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左传》之性质及其与《国语》之关系(一)(一)

发布时间:2019-01-25 04:10:2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论《左传》之性质及其与《国语》之关系()()

自汉哀帝建平元年宗室刘歆请建立《春秋左氏传》及王莽发得《周礼》后,乃若静水投物,其波浪经久不息。刘氏请建立者,除此书外,尚有《毛诗》、《逸礼》及《古文尚书》等。《毛诗》问题已因郑樵、朱熹以及牟庭、崔述、康有为等之攻击而知其伪。《逸礼》已佚,无可详考。《古文尚书》原本亦佚,今所存者为伪中之伪,经阎若璩、惠栋等之考证,已成定论;虽有毛奇龄、吴光耀、洪良品及王小航()等之辩护,其案终不能平反。《周礼》问题则最近得郭沫若(有《周宫质疑》一文,见《金文丛考》),钱宾四(有《周官著作时代考》一文,见《燕京学报》第十一)诸家之考订,亦知此书为晚周时物;虽未能如今文家之豫期,谓为歆、莽所伪,然其非周公之作,则无疑矣。独《左传》问题,乃愈久而愈棼,今文家攻之愈急,古文家守之亦愈坚,一似永无解决之希望者,宁非奇耶?盖《左传》之问题,实较他书为复杂,若《周礼》、《毛诗》、《古文尚书》等问题仅限于该书之本身,而欲订《左传》之真伪,则至少须涉及《春秋》及《国语》二书。欲问《左氏》究否传《经》,则其与《春秋》之关系、不能不详加考察;欲问其是否自《国语》分出,则其与《国语》之异同、又不能不详加考察。所牵涉者广,所藉者多,故歧义既伙,欲图解决乃愈难。

当刘歆建议立《左氏春秋》之时,即引起执政大臣及群儡不满,事具《汉书.刘歆传》,今引其原文,以见始末。

初,《左氏传》多古字古言,学者传训故而已。及歆治《左氏》,引《传》文以解《经》转相发明,由是章句义理焉……歆以为左丘明好恶与圣人同,亲见夫子,而《公羊》、《谷梁》在七十子后,传闻之与亲见之,其详略不同。歆数以难向,向不能非间也……,及歆亲近,欲建立《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皆列于学宫。哀帝令歆经博士讲论其义,诸博士或不肯置对。歆因移书太常博士,责让之曰:……诸儒皆怨恨。是时名儒光禄大夫龚胜以歆移书,上疏深自罪责,愿乞骸骨罢。及儒者师丹为大司空,亦大怒,奏歆改乱旧章,非毁先帝所立。上日:,歆欲广道术,亦何以为非毁哉?,歆由是忤执政大臣,为众儒所讪,惧诛,求出补吏,为河内太守。

是知刘歆为学术而牺牲,千载而后,平情而论,当服其勇敢。乃因其政治生活,遭逢莽篡,而王莽标榜周公,于是绎今文家乃谓《周礼》伪群经以佐证,而《左传》为其首要,于是刘歆之罪不容诛矣!康有为之《新学伪经考》有云:

歆以其非博之学,欲夺孔子之经,而自立新说以惑天下。知孔子制作之学首在《春秋》,《春秋》之传在《公》、《谷》,《公》、《谷》之法与六经通。于是思所以夺《公》、《谷》者,求之古书,得《国语》,与《春秋》同时,可以改易窜附,午是毅然削去平王以前事,依《春秋》以编年,比附经文,分《国语》以释经,而为《左氏传》。遭逢莽篡,更润色其文以媚莽。因藉莽力,贵显天下,通其学者以尊其书”(卷三《汉书艺文志辨伪》)

于是臣君二人,一篡汉室,一纂孔学;刘歆之罪尤甚于莽,因新室

不久即亡,而歆经大行,影响及于千余年之后。康氏之言否,则待《周礼》及《左传》二书之考订。余前已言之,《周礼》定为晚周之书,盖无疑义。《左传》问题则亟待解决者也。

哀帝时刘歆欲建立《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虽遭贬斥,但其后不久,平帝时诸书终立于学官。《汉书?儒林传》云;。

