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读书笔记 - 一场关于想象力的盛宴

发布时间:2019-11-07 10:03:3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三体》的读书笔记

——一场关于想象力的盛宴

前段时间,领导推荐了《三体》这部小说。读后感觉意犹未尽,又查看了很多关于《三体》的报道和评论,算是做些考证,这些延伸阅读使我对小说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找到了一些共鸣,感觉应该写篇读书笔记,把这些感想记录下来。与很多深入细节的技术性书评相比,这篇更像是轮廓的素描,重点讨论这本书引发关于战略的思考。

1. 从这本书的名称说起

《三体》是一部三部曲小说集,分别是《三体Ⅰ:地球往事》,《三体Ⅱ:黑暗森林》和《三体Ⅲ:死神永生》,由于《三体Ⅰ:地球往事》最早以“地球往事”为名在《科幻世界》上连载,因此《三体》又名“地球往事三部曲”。

?

图表 1 三体三部曲

“三体”源于“三体问题”,是天体力学中的术语,指的是“三个质量、初始位置和初始速度都是任意的可视为质点的天体,在相互之间万有引力的作用下的运动规律问题。现在已知,三体问题不能精确求解,即无法预测所有三体问题的数学情景,只有几种特殊情况已研究。”[1]。该书中的主要情节都与一个受三体问题困扰的外星文明有关,即“三体”世界,这也是这部书名的来历。

为了便于理解,首先对这三本书的故事主线进行简要概括。有趣的是,《三体》这三本书都没标明字数,见下图。根据《南方周末》对刘慈欣的采访,三本书字数一共80万左右,我没有详细考证。但是我想说的是将这三本大部头的故事情节浓缩为不到1000字的三段话,水平再高的文字高手也难免会有信息的疏漏。这三段话只是简化的再也不能简化的故事主线,只供没看过这三本书的读者大概了解故事的内容,已经看过的读者和不愿被剧透的读者请绕行。

图表 2 三体书籍信息页[2]

《三体Ⅰ:地球往事》:文革期间,我国军方实施了探寻外星文明的“红岸工程”,通过大功率天线向宇宙发射信号,同时监听可能的反馈。一个女科学家意外的与其他行星的智能生命建立了联系,这个行星有三个恒星,即所谓的三体世界。三体世界的三颗恒星不会像我们的太阳那样规律的运行,导致他们经常处于极热或极寒的恶劣生存环境中。三体世界拥有比地球更为发达的文明,在得知地球文明的消息后,三体世界制定了侵略地球的计划,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派向地球派遣舰队,大概400年后到地球;二是研究出了先进工具——智子并派到了地球,简单来讲就是一个智能的微观粒子,设定是可以对人类的活动进行无所不在的监视,并可以通过干扰物理粒子对撞机实验压制人类科学的发展。

《三体Ⅱ:黑暗森林》:人类了解了三体世界的入侵计划,积极制定的各种应对策略。由于智子无所不在,所以人类进行“面壁人计划”,“面壁者”被赋予调动各种资源的权力,要在心中制定出应对策略,而不能暴露真实的战略意图。有一位面壁者发现了所谓的“宇宙社会学”和其推论“黑暗森林”法则,前者认为“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保持不变。”后者认为宇宙如同一片黑暗的森林,每一个宇宙文明都是带枪的猎手,他们出于生存需要,发现一个文明就要消灭一个文明(乍一看挺奇怪,但想到被欧洲人大量屠杀甚至灭族的北美印第安人和澳大利亚土着,这样的设定又显得合情合理)。面壁人发现根据这一规则,只要向宇宙发射地球和三体世界的坐标,这两个文明就都会被摧毁,以此威胁三体世界撤回舰队。

《三体Ⅲ:死神永生》:三体世界破坏了人类从地球向宇宙发展信号的能力。但信号意外的由人类的太空船发出,三体世界被更高级的文明毁灭。人类发出了三体世界的坐标的同时也暴露了自己,太阳系也随时面临被毁灭的威胁。由于了解了三体世界和其他世界是因恒星被撞击而毁灭,人类制定了“掩体计划”,即希望以太阳系内巨大的木星为掩体,躲过太阳被撞击的灾难。但高级文明发现太阳系和其他星系的星系结构不同,没有使用直接撞击恒星的方式,而是采用了“降维攻击”——即使三维空间及其中的所有物质跌落到二维的方式毁灭太阳系,只有飞行速度达到光速的物体才能躲过这次攻击。两个地球人乘坐唯一的一架光速飞船逃离了太阳系,遇到了在三体威胁时就逃离到太空的地球人。他们建立了一个封闭的小宇宙,在里面生活了一段时间后,乘坐飞船向宇宙的深处驶去。

