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诗歌鉴赏精彩试题

发布时间:2019-08-16 12:45:1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高中诗歌鉴赏试题(共100分)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蓣。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注】晋陵,即今江苏常州。黄鸟,即黄莺。绿蓣,指水中浮萍。古调,在这里指陆丞作的《早春游望》。淑气:温和之气。

1)结合诗句,简要说说早春“物候新”的表现。(4分)

答:

2)诗歌抒发了什么感情?又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

1.(1)海上朝霞灿烂,江边梅开柳绿,天气和暖,黄莺欢鸣,阳光明媚,浮萍泛绿。(4分,答出1点得1分,答出任4点即可)

2)归思(思念家乡的感情)。(2分)二、三两联借景抒情,最后一联直抒胸臆。(2分,每点1分。第一点如答成“以乐景衬哀情”也可)

(3)本诗中最能揭示主题的词是 ,作者在本诗中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是(2)

(4)明代胡应麟称“初唐五言律‘独有宦游人’第一”。请就第二、第三两联的写景特色写一段鉴赏性文字。(6)

(3)归思宦游人面对春日美景思念家乡的情感。(2分,每空1)

(4)颔联、颈联紧承“物候新”来写春色。颔联是远景,颈联是近景。(2)“催”和

“转”这两个动词将春天使万物复苏的动态表现得具体细致,用语精炼传神。(2)远景

的壮阔与近景的细微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一幅有姿有彩、动静交错的春景图。(2)

2.阅读下面的一首诗歌。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10)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①辞凤阙②,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①牙璋;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②凤阚:皇宫。①西京:长安。 ②龙城:泛指敌要塞。 ③百夫长:泛指低级军官。

(1)以《从军行》为题的诗很多,例如 写的《从军行》,首句是

(2)

(2)第三联分别从哪两个角度描写战争场面的?写出了战争的什么特点?(4)

答:

(3)最后两句采用何种抒情方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

答:

(1)如: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2)第一句从视觉出发,写大雪弥漫,遮天蔽日,连军旗上的彩画都黯然失色。第二句从听觉出发,写出狂风呼啸声和雄壮的军鼓声交织在一起的场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悲壮。(3)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决心保卫边疆,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以及投笔从戎、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壮志豪情。

4)开头两句写边报传来,激发了志士的情感,请各用一句话简评诗中“照”和“自”这两个字的表达效果。(2分)

答:“照”字

“自”字

5)简要赏析“雪暗”和“风多”这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2分)

答:

6)这首诗采用了跳跃式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再跳到又一个典型场景。这样的结构安排至少有哪两方面的作用?(2分)

答:作用一是

作用二是

1)“照”字渲染了军情紧急的气氛。

“自”字写出了书生由衷的报国激情

2)这两句诗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了将士们冒雪战斗、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

3)作用一是场景之间留有合理的跨度,给读者留下了充分想象的空间;

作用二是使全诗节奏明快,气势雄浑,便于抒发这一书生投笔从戎、杀敌立功的壮志豪情。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㈠⑴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

⑵“微霜初渡”“树色催寒”两意象历来为人所称道,请分析其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5分)

⑴这首诗描绘了深秋送别的画面,抒发了悲秋伤别和对友人珍惜时光、及时建功立业的⑵这两个意象中,“渡”和“催”都使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营造了深秋已至、寒气逼人的气氛,为悲秋和离愁的心境做了极好的渲染和烘托。

㈡(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1)“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4.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

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明确: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

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1)请简要分析诗中的“花”、“月”两个意象所寄托的情感。(4)

(2)请结合诗中五、六句谈谈诗人塑造了怎样的自我形象。(4)

(1)去年春花招展中分别,今年再见花开而怀友,既睹物思人,又暗含着时光易逝之感。(2)诗人既借“月"来传递友人间异地的关照之情,也借“月"的缺而复圆来寄托盼望朋友团聚的拳拳之心。(2)

(2)塑造了一个正直的地方官吏面对现实处境而无可奈何的形象。 “身多疾病思田里"既申述了自身的困难,又表达了思念友人或归隐田园之心;“邑有流亡愧俸钱"表达出对人民疾苦的关怀之情。(形象分析正确2分,联系诗句解说准确2分一“归隐之心或思念友人”1分,“心系民众"1分,未联系诗句扣1分。意思对即可)

6.阅读下面这首《菩萨蛮》,回答(12)两道小题。(6分)

菩萨蛮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注①]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注②]似月,皓腕凝霜雪[注③]。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①合:应当。②垆边人:酒家女。③霜雪:形容女子手腕白皙

