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

发布时间:2011-01-19 18:38:4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晏殊《破阵子·春景》、欧阳修《蝶恋花》

学目标

1.北宋早期婉约词的特点及评价,能够对诗歌中佳妙的炼字进行鉴赏。

  2.学习并背诵《破阵子?春景(燕子来时新社)》和《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诗词,从语言方面品评两首词的妙处。

教学难点

诗词鉴赏的切入点的选择;领会词人在诗词中抒发的委婉的感情。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教师导入新课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的自序中指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词作为一种文体,产生于唐代,繁盛于宋代,北宋初期以晏殊和欧阳修为代表的婉约词,有何特点,应作何评价呢?今天,我们共同研究探讨北宋初期的晏、欧词。

二、阅读鉴赏晏殊《破阵子?春景》

(一)诵读课文

1.初读《破阵子·春景(燕子来时新社)》。学生自己看看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2.结合注释再读。

3.让一生读作品,余生听辨音,看有无读错的字,并及时纠正。

4.齐读:尽量读出节奏、韵律、语调、情感。

(二)感知全词

1.自读上片,找出表时间的词。

明确:新社清明

2.诗词的语言因为格律的要求有省略、有倒序,即有跳跃性,理解时需调整语序,例如注(2),请你仿此句将以下几句用现代汉语说出其大意。

3.请划出本片中出现的重点意象。这么多的意象组成了一个含有作者主观感受的画面即意境,请你用5分钟的时间写出这一意境(描写出这一画面)

明确:学生只要说出包括燕子、梨花、碧苔、黃鹂和飞絮等主要意象,并语言通顺连贯即可(大意为春暧花开,春光融融,春光明媚,燕语莺声,春天的美好和新鲜等即可)。

4.清明前为何选写梨花、清明后为何选写柳花?

明确:春社在春分前后,据花信(花期)风,五日一信,春分依次三信,海棠、梨花、木兰;清明三信,依次为桐花、麦花、柳花。作者力图很准确地写出时令的特征。

5三四点”“一两声是实写还是虚写?

明确:看似实写,实为虚写。意在表现环境的幽静。

6.背诵默写上片。可让一生到黑板上默写。

7.上片主要是写景,下片主要是写人和事,齐读下片。

8巧笑的句式有什么特点?

明确:巧笑东邻女伴是倒装句,调整以后为东邻女伴巧笑,东邻女伴笑得真好看呀。这是填词适应格律要求的需要。

9.下阕省略了那些内容?

明确:下阕省略了两点内容:一是采桑女对话内容,西邻女问东邻女:你为什么笑得如此开心?东邻女回答说。二是采桑女斗草的过程描写。文笔简洁,手法巧妙。

10.笑何以从双脸生?

明确:巧笑的是东邻女,斗草赢的也是东邻女,所以,理当东邻女笑笑从双脸生

双脸的理解确实是问题。这个字《说文》里未收,见于《集韵》《广韵》,即颊,双脸即双颊,也可解释为睑,双脸即双眼。笑从双眼生,表现东邻女确实发自内心地笑了。

也可以将前句看作东邻女与西邻女之间的对话,这样,就解释为两个少女的笑。

11.这个女子是什么样的?

明确:自然天真、纯洁无瑕、活泼聪明而调皮。

(三)小结:上下两段之间有什么关系?与作者有什么关系?

这首词是三首词里唯一一首有题目的词,题目概括了全词的主要内容。上下两阕扣题展开。上阕写自然景色,描写轻盈飞翔的春燕,缓缓飘落的梨花,星星点点的青苔,绿叶深处的莺啼,飘飘忽忽的柳絮,景物里透出细、小、轻、缓的心理感受,写出有名的闲适宰相的闲雅情趣。下阕写采桑少女,描述充满青春气息的乡间少女游玩嬉戏的场景,表现久居高位的作者偶尔流露的人的天性真情。自然景色是青春少女的背景,青春少女增添自然春色的活力,二者相辅相成,浑然一体。

通过描写美好的春景,表现作者对平静自由生活的向往。

三、阅读鉴赏欧阳修《蝶恋花》

(一)诵读课文

1.初读欧阳修《蝶恋花》。学生自己看看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2.结合注释再读。

3.让一生读作品,余生听辨音,看有无读错的字,并及时纠正。

4.齐读:尽量读出节奏、韵律、语调、情感。

(二)感知全词

1.李清照《词序》:欧阳公作《蝶恋花》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李清照为何酷爱这句?