平帝时,又立《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所以罔罗遗失,兼而存之,是在其中矣。

其后诸书虽屡立屡废;而古文经学之党徒渐多,《左氏》学乃日渐得势,贾逵主选严、颜高才二十人,教以《左氏》,至于汉末,关羽、吕蒙之属,亦莫不竟读《左氏春秋》。下迄六朝,《春秋》学为《左传》所统一,《隋书?经籍志》始叹《公》、《谷》之垂绝。唐世竞尚辞章,《左氏传》益盛行,刘知几《史通?申左》乃盛倡《左氏》有三长,二传之义有五短之说。然当其盛时,并非无反对意见,其著者如啖助、赵匡于《左传》皆有所讽刺,啖助之言曰:

予观《左氏传》,自周、晋、齐、宋等国之事最详,晋则每出一师,具列将佐;宋则每因兴废,备举六卿,故知史策之文,每国各异。左氏得此数国之史以授门人,义则口传,未形竹帛;后代学者乃演而通之,总而合之,编次年月以为传记,又广采当时文籍,故兼与子产、晏子及诸国卿佐家传,并卜书、梦书及泰占书,纵横家、小说、讽谏等,杂在其中,故叙事虽多,释意殊少,是非交错、混然难证。《春秋集传纂例?三传得失议》)

此外,于书法凡例等条,亦颇多讥为妄涎者。其后赵匡则曰:

啖氏依旧说以左氏为丘明,受经于仲尼;今观左氏解经,浅于公、谷,诬谬实繁、若丘明才实逼人,岂宜若此?(《春秋集传纂例?赵氏损益义》)

赵氏与书法,凡例并多辨正,如云:左氏乱记事迹,不达经意,遂妄云:礼也。今考其合经者留之,余悉不取(《春秋集传纂例啖赵取舍三传义例》)。此后学者,于《左传》之书法、凡便乃益多攻击,最著名如宋刘敞之《春秋权衡》,清姚际恒之《春秋无例详考》以及刘逢禄之《左氏春秋考证》,康有为之《新学伪经考》,崔适之《史记探源》等书,并不满于《左氏》。但为《左》辩护者,自亦有人,如晚近之刘师培、章炳麟诸古文学家。

东汉王充亦表扬《左传》者,其言曰:

公羊高、谷梁置、胡毋氏皆传《春秋》,各门异户独《左氏传》为近得实。何以验之?《礼记》造于孔子之堂,太史公汉之通人也,《左氏》之言与二书合。公羊高、谷梁置、胡毋氏不相合诸家又去孔子远,远不如近,闻不如见(《论衡?案书篇》)。

此乃古文家之言,但其下文,则双导今文学家学说之路,如云:

《国语》,《左氏》之外传也。《左氏》传《经》,辞语尚略,故复选录《国语》之辞以实。然则《左氏》、《国语》,世儒之实书也。

《左氏》传《经》,辞语辞语尚略,故复选录《国语》之辞以实,此非康有为等所主张《左传》为割裂《国语》而成之说之先趋乎?不意表扬之者适作成其罪状也。

近今左氏学复盛,单篇论文见于报章杂志者不下十数,专书行世者,则有瑞典人高本汉之《左传真伪考》(陆侃如译,商务印书馆出版),及国人卫聚贤之《古史研究》(第一集);类能抛弃经师见解,从事《左传》本身之考证。但于解决《左传》问题,距离尚远,此所以今日须重提此案之原因也。

上篇论《左传》之性质

一论书法及解经语

今文家既谓《左氏传》不传《春秋》,于是谓书法、凡例、君子曰及缘《经》立说之语,皆为后人所窜加。盖《左》非传《经》,则此等言辞当无所附丽也。如刘逢禄之《左氏春秋考证》有云:

余年十二,读《左氏春秋》,疑其书法是非,多失大义。此谓书法不可信。又于隐公元年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传文证曰:

此类释经皆增饰之游词,不可枚举。未王命云者,欲乱,以《春秋》当新王,之义也。。

此谓解《经》语不可信。刘氏仅疑其伪,而未详言造伪之人及所以造伪之由,康有为乃补足之曰:

《左传》多伤教害义之说,不可条举。言其大者,无人能为之回护。如文七年,宋人杀其大夫,《传》云:不称名,非其罪也。既立此例,于是宣九年,陈杀其大夫泄冶,杜注云:泄冶直谏于淫乱之朝以取死,故不为《春秋》所贵而书名。昭二十七年,楚杀其大夫却宛,杜注云:无极,楚之谗人,宛所明知而信近之,以取败亡,故书各罪宛。种种邪说出矣……襄二十七年秋,七月,豹及诸侯之大夫盟于宋,《传》云:季武子使谓叔孙以公命,曰:视邾、滕。既而齐人请邾,宋人请滕,皆不与盟。叔孙曰:邾,滕,人之私也。我列国也,何故视之?宋、卫吾匹也。乃盟。故不书其族,言违命也。是孔子贵媚权臣而抑公室也。凡此皆歆借《经》说以佐新莽之篡而抑孺子婴、翟义之伦者,与隐元年不书即位,摄也一奖奸翼篡之说”(《新学伪经考》卷三《汉书艺文志辨伪》)

是回书法等伪由刘歆,其最大之目的为奖奸翼篡。然事实非如是之简单,《太史公书》固亦多引《左传》书法及解《经》语,司马迁应不能见刘歆所伪之书,于是康氏谓此乃歆入之于《左传》,并窜之于《史记》耳。空想无当与事实,其证为何?则曰:

按《世家》叙宣公事,以为立弟成义,子复享之;叙襄公事,讥其得祸致怨,皆用《左氏》义。汉人之学,皆有家法,何以同一世家赞,讥宣公之乱宋,褒襄公之礼让,独《公羊》义一文;矛盾何至于是?其为歆所窜入,最为易见。以此推之《秦本纪》、《鲁世家》之,君子,亦为窜入无疑矣”(《史记经说足证伪经考》)

是谓汉人之学皆重家法,既引《公羊》,便不能引《左传》,于是知《史记》所引《左传》义法乃出刘歆伪窜。今案;康氏此等言辞,貌似而实非。、盖经学家法之来,由于儒者之争立博士。汉宣、元以后,凡能自圆其说者皆有立博士之可能,于是经学乃多歧议,彼此各不退让;盖苟一退让,则失其根据而学说同他人,博士官亦将取消,此汉经生所以固守家法也。而武帝之时,初有五经博士,经止一家,当无固守家法之事实,太史公非博士官,尤无守家法之必要;《史记》又多引《谷梁》义,岂亦歆所窜加耶?则康氏之断狱,所凭乃莫须有。况《左传》之书法二凡例及解经语君于曰等之见引于西汉或稍前之书籍,除《史记》外,尚有《礼记》、《韩非子》、《战国策》、《尚书大传》,《说苑》,《新序》等书,岂亦刘

歆一一窜入之耶?如非武断似康氏者,则当考虑此一切反证而改变其结论。今详述诸书所引《左氏》书法及解经语如下:

《战国策?魏策三》:昔者,晋人欲亡虞而伐虢,伐虢者,亡虞之始也。故荀息以马与壁假道于虞,宫之奇谏而不听,卒假晋道。晋人伐虢,反而取虞。故《春秋》书之,以罪虞公。

今按:此用《左氏》义也。事见于僖公五年,《公》、《谷》皆同情于虞而讥晋。《公羊传》云:冬,晋人执虞公。执不言所于地,缊于晋也。其曰公,何也?犹曰其下执之之辞也。独《左传》云: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大夫井伯,以腾秦穆姬。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故书曰:晋人执虞公。罪虞,且言易也。

