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文内容详解

发布时间:2020-01-17 04:40:1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七上

《世说新语》两则 p22

1咏雪

人物介绍谢道韫,字令姜,东晋时女诗人,是宰相谢安侄女,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也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次子王凝之妻子。她与汉代的班昭蔡琰等人成为中国古代才女的代表人,而咏絮之才也成为后来人称许有文才的女性的常用的词语

诗歌特点取柳絮可比其形言其大,点明当时的雪骤之景,而因风起更指出它随风飘舞,漫无边际的自然特点。她将北风飞雪的严寒冬景,比作东风吹绵的和煦春色,正表现出开朗乐观的胸襟以及对美好春光的由衷向往。

2陈太丘与友期

元方:懂礼识义、性格直率、正直不阿。

友人:无礼无信、但知错能改、有悔过之心。

《虽有佳肴》p107

道理:实践出真知。

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 不能

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另一方面,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

《河中石兽》p139

道理:不能自以为是,依靠主观想象妄下定论,考虑事物要全面,要多读书,多实践。(书中)

任何事物都不可只知道事物的表面现象,更不可主观臆断,而是要知道它是这样的原因。(总结)

人物形象分析

寺僧:有责任心,毅力坚定,经验不足。

讲学家:傲慢,自以为是,自是博才,一知半解。 

老河兵:自信,直爽,善于实践,一针见血

七下

《伤仲永》p37

文章主旨: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仲永三个阶段表现

五岁:文理皆有可观者。 十二、三岁:不能称前时之闻。 二十:泯然众人矣。

方仲永的通达聪慧,其天资比一般才能的人高得多,而最终成了一个平凡的人令人感到痛惜的人,人是否能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要学习,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和对泯灭人才环境的批评。也对应了孔子的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孙权劝学》p108

人物性格归纳:

孙权直言不讳,赏识人才,能发现别人的潜力并善于开发,是个贤明的君主.

吕蒙憨厚老实,知错能改,有上进心

鲁肃善于发现别人的进步并加以鼓励

文章道理:告诫人们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无论一个人先天天赋多好,如果后天不学习依然不能成功,相反一个人即使基础差,但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能学到知识,并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办事能力,并告诉人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八上

《桃花源记》p164

背景: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短文两篇》p169

1)《陋室铭》 刘禹锡

文章主旨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这篇不足百字的室铭,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它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尽管居室简陋、物质匮乏,但只要居室主人品德高尚、生活充实,那就会满屋生香,处处可见雅趣逸志,自有一种超越物质的神奇精神力量。

2)《爱莲说》 周敦颐

文章主旨作者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短文两篇》p193

1)《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赏析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此文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堪称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2)《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赏析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最后一句的赏析

最后一句有两层意思:一是对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湖心亭看雪》张岱p201

赏析文章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

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八下

《与朱元思书》吴均p167

中心思想 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本文叙述作者乘船桐庐自至富阳途所见,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它创造了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读后悠然神往,仿佛也亲自领略了其间的山水之美;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表现了作者喜爱自然,对社会的不满情绪。抒发了作者对政治官场的厌倦和对功名利禄的鄙视以及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总概括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p170

赏析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两句话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这是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

陶渊明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己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文章最后有两句设问的话: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既表达了他对上古社会淳朴风尚的向往之情,又说明他是一位有着美好现想的隐士。同时也是对世风日卜的黑暗现实的针砭与嘲飒。

作者在文中作者表明其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章,塑造了一个真实的自我,表现了卓然不群的高尚品格,透露出强烈的人格个性之美。

《马说》韩愈p173

理解评述:《马说》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和层层深入的结构方式。

先从正面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性作用,从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千里马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接着又描绘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这也是千里马终身受屈辱直至含悲死去的历史。接着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其真不知马也。

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运用三个,一组排比句以及描写食马者洋洋得意的神情和自居的心理。写出了食马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特征。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的发泄。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p175

文章内容及说明《送东阳马生序》是明初宋濂送给他的同乡浙江东阳县青年马君则的文章。

在这篇赠言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文中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

《小石潭记》柳宗元p190

写作背景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主题全文用移步换景、特写、变焦等手法,有形、有声、有色地刻画出小石潭的动态美,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登岳阳楼记》范仲淹p193

中心思想这篇文章叙述了事情的本末源起,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创作背景: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贬居邓州,此时他身体很不好。昔日好友滕子京从湖南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一口答应,但是范仲淹其实没有去过岳阳楼

  庆历六年六月(即10466月),他就在邓州的花洲书院里挥毫撰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一记叙文,这都是看图写的。表现作者虽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是对被贬战友的鼓励和安慰。

《醉翁亭记》欧阳修p198

中心思想:这篇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自然风光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通过描写醉翁亭的自然景色和太守宴游的场面,表现人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

赏析作者对滁州优美山水风景的讴歌,对建设和平安定、与民同乐的理想社会的努力和向往,尤其是作者委婉而含蓄地所吐露的苦闷,这对宋仁宗时代的昏暗政治,无疑在客观上是一种揭露,这些自然都闪烁着思想光芒。尤其是这篇文章的语言,准确、鲜明、生动、优美,句式整齐而有变化,全文重复运用“…………的判断句句式,并且连用二十一个字,增强文章特有的韵律。

