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 -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发布时间:2020-10-05 12:58:0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8 古诗二首

—— 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 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正确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探究诗歌的丰富意境之美。

3.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其蕴含的哲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经验将诗歌描绘的景象变得更为丰富。

教学难点

深入浅出地理解诗文蕴涵的哲理。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理解题意

1.(课件出示:黄鹤楼视频)同学们,刚刚大家欣赏了一则鹳雀楼风光视频,谁来把你积累的风光古诗背给大家听一听,谁来背两首听听。你真是背诗小达人!

2.今天我们要来学一首古诗,是什么呢?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师板书课题:登鹳雀楼)

3.课题上哪个字你还不认识?(结合学生回答教学生认读“鹳”

4.透过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

5.结合学生的疑问,教师讲述(课件出示:鹳雀楼资料)鹳雀楼名称由来:鹳雀,是一种鸟,形状像鹤。在山西永济县的黄河边上,有一座楼经常有鹳雀停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给它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鹳雀楼。大家看,这就是鹳雀楼。(师贴图)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感知韵律之美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这首诗,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要求。(课件出示:古诗原文)

要求: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划出生字,并想一想你是怎样记住他们的?

2.数一数这首诗有几句,试着读出诗句的节奏来。

交流:(个读、领读)

1.认读生字。交流识记字形。

加一加:楼:“木++女”; 依”是“亻+衣”;“尽”是“尺”加两点。“层”是“尸”加“云”。

2.认识了生字,才能把古诗读准确,你会读了吗?谁来试读一下。(出示古诗)

3.要想读好诗歌,还需要节奏和字音的轻重来帮忙。请看,出示带节奏的古诗,(课件出示:配乐展示读)。

三、图文结合,品味意境之美。

过渡:(师贴上王之涣人物图)有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很多美丽的风景,他看到了什么呢?咱们一起去看看。(贴上小朋友人物图)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读诗,看图,想一想:诗人王之涣登上楼以后看到了什么?

2.交流:你和王之涣在鹳雀楼上看到了什么呢?

在交流过程中相机地送一些词语帮助他们积累。如:连绵起伏的群山、红红的太阳、奔流不息的黄河等。(板书:群山 黄河 夕阳)

3.作画:假如老师想把你们看到的画下来,我要注意什么?你能帮帮我吗?

1)在师生共同的作画中达成一致:太阳要和山靠得近些,并且在一点一点往下落,最后太阳躲在大山背后不见了。

结合诗句猜一猜哪个字是太阳和群山靠得近的意思,(依)再猜猜哪个字告诉我们太阳不见了。(尽)(板书:依 尽)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发挥想象:同学们,见过夕阳西下的景象吗?(课件出示:夕阳图)看到这么美的情景你会情不自禁地说些什么呢?

教师动情地以描绘作结:夕阳落山图太阳渐渐收起刺眼的光芒,连绵起伏的群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丽!诗人看到这样的景色心情是高兴的,所以这句诗要用高兴的心情读出美丽和壮观!(指导学生朗读)

4.继续作画:我们在楼上还看到了黄河,黄河是怎样的一条河呢?(学生自由谈,把他们搜集到的资料和大家分享。)(课件出示:黄河资料)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全长5464公里,黄河的入海口河宽1500米,一般为500米。

(1)想象黄河流向大海的景象,会是怎样的?(课件出示:黄河入海视频)(浪花翻滚,声音大,气势磅礴)并指导朗读诗句,那你能读出它的这种气势来吗?出示:黄河入海流。

2)同学们,站在鹳雀楼上,你还可能看到什么? (课件出示:文中插图)(看看文中的图,想象一下)

如:归舟、小岛等,教师用画笔将画面变得更为丰富。

3)诗人王之涣在鹳雀楼上看到了这么多美景,他又想到了什么呢?

出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你有没有登高的经历呢?那时你看到了什么?平地上你能看到吗?

学生畅谈:自己站在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经历。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是什么呢?

这两句诗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板书:站得高 看得远)

4)我们在学习上应该怎么样呢?

