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重大科技专项申报指南

发布时间:2019-01-05 08:48:5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附件1

2019年度重大科技专项申报指南

专项一:盐湖资源制取金属锂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一、专项背景

按照“一优两高”战略关于“推动盐湖产业向新材料领域拓展,以做大做强锂电产业为重点”的要求,为贯彻落实《青海省千亿元锂电产业发展规划》,以延伸产业链,进一步提升萃取法提锂和金属锂生产效能和质量为目标,以问题为导向,针对性地研究和解决制约产业链发展的技术瓶颈,为推动盐湖锂系列产品高质量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二、研究内容

(一)萃取工艺在盐湖锂资源提取中的应用

1. 萃取剂溶损、降解机理研究与消除、修复工艺与装备研发;

2. 萃余液微量有机物去除关键技术与装备的研发;

3. 萃取工艺优化与装备升级研究与应用。

(二)无水氯化锂制备工艺研究

1. 氯化锂溶液杂质的深度脱除工艺技术研究;

2. 氯化锂溶液高效连续蒸发及结晶工程技术与装备的研究;

3. 除杂、浓缩、结晶过程中锂损失机理与提高收率的研究。

(三)熔融电解制取金属锂产业化示范

1. 无水盐湖氯化锂中杂质对电解过程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2. 高效电解及机械化加料、出锂及连续熔铸装备研究与应用。

(四)锂系列产品开发

200/年氢化锂产品开发与生产线建设。

三、考核指标及预期成果

(一)技术指标

1. 无水氯化锂浓缩、结晶装置的锂总收率≥95%、氯化锂含量≥99.5%,其中Na200 ppm K200 pmMg20 ppmCa20 ppmB 20 ppm

2. 建成萃余液中有机物深度去除的示范装置,其处理后排放液中COD净增量小于50 ppm

3. 千吨级工业金属锂产品纯度≥99.00%,其中Na1500 ppmCa300 ppm, Mg150 ppm, N100 ppm,电解电流效率≥84%,氯气排放符合环保要求。

(二)经济指标

1. 建成200/年氢化锂产品生产线;

2. 建成年产5000吨无水氯化锂及千吨级电解金属锂联产示范装置;

3. 项目实施期内,产值预计达8亿元。

(三)预期产出

申请专利6件以上,其中发明专利授权4件,发表论文3篇以上,制订盐湖氯化锂与金属锂产品企业或行业标准2项。

四、实施期限

2019年至2022年。

五、支持强度

拟资助经费1600万元,项目自筹科研经费与资助经费的比例不低于2:1

专项二:以深层卤水为原料高品质碳酸锂制备工艺研究与示范

一、专项背景

为贯彻落实《青海省千亿元锂电产业发展规划》,按照“十三五”关于“加快推进钾、镁、锂、钠、氯循环产业发展,着力构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千亿元盐湖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集群”的战略要求,以深层卤水锂资源的绿色开发与综合利用为目标,形成锂盐产品开发新工艺,提高锂资源利用率和产品纯度,为深层卤水锂资源的高效、清洁开发以及电池级碳酸锂产品的绿色制造提供示范。

二、研究内容

(一)梯度耦合膜分离提锂技术研发

1. 开展卤水预处理工艺研究与工业化装置开发,抑制盐湖卤水对分离膜的污染;

2. 开展基于纳滤分离技术为核心的镁锂分离过程强化研究,提升镁锂分离效果和锂收率;

3. 对多种膜分离工艺进行高效耦合,实现镁锂分离及富锂卤水浓缩的纯物理过程操作;

4. 开展电池级碳酸锂制备关键技术开发,制备出符合电池级标准的碳酸锂产品。

(二)吸附与膜耦合富集碳酸锂技术研发

1. 开发高吸附容量的锰系离子筛,并进一步提高吸附材料的循环稳定性;

2. 开展高稳定性铝系层状吸附材料的设计制备,提升吸附材料在高镁环境中的识别吸附行为;

3. 开展吸附剂成型工艺开发,对粘结成型、膜成型等技术手段进行优化;

4. 进行超高镁锂比卤水锂吸附分离工艺开发,形成以锂吸附材料为核心的锂分离提取成套技术。

(三)油田水为原料富集锂关键技术研究

1. 研究油田水浓缩富集过程中共存组分对锂富集规律的影响,确定提锂的工艺节点参数,获取提锂原料卤水;

