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2024-03-07 16:33:2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18卷第5期 茂名学院学报 JOURNAL OF MAOMING UNIVERSITY V .18 No.5 Oct.2008 008年1O月 论审美教育三要素 潘永辉 (茂名学院文法学院,广东茂名525000) 摘要.gg成审美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的三要素是审美知识的教育、审美形式感的培养与审美情感的陶冶。美与真善一鼎三 足,相依相成。审美教育必须把根深植于真善美统一的土壤上,才能获得高远的意境和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审美教育;审美知识;审美形式感;审美情感 中图分类号: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590(加08) 一0083—04 我们这个时代不缺乏娱乐,但缺乏美。只有很好地开展审美教育,才能引导人们把真正的美同感官刺 激、娱乐文化区别开来,才能引导他们走向高层次的心灵追求,从而使生命具有一定的深度、广度与灵性 度。如何认识审美教育?如何开展审美教育?笔者认为,必须紧紧把握住审美教育的三大要素及其关系。 这三大要素就是:审美知识的教育、审美形式感的培养、审美情感的陶冶。它们既是构成审美教育的内容, 也是开展审美教育的形式。下面分而详论之。 1审美知识的教育 为什么要开展审美知识的教育?审美知识教育要教些什么?如何开展审美知识教育?一些人把美育 等同于艺术教育,但实际上美育并不等于单纯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仅是美育在某一领域、某一维度、某 层面的表现,而美育则是从最根本上培养人的活动,无论其内涵(或深度)还是外延(或广度)都大于单纯 的艺术教育。换言之,美育涵纳了艺术教育但应该比艺术教育具有更深刻的理性(认识)基础和更广阔的 活动空间。 当代教育状况表明,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训练而忽视了德育和美育的唯智力教育,造就了不少缺乏 良善德性和美好情感的畸形“人才”。而德育方面,倘若不能使受教育者对人类道德有着较为理性的认识 和深刻的情感体验,那么单纯的思想观念灌输并不能感化受教育者的心灵,改善他们的品性。同样,艺术 史也一再表明,艺术技能的掌握并不必然导致心理的健康、人格的健全、人性的升华,试看古今中外的文艺 舞台上,有那么多掌握了一定的艺术技能却同时又是怪癖者、心理变异者甚至犯罪者的人物,我们就可以 深思良久。可见,真善美(知意情)三者是一鼎三足,缺一不可。这也给我们启示,美育并不等于单纯的艺 术教育,美育必须有深刻的“真善”基础,必须把理性和道德融汇于其中,必须使受教育者有能力区分什么 是美的艺术和什么是丑的“艺术”。美育的这一任务,显然要求美育必须教授“美学”,以使受教育者对美的 现象(包括艺术现象)有着清晰的理性认识。简言之,美育要求理性引导感性。 美育要教授些什么美学知识呢?从整个美育课程的知识体系看,大体上可分为这几个层面或方面:美 的哲学基础,美学史或艺术史常识,审美现象(范畴)分析和美感分析,美的欣赏和创造。 真善美相依相成缺一不可的事实表明,探索美育和美学不能停留在“美”的内部,必须顺着真善美这三 个大枝桠把探索的根柢伸向最深层的理论土壤,而这个理论土壤就是哲学。哲学是从最根本上研究宇宙 收稿日期:200 ̄一04—11;修回日期1200 ̄一06—16 基金项目:茂名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项目 作者简介:潘永辉(197o一),男,广东茂名人,博士,副教授,从事哲学、美学与文学研究。 
