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近求远【争鸣“多误舍近求远”与“多悟舍近求远”实为同一含意】

发布时间:2021-03-1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舍近求远【争鸣“多误舍近求远”与“多悟舍近求远”实为同一含意】








《少林与太极》杂志2009年第7期登载魏坤梁先生《“多误舍近求远”无须质疑》一文,对同年载于《少林与太极》1期的张宝银先生《“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辨析与寻真》一文中认为“多误舍近求远”是错误的,“多悟舍近求远”才是正确的,并认为“多悟舍近求远”的意思就是“舍近求远”是对的,“舍己从人”的“舍己”就是“舍近”、“从人”就是“求远”等观点加以否定,并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少林与太极》杂志2009年第9期再登张宝银先生文《“多误舍近求远”存疑待考》,提出王宗岳《太极拳论》原始文字的本来面目到底是什么,“多悟舍近求远”难道会是“抄误”或“刊误”,将“多悟舍近求远”与“多误舍近求远”理解为同一含义对吗等问题,再次论证“舍己从人”即是“舍近求远”。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据笔者所知,略抒浅见。

一、成语“舍己从人”、“舍近求远”的含义

“舍己从人”原指放弃个人意见,尊重公论。语出《书・大禹谟》:“稽于众,舍己从人。”后指舍弃自己的主张,顺从别人。《孟子・公孙丑上》言:“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意思是说:大舜有他伟大的地方,常常能舍去自己的主观成见,顺从别人的意图,就可以做好事情,达到预期的目的。接着又说:“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这是在说:自大舜贫贱时所做的
耕种、烧窑、打鱼等事起,直至他做到帝王,没有一件不是采用别人的长处而为我所用的,取于人所做成的善事,同时也是在与人为善,这就是“善与人同”。《太极拳论》所以用此成语,正是因为太极拳是“借力打力”,“制人而不伤人”,同样是“取诸人以为善”,又“与人为善”、”善与人同”。

“舍近求远”,亦作“舍近谋远”、“舍近务远”,此语源自《后汉书》《后汉书・臧宫传》:“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后汉书・伏湛传》:“陛下舍近务远,弃易求难,四方疑怪,百姓恐惧。”此后,“舍近求远”之语在历代散文、小说以及口语中均频频使用,屡见不鲜。《红楼梦》第七十六回:“可见咱们天天是舍近求远,现有这样的诗人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现代汉语词典》对“舍近求远”的释义为:“舍弃近的,寻找远的,形容做事走弯路,或追求不切实际的东西,也说舍近图远。”从以上的例句和释义可知,“舍近求远”并非仅对具体的位置距离远近而言,其广阔的含意更指在做事时避逸图劳、弃易趋难,不走捷径、专择弯路,不切实际、专务空谈,不求问业解惑于历来技艺高超的名师大家,而却关起门来闭门造车、纸上谈兵。

王宗岳学识渊博,兼资文武,其所著的《太极拳论》理论精辟,内涵深邃,既是太极拳术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也是一篇极佳的文学作品与哲学论文。文章的最后一段:“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这是总揽全篇的总结与启示。如何正确而深刻地理解其本意,是通晓《太极拳论》的关键,也是进入太极拳之门的重要阶梯。

二、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为“多舍近求远”


自王宗岳《太极拳论》问世以来,太极拳研究者在其所著的文章和书籍中,常引用此论
中的名句,或以“经典拳论”附录其全文,而对于“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此句,则有的书为“多舍近求远”,偶而也有书为“多悟舍近求远”者。三种书法的不同,其故何在呢?是“抄误”?还是“刊误”?好像二者必居其一,其实都不是的。

武禹襄之二兄武汝清,咸丰二年(1852考中进士,官河南舞阳县知县,在舞阳县北舞渡盐店获得王宗岳《太极拳论》,付与武禹襄带回永年,后经吾先曾伯祖李亦畲、先曾祖李启轩抄赠亲友,《太极拳论》乃公开于世。现在这些抄件已难寻觅,但李亦畲晚年手抄的“老三本”,则有两本保存至今,均属完璧。