读到第三本的后半段,感觉与之前的故事线脱节了,后来看到这样一段访谈材料,才明白了作者为何这么处理:“网上评价都认为是烂尾,认为结尾很仓促,其实它不是仓促,它是最后那个时空尺度一下子变大了,所以人物的故事节奏什么变得就很粗线条了。我的原意是想造出很有诗意的结尾,当然是没有做到了。”[3]

2. 《三体》中的科学和想象

《三体》被定为一本“硬科幻”小说(Hard science fiction)。所谓“硬科幻”,指的是以强调科技细节或科学准确性为特征的科幻小说类别[4]。“硬科幻”小说的核心是科学内容和叙事的关系[5]。说白了,就是以科学严密性为前提,凭借想象力和逻辑来讲故事。失去了科学严密性的小说其实是玄幻小说,比如西游记。孙悟空可以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的飞,人们看过小说之后只会感叹吴承恩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而不会产生跟现实联系起来太多,至少在接受科学洗礼的社会中不会。然而在看到更为夸张的比孙悟空飞的更快,甚至可以飞到宇宙中的钢铁侠的时候,人们反而感觉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这是因为西游记中将孙悟空的飞行本领神秘化了,没有交待一只猴子是如何摆脱地球引力进行远距离飞行作业的;而钢铁侠的故事中则讲的是一个麻省理工的天才高富帅,研究出了一套由微型核聚变装置、高强度合金和智能控制系统组成的盔甲,在炫酷的同时也顺便保卫地球的故事,故事中的“麻省理工”,“核聚变装置”,“合金材料”和“智能控制系统”对于科幻迷来讲是经常接触的字眼,是熟悉的概念,可以做出由此及彼的关联和推断,也可以隐约看到以现在为起点,通向未来科技的那条发展路径,我们心中好像在说是:“这个东西太酷了,也许现在人类的技术做不到,但是未来三五十年一定能做出来”。玄幻和科幻是不分优劣的,就像包子和米线满足不同的口味一样,他们只是目标读者不一样而已。从玄幻中我们希望看到的是生动的故事和饱满的人物,而在科幻中我们希望看到的是未来科技的愿景,也有学习科学知识的小奢望。

在分析完科幻和玄幻的关系后,我们自然会对《三体》中各种与科幻概念产生兴趣:具有信号放大器功能的太阳,无坚不摧的水滴,神奇的太空电梯,被降低的光速。我们不禁要问这样一个问题,这部书中的所谓科学概念是严密的吗?有意思的是在《三体》出版后,一个叫做李淼的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员写了12万字的《〈三体〉中的物理学》,专门讨论三体中的物理学设定。尽管他对《三体》是满口赞誉:“在12万字的《〈三体〉中的物理》中,我还讨论了更多的有趣的物理学设定,有的可能,有的不可能。无论是可能还是不可能,都无损《三体》这部科幻巨着的魅力。“[6],但是还是挑出了很多物理学上的”硬伤”。例如对故事情节产生重大影响的“水滴”的设定,李淼就给出了专业的否定:“刘慈欣假设这种物质结构是由强相互作用力控制的,这个假设不可能正确。很简单,如果物质的基本组成还是分子和原子,那么强相互作用力是核子(即质子和中子)之间的力,这种力的力程由介子的质量决定,也就是大约厘米,这个距离比氢原子的大小还要小四个量级,所以,强相互作用力在原子构成的材料中不会起到任何作用。”这样的否定委婉的道出了作者在细节处理上的疏忽,考虑到作者并非一个专业的物理学家,难以准确掌握大量的理论细节,这样的疏忽是可理解和可预测的。

