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案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教学目的]
德育点:学习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能力点:文言文的诵读;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知识点:辨析文言词语。[教学重点]
顺畅诵读文言课文;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背诵第三段。[教学难点]
辨析文言词语;理解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教法设计]
采用“预习——诵读——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学以点拨为主,诵读贯穿教学的始终。疏通文意着眼于理解难词难句,不必“字字落实”,强调整体感知。在掌握故事大意,理解难词难句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课文,争取当堂背诵第3段。[教具准备]
录音机;多媒体。[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字音:
(太)行(万)仞箕畚亡(以应)
2.熟读课文,看注释,查字典,试翻译全文。二、导入新课1.释题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2.导语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曾以“愚公移山”为素材,创作了一幅同名的巨幅图画,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时,提到过“愚公移山”的故事,他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那么,到底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还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愚公移山》三、正课进展
1.朗读课文(可教师范读,学生试读、齐读;也可听朗读录音,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画出疑点)2.朗读停顿的指导。
1)关于标点符号的停顿。一般来讲顿号停半拍,逗号停一拍,句号、问号、感叹号停两拍。

2)关于段与段之间的停顿。段与段之间停顿可长一些,一般35拍即可。3)关于句中的停顿。句中的停顿,按朗读时感情表达的需要或换气的需要,可适当作短暂的停顿,但要以词或短语为单位,以不念破句为标准。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子孙荷担者”是一个短语,中间不能停顿,如果停顿了就破坏了短语义的完整,这就叫念破句。
3.请学生翻译课文。
翻译方法指导。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必须忠实原文,字字落实。根据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特点,翻译时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加。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有些文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方”“方圆”指面积。2)改。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来代替。如“仞”可改为“丈”。当然,“仞”的长度不等于“丈”,但这里的“万仞”是虚数,所以,可以用“万丈”来代替。
3)补。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
5)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在学生翻译时,老师可穿插提问和点拨重点词语的解释。者:相当于“……的人”面:面向着,名词用为动词。毕:全。险:指险峻的大山,形容词用为名词。
其妻:其,他的,指代愚公。以君之力:以,介词,凭,靠。之,助词,的。遂:于是。箕畚:用箕畚装土石,名词用作状语。毛:草木。加增:加大增高。自此:从此。笑而止之:而,表修饰,相当于“着”。之,代词,他,指代愚公。4.认知文言词语运用的特点。1)古今词义
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
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
古义:乃,并今义:曾经
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古义:负荷

今义:荷花
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古义:叹气今义:休息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古义:止今义:已经2)词性活用
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3)一词多义
年且九十:将近且焉置土石:况且4)通假字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河曲智臾亡以应:“亡”同“无”,没有。一厝朔东:“厝”同“措”,放置。5)虚词
代词,他。例:“跳往助之。助词,的。例:“隐土之北。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例:“甚矣,汝之不惠。
表承接,不译。例:“何苦而不平!表修饰,地;着。例:“面山而居。表转折,但是;却。例:“而山不加增。
代词,他的。例:“其妻献疑曰。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例:“其如土石何?”
介词,凭;靠。例:“以残年余力。连词,用来。例:“河曲智叟亡以应。
语气助词,呢。例:“始一反焉。疑问代词,哪里。例:“且焉置土石?”四、整体感知
1.课文写了哪些人?