《满井游记》袁宏道p202

主题记叙了作者游历满井所看到的早春景色,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体现作者厌恶官场生活,亲近大自然的情怀。以及寄情于山石草木的潇洒之情。是作者对春回大地的喜悦,对自然界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

写作背景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满井游记》写于这一年的早春二月,他和几个朋友一起游览了京郊的满井,心情愉悦,文章在此背景写成。

九上

《陈涉世家》司马迁p180

1起义的直接原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2起义的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为起义所作舆论准备:占卜问鬼,置书鱼腹,篝火狐鸣。

效果:巩固了陈涉的地位,坚定众人起义的信心,在士兵面前树立威信,顺应天意。

3陈胜、吴广起义的策略是: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

4表明陈涉从小有远大理想的一句是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5文章主要表现了陈胜怎样的作用和才能1发动领导起义的作用,以推翻秦王朝2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3不甘心受奴役4同情同命运的人5年少时就具有远大抱负、志向。

6发动起义的关键是什么?吴广是怎样做的?表现了吴广的什么才能

并杀两尉,获得众人支持;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表现了吴广的机智勇敢。

7司马迁为什么把陈涉归入世家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一百三十篇,其中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世家》则是记载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陈涉则是又一个特例,他出身低微,起义后虽自立为王,但为时仅六个月。之所以列入世家,是因为在秦王朝的严密统治下首先发难,的确是非常之功。司马迁在这篇传记的最后写道: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卒亡秦,由涉首事也。说明司马迁所看重的是功业,而不以成败论英雄。是对陈涉的肯定和赞扬。

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体现了陈涉的什么精神?

他对这种生活不满,内心迫切希望改变这种处境,同时表现陈涉年轻时就有非凡的抱负,有反抗命运的决心

9、“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表现了陈涉什么精神?

追求平等,敢于反抗的精神。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p188

唐雎形象:不畏强暴、视死如归、镇定自若、机智、不辱使命。

秦王形象:恃强凌弱、外强中干、残暴。

天子之怒目的:发动战争夺取安陵。

士之怒反击的言外之意:我要杀了你,和你同归于尽。

《隆中对》陈寿p191

诸葛亮形象分析:塑造了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他善于审时度势,观察分析形势,善于透过现状,掌握全局,并能高瞻远瞩,推知未来。

赏析:文章通过对徐庶推荐卧龙,以及诸葛亮与管仲、乐毅的相比,反衬出诸葛亮的非凡才能。而诸葛亮对当世的局势分析,则更是显示出他过人的洞察力。他从内政和外交两方面,对刘备进行了分析。一方面,曹操的势力强大(挟天子而令诸侯)不可与争锋,孙权地位巩固,位置很好,这也只能为援而不可图。而写曹操打败袁绍,则又表现出对刘备的鼓励(暗示刘备有希望)。荆州、益州,应该等待时机,直接夺取。对于少数民族,应该采取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而结尾对关羽、张飞的描写,则从侧面写出刘备得到诸葛亮之后的兴奋之情。

《出师表》诸葛亮p198

作者思想感情:报先帝而忠陛下

 1.赏罚同一标准: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三条建议是: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

 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远佞

对亲贤远佞的分析1、通过对历史的分析(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2、通过刘备的言论(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和做法(亲近贤臣,赏罚分明)来阐明亲贤远佞的重要性。

以刘备为榜样从刘备对侍卫之臣和忠志之士的殊遇,从刘备对诸葛亮三顾茅庐请他出山两个方面写出刘备亲贤远佞收获的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和诸葛亮的“许先帝以驱驰”和他“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之忠心,他们都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并把这份恩情报答给陛下。第二方面是从先汉和后汉的对比中(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也能看出

 3.分析形势不利的客观条件: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有利的主观条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4.作者志趣(无意功名、淡泊名利):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5临危受命(创业艰难、患难与共)的经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6.先后汉兴衰原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7.出师目标大事、政治愿望):北定中原,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

 8.三顾茅庐(追随先帝驱驰)原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9.表达感情: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九下

《公输》

中心思想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话形式,记叙了墨子用道理说服公输盘,迫使楚王不得不放弃对宋国的侵略意图的经过,出色地表现了墨子的机智勇敢和反对攻伐的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和楚王的阴险狡诈,是墨子兼爱”“非攻的主张生动而又具体的体现。

《孟子》两章p156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第一部分:论述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在决定战争胜负中作用大小不同。  

第一层1)总论。摆出观点,提挈全文。  

第二层2)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第三层3)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第二部分: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则“战必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哪句话?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一部分: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进行了举例论证,有力论证人才要在“忧患”(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第二部分: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得出文章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的问题:

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

得出的结论(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头列举事例有什么作用?