科幻小说的创作对作者专业性的要求很高,要避免各种常识性错误,创造一个严谨的科幻作品,或者要求作者本身就是一个专业的科学家,可以从容含玩各种概念;或者要求作者通过与科学家合作进行创作,考虑社会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沟通成本的下降,后一种方式可能会成为主流,这一点我们从《阿凡达》的创作过程就可见一斑:“卡梅隆在2005年请来南加州大学的语言学家保罗·弗洛莫(Paul Frommer)为Na'vi族人开发一种特有的语言——包括全新的发音和语法。13个月以后,弗洛莫完成了一本纳维语的小册子,开始教演员学说纳维语。……在创造新语言的同时,卡梅隆还请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植物学家朱迪·霍尔特(Jodie Holt)搭建纳维世界的植物系统。最终,在天体物理学家、古生物学家等诸多专家的帮助下,卡梅隆的团队完成了一部350页的“潘多拉星球百科全书”,潘多拉星球就建立在这个系统之上”[7]。然而国内的科幻创造貌似还停留在非专业的单打独头阶段,科幻作者和科学家的交流和合作还不多见,国内科幻作品的魅力更多的源于故事的玄妙,而非科学的见地。

有人赞誉《三体》将中国的科幻小说提升到了世界水平,而我认为《三体》从很多世界级的科幻作品中借鉴了想象力,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三体》中有太多的科幻情节让人感到“似成相识”。《三体》中关于球形结构太空船的描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电影“星际迷航”中的宇宙飞船。特别是飞船达到光速的设定也容易让人联想到《星际迷航11》中使用曲速引擎的飞船,人类掌握了黑洞和时空隧道的原理,可自由进出不同的空间,不仅能进行超时空的飞行,也能进行时间旅行,可通过黑洞事件视界进行作战,将敌方的飞船困住,并将其送回过去。

图表 3 星际迷航中的太空船

太空电梯则直接借鉴了阿瑟·C·克拉克1979年的小说《天堂的喷泉》,这本小说描写了人类从位于1万公里高的地球轨道上,将一条缆索放到地面上形成“太空升降机”,通过这条缆索,人们乘坐特殊的缆车或升降机进入宇宙空间。……克拉克没有发明出太空升降机的实物,不过他进行了严谨的演算,证明太空升降机是可行的。他甚至预测出碳纤维将是制造升降机缆索的理想材料[8]

图表 4太空电梯

甚至在西方科幻小说中都可以找到与《三体》相似的故事。以下是卡尔·萨根1985年小说《接触》的简介:“研究外太空生命和地外文明的女科学家发现了一组从宇宙中心织女星发来的神秘信号源,破解信号后发现,这是一个能够达到外星球的飞行器设计图。小说真实地描写了这次接收大消息、制作大机器、穿梭黑洞飞抵大星系的冒险探访的全部过程。“这部小说在1997年被改编为电影,名为《超时空接触》,剧情为主人公通过射电望远镜接收到来自26光年之外织女星的文明信号,其中包含了时间机器的设计图纸,人类根据图纸制造出了时间机器,并通过虫洞把主人公送往织女星系统中,这趟旅程最大的收获是宇宙中存在无数个文明,时间机器甚至不是织女星文明建造的,在它们之前已经有更加高级的文明建造了时间机器。相信看过电影的读者会对《三体》与这部电影的相似性有更深的体会。此外,《三体》描写了发现外星文明后社会思潮的变化,也可以在这部电影中找到很多相似的细节。

图表 5 《超时空接触》的主要背景——阿雷西博天文台,感觉像是“红岸”基地的原型

三体中这种拾人牙慧的描写还有很多。例如牛顿和莱布尼茨的恩怨,冯诺依曼计算机,宇宙中的熵,这些老掉牙的故事和概念在书中占据了大量篇幅,但对剧情的推动作用都不大,反而有些索然无味。其实科学史本身就是跌宕起伏的好故事,在情节上一点也不亚于小说,相信每一位读过《量子物理史话》等科普读物的读者都会认同这个观点[9]。因此《三体》中的“想象”并没有给人以新鲜感,反而有玩弄概念的“嫌疑”。究其原因,就好像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关系一样,如果不站在科学的前沿,则很难有开创性的想象。要将科学概念玩的酷,国内的科幻作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 《三体》中的战略问题