1)简要概括:词中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江南好”?(3分)

答:

2)客居他乡的人总是为思乡之情所苦,这首《菩萨蛮》却写道:“未老莫还乡,还乡

须断肠。”试分析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分)

答:

1)“春水碧于天”,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景色(风景)美。(或: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秀色)“画船听雨眠”描绘了江南人的生活(情趣)美。(或:描绘了悠然自得的情趣)“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写出了江南的人美。【答对每1 点得1分】

2)久居他乡的人都会思念家乡,作者却说,不到老的时候就不要回乡,否则会因为过早离开江南而遗憾、惆怅,从侧面表达了对江南极度的赞美和留恋之情。

7.阅读下面欧阳修的一首《踏莎行》,完成9-10题。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水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⑴对这首词的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草薰风暖摇片辔”,是说在一个风暖花香的季节,行人却要辞别心爱的人,挥动马鞭,走上漫长旅途。

B、“迢迢不断如春水”,借用眼前的春水,表达了一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无穷离愁。

C、“楼高莫近危阑倚”,是行人劝告想登楼远眺的爱人;楼太高了,楼上栏杆已年久失修,千万别登楼凭栏呀。

D、“平芜尽处是春山”,是说凭栏远眺,看到的只是一片青草地,即使望到了草地的尽头,也还有青山挡住视线。

⑵关于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作者以对句开篇,通过候馆、溪桥点明旅途,通过梅残、柳细点明时令;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一幅初春的景色。

B、接着,作者写草薰、风暖、水绿,通过对美好春光的描写,来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使抽象的情感变成具体的形象。

C、下阕变换角度,行人由自己感到离愁的无穷无尽,推相到居家的爱人也一定相同,进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词通过对行人旅途中所见所感和居家爱人登楼远眺的心情的描写,细腻地表现了一个女子的离愁别绪。

1C 2D

8.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这首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

㈠① 开头“莫听”“何妨”两个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②本篇借眼前景抒胸中情,诗中的“风雨”是实指,也是隐喻。联系诗人的政治处境,分析“风雨”的喻意,并概括诗歌所表现出的作者的生活态度。

㈠①“莫听”表现了作者在风雨面前毫不在乎的态度,从而反映出作者旷达的处世态度; “何妨”更小写出作者在风雨面前还要吟咏着诗句悠然信步,更隐含了作者对自然风雨和生活厄运的挑战。

②风雨借自然界的风雨比喻和象征人生的坎坷。在常人所认为的悲喜之中,作者却认为不管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普照,一旦过去都成为虚无。这恰恰反映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脱人生态度。在遭受挫折时,不悲观失望;在境遇顺达时也不要沾沾自喜,要永远保持自己内心的平静和超脱。

㈡⑴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轻胜马”,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⑵“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⑶“也无风雨也无晴”中“风雨”“晴”的含义是什么?

㈡⑴闲适、轻松、自如。

⑵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反映作者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

⑶处境的好坏;官职的升降;地位的得失等。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卜算子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1)此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2)漏断:漏壶里水滴尽了。(3)拣尽寒枝不肯栖:鸿雁栖宿田野草丛间,不宿树枝。

㈠(1)这首词下阕主要运用了一种什么表现手法?试简要分析。(不超过40字)(3分)

答:

2)这首词主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试简要分析。(不超过40了)(3分)

答:

㈠(1)托物寓人(或托物寓怀、以物写人、借物抒情、移情于物等)。下阕借写缥缈孤鸿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幽人"(作者自己),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物象化。(3分)(2)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3分)

㈡①该词主要是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诗人感情的?

②黄庭坚《山谷题跋》评论此词:"语意高妙,似非食烟火人语。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请你谈谈作者在词中表达的人生态度。

㈡①比喻(或托物言志,或象征等类似答案

②虽然官场失意,内心孤寂,知音难觅,但仍旧坚守节操,拒绝同流合污。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1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下面问题(6)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1)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景之间关联密切,想想二者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纽带的是哪个意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2)王国维认为这首词中:“水面清圆,一 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同意这个说法吗?(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1)词中情和景的关系是见景生情,联系两片之间的情感纽带的意象是风荷。(2分)

2)首先,这两句有一种简约的构图美。其次,这两句词炼字的功夫了得!(4分)

12.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虞美人梳楼

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看似平淡,但意蕴深婉”是《虞美人梳楼》的特点,请结合上片“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简要分析。(2分)

2)两首词均描写了词人在雨中所见的海棠但用意与手法各不相同,试具体分析。(4分)