2. 研究油田水富锂卤水中共存钙、硼、铵等组分对锂的影响规律,确定钙、硼、铵、锂之间的分离方案;

3. 研究油田水富锂卤水中有机质组成对提锂方案的影响程度,明确共存有机质对于产品品质的影响;

4. 研究富锂油田水中锂的提取过程对于共存的铷铯综合利用的影响;

5. 确定油田水锂资源开发的技术方案。

三、考核指标及预期成果

(一)技术指标

1. 梯度耦合膜分离技术:开发多种膜分离技术耦合的提锂工艺和生产装置,提锂技术的锂资源回收率达到 70%以上;建成年产 1 万吨碳酸锂生产线,碳酸锂产品质量达到电池级标准(YST 582-2013);

2. 吸附与膜耦合分离技术:开发低浓度锂高效吸附分离材料,锂吸附量1-2mmol/gLi+回收率≥60%;研发高效连续吸附工艺与装备,依托中试线/示范线完成工程验证,建成万吨级碳酸锂生产线;

3. 确定油田水锂资源开发的技术方案,锂资源回收率达到60%,碳酸锂产品达到工业级指标(GB/T 11075-2013),开展中试研究。

(二)经济指标

建成2条年产1万吨的电池级碳酸锂生产线及以油田水为原料年产10吨工业级碳酸锂中试生产线。

(三)预期成果

申请专利10件以上;发表SCI文章9篇;登记成果3项;培养硕士生8名,博士4名。

四、实施期限

2019年至2022年。

五、支持强度

拟资助经费1200万元,项目自筹科研经费与资助经费的比例不低于2:1

专项三:可再生能源与储能集成应用关键技术

一、专项背景

按照“一优两高”战略关于“持续打造清洁能源产业,力争早日把我省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新型能源产业基地”和“十三五”规划关于“推广发展分布式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绿色能源在用能结构中的比重”“实施分布式光伏发电向农牧区延伸计划”的要求,结合青海太阳能资源优势,着重攻克太阳能与储电、储热、储氢集成应用关键技术,带动锌溴液流电池和相变储热的产业化技术攻关与应用,探索在发电、供热、交通方面的可再生能源创新应用模式,助推太阳能高比例消纳和先进储能产业发展。

二、研究内容

(一)锌溴液流电池全产业链技术攻关

1. 锌溴液流电池极板、隔膜材料和电解液研究及性能优化;

2. 锌溴液流电池储能模块设计和研发;

3. 锌溴液流电池储能系统设计集成技术研究,电池管理系统研发;

4. 分布式光伏/液流电池储能系统设计集成技术研究,一体化监控系统研发。

(二)高效相变储热及与太阳能建筑集成应用技术

1. 研发新型高效储热相变材料;

2. 研发建筑环境下相变储热及传热技术;

3. 研究建筑光伏/热泵/相变储热热电联供系统集成技术;

4. 研究太阳能建筑与相变储热系统能量管理技术。

(三)分布式光伏制/储氢关键技术

1. 研究分布式光伏直流高效电解水制氢系统拓扑结构

2. 研制低电压、大电流光伏直流变换器;

3. 研发高适应性的电解水制氢技术

4. 研发分布式光伏加氢/充电站及热电氢能联供技术。

(四)大型光伏电站与多类型储能集成控制技术

1. 研究不同种类电池的SOC估计方法、循环寿命计算方法及电池性能评价方法;

2. 构建完整的储能系统模型,探索直流储能与交流储能效率、多类型储能系统最优容量配置方法;

3. 研究弃光率最低条件和经济性最优条件下的储能电池配置方案,研究多类型储能电池组合方案;

4. 分析不同类型储能系统与发电系统、电网的匹配特性,研究光伏/储能电站运行影响因素。

三、考核指标及预期成果

(一)技术指标

1. 锌溴液流电池全产业链技术: 锌溴储能模块电解液能量密度≥100Wh/L,电堆最高效率≥75%,模块最高效率≥70%;锌溴储能系统直流侧电压0-750V,系统效率≥65%;分布式光/储一体化监控系统遥控、遥调命令传送时间<15s,遥测正确率>99.5%,遥信正确率100%

2. 高效相变储热及与太阳能建筑:相变材料的相变吸热温度58-65℃,相变焓值大于160J/g;能量管理系统控制指令响应时间≤100ms,控制误差≤10%

3. 分布式光伏制/储氢关键技术:低电压、大电流的光伏直流变换器最高效率≥98%,输出电流100A;制氢设备效率80%,制氢纯度≥99.99%,产氢量调整范围0-120%