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

透过这两句诗,诗人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诗人的话应读得(郑重),所以读的时候要?(慢一点,前面轻一点,后面重一点。)

四、感情朗读、吟唱古诗

过渡语:现在我们知道把一首整首诗读的有感情,不仅要注意不同的节奏,还要体会诗人的心情。

1)出示全诗,现在谁来读给大家听!(课件出示:配乐朗读展示

2)吟唱古诗,诗歌还可以吟唱,我们来一起听一听!(课件出示:鹳雀楼吟唱视频

3)《登鹳雀楼》这首诗虽然只有短暂的四行,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风景,让我们再次一齐美美地读一读(课件出示:配乐朗读展示

3.当堂背诵

4.教师小结:学习了这首诗,我们明白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五、分析字形,指导写字

听到同学们动听的读书声,课文里的生字很想跟我们交朋友。看,它们是谁?

1.教师指导书写。

“楼”的“木”的捺变成点,和“依”一样,都是左右结构,但是左窄右宽。

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演,并让学生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比划书写。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2.学生练习写字。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纠正写字姿势。个别作业展评。

六、课外作业新设计

1.读读背背,把学到的古诗背下来。

2.用自己的话把《登鹳雀楼》的意思说一说。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群山 黄河 夕阳

站得高 看得远

《登鹳雀楼》学情分析

进入二年级,孩子在识字、阅读等方面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从一年级开始,也学过两首简单的古诗,在主题阅读中也读过古诗。通过上学期的学习,本班孩子对古诗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学习能力有了一定进步。其中,女生古诗吟唱中目前占据了优势,学习认真,能做好老师要求的预习和资料积累,因此语文素养好;多数男生的学习习惯需要进一步加强培养。全班孩子在课堂上都能遵守纪律,认真上课,但积极动脑和主动举手发言交流的孩子一直是班上较少数的那部分,多数孩子仍是被动学习。在书写上,孩子们能规范书写,有少数孩子书写不认真或者是不规范。

《登鹳雀楼》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登鹳雀楼》这篇文章是人教版部编本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这一单元的四篇课文介绍了祖国各地的美丽风光。而这首诗则是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的美丽风光,诗文的前两句写的是诗人登上鹳雀楼后看到的美丽景色,后两句则是写了的诗人由此引发的感想。短短的四行诗,蕴含着深刻道理:“站得高,看的远的道理。”

二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有了学习古诗的经验,因此设计了学生自由阅读诗歌并展示阅读。在展示中总结阅读方法——即注意停顿,也就是划分节奏,以读出节奏美。另外我又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看到的美丽景色,带着高兴的心情去阅读这里美丽的风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在学习后一句时时,重点指导理解诗句的意思,以感悟道理。感受诗人的语重心长。

根据课标学段学习要求,学生学情以及古诗文特点我设计了以下3个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正确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探究诗歌的丰富意境之美。

3.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其蕴含的哲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经验将诗歌描绘的景象变得更为丰富。

【教学难点】 深入浅出地理解诗文蕴涵的哲理。 

三、教学设计

根据教学目标,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谈话导入,理解题意。

2.初读古诗,认读生字,感知韵律之美。

3.图文结合,品味意境之美。

4.感情朗读、吟唱古诗

5.分析字形,指导写字

《登鹳雀楼》测评效果分析

在设计本节课时,因为《登鹳雀楼》是一篇古诗,这首诗是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的所见、所感,诗文的前两句写的是诗人登上鹳雀楼后看到的美丽景色,后两句则是写了的诗人由此引发的感想。短短的四行诗,蕴含着深刻道理:“站得高,看的远的道理。”所以我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诵读和对情境的感悟,基于本节教学目标的设计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1.谈话导入,理解题意;2.初读古诗,认读生字,感知韵律之美;3.图文结合,品味意境之美;4.感情朗读、背诵古诗;5.分析字形,指导写字。

在指导学生充分识字的基础上,采用以读促吟,在教学中,实行多项互动,让学生在联系生活中感知、感悟,理解诗文。用声音读出美、用心灵感受美;采用体验教学法,让学生走进文本,达到吟唱的效果。

由此,在《登鹳雀楼》授课后,我设计了三个方面的题目对学生进行测评,分别是:

一、基础过关(包括组词、补充诗句、解释字词)。在组词环节,我选择了诗中的5个生字和一个容易写错笔顺的“海”,旨在考查孩子时候理解每一个生字。从补充诗句的空白有前,有后,是古诗背诵的考查。解释字词,这两个字在授课时我重点授课内容之一,以考查对诗文的理解。这个题目做的都非常好!