明确:李清照本人是叠词高手,故酷爱这句。(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有人说本词上片的特点是景深,你能说说它是如何写的吗?

明确:一是堆雾的层层杨柳,二是无重数的帘幕,三是站于高楼也不能望见外面(章台路)。

三个字重叠,前两个重叠直接强调深的程度,第三个又推进一层,与几许构成疑问语气,与下面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呼应起来,别有一番情趣。

3游冶处章台路之间有关系吗?

明确:游冶处就是章台路。这句有倒装,应为:楼高,不见玉勒雕鞍游冶处――章台路。

4.下片的前两句写的是什么意思?字如何理解?

明确:写的是雨横风狂催送着残春,也催送着女主人公的青春芳年。字语意双关,表明上指自然界的春天,又指词中女子自己的青春年华。

5.结句是触景生情还是借景抒情?

明确:王国维《人间词话》里将情景交融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触景生情就是无我之境,把自己激动的心情加到客观的景物里去,缘情造景,这就是有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泪眼表明词里女主人公自己心情已经非常激动,把自己的感情附着到乱红之上,这应该是借景抒情。

清代人张惠言《词选》认为这首词是一首政治诗,有道理吗?

明确:清代人张惠言认为,庭院深深就是说王宫已经非常深远,不易进入;楼高不见是说君王又不觉悟;乱红飞去喻大臣被贬逐,即北宋韩琦、范仲淹被贬。

王国维认为张惠言是穿凿附会,在《人间词话》里说:固哉,皋文(张惠言字)之为词也!认为本词只是兴到之作,没有寓意,就是写豪门大户的弃妇之怨。

(三)小结:就时代论文

王国维批评张惠言主要依据北宋早期词的特点和风格,北宋,柳永才开始写市民生活、苏轼才完成了词由主要写儿女艳情转向表现社会生活的内容的转变。晏殊、欧阳修等人的词作,题材相当狭窄,主要写艳情,以娱乐抒情见长,少有寄托,同时代的范仲淹写了少量边塞词,欧阳修还嘲笑他为穷塞主之词,王国维甚至称北宋早期词为倡优也,所以《蝶恋花》不可能是政治诗,这是时代限定的。内容基本承袭唐五代艳词,艺术手法高超,意境深远,体现北宋词格高韵远的发展创新。

四、讨论

1.这两首词都写春景,它们有何异同?

齐读这两首词。

明确:都写到落花:《破阵子》纯粹交代时令,描绘春色;《蝶恋花》主要借落花抒发怨妇之情。

手法不同:《破阵子》是正衬,《蝶恋花》是借景抒情。

2.何谓晏欧词派

明确:所谓晏欧词派指的是仁宗朝出现的一批词人,他们以宰辅大臣晏殊欧阳修为代表,词作的内容侧重于表现士大夫阶层雍容典雅的生活,自得闲适、流连光景、感伤时序的情怀;情调温婉端丽,辞采含蓄清隽、气度闲雅;言情缠绵而不儇薄,达意明白而不直露;体制短小,多为小令,基本上是晚唐五代词风的承续,而致意于提高令词的品位,尤着重于句法的变化。

五、探究北宋早期婉约词词的特点,评价其在词的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影响

1.内容

同学们在预习时比较集中地问到两首词的作者与词中抒情主体的关系,明明是男子,却以女性主体出现。两首词基本上都是以第三人称来写。作者尽量淡出抒情主体的角色,这是当时的词风所决定的。以词为诗余,走的是五代、南唐词人艳词的老路,在题材上仍以传统的红粉佳人为主,明显受到唐五代诗庄词媚思维定式的影响。北宋早期词人,多应酒宴之间歌儿舞女的要求,填词当筵演唱。北宋早期词人作词,是随意性的应酬,是业余的娱乐消遣,是逢场作戏,是私生活的真实描写,是无遮掩性情的流露。

晏欧词也有所开拓创新。如晏殊的《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由传统的红粉佳人写到了乡村采桑径里的女伴,人物形象生动传神,脂粉气淡了几分,给词坛带来自然清新的气息。如欧阳修《踏莎行》里男性开始悄悄成为主体。