李亦畲老前辈于1880(光绪六年1881(光绪七年亲笔手抄的三本《太极拳谱》一自存,一交弟承纶,一交弟子郝和,世人谓之“老三本”。其中除“启轩本”于1937遗失于战火之中外,“郝和本”现存于上海郝少如弟子处,顾留馨先生著《太极拳术》中有其影印件,文中为“多舍近求远”。“自存本”现存于永年李家,文中亦为“多舍近求远”(刘红年编著、李光藩审的《廉让堂太极拳谱・拳架本》内有“自存本”墨迹照刊,见题图。足见“多舍近求远”是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原文。由于“”同“误”,音义都相同(《辞源》“恨”的释义,二者可以通用。1930年出版的姚馥春、姜容樵先生的《太极拳讲义》即为“多舍近求远”(可见2008年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再版书的第3561935年铅印本《李氏太极拳谱》(后通称《廉让堂太极拳谱》同年出版的唐豪先生《王宗岳太极拳论》中所列述的近代14本太极拳专著,则均为“多误舍近求远”。及至解放后,简化字和选用字之实行,对“”、“误”二字,选用了“误”,“”遂不用。此后出版的太极拳著作,如1988年出版的《太极拳全书》1991年出版的沈寿先生考释的《太极拳谱》,便都是“多误舍近求远”了。

三、“多悟舍近求远”的由来




“多悟舍近求远”较早地见于1927年出版的徐致一先生的《太极拳浅说》,但同为徐致一先生编著的1958年出版的《吴式太极拳》附录中《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则为“多误舍近求远”。1934年出版由董英杰先生执笔的杨澄甫先生的《太极拳使用法》所录的《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是“多悟舍近求远”,但在同一书内的《王宗岳遗论解明》中,却是“多误舍近求远”。1992年出版的陈龙骧先生的《杨氏太极拳精解》附录中《明王宗岳太极拳经》则是“多悟舍近求远”。但在以上各本专著的论述中,从来没有认为应该去“舍近求远”,而明确指出“舍近求远”是错的,是一种拳病。再看上述的同一人执笔的同一本书,或同一人在不同时期内所作的两本专著,都可以既用“悟”,又用“误”,足以说明他们并不是在同一时间内认识上即有巨大的差异,也不是在不同时期内认识上便走向原来的反面,恰恰是说明了用“误”可,用“悟”亦可,用字不同,其理则一,“多悟舍近求远”与“多误舍近求远”实为同一含意。按笔者的理解,其所以易“误”为“悟”,非但没有违反原意,而是对原意的引申与发挥。

四、“多悟舍近求远”与“多误舍近求远”为同一含意

1.“多误舍近求远”在《太极拳论》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句子,而是与“本是舍己从人”两个分句组成一个复句。复句中的分句,在结构上不互为句子成分,但在意义上有着各种关系。以“本是”起始的分句,下一分句必定是前者的反义。如口语中常说:“本是对的,他却说是错的。”前者是肯定的、正确的,后者一定是否定的、错误的。“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 求远”意思是:“本来是舍己从人,大多误为舍近求远了。”“本是舍己从人,多悟舍近求远”意思是:“本是舍己从人,大多领会为舍近求远了。”(“悟”
的释义为了解、领会,见《现代汉语词典》两个复句意思完全一致,都明确言明“舍近求远”是“舍己从人”的反面。

2.即使误将“多悟舍近求远”视为完全独立的句子,也绝不能将“舍近求远”理解为正确而应当依之实行的。《太极拳论》在此句中所用的“舍近求远”,是运用的一则成语,而不是另行措意遣词,所以必须从成语中来理解,不能从字面上去求释。很多成语,一定要从其来源或典故中去认识,方能了解其正确的意义,如“画龙点睛”、“杯弓蛇影”等,“舍近求远”亦属此类,如从字面上理解其意义,那就要南辕北辙、大相径庭了。

为了更明确“舍己从人”、“舍近求远”都是引用的成语,有些太极拳论著,在刊登王宗岳《太极拳论》时,对“舍己从人”、“舍近求远”都加上了引号,如唐豪的《廉让堂太极拳谱考释》,沈寿的《太极拳谱》,都是“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这样的标点,是更为正规而准确的。

3.“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与“本是舍已从人,多悟舍近求远”,其总体含意是一致的,但“误”与“悟”有一字之差,终归还是有些差异。这意义上的差异在何处?原来“多误舍近求远”既含有认识上的误解,也含有行动上的误行。所以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使用法》中说:“与敌对手,多是不用近,而用远。”说明与人交手时,确实有不少人是用远而不用近的。紧接着又说:“静以待动,机到即发为近;出手慌忙,上下寻机击敌为远。”言明“舍近求远”的错误所在。而“多悟舍近求远”,似乎是只限于错误的领会,尚未长期陷入错误的行动,受到“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警示,便及时地纠正了过来。如此看来,“多悟舍近求远”似较“多误舍近求远”略胜一筹,这或许就是某位太极拳家改“误”为“悟”的良苦用心。但不料“多悟”之语常被人误解为就应该舍近求远,失去了他修改的原意。因此之故,后来也就很少有人再用“多悟舍近求远”,仍以《太极拳论》中的原文为是。