4. 大型光伏电站与多类型储能:储能电池类型≥4种,其中集装箱式锂电池系统能量密度≥60 Wh/L,储能系统效率≥85%;光伏/储能跟随功率指令控制误差≤5%,输出功率波动率≤10%/分钟。

(二)经济指标

建成年产能50 MWh锌溴液流电池生产线,建设海东150kW光伏与400kWh锌溴储能集成应用示范园区;建成供热面积2000 m2以上的太阳能建筑与相变储热集成示范系统,建成光伏装机200kW、制氢能力2 Nm3/h以上的分布式光伏加氢/充电集成示范系统,支撑青海国家级特色小镇100%可再生能源系统建设;建成10MW以上光伏电站与多类型储能集成控制示范系统。

(三)预期成果

申请专利10件以上;发表SCI/EI文章10篇以上;制订企业标准3个;登记成果1项;引进或培养硕士生5名,博士2名。

四、实施期限

2019-2020年。

五、支持强度

拟资助经费1800万元,项目自筹科研经费与资助经费的比例不低于2:1

专项四:机动车及非道路机械高原实际道路行驶测试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一、专项背景

抓住国家机动车第六阶段排放标准增加高原环境(海拔2400米)限值要求的契机,利用我省地处青藏高原(西宁海拔2400米)的地理特性,扩大和发挥我省长期在高原环境适应性技术研究方面的积累和优势,在高原地区开展机动车及非道路机械排放和PEMS相关技术研究,为我国机动车国Ⅵ标准和非道路机械国Ⅴ标准落地实施提供技术支撑。这也是全力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提推动我国高原环境适应性技术和标准走向国际的重要途径。

二、研究内容

(一)高原环境条件下国内外主流PEMS检测设备的实际道路及台架比对试验研究

1. 美国SENSOR、日本HORIBA、奥地利AVL三大主流PEMS检测设备的工作原理、性能参数等的技术分析与比对;

2. 三大主流PEMS检测设备高原环境条件下的性能、精度、可靠性等差异性方面的发动机台架试验研究;

3. 典型机动车实际道路试验检测及典型非道路移动机械实际工况检测试验研究及与台架试验研究对比分析。

(二)PEMS检测设备的高原校准方法研究及校准系统建立

1. 针对主流PEMS检测设备在高原环境下的实际使用情况及高原环境影响,进行校准方法的技术研究;

2. 构建PEMS检测设备高原校准系统。

(三)高原环境条件机动车及非道路移动机械PEMS检测规程及技术规范制订

1. 高原环境条件机动车PEMS检测的操作规程与技术规范研究与制定;

2. 高原环境条件非道路移动机械PEMS检测的检测规程与技术规范研究与制定。

(四)典型机动车及非道路移动机械不同海拔高度的排放特性研究

1. 以移动台架为平台,开展不同海拔高度典型发动机的排放特性研究;

2. 针对机动车,选取典型车型(小型客车、小型货车、中型客车、中型货车、大型客车、重型载货车等)实施实际道路检测,开展高原机动车实际道路污染物排放特性研究。

3. 针对非道路移动机械,选取重点机型(装载机、挖掘机、发电机组、压路机、空压机等)实施实际工况PEMS 检测,开展高原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物排放特性研究。

三、考核指标及预期成果

(一)技术指标

1. 构建包括SENSORHORIBAAVL等检测设备,满足国六标准中COCO2NONO2THCPM/PN测试,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原(海拔3000米)PEMS技术服务平台;

2. 建成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高原(海拔2400米)PEMS校准系统一套;

3. 制定高原环境条件机动车RDEPEMS检测的操作规程与技术规范各一套;

4. 制定高原环境条件非道路移动机械PEMS检测的检测规程与技术规范一套;

5. 利用SENSORHORIBAAVL等检测设备,在1500米~3000米范围内,完成发动机实地排放试验9台次,编写研究报告1份;

6. 1500米~3000米范围内,完成轻型汽车RDE、重型柴油车PEMS试验检测50台次,编写研究报告2份;

7. 利用SENSORHORIBAAVL等检测设备,在1500米~3000米范围内,完成非道路机械PEMS试验检测40台次,编写研究报告1份。

(二)预期成果

1. 高原PEMS操作规程及技术规范各1套;

2. 制订机动车及非道路移动机械高原检测规程各1套;

