、学生的活动、学生的探究可以理解,这是将学生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良好方法。然而,也有不少人打着“创新”的口号否定教师的讲授(称之为满堂灌),甚至否定教师的主导性,这就不符合教学的基本特点,也不能发挥教师的优势,就大错而特错了。

课堂基本元素有三:教师、学生、教材。理想的课堂组合是博学的教师、好学的学生、适当的教材。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吸取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能力,这是常态。教师知道,就是不说,让学生费力地“探究”,或者绕着圈子诱导学生去“发现”知识,这是变态。当今的示范课、观摩课、公开课,有多少正在以“变态”为高明和得意,大家可以睁眼看看。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7ca56fad1f34693daef3e70.html

《课堂教学的常态与“变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