《礼记?坊记》:子去:取妻不取同姓,以厚别也。故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以此坊民,《鲁春秋》犹去夫人之姓曰吴,其卒曰孟子卒

今按;事见于哀公十二年,三传皆有讳取同姓之义。《公羊》云:孟子者何?昭公之夫人也。其称孟子何?讳娶同姓,盖吴女也。《谷梁》文字相同。《左传》亦云:夏五月,昭夫人孟子卒。昭公娶于吴,故不书姓。未知《坊记》何所本?但有袭《左氏》之可能。。

《史记?周本纪》:二十年,晋文公召襄王,襄王会之河阳、践土,诸侯毕朝。书讳曰:天王狩于河阳。’”

今按:事见僖公二十八年。三传皆有不与致天子,为天王讳之说。《左氏》尤明显,云:是会也,晋侯召王,以诸侯见,且使王狩。仲尼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训。故书曰:天王狩于河阳。言非其地也,且明德也。似为《史记》所本。

又按:此外《史记》引《春秋》书法,三传相同者尚多,因难定所本,故从略,今举其一,以见一斑。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陈厉公元年。弟他杀太子免。代立,国乱,再赴。

今按:事见桓公五年。《经》云:五年春正月,甲戊,己丑,陈侯鲍卒。《公羊》云。曷为以二日卒之?憾也。甲戌之日亡,己丑之日死,而得;君子疑焉,故以二日卒之也。《谷梁》义同。当知非《史记》所本。《左传》云:五年春正月,甲戌,己丑,陈侯鲍卒,再赴也。于是陈乱。文公子佗杀太子免而代之。公疾病而乱作,国人分散,故再赴。《史记》所取义也。

又:鲁桓公十七年:日食。不书日,官失之。今按:《公羊》无说。《谷梁》云:冬十月,朔,日有食之,言朔不言日,食既朔也。非《史记》所用义。《左传》云:冬十月朔,日有食之。不书日,官失之也。当为《史记》所本。

又:鲁庄公七年:星陨如雨,与雨偕。

今按:《公羊》云,如雨者,非雨也。非雨,则曷为谓之如雨?不修春秋曰,雨星不及地尺而复。君子修之曰,星实如雨。何以书?记异也。谷梁》说尤琐屑,非《史记》所本。《左传》云:夏,恒星不见,夜明也。星陨如雨,与雨偕也。此即解经语也,当为司马氏所本。

又:齐桓公七年:始霸,会诸侯于鄄。

今按:事见庄公十五年。《公羊》无说。《谷梁》云:会于鄄,复同会也。无始霸之说。《左传》云:复会焉,齐始霸也。此解经语为《史记》所本。

又:鲁僖公十五年:五月,日有食之。不书,史官失之。

今按:《公》、《谷》无说。《左传》云:不书朔与曰,官失之也。为《史记》所取。

又:齐孝公六年:伐宋,以其不同盟。”’

今按,事见僖公二十三年。《公》、《谷》皆释围缗之义,不及见伐之因。《左传》云,齐侯伐宋围缗,以讨其不与盟于齐也。此条解经语为《史记》所本。

又:秦缪公三十九年:缪公薨。葬,殉以人,从死者七十人。君子讥之,故不言卒。

今按:事当文公六年,不见于《经》,故《公》、《谷》无说。《左传》云;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针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君子曰:秦穆之不为盟主也,宜哉!虽未言《经》不言卒之故,。《史记》亦缘其言而立说