二、综合训练,选择找出“古诗文中存在的表示动作的词、表示颜色的词、表示数量的词”,这些词语中颜色的词语、数量词的词语都很明确,所以孩子答案准确,但是表示动作的词,因为没有明确的主体,所有错误不少。

三、拓展应用,考查的是古诗内容的理解,其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诗是教学目标之一,所以完成的很好。而“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这个问题授课时有板书,所以完成的很好。最后“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孩子主要联系到了自己的学习的提高,回答的非常不错。

综上分析,在这节课上,我设定的目标符合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特点,通过授课和检测,学生对上课的知识要点,也能很好的掌握,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登鹳雀楼》评测练习

一、基础过关

1.组词:

尽( 黄( 楼(

依( 层( 海(

2.补充诗句

白日( 黄河( )。

)千里目 一层楼。

3.解释字词

“依”的意思是 “尽”的意思是

二、综合训练

1.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

2.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

3.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

三、拓展应用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诗蕴含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2.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

3.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

【总述】

《登鹳雀楼》是一篇古诗,这首诗是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的所见、所感,诗文的前两句写的是诗人登上鹳雀楼后看到的美丽景色,后两句则是写了的诗人由此引发的感想。短短的四行诗,蕴含着深刻道理:“站得高,看的远的道理。”我设计了一下四个教学环节:

1.谈话导入,理解题意。

2.初读古诗,认读生字,感知韵律之美。

3.图文结合,品味意境之美。

4.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5.分析字形,指导写字

【教学过程】

背诵诗歌比赛,导入课文。出示自学要求,自读古诗,并圈出生字,多读几遍,并且想一想自己是怎样记住它的,旨在,充分认读生字。

初读诗文,感悟节奏美。古诗文的最大特点就是有节奏,因此我在指导阅读时设计了划分节奏、重读。

阅读中找出诗人看到了什么?抓住诗文中的关键词“日、山、黄河”在欣赏、阅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谈生活中自己登上高处的实例,体味“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好处感悟“站得高、看的远”的道理。

在掌握了诗歌节奏和体味了古诗意境的基础上,配乐吟唱古诗,在吟唱中积累古诗。

最后,写生生字,“楼、依”注意左窄又宽的书写结构指导。

借助多媒体课件,多场景多角度地向学生展示登上鹳雀楼后的迷人风光,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和诗人一起去欣赏美丽的风光。随着画面的出现,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学生也仿佛进入了一幅山水画卷的优美情境之中,当他们的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超常发挥,读的是有声有色,说的也是非常活跃。

【不足之外】

1.学生读的机会太少。

本节课的教学结束后,我才猛的意识到学生吟唱的机会太少了。尤其在感受道理之后的整体朗读,最后的背诵环节还没有来得及充分发挥。

2.评价语言不够到位。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应准确而又得体,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作出不同的评价。在教学时,我有些时候未能就学生的答案,进行一个准确而又得体的评价,这一方面还有待提高。

总之,这节课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问题,但每一次认真的反思都是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的过程。每当完成一次反思都相当于在成功的道路上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登鹳雀楼》课程分析

在本科的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3个教学目标。他们的教学设计遵循了课程标准在本学段的要求,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教学目标一是认识“楼、依 、尽 、欲 、穷、层”6个生字,会写楼、依等5个生字,正确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为此我在设计教学时,设计了认读生字、介绍字形等内容。

教学目标二是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探究诗歌的丰富意境之美。本学段课标中明确要求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美。在教学中我设计初读古诗,感知韵律之美和图文结合,品味意境之美两个活动。

教学目标三是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其蕴含的哲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是根据课程目标要求 “学习语文过程中,逐步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而提出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bc7c4d6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90.html

《小学语文 -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