这就体现出本课课题《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中的格高韵远,初步显示出不同于唐五代艳词的特点。

2.艺术形式

对仗:《破阵子》三组工整的对偶句,加上散句,既具有对称和谐之美,也具有袅娜多姿之态。

风格:柔媚婉约,细腻别致。

声韵:平缓舒徐的节奏,丰富多彩的韵脚,精严多样的字声配合,别具一种雍容富贵的气度。雅致文丽的语言,使词向典雅净洁的方向迈进一步,词的形式更加成熟,味道更加隽永,与唐五代词相比初步显示出韵味隽永的特点。

结论:

以晏殊、欧阳修为代表的北宋早期词艺术手法胜于思想内容,令词的形式日益丰富多彩,声韵格律变化繁多而又规范整饰,创作技巧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高水平。是宋词走向成熟、走向巅峰的重要发展阶段。

六、布置作业

1.教材阅读提示里认为,晏殊词理深旨远,有同学在预习时提出不同看法。请你再选读几首晏殊词,谈谈自己的看法?

2.背诵三首词。

教学反思

教学时间

 

教学对象分析

目标

达成

评价

预设

生成分析

学生、同行

反映

(蒋安君)

《苏幕遮(碧云天)》、《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教学目标

1.了解范仲淹、柳永的创作的基本情况。

2.通过反复诵读鉴赏两首宋词,能够对诗词中佳妙的炼字进行赏析。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诗词,从语言方面品评两首词的妙处。

教学难点

诗词鉴赏的切入点的选择;领会词人在诗词中抒发的委婉的感情。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教师导入新课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谁的名言?范仲淹。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词《苏幕遮(碧云天)》。

配乐朗读《苏幕遮(碧云天)》。(一人或全体学生)

二、鉴赏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

1.学生初读全词。

学生自己看看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2.结合注释再读

此调原为西域传入唐教坊曲。苏幕遮是当时高昌国语之音译。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

黯:形容心情忧郁。黯乡魂: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语。

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羁旅之思。

3.朗读:(读准字音)——演读(读出感情)——齐读(读出气势)。

4.整体感知(学生对照注释,了解大意,概括词的主要内容。)

参考: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概括主要内容。

明确:这首词描绘了秋天寥廓苍茫、零落凄清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的离愁别绪。

概括上、下片的内容。

明确:上片写景,描绘了秋色。;下片抒情,直抒胸臆。

5.上片写景,下片写人,这是词的一般结构模式,说说词的上片写了哪些景。

明确:碧云天,黄叶地勾出秋季景色的特点:秋高气爽,碧空万里;金风阵阵,黄叶翻飞。这两句一写,一写,为读者勾出了一个清澈剔透、色彩绚丽而又广阔无际的秋色图。接着又以天水相接,斜阳映山来描绘秋色。天接水写眼前景的浩渺无际;斜阳点明傍晚时分,落日余晖,彩霞万里,映得满山红遍,水天一色。就在这千里秋色、满日斜晖之外却是那远接天涯的芳草。芳草,暗指作者的家乡,隐喻着离情。芳草延伸遥远,无边无际,所以词人觉得它似乎比斜阳更远;斜阳尚可见,而故乡不能见,因此备觉伤怀,无怪乎要芳草无情了。

6.下片抒情,抒了怎样的情?

明确:黯乡魂,追旅思是总写乡愁。这个字是紧紧追随、缠扰不休的意思,它突出了思念家乡之情无尽无休。下面分写这个字。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这是说除非夜里,才能摆脱愁思,才能得到慰藉,此外,不管何时,都是愁苦不宁的。明月楼高休独倚就是说,即使明月照高楼,清景无限,你也不要去倚楼远望,因为再望也望不到家乡和亲人;何况一个人独倚,会更增加惆怅。这就更深一层写出了乡思之苦。

那么,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了。可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两句便是借酒消愁愁更愁的同义语,而含蕴更深,愁情更重,终于掉下眼泪。

7.作者如何将上片的景和下片的情巧妙的连接在一起的?