3. 发表SCIEI文章3篇,核心论文3篇以上;

4. 登记成果1项;

5. 申请专利2项。

四、实施期限

2019-2022年。

五、支持强度

拟资助经费1200万元,项目自筹科研经费与资助经费的比例不低于2:1

专项五:高原型风机叶片及增压舱装置技术研发与应用

一、专项背景

为进一步推进青海风电发展,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针对性地研究和解决制约风电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以推动新能源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为主线,开展适应高原气候条件的低风速风机叶片及增压舱装置研发,为助力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提供支撑。

二、研究内容

(一)高原型风机叶片研究

1. 增功辅件的开发研究;

2. 降噪结构的开发;

3. 叶片在低空气密度下载荷发散研究;

4. 大叶片开发研究;

5. 防结冰除冰系统研究;

6. 分段叶片研究。

(二)增压舱装置技术研发

1. 增压舱整体结构设计研究;

2. 大尺寸密闭门快速启闭系统设计研究;

3. 增压舱装置环境系统控制研究。

三、考核指标及预期成果

(一)技术指标

1. 增功辅件VG:提升功率输出2%-3%

2. 大叶片:叶片长70.7m,风轮直径达到145m,叶根直径达到4.4m

3. 增压舱整体结构设计外形:φ17m(弦高12m*85m;最大工作压力:30kPa(表压),压降≤5%/h;设计使用年限:25年;

4. 压缩空气系统实现最大工作压力:30kPa(表压),压降≤5%/h,舱内单次升压时间≤40min,升压过程中舱内压缩空气出口处的噪音≤50dB

5. 空气调节系统从舱外向舱内间歇性供氧。保障舱室在额定防护时间内二氧化碳浓度≤1.0%,氧气浓度控制在19.5%-23.5%,舱室表表压30kPa±5kPa

(二)经济指标

1. 形成一条高原型风机叶片增压舱装置生产线,年产风机叶片600套;

2. 项目实施后,预计新增产值6000/年,新增利税120/年。

(三)预期成果

申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制定行业或企业标准2项,发表论文3篇以上。

四、实施期限

2019-2022年。

五、支持强度

拟资助经费1000万元,项目自筹科研经费与资助经费的比例不低于2:1

专项六:祁连山黑河源草地生态生产共赢模式创建与示范

一、专项背景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通过“政府支持、项目带动、科技支撑、社会参与、典型示范”,实施以黑河源区生态­生产实际需求为导向的保障和改善民生计划。项目以生态环境治理和农牧业转型升级为引领,以提升农牧民生活品质为核心,通过草地生态系统保护、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特色产业高质发展、特色草原文化繁荣、生态宜居家园生活设施改善,实现项目区生态生产生活共赢,为我省特色创新驱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样板。

二、研究内容

(一)研究不同演替状态草地改良与恢复技术,优化草地生态系统配置方式和新型草地管理制度,建立草地适度放牧遥感监测模型,构建高寒草地功能提升综合技术体系,实现草地生产功能的稳步提升。

(二)基于祁连山高寒牧草生产基地和牦牛种质资源保护基地,开展种质资源的系统保护、开发草原特色旅游资源,挖掘“牦牛+高寒草地+游牧民”的四季不同高寒生态景观,建立集科学研究、科普宣传、观赏旅游为一体的牦牛文化体验园和草原观光园,创建和示范高寒草原旅游新模式。

(三)针对高寒牧区住宅保暖性差、采暖能耗高、生活卫生设施不便及饮水安全等问题,开展牧区”绿色节能”生态宜居住宅的设计、建造等技术遴选,形成不同生产模式下适宜牧区的居住空间环境建设体系,研发牧区饮水安全控制设施并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并推进典型模式示范。

三、考核指标及预期成果

(一)治理黑土滩20万亩,保护天然草地100万亩,牧草产量平均提高20%以上,牧草盖度平均达到80%以上,建立草地遥感监测体系1套,制定适宜放牧制度1套;

(二)创建展示牦牛遗传资源及文化体验的观光基地1处,创建高寒牧草种质资源圃1处,展示16-20个高寒牧草新品种;日接待访客达到1000人次,年接待5万人次,形成高寒牧区特色资源+旅游新模式1套;

(三)制订不同生产模式(家庭牧场、专业合作社)下宜居住房建构策略2套,冬季室温保证在15度以上;建成生态节能旅游厕所10座,厕所冬季不结冰、水冲洗功能正常使用;

