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逸诗总结

发布时间:2016-08-15 10:55:3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篇一:山水田园诗、闲适隐逸诗鉴赏

山水田园诗、闲适隐逸诗鉴赏

山水田园诗

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众多,风格各异。陶渊明等诗人形成我国东晋田园诗派,谢灵运、谢朓等诗人形成我国南朝山水诗派,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我国盛唐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仔细品味,这些诗或多或少有着共同的特点。

首先,都对山水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给予了其他诗人作家无法企及的关注,且不惜以浓墨重彩描写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诗作首联交待了事情的缘由后,颔联即写诗人进村时所见的自然风景。诗人好似信手拈来农村常见的风景,但平淡之中可见深厚的功力和精心的锤炼。这两句不仅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村边棵棵浓密的绿树,村外坡坡横斜的青山,为我们呈现出一幅清新鲜明的山村风景画;而且一个“合”字,一个“斜”字,更将绿树环抱山村,青山横斜村外的神态点化出来,仿佛自然景物同山村人家融洽和谐,依依相合,洋溢着浓厚的情韵,极富亲切感和感染力。

颈联写进屋后主客畅谈的情景。如果说,颔联是描绘整个村庄大环境的话,颈联即是勾画故友农家的小环境:室外是打谷的晒场和菜园,室内是农家的酒菜和农事的谈吐,一股浓洌的田家风味和盘托出。诗人面对窗外典型的农家风光,屋内丰盛的农家饭菜,内心怡然欢快;加上主客知交,情味相投,频频举杯对饮,声声畅谈桑麻,心境是何等畅快温暖。尾联则述他日之约,情韵深长。诗作的人情物景都融入了一片天籁之中。

其次,诗人笔下的山水草木、鸟语花香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形成了充满生命意识的画面。

且看杜甫以诗为画之作—《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诗句一开始,就从大处着笔,描绘出在初春灿烂的阳光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最具特征的动态景物来勾画。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春日融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从景物的描写来看,这一句和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三、四两句又以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与一、二两句粗笔勾画阔远明丽的景物相配合,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从而反映了诗人经过长期的颠簸流离后,暂时得到安宁生活的畅淡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的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愉情怀的表露。

再者,也是更重要的,诗人笔下的所有山水说到底还是为了其中人物感情的抒发服务的。 如杜甫的即景小诗《绝句》: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是一首安史之乱平定后,杜甫得知故友严武还镇成都消息后写的一首小诗。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欢愉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出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两句连用四种鲜明的颜色,构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这些都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诗下联也由对仗句构成,上句写凭窗远眺雪岭。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而雪山只有在空气澄清的晴日才能清晰看见。观赏到如此难得见到的美景,诗人心情的舒畅不言而喻。下句写向门外一看,可见到停泊在江边的船只。江船本是很常见的,但“万里船”却意味深长。因为它们来自“东吴”。多年战乱,水陆交通为兵戈所阻,船只一般是不能航行万里的。而战乱平定,交通恢复,才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诗人如何不喜上心头呢?这两句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诗人身在草堂,却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次是何等的开阔!

闲适隐逸诗

某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反映这些生活的诗歌,也有不少独得之作。

首先,这些诗多有宁静的氛围,诗人在诗中的表现多为悠闲、详和。

如宋人陆游的纪游抒情之作《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

这首七律诗的颔联与尾联一直为后人所称道。诗的颔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追述此地所见的景象和内心的感受。这联流水对曲折鲜明,圆转流美,极好地勾画出江南农村山岭重重叠叠,溪河四环交错,道路弯弯曲曲,村庄繁花掩映的美好风光,表现了诗人初次探访面对的一幅幅画面各异的景色而激起的心理活动和由衷赞叹。这种对进行之中不断变化的自然景色的描绘,富有耐人寻味的理趣,成为后人所欣赏所引用的哲理诗句,寓示人们只要勇于探索,终能冲破困境,到达光明的彼岸。