举例论证,列举六人事例,证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的,引出下文议论。 

3.孟子的文章长于言辞,多用排比,语言有气势,试举一例说明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运用排比,增强语势,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有力证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的,同时引出下文议论。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p161

赏析本文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他从人应如何对待自己的欲望入手,在生与死、利与义、守义与失义等方面,层层深入、正反对比地论证了义重于生,必须舍生取义。还强调指出非独贤者有是心(舍生取义之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人如果经不住万钟、宫室、妻妾、施恩的诱惑,必然会失其本心(舍生取义之心)”。

  《鱼我所欲也》一文用面对鱼和熊掌之间的抉择,比喻面对生命和大义之间的选择,孟子会毅然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当中的和文章最后的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都是指人的羞恶之心。因为人只有拥有羞恶之心,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线可以承受的事,哪些是道德范围所不接纳的事,哪些是所欲有甚于生的事,这样才能不被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所诱惑,而像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样,内心有一种凛然的

《庄子》故事两则p164

人物特点

庄子:鄙视功名、清高自守、机智、幽默、能言

惠子:醉心功名、利欲熏心、无端猜忌、心胸狭窄

中心思想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雏,将惠子比作鸱,表明自己鄙弃功名利禄的立场和志趣,讽刺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表现庄子天到无为而自然的哲学思想。

《曹刿论战》p171

主题 本文对战争原因和战前双方部署等都略而不写,对战争过程也只是用齐人三鼓”“齐师败绩”“遂逐齐师做了交代,但对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写得很详尽。本文通过写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人物分析重点写曹刿论战,而不是战争经过。并通过对话突出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将曹刿和鲁庄公作对比,突出了曹刿以上两个特点。虽然鲁庄公没有远见的才能,但是他能做到不耻下问,虚心的向曹刿请教。

《邹忌讽齐王纳谏》p175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记叙邹忌以家庭琐事设喻劝谏齐威王和齐威王勇于纳谏的故事。 

  人物形象

  首先邹忌在周围人的交口称赞中,头脑冷静,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可见他是一位有自知之明的人。当他通过观察思考,由现象到本质得出正确结论的时候,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思维缜密,具有丰富生活经验的人。当他把这一生活现象和治理国家联系起来的时候,一位忠于职守,勤于王事,善于发现问题的谋士形象就跃然纸上。而他高超的劝谏艺术更进一步刻画出他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政治家形象。

  齐威王是一位善于纳谏而又有魄力的开明君主。他不仅认真听取了邹忌的劝谏,认为。而且果断采取正确措施,制定出对进谏者的奖励办法,鼓励更加直接的进谏者。而文章通过令初下,数月之后和期年之后的变化,表现出齐威王措施得力,从善如流,兴利除弊,改革成效十分显著。可见他是一位有魄力有能力的开明君主。

  内容理解

  邹忌以什么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

  一件家庭小事,即: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邹忌是如何看待妻、妾、客对自己的评价?

feel 触摸 felt felt  他认为妻是私我、妾是畏我、客是有求我,故不可信。可见他有自知之明。

upset 扰乱 upset upset  邹忌是如何齐王的?邹忌在齐王时,很讲技巧,先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讽谏的结果如何?齐王接受谏言,并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而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3. n结尾的词,在词后加t。如:mean—meant, burn—burnt, learn—learnt  邹忌成功说服齐王,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feed fed fed  他的劝说方式,即委婉劝说,它的优点就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乐于接受。今天的人际交往仍值得借鉴这种做法。

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些什么呢?  

bet bet bet①对人对已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正视自己,论人客观等表述亦可)。②善于思考,有反思的习惯与自省的能力。③观察事物深入细致,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认识妻、妾、客的赞美动机等)。

  邹忌与徐公的比美中悟出的治国道理是什么?

swim 游泳 swam swum  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让人们敢于说真话,才能做到政治清明,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mistake 误认 mistook mistaken  总结邹忌讽谏成功的原因

speak spoke spoken  ① 列国争强争霸,齐是大国,齐威王是有作为的君主,邹忌进谏的内容是受蔽使威王领悟到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这是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问题;②邹忌进谏的方式是委婉设喻,易于被对方接受;③邹忌把过错归于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使威王可以接受;④威王受蔽是客观存在,只是由邹忌点明而已。

高中英语不规则动词表《愚公移山》p179

show 显露 showed showed / shown文章赏析

第一段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衬托移山的艰难。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的品质也就越突出。这是故事的背景,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笔。

  第二段写愚公主张提出移山,家里人提出运土方案,率领几人便马上开始行动。

  第三段写愚公对智叟的驳斥,这是情节的发展。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愚公坚信可以移山。智叟目光短浅,阻止愚公移山。

  第四段写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派神将山背走了,愚公的愿望实现了。

  中心思想文章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

  文中对比:愚公移山的目标十分明确,他要变出入之迂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不怕困难,亲行动,他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目光长远,能辩证地看问题,他认识到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而智叟则与其相反,他讥笑、责备愚公的行为;他轻视愚公的力量,质问愚公,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他目光短浅,只看到愚公的残年余力,而忽视了子孙的绵延不绝。两相对比,愚公不怕困难的大无畏精神更加突出,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也更加鲜明。

  文中烘托: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石路程的遥远,对显示愚公的气魄,也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一定的作用。又如写操蛇之神的和天帝的,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bdc446ff6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1a.html

《初中语文课文内容详解.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