(四)牧区饮用水过滤净化装置和便携式饮用水安全检测装置个1套;制定饮用水安全标准1项;

(五)培训地方科技人员100人次,牧民1000人次;

(六)形成科技成果3项以上;技术标准2项以上;申请专利5件以上,发表核心论文8篇以上。

项目区年新增产值5000万元以上,居民年人均收入增加10%以上。

四、实施期限

2019-2021年。

五、支持强度

拟资助经费1000万元,项目自筹科研经费与资助经费的比例不低于2:1

专项七:柴达木盆地水循环过程高效利用与生态保护技术研究与示范

一、专项背景

随着水文地理和生态学等学科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基于流域水循环的水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研究,顺应了水资源的自然运移规律和经济社会特性,可以使流域水资源的整体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流域水循环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基础,而且是生态环境的控制因素,同时也是诸多水和生态问题的共同症结所在。因此以流域水循环全过程的水资源高效利用、优化配置等研究,已成为目前国际公认的科学原则。

二、研究内容

(一)以柴达木盆地格尔木流域为研究对象,科学解译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等多类型水的转化规律,探索资料稀缺条件下不同类型水资源的测算与评估方法,实现地表、地下及可用水资源量的精准评价;

(二)研究水循环改变驱动下绿洲植被演替过程;模拟流域生态水文过程,估算各类生态景观的耗水量,评价生态用水的效率,确定生态需水标准,分析生态节水潜力,提出生态用水调控技术;

(三)研发适宜于农林牧精量灌溉的节水技术,依据盐湖化工、石油化工、有色金属、特色生物等产业的工艺流程结合现场测试分析,提出主要行业用水标准;

(四)开展绿洲区农林牧精量灌溉节水技术示范,同时在摸清尾闾水生态及其有价元素富集规律基础上开展盐湖采---融开采技术、利用雨洪资源增补盐湖卤水采补技术研发及示范;

(五)研发流域水资源联合调度与水联网管理系统,提出保持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综合利用模式。

三、考核指标及预期成果

(一)提供资料稀缺条件下水资源精准评价技术研发与应用技术;

(二)建立柴达木盆地流域生态、盐湖矿产资源以及农牧业、林业、工业等主要经济部门用水的确定标准;

(三)提出流域耗水的调控地表水库、地下水库的联合调度技术途径与技术1套;

(四)建立水资源高效利用成套技术体系,开展5000亩绿洲区农林牧精量灌溉节水技术示范,建立盐湖雨洪资源增补成套技术示范区1处;

(五)结合水生态文明建设及“河、湖”长制,建立流域水资源联合调度与水资源管理系统平台,构建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综合利用模式。

四、实施期限

2019-2021年。

五、支持强度

拟资助经费1500万元,项目自筹科研经费与资助经费的比例不低于2:1

专项八:高原冷水鱼养殖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

一、专项背景

为贯彻落实省委“一优两高”的战略部署,打好特色农牧业发展这张牌。根据《青海省“十三五”规划纲要》、《青海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充分利用青海省境内冷凉水体资源,进一步提升青海现代冷水渔业产业技术水平,不断做大做强青海冷水鱼特色优势品牌,促进青海冷水鱼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以全产业链设计为指导思想,针对涉及冷水养殖产业的苗种繁育、营养调控、疫病防控、养殖模式创新、养殖水体环境监控、鱼品加工等关键技术环节,开展技术引进、熟化、集成和示范,加快构建完善的青海现代渔业技术体系,发挥青海在全国鲑鳟鱼养殖产业中引领作用。

二、研究内容

(一)高原冷水鱼养殖技术标准、规程以及养殖技术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围绕着冷水鱼养殖的水、种、饵、病和加工五大环节,总结和完善各个环节技术规范,构建和完善青海现代渔业技术体系。

(二)养殖模式创新。围绕青海省生态环境约束压力和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积极引进设施渔业养殖技术,开展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池塘内循环生态养殖技术示范推广工作,创新节能减排技术,筛选适宜于不同养殖模式的养殖品种,运用数学模型,分析和优化养殖流程,开展生态养殖、绿色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积极引导发展多种模式的冷水养殖,积极与种植业、休闲渔业紧密结合,打造沿黄上游流域复合养殖渔业模式。

