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不说话,默默生长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南瓜不说话,默默生长
作者:赵鹤飞
来源:《阅读(教学研究)》2019年第08
我读书总是先读序言和后记,以了解书的梗概和基本思想。在《给孩子上文学课》这本书的后记里,最后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八年成一书,我走得很慢,也因此看了一路风景。句话里的一个字深深地触动了我。板凳甘坐十年冷,作者用八年的时间慢慢实践,慢慢累积,终成一书,其执着与稳健令人钦佩,也给我们带来无穷启示。作者不仅自己有一颗沉静的心,更深谙儿童成长的规律。她说:成人往往急于将儿童拉到一种高度,急于把庞大的知识体系教给他们……这种做法的背后有一种可怕的逻辑:孩子的时间分分秒秒都不可以浪费,都要用在长大成才的路上。是啊,成长的过程是慢的、迂回的,教育是慢的、等待的艺术,文学素养的形成更是来自润物无声的浸润。
2009年那年,我用一年时间践行了绘本课程,之后又跟了一年在农历的天空下古诗词赏析之旅,或许是缺乏一颗持之以恒的心,又或者是看不到孩子们立竿见影的进步,这些都没有坚持做下去。后来又做过这样那样的一些探索、嘗试,但最后也都不了了之。我想,之所以无法坚持下去,大约就是因为太,急于想见到自己做的这些探索、尝试在学生身上产生收效。可教育又哪里是一蹴而就的事?
拿到张学青老师的这本书,我就迫不及待地翻开阅读起来。书的第一辑是中国散文中国,开篇引用朱光潜在《谈文学》中的言论:学文学第一件要事是多玩索名家作品,其次是多练习写作,如此才能亲自尝出甘苦,逐渐养成一种纯正的趣味,学得一副文学家体验人情物态的眼光和同情。作者认为,这段话正指出了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进行文学教学的路径和方法,而将散文作为中小学生玩索名家作品的切入口则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张学青认为,在散文教学中,应当从结构、语言两个角度去研读。虽然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文章整体的把握和对层次逻辑的理解,多多少少已经淡化甚至忽略,但一篇好文章必然有好思路,好思路才能形成好结构。她以《三棵银杏树》为例,先从语言出发,让学生体会似乎一词的准确;从把渐渐长大的小粒比作牛、羊的奶头体会作者比喻的新颖、语言的妥帖。在结构方面,她先让学生思考文章究竟写了几个季节的银杏树,带着争议回到课文,得到四个季节的共识后,追问学生作者为何采用——————的顺序来写,最后再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张学青对这个教学环节总结得多好:每篇文章都是有写作思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一个好的作者绝对不会乱走。你看他怎么开头、怎么写下去,要跟着作者走,再想想他为什么这么走,你就会有收获。这一段课堂记录让我想起著名作家严歌苓在接受采访时,谈及她在美国写作班接受训练的方法:系主任发明了一套训练方法,这套方法的第一步就是临摹,临摹全世界各种类型的小说,模仿大师的作品,就好像是拄着拐杖走路,让你熟悉全世界所有的写作手法和技艺;当你把技艺掌握了,就开始走向自己的创作,写你自己选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c6882ed1b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e1.html

《南瓜不说话,默默生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