明确:诗人先在上片摹写触目所见的伤心的秋景,在下片明月高楼休独倚一句才点出了倚楼远眺伫立凝思的主人公,这样将景、人、情更加有机的统一在一起。

8.总体鉴赏

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本。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幕时分的秋景。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芳草历来也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之一,如传为蔡邕所作的《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草,更行更远还生。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下片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夜夜除非二句是说只有在美好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除非说明舍此别无可能。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了。明月楼高句顺承上文:夜   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团,反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发出休独倚之叹。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是真情流溢、大笔振迅之作。

9.尝试背诵。

三、鉴赏柳永的《八声甘州》

1.请一生朗读本词。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俺留?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2.注释

1.潇潇:风雨急骤的样子。       2.霜风:秋风,寒风。     3.关河:山关江河,即山河。

4.是处:处处。            5.苒苒:渐渐。        6.物华:美好的景物。

7.渺邈:遥远。            8.何事:为什么。       9.淹留:久留。

10.颙(yg)望):指抬头凝望。 11.争知:怎知。          12.恁(n鑞):这样。

3.译文

潇潇暮雨,洒遍江天,直洗出一片清秋天地。雨过后。渐觉霜风凄紧,秋意一阵紧似一阵。词人独立高楼,极目远望,关河冷落,夕阳残照。风雨过后,到处红衰翠减,韶光休矣。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似与词人默默相对。

不忍登高临远,因故乡邈渺不可见,而望乡又总使人归心难收。更遥想佳人,此刻亦独立妆楼举首凝亡命望,多少次天际识归舟,总是一场空!美人迟暮之悲,和红衰翠减之悲,亦打成一片。佳人又怎知道,此时此刻,我与你正一样凝愁相望!

4.鉴赏本词

上片主要是写景,请你用自己的话把词中的景物写出来。

明确:暮雨、江天、霜风、关河、残照、红翠、物华、江水……

读下片,看作者表达的是什么感情?从哪里看出来?

明确:思乡、思亲,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作者如何写的?

明确:先写自己望乡,怀人、思归,再想像佳人切盼自己回去。虚实结合。

评析

明确:全词情景相生,笔致阔大而婉曲,特别是想佳人一段从对方着想,为柳永慢词惯用的技法,世称柳七家数,或屯田家法,此词堪称典范。这首词是柳永的名作,写羁旅行役、思乡怀人。上片写登楼所见之秋景,凄清寥廓。下片写对家乡亲人的眷恋之情,抒情婉曲。本词抒写羁旅行役之苦,是柳永的代表作。开篇单字领起,字用得精当有神,振醒全篇。即全词均是作者的所见所感。暮雨是大背景,霜风凄紧三句由远及近,视野开阔,意境高远雄浑,苏东坡盛赞此三句,认为唐人佳处,不过如此是处二句描状衰残之景以烘托人之离愁。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用拟人法衬游子之忧伤,又暗转下片。只见江水东流,而游子不能东归,只能眺望而已。下片抒写对佳人的思念之情。共有三个画面,游子登楼怅望,忧思百端;想佳人三句则是设想对方盼望自己之景,结尾再回到自己一方来。这样,由此及彼,再由彼回此,回环往复,抑扬顿挫,抒情效果极佳。这首词气象辽阔、声律雄浑,在凄清苍凉之中蕴含着高远悲壮之音。

四、随堂训练

1.上片的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片的好梦指什么?为什么说明月楼高休独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起过渡作用。因芳草延伸到极远处而触动别恨,无情正体现了感情的深浓;同时也带出了,由写景转入抒情。

2.“好梦指梦中返乡和家人聚会的情事。回应上片所写的景色都是登楼远眺所见,独自登楼会增添怅惘之情,不能消愁。

五、布置作业

背诵两首词。

教学反思

教学时间

 

教学对象分析

目标

达成

评价

预设

生成分析

学生、同行

反映

(以下内容放右栏)

课前准备

(一)作者简介

范仲淹,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十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二)《苏幕遮》鉴赏集评

  《词苑》引《历代诗余》:范文正公《苏幕遮》碧云天云云,公之正气塞天地,而情语入妙至此。

  邹祇谟《远志斋词衷》:范希文《苏幕遮》一阕,前段多入丽语,后段纯写柔情,遂成绝唱。

  许昂霄《词综偶评》:铁石心肠人亦作此消魂语。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上片写天连水,水连山,山连芳草;天带碧云,水带寒烟,山带斜阳。自上及下,自近及远,纯是一片空灵境界,即画亦难到。下片触景生情。黯乡魂四句,写在外淹滞之久与乡思之深。明月一句陡提,酒入两句拍合,楼高点明上片之景为楼上所见。酒入肠化泪亦新。足见公之真情流露也。

  继昌《左庵词话》:希文宋一代名臣,词笔婉丽乃尔,比之宋广平赋梅花,才人何所不可,不似世之头巾气重,无与风雅也。

(三)作者简介

你对柳永了解多少?