(三)三倍体虹鳟鱼营养调控技术的创新、集成和示范。积极开展三倍体虹鳟不同生理阶段鱼类在高原条件下的营养需求、饵料配方的研制、示范与推广;加大与国内冷水养殖特种饲料加工企业的技术攻关合作,优化饵料加工工艺;充分利用青海当地的蚕豆、菜籽油等植物性原料,实现三倍体虹鳟饵料生产的国产化、原料的本土化、配方的本地化,实现与其他产业平台的深度融合。

(四)养殖水体环境监测和评价。围绕冷水养殖技术需求,积极开展水域生态环境安全评价和养殖水体环境监测工作,建立和完善养殖水体环境监测体系,实现水体环境监测、保护、修复与冷水养殖产业发展的协调统一。

三、考核指标及预期成果

(一)研发冷水鱼养殖技术规程(标准)3项以上;

(二)研发制定冷水鱼养殖技术规范4项以上;

(三)开展现代渔业养殖模式的引进、集成、熟化和示范3项以上;

(四)建立和完善冷水鱼养殖和鱼产品溯源全程信息化监测系统和养殖环境检测系统各1套以上;

(五)建立网箱养殖、池塘内循环养殖、陆基集装箱养殖等现代渔业养殖示范点5,养殖产量达到8000吨以上,产值达到4.0亿元以上;

(六)申请专利3件以上,发表论文10篇以上;

(七)培训渔业技术人员200人次以上;培养研究生、本科生20名以上。

四、实施期限

2019-2021年。

五、支持强度

拟资助经费1200万元,项目自筹科研经费与资助经费的比例不低于2:1

专项九:专用型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

一、专项背景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2017年和2018年中央1号文件、《青海省“十三五”规划纲要》、《青海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青海省农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一系列战略举措。围绕青海省委以“四个转变”推动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中“从农牧民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的转变”的目标,立足青海省高原特色马铃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若干重大科技需求,以青海现代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整体性、复合性、系统性以及全产业链设计为指导思想,构建具有青藏高原特色的现代马铃薯生产模式与技术体系,建立专用品种(原料)专用设备配置加工产品市场的全产业链模式及企业示范,实现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研究内容

(一)马铃薯种质资源引进评价及专用型品种选育

从国内外引进适宜青海不同生态区进行商品化生产的马铃薯品种资源,开展适应性评价;依托现有和引进资源,进行种质资源创新,选育适合青海种植、不同商业用途的专用型品种。

(二)马铃薯种薯及商品薯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及示范

研发集成专用型马铃薯种薯标准化生产技术;研发集成专用型品种商品薯标准化生产技术;开展绿色优质专用型马铃薯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在青海三个典型生态区建立专用型马铃薯种薯及商品薯生产示范基地。

(三)专用型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关键装备研发及引进示范

围绕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水平提升,研发引进适宜青海不同生态区的种床整备、智能化种植、多功能田间管理、高效低损收获以及安全储藏保鲜等相关技术装备,提出青海省不同类型马铃薯种植区全程机械化的技术要点和配套机具标准。

(四)马铃薯储运及加工技术研发及规模化生产

根据青海省不同生态区马铃薯品种特性,开展相关储运技术研发示范。根据青海省专用型马铃薯品种加工特性,创新发展健康马铃薯休闲食品,开发马铃薯主食、副食等配餐和方便食品,并实现规模化生产,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求。

三、考核指标及预期成果

(一)引进资源100份以上;评价资源300份以上;筛选专用型马铃薯品种6个以上。制定专用型马铃薯种薯及商品薯生产技术规程(标准)4项以上;

(二)建立专用型马铃薯种薯生产示范区3,种薯生产基地10000亩,商品薯生产基地70000亩;

(三)研发引进马铃薯生产专用机械3台套以上,提出青海省不同类型马铃薯种植区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标准;

(四)研发制定专用型马铃薯现代储运及加工技术标准2项以上,研发加工产品5个以上;

(五)实现综合产值2亿元。

四、实施期限

2019-2021年。

五、支持强度

拟资助经费1500万元,项目自筹科研经费与资助经费的比例不低于2:1

管理处室联系方式

1. 专项一——专项五

管理处室: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处

人:刘永庆 王杏芳

联系电话:0971-*******

2. 专项六——专项七

管理处室:社会科技发展处

人:杨广智 赵以莲

联系电话:0971-*******

3. 专项八——专项九

管理处室:农村科技处

人:常丽娜 苗希春

联系电话:0971-*******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8ddd5aa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35.html

《2019重大科技专项申报指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