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文与艺第十一章中国影视

发布时间:2020-07-04 07:10:0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十一讲 中国影视:从传统到现代

追求独特的文化品格

不断增长的现代意识

要点:百年回眸

两大转折:民族品格的追求

认同和回归:港台电影

以恢宏的审美视野进入21世纪

文化是指一切给精神以力量的东西。

爱默生

传统审美,尽管雅俗之分,但美的鉴赏与创造却多为少数人的活动,含蓄蕴籍,重韵味与个性的审美体验。现代审美随着大众传媒的普及,美的鉴赏与创造实现了大众化,成为全社会可共享的文化快餐:感官愉悦,情感渲泄,……

影视作为视听媒介,在信息传递、情感交流中始终渴求美与美的形式的创造。

一、百年回眸

1.国影之初

1896.8.11 徐国“又一村”首映“西洋影戏”

1905 丰泰《定军山》(谭鑫培时年60

1913.9 张石川(1889-1953)、郑正秋(1888-1935)编导

《难夫难妻》 首映(“新新舞台”)40全景

1922 《海誓》 殷明珠 第一女星 16

FF”小姐(编导、摄 但杜宁)

1923 《孤儿救祖记》

明星公司 丰厚票房 轰动上海滩

2、九十年概貌

前期 披坚执锐 筚路蓝缕

勃勃生机 新文化又一阵地

左翼“经典”

中期 沐浴新阳光 两度创辉煌 后期跌入低谷

近期 观念更新,新人辈出,重又振兴,崛起世界

3、文化观照:五代导演 群体风格各异

○第一代(1905-1931)

拓荒时期 戏剧电影 影机固定

张石川

郑正秋

“明星”、“民新”、“天一”……

娱乐 影戏

○第二代(1932-1949)

探索时期 风火岁月 左翼经典

1932 夏衍、郑伯奇、阿英入影界 次年中共电影小组成立

1934 《神女》 吴永刚执导 阮玲玉主演

《渔光曲》 蔡楚生编导 王人美、韩兰根主演

84天爆满

《桃李劫》 应云卫执导 首部有声片

“毕业歌”袁牧之、陈波儿主演

1937 《马路天使》 袁牧之编导

赵丹、周璇 魏鹤玲主演

1947 《一江春水向东流》 蔡楚生 郑君里

上海80万人次创国产片 第一上座率 民族化

现实主义力作,与意大利新现实电影比较

内容 悲欢离合,社会教化

制作 ·影棚 实景

·艺术真实 生活真实

·戏剧冲突 情节淡化

·家庭 个人

·“章回” 自然结构

·意境

1948 《小城之春》 费穆 心理写实 精美绝伦

80年代复映轰动世界

《万家灯火》 沈浮 平民意识 艺术虚构

家庭悲欢离合

○第三代导演 50年代开始独立执导 “三谢”等

电影成为人民文化生活重要内容

“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工具”

事业蓬勃发展:17年拍片600多部

观众人次 1949 4900 1965 46亿

《白毛女》(1950 王滨 水华执导

《林则徐》(1959 郑君里 岑范执导

《林家铺子》(1959 水华执导

《早春二月》(1963 谢铁骊

《舞台姐妹》(1965 谢晋

文学价值 蒙太奇 灌输思想意识

○第四代导演 60年代“科班”毕业80年代执导

第一代学院派导演

“新”观念 四个“大讲”一个“丢掉”

1983.2.3 获奖《城南旧事》 吴贻弓 导演

1987 《老井》 吴天明 承前启后

纪实性 形式性 意象性

○第五代导演 80年代“科班”毕业,执导 “新锐”

1983《一个和八个》 张军钊

1984《黄土地》 陈凯歌

1985《黑色事件》 黄建新

《野山》 颜学恕

1987《红高梁》 张艺谋

1988《人鬼情》

自我意识

创新意识(选材、叙事、结构、语言)

主观性

象征性

寓意性

张艺谋:《红高梁》(1987

《秋菊打官司》(1992

黄健中:《过年》(1991

民俗风情 观念嬗变

第六代 90年代毕业并走上导演岗位

二、两大转折:民族品格的追求

○两大转折:影视 审美、娱乐对象

社会文化现象

特殊的意识形态

①模式转换(本体认识的误读,初识,回归)

大娱——政教——大媒(社会文化)

创作者主体意识失落

主旋律与多元发展并存(主体意识、跃升)

②观念转变(创作者主体意识)

自在

失落 {社会环境所致}

苏醒

强劲(“过”犹不及)

自觉(世纪之交)

戏人——文人——影人

戏人 对准戏剧舞台 电影强调戏剧冲突

(两方或对准大千世界或创造梦幻境界)

文人 文学性(主题、人物、情节、对白、细节)文学价值

忽视电影本身特性

影人 发挥电影特性 重视多元素的造型与运动

谢晋现象

○民族形式 品格追求

意新现实主义电影

3040左翼电影比较

①电影观念

纪实:生活真实 现实:艺术真实

1.实景“到大街上拍电影去” 影棚

2.“实人”“还我普通人” 典型人物(艺术)

