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精选教学案例

发布时间:2020-07-21 18:47:4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背影》案例

【案例描述】

问题的生成

怀着对朱自清先生的深深敬意,我和学生一起赏析了《背影》。学生被朱自清那优美的文笔、质朴的文风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浓浓亲情所感动。

“同学们,还有问题吗?”快下课的时候,我问了一句。

“老师,我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吗?”班长陈杨凡起身提问。

“当然可以。”我马上把目光转向他。

“假若我是朱自清,看到父亲这样艰难地爬月台为我买橘子,我不会只在车上流泪,我一定要亲自去买橘子。”

陈杨凡的提问激起了层层波澜。

“要是朱自清去买橘子,那我们还会读到《背影》这样脍炙人口、感人至深的作品吗?”伶牙俐齿的李艳艳反驳道。

“宁愿没有《背影》,也不能只在车上流泪。”陈杨凡显得很激动。

两个人各执己见。班里顿时乱了起来。

“好,老师统计一下,同意父亲去买橘子的同学举手——28人;不同意的举手——24人。”

此时,下课铃声响了。想起明天有作文课,于是,我布置了晚上的作业:“回去查资料,明天举行辩论会——橘子该由谁买。要用道理和事例来证明你的观点。”

Yeah!”学生们高兴地手舞足蹈起来。

辩论

第二天上课,我一进教室,学生的准备出乎我的意料:黑板上醒目地写着:辩论会——橘子该由谁买。桌椅重新调整对面相坐,情绪高涨。我再次强调:要据理力争。甲方为“父亲买”坐左边,乙方为“朱自清”买坐右边,一场辩论激烈地展开了。

甲方(陈秀苗):我方认为:橘子应该由父亲买。文中提到父亲的“迂”、“老境颓唐,情郁于中”。我想,对固执、郁闷的父亲来说,他要坚持自己去买橘子,认为这样才能表达出父爱。对朱自清来说,适当依顺父亲,这也是孝顺之道。如果不让父亲去买,可能好心伤了父亲的浓浓的爱子之心,因此,我方认为:此时此刻,接受也是一种美德,橘子还是让父亲去买。

乙方(郑鑫):我方认为朱自清应该自己去买橘子。即使父亲不让,可以劝说父亲:“爸爸,我已20岁了,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了,还是我去买吧。”让父亲觉得自己长大了。“儿行千里母担忧”在父亲面前要证明自己可以独立了,这也让丧母、赋闲的父亲心里得到安慰。(鼓掌)

甲方(徐锐):文中说:“他还是决定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朱自清已经深知父亲的固执脾气,此时劝说没用的,还是默默地享受父爱吧!孟郊50岁时外出做县尉,老母亲在昏黄的油灯下,“临行密密缝隙,意恐迟迟归。”孟郊没有劝说母亲,而是在油灯下,默默地陪伴母亲。孟郊和朱自清一样,都是在默默地享受母爱和父爱啊!

乙方(李艳艳):“默默享受父母之爱”没错。但是,文章末尾说道:“我身体欠安,……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体弱多病的父亲来信让朱自清回想起当年“默默享受父爱”一幕,悔恨交集,泪眼纵横。我想因为朱自清写《背影》的时候,他父亲还在世,如果不在人世,就“树欲静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待”了。所以我认为朱自清应该自己去买橘子,而不能只在流泪,这也太不像男子汉大丈夫了!

甲方(张小敏):不对!(显得很激动,拿出查阅的资料)他是真正大丈夫,19486月他虽贫病交加,却在抗议美国扶植日本和拒绝接受“美援”面粉的宣言上签名,毛主席曾高度赞扬了他的这种民族气节,他正如孟子所言:“贫贱不能移”,他是最有骨气的人。我认为朱自清流的是感动的泪,而不是悔恨的泪。(鼓掌)

乙方(杨新):我还是认为朱自清应该自己去买橘子。“男儿当自强”朱自清此时都二十岁了,该自立了。居里夫人15岁时就独自一个人到偏远的地方当家庭教师,安徒生14岁就只身一人到举目无亲的京城闯荡。让父亲去买橘子我认为是不对的。

甲方(杨晓珍):爱,有时是没有对错的。我在《读者》上看到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游子探亲期满离开故乡,母亲送他去车站。在车站,儿子旅行包的拎带突然被挤断。眼看就要到发车时间,母亲急忙从身上解下裤腰带,把儿子的旅行包扎好。儿子问母亲怎么回家?母亲说,不要紧,慢慢走。多年来,儿子一直把母亲这根裤腰带珍藏在身边。多少年来,儿子一直在想,他母亲没有裤腰带是怎样走回十二里地外的家(眼中噙着泪水)。那按照对方辩友的逻辑,儿子也是不对的。我想,父母之爱对儿女来说,意味着巨大的财富,我们也要把这笔财富传给下一代啊!(鼓掌)