柳永,初名三变,字耆卿,又字景庄,因家族内排行第七,俗称柳七。北宋专力写词的第一人。

柳永生活在一个快要烂掉的国家和错误的时代,如果他晚生980多年,只凭吹拉弹唱的一手绝活,填词谱曲的卓绝才华,最起码也是演艺界的大腕。可980年前,他只有靠给妓女们填词打发岁月,虽然赢得了数不清的女儿心,却因此毁了自己的名声,耽搁了锦绣前程,最后落到贫病即死,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的地步。

柳永大概活了63岁,除了孩提时代和为数不多的几年游宦经历外,其余时间,一直混迹于秦楼楚馆、烟花巷陌。

他在扩大词境、发展慢词、丰富词作表现手法上都有杰出贡献。柳词内容有三类:1 描写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生活风尚,《望海潮》最为有名。这是一首最早出现的,由文人创作的长调慢词,它形象地描绘出钱塘江的秀美景色和繁华富庶。2 描写男女情爱。这类词中有表现下层人民不幸以及作者对他们的深切同情的,如《定风波》,有写妓女悲苦和她们对轻薄男子怨恨的,如《少年游》,有写妓女渴望自由、渴望真正爱情生活的,如《迷仙引》。3 江湖落拓的感慨是他词作的另一重要内容。《雨霖铃》、《八声甘州》、《夜半乐》是这部分词的代表作。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八声甘州》)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道出了居无定处,四海漂泊的乡思愁怀;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雨霖铃》)败荷零落,衰杨掩映”(《夜半乐》)是处红衰翠减,冉冉物华休”(《八声甘州》)中主人公颓唐的心情将秋日景象涂抹上浓重的阴影。词人的离愁别绪与冷落清秋的景物相互交融,达到了高度的艺术境界。

宋词自柳永起开始作容纳内容更多的慢词,这为小令之外又提供了一种新的形式。柳词善以铺叙的手法说物言情。大量吸收口语,是柳词表达富于变化的内容时的一种手段。

课堂小结

《八声甘州》小结

这篇《八声甘州》,早被苏东坡巨眼识得,说其间佳句不减唐人高处。须知这样的赞语,是极高的评价,东坡不曾以此许人的。

教学反思

教学时间

 

教学对象分析

目标

达成

评价

预设

生成分析

学生、同行

反映

(李雪信)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张先的生平与创作基本情况。

2.对诗词中佳妙的炼字进行赏析。

学习重点

反复诵读诗词,从语言方面品评词的妙处。

教学安排 1课时。

学习流程

一、了解作者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天圣八年(1030)进士。历任宿州掾、吴江知县、嘉禾(今浙江嘉兴)判官。皇佑二年(1050),晏殊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辟为通判。后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又知虢州。以尝知安陆,故人称张安陆。治平元年(1064)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九。

张先能诗及乐府,至老不衰(《石林诗话》卷下)。其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语言工巧。

初以《行香子》词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之句,人称为张三中。后又自举平生所得意之三词: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归朝欢》),柔柳摇,坠轻絮无影(《剪牡丹》),世称张三影。《宋史》无传,《宋史翼》卷二六载其事。著有《张子野词》。

二、内容鉴赏

1.自由诵读本词。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2.注释

原题注: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

嘉禾小倅:嘉禾,宋时郡名,今浙江嘉兴市。小倅:小官。倅,副职。

水调:曲调名。

流景:浙去的光阴。景,日光。

并禽:成对的鸟儿。这里指鸳鸯。

3.评解

这首词通过惜春伤春情绪的描写,感叹年华易逝和孤独寂寞的处境。叹老嗟卑,是封建时代诗词中常见的内容,但由于作者长于炼句,精雕细琢,使本词所写春天夜景颇有新意。临晚镜,伤流景,词人的感慨与暮春景色交融,深沉而含蓄。

4.词的上片中的前一个的意思是什么?后一个的意思是什么?词中的是一语双关,包含哪些含义呢?