尾联写临别之时的频来之约,充分表现了诗人与农家心会神契、亲密无间的友情,以及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诗人为日后的再访勾画了如诗如画的优美动人的境界:月色下,诗人乘兴手拄拐杖,踏着月光,悠闲地微笑着漫步而来,在乡村夜晚的一片静谧中,轻轻地敲响了农家的柴门……

其次,这些诗歌往往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

宋人翁卷的《乡村四月》,就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的美丽风光: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诗的前两句写初夏农村的自然景象。诗人以树木葱郁的“绿遍”来写“山原”,以水光映天的“白满”来写“川”,对比之色鲜明,呈现出初夏山水的精神,为人们展示了一幅壮阔秀美、明丽动人的山水图景。次句“子规声里雨如烟”,一方面形象地描绘出初夏时节江南地区如烟似雾、迷蒙一片的毛毛细雨,一方面又为我们传来了“田家候之,以兴农事”的子规鸟的鸣啼声,巧妙地烘托了农忙季节的到来。

诗的三、四两句写农事的繁忙。“乡村四月”点明时间和地域,为前两句的写景画龙点睛,并提示下文,有承上启下之妙。“闲人少”三字,概括了农家忙碌的情景。末句“才了蚕桑又插田”又进一步补足此意,突出了农事的繁忙紧张和农家的辛勤劳苦。“才”与“又”前后连结,紧张繁忙不言自明。同时,“蚕桑”与首句的“绿遍山原”相呼应;“插田”与首句“白满川”相映

照,挑明了河水涨满、水田汪洋、田水映着天空泛出一片白色的特有情景。诗作前后照应,看似平淡,实则精心结撰而成。

第三,在艺术风格上,这些诗大多具有质朴清新的特点。

最能体现这种风格的要数辛弃疾描写江西东部农村田夫野老之家生活情趣的《清平乐》: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词构思巧妙,颇为新颖。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是农村司空见惯的一般化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就显得格外清新优美。这是写景。在写人方面,写一对翁媪,身边有大、中、小三子。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织鸟笼,小儿卧剥莲蓬,尤其是“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把小儿子不懂世事,只是任意地调皮玩耍,溪头卧剥莲蓬吃的神情写得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其中的“卧”字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活跃纸上,可谓神来一笔。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充满着一片生机、和平宁静、朴素安定的农村生活景象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真是诗情画意,清新悦耳。这样的构思,不仅颇为巧妙,而且色彩也显得和谐而鲜明,能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篇二:话说古代隐逸诗

话说古代隐逸诗

2009-04-13 0630 5d56b7b40100cn4r

在历史上有一些文人,由于他们厌恶官场中的追名逐利,厌倦世俗生活中的蝇营狗苟,空有一腔热血不能报国,满腹才华不能施展。于是,他们就采取了一种极端的生活方式———隐逸,去寻求精神上的平衡和宁静,进入一种“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境界。

作为隐逸者,虽然远离世俗,回归自然,超然物外,但透过隐逸诗中所抒发的感情,往往能看出一位诗人人格的高下,他们有的只是为了摆脱现实,“独善其身”,寻幽探胜,怡然自得;有的却在沉醉于大自然美景的同时,有着丰富的精神生活,充满对现实的忧患之情。

生活在山野之中,寻求那一份来自田园最朴实的生活,追求那一种来自心灵最简单的快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随意悠闲;“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质朴淡然;“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真实情切。在那份隐逸情怀

隐逸诗表达隐逸之意,隐逸之境,隐士之情;诗境恬淡,恬静,恬适;真实,真切,真挚。如宋人陆游的纪游抒情之作《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

这首七律诗的颔联与尾联一直为后人所称道。诗的颔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追述此地所见的景象和内心的感受。这联流水对曲折鲜明,圆转流美,极好地勾画出江南农村山岭重重叠叠,溪河四环交错,道路弯弯曲曲,村庄繁花掩映的美好风光,表现了诗人初次探访面对的一幅幅画面各异的景色而激起的心理活动和由衷赞叹。这种对进行之中不断变化的自然景色的描绘,富有耐人寻味的理趣,成为后人所欣赏所引用的哲理诗句,寓示人们只要勇于探索,终能冲破困境,到达光明的彼岸。

尾联写临别之时的频来之约,充分表现了诗人与农家心会神契、亲密无间的友情,以及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诗人为日后的再访勾画了如诗如画的优美动人的境界月色下,诗人乘兴手拄拐杖,踏着月光,悠闲地微笑着漫步而来,在乡村夜晚的一片静谧中,轻轻地敲响了农家的柴门??

