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171424322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几个原则
作者:朱小玲
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2年第01
【摘 要】 文章认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几个原则,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维护社会主义主体意识形态的安全;必须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必须推进文化创新。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原则
文化是一种力量,是一个民族前进的精神动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来推动。党的十七大将文化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相并列,十七届六中全会又进一步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纲领。这对于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涉及到许多问题,其中首要的是弄清和把握几个原则问题。 一、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维护社会主义主体意识形态的安全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内容,维护社会主义主体意识形态的安全,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社会主义的主体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1在当今世界文化形态、价值取向日益多样化的趋势下,我们要特别强调坚守文化阵地的历史使命,不能用文化形态的多元化代替指导思想一元化。马克思主义是从全部人类知识中产生出来的先进文化的典范,时至今日,它仍然是人类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是指导我们党和国家自觉按照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制定正确战略策略和路线方针政策,从而不断把革命和建设事业推向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邓小平同志曾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2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要失去动力,失去灵魂,失去方向。可以预料,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们面临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会越来越复杂。但历史已雄辩地证明,只要我们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的锐利思想武器,就能在复杂局势面前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只有坚持历史航船的正确方向,才能使全党全国人民在统一的思想基础上团结起来,形成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钢铁长城。
二、必须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有高度的人文关怀。这包括:关怀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关心他们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方面的多种发展需要;关怀最大多数人民群众,尤其要关怀和照顾弱势群体和贫困地区群众,反映他们的文化权利和发展需要,改变文化贫困的现状;这种关怀要贯穿于人的发展的全过程,体现在人的发展的每一阶段。因此,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必须将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纳入我们的工作视野,将其作为衡量文化建设成效的一个标准。 三、必须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两个支点和文化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和主攻方向。一般说来,文化事业具有公益性质和精神特征,而文化产业则具有经济性质与物质特征。以往的文化事业提法基本包含了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指向,而现在,只有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并提,才能涵盖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趋向。我们之所以强调发展文化产业,主要原因在于不断发展着的现实世界和商品社会给我们提出的严峻挑战。一方面,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恩格尔系数的不断下降,迫切要求我们尽量减少对物质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建构循环经济。文化产业是具有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环保节能产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能够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形势下,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文化产业中出现的反周期调节现象也印证了这种独具的优势。另一方面,现有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已很难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在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来满足人民群众的多种精神文化需求。近十多年来,文化产业已经从理论界的边缘话题,逐渐成为党和国家重要文件中的核心概念,从十七大的文化软实力文化生产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到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柱性产业,再到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文化产在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是互依互融、相促相励的,这是由它们的性质和功能,以及人和社会对文化的需求与期望决定的。尽管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特点和所担当的社会任务有所不同,但它们的终极目的和对社会与人的欣悦、勖勉与提升的作用却是相同的。文化事业固然承担着通过熏陶、教化、启迪、激励等方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的责任,主要按照价值规律创造经济效益的文化产业也同样负有审美、教化、启悟和激励的责任,否则,就可能出现文化的悖论。因为文化产业虽然以发展经济和获取利润为其直接目的,但前提条件是它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必须符合先进文化的要求,必须能够对升华人的思想、提高人的才智、淳化社会风气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否则,它就会失去灵魂,成为精神污染文化垃圾,其经济价值也会丧失殆尽。正是在这一点上,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达到了高度的一致和统一。
因此,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最佳状态,就是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相互配合和协调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旨向,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兼顾社会效益,力争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创新、双效不断提升。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耗散和销铄社会效益为代价而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都要坚持在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目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文化不仅是构成国际竞争力的一个核心因素,而且是实现民族、国家持久发展的重要社会资本与精神资源。文化的这一特性与功能,只有依赖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合力才能充分彰显。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作为文化建设的两翼,已成为时代的特征。 四、必须推进文化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动力。
文化创新,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有价值,就越能走向世界。一些东方国家和后发展国家在赶追西方的现代化浪潮中盲目照搬西方模式包括文化模式,使本土民族文化衰落,或者没有使民族文化与现代化对接转型,陷于现代化的陷阱,内乱不已,发展缓慢,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中华文化之所以能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为各国人民所仰慕,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具有浓厚而深刻的民族性。因此,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优秀文化传统的保护、培育、丰富和发展之上,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中国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文化创新,需要密切关注世界文化的发展潮流,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最前沿,及时汲取世界上最新的文化乳液。上世纪80年代,我国曾兴起一股声势浩大的文化热,其实质就是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通 (下转第10页)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7dbf4d9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c5.html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