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蛇类

发布时间:2011-03-04 22:56:4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国常见十大毒蛇 大家户外注意了

1.中文名: 金环蛇 拉丁文名: Bungarus fasciatus  



全长12001800 mm,具前沟牙的毒蛇。通身黑色,具较宽的金黄色环纹,体尾共有1927+35环,黑黄二色宽度约相等。头背黑褐色,枕部有浅色倒" V"形斑。背脊隆起呈脊,故躯干横切面略呈三角形,尾末端圆钝。头椭圆形,与颈区分较不明显,头背具典型的9枚大鳞片,无颊鳞,上唇鳞72-2-3式。 背鳞平滑,通身15行,背正中一行脊鳞扩大呈六角形;腹鳞214230,肛鳞完整,尾下鳞单行,2939枚。  





[分布] 我国分布于北纬25度左右及其以南地区,包括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及云南南部,在东部向北可达江西南昌。国外分布于南亚及东南亚。   





[生物学] 栖息于海拔1801014 m的平原或低山,植被覆盖较好的近水处。夜晚活动。吃蛇,偶尔吃蜥蜴或其他脊椎动物。卵生,56月产卵614枚于腐叶下或洞穴中,卵径4554 mm×2024 mm [估计数量] 野外已极稀少。 [致危因素及现状] 金环蛇是著名食用蛇之一,蛇体浸酒及蛇胆也入药,长期以来大量被捕杀内销或出口。由于此蛇分布范围较银环蛇狭窄,数量本来就不多,目前已经濒危。

2中文名: 银环蛇 拉丁文名: Bungarus multicinctus

全长10001800 mm,具前沟牙的毒蛇。背面黑色或蓝黑色,具3050个白色或乳黄色窄横纹;腹面污白色。头背黑褐,枕背具浅色倒"V"形斑。背脊不隆起,尾末端较尖。 头椭圆形,与颈区分较不明显,关背具典型的9枚大鳞片,无颊鳞,上唇鳞72-2-3式。背鳞平滑,通身15行,背正中一行脊鳞扩大呈六角形;腹鳞 203231;肛鳞完整;尾下鳞单行,3755枚。本种有2亚种:指名亚种B. m. multicinctus Blyth 腹鳞203218,背面白色横纹3050个;云南亚种B. m. wanghaotingi 腹鳞213231,背面白色横纹2031个。  

[分布] 指名亚种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各省,包括台湾、海南与香港。云南亚种仅见于我国云南省西南部。国外分布于缅甸、老挝及越南北部。  

[生物学] 栖息于从沿海低地到海拔1 300 m的山区,常见于低海拔的平原、丘陵近水处。夜晚活动,到水边捕食鱼、蛙或蛇类。白昼则隐匿于石下或洞中。4月出蛰,11月进入冬眠。卵生,6月产卵 315(最高纪录为20)枚,卵径29 mm×16.5 mm52 mm×19 mm;孵化期11.5月,刚孵出的仔蛇全长200270 mm [估计数量] 人类活动之处已不多见;人迹罕到之处估计还有一定数量。 [致危因素及现状] 银环蛇为著名食用蛇之一,蛇体浸洒或干制、蛇胆均可入药,孵出7-30天的幼蛇盘卷干制后称"金钱白花蛇",是著名的传统中药材,故历年来大量被捕杀,幼 蛇也不幸免。目前野生状态已不多见。 [驯养繁殖状况] 50年代起就已开始人工养殖,其主要目的是取卵孵成幼蛇以制备"金钱白花蛇。"到目前为止,未闻有成规模者。 [现有保护措施] 广西壮族自治区与海南省将银环蛇列为重点保护动物。

3中文名: 舟山眼镜蛇 拉丁文名: Naja atra

全长10002000 mm。具前沟牙的毒蛇。背面黑色、黑褐色或暗褐色,没有或具有若干白色或黄白色窄横纹,在幼体较为明显。受惊扰时,前半身竖起,颈部扁平扩展,显露出项背 特有的白色眼镜状斑纹或此斑纹的各种饰变。腹面污白色,颈腹具灰黑色宽横斑及其前方的两个黑点。头呈椭圆形,与颈区分不十分明显,头背具典型的9枚大鳞。 没有颊鳞;上唇鳞7枚,第三枚最大,它前切鼻鳞后入眶。第四、五两枚下唇鳞之间嵌有一枚小鳞。背鳞平滑,中段21(19)行;腹鳞162182,肛鳞完 整或二分,尾下鳞3853对。  

[分布] 我国特有种。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西至广西东北部、贵州、重庆东南部,包括台湾、海南及香港。

