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神女峰

发布时间:2018-07-01 08:52:0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巫山神女峰

故事一:

很久以前,有一位年轻的船工,在出航时遇难丧生,他美丽而新婚不久的妻子,却每天都一如既往地站在村庄前最高的峰顶上,面朝东方,眺望江水,等待和祈祷丈夫平安归来。 日子一天天过去,年轻的船工始终没有回来, 而他的妻子便从此伫立成石,永远地守望与祈祷下去,因此神女峰又叫望夫石

故事二:

在夏禹治水的年代,瑶池宫里住着西王母的第二十三个女儿,名叫瑶姬。 她聪慧美丽、心地善良、活泼开朗,耐不住宫中的寂寞生活。 八月十五这一天,她邀请身边的十一个姐妹,腾云驾雾、遨游四方。 当她们来到巫山时, 只见十二条恶龙兴风作浪,正在治水的大禹也被洪水围困其间。 瑶姬敬佩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精神,决定助他治水。 送给大禹一本《上清宝经》的治水天书,瑶姬还没有来得及告诉大禹如何破译这部天书,就被西王母派来的天兵捉拿回宫。 十二仙女早就厌倦仙宫生活,她们挣脱神链,重返人间,帮助大禹疏通了峡道,解除了水患。 从此,瑶姬爱上了三峡,成天奔波在巫山群峰之间,为船民除水妖,为樵夫驱虎豹,为农夫布云雨……姐妹十二人忘记了回宫的事,久而久之,她便化成十二座奇秀绝美的峰峦耸立在巫峡两岸。 瑶姬是十二仙女的杰出代表,所立山峰位置最高,每天第一个迎来朝霞,便赢得了“望霞峰”的美名

民间传说的特征:

传说虽不是真实人物的传记,也不是历史事件的记录(其中可能包含着真实历史的某些因素),传说是人民群众的艺术创作。许多传说把比较广泛的社会生活内容通过艺术概括而依托在某一历史人物、事件或某一自然物、人造物之上,达到历史的因素和历史的方式与文学创作的有机融合,使它成为艺术化的历史,或者是历史化的艺术。如第一个故事原型刻画的是人们对爱情的渴望和探求,第二个故事反映了当时人们正遭受着洪水的肆虐。不论是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还是对神女惩治恶龙,救人民于水火,悔,在她身上寄托着广大人民的希望和理想、价值观和审美观,在民众中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两个民间传说出发点:

一、包含的价值诉求

中国人尤其是古人相当重视伦理道德的教化,并善于运用民间传说和谚语、歇后语来教育和警示世人,让人们在听传说故事中受到传统道德的教化。民间版传说之所以没有采用流传甚广的宋玉版神女情节,恐怕是因为宋玉版神女自荐枕席之事被视为大逆不道。就是人们作品中提到的“巫山云雨、朝云暮雨”等“云雨”意象家族也是作为内涵丰富、意蕴深长的文学意象出现,让读者结合历史典故去体会。

2、人们征服自然愿望

三峡巫山一带自然环境险恶,山高水急,因河道狭窄水流不畅,自古以来深受洪水灾害的侵扰。 人们幻想有朝一日能够拓宽河道,疏通河水,化险为夷,在人力达不到目的的情况下, 就幻想神女能帮助他们。与别的地方治水神话不同的是,三峡传说中的治水英雄是神女或被赋予神权的女性,其他地方治水英雄多为男性,这多半是因为民间在创作传说时,把他们心中的理想和愿望寄托在已经为文人所创作的文学形象上,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民众又在不断地作出选择, 频繁地摒弃他们所不接受的和添加他们所喜好的内容。 宋玉版神女可以不受人间伦理的制约,还能化身云雨,这在人们心中已是凡人所不能为,因而人们把治服洪水的愿望寄托在这样一个神女身上,也是情理之中。

三、回归主流的需要

望夫石遍布全国各地,伴随着这些奇形怪状石头,成为社会中占主流地位的传说模式。 方传说的形成与创造,“既是一个传说地方化的过程,又是地方传说主流化的过程。 在这个双向的互动过程中,传说既要不断地与地方风物结合,形成地方情节;又要努力回归主流传说,以达到与大传统的融合,确定自己的地位。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84e579881c758f5f71f6708.html

《巫山神女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