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苏轼教案

发布时间:2019-03-01 00:12:5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浣溪沙苏轼教案

【篇一:《浣溪沙》教学设计】

《浣溪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

2 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3 背诵全词。

教学手段: 多媒体设备、苏轼图片、古曲。

教学步骤:

一、导入,并展示学习目标(投影):

一首词的意境往往是由画面构成的,我们要学会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每一首词都表

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我们今天要体会的是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二、苏轼及背景介绍;教师范读全词:

1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先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

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他写这首诗的

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

2 教师问:这样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心里会怎样?

引导学生答:愤懑、抑郁、凄凉。

4 教师由此发问:然而苏轼是用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艰难处境的呢?

学生沉思中,悠扬的古曲响起,屏幕上出现苏轼的画像及全词内容。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

范读全词。

三、全体学生在乐曲声中初读全词:

四、整体感知全文: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可以相互讨论帮助。然后请学生

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教师提醒重点(投影):

子规布谷鸟;白发代指老年;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2 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哲理。

五、由苏轼的心境引入画面赏析:

1 教师提问:大家觉得苏轼在游清泉寺时心情是怎样的?

对学生各种不完全的回答,教师随机引导。

请大家伴随着悠扬的乐曲,走进这幅画面,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

么。

3 向学生介绍画面赏析的方法(投影):反复诵读、抓住特征、调动感官、联想想象。

六、学生听曲赏画,评点词的意境。

学生口头交流所看到的画面,也可用投影展示学生所写的画面。学生老师共同评点,最后点

出这首词的意境是清淡幽静

七、由画面意境引出词人心情:

1 教师提问:一个人在什么样的心情下,笔下的景物才会如此清淡幽静?

学生讨论后答:平静、宁静。

2 教师紧跟着问:苏轼面对挫折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这体现了他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学生答:旷达乐观。

3 教师再设臵疑点:那么苏轼会不会就此放弃世俗的一切,不再执着于自己的理想了呢?

学生可在老师的提示下,看词的下片,从而得出否定的答案。

教师补充:事实上,苏轼在屡遭贬谪的晚年仍敢怒敢骂,可见他的坚毅执着。

八、朗读下片,理解含义。

1 学生自由畅谈对下片的理解或所首启发。

2、教师结语:这是不服老的宣言,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指引我们

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对人生充满信心。尤其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保持一个平和的

心态,勇往直前。我们还应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同学们,你们说对吗?

九、全词小结:

全词情景理交融,充分体现了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给我们以生活的启示。

展示板书(投影):

——宁静自适

——清淡幽静 情景理交融

——旷达乐观

十、布臵作业:

1 背默全词。

2 积累蕴含人生哲理的诗词句五条。

赏析 :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元丰五年(1082)三月谪居黄州期间作。《东坡志林》卷一载:(余)因往(沙湖)相

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

聋,遂往求疗。……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蕲水,今湖北浠水

县,在黄州东。兰溪,出箬

竹山,溪两侧多生兰草,故名。

萧萧,同潇潇,雨声。子规,杜鹃的别名。

休将,不要。白发,指老年。

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

溪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

潇细雨中啼叫着。这是一幅多么幽美宁静的山林景致啊!首七字既点出游清泉寺时的时令,

也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字与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楚辞〃招魂》)中的

字一样,均有蔓延之意。兰草此际始出,其芽尚,但生机勃勃,长势很快,

已由岸边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鹃啼声凄婉,本是易引发羁旅之愁的。但作者此际漫步溪边,

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兼之疾病始愈,有医者

伴游赏,故杜鹃的啼叫亦未能搅乱作者此时之清兴。总之,上片只是写实景,其内心所唤

起的应是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汉〃《长歌

行》)。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

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

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

,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还童,乃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因为人并

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所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白居易《醉歌》诗有

谁道使君不解饮,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

镜里朱颜看已失诸句,乃嗟老叹衰之词也。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认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

应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

全词的特点是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此前,作者

熙宁六年(1073)曾有诗云: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造物亦知人易老,故

教江水向西流(《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三)。乃是在钱塘潮来江水回流时所生发的感

慨,与此词旨趣有相近之处。但当时作者是自请外任,以太常博士直史馆的头衔到美丽富庶

的杭州作通判,是京官下派作地方官,仕途失意之感并不浓。此时则是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

安臵在偏僻的黄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轻易可以摆脱的。因此,此词下片所表现出来的对

青春活力的呼唤,对老而无为的观点的否弃,便显得尤为可贵。可以说,这种在命压人头

不奈何的逆境中的乐观奋发的精神,是苏轼之所以受到后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译文:

山脚下兰草嫩芽入小溪,

松林间小路清沙净无泥,

傍晚细雨中杜鹃阵阵啼。

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

门前流水还能执著奔向西!