明确:前一个是春季,指大好春光;后一个则不仅指年华的易逝,还蕴含着对年轻时风流韵事的追忆和惋惜,与下文的往事后期空记省紧密联系。

是语义双关,既是说天晚之晚,也隐指晚年之晚,把晚年一层意思通过伤流景补充出来了。

5.“云破月来花弄影为历来传诵的名句,你认为好在何处?

明确:云破月来花弄影,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云、月、花、影四字写了三物四景,中间又用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弄字,有弄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仅仅七个字,从天上写到地下,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矣。”“字之所以成功,在于它生动地表现出花影的动态。一个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月本是相对静止的,但因为有了云的飘动,将也写得动起来了。本是相对静止的,但着一字,便将它写得摇曳多姿起来。这样将云、月、花三种景物都人格化了,富有生命感。但是,读者之所以欣赏这一名句,还在于句中有一字。当暮色笼罩整个池塘之际,天上浮云掩月,突然,微风吹拂,浮云飘散,那即将凋残的春花,把自己的身影投向水面,仿佛在搔首弄姿。对此,词人禁不住想到,连即将凋谢的残花,面对春去的现实,还要弄影自怜,这对往事后期空记省的词人来说,不更加引起他对春天的留恋,对生活的热爱么?

6.赏析探究

此词为临老伤春之作,为张先词中的名作。全词将作者慨叹年老位卑,前途渺茫之情与暮春之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工于锻炼字句,体现了张词的主要艺术特色。

几句曲子之后,不仅没有遣愁,反而心里更烦了。于是在吃了几杯闷酒之后便昏昏睡去。一觉醒来,日已过午,醉意虽消,愁却未曾稍减。冯延巳《鹊踏枝》: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同样是写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的闲愁。只不过冯是在酒阑人散,舞休歌罢之后写第二天的萧索情怀,而张先则一想到笙歌散尽之后可能愁绪更多,所以根本连宴会也不去参加了。这就逼出下一句送春春去几时回的慨叹来。应当指出的是,此句中的前后两个字,有不尽相同的涵义。上一个指季节,指大好春光;而下面的春去,不仅指年华的易逝,还蕴涵着对青春时期风流韵事的追忆和惋惜。这就与下文往事后期空记省一句紧密联系起来。

四、五两句反用杜牧诗句自悲临晓镜,谁与惜流年?,以,主要在于写实。小杜是写女子晨起梳妆,感叹年华易逝,用字;而此词作者则于午醉之后,又倦卧半晌,此时已近黄昏,总躺在那儿仍不能消愁解忧,便起来临晚镜了。这个既是天晚之晚,当然也隐指晚年之晚,此处仅用一个字,就把晚年的一层意思通过伤流景三字给补充出来了。

上片歇拍中的后期一本作悠悠。从词意看,悠悠空灵而后期质实,前者自有其传神入化之处。但后期二字虽嫌朴拙,却与张先上文等词绾合得更紧密些。后期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说往事已成过往,故着一字。另一层意思则是指失去了机会或错过了机缘。甜蜜的往事在多年以后会引起人无限怅惘之情,而哀怨的往事则使人一想起来就加重思想负担。这件往事,由于自己错过机缘,把一个预先定妥的期约给耽误了。这使自己追悔莫及,而且随着时光的流逝,往事的印象并未因之淡忘,只能向自己的记省中去寻求。但寻求到了,却并不能得到安慰,反而更增添了烦恼。于是他连把酒听歌也不能消愁,即使府中有盛大的宴会也不想去参加了。这样的结尾把一腔自怨自艾、自甘孤寂的心情写得格外惆怅动人,表面上却又含而不露。词之上片所写,是作者的思想活动,是静态,颇具平淡之趣。

下片从动态方面写词人即景生情,极富空灵之美。作者未去参加府会,便在暮色将临时到小园中闲步,借以排遣从午前一直滞留在心头的愁闷。天很快就暗下来了,水禽并眠在池边沙岸上,夜幕逐渐笼罩了大地。这个晚上原应有月的,不料云满夜空,并无月色,既然天已昏黑那就回去吧。恰在这时,起风了,刹那间云开月出,而花被风所吹动,也竟自在月光临照下婆娑弄影。这就给作者孤寂的情怀注入了暂时的欣慰。此句成了传诵千古的名句,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评曰: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矣。这句权威性的评语主要是论其遣词造句之功力,其实这句妙处不仅在于修词炼句的功夫,主要还在于词人把经过整天的忧伤苦闷之后,居然在一天将尽时品尝到即将流逝的盎然春意这一曲折复杂的心情,通过生动妩媚的形象给曲曲传达出来,让读者从而也分享到一点欣悦和无限美感。正如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评云:心与景会,落笔即是,着意即非,故当脍炙。又杨慎《词品》云:景物如画,画亦不能至此,绝倒绝倒!

