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前的树

发布时间:2020-04-20 20:21:4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窗前的树》教案

【教材依据】 高教版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与欣赏》第四篇,自读课文。

【设计思想】

[指导思想] 以新课改精神为方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位,以活动为中心,指导帮助学生完成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语文基本知识,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设计理念] 坚持以主体性教育为指导,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注重学生学习探究的过程,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质的培养,渗透职业教育。

[教材分析]

《窗前的树》是当代女作家张抗抗的一篇优美的状物散文,排在散文单元的末尾,不仅语言美,情感美,而且结构也美。文章开篇点名了主角—窗前的洋槐;接着一次写了洋槐春夏秋冬的四时的姿态, 作者用她的生花妙笔充分展露了洋槐的形态美。生活中极为普通的洋槐树,但作者与它为邻,满是欣赏。于是,人与树之间就形成了“一种神秘的默契”。大自然中的许多事物原来如此美好。那么,热爱自然、享受自然、体验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趣,那将是一件美妙无穷的事情。

[学情分析] 本节语文课的教学对象是学前教育专业一年级学生学生的年龄在16---18岁之间。因为是职高学生,所以学生普遍基础差,语文水平一般。但学生总体课堂纪律良好,能认真听讲。该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以下能力:遇到生字生词能自己通过工具书解决;初中接触过状物散文;能按照初中的学习方法,初步读懂散文;对散文有一定认识和见解;能够通过网络等搜寻积累资料,能制作简单的ppt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赏心悦目、撩人心魄、生机勃发、衰而复荣、败而复兴、无言以对”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掌握总分式结构的特点,理清思路。

3、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生动的语言,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4、领会借物抒怀的艺术手法,尝试运用借物抒怀的手法写作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领会洋槐树的形态美,欣赏文章的结构美。

2、讨论总结表达技巧,领会借物抒怀的艺术手法,体味文章语言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作者借洋槐寄寓的情感,欣赏文章的情感美。

2、培养热爱自然、享受自然、体验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趣。

【教学重点】 学习并鉴赏文章的语言、情感、结构之美,领会并尝试运用借物抒怀的手法写作。

【教学难点】 领会借物抒怀的手法。

【教学方法】 《窗前的树》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状物散文,在教学中主要采用“生成探究法”、“分组协作讨论法”、“点拨法”等教法,以学生自读自品为主,通过圈画并分析关键语句,来鉴赏文章的结构美、语言美。同时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讨论、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从更深层面探究散文的主旨,理解其中所折射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情怀,感悟作品的情感美。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做好有效的课前预习,做好分工协作,筛选有效信息,养成勤动手、勤动脑的习惯。适当点拨,提升认识。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一、 把全班同学分成四组,各组分工协作

第一组任务:运用网络查阅有关作者张抗抗的资料(;通过查词典掌握“赏心悦目、撩人心魄、生机勃发、衰而复荣、败而复兴、无言以对”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第二组任务:分析文章的段落层次,理解本文总分式结构和横向思路,欣赏文章“充满建筑学的匀称比例”的结构美;

第三组任务:找出文中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明确其表达技巧,从而欣赏文章的语言美; 第四组任务:找出作者用生花妙笔充分展露洋槐的形态美的句子,体味作者与洋槐树之间的“神秘的默契”,根据课后第二题、第三题,体味文章的情感美。 (让学生在个人完成、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 二、教师做好多媒体教学课件,适时点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语设计

本单元,我们从那“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我的空中楼阁》一路走来,到达了西藏阿里,遥望了那传说中的《离太阳最近的树》,听到了近代环保之父的呼唤—《象山那样思考》,认识了了人类的无知悲哀。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一棵树——一棵生长在张抗抗窗前的洋槐树,看看这棵树会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出示洋槐树图片,点出课题。)

二、作者简介 (由第一组同学展示搜集的资料,教师点拨。)