然而褪去这些神秘的和“二手”的科学外衣,从情节上来看,《三体》又不失为一个好故事,特别是其中的博弈堪称精彩。在互联网行业,雷军的评论比较有代表性:《三体》不仅仅是本科幻小说,本质上是本哲学书,主要讲宇宙社会学,其中提到的黑暗森林、降维攻击尤其深刻。在金山集团战略会上,花了很多时间分享读《三体》的体会,其中的哲学道理对制定公司三到五年的战略非常有帮助。

图表 6 雷军关于《三体》的评论

让我们套用《三体》中多维空间的设定,就像三维空间投影到二维空间形成一个平面那样,看看如果《三体》投影到战略这个维度上,会带给我们哪些启示。“面壁计划”和“掩体计划”是《三体》中最为重要的两个谋略,一个成功,一个失败,但无疑都会引发读者关于战略的深入思考。

“面壁计划”博弈的双方是地球人和三体人,三体人掌握地球人行动的完全信息,拥有比地球更高级的文明,地球人针对这种情况制定了面壁计划,其核心就是“选定一批战略计划的制订者和领导者,他们完全依靠自己的思维制订战略计划,不与外界进行任何形式的交流,计划的真实战略思想、完成的步骤和最后目的都只藏在他们的大脑中,我们称他们为面壁者,这个古代东方冥思者的名称很好地反映了他们的工作特点。”[10]在《三体》的故事中,作为面壁人的逻辑根据叶文洁的提示,通过研究“宇宙社会学”发现了“黑暗森林”法则,从而建立了对三体世界的威慑,保卫了地球的安全。

而“掩体计划”中博弈的双方是地球人和更高等级的外星文明。地球人掌握的信息是外星人会对地球进行打击,时间不确定,但从其他星球被毁灭的经历可以总结出被打击的规律,于是地球人以巨大的木星为掩体,制定了应对计划,但是外星人出其不意的采用了一种降维攻击的方式,太阳系覆灭,只有少数地球人幸运逃离。

从这两个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成功的战略看似荒诞,但是简单有效、一招制敌;而失败的战略则看似未雨绸缪,使人觉得从现在到未来的每项计划都合情合理,步步稳妥,但是结果却不堪一击。这让我联想起理查德·鲁梅尔特的《好战略坏战略》,里面描写了苹果公司起死回生的案例,如下[11]

1995年,微软公司发布Windows95多媒体操作系统。之后,苹果公司的业绩急转直下。1996年2月5日,《商业周刊》将苹果公司那个着名的商标放到封面上来阐述当期的头条新闻:美国偶像的陨落。吉尔·阿米里奥时任苹果公司的首席执行官。

当时,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和Intel处理器的计算机迅速主导了整个世界,阿米里奥奋力挣扎着,试图让苹果在这样一个世界中生存下去。他选择了裁员,将公司的多种产品进行重组,并分成以下四类:麦金塔电脑、信息设备、打印机及外围设备以及“替代性平台”。此外,操作系统部和高技术部均增设了互联网服务部。

《连线》杂志(Wired)登出了一篇文章,题为“拯救苹果的101条道路”,针对苹果的状况提出了诸多建议:把苹果卖给IBM或摩托罗拉、加大对Newton技术的投资力度、充分利用苹果在美国中小学教育市场上的优势,等等。华尔街的分析人士则希望并敦促苹果与索尼或惠普签订合作协议。

到了1997年9月,距离苹果公司破产只有两个月的时间了。此时,曾在1976年参与创办苹果公司的史蒂夫·乔布斯同意回到苹果,进入经过重组的董事会临时担任首席执行官。对原来的麦金塔电脑充满热情的粉丝们大喜过望,但商业界整体来讲对乔布斯的复出不抱多大期望。

但是不到一年时间,苹果的情况就得到了彻底改观。很多观察人士曾经料定乔布斯会加紧开发高端产品,或者同太阳公司(Sun)展开合作,乔布斯却另辟蹊径,采取的举措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他将苹果公司的规模与业务范围缩小到合适的程度,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个人计算机领域,这足以保证苹果的赢利。他在保证能够生存的前提下对苹果进行大刀阔斧的重组,仅仅保留了核心部分。