隐逸诗往往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宋人翁卷的《乡村四月》,就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的美丽风光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诗的前两句写初夏农村的自然景象。诗人以树木葱郁的“绿遍”来写“山原”,以水光映天的“白满”来写“川”,对比之色鲜明,呈现出初夏山水的精神,为人们展示了一幅壮阔秀美、明丽动人的山水图景。次句“子规声里雨如烟”,一方面形象地描绘出初夏时节江南地区如烟似雾、迷蒙一片的毛毛细雨,一方面又为我们传来了“田家候之,以兴农事”的子规鸟的鸣啼声,巧妙地烘托了农忙季节的到来。

诗的三、四两句写农事的繁忙。“乡村四月”点明时间和

地域,为前两句的写景画龙点睛,并提示下文,有承上启下之妙。“闲人少”三字,概括了农家忙碌的情景。末句“才了蚕桑又插田”又进一步补足此意,突出了农事的繁忙紧张和农家的辛勤劳苦。“才”与“又”前后连结,紧张繁忙不言自明。同时,“蚕桑”与首句的“绿遍山原”相呼应;“插田”与首句“白满川”相映照,挑明了河水涨满、水田汪洋、田水映着天空泛出一片白色的特有情景。诗作前后照应,看似平淡,实则精心结撰而成。

隐逸诗大多具有质朴清新的特点。最能体现这种风格的要数辛弃疾描写江西东部农村田夫野老之家生活情趣的《清平乐》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词构思巧妙,颇为新颖。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是农村司空见惯的一般化的东西,然而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就显得格外清新优美。这是写景。在写人方面,写一对翁媪,身边有大、中、小三子。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织鸟笼,小儿卧剥莲蓬,尤其是“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把小儿子不懂世事,只是任意地调皮玩耍,溪头卧剥莲蓬吃的神情写得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其中的“卧”字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活跃纸上,可谓神来一笔。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充满着一片生机、和平宁静、朴素安定的农村生活景象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真是诗情画意,清新悦耳。这样的构思,不仅颇为巧妙,而且色彩也显得和谐而鲜明,能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篇三:隐逸诗

王蕾:

你现在要做这项工作:以禄钦立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为范本,把已经找出来的隐逸诗,再校正一遍,核对字词篇章,还看看能不能再找出一些遗漏的诗篇,然后,把每个朝代的隐逸诗做个统计数目(如先秦~~篇),再按照内容分类。

首先要明确隐逸诗的概念,凡是和隐逸文化有关系的都叫隐逸诗,包括羡慕想象隐逸的,亲身隐逸实践的,批评反对隐逸的等。参看下文论述:

从形式上看,隐逸诗也有多种形式,有赋体的招隐与反招隐,有咏史、咏物、咏怀、应制、奉和等。界定隐逸诗,形式可作参考,主要从内容入手,本文从广义的角度出发,凡涉及隐逸诗歌(包括反映隐逸生活的纯隐诗,赞颂企慕隐逸生活的作品,反对隐逸的诗歌,招隐与反招隐诗等)皆纳入研究范围之内。

你可以在“爱问知识人”去下载禄钦立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电子书,如果下载不了,我就把我这里的书给你。

下面是已经做好的隐逸诗,你校正,增删,核对,错误的地方用

粉色标注出来,再统计分类,最后把诗题,作者,朝代,用表格的形式排列出来。

先秦诗卷

歌上

击壤歌 p1

〖《礼记经解正义》引《尚书传》曰:民击壤而歌。凿井而饮。 井田而食。帝力何有。《类聚》引《帝王世纪》曰: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五十老人击壤於道。观者叹曰:大哉。帝之德也。老人曰云云。於是景星曜於天。甘露降於地。〗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类聚》作帝何力於我哉。乐府、《诗纪》同。《初学记》作帝力何有於我哉。《御览》或作帝何德於我哉。○《类聚》十一。《御览》五百六引《高士传》。又五百七十二、七百五十五引《逸士传》。《乐府诗集》八十三。《诗纪前集》一。)