乙方(王成新):自立也是一笔财富啊。安徒生在谈到《丑小鸭》这部作品时,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我就是那只丑小鸭。请问,如果安徒生没有那样的生活经历,哪有《丑小鸭》这部经典的童话。(鼓掌)

甲方(李晓立):如果没有父亲艰难的买橘子,能有《背影》吗?(鼓掌)。

乙方(杨佳佳):感人至深的事例可写别的,但我认为橘子一定要自己去买。(掌声)

……

学生辩论得差不多了,该是我出手的时候了。我说:同学们辩论激烈,双方都有道理,老师觉得这场辩论输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很投入地参与这场辩论的过程。老师建议大家课外读一读朱自清写的散文《月光下的人生》,这部作品能带给大家美的愉悦、情的感染。尤其是朱自清那无悔的一生,是一部活生生的人生教科书。

【案例反思】

什么是理想的课堂,叶澜教授曾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上《背影》之前的教案设计中,没有举行的“辩论会”这一环节,但恰恰是这一环节,我认为最精彩。我也由此而深入思考:

一、课堂生成要立足于课前预设

案例描述中学生的生成质疑:“朱自清应该自己去买橘子”,我认为是不意外的。因为按照新课程理念备课,出现类似的“生成”是必然的,这一堂课我的学生能提出意外问题,我能比较灵活地处理这个生成并非都是我的教学机智,而是在于我“弹性”预设课堂。

所谓“弹性”预设,一要预设“可能”:教师在备课时从生本出发,构建符合学生智力发展的情境。无论是教学环节的预设,课堂组织方式的确定,都要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尽可能多把学生考虑在内,尽可能留给学生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备《背影》时,我有预设“学生质疑、合作交流”这一环节,如果备课时没有为学生搭建这一发挥的舞台,也就没有学生思维的火花迸发、对接、碰撞。三要预设“轮廓”:教师要把时间花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组织活动等大体轮廓之上,而不要对课堂教学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要给各种不确定的因素留下足够空间。这样在课的具体行进状态中发生的一切,尤其是一些意外生成,虽然没有预设到,但由于“弹性”预设已经为这些“意外”的发生留下足够空间,预设时已经有足够的思想和智慧的准备,当“意外”发生时,教师就不会乱了方寸,他依然能够引导学生创造出“精彩”,但这“精彩”是以“弹性”预设为前提的。否则的话,当学生提出“朱自清应该去买橘子”之类的意外问题,教师就惊慌起来,茫然失措,或者惊喜万分,如获至宝。

二、课堂生成要触发于学生灵感

本节课,由于我采用了将疑激疑的方法,把学生意外质疑当作作业巧妙地反抛给学生,引出一场精彩的课堂辩论。这场辩论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而且使学生的参与变得真情投入。他们的情感、兴趣、个性、思维、人格等在争辩、交流中得到反映,他们的心灵在争辩交流中得到了充分展示,他们的语言能力在争辩交流中获得了提升。辩论的结果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辩论这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为了占得主动,能从课文内容出发,融进自己的理解,尽情为自己个性化的观点据理力争。学生语言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我很庆幸自己没有去“灭火”,而是“火上浇油”让学生争得面红耳赤,斗智斗勇又斗嘴,争斗双方皆赢家。如此,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既有的知识被他人的观点所唤醒和激活,一举两得。也就是说,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有效利用学生生成资源,教师必须要有识别问题有无价值的火眼金睛,要有效运用教学策略,及时发现有价值的质疑,及时捕捉学生的思考和发现,促进生成,真正地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生机和活力,使既定的教学目标有效而深刻地完成。

三、课堂生成要形成于自我体验

新课程的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体验、去积累、去生成,强调让学生在自我体验中学语文。“注重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重要的教学理念之一。课堂生成来源于学生感悟,如果再让学生在自我体验中解决生成资源,与文本进行自由的对话,在语文学习中感知自己、发现自己、提升自己,这样,文本的生命意义与学生的生命存在不再分割,语文教学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活力。本节课,学生对朱自清“该不该自己去买橘子”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他们课外收集资料,经过一番辩论,对“爱”有了更深体验,获取了情感的体验和价值观的提升。因此,课堂也真正因动态生成而美丽。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ce45c11df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68.html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精选教学案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