张抗抗,女,1950年出生于杭州市,当代女作家。祖籍广东新会,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1966年初中毕业,1969年赴北大荒农场(黑龙江国营农场)上山下乡八年,在农场劳动、工作8年。当过农工、砖厂工人、通讯员、报道员、创作员等。1977年考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专业,1979年毕业后,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分会从事专业创作,并任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她于1975年便完成了反映知青题材的长篇小说《分界线》,1979年以短篇小说《爱的权利》而知名。八十年代则更是作品不断。1987年长篇小说除《隐形伴侣》,反映三十年代革命知识分子命运的《赤彤丹朱》(1995)。从事专业文学创作至今。现为一级作家、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主席团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在200611月第七届全国作代会上最新当选为全国作协第七届副主席;20091113,被聘为中国国务院参事室参事。 (以上环节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结果,并讨论交流,最后由教师出示幻灯片做小结归纳。) 4、重点词语(小组学生负责交流,老师指点,课后能独立完成第一题即可)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的结构美。(第二组完成)

第一部分(1-4):总起——窗前的槐树。

第二部分(5-12):分写——四季的槐树

第三部分(13-14):总结——窗前的槐树

教师小结:课文开篇即点名了文章的主角——窗前的洋槐,接着依次写了洋槐春香秋冬的四时姿态,结尾小结。作者运用总分式的结构和横向思路给我们清晰地展现了文章的脉络。如此简洁明晰的思路,正如苏联著名作家帕乌斯托夫斯基曾说过的“散文英充满建筑学的匀称比例”。

四、从探究写作技巧入手,欣赏文章的语言美(第三组完成)

1、探究讨论:文章的语言很美,你能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句子么?能说出语言美在何处么? 2、请同学有感情地读出自己喜欢的句段,并进行赏析。

总结明确:

1、 整句散句合理穿插 所谓整句,是指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组句子。

所谓散句,是指结构不同、字数参差的一组句子。 整句和散句经过作者匠心独运的缀合,给人一种抑扬顿挫、疾徐有致之感,在朗读中更给人以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本文大量使用整句,和散句合理穿插,形成了一种奇妙的韵律感。 例句(同学举例,教师订正)

2、叠词运用恰到好处 文中多用叠词,给状物和抒情添加更多的风姿。 例句(略) 细读例句,你会发现,叠词在句中绝不生硬,绝不扭捏,绝不累赘;用了叠词,状物更为生动形象,抒情更加细腻入微。

3、比喻形象贴切。 例句(略) (以上例句依此见课件)

教师小结:极有韵味的整散句组合,别出心裁的叠词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手法,如此语言,如此行文,怎会不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呢。

五、品味洋槐树的形态美,体味作者的情感美

(一)、填写课后第二题表格,教师订正。(第四组完成)

(二)、理解作者与槐树之间的“神秘的默契”,领会借物抒怀的艺术手法。

1、作者说:“槐树与我无声的对话,便构成一种神秘的默契。”从文中看,作者与槐树有哪些“无声的对话”?如何理解作者与槐树的“神秘的默契”?

2、从洋槐身上,你获得哪些人生启示?

3、作者笔笔写槐树,处处写的是自己的心声,从一年四季的洋槐形态中,吐露出作者对生活、对自然的、对人生的真知灼见。这是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借物抒怀的手法。 教师小结:借物抒怀是散文常用的手法,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明月丽日、白云彩霞、瑞雪苍松等等往往承载着作者的无限情思和理想,鉴赏时不能拘泥于景物本身,而要通过景物的特点,领悟作者寄托的深意,由表象到思想,由有限到无穷,由具体到空灵,由物态到人情,这样才能真正品散文之美。这,也就是本文情感美的升华。

【课堂小结】 的确,只要你是有心人,自然界的草木生灵就会给我们以启示,就会与我们产生共鸣,产生一种默契。而我们,也可以像本文的作者张抗抗一样,把这种对生活的态度,自己的志向追求,借草木生灵书写出来。那么,学会热爱自然、享受自然,能够和自然和谐相处,是不是我们现代人该有的精神追求呢。

【布作业】

1、 完成课后第一题;

2、写作训练 世界的万事万物,你最敬佩,或者说,你最喜欢的是什么?请学习本文的写法,写一篇借物抒怀的文章。

【板书设计】

文章的思路

洋槐的形态

作者的情感

(一)总起——窗前的槐树

高大粗壮

满足幸福

(二)分写——四季的槐

春季的槐树

灿烂壮丽

精神为之一震

夏季的槐树

郁郁葱葱

生出一种感动

秋季的槐树

金碧辉煌

不觉得感伤和悲凉

冬季的槐树

挺拔骄傲

活得自信、潇洒

(三)总结——窗前的槐树

衰而复荣 败而复兴

神秘默契

【教学反思】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9cc724a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c9.html

《窗前的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