南风歌 p2

〖《家语》曰:昔者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云云。《史记》乐《书》曰: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心。故天下治也。〗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初学记》、《白帖》作人。《御览》

或同。)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白帖》作人。《御览》或同。)之财兮。(上下两联《御览》或颠倒。○《家语》辨乐篇。《类聚》四十三。《白帖》一。《御览》五百七十一、五百九十二。诗记前集四作南风操。又尸子绰子篇、《初学记》一、《御览》九并引薰、愠二韵。○《史记》乐书又云。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正义云。郑云曰:其辞未闻也。索隐云。此诗之辞出於尸子及《家语》。○逯案。《史记》已言歌南风之诗。冯衍显志赋又云咏南风之高声。步骘上疏亦言弹五弦之琴。咏南风之诗。俱证尸子以後。此诗传行已久。谓为王肃伪作。非是。)

卿云歌 p3

〖《尚书大传》曰:舜将禅禹。於时俊百工。相和而歌卿云。帝乃倡之曰云云。八伯咸进。稽首曰云云。帝乃载歌旋持衡曰云云。〗

卿(《尚书考河命》作庆。)云烂兮。乣(《类聚》作礼。《御览》、乐府同。)缦缦(乐府作漫漫。)兮。日月光华。旦(《类聚》或缺此字。)复(《类聚》作或。《御览》作咸。)旦兮。(○《尚书大传》一。《尚书考河命》。《宋书》二十七。《书钞》一百六。《类聚》一、四十

三。《御览》五百七十一。《乐府诗集》八十三。《诗纪前集》一。)

明明上天。烂然星陈。日月光(《类聚》无光字。)华。弘于(《尚书考河命》作予。《宋书》、《御览》同。《类聚》作兮。)一人。(○《尚书大传》。《尚书考河命》。《宋书》二十七。《类聚》四十三。《御览》五百七十一。《乐府诗集》八十三。《诗纪前集》一。)

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时从(光府作顺。《诗纪》同。)经,

万姓允诚。於予(《御览》作施子。)论乐。配天之灵。迁于贤圣。(《尚书考河命》作圣贤。《宋书》同。乐府作贤善。《诗纪》同。又注。一作圣。)莫不咸听。鼚(《御览》作长。)乎鼓(《御览》作歌。)之。轩乎舞(《御览》作无。)之。精(《诗纪》作菁。)华已(《尚书考河命》作以。《宋书》同。)竭。褰裳去之。(○《尚书大传》。《尚书考河命》。《宋书》二十七。《御览》五百七十一。《乐府诗集》八十三。《诗纪前集》一。又《类聚》四十三引常、行、经、诚、灵五韵。) 五子歌 p5

〖夏《书》曰:太康失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咸贰。乃盘游无度。畋于有洛之表。有穷後羿。因民弗忍。距于河。厥弟五人。御其母以从。徯于洛之汭。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

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怨岂在明。不见是图。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夏书五子之歌篇。《御览》八十二。《诗纪前集》一。)

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於此。未或不(《御览》或作弗。)亡。(○夏书五子之歌篇。《御览》八十二。《诗纪前集》一。又《御览》五百七十引荒、墙、亡三韵。)

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诗纪》云。《左传》作行。)乱其纪纲。乃底灭亡。(○同上)

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关石和钧。王府则有。荒坠厥绪。覆宗绝祀。(○同上)

呜呼曷归。予怀之悲。万姓仇予。予将畴依。郁陶乎予心。颜厚有忸怩。弗慎厥德。虽悔可追。(○同上○逯案。左氏哀六年传引夏《书》曰:惟彼陶唐。帅彼天常。有此冀方。今失其行。乱其纪纲。乃灭而亡。与此略同。可证歌为先秦逸文。)