[生物学] 栖息于沿海低地到海拔1 700 m左右的平原、丘陵与山区,见于灌丛、竹林、溪涧或池圹岸边、稻田、路边、城郊,甚至进入花园或住房。白昼与夜晚均见活动。捕食鱼、蛙、蜥蜴、鼠、鸟及鸟 蛋、蛇等。每年5月前后出蛰,11月进入冬眠。卵生,56月交配,78月产卵719枚,卵径4254 mm×2631 mm;约经50天孵出仔蛇,全长约200 mm [估计数量] 无研究资料。 [致危因素及现状] 舟山眼镜蛇(包括孟加拉眼镜蛇)长期以来被用作食物、观赏和药物(蛇胆、蛇毒制品、浸制药酒)、工艺品(蛇皮)以及取毒;每年大量被捕杀,运销国内及港澳 地区。凡在野外被发现者,均遭捕杀无一幸免。从收购数量逐年减少看,除部分地区外,本种在野外的数量已不多,亟宜提到保护的日程上来;否则,继续乱捕滥 猎,将有绝灭之虞。 [驯养繁殖状况] 许多动物园均饲养少量供观赏,但多不能越冬,翌年又从野外捕来。一些养蛇场也饲养眼镜蛇,但很少有能顺利繁殖下一代,长期养下去,以人工繁殖居群供利用 的。一般都是收购从野外捕回来的加以利用。 [现有保护措施] 将眼镜蛇列为省级重点保护动物的有安徽与海南,将蛇类所有种都列为省级保护动物的有上海、湖南及贵州。

4中文名: 眼镜王蛇 拉丁文名: Ophiophagus hannah

具前沟牙的毒蛇。外形一般与眼镜蛇相似,区别是眼镜王蛇体形较大,常长达34 m,最大长度纪录几达6 m头背除典型的9枚大鳞外,顶鳞之后尚有一对大的枕鳞;颈部扩展时,扩展部位较窄而长,且无眼镜蛇的特有斑纹;背鳞中段15行,尾下鳞部分成单。 背面暗褐色或黑色,具横斑;腹面黄白色。颈部腹面橙黄色。幼蛇黑色,具3445个黄白色环玟。

[分布] 在我国一般分布于北纬25度左右及其以南地区,包括福建、贵州、广东、海南、广西,向北可达浙江南部、四川米易及西藏墨脱。国外分布于南亚及东南亚。  

[生物学] 栖息于沿海低地到海拔1 800 m的山区,多见于森林边缘近水处。白昼活动。主要捕食蛇,偶尔吃蜥蜴等。卵生,78月产卵2040枚于枯叶筑成的窝内,卵径65.5 mm×33.2 mm。亲蛇有护卵习性。 [估计数量] 估计国内野外已极少。 [致危因素及现状] 眼镜王蛇是世界最大的一种前沟牙类毒蛇。长期以来被捕捉食用、工艺用(蛇皮)、药用(蛇胆)以及取毒,凡在野外被发现者,无一幸免,均遭捕杀。从收购逐年 减少情况看,目前野外已极少。如不及时保护,在我国有绝灭之虞。 [驯养繁殖状况] 部分动物园及养蛇场有饲养,由于多种原因,尚无在饲养下正常产卵孵化的报道。

5中文名: 尖吻蝮(五步蛇) 拉丁文名: Deinagkistrodon acutus

头大,呈三角形,吻端有由吻鳞与鼻鳞形成的一短而上翘的突起。头背黑褐色,有对称大鳞片,具颊窝。体背深棕色及棕褐色,背面正中有一行152126 个方形大斑块。腹面白色,有交错排列的黑褐色斑块。体形粗短,最长的雄性1335206 mm,雌性1238165 mm。背鳞2123)-2123)-1719)行,最外13行仅有极细的弱棱,其余均具有结节的强棱,体表粗糙;腹鳞雄性152169,雌性 162171。肛鳞完整。尾下鳞雄性5161,雌性4863,大多为双行。尾尖一枚鳞片侧扁而尖长,俗称"佛指甲"  

[分布] 在我国分布范围大致在东经104°以东,北纬25°31°之间。已知的分布地区有安徽(南部)、重庆、江西、浙江、福建(北部)、湖南、湖北、广西(北部)、贵州、广东(北部)及台湾省。国外只见于越南北部。  