1)词人写“愁”,却不明说愁多,只说楼小,且以“忒”字加以强调,其愁之多,便不言而喻。不说思归,却说“愁”飞出小楼,随云驾雾去“觅归舟”,且以“几度”加倍表现。(答出以楼小言愁多,给1分;答出“觅归舟”言思归,给1分)

2)《虞》词人久滞客中,思乡怀人,赏海棠本是为了自我安慰,排遣心中愁思,但映入眼帘的是雨后竞相吐艳的满眼红绿,联想到自己,韶华渐老,思乡自怜之情不减反增。本词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用意1分,手法1分)。

《如》通过写海棠委婉地表达了词人怜花惜花的心情,“绿肥红瘦”写出了一场雨过海棠凋零的残象,以哀景衬哀情。(用意1分,手法1分)。

13.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问题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是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江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⑴“西北是长安,可怜无数山。”两句,表达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⑵“青山遮不住,毕竟江流去。”是名句,常为人们引用。在词中,“青山”比喻什么?人们引用时又是什么意思?

⑶“山深闻鹧鸪”鹧鸪啼叫声类似“行不得也哥哥”,这里的鹧鸪声是什么意思?他们说什么事情行不得?你理解的根据是什么?

⑴希望收复中原,还独边境,还都汴京,可惜有重重阻挠,理想不能实现。

⑵词中“青山”比喻主和派(说“外族入侵者”也可),引用“青山”指各种阻挠前进的势力。

⑶是主和平派的声音,他们所北伐收复中原行不得。理解的依据是词中“山”这一意象。

14.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①。

鹊桥仙 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②。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①据说鹧鸪“生不辞巢不别群”,其呜叫声近似人言“行不得也哥哥”。②杜宇,即杜鹃,又名子规。相传它的叫声近似人语“不如归去”,又有“杜鹃啼血”的典故。

(1)这两首词都写了夜闻鸟鸣,请结合词人所处的时代,简析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4)

(2)这两首词在对“夜闻鸟鸣”的具体表现上又各有特点。你更喜欢哪一首的写法?请简述理由。(4)

(1)辛弃疾利陆游都生活在南宋时期,山河沦陷、白姓涂炭,朝廷腐败、奸臣横行,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词中巧鹧鸪与杜鹃啼鸣,巧妙的借川鸟呜的谐音,传达出天下百姓热切盼望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呼声,表达了作者国耻未雪、壮忐未酬的忧愤利有家难归的飘零之感。(此题4分,时代背景利思想感情各占2分,未答“巧妙的借用鸟鸣的谐音”可不扣分,如将两词分述只要内容正确亦给分)

  (2)评分参考要点:辛词写“山深闻鹧鸪”背景辽阔;“愁”在先而闻鹧鸪在后,愁上加愁。

陆词写“常啼杜宇”与“林莺巢燕总无声”对比;闻杜宇在先而“愁”在后,牵惹愁思。(此题答案较开放,不限定分析哪一首, 也不要求两首比较分析。只要将一点分析清楚即给4分,分析未扣住“夜闻鸟鸣”的不给分)

18.阅读辛弃疾《丑奴儿》,完成题目。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㈠⑴这首词运用了 的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 字。

⑵作者在“识尽愁滋味”后为什么反倒“欲说还休”?

答:

⑶作者为什么在“欲说还休”之后忽然“却道天凉好个秋”?

答:

⑴对比 ⑵一方面“愁”到极点无以言表;另一方面,“愁”的是朝廷苟安、投降、国事危机,自己报国无门,直言此“愁”犯忌。 ⑶秋色入心即为“愁”,愁而不能直说和尽说,只好道“天凉好个秋”了。表面看似轻松洒脱,实则深沉凝重,令人愁绝。

㈡(1)辛弃疾是我国南宋著名词人,与北宋的 被后世称为"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又因为他和 都是山东济南人,所以史称"济南二安"。(2分)

2)有人说上下两阙中的""不是一个"",你是否同意?为什么?试作简要分析。(4分)

3)分析下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效果。(4分)

1)苏轼 (苏东坡)(1分) 李清照(李易安)(1分) 2)同意,本词上下两阙的""不是一个""。(1分)上阙是少年时没有社会体验,为文造情,所抒写的是一段闲愁;下阙是饱经忧患的感受,此时的愁是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欲说无处的深愁。(3分)(本词抒发的是作者的沧桑之感,也是作者创作思想转变的写照。)(3)下片“欲说还休”用了反复。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加强了艺术效果,使读者深刻体会到,作者为国事忧愁,极端痛苦,悲愤愁苦溢于言表。(4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8ab2c5e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52.html

《高中诗歌鉴赏精彩试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