不必烦恼叹白发,多愁唱黄鸡

《浣溪沙》练习

1、默写《浣溪沙》

————

——————————

——————————

——————————

——————————

2、写出《浣溪沙》的意思

————————————

————————————

————————————

3、写出你对《浣溪沙》的看法

————————————

————————————

————————————

4、《浣溪沙》的精髓体现在哪几方面

——————————

——————————

——————————

——————————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

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精析:本词是一首感时伤怀之作,词通过对旧亭台,夕阳西下,花落去的描述,

表达了作者对年华流逝,好景不长的感伤之情。①②③句为上片,主要写作者在

天黄昏时的生活和心情。作者向我们倾诉的是他感到生活的空虚、无聊,同时

也有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看似写景,实则写情。④⑤⑥句为下片,进一

步写这种生活感受,时光不停,春花凋谢,燕子归巢,人无可奈何,景与情自然

结合。

1.本文的体裁属于,浣溪沙是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已成为千古名句,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

解?

3.仔细品味这首脸炙人口的小令,回答问题。

l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诗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所以成为名句,不仅在于自然天成地

表现了眼前之景,而且给人一种哲理性的启迪,你能说说其中蕴含的哲理吗?

【篇二:1.2《浣溪沙》教案】

河大七上

1.2《浣溪沙》教案

这首词为苏轼在徐州所作五首《浣溪沙》之一。这组词前有一小序,说明了作词的原委: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神宗元丰元年(1078),徐州发生严重春旱,作为一州之长的苏轼对此极为关心,他亲往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前往石潭谢神。这组词即是记述他在村野的见闻和感受。

作者在这首词中生动地描绘出一幅饶有情趣的农村初夏图景,流露出对乡村生活的喜悦之情。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首句正常语序应是枣花簌簌落衣巾,是说枣花簌簌飘落在衣服和头巾上。簌簌,象声词,摹写枣花飘落时的细微声音。作者通过枣花点明初夏[‘时节,同时展现出人行走于枣树下,微风吹拂、清香四溢的景象。

次句写所闻。耳畔传来吱吱嗡嗡的纺车声,细细倾听,却又无法分辨声音的来处,因为在这个繁忙的收蚕季节里,缫丝声已在村南村北此起彼伏响成一片了。缫车,是抽丝的工具。

作者成功地抓住了富有季节性特征的事物,不加修饰,渲染出了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同时暗中流露出久旱逢雨之后轻松愉快的心情。如果旱情不解除,桑树枯死,哪来桑叶养蚕而抽丝,也谈不上卖瓜果了。作者用笔之妙,就在于此。

这一段写景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是用静态的视觉形象构成画面,而是通过各种不同的音响在人的意识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连续不断的影像,构成有声有景的立体情境。村南村北响缫车,虽然只是写声音,却分明呈现出村里百姓辛勤劳作的场景。

酒困路长唯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酒后困意正浓,又经过长途跋涉,此时真想好好地睡上一觉。烈日当空,口干舌燥,要是能有一杯清茶解渴该有多好!于是走到村野的一户人家前,试着敲门探询。,随意,不由地。因为非常渴,所以不由得想喝茶。试问,透露出谦逊亲切、不愿惊点扰人家的意思。

下片开头两句用对偶,看似漫不经心,属对却十分工整,尤其是虚词的对仗尤见功力,将初夏正午的炎热和酒渴困倦的行人情态表现得真切生动,如在目前。

1

【篇三:《浣溪沙》教案】

(清末民初)王国维

山寺微茫背夕曛,鸟飞不到半山昏。上方孤罄定行云。 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 班级:临床肿瘤1

授课人:陈慧敏、梁洁双

教学方式:理论

授课时间:1课时

教学目标:1、通读全诗,逐字翻译诗句,理解大意。

2、了解诗人王国维的生平事迹,从而更好地体会诗中的意境。

3、了解《浣溪沙》的时代背景。

4、精读诗句,结合作者的人生观和所处的文化背景,鉴赏诗词,体会诗的韵味和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 重点与难点:1、引导学生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2、了解作者情感的表达方式。

教学步骤:

1 导入:《浣溪沙》这个词牌名曾被许多词人用过,譬如

苏轼、晏殊等。现在我们就来鉴赏王国维的《浣溪沙》。

2 作者介绍:

王国维(1877—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清末秀才。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

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

19276月,国民革命军北伐逼近北京之时,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在其50岁人生学术鼎盛之际,为国学史留下了最具悲剧色彩的谜案,但也因此被后来的共产党激进派所唾弃,排斥在主流文化之外。

3 介绍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

4 翻译

夕阳西下,落日镕金,鸟飞不到的微茫苍山之中,传来一两声清寂的罄响,山寺上方的云仿佛也因为听到这罄声而静止了,一动不动。山是极高的山,连飞鸟的翅膀都难以抵达,让人想起了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百尺危楼的高寒,想起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空寂。山寺一角的铎铃,掩映在苍茫的山色中,消融在落日的余晖里——这是寂寞的颜色。上方高而远的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只有似乎被罄声牵引而在埋首静思的晴云。这是一派空寂的境界,不一定是实景,它暗喻着人生的孤寂境界。在夜阑独处,万籁俱寂的某夜,在霁雪初晴,天地澄净的某刻,是否也有同样的心境在你我的心头暗暗滋生?

【注释】

夕:日落的时候。从月半见,黄昏,傍晚。

曛:落日的余光。赤黄色。《素问》少阴所至为高明焰为曛。

罄:古同,打击乐器。佛寺中使用的一种钵状物,用铜铁铸成,既可作念经时的打击乐器,亦可敲响集合寺众。 天眼:从凡夫至佛位,对于事物现象终始本末的考察功能一路有所提高。天眼能见肉眼所不能见的事物,除了不受大小、距离、明暗的限制外,也不受遮隔隐藏或通透显露的限制,它不需通过光影的反映,而是精神力的反射或折射作用。 觑:看,偷看,窥探。

红尘:原意是指繁华的都市,现在常常用来指称纷纷攘攘的世俗生活。汉朝班固《西都赋》:红尘四合,烟云相连。

5 诗词介绍

《浣溪沙》是唐代教坊曲。唐五代时具有器乐演奏、歌唱、舞蹈的音乐形态。之后作为词调广为流传,宋代时达到文人创作高峰。金元明时期还以散曲、南戏中曲牌的形式留存,直至清代仍然长盛不衰,在乐府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主要采取乐府学研究理论和方法,从音乐、文学层面入手,系统梳理不同时代《浣溪沙》的文本特点及音乐形态,兼论其曲名、曲调、曲辞、风格及后世流传情况,以期对其创始、演变、传唱、表演等情况进行一定的综合研究。

6 诗词鉴赏

?“山寺微茫背夕曛,鸟飞不到半山昏。

? 山寺微茫,一开始就让人的眼光投向了半山的高处。

在那鸟飞不到的地方有一座寺院,闪烁着夕阳的余晖。但渐渐地连那一点寺院的影子,也快看不到了。上方孤磬定行云。在一片寂静中,唯有那寺中的磬声从高处传来。那肃穆的清响,使得飘荡的云彩也驻定不动了。

? 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

? 登高才能望远,所以努力地攀到了峰顶,希望能一窥明

月的究竟。可是偶然慧眼一开,却看到了人间万丈红尘后面的真相。可怜身是眼中人。这个眼中人指的是在这大梦中忧患劳苦的众生啊!可怜的是,自己也身在其中。看到了却无法超脱,真是人生最大的悲哀。到哪儿才能找到真正的智慧,跳出红尘,向着更高的境界不断地升华呢?

王国维的人生遭遇,常常让人产生时空错乱的幻象。一个纤巧、敏感、精致、从容的性灵,却不幸投生到一个暴力、粗野、张皇的时空中,一切来不及从容地展开,就又匆匆地结束了。

这阕词前三句是写景,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意境悠远的图画:苍茫的天空、暗红的夕阳,青山、飞鸟,罄声悠长、流云止步。王国维对中国文字的运用已臻化境。这一派空寂之

境,与其说是实景,更是作者的心境,人生的孤寂境界。作者在前三句中所努力营造的无我之境,虽是句句写景,实是字字见情,遣词造句之间无不是作者个人主观情绪的渲染。并且在全篇中,这种带有强烈个人主观情绪色彩的景色描写,也正是为后面三句的直抒胸臆做了一个完美的铺垫。

7、说明

?读懂王国维之死,方能读懂王国维的作品。

? 王国维之死是一个世纪的谜语,相对于他在学术方面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d0b3783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55.html

《浣溪沙苏轼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