麦秀歌 p6

〖《史记》曰:箕子朝周。过故殷墟。感宫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为其近妇人。乃作麦秀之诗以歌之。其《诗》曰:〗

麦秀渐渐(《文选》注不重渐字。《尚书大传》作蔪蔪。)兮禾黍油油。(《文选》注作黍米绳绳。)彼狡童(《史记》作僮。《文选》注同。)兮不与我好兮。(《尚书大传》作不我好仇。《御览》、乐府同。《文选》注作不我好。○《史记》宋世家。《尚书大传》。《文选》十六思旧赋注引《尚书大传》。《御览》五百七十引《史记》。《乐府诗集》五十七作伤殷操。《诗纪前集》一。)

采薇歌 p6

〖《史记》曰: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於首阳山。采薇而食之。乃饿且死而作歌。其辞曰:〗

登彼西山兮采(《御览》采上有言字。)其薇矣。(《书钞》无矣字。)以暴(《御览》作乱。)易暴兮不知其非矣。(《书钞》、《御览》无矣字。)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适归矣。(《书钞》、《御览》无矣字。)吁嗟徂兮命之衰矣。(○《史记》伯夷列传。《诗纪前集》一。又《书钞》百六、《御览》五百七十并引薇、非、归三韵。○逯案。《吕氏

篇四:诗歌分类鉴赏10闲适隐逸诗

诗歌分类鉴赏(十):闲适隐逸诗

某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反映这些生活的诗歌,也有不少独得之作。 首先,这些诗多有宁静的氛围,诗人在诗中的表现多为悠闲、详和。

如宋人陆游的纪游抒情之作《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

这首七律诗的颔联与尾联一直为后人所称道。诗的颔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追述此地所见的景象和内心的感受。这联流水对曲折鲜明,圆转流美,极好地勾画出江南农村山岭重重叠叠,溪河四环交错,道路弯弯曲曲,村庄繁花掩映的美好风光,表现了诗人初次探访面对的一幅幅画面各异的景色而激起的心理活动和由衷赞叹。这种对进行之中不断变化的自然景色的描绘,富有耐人寻味的理趣,成为后人所欣赏所引用的哲理诗句,寓示人们只要勇于探索,终能冲破困境,到达光明的彼岸。

尾联写临别之时的频来之约,充分表现了诗人与农家心会神契、亲密无间的友情,以及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诗人为日后的再访勾画了如诗如画的优美动人的境界:月色下,诗人乘兴手拄拐杖,踏着月光,悠闲地微笑着漫步而来,在乡村夜晚的一片静谧中,轻轻地敲响了农家的柴门??

其次,这些诗歌往往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

宋人翁卷的《乡村四月》,就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的美丽风光: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诗的前两句写初夏农村的自然景象。诗人以树木葱郁的“绿遍”来写“山原”,以水光映天的“白满”来写“川”,对比之色鲜明,呈现出初夏山水的精神,为人们展示了一幅壮阔秀美、明丽动人的山水图景。次句“子规声里雨如烟”,一方面形象地描绘出初夏时节江南地区如烟似雾、迷蒙一片的毛毛细雨,一方面又为我们传来了“田家候之,以兴农事”的子规鸟的鸣啼声,巧妙地烘托了农忙季节的到来。

诗的三、四两句写农事的繁忙。“乡村四月”点明时间和地域,为前两句的写景画龙点睛,并提示下文,有承上启下之妙。“闲人少”三字,概括了农家忙碌的情景。末句“才了蚕桑又插田”又进一步补足此意,突出了农事的繁忙紧张和农家的辛勤劳苦。“才”与“又”前后连结,紧张繁忙不言自明。同时,“蚕桑”与首句的“绿遍山原”相呼应;“插田”与首句“白满川”相映照,挑明了河水涨满、水田汪洋、田水映着天空泛出一片白色的特有情景。诗作前后照应,看似平淡,实则精心结撰而成。