茂名学院学报 2008年 人生的学问,美育和美学只有回到这个最深沉的土壤,才能获得自我反省自我觉悟的契机,才能给自己以 合理的定性和定位。不管你把美学奠基于何种哲学体系上,但只要能顺着真善美三者的共同根柢把探索 伸向人性的深处,美学便会获得一份土壤,一份厚实,一份庄重,亦只有回到真善美的共同土壤,我们才会 发现真善美的深层联系,才会突破那种认为真善美三者互不相干、互相冲突的表层浅见。在审美教育中启 发受教育者多一份理性的寻味,多一份德性的品尝,使他们回到人性的深层,巩固先天般的人性和谐,才能 培植起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态度。尤其在这个消费主义感官文化拼命扩张的审美“平面化”时代,我 们为美育找一个具有深度的哲学基础,不但不显得过时,反而更为时代所需。唯其如此,方可避免情感世 界的轻浮、张狂、怪癖、畸形,才能避免审美意识的飘忽游荡、忘乎根本。这正如一棵美丽之树,其顶部摇曳 多姿的繁花无法拒绝底部深埋于大地的根须。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在看似感性的审美教育中开 展理性的审美哲学教育,具有无可怀疑的合理性。 美学史或艺术史上关于美的各种观点,关于真善美和假丑恶的各种分辨,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和反 思。离经叛道、标新立异不一定不美,但也不一定就美,判别的标准应是看审美观是有深厚的哲学基础、人 性土壤,还是仅为从个人逆反心理出发的无病呻吟、情绪玩弄。 美的哲学为美育提供最根本的理论基础和最宏观的目标指引,而审美现象(或审美范畴)的分析和美 感分析,则是从具体而微的层面上讲授审美知识。对诸如优美、崇高、悲剧、喜剧、意境、神韵等审美范畴的 分析,是对美的世界的理性切入,是通过真来辉映美,是美中之真、真中之美。 美的欣赏和创造方法,亦应是审美知识教授的重要内容。这是审美知识转化为审美能力的理性前奏, 是真转化为美的序曲。 当然,以上审美知识的传授,要按照受教育者年龄和接受能力的不同而灵活处理。在传授方法上,也 要讲求智慧。抽象的理论阐释要深入浅出,古老的思想尽量佐以今天的材料,纯粹的范畴巧妙地感性化 例如,一位老师在讲授崇高范畴时,要求同学们作一个生活作业:找一个比较安静的夜晚或白天,选择 个比较空旷的地方,站立,抬头,放开心灵,尽情遥望无边无际的天空,然后体会那浩瀚的宇宙,以及比宇 宙还要浩瀚的心灵。一个人,一旦体会到了这种与宇宙同在的崇高境界,他就叩开了哲学与美的大门。 审美形式感的培养 审美的欣赏和创造,就主观美感往往寄托于或外化为客观意象而言,即是对事物形式的欣赏和创造。 在一般的理解中,所谓审美形式,指的就是能成为审美对象的事物的感性表征及其组织结构。但我认为, 审美形式应包括感性形式(具体形式)与理性形式(抽象形式),审美感性形式指的是感官所把握的色彩、线 条、形体、造型、布局、语言、音响、节奏、韵律等感性因素,审美理性形式指的是理智所把握的可以成为审美 对象(意象)的社会文化中的一些规律性东西,例如科学美中的公式定理与社会美中的公平、正义、和谐等 理念。 审美形式和美感实际上是一体二面,不可分割的。就事物外在表征言谓审美形式,就人的内在感受言 称美感。事物的外在形式是物理时空,审美的内在感受是心理时空,而物理时空和心理时空又是统一的。 中国传统哲学美学中“意境”这一说法,就很好地表达了内外不别、心物不二的一种美的生命存在状态。物 理时空和心理时空的水乳交融,可以称为审美态或审美时空(实际上是主客体相融汇的生命境界),由于审 美态中主体和客体的对立已经消失,所以在高层次的审美状态(意境或境界)中,也无所谓能观之我(美感) 与所观之对象(形式)之区分。但日常生活状态中的人,毕竟不容易进入这样的审美境界,为了能有这种 “超凡脱俗”的机会,必须先培养审美态度,而培养审美态度的最佳途径,是先学会以超然的心态欣赏美的 形式和创造美的形式。 如何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形式感呢?大体说来可从四方面人手: 第一,从艺术品的欣赏和创作人手。这是培养审美形式感的最直接的途径。对经典作品的欣赏和摹 仿,可以得到有效的审美范本。 第二,从日常生活人手。这是培养审美形式感最亲切的途径。例如教导学生按照形式美中单纯整一、 