3.个人命运 家庭悲欢离合

4.启用非职业演员、淡化表演 演员表现 煽情

5.淡化情节,故事 注重故事、情节

6.追求自然、质朴,自然光效 侮定性,戏剧化色彩

②民族形式

外在表现 人物外貌、服饰、道具、布景等文化信息载体

“月亮”“灯笼”舞蹈、语言……

内在表现 历史事件、习俗礼仪、民间传说 如:太极拳、书

法、京剧、中国烹调、功夫

结构 如章重回故事

西方 注重写实 浓烈、阳刚、血与火、性与力

个体精神、个性自由

东方 注重写意 阴柔、淡远、人与自然、和与爱

群体与社会责任

三、认同与回归

1.总括两岸三地 ○国情、文化、山川、人性……

P171 ○对华夏文化与人文认同

2.台港并不相同

P172 ○台影 ·认识功能·艺术追求

侯孝贤

P173 ○港影 ·文化价值·市场机制

克 许鞍华 章国明

王家卫 吴宇森

3.三地齐推当代意识的力作 P174-177

○东方人伦

○文化观照

80年代 新语言 新视角 新手法

90年代 多重文本 故事简单容量大

○中国功夫片 中国武术 功夫喜剧

侠义精神 历史与现实对话 喻世与娱乐契合

4.文化品格的新追求 P177

四、以恢宏的审美视野进入21世纪

“先进文化的代表”

——江泽民

唯有植根于自己的历史文化和优良传统,广采博纳世界的先进科技与人类人文精华,才能赢的现在与未来。

(一)、四个升华:

1本体认识 ○纪录性 ·照相本体论(影像本体论)

P62 ·长镜头理论

P94 ·纪实

○语言 ·活动的、连续的、视听声画

P48 ·充分选择自由、造型语言“镜头”

P56 ·“蒙太奇”

·“语言”不断创新

P74 ○审美形式“大传”文化

P50 视觉造型

现代电影

内容

主题

叙事

事件或场景无逻辑关系的组合 生活流

非理性意识活动的集合 意识流

否定情节、淡化情节,没有故事,不讲线索,没有戏剧冲突

记录日常生活

文化大调整与越来越开放的审美要求

影视形态发展的极好机遇

社会文化深刻危机:“人文”与 “自我”双重失落

享乐主义 不断扩张

用现代意识去表现生活 P124

客观世界 作者才情 形式规范“三维化合”

○现代化生产,充满灵性的创作

○后文化总是前文化的包容与发展

○影视双重属性 审美价值 艺术性 文化性

商品价值 娱乐性 商业性

商业性与艺术性是其“双翼”

2.主体意识 创作者个体从 “自在”→“觉醒”→“自觉”

的不断提升: ·认识自我 张扬超越

·表现自我

·提示人性、撼动万众

○张暖忻《青春祭》 陈凯歌《黄土地》

3民族品格、地域特色与艺术品位

P120 ○文化品格:80年代“港”新浪潮,“台”新电影,“大

陆”第五代均以现代电影语言来表现中国传统文化魅力

○地域性

P122 ○主流文化、主旋律 新突破 深入写人

P119 ○分野与品位·主流与前卫·商业片·艺术片

·品位·文化底蕴与艺术水准

4市场杠杆 ○对“观众”认识·为他们拍片·生命线

P167 ○“活力”所在 体制改革·“影”多元、开放

·“视”·屏幕大战

·制播分离

·舆论中心

“好看、好懂、媚俗” ·娱乐、精神

·影视网合流

(二)、 以恢宏的审美视野进入新世纪

1.世纪之交 ○碰撞、交融·“WTO”拓宽渠道

建立“立交”

·高科技 接通“神经”

容纳“多元”

○辐射、传播,选择、重构

○现代与传统的冲撞:用现代意识观照“传统”

2.理论文化回顾

“经典的” 电影作为一种媒介 一门艺术 一种语言的特性

1. 1908 卡努杜 《第七艺术的美学》

2. 1919 德吕克 《上镜头性》

3. 1933 爱因汉姆 《电影作为艺术》

4. 1923-1929 1930-1935 爱森斯坦 卷帙浩繁的论著

蒙太奇理论

5. 20世纪20年代 法国先锋派

6. 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 题材 影象本体

7. 巴赞:长镜头理论 写实主义理论----影象本体论

《电影是什么》﹝4卷﹞

O“当代的”

1. 让·米特里 1907-1988 第一位大学教授

电影综合美学“第一人”

《电影美学与心理学》

“电影的观念

《电影史》

巴尔特 《符号学原理》﹝1962

2. 麦茨: 最有影响“第一个博士”

《电影:纯语言还是泛语言》﹝1964

《电影语言》﹝1970

《想像的能指》﹝1977 第二电影符号学

3 .精神分析﹝后结构主义﹞

梦的运作:凝缩、移置、表象化、二度修饰

俄底浦斯情结:建立主体与社会秩序相关的 基本结构—通过与父或母的认同按照性别构建人格,赋予主体一个性身份。

拉康的镜像 6个月到1岁半之间婴儿“影 象域”﹝想象界﹞

获得语言能力后“符号域”﹝象征界﹞

4 .意识形态批评 路易﹒阿尔杜塞精神分析+马克思主义

《读〈资本论〉》﹝1965

《意识形态和国家机器》﹝1969

《电影手册》编辑部 电影是一种意识形态机器

《论〈少年林肯〉》﹝1969 历史人物—神话人物

5. 女权主义电影理论批评

劳拉﹒玛尔雅《视觉愉悦与叙事电影》﹝1975

O 多元的动态过程

3.中华文明自古恢宏,开放广纳 重铸魂魄

P179 ○“先进文化的代表”

○西文期待与呼唤

○重新认识“自我”价值:整体、和谐、中庸、自新

4.一面大旗——人文精神(分享、选择、发展眼光 创新意识

P180 ○生命价值○道德关怀○独立人格○批判意识

5.心灵驿站,永远的精神家园!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bf2917369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35.html

《影视文与艺第十一章中国影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