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器发展历史历程

发布时间:2020-12-1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国陶器的历史历程】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 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陶器的出现,标志着新石器时代 的开端。
陶器的发明,也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
其实在上古时代,先民们就开始制作一些陶器。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 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 东西。
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片来看,在中国陶 器的产生距今已有 11700 多年的悠久历史。
原始陶器的发展
裴李岗文化距今约 8 千年,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与此 同时在河北武安县的磁山也发现同时期的文话遗址,而出土陶器带有一定原始 性,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陶器。
仰韶文化以半坡遗址的陶器为典型。主要纹饰有动物纹(包括鱼纹、蛙 纹)、几何纹、陶器基本为手制,出现了慢轮修整技术;陶质以细泥红陶、夹 砂红陶为主,灰陶、黑陶较少,出现白陶;陶质松软,烧成温度约 1000C
彩陶艺术是仰韶文化的杰出成就,烧前彩画,不易脱落,以黑彩为主、兼 用红色。 器型有碗、钵、杯、罐瓮、瓶、釜、甑、尖底瓶等。陶器常饰以线纹、绳 纹、弦纹和附加堆文等。
马家窑文化范围可达青海、宁夏、四川等省区。器形仍以盆、钵、罐、壶 为主,尖底器已基本消失。其纹饰有 :
① 人物纹 , ②动物纹 ,有蝌蚪纹、蛙形纹;最具有时代特征的为旋涡纹和波 浪纹,纹饰旋转、起伏,给人以强烈的运动感。
龙山文化继承仰韶文化因素发展起来。早期主要分布在关中、晋南、豫西 一带。晚期主要分布于河南、和河北的南部。陶质以灰陶为主,也有少量红 陶,黑陶数量增加,出现少量蛋壳陶。温度 1000C左右。陶器常见手制轮修,
晚期可以见到的是轮制陶器以及模制陶900
1/ 5


器。器型有杯、盘、碗、盆、罐、鼎、 甑、鬲、鬶、等。彩陶很少,常见纹饰有篮纹、绳纹、方格纹、附加堆纹等。
齐家文化是继马家窑文化而发展起来的。其主要分布于甘肃、青海、宁夏 等地。它以泥质、加砂红陶为主,均用手制,烧成温度
8001100C。器型有
杯、盘、碗、盆、罐、豆、盉、斝、鬲、甑等。问世有篮纹、绳纹、划纹、弦 纹、篦纹、锥刺纹等。彩陶数量下降,以黑陶彩绘为主,红色较少用,图案对 称规整。
大汶口文化分布于山东、江苏北部、河南东部、安徽东北部。有泥质、加 砂陶,早期红陶为主,晚期灰、黑比例上升,并出现白陶、蛋壳陶。手制为 主,晚期发展为轮制陶器,烧成温 9001000C。器型有鼎、鬶、盉、豆、尊、 单耳杯、觚形杯、高领罐、背水壶等。许多陶器表面膜光,纹饰有划纹、弦 纹、篮纹、圆圈纹、三角印纹、镂孔等。彩陶较少但富有特色,彩色有红、 黑、白三种,纹样有圈点、几何、花叶等。
屈家岭文化主要分布于长江中游江汉地区。早期以黑陶为主,晚期灰陶为 主,少量红陶。陶器以手制为主,少量轮修,烧成温度
900 C左右。器型有高圈
足杯、三足杯、圈足碗、长颈圈足壶、折盘豆、盂、扁凿形足鼎、甑、釜、缸 等,蛋壳彩陶杯、碗最富代表性。陶器大部分素面,少量饰以弦纹、浅篮纹、 刻划纹、镂孔等。由部分彩陶及彩绘陶,有黑、灰、褐等色彩,纹样以点、线 状几何纹为主。
河姆渡文化以夹炭黑陶为主,少量加砂、泥质灰陶,均为手制,烧成温度 800930C器型有釜、罐、杯、盘、钵、盆、缸、盂、灶、器盖、支座等。 器表常有绳纹、刻划纹。还有一些彩绘陶,绘以咖啡色、黑褐色的变体植物 纹。
夏、商、周三代
,陶器仍是先民主要的容器类型。
夏代的陶器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为主,制作一般都较规整,质量较好。 泥质陶常做饮食器,夹砂陶多为炊器。
商代早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印纹硬陶风行 ,还出现了在陶坯上施以玻璃 质类透明釉料的釉陶。
商代晚期还出现一种模仿青铜器的白陶,以淘洗的白色瓷土为胎,胎质纯 净洁白,器表多有饕餮纹、夔纹、云雷纹等仿青铜器纹饰,制作精细考究,几 乎全是用于祭祀等典仪的礼器。是人类文化史上罕见的美妙绝伦的工艺品。
2/ 5