结尾数句,作者先写重重帘幕密遮灯而后写风不定,并非迁就词谱的规定,这只是说明作者体验事物十分细致,外面有风而帘幕不施,灯自然会被吹灭,所以作者进了屋子就赶快拉上帘幕,严密地遮住灯焰。但风更大了,纵使帘幕密遮而灯焰仍在摇摆,这个不定是包括灯焰不定的情景在内的。人初静一句,是说由于夜深人静,愈显得春夜的风势迅猛;联系到题目的不赴府会,作者这里的人静很可能是指府中的歌舞场面这时也该散了罢;再结合末句,又见出作者惜春、忆往、怀人的一片深情。好景无常,刚才还在月下弄影的姹紫嫣红,经过这场无情的春风,恐怕要片片飞落在园中的小路上了。结句内涵颇丰,既有伤春之逝的惆怅,自嗟迟暮的愁绪,又有赏春自得的窃喜。

此词闻名于世的主要原因还是善于炼字。作者在词中正是通过花弄影开拓了美的境界,使全词为之生辉。

【分析】

此首不作发越之语,而自然韵高。中间自午至晚,自晚至夜,写来情景宛然。首因听《水调》而愁,因愁而借酒图消,然愁重酒多,遂致沈醉。迨沈醉既醒,眼看春去,又引起无穷感伤。送春四句,即写春去之感。人事多纷,流光易逝,往事则空劳回忆,后期则空劳梦想,抚今思昔,至难为继。沙上两句,写入夜凄寂景象。云破句,写景灵动,古今绝唱。重重四句,写夜深人静,独处帘内,又因风起而念落花,仍回到惜春送春之意。李易安应是绿肥红瘦句,亦本此,然太露迹,并不如此语之蕴藉有味矣。

教学反思

教学时间

 

教学对象分析

目标

达成

评价

预设

生成分析

学生、同行

反映

 

(以下内容放右栏)

1.相关集评

沈祖棻《宋词赏析》:张先在嘉禾作判官,约宋仁宗庆历元年,年五十二。据题,这首词当作于此年。但词中所写情事,与题很不相干。此题可能是时人偶记词乃何地何时所作,被误认为词题,传了下来。

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云破月来句,心与景会,落笔即是,着意即非,故当脍炙。

杨慎《词品》:云破月来花弄影,景物如画,画亦不能至此,绝倒绝倒!

黄蓼园《蓼园词选》:听水调而愁,自伤卑贱也。送春四句,喟流光易去,后期茫茫也。沙上二句,言所居岑寂,以沙禽与花自喻也。重重三句,言多障蔽也。结句仍缴送春本题,恐其时之晚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此词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矣。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不作发语之语,而自然韵高。中间自午至晚,自晚至夜,写来情景宛然。

王方俊《唐宋词赏析》:全词将词人慨叹年老位卑,前途渺茫之情与暮春之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工于锻炼字句,体现了张词的主要艺术特色。

《后山诗话》:尚书郎张先善著词,有云: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压卷花影堕飞絮无影,世称诵之,谓之张三影

沈祖棻《宋词赏析》:叹老嗟卑,是封建社会不得志的文人的常见的情绪,其中也包含有一些优秀人物在那种黑暗时代被迫无所作为的愤惋,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是有其认识作用的。

2.鉴赏材料

此词为临老伤春之作,为张先词中的名作。全词将作者慨叹年老位卑,前途渺茫之情与暮春之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工于锻炼字句,体现了张词的主要艺术特色.