当时,微软公司正拼命向美国司法部解释垄断问题,如果苹果破产,必定对微软产生不利影响。乔布斯抓住比尔·盖茨这种担忧心理,说服微软公司向苹果注入了1.5亿美元的资金。他将苹果的15个台式机型号减少到1个,将所有的手提及手持设备的产品型号减少到1个,还完全剥离打印机及外围设备业务,减少开发工程师的数量,降低软件开发力度,减少经销商的数量,将6个全国性的零售商缩减到1个,几乎将所有的制造业务转移到台湾。由于亚洲的产品链条大大简化,乔布斯成功地将库存减少了80%还多。减少经销商数量之后,苹果建立了一个新的网站直接向消费者销售产品。

乔布斯扭转乾坤之策的不同寻常之处要看其中包含多少商业常规,即“拯救苹果的101条建议”,又包含多少出人意料之举。当然,为了跳出财务困境,你必须将公司规模缩减到核心水平。当然,苹果电脑需要采用微软公司先进的办公软件。当然,戴尔公司创造的以亚洲制造为供应链、缩短循环周期、实行负营运资本的模式是行业典范,值得效仿。当然,乔布斯停止研发新的操作系统,是因为他回到苹果公司时,从NeXT公司带来了业界最好的操作系统。

乔布斯这一战略的真正威力在于,通过采取专一化和协调性的措施,直接解决最根本的问题。他并没有宣布宏伟的收入目标或赢利目标,没有像救世主那样描述苹果未来的愿景,也没有盲目改革,而是围绕着如何通过有限的途径销售简化的产品调整了整体的商业逻辑。

1998年5月,我在帮助苹果公司与意大利电信集团达成合作协议时,有幸同乔布斯讨论了他挽救苹果的战略。他以寥寥数语解释了其深刻见解的依据和连贯性:我们的产品线太复杂了,耗费了公司大量的资金。家人的一位朋友问我应该买哪一款苹果电脑,她搞不懂不同型号的区别,我也不能给她明确的指导。苹果电脑的定价没有低于2 000美元的,这让我很震惊。我们用Power Mac G3替代了所有的台式机。6个全国性的经销商裁掉了5个,因为要满足他们的要求,就意味着提供的型号和价位太多,而且这样做加价太多。

看完这段文字后,相信很多人都会觉得乔布斯的行为和扭转乾坤的面壁人像极了,同样是面对巨大的挑战,同样是超越问题本身来寻求答案,同样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正如鲁梅尔特所写:“通过转换视角来创造新的优势。以深刻的视角去重新审视竞争形势可以让你对优势、劣势有一个全新的认知。这种视角可以改变整个博弈局面,很多有效的战略就诞生于此。”相信这段话可以让很多互联网从业者找到共鸣,互联网行业不同于实体行业的一个主要区别在于软件是低边际成本或零边际成本的,是一个“无摩擦”的世界,这意味着好战略更容易在互联网世界产生巨大的成功,而《三体》中所推崇的那种超越常识的智慧和突破常规的果断行动,正是好战略的精髓所在。?

?最后,插播一下几页《三体》讨论会的PPT。

[1] 资料来源:三体问题

[2]

[3]

[4] 摘自维基词典,原文为:“Hard science fiction is a category of science fiction characterized by an emphasis on scientific or technical detail, or on scientific accuracy, or on both)”,链接为:。

[5] 摘自维基词典,原文为:“The heart of the "hard SF" designation is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science content and attitude to the rest of the narrative, and (for some readers, at least) the "hardness" or rigor of the science itself. One requirement for hard SF is procedural or intentional: a story should try to be accurate, logical, credible and rigorous in its use of current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knowledge about which technology, phenomena, scenarios and situations that are practically and/or theoretically possible”。维基词典在这里引用了一篇专业文献:Samuelson, David N. (July 1993). "Modes of Extrapolation: The Formulas of Hard Science Fiction". Science Fiction Studies. 20. part 2 (60). Retrieved 2007-10-07.

[6] 李淼,《三体》中的物理学,南方周末,2013年10月4日。

[7]

[8] 资料来源:译言网,

[9] 例如《时空本性》、《皇帝新脑》、《生命是什么》、《西方文化中的数学》等

[10] 资料来源:《三体Ⅱ:黑暗森林》

[11] 理查德·鲁梅尔特,好战略坏战略,中信出版社,2012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ba62cb2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2e.html

《《三体》读书笔记 - 一场关于想象力的盛宴.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