五、略举两位太极拳家对“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解释

一方面,“舍近求远”这一自古以来习用的成语,约定俗成地固定了它的贬义。所以,无论做什么事情,“舍近求远”都是一种错误,为人所回避、所摒弃。同样在太极拳术中,它也是一种弊病、一个误区。近代太极拳家的诸多著作中,对其否定的论述非常多,开卷即是,不胜枚举。另一方面,在不下数十篇对王宗岳《太极拳论》的注释中,亦可看到他们精到的见解。现举两位太极拳家对“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的解释于下,一为杨澄甫宗师的弟子董英杰先生,一为傅钟文的弟子沈寿先生。

董英杰先生对“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的解释为:“与敌对手,要随人所动,不可自动。吾师澄甫先生常言:‘由己则滞,从人则活,能从人便得落空之妙。由己及不能由己,能从人便能由己,理虽奥妙而确切,惟功夫未到便不易领略其意耳。常人与敌对手,多不用近而用远,须知以静待动、机到即发为近,出手慌忙、上下寻机击敌为远,此多误舍近求远也。”。(见董英杰《太极拳论详解》

沈寿先生对“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的解释原文为:“‘舍己从人’指随人所动,黏则相随,走则引化,黏走相生,与人周旋,伺机随势而定进退化发。这在化而不发的情况下,外形是被动的,但实质却是主动的。‘舍近求远’就是俗语所谓‘近路勿走走远路一枉费精神了’。因此,这与‘舍己从人“恰恰相反,其貌似主动,或者顶顶抗抗,或者在不得机不得势的情况下盲目行动、暴露劲点,结果反被对方利用借力,或者以大力制胜于你,这样岂不落了一个实际上被动。因此,老一辈太极拳家常说这也叫‘自作主张’,意即不问条件和不讲方法地盲动。”(见沈寿《太极拳论坛・清代“王宗岳太极拳论”浅释》


六、“舍己从人”是太极拳术的原则与基石,“舍近求远”是太极拳术的弊病与歧途

太极拳的推手与技击是以小胜大,以弱胜强,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力从人借,机由己发,以其人之力还制其人之身,只有这样方能达到“耄耋能御众”、“四两拨千斤”。与敌相遇,须先察言观色,以明确其神情和体态;继而接手,我不先动,从彼之动,以摸清其劲路之来头,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借彼之力,接我之劲,自能“引进落空”、“后发制人”。太极拳术有无穷变化,但所有的变化都不是自作主张,而是随人之动,随曲就伸,乘机应变,趁势而入,这样即能制服他人。“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是神奇”,正是孙子所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太极拳之精巧神奇全在于“因敌变化”,而“因敌变化”的基础则是“舍己从人”。

设若与敌对峙,不观察对方的意图与动静而主观臆断、自作主张、轻举妄动,意欲先发制人,舍“形人而我无形”(孙子语,取“形我而人无形”,舍“力从人借”,取“授力与人”,舍将人“引进落空”,取被人“引进落空”,如此授人以柄必为人乘,也就是将剑柄交给人家任人宰割了。“舍近求远”,完全违背了太极拳的原则,违背了太极拳的战略战术,又怎能不一败涂地呢?即使从字面上解释,单从距离来讲,“舍近求远”也是十分荒谬的。太极拳的技击都是贴身近打,绝无远距离的袭击,不凭招式求胜负,但靠劲路见输赢。两人相较,必须肢体接触,不丢不顶,沾连黏随,曲中求直,引化蓄发,完全在近身周旋中见高低。倘若远距离争斗,“舍近求远”,岂不与太极拳术相差十万八千里?
一切真理,既是深奥的,也是简明的,其中奥妙并不难认识与理解,太极拳理法同样如此。太极拳习练者只要在名师指导下,通过长期的锻炼、体悟与实践,都会明白上述的道理,是无须别人多加阐释、繁于絮语的。

太极拳拳理既有其独特性,更有其普遍性,故常为其他拳种参考与应用。试看近期央视
的“武林大会”擂台赛,参赛者也多采取“舍己从人”的战术,抛弃“舍近求远”的弊病,凡观看“武林大会”节目的武术爱好者自会有会心的评论,更无须笔者在此饶舌了。

感谢您的阅读!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a965f983e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3b.html

《舍近求远【争鸣“多误舍近求远”与“多悟舍近求远”实为同一含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