上片起首三句写作者本想借听歌饮酒来解愁。但他在家里品着酒听了几句曲子之后,不仅没有遣愁,反而心里更烦了。于是在吃了几杯闷酒之后便昏昏睡去。一觉醒来,日已过午,醉意虽消,愁却未曾稍减。冯延巳《鹊踏枝》: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同样是写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的闲愁。只不过冯是在酒阑人散,舞休歌罢之后写第二天的萧索情怀,而张先则一想到笙歌散尽之后可能愁绪更多,所以根本连宴会也不去参加了。这就逼出下一句送春春去几时回的慨叹来。应当指出的是,此句中的前后两个字,有不尽相同的涵义。上一个指季节,指大好春光;而下面的春去,不仅指年华的易逝,还蕴涵着对青春时期风流韵事的追忆和惋惜。这就与下文往事后期空记省一句紧密联系起来.

四、五两句反用杜牧诗句:自悲临晓镜,谁与惜流年?,以,主要在于写实。小杜是写女子晨起梳妆,感叹年华易逝,用字;而此词作者则于午醉之后,又倦卧半晌,此时已近黄昏,总躺在那儿仍不能消愁解忧,便起来临晚镜了。这个既是天晚之晚,当然也隐指晚年之晚,此处仅用一个字,就把晚年的一层意思通过伤流景三字给补充出来了。

上片歇拍中的后期一本作悠悠。从词意看,悠悠空灵而后期质实,前者自有其传神入化之处。但后期二字虽嫌朴拙,却与张先上文等词绾合得更紧密些。后期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说往事已成过往,故着一字。另一层意思则是指失去了机会或错过了机缘。甜蜜的往事在多年以后会引起人无限怅惘之情,而哀怨的往事则使人一想起来就加重思想负担。这件往事,由于自己错过机缘,把一个预先定妥的期约给耽误了。这使自己追悔莫及,而且随着时光的流逝,往事的印象并未因之淡忘,只能向自己的记省中去寻求。但寻求到了,却并不能得到安慰,反而更增添了烦恼。于是他连把酒听歌也不能消愁,即使府中有盛大的宴会也不想去参加了。这样的结尾把一腔自怨自艾、自甘孤寂的心情写得格外惆怅动人,表面上却又含而不露。词之上片所写,是作者的思想活动,是静态,颇具平淡之趣。

下片从动态方面写词人即景生情,极富空灵之美。作者未去参加府会,便在暮色将临时到小园中闲步,借以排遣从午前一直滞留在心头的愁闷。天很快就暗下来了,水禽并眠在池边沙岸上,夜幕逐渐笼罩了大地。这个晚上原应有月的,不料云满夜空,并无月色,既然天已昏黑那就回去吧。恰在这时,起风了,刹那间云开月出,而花被风所吹动,也竟自在月光临照下婆娑弄影。这就给作者孤寂的情怀注入了暂时的欣慰。此句成了传诵千古的名句,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评曰: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矣。这句权威性的评语主要是论其遣词造句之功力,其实这句妙处不仅在于修词炼句的功夫,主要还在于词人把经过整天的忧伤苦闷之后,居然在一天将尽时品尝到即将流逝的盎然春意这一曲折复杂的心情,通过生动妩媚的形象给曲曲传达出来,让读者从而也分享到一点欣悦和无限美感。正如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评云:心与景会,落笔即是,着意即非,故当脍炙。又杨慎《词品》云:景物如画,画亦不能至此,绝倒绝倒!

结尾数句,作者先写重重帘幕密遮灯而后写风不定,并非迁就词谱的规定,这只是说明作者体验事物十分细致,外面有风而帘幕不施,灯自然会被吹灭,所以作者进了屋子就赶快拉上帘幕,严密地遮住灯焰。但风更大了,纵使帘幕密遮而灯焰仍在摇摆,这个不定是包括灯焰不定的情景在内的。人初静一句,是说由于夜深人静,愈显得春夜的风势迅猛;联系到题目的不赴府会,作者这里的人静很可能是指府中的歌舞场面这时也该散了罢;再结合末句,又见出作者惜春、忆往、怀人的一片深情。好景无常,刚才还在月下弄影的姹紫嫣红,经过这场无情的春风,恐怕要片片飞落在园中的小路上了。结句内涵颇丰,既有伤春之逝的惆怅,自嗟迟暮的愁绪,又有赏春自得的窃喜.

此词闻名于世的主要原因还是善于炼字。作者在词中正是通过花弄影开拓了美的境界,使全词为之生辉。

专题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雪信)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cfdd9c79ec3d5bbfd0a74fc.html

《晏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