第三,在艺术风格上,这些诗大多具有质朴清新的特点。

最能体现这种风格的要数辛弃疾描写江西东部农村田夫野老之家生活情趣的《清平乐》: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词构思巧妙,颇为新颖。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是农村司空见惯的一般化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就显得格外清新优美。这是写景。在写人方面,写一对翁媪,身边有大、中、小三子。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织鸟笼,小儿卧剥莲蓬,尤其是“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把小儿子不懂世事,只是任意地调皮玩耍,溪头卧剥莲蓬吃的神情写得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其中的“卧”字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活跃纸上,可谓神来一笔。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充满着一片生机、和平宁静、朴素安定的农村生活景象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真是诗情画意,清新悦耳。这样的构思,不仅颇为巧妙,而且色彩也显得和谐而鲜明,能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篇五:浅谈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中的隐逸文化

浅谈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中的隐逸文化

内容提要:纵观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山水田园诗作为其中的一份

子是有其一定的发展脉络的,而在其发展的历程中,一直被世人所向往的隐逸文化也始终贯穿其中。本文旨在分析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中的隐逸文化,并结合实际生活谈一下自己的一点想法。

关键词:山水田园诗 隐逸文化 陶渊明 “心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外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首即景小诗,前两句用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勾勒出了一幅光彩绚丽的图画,传达了无比欢快美好的情感。这只是众多经典山水田园诗中的一首,纵观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山水田园诗作为其中的一份子是有其一定的发展脉络的,而在其发展的历程中,一直被世人所向往的隐逸文化也始终贯穿其中。

.隐逸文化的产生发展

许慎在其《说文解字》一书中写道:隐,蔽也;逸,兔善逃也。这里的“隐”指的正是“隐蔽、隐藏”的意思,将“隐”、“逸”二字组合起来主要表达隐居、远遁以及隐士、逸民等意。隐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一种人生方式,自古以来就存在了。从孔子的“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的“道隐”,到庄子追求超然之精神存在的“心隐”;从汉代东方朔提出隐身“金马门”,将独立自由人格巧妙融入宦游之中的“朝隐”,到魏晋时期身居林泉,人格豪迈的“林泉之隐”,中国的隐逸文化传统逐步形成和成熟。到了唐代白居易提出“中隐”,使隐逸中庸化,不再以“隐”作为实现独立和价值的途径,盛极一时的隐逸文化便开始走向衰落。这其间虽有李白的别具一格的“酒隐”,但隐逸文化的衰落却是大势所趋。到了明清时的“壶天之隐”,以“壶中天地”的园林作为隐居和精神的栖息地,隐逸则越来越走向狭窄。①隐逸文化的产生发展被清晰地概括梳理出来,在山水田园诗中,它亦可以作为一种高尚品质,无论是在山水田园诗发端之时还是盛行之期,各朝各代的诗人们都将其当做自己漫漫人生旅途中的一种理想、追求,进而用自己的无限才华尽情地抒写它、赞美它。

被钟嵘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的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位典型代表。他“不为五斗米折腰”,投身自然界中的山山水水,躬耕田园,创造出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诗歌意境。再如唐代诗人王维,在做官之余全身心投入到山水田园当中,写出了“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等非常纯正的山水田园诗,表达了诗人归隐山林的山水田园情怀。因此,在隐逸文化的发展脉络中,山水田园诗始终与它不离不弃,山水田园情怀随处可见