[生物学] 生活在海拔1001 400 m的山区或丘陵地带。大多栖息在300800 m的山谷溪涧附近,偶尔也进入山区村宅,出没于厨房与卧室之中,与森林息息相关。炎热天气,尖吻蝮进入山谷溪流边的岩石,草丛,树根下的阴凉处渡夏,冬天 在向阳山坡的石缝及土洞中越冬。喜食鼠类、鸟类、蛙类、蟾蜍和蜥蜴,尤以捕食鼠类的频率最高。 [估计数量] 尖吻蝮在我国分布较广,其中以武夷山山区和皖南山区贮量最多。根据各省产区历年收购尖吻蝮蛇干的数量及重点产区抽样调查,我国目前尚有野生状态尖吻蝮一千 万条。蛇园人工饲养的约一万条。 [致危因素及现状] 滥伐森林,破坏植被,使尖吻蝮的栖息环境逐渐恶化,加上大量捕杀,尖吻蝮的种群数量已大大减少。近几年来,蛇商蛇贩在产区大肆活动,抬价收购,捕杀尖吻蝮 的人越来越多,大量蛇类资源受到破坏。江苏某县从事蛇业生意的人就有三万多。福建某县一家蛇场,1986年收购活尖吻蝮3 000多条,用木箱存放室内,经多次采毒后,相继死亡。江西景德镇市到湖口市公路沿线100 km1986年有数百个收蛇点,仅四月份捕杀蝮蛇达10吨,尖吻蝮,眼镜蛇及其他无毒蛇的数量更大。尖吻蝮的捕杀量是在逐渐增加,这种势头一时还难以控 制。

6中文名: 短尾蝮 拉丁文名: Gloydius brevicaudus

全长雄性414+64 mm,雌性344+48 mm,背面浅褐色到红褐色,有两行深棕色圆斑,左右交错或并列,圆斑中央色浅,外侧常开放呈马啼形,有的标本还有一条红棕色脊线;眼后有一呈色眉纹,其上 缘镶以黄白色边;尾后段黄白色,但尾尖常为黑色。吻棱明显;鼻间鳞外侧尖细笛向后弯;背鳞中段21行;腹鳞+尾下鳞167-196,平均180。有颊窝, 有管牙。  

[分布] 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台湾()、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甘肃。国外分布于朝鲜半岛。  

[生物学] 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地区,春秋两季多集中在坟堆草丛冬眠场所附近活动;夏季秋初多分散活动于稻田、耕地、沟渠、路边、村舍、园林捕吃鼠类、蜥蜴、蛙、 鱼、蛇等,白天晚上都见外出活动。在浙江每年11月到翌年3月初为冬眠期,在活动期的56月和10月分布有两次活动高峰。卵胎生,5月及9月曾见交 配,8月到9月产仔220条,初生仔蛇全长140170 mm。垂直分布从沿海低地到秦巴山区海拔1 100 m

7中文名: 原矛头蝮 拉丁文名: 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

头长呈三角形,头长约为其宽的1.5.颈细 头背布有很多细鳞片 吻较窄

两鼻间鳞较小,隔有数片更小的鳞片 左右两眼上鳞之间一横排上有小鳞14--16

鼻鳞与颊窝鳞前缘之间有1--数片小鳞

体长1左右 体背颜色棕褐 在背部中线两侧有并列的暗褐色斑纹 左右相连成链状

腹部灰褐色 有多数斑点

栖息于山区森林中 尾具有缠绕性 夜行性 食蛙 蜥蜴

主要分布省份: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河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陕西 甘肃 台湾

8中文名: 福建竹叶青蛇 拉丁文名: Trimeresurus stejnegeri

头呈三角型 颈细 头顶有许多细鳞 左右鼻间鳞小 由细鳞分开

体长不到1 体背呈草绿色 背鳞最外侧的中央呈白色 从颈部以后形成白色纵线

有的在白侧线拌有一行红侧线 瞳孔垂直 红色 尾端焦红色

栖息于山区 尾具缠绕性 蜥蜴

卵胎生 3--15

分布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河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甘肃 台湾等.....

9中文名: 青环海蛇 拉丁文名: Hydrophis cyanocinctus

青环海蛇

[学名] Hydrophis cyanocinctus

[分类地位] 蛇目 海蛇科

[形态特征] 体型细长,体长可达200厘米,体重0.5--1.5公斤.身体前部为圆形,后部至尾部逐渐变成侧扁.体背部青灰色,从头至尾有51--68个青灰黑色的宽横纹环绕蛇体.腹部黄色或橄榄色。

[生活习性] 生活在近海处,特别喜欢河口的地方.善游泳,离开水则笨拙,呼吸时头伸出水面,换入新鲜空气后又潜入海水中,有趋光习性.主要以鳗类鱼为食.卵胎生,每次 产仔蛇3--5.海蛇是一种神经性毒蛇,主要含神经毒素,能麻痹被咬动物的横纹肌,人咬伤严重时可以致死。

[分布] 产于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岛沿海;国外见于印度半岛沿海等地

10烙铁头

食鼠类的小型哺乳动物 卵胎生30--40 最高的记录为63.. 栖息于丘陵地带 多见于稻田 在通风凉爽或阴暗处... 头呈三角形,体粗尾短,头背有三块圆斑,体背有三纵行大圆斑,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镶以黄白色边,性凶猛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9d0b820af45b307e87197bf.html

《常见蛇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