目前发现最早的瓦当属西周早期,开始仅做脊瓦,西周中期遍施于房屋顶 部。 战国时期,空心砖、水管道等陶质建筑材料已屡见不鲜。
其实,还有一种我们很熟悉很特殊的陶器,就是陶俑。而且中国古俑在其 盛行的从东周至宋代的约 1500 年中。其中以秦兵马俑最为著名。西汉早期俑像 性质和秦代兵马俑相似,多是用军阵来送葬的模拟物,但在规格上要比秦俑小 得多。
除此之外也有彩绘女侍俑,模制烧成陶后敷涂色彩,轮廓线条流畅优美。 艺术造型超出军阵陶俑,富有生活情趣。渐至东汉,这种侍仆舞乐俑成为主 流,兵马俑不再出现。造型对象转为舞女,侍仆,农夫和市井等。造型艺术也 由呆板变为生动
灰陶是汉代最主要的陶系,已普及到全国各地。汉代灰陶容器是继承商周 以来的传统而进一步发展,在制作技术上达到更高的水平。一般都呈青灰色, 火候均匀,烧成温度约在摄氏 1000 度以上,质地坚实。除灰陶外,汉代的硬陶 是继承华南地区自新石器时代后期以来的 “几何印纹硬陶 ”的传统。一般圆形的 容器,主要亦系轮制。器物表面往往拍印细密的方格纹,或刻划有波状纹、锯 齿形纹,等等。器物的种类,多属瓮、罐、壶、盒、碗等容器。
汉代陶艺最高成就可以说是铅釉陶的生产。我国带釉陶器早在商周时期即 有发现,但生产少。西汉宣帝以后,在关中、河南等地较多出现,东汉普及全
国,数量大增,成为汉代一个非常重要的陶器品种。这种釉陶器,胎体是陶, 釉是以铜和铁的氧化物作呈色剂,铅的氧化物作助熔剂的釉。
铅釉陶烧成温度低,大多为 700C,所以叫低温铅釉陶器。
唐代陶器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后 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 “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在色釉中 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 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褐、绿三色为主。它的种类繁多,主要有 人物、动物和日常生活用具。
唐三彩的产地西安、洛阳、扬州是陆上和海上丝绸古道的联接点。在古丝 绸之路上,唐代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骆驼。所以唐三彩的造型多为骆驼。
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华,在初唐、盛唐时达到高峰。安史之乱以后, 随着唐王朝的逐步衰弱,由于瓷器的迅速发展,三彩器制作逐步衰退。后来又 产生了
“辽三彩”、3/ 5


“金三彩 ”、但在数量、质量以及艺术性方面,都远不及唐三 彩。
宋三彩
的釉色以黄、绿、褐三色为主,还有白釉、酱釉三彩。器型以日用的盘、 碗、盆、瓶、枕、灯、香熏等为主,还有小型的狗、马、猪等玩具。一般器物 在表面施釉,底部和内部不施釉。装饰方法以划花和印花为多。辽三彩则具有 北方游牧民族的独特风格和地方特色。其器型中的皮囊壶、鸡冠壶、海棠花式 盘碟、暖盘等都带有鲜明的契丹民族特色。辽三彩胎质松软粗糙,呈淡红色, 因此,制作时一般要施白色的化妆土,再上釉烧制。釉色以黄、绿、白为多, 有单彩、两彩和多彩的器物。刻、划、印花纹是常见的装饰。
宋辽金元时期,陶俑的使用逐渐减少,但仍有其自身的时代特色。此时期 的陶俑造型取材比以前更加生活化和多样化,在形象面貌和肌肤的刻画上,力 求反映现实人物的风貌。明代陶俑的种类趋于单一,数量也大为减少,到清代 初期陶俑基本绝迹。
明清两代瓷器发展到鼎盛时期,但宜兴紫砂陶器在明清两代制作极为兴 盛,它以其自身鲜明的艺术特色,成为中国最负盛名的陶器品种。琉璃和珐华 是明清时期流行于山西地区的低温釉陶器,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前者以铅作助熔 剂,而后者则为牙硝。琉璃器多用做建筑装饰材料和香炉、狮子等寺庙用器。 广东佛山的石湾窑创烧于宋,盛于明,而极盛于清。胎体厚重,釉厚而光润, 尤以仿钧釉最为著名。石湾窑制品以建筑用陶最多,但代表其制陶水平的是陈 设文房用器和各种陶塑。
4/ 5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b295e0e94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e9.html

《中国陶器发展历史历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