——有愚公、智史、愚公妻、子孙、京城氏遗男。(彩屏显示:愚公等人的人物速写画。
2.哪些人响应愚公的号召,参加了移山的行动?——愚公、荷担者三夫(三个子孙)、遗男。
3.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4.本文写太行、王屋的高大,愚公的年迈,移山人力的缺乏,运土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有什么作用?——衬托愚公移山的决心、信心、恒心。五、布置作业1.课后作业。
2.语意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3.指出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例:甚矣,汝之不惠。
A.河阳之北B.跳往助之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D.告之于帝
第二课时
一、检查预习1.背诵全文。
2.给课文归纳段意。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段:写故事背景。
第二段: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臾的错误观点。第四段:写愚公愿望的实现。
(也可要求学生理清全文思路后,用原文回答:愚公为什么下定决心“移山”?什么地方写“移山”斗争?“移山”的结果如何?3.课后练习四。二、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全文,疏通词语,大致理解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再来细读课文,深入分析,研究课文的内容和写作特色。三、正课进展
1.分角色朗读,理解对话的语气。
学生分角色扮愚公,扮愚公妻,扮智叟,一人读叙述文字,“杂曰”由全班齐读。要求把握好人物说话的语气、语调。2.提问与讨论:①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与河曲智臾说的“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两句话意思相近,

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臾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则简直是嘲笑愚公无能了。总之,愚公之妻真是“献疑”,智叟是“笑而止之”,一“疑”-“笑”,态度截然不同。“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因此,这两句语气不同。(全班齐23段,深入体会愚公妻与智叟不同的态度。
②愚公的子孙以及“遗男”对移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关于愚公子孙和“遗男”的态度,“杂然相许”“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跳往助之”,这些语句说明他们是坚决支持并积极为愚公献计献策的。“杂”突出众人热情之高,场面之热烈。“跳”写出了孩子的天真和热心参与的态度。③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一是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二是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三是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④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和“智叟”对举,有什么深意?——愚公移山,表面看来“愚不可及”,其实并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说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这不止是愚公一人的体会,而是所有的“面山而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因此,愚公“聚室而谋”动员全家的力量,立即得到热烈的赞同。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从积极方面说,愚公克服山高且大、年老力衰、劳动力少、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等等这么多的大困难,而不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在于他有远大的抱负,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人和后代子孙。对于搬掉两座山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愚公心中肯定是有数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说的就是移山之利,可见愚公对移山的利害关系,早已考虑再三了。其次,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一点,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他对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的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而山不加增”。他的见识远远高过一般人之上,真是“大智若愚”他在批驳智臾的一段话里,就说得十分清楚。这段话是用“顶真”的修辞方法写的,一句顶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最后用“无穷匮也”做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接着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更增高”。这样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这说明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对人力和自然的发展类比关系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此可见,愚公在移山的整个过程中站得高,看得远,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考虑问题十分周密,实为明智之举。像这样可敬的老人,谁还相信他是“笨老头”呢?而“智叟”只是从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认为自然条件无法变更,而且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从而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本质上是“鼠目寸光”目光短浅,实是愚。他的一番话反映他逃避困难的思想,是不足取的。以上分析说明“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颠倒”着给他们命名,使智叟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的色调加重了。智者实愚,愚者实智,这样,故事就具有了强烈的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形象。⑤这个寓言结尾为什么不写愚公率领子孙挖掉了大山,而要以神话结尾呢?
——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结尾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以神话结尾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

⑥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还要不要发扬“愚公移山”这种精神呢?
——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任何困难并能克服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仍然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干下去,才能取得成功。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彩屏显示:愚公移山的精神——克服困难。
⑦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试归纳中心意思。
——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四、课堂小结
《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会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对寓言的理解,要通过故事的叙述了解故事所寄寓的深刻含义,而不要纠缠这个故事是否“真实”。神话是否与迷信有关,甚至用现代的眼光审视愚公的形象等,这些都是与阅读寓言的本义相违背的。这篇寓言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彩屏显示:寓意——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五、布置作业1《愚公移山》选自______________,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的体裁属于_____________
2.文中河曲智臾嘲讽愚公的话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愚公斥责智叟的话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愚公移山《列子》
1.两山规模、位置◇移之难2.移山原因塞迂
移山目标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移山办法投诸…
移山行动叩石里壤寒暑一反◇移之艰3.移山冲突愚公实智智叟实愚◇移之坚4.移山结局无陇断焉◇移之利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cfd6b3a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a0.html

《愚公移山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