第5期 潘永辉:论审美教育三要素 85 对称均衡、调和对比、比例匀称、节奏韵律、多样统一等规律摆放课室桌椅,整理宿舍内务,排列出操队伍, 装点校园环境,都可以给学生以美的启示,从而由外在的形式美和行为美影响及内心世界,建设美的内心。 第三,从自然审美入手。这是培养审美形式感最广泛的途径。不一定非要到名山大川、名胜古迹。教 导学生随时随地用心观照,随时随地品味那一桠树枝上挑起的一弯新月、春天田野里笑开的花朵、溪流旁 边在微风中轻轻摇摆的小草、田埂上留下的一串足迹、闪烁的星光、蔚蓝的天空,甚至土堆草垛宛然起伏的 线条……教导学生随时随地体验大自然光、影、形、声等的神秘组合,终会使学生透过感性形式进入无比奇 妙的审美意境。 第四,从科学思考与哲学观照入手。这是培养审美形式感最理性的途径。自觉地站到宇宙人生的高 处,俯瞰宇宙人生的运动变化,把握宇宙人生的规律及其玄韵,可以获得一份自信、厚实与开阔的审美胸 怀。 严格说来,美育的成功与否,并不取决于课堂上艺术技巧与审美知识的传授如何,主要还是取决于受 教育者能否在生活世界中形成一种审美态度,能否把生活世界秩序化、诗化、意境化,变成美的世界,能否 在平凡的日常世界中见出无限的韵味。 培养审美形式感有一种由自然向自由过渡的作用。正如前面所论,在审美状态中,物理时空也就是心 理时空,通过对事物客观形式(物理时空)的审美,而进入超形式(超物理)的主观心理世界,那么我们就会 从有限的物理形式中品味到无限的精神世界,从物理世界的必然中见到精神世界的自由。在这个意义上 说,形式不仅仅是形式,形式就是超形式,有限的物理形式就在无限的精神境界中。审美,使人从一朵花的 形式中见到超形式的精神。所谓意味、韵味、神韵、意境、境界等,都是从形式中的超形式诞生出来的。审 美形式,既是形式,也是超形式。正因此,康德把审美看作是此岸与彼岸的过渡、中介u ;而黑格尔从客观 唯心论出发,也说了一句虽然并不十分准确但值得引用的名言: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审美形式感的培 养,对人的精神超越就有如此重要的意义。美育的中心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对审美形式的敏锐感受和 深刻品味,并通过之而进入充满韵味的精神世界。  审美情感的陶冶 人类拥有一个很复杂的情感世界。对大多数人而言,其中的美感成分微乎其微,更多的是生理感受和 普通情感。生理感受是感官沉沦于物质世界的产物,是粗劣的物欲物感;普通情感是人类未经心灵反省的 情感,是心灵为日常生活所牵缠的、本能的、盲目的情感状态。而美感,则是人类心灵君临于日常生活之上 的产物,是对情感世界的观照、提炼、升华、净化。 如何从人类情感世界中开拓出美感?首要的是让黑暗沉沉的情感世界接受智慧之光和道德之光的照 耀。很难想象,如果一个人的心灵没有对宇宙社会真知的追求,没有对人生存在意义的感受,心性处于一 种愚昧麻木的状态,它怎么会生发出馥郁的美感芬芳。所以,智慧之光和道德之光的照耀,是情感升华为 美感的必要条件。所谓优美感、崇高感、悲剧感、喜剧感等人类情感世界中的高级情感,全都是经过人类智 慧之光和道德之光照耀的结果。例如,一位美学老师在第一堂课上提醒过学生:你只顾低头走路,你曾经 抬头欣赏过这个世界么?让我们看看我们的世界,看看太阳、月亮、星星、蓝天、白云、春天的花儿、秋天的 落叶、狂风暴雨、悬崖峭壁、雄鹰展翅,看看我们周围的人群、灿烂的笑容、忧伤的眼神、熟识的你、擦肩而过 的他,还有课室里专心听课时会心一笑的我……这种哲学意义上的“看”,是人生智慧,是心性觉醒,是情感 最终化为神圣的审美态度。在一颗富于诗情画意的心灵的观照中,这个世界的一切,都会显出别样的韵 味,为情感世界增添许多情趣与意义。 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把情感世界作为天然的艺术品来品味。对于未能确立审美态度,未能 把情感世界当成审美世界加以观照的人来说,不是所有的情感都能成为品味的对象,不是所有的情感都可 以转化为审美情感。人有各种各样的情感,在一般人的心中,欢乐是欢乐,烦恼是烦恼,二者互不相干,互 相敌对,喜怒哀乐之间总有隔碍,总不通融,所以人心也就充满了矛盾冲突,无法和谐。情感世界种种“心 相”(心理形式)的对立类似于物理世界种种物相<物理形式)的对立。如何使各种心相心态消除彼此的隔 
86 茂名学院学报 2008年 阂而获得一心贯通呢?以审美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相心态便是最好的方法,也许是唯一的方法。 以艺术的形式去表达情感,欢乐幸福是心的艺术品,痛苦忧伤也是心的艺术品,于是对立的二极在艺 术中获得了平等性和谐性;以审美的态度去对待情感,欢乐幸福是观照的对象,痛苦忧伤也是观照的对象, 于是对立的二极在审美观照中获得了平等性和谐性。纷纭芜杂、冲突不已的情感世界,必须凭借超利害、 超分别的审美澄怀,才能得到解脱。这犹如禅宗所说的即一切法而离一切相的般若境界。 