.山水田园诗的发展轨迹

山水田园诗,顾名思义就是以山水田园风光的自然美本身作为诗人的主要抒

- 1 -

种强有力的传统,由唐宋一直到明清,几乎没有一位重要的诗人没有写过大量的

山水诗。山水田园诗的产生发展应当说是必不可免的,它是多方原因综合的结果。 首先,生产力的发展为山水田园诗的产生创造了必要的经济条件,诗人们只有在

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才会有闲情逸致投身于山水田园。它是有闲阶级的产品,它

还有意无意地炫耀了有闲阶级的“清福”。写山水诗的总是由城市“遁世”出来

的文士阶级,而不是本来就居山居水的劳动人民。其次,个体意识的充分觉醒使

得诗人们更加向往山水田园生活,在充满阶级矛盾的封建社会里,只有隐士才有

可能少受或者直接不受政治统治的节制。对于诗人而言,封建社会暴露出的众多

弊病和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解决的可能的,他们不会一味的把希望寄托在封

建统治者身上,而是着眼于自身,把自己放在一个逃避观望的位置,而后才进行

批判。从某种意义上说,山水田园诗就是他们的寄托,是他们的归宿和避难所、

发泄地,也是他们消解和淡化人生痛苦的灵丹妙药。②所以,山水田园诗的产生

发展是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的,而隐逸文化在其中的表现可以说也是历史发展的

必然结果。

.隐逸文化在山水田园诗中的体现

山水田园诗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在中国整个文学世界里拥有着一席之

地,且不可忽略,这主要还是归功于那些潜心专注于山水田园诗的诗人们。他们

在创造山水田园诗的时候总是表现出平和随运、孤独高傲、心向自然、亲近自然

的隐逸情怀。汉魏六朝时代的大诗人陶渊明、谢灵运、嵇康、阮籍等是山水田园

诗发期的主创者,他们无一不是隐士。而山水田园诗勃兴成熟于唐代,其堪称旗

手的诗人王维、孟浩然等也无一不是羡隐文士。③纵观中华民族山水田园诗的发

展历程,在结合隐逸文化在其中的表现,不妨把它分为三个阶段,即魏晋南北朝

时期、唐朝时期和宋明清时期。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山水田园诗刚刚兴起的时期,期间涌现出了大批优秀的山

水田园诗人,陶渊明和谢灵运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

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

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陶渊明《饮酒》)这首诗被人们视为山水田

园诗中的上乘之作,它抒写的是自然中的人事,自然美构建出了一个不可分割的

完整意境,而人事又有机地融入了自然美意境,仿若为人描绘了一幅淡雅、空灵

却又余味无穷的山水田园画,真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再如谢灵运的《登

江中孤屿》:“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乱流趋孤屿,

孤屿媚中川。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想象昆山姿,

缅邈区中缘。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这首诗描绘了江中孤屿秀媚幽丽的景

色,同时也寄寓了诗人孤高傲世的性格、遭受排挤的幽愤和厌世求仙的思想情绪。

作为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之作,两首诗中无一不蕴涵着“隐逸”二字,它们同样都

表达了诗人寄情于山水田园和想要归隐山林的隐逸情怀。

唐朝作为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繁荣发展的时期,更是将隐逸文化发扬到了极

致。王维、孟浩然、杜甫、李白等,都是这一时期非常有名的大诗人,在山水田

园诗方面也有着不同的但同样高超的造诣。“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

学院出版社 266

学院出版社 280

- 2 -

. 结语

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和隐逸文化是相辅相成的,隐逸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④ 《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发展的轨迹》 辛勇 百度空间

- 3 -

和人生方式,有其深厚的哲学根底,那就是以老庄为核心的道家思想。老子在《老子·道篇》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把人与自然看成是一种有序的统一体,把自然当成最高的规范。正是这种文化精神开启了隐逸文化对天趣自然的崇尚和追求,也就是本文提到的山水田园情怀。而且在这种以道家为主干的隐逸文化中,还渗透了儒家、禅家文化。比如禅宗的“放舍身心,令其自在”以及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隐逸文化。在中国古代的山水田园诗中,隐逸文化和山水田园情怀是一以贯之的,或者干脆可以说是完美结合在一起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陶渊明的这首诗应该说是所有热衷于山水田园诗的诗人们内心深处一个最真实的写照,他们无比的崇尚自然,热爱自然,他们借山水田园生活的淳朴宁静、舒适安逸来表达自己隐居不仕的高雅情致。这些都是隐逸文化的具体表现。

现在,社会高度发展,我们再也找不到一方可以供世人“隐逸”的净土了,我们能做的也只有在欣赏古代山水田园诗的时候去缅怀一下这样一种高雅的情操,偶尔在内心“隐逸”一下。这些山水田园诗和与之相应的山水田园情怀和隐逸情怀将一直伴随着我们,一直影响着我们,让我们通过它能够在这喧嚣的世界里找到自己心灵上的美好乐园。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abd73a22e3f5727a4e9627c.html

《隐逸诗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