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年来孙悟空形象在电影中的演变

发布时间:2019-05-05 20:05:4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论近年来孙悟空形象在电影中的演变
作者:张赛
来源:《电影评介》2018年第09

        以玄奘西游为开端,描绘玄奘与其弟子一路斩妖除魔抵达西天的各类话本,自唐代流行到吴承恩整理编写为《西游记》为止,孙悟空这一形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被视作我国个人英雄主义的最高象征。毫无疑问,孙悟空这一形象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孙悟空形象的第一次重大颠覆是由周星驰的两部西游系列——《月光宝盒》与《大圣娶亲》所完成的。在这两部西游故事中,周星驰在过往的喜剧风格下,植入了经典的爱别离悲剧内涵,讲述了孙悟空与紫霞仙子的凄美爱情故事。从此之后,以孙悟空的爱情为线索的作品开始陆续出现。在这之中白骨精、蜘蛛精等原本的单纯脸谱化反派角色变成了富有血肉的形象。而在文学领域,今何在的《悟空传》也同样引起了一代人的追捧,这部作品在2017年被改编为电影上映,描述了孙悟空与阿紫的一段悲剧爱情故事。从后现代的角度而言,文本的解读早已由文本——作者的模式转换为了文本——读者的模式。这意味着对于孙悟空这一形象的理解,人们往往是出自于自身的阅读需求,而非从原先经典的文本出发。本文认为,这是孙悟空形象在70世纪90年代后演变的内在逻辑——人们通过对孙悟空的阅读,来表达自身对现实的理解。所以,探索作为古典英雄主义巅峰的孙悟空在近年来的电影中的形象演变,就成了一件具有意义的事情。

        一、 颠覆与多元化创造

        1927年的电影《盘丝洞》开始,顺应着时代的变迁,孙悟空形象经历了四次不同的变形。从武侠神怪片20世纪60年代充当教化的文化工具,从《大话西游》到《西游·伏妖篇》《大圣归来》的颠覆与回归[1],孙悟空的形象伴随着历史卷轴的展开,愈发地丰富与复杂起来。本文无意着笔于早期的孙悟空荧幕形象演变,而是重点分析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一系列形象变化。

        在结构主义学说中,所指与能指构成相互对立的辩证统一体。其中,能指是种种符号,所指则是由符号所具体指向的内容。从结构主义而言,单纯的能指是无意义的,因为没有具体的所指。而单纯的所指同样也是不存在的,因为缺乏具体的符号去认知[2]。本文认为,孙悟空这一形象正构成了一个符号,这个符号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而不同的内涵又指向了不同的社会现实。在这一基础上,我们先来看开启现代中国孙悟空形象转变的《大话西游》系列——《月光宝盒》与《大圣娶亲》。可以说,这两部作品奠定了九十年代后孙悟空形象演变的基本路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b4b4526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92.html

《论近年来孙悟空形象在电影中的演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