因此,情感世界的审美陶冶,并非仅指让人通过艺术的形式把某种情感表达或发泄出来,以达到心理 治疗的目的;更主要的是指情感世界应该而且也必然会接受理性之光的照耀,通过对情感世界的纯化美 化,而彻见情感之美后面的情感之真和情感之善。这里的真与善指的就是内心世界种种情感对立冲突表 面之后的和谐统一。 所以感性的审美中蕴含着巨大的理性智慧。美就在真和善之中,反过来说真和善也在美之中,真善美 三者互相融摄。审美到了某种境界,必会见到美中的真和善。学会以美的态度对待内心诸如欢乐、哀伤、 嗔恨、痴爱等情感,学会化解这些情感的纠结、矛盾和冲突,本身就是真和善的行为。说其真,是因为通过 审美从世界的矛盾中见到世界的统一,这是真理;说其善,是因为通过审美从人心的冲突中见到人性的和 谐,这是善德。举个例子:运用优美的范畴去教育学生,也就是运用美的方式去教导学生以真和善。优美 的特点是和谐,优美的和谐至少应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人与自我的和谐,人与他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 谐。真善美的统一关系,在和谐的优美之中得了绝好的感性表现。崇高、悲剧的特点虽然看似是矛盾冲 突,但这矛盾冲突并不脱离和谐,或者说正是为了显示和谐的基础性、中心性与目的性。崇高和悲剧只有 以优美(和谐)为基础、内蕴和目的,才能显出其德性和理性的光辉,才会是正义和真理的形象显示,否则崇 高和悲剧就只能是力量的暴戾和命运的惨酷。孔子们知救世不可为而为的崇高中含有智者乐水、仁者乐 山的优美,烈士们为正义事业而慷慨赴死的悲壮中含有无我无不我的洒脱。这就是圣贤英雄与那些叱咤 纵横、肆意一己却又结局悲惨的历史人物在美学意义上的区别,即美的形象与丑的形象的区别。 结语 真善美三者殊相而同体,殊途而同归。不管是以真的还是以善或美的途径入手去探索宇宙人生的秘 密,当到达甚深境界时,三者会相互发现对方原来一直与自己相伴而行,原来就是自己的化身。在真善美 最终统一的深层心灵世界里,表层意识中认识的工具性、意志的强制性、情感的压迫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冲 突都会消失殆尽,而融汇成不可思议的和谐心性世界。让美育深植于这样的人性土壤和哲学基础上,切实 把握其内容与形式,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把受教育者导向这样一个深沉博大奇丽无比的世界,培养 出健全的人格升华的人性,当是美育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 [参考文献】 [1]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16. 2]黑格尔.美学: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42. The Analysis of the Three Element of Aesthetc Educaton PAN Yong—-hui (Coeg fHumani and aw,MamingUniy,Mam ̄525000,China) Abstract:The paper alms to r"arch aesthetc educaton.It holds the three dement of aesthetc eucaton are te eucon of aesthetc h iedge,the cuvatng 0f蛐 ̄aeset m ndthe ̄yig faeshet l她.The衄吐,the ood nd e beauul,the bas aesth ̄c cx]uc,aton.are unied.Aesthetc eucation must be rooted in the unicaton oftem in order to work efectvely. Key words:aesthec ucaton;aesthetc knowt;feeng of esthet m;aeshe elng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c9c30f97c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3d.html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