也。

又:鲁文公八年:王使卫来求金以葬,非礼。

今按:《公》、《谷》皆有求金非礼之义;但未及王未葬使卫求金之说。《左传》云:毛伯卫来求金,非礼也。不书王命,未葬也。当为《史记》所本。

又:周顷王六年:顷王崩口公卿争政,故不赴。

今按:事当文公十四年。因未见于《经》,故《公》、《谷》无说。

《左传》云:春,顷王崩。周公阅与王孙苏争政,故不赴。为《史记》所本。

又:鲁成公十五年:始与吴通,会钟离。

今按:《公》、《谷》皆有殊会吴,外之之义,《史记》所未采。《左传》云:会吴于钟离,始通吴也。为《史记》所本。

又:郑厘公五年:子驷使贼夜杀厘公,诈以病卒赴诸侯

今按:事见襄公七年。《公羊》云;郑伯髡原如会,未见诸侯。丙戌,卒于操。操者何?郑之邑也。诸侯卒其封内不地,此何以地?隐之也。何隐耳?弑也。孰弑之?其大夫弑之。曷为不言其大夫弑之?中国讳也。《谷梁》云:弑而死,其不言弑,何也?不使夷狄之民加乎中国之君也。皆非《史记》所取义。《左传》云:及郧,子驷使贼夜弑僖公,而以疟疾赴于诸侯。当为《史记》所本。

又:鲁昭公二十九年:公自干侯如郓。齐侯曰主君,公耻之,复之干侯。

今按:《公》、《谷》无称主君之说,《左传》云:齐侯使高张来唁公,称主君。子家子曰:齐卑君矣,君衹辱焉。公如干侯。此为《史记》所本。。

又:楚惠王三年:伐陈,陈与吴故。

今按;事见哀公九年:《公》、《谷》皆无说。《左传》云。夏,楚人伐陈,陈即吴故也。为《史记》所本。

《历书》:周襄王二十六年闰三月,而《春秋》非之。先王之正时也,履端于始,举正于中,归邪于中。履端于始,序则不愆;举正于中,民则不惑,归邪于终,事则不悖。

今按,事当鲁文公元年,不见于《经》,故《公》、《谷》无说,此所云《春秋》,即指《左传》。《左传》文公元年文与此同。

《齐太公世家》七年,诸侯会桓公于甄,而桓公于是始霸焉。

今按:此又见于年表,已见上引,用桓公十五年《左氏》义。

又:冬十月乙亥,齐桓公卒。十二月乙亥,无诡立,乃棺赴。乙辛巳夜,敛殡。

今按;此乃本于《左传》也。僖公十七年《传》云,冬十月乙亥,齐桓公卒。易牙入,与寺人貂因内宠以杀群吏,而立公子无亏;孝公奔宋。十二月乙亥,赴。辛巳夜,殡。

又,六年春,齐伐宋,以其不同盟于齐也。

今按:此又见于《十二诸侯年表》,已见上引,乃用僖公二十三年《传》义。

《鲁周公世家》;及惠公卒,为允少,故鲁人共令息摄政,不言即位。

今按:《公羊》云: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谷梁》云: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志也。《左传》云: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知《史记》本于《左氏》。

又:桓公]十六年,会于曹,伐郑,入厉公。

今按:此本于《左传》,《公》、《谷》无说,《左传》云:十六年春,会于曹,谋伐郑也。又云:夏伐郑。

又:庄公五年冬,伐卫,纳卫惠公。

今按:《公羊》云:此伐卫何?纳朔也。曷为不言纳卫侯朔,辟王也。《谷梁》无说。《左传》云:冬伐卫,纳惠公也。与《公羊》义同。但以字句论,则《史记》似本《左氏》。

又:庄公]十五年,齐桓公始霸。

今按:此见于《年表》及《齐太公世家》,乃本于《左传》,且会鄄后之始霸也。,,

又:成公]四年,成公如晋,晋景公不敬鲁。

今按;《公》、《谷》无说。《左传》云:公如晋,晋侯见公,不敬。

季文子曰:晋侯必不免。为《史记》所本。

又:成公]十年,成公如晋。晋景公卒,因留成公送葬,鲁讳之。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ced28a6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e0.html

《论《左传》之